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3:4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

第一篇: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

北欧预防腐败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腐败是一种跨越历史与国界的现象。无论何种政治体制下,凡有公共权力和公共关系的存在而没有完整的监督和防范机制,就容易产生腐败行为。腐败是思想与行为上的堕落,是组织机构与措施等方面的失序。因此,预防腐败不仅要有理想和道德的内在约束,还需要外在的预防腐败体制建设。本文旨在客观考察北欧各国预防反腐败体制构建的经验,借鉴其精髓来完善中国的预防腐败体系。

关键词:腐败;预防;北欧;经验;启示;

一、北欧国家廉政建设的基本特点

北欧国家是行政监督较为完善、行政效能较高的国家,也是在反腐败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和取得了一些经验的国家。北欧国家一直被列为“最清廉的国家”。据2003年透明国际组织对1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调查,北欧五国的透明国际清廉指数都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这些制度和机制,构成了现代国家廉政体系,它以合法、公开、透明、责任为基础,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健康运行,因此也形成了北欧国家廉政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廉洁勤政、谨守道德的公务员队伍

北欧国家政府丑闻并不多见,高级官员比较清廉,没有特权,其子女与普通人无异。瑞典等国的政府领导人大多住在普通住宅区内,国家不提供公勤人员,家务自持,出入轻车简从,平时工作时可以使用公车,下班后只能开私家车。

(二)较低的腐败发案率

北欧国家公务员收入普遍低于私营部门,行贿受贿罪即使裁定,最高刑罚也不过6年,更谈不上剥夺养老金等问题,但是北欧国家倡导的社会平等和公正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的共识,因此,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的腐败案件每年仅有几十件上下。

(三)严格的违纪纠错 [1]

北欧国家制定了非常细致的公务员监督制度,不允许发生任何违规行为。公职人员不能因工作关系接受当事人的任何馈赠,不论接受礼物价值高低,都在禁止之列。北欧国家大都实行了监察使制度,设立监察使,其一项主要职能就是以非司法手段纠正违法不当行政行为,从而保障公职人员依法行政。

(四)积极参与的社会公众

北欧国家都把政务公开和透明当作一种防止滥权和腐败的重要机制,这就为公众参与监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北欧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社会公众在追求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民主社会主义观念主导下,也把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当作是一项应有的权力,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监督。

(五)倍受称道的执法系统

为了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和公共官员腐败,北欧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预防、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收集罪证方面纷纷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出现了检、警联合的新趋势,以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打击腐败的效率。

二、北欧国家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

北欧国家的廉政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原因在于各国普遍拥有一整套全民参与、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完善有效的廉政措施。

(一)健全的反腐败立法

早在20世纪初叶,北欧国家就开始制定反腐败法律,强调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瑞典于1919年、1962年、1978年制定和完善了《反行贿受贿法》。芬兰在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公务刑法》。其后,又根据情况变化而加以修订和完善。

(二)有效的权力制约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生腐败”。北欧国家对公职人员的权力制约机制十分

健全,依赖整个社会,并广泛存在于行政、司法和议会系统。[2]

1、司法途径: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干预,保证了司法系统独立地开展工作,从

而能够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2、议会途径:议会以立法权、重大政策审批权对行政进行监督,对政府的不良

行政进行纠正。

3、审计途径:北欧国家的审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助于公正和独立地进行审计。4、内部途径:北欧国家普遍重视内部监督,如行政监察、立法内部监督和政

党相互监督。

5、舆论途径: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揭露腐败,监督政府的行为。

6、选举与弹劾途径:选民通过选举对行政官员、议员、党派等进行选择,实行弹劾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完善的反腐败监督

瑞典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1809年设立议会监察官,1952年设立行政监察官。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公署由4名专员组成,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其中首席监察官1名,由议会选出。主要职责是:对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官员的渎职行为进行调查、监督和纠正;当公民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时,充当调查、调解和裁决的角色。芬兰、丹麦、挪威随后分别于1918年、1955年和1962年设立议会监察专员或行政监察官。监督机构本身也受到严格监督,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受议会宪法委员会、公众和舆论等多方面的监督。

(四)系统的反腐败教育

北欧国家在普遍重视培养整个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和操守道德的同时,还突

出了执法系统的廉洁自律教育。瑞典、芬兰重视培养公民的守法观念,中学开设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录用公务员须考法律知识,上岗必须进行守法宣誓。瑞典有

一所成立于1923年的反贿赂研究所,专门宣传有关法规,并开展咨询活动。

(五)严格的廉政考核

北欧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素质与对他们的严格考核和管理有直接关系。对公

职人员管理考核的主要方法是: 1、入口选任。对公务员和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选任有严格的条件和标准,对

具有监督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官员选任尤为严格。2、管理监控。遵循现代管理原则健全管理,重要职位进行岗位轮换,严格控

制公务员的兼职行为。3、考核评估。每年对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管理水平和廉政情况进行考评。

(六)积极的国际合作

北欧各国积极参加欧盟和经合组织等范围的反腐国际合作。欧洲先后通过了涉及欧洲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官员的反腐败协定。经合组织制定和修订了国际经济交易反腐败协定和制止对外国行政官员贿赂的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制定了抑制金融和采购体制中的反腐败计划,提出了各成员在抑制腐败和改革机制上应作的努力。对于这些国际协定,北欧国家均能认真遵守。

三、对中国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启示

任何国家的腐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不同国家反腐败的出发点、重点和目的不同,反腐败的体制机制也就不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上述北欧国家预防腐败经验的分析,可以对我们目前重点进行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3]

(一)规范政务程序公开、信息透明的做法

政务公开实际上包括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行政立法程序、行政行为程序、行政参与程序方面的,也有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根据私人或社会团体的请求,依法定程序将其行政机关管理的不涉及保密的信息公开宣布,或者允许查询和查阅。强调政务公开对反腐败而言,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行政机关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的暗箱操作,提高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防止腐败。

我国近几年来,在各地也开始陆续推行了党政机关办事制度、办事主体、程序、结果公开等制度和有效做法。但是,对于“重大的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重大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这些易于发生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事项上,其过程、程序、效果的公开透明度相当不够。政府在政务公开中处于掌握、控制地位,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想不公开什么就不公开什么,随意性太大,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和做法。对于公众有权主动想要了解、利用的信息,并不能按公众所需及时公开,特别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公众根本上无法全面、真实地了解到政府决策的酝酿过程、执行效果,当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了。这与国外政务公开的做法相差甚远。

(二)实行政府官员财产状况连续申报、审核的制度

规定国家某些公职人员的财产收入必须申报或公开,这种被称为“阳光法”的制度,是众多国家防止腐败、保证政府廉洁的一项重要措施。如瑞典公民早在1766年就有权查看官员直至首相的纳税清单。如今世界上凡清廉国家担任公职者每年都要报告自己及配偶、子女的财产状况,由主管部门审核,任何隐瞒、谎报、转移财产的行为,都被视为有罪。这些做法,较好地避免和杜绝了买官卖官腐败现象的发生。

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政策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也注入了“阳光法”的成分,确认了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有义务向国家申报财产,以监督、约束、防范、教育领导干部,督促其自我教育、自我防范,维护其廉洁从政的形象和威望。但是将我们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与国外的财产申报制度相比较,与我国政府官员实际的收入来源、收入转移、收入申报情况相对照,反腐防腐的作用、力度都还是很小的,难以起到显著的防腐惩腐作用。

(三)建立位高权重、独立监督的反腐机构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滥用,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个直属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门反腐机构也是各清廉国家取得廉政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如:芬兰除了设有司法总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还根据瑞典模式设立议会督察员。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享有独立监察权,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使政府官员对公众的监督十分畏惧,其腐败行为难有藏身之地。

我国的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格局,它们基本处在同级党政权力的支配之下,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高,监督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总之,我国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对于腐败这一公共管理中伴随权力滋生的世界“毒瘤”,不可能象世界上那些清廉的小国家反腐时那样来得快,来得彻底。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借鉴他们预防反腐败实践的成功经验,是为了使我们的预防腐败工作制度更完善、措施更规范、力度更大。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反腐败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我们自己在反腐败方面卓有成效的制度、措施、方法和文化建设。只要我国持之以恒地预防、监督、惩治腐败,相信我国会有跨入世界清廉国家行列的一天。

参考文献

第二篇: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三篇: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过90余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已经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她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也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她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 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坚持着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一、回顾历史

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自从两千多年前建立统一国家以来,期间虽然经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短暂动荡,但一直是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先进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把中国从先进国家行列彻底推向历史发展低谷,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从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图存开始,先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各种进步力量和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斗争,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与28年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走过三个28年,进入第四个28年。从192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一个28年,主要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从1949年到1977年,是第二个28年,主要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从1977年到2005年,是第三个28年,主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总结经验,走中国特色之路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 2 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不同国家必 3 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走上了中国人自己探索的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多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日巨大的成就证明了只有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的迅速崛起才会在持续发展中得到实现。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时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十八大科学分析新形势、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 4 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娴熟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积极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各种来自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挑战和风险,奋勇夺取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确果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三、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一)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制定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5 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过渡期总路线

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家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过渡期总路线,其内容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结果是依据过渡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制定了第二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6 其结果反应了当时人民迫切需求改善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的追求高速度高效率,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中介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其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三)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1.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证明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又一次高举实事求是真理的伟大旗帜,在危机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时候,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历经八年抗战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夕,中国命运的走向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成为紧迫的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使命是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从此,中国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发展,1949年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如 7 此艰苦,如此伟大!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胜利后解决新中国建设的方向、道路问题,更艰苦,更伟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教训来看,中国走自己的路也是十分必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但觉遭到了挫折,而后失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脱离本国实际,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并没有提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用的也是“斯大林”模式,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快速,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度强调了财产公有化,这些都严重的偏离了当时的过国情,违反了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走自己的路,坚持开拓创新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自己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结果,走自己的道路还可能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无可否认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永不泄气的精神,特别是在困难的关头,这种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屈原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吉鸿昌“路是脚下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 8 的每一步都是些自己的历史”,孙中山“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王若飞“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中国人探索追求的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建设中,中国人民把这种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走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中国人还拥有一种骄傲、自己总有独立、不愿受制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另一层面上促使中国人走上自己探索的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革命、改革建设应该走自己的路,而且必须走自己的路,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纷乱复杂的当代国际社会关系中立稳脚跟,中华民族才能长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精神精华的东西”。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坚持解放思想对于党在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和理论结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旧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矛盾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本质,坚决反对鼓吹迷信和把具体理论绝对化的教条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的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条件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解放思想中创立的,是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量历史和现实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贯穿上述领域的基本规律。人们推崇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它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本身是解放思想的,它的基本原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进行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进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突破“两个凡是”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之所以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内容,就是因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公有制

和按劳分配”的羁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式,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新解放。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的十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和实践主题,继续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期间的直接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借鉴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经验,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单纯追求GDP的片面发展观,突破传统发展观的困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综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中的一条主线,构成其中的“根”和“脉”,是党的创新理论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精髓,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掌握、用好这个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要求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中坚持继续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来,并且成为贯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红线,这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发展实践中,不仅要继续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而且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等;作为建设性思维,要求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特别是现在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所

取得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所实现的飞跃,从大的时空范围看还远没有完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或基本上未被认识的领域和规律,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仍然有待于继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这就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不渝地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当前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大趋势,我们正在干前人从未干过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我国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驶向了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海。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任何别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我们13亿人口大国的问题。坚持和创新符合我们自己实际、国情、道路和利益的理论,不能靠神仙皇帝,只能靠我们党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当前已进入了对传统计划经济最核心部位进行改革的攻坚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破除一切思想上和体制上的障碍,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今天解放思想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牵动战略全局的关键之点。按照这样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就要围绕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继续解放思想,使思想认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现阶段实际。要围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善于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使思想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和群众要求。要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统一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化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解放思想最根本的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形而上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当前解放思想,就是要继续按照邓小平同志说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继续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一些所谓的“传统正确认识”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当深入改革开放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教条主义思维方式首先想到的是倒退到原来的苏联模式。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名义推进的,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要从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中解放出来,坚定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着眼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放开手脚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总之,一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在我们坚决反对和摒弃之列。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破除旧的思想枷锁的锐利武器,既是改造世界主体素质特别是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在解放思想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和外部条件的干扰,往往会出现偏差。而与解放思想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则可进行有效调节,形成一种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使各种有害的社会思潮与倾向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进而实现社会的动态稳定与和谐。因此,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环境,真正形成有利于继续解放思想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和文化氛围。

第五篇:试论中国特色筹资之路论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筹资成为企业发展中一个必要的环节,筹资方式和筹资来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收益,本文就针对我国企业的筹资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筹资 企业 中国特色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资本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在中国,由于缺乏系统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及信息服务的机构,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成熟,公司结构不透明,稳定性差,筹资难成为普遍问题。

项目资金的筹集从来源上看,可以划分为债务资金和股权资金两类,债务资金包括发行债券、借款、租赁融资等;股权资金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的保留盈余资金等。债务资金的筹集,会提高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加企业风险,降低企业的财务信誉,有一定的偿债风险。但是吸收债务资金可以保持企业控制权不变,少纳所得税,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股权资金的筹集,会降低企业的控制权,承担比较高的资金成本。但是吸收股权资金可以降低公司的负债比率,提高公司的财务信用,融资风险也比较低,公司不需要为偿还资金而担心。

以下将企业的发展分为:建立初期、稳定期、发展期、昌盛期四个阶段,从这四个阶段分析中国企业的筹资问题。

一、企业建立初期

企业在创立初期资金的第一桶金,一般是企业发起者自身的全部资产以及发起者通过多种方式借来的资金,在此资金上,发起者会寻找另外几个战略合作伙伴,构成企业的创业团队。创业伙伴们同样以资金注入企业作为股份。有一些创业发起者可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本身对自己这个项目没有十足的信心,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也没有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去。这样他将很难说服创业合作伙伴同样全力以赴。试问如果连你自身也对这个项目没有信心,那么又如何能说服别人和你一起奋斗。以上资金是企业创建初期的主要资金支柱,属于股权资金中的吸引直接投资。而现在新兴的租赁筹资和吸引外资,也不失为企业建立初期的一种比较好的筹资方式。当然,不排除这个时期的其他筹资方式,但在中国,单靠一份项目策划书要想吸引风险投资、银行贷款,那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更不用说是发行债券和股票。当然有天使投资人或者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可能例外。

二、企业稳定期

有了上述资金的支持和一段时间的企业运转之后,企业大体有了基本的框架、员工,初步稳定下来并稍有盈利。这个时候,企业发起者们开始接触风险投资家。这是属于借款筹资的方式。中国的风险投资家们太厌恶风险了,他们只有看到企业的发起者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压了进去,并且公司逐步走向稳定并稍有盈利,他们才有可能拿出藏在深处的资金。这第一笔的风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一起企业从稳定跨入到发展的时期。由于这一特殊阶段的资金注入依然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此这第一笔风投不仅要求得到短时间内,一定利息的本利返还,而且可以让这第一个风险投资家无偿的占有公司一定的股份(如百分之十),这样能提高吸引到这第一笔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笔风投的可能性。

有了这第一笔的风投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得吸引到第二笔风投。第二笔风投承担相对第一笔小,作用性也减弱。可以给予比较高的利息,而至于股份可以不给或者少给。毕竟,公司进入发展期后,开始盈利,股份也越来越重要。第二笔风投的资金首先用来偿还第一笔风投的本金和利息,剩余的维持公司的发展。

三、企业成长期

在前两笔风投资金的支持下,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并获利明显。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考虑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也同样是属于借款筹资方式,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中国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银行在看到有前两笔巨大风投的维持,并且公司盈利明显之后,才有可能会考虑大资金注入。在中国,吸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还是需要有抵押的。当然,对于国企、中外合资企业、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大学生所创企业等,相对会容易些。这是一笔巨额的廉价的资金(年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6%),不仅可以用来偿还第二笔风投的本利和,而且可以比较长时间的拥有,用于企业的周转和扩大再生产,使企业由成长期跨入到昌盛繁荣期。

四、企业昌盛期

企业进入到昌盛期后,资金的筹集难度也进一步下降。这个时候,企业一般会考虑上市,当然这是少不了厉老的指导和帮助。上市之后获得的资金是一笔神奇的资金,不用支付利息,长期持有不用偿还,还可以扩大筹资的额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股票市场吸引越多的资金越好,当资金经营利润率大于贷款利率时,增加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可以放大生产经营人员获得的成绩,有效的提高自由资金税后利润率,同时可以起到合理避税作用。所以发行债券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筹资方式之一。结合公司的实际,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和债务比,可以更好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至此,一个企业就成型上轨了,成了一架只要正确驾驭,就能不断的产生利润的机器。

综上,仅仅只是在中国从零开始起步的创业者的一般筹资之路,描述的是中国企业筹资的一般现象,关键是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内在规律,并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有所创新突破和创新。“中国第一包工头”严介和老先生的那种以钱生钱的神奇资金链便属于经典模范。

参考文献:

[1]崔毅 邵希娟:中美公司财务杠杆运用的比较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2009.徐莉:技术经济学(第二版)[M].2007.张霞: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5)

张宝明 南文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03)

下载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论文(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论文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

    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反腐倡廉论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 者:李京京摘要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时期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渐走出......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

    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论文5篇

    摘要:本文从当今世界各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内就人们对这方面所关心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教育;素质教......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思路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如何发展,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等诸多问题,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学人员感到迷惘和困惑。分析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九大报告: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展示了大国领袖的风范和魅力,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之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 B ) A.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