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1
回顾这么多年下来,也读了不少的书,我的记忆是不好的,读过大部分都就忘记了,尤其读后那最初的感动早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我便想,自此后,读一本便要写下那时的感触,这样每个年龄阶段读后便都不同,且记得清清楚楚,感悟其实会随着时光而改变的,读后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是多么大的精神财富。
其实,我读书不是仅仅看名著,只要一个作者用心写下而不是披着包装的华衣,我便会认真的去阅读,尽量去找寻文中的灵魂,只有灵魂的书写才是有生命的,那些为了利,拼命渲染的,却华而不实的读到一开始我便弃读,我常常买回一大堆无用的书籍,看着看着我就弃之了,没有灵魂,文字便是呆滞的,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更不能打动我,好的书,一打开便有阅读的欲望,越往下看便被深深地震撼,全身血液高涨,流泪、感动、悲悯、最后是感悟,引起感悟便是好作品。
人的一生里如果不看书,便是只活自身的人生,若看书,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善恶美丑,都在你智慧中了,看惯风尘,你自会变得宽容,柔软了。
而读后感的描写更是加深了这些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无疑是灵魂的一次升华,你在别人的.故事里,再渗入自己灵魂的感触,怎会不升华?
记录读后感要坚持,好的书值得我们一再的阅读,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去读,去感悟,去记录,到老的时候对比一下读后感的不同,那便是人生最精彩,最华美的篇章!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2
认识一位教小学语文的老师,她说她们班的孩子写作文没有一个发愁的,这奥妙是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就是经常写读后感。
说到这读后感,孩子们尤其是小学生的读后感,可不能和读后感范文相比,因为孩子们的智力以及学识水平在那里摆着呢。并不是说所有的一一切都不能相比,至少写作思路和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年纪越小,相对而言要求就低一些而,只此而已。
这位老师经常会搜集一些读后感的优秀范文,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感受大家的风采,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让自己也慢慢的被熏陶浸染,爱上写作读后感。
喜欢是对事物感兴趣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让孩子们自己提笔练习。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这位老师并没有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开始他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写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就好;随着摘抄句子的熟练,老师有要求孩子们写出喜欢这些句子或者段落的`理由。
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让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写出一篇像样读后感的技巧。由浅入深,不知觉得孩子的读后感会写了,头脑中好词好句也多了起来,写起其他类型的作文更是毫不逊色!更有不少学生的作品都会在读书感栏目发表呢。
这位老师曾经说有的家长一开始还不理解她,为什么让孩子隔三差五就得写读后感?当走到今天这一步,看到自己孩子写作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这些不理解和支持的家长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小编为大家推荐以下的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希望各位读者不要错过阅读,觉得赞的朋友,可以转发或继续关注本网站。
当我们在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时,我们是否想过,学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是为了完成必交作业?还是因读后真的感触颇多,不吐不快?或者是为了学习写作?
我喜欢《阿勒泰的角落》,不是因为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包括王安忆、陈村、李敬泽、刘亮程等在内的二十多位文坛大腕的鼎力推荐和盛赞;我喜欢它的作者李娟,不是因为凤凰卫视的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介绍此书后的一句话:“李娟,是我今年最大的发现”。我是跟着中央电视台的《读书》节目,知道了《阿勒泰的角落》和李娟,看到了李娟笔下那些让人动心动情的文字。那些文字因真实而感人,因自然而清新,因朴素而干净,就像她所处的阿勒泰广袤的天空和草原。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八股范儿,也没有玩世不恭的调侃。就那么自然而然流淌出来,又总在关键处蹦跶出一些凝练睿智的词句。
我相信陈村所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来的”。李娟从未受过任何专业文学训练,她是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迁徙辗转中成长的女子,她所在阿勒泰是无比偏僻的边疆,估计那里的老师们也不知道什么特别的写作套路。
李娟的妈妈曾经做过收废纸的工作,于是,李娟得以看了许多书——旧书。妈妈和老师都没有逼她写过读后感,然而她自己却写过许多文字。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因为心灵的触动,她欲罢不能,不得不写。
记得曾今有过一个拒绝读书的小姑娘对我说,只要读了书,老师就要我们写读后感,我不想读书。
我想,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写读后感而读书;让学生因渴望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热爱的书而写读后感,而不是为完成必交作业而写读后感;让学生因心弦被书拨动而写出感想感悟,而不是读了老师规定而自己不喜欢的书硬挤出的应付文字。教育的核心是唤醒,而不是使人僵化的机械化、程式化教学,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渴求,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
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为了分享,为了抒发,为了思考,为了自己想写读后感而写呢?
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老师可以推荐,但不必强求学生读。如果老师的推荐足以直抵心灵,学生不仅不会反感,还会同样喜欢。
倡导写读后感,而不必强求。为读后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读书会、班级博客、墙报、校报等,不仅能互相学习,还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同时也允许不写。教育是相信的事业,我们相信学生,学生就会朝着我们相信的方向成长起来。所以,在我们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先启动好意。
作为作业布置的读后感,一学期有一两次就行。明确告诉学生,作为作业的读后感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怎么写。不必读了每本书都写,平时读后想写就写。
对读后感的要求要放宽,长短不限,哪怕就一句话,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和自己独到见解的,都要予以肯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现实中又总是去干涉学生的兴趣——读什么书,怎么读,读前读后要做些什么,一一布置好了,可学生却兴趣索然了,因为这是“被”的。在写读后感的问题上,教师的宽容和信任,一定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像李娟给了中国文坛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