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题报告(全国新课标)
命题报告
策划理念:
1、区块划分,层级综合,间隔反复,滚动推进
2、以大带小,以主带次,以阅读带动语基语用
3、基础后延,语用前伸,名句默写伴随阅读训练
本套试卷依据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新课标全国卷的《高考说明》,精心研究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指导思想、题型特点和试题风格,大量搜集全国各省各地区2012—2013年的高考模拟试题,遴选优秀经典的题目,并聘请三十多位特级、高级名师原创和改编部分题目,优化组合而成。所选用的试题和改编、原创试题具有材料新颖、设问科学、经典高效的特点,是一套适合高三学生一轮复习训练,能快速提升备考能力的好试卷。
本套试卷运用全新的策划设计理念。全套试卷根据高考卷的题型分布,分为“语知基础”、“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等五个区块,每个区块突出一个主题。然后每个区块内再按高考卷中的具体考查点,进行滚动分布。位于最前面的“语知基础”区块各考点依次向后延伸滚动,位于最后面的“语言运用和作文”内的各考点则依次向前延伸滚动。各个区块设一份“区块测控综合卷”和一份“一轮测控综合卷”。整套试卷既有专题划分专练,又有局部的区块综合,还有完全模拟高考卷的大综合卷,显示出专题、综合、滚动三位一体的练习模式,符合高考复习中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定点训练间隔反复、层级推进、滚动提高的记忆巩固和能力生成规律,是一套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训练高效的好试卷。
第二篇: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之全国新课标卷Ⅰ
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之全国新课标卷Ⅰ
名校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于1888年,1978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全国、省、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师资力量强,办学成绩卓著。每年都有超过40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16年高考文理“一本”上线率高达97%。学校高考成绩一直排全省第一,并多次培养出省高考状元。
名师简介
黎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骨干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长期在高三毕业班任教,所带班高考语文成绩优秀,曾带出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状元,2011年、2015年广东省语文高考前十名考生。高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颇有心得,指导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习作近百篇,多次获得各类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且经常在各类报刊发表作文指导类文章。
命题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先生思乡情切,在台北写下了一首《乡愁》,表达对故乡,对祖国大陆恋恋不舍的情怀。
②从1985年开始,自费留学成出国留学主力。此后30年,留学人数越来越多,留学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无数青少年学子漂泊在外,乡愁很远,远在家乡,远在记忆的深处。
③中国城镇化30年,随着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我们身在故乡而失去故乡,我们脚踏故乡土地而时时感受着传统故乡的沦陷,这成为当下一种普遍的感受。
面对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乡愁”,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原因 >>
2016年,广东高考加入了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统一考试,作文备考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考查的题型看,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考查的是漫画作文,2017年考查的是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内容看,两年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2017年的作文题更具有“大视野”,12个“中国关键词”几乎涵盖当今中国的所有要素,从不同角度直观反映了今日中国的方方面面――国家发展战略、高科技成果、民众精神与物质生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从写作的要求看,它要求考生具备辩证思维,看待事物有联系发展的眼光等,不止于浅表思考。
对比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题目立足社会现实,偏重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的层面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中国的变化,具有层叠的思辨空间,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立意作文,让考生有话可说。
本题命制的根本原因在于,让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变化,感受中华文化的行走脉络。
首先是时代气息。对于每一个人,乡愁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说从小在课本里出现的层层叠叠的乡愁,就是身边不时出现的选择出国留学的同?W朋友,都能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和感触。何况这两年涌起的新一波“归国潮”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热播,总书记一次次提及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次是体现多元思维。纵观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考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乡愁的变化”,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虽然表面上看是直指乡愁一个点,但围绕“乡愁”变化,其实可以关注到的不仅仅是人对家乡情怀、对亲情的牵挂,更是对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感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憧憬,甚至更有个人奋斗的底气和目标思考。
再次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是2018年高考的一大热点。文化重建是当今文化工作者的共识,时代需要新文化,也需要继承传统文化。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是必要的。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可本质上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青年一代理性地去思考、探讨。所以,本次命题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并重,以“乡愁”为切入点,让青少年关注的重心从物质、经济逐渐回归到传统文化领域。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记住乡愁,坚守乡愁中的深厚文化,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思路点拨 >>
本题围绕祖国“乡愁”的变化,提供了三则材料。
材料①: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在他的《乡愁》中赋予深广的时代内容,蕴涵着结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将个人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融为一体,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普遍感情。
材料②:“出国热”带来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乡愁不会因为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而有所不同。留学可以让你看到更美的风景,学到更先进、更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但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一条回家的路。因此,现实生活中随便一桩小事也会触及我们对故乡的回忆。在国外,会思念祖国,对应的是国内生活;回国后在外创业,会产生地域性的乡愁,对应的是家乡之人、之事、之景、之食物等。当然,我们可以同时联系“归国潮”来思考。
材料③:“城镇化”带来不可避免的乡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的版图日渐凋敝,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城镇,融入了新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联系春运的滚滚洪流,可以思考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井、故乡的老屋在经济浪潮中、在城镇化中的改变甚至消亡,以及它们对外出打工者的情感影响。
而本题的写作要求是“面对这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乡愁’,你有怎样的思考?”所以,要求考生在写作时紧扣“时代变化”展开对“乡愁”的思考。
三则材料,既有时间流逝带来的“乡愁”变化,更有空间上的远近带来的深浅“乡愁”,同时还有时代刻下的印记。我们可以总体立意,从横向思考“乡愁”的变化轨迹:因政治原因造成的思故国之愁,因追寻理想造成的想亲人之愁,因经济发展过快造成的失故居之愁。从而明确,“乡愁”的深浅远近与社会发展、个人奋斗和选择有密切关系。可以立意为:
1.乡愁,见证成长;
2.何处不乡愁;
3.乡愁、乡情、乡愿。
也可以从纵向梳理“乡愁”变化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随着国际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联系越来越便捷,乡愁不再沉重,但对亲情的依恋不变,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追求不变。可以立意为:
1.恋乡不减,愁不再;
2.从乡愁看中国的发展;
3.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和谐。
当然,写作中也可以在“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侧重其中一则材料的核心来写。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散文、记叙文和小说,只要能够很好体现出“乡愁”的变化就行。当然,如果能够写出个人乡愁背后的家国情怀,文章会更深刻。
优秀例文 >>
守住乡愁
文/詹淳霖
乡愁很浅,乡愁很深。
当一方海峡将故土隔绝,岛上的余光中老人深情吟咏起《乡愁》的诗篇;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数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奔向大洋彼岸,他们的梦里依然依稀可见祖国之容颜;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九州,质朴乡情终成心头一点朱砂,我们对乡愁亦有了更多的反思……时代在变,乡愁不免随之在变,但仍有声音在低诉着:守住乡愁。
从前乡愁很重,是因为从此身到彼乡的距离难以逾越。古有宦游人“乡书何?达”的望穿秋水,“长安一片月”的柔情期盼;今亦有被海峡分隔的两岸同胞,日日思念。空间的阻隔没有把乡情消减,反倒令其蓬勃生长,与日俱增。因为乡愁不改,所以人们心中常怀一片温柔之地;因为乡愁不改,所以人们依然保留着以故国故土为符号的思念;因为乡愁不改,人们对精神之根的认同不会改变。
乡愁后来依然深重,是因为人们选择走出故土,去见识世界之广大。改革开放,令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之潮,也让莘莘学子走出国门,去异乡学习知识与技术。身上的服饰或许改变,口中的语言也许暂时改变,但是午夜梦回时,他们总能清醒地记得自己的身份。因为乡愁不改,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祖国的殷殷期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乡愁像是隐秘的吸引,呼唤着我们归家。于是前有两弹元勋冲破一切阻拦,以赤子之心建设祖国;今有中国青年毅然归国,把青春挥洒。
工业文明的稳步推进,令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得以改善。因空间距离之遥远而生发的乡愁不再沉甸如昨。然而抽象意义上的分离仍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乡愁。一方面城市化推进令乡村面貌大为改观,欣欣向荣之景无疑带给游子欣喜。而另一方面,人们感觉到,随着古村落、古迹等的消失,乡愁的载体不复。这当然不意味着乡愁也随之消失。抛下厚重的躯壳,保留传统习俗等文化本质,乡愁仍可世代传承。也唯有乡愁永存,我们在漫漫征途上才不至于失去力量,由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宏伟进程才不至于只剩下千城一面的冰冷。
乡愁在变,乡愁不改。乡愁会变,会令我们在发展浪潮中感到迷茫;乡愁不改,总是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中。如何挽留住乡愁,如何令乡愁的积极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望得见山,望得见水,山水相交眉眼盈盈处,就是应该被时代守护的乡愁。
点评
本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议论文。文章开头先概括三则材料,由三则材料展现的“乡愁”变化自然提出中心论点:“时代在变,乡愁不免随之在变,但仍有声音在低诉着:守住乡愁。”中间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证要“守住乡愁”。结尾再次从乡愁必然会变的外壳与不改的内核的角度强化论点,强调“守住乡愁”的时代意义。文章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思想深刻。
相关延伸 >>
1.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它展现了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和家国情怀。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以“急公好义”为传统的福建嵩口镇、以“燕赵古风,实事求是”为传统的河北伯延镇、以“众志成城”为传统的重庆涞滩镇,以及“青山绿水百福来”的湖北百福司镇等,莫不如此。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中国“睁眼看世界”,人才流动成了必然。从学历层次来看,2016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者高达七成。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是因为我需要祖国。”
为了更好地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引进计划。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事实证明,这些人才引进计划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引进人才活跃在我国各大领域。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增刊《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更多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尽在《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2018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2018年4月火热上市,最后50天,助你高考作文大幅增分。
现实乡愁
文/阳 洋
“乡愁”是中国古代文人们羁旅在外时不变的创作主题。悲伤痛绝的像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豁达如苏东坡说出“此心安处是吾乡”。到了余光中先生那,乡愁便是“浅浅的海峡”,这又比古时的文人墨客多了一份家国之伤。这乡不再局限于小小故地,却是整片的祖国大陆。
第三篇:2014全国新课标1卷
生命因相拥而美丽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孤立无援的活下去。只有在其他生命的相拥中,人们才可以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与意义。其实生命的过程很简单,只不过是一次次偶然、必然的相遇与分离。让相遇化为相拥,生命将因此而美丽。
生命相拥,展现共赢智慧。“独木桥”上,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简短的故事,寓含互助共赢的智慧。聪明的少年,靠智慧将你优我劣的竞争,改编成你我双赢的美丽。真正的智者懂得相拥指导,相遇之时对别人施以友善,而绝不谋求击败对方。美国旅店业的强势集团总裁希尔顿说:“我可能是德克萨斯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来自友谊,来自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永远和同伴相处愉快,合作无间,我的福来自他们。”希尔顿确实是幸运者,倒不是因为他事业上的成功,而是他懂得生命相拥的道理,具备共赢的智慧。
生命相拥,演绎人性善良。当老人流落街头,拳王阿里悄悄在纽约建起了养老院,使流浪的老人得以颐养天年;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吴菊萍冲上前去双手相拥,使命悬一线的孩子转危为安;当汶川地震、险象环生,不同肤色、民族的人们携手求援,山路崎岖,相拥而前,开辟生命通道,使惊恐的灾民看到再生希望。苍天无情,人间有爱;当生命相拥,善良的热血在涌动,美丽的人性在闪光。
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生命相拥更像一层的意义在于人对自然的亲近、保护与敬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里;罗梭隐居瓦尔登湖,身居木屋中,读书写文章;海子关心粮食、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赏荷塘,观月色;俞平伯,泛秦淮,听清唱;余光中,听冷雨,思故乡——让生命沐浴自然风雨,替灵魂洗尽铅华浮躁,返璞归真,谦卑地与自然万物共荣耻,人类的良知、理想才能归来,才能与天地相拥,达成和谐。
让我们用相拥的智慧,与相遇者共享双赢的快乐;让我们用相拥的善良,向弱小者伸出温暖的双手;让我们以相拥的真诚,与天地万物同荣耻——你、我、他,人类、天地、大自然,相遇相拥,相爱相敬,共展美丽,同创和谐!
第四篇:新课标全国Ⅱ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臵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启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
(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第五篇: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湖南省华容县怀乡中学刘正良
一、综述
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是相互启发、互相影响的,创新思维最容易产生影响,从而使某种类型的命题演变为一种趋势。审题立意也是如此,与生活的距离及思维的深广度要求几乎都呈现异中趋同的一面。以下通过对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主要特点加以归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接纳与圆融作文命题的坐标,增强预测作文命题的有效性。
1.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综观今年所有的作文题目并没有跳出以往命题的话语体系。分别是:全国课标卷“中国之崛起”,全国卷“垫资中奖以后”、期待成长,北京的“世乒赛之思”,上海的“一切都会过去,拟或都不会过去”,天津的《镜子》,湖南的“你们来了”,浙江的《我的时间》,山东的《这世界需要你》,广东的《回到原点》,湖北的《旧书》,江苏的《拒绝平庸》,江西的“孟子三乐”与“鲁迅印象记”,辽宁的“闻假苹果”,福建的“袁隆平之言”,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安徽的《时间在流逝》。这18道作文题目从命题类型上看仍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占主导,话题作文逐渐淡出;从材料内容上来看不过是永恒“本体”上的某种“变体”。
从命题价值取向看,作文命题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时间维度,即强调个人和集体在生命的时间流上,对过去、当下和未来存在形式及价值的思考与畅怀。如四川《总有一种期待》,陕西《我眼中的祖国的发展》,广东《回到原点》,浙江《我的时间》,全国卷一《期待成长》,安徽《时间在流逝》,上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二是空间维度,即强调主体在当下生存空间存在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如山东《这个世界需要你》,湖南“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北京“对世乒赛看法”,天津“镜子”,江西“孟子三乐”等。从材料涉及范围看,仍以“诚信”“时间”“位置”“创新”“梦想”“付出与收获”等为“本体”话题,命题则围绕着这些“本体”用不同的“变体”材料测试考查学生的写作思维与写作能力。2009全国课标卷的“乞讨”,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以及2011年全国卷的“垫资彩票中奖”就是“诚信”这一“本体”不同变体。
除此之外,今年还有几道作文题目与往年的作文题有惊人的对应。今年广东省的题目《回到原点》可以是2010年江苏卷的《绿色生活》,也可以是江西卷的《找回童年》,这是对“原点”的不同解读;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可以是2009年上海卷《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可以是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这是对“平庸”的反向解读;湖南卷《你们来了》不也可以理解为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吗?
自2004年各省自主命题以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变的是赏月的“人”。“人”不同了,眼中的“月”也就异了,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别。那么,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该如何备考作文呢?
首先,要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类型。从目前考场作文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考生常写的文体类型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综观高中课程近七年的高考命题,在命题中明确限定写作某一类文体的试卷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都是“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要求。所以,在备考时,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思维特
长选定一个文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以使其达到娴熟之技,在考场上你就能驾轻就熟地完成这篇特殊时空条件下的特殊作文了。如何确定哪一类文体更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呢?如果你是一个感性的人,在备考时你就以练习感性的记叙文为主,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在备考时你就以练习思辨的议论文为主。而另一种文体则做辅助性练习即可。
第二,就是积累的问题。不少同学对于积累的理解,主要将其放在了好词好句的收集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真正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的积累,一是经典优秀文化的积累。
最后,就是要有“化”的功夫。积累是为用而存,能否依据高考作文所给的测试材料写出一篇令阅卷者赏心悦目的文章,还需要具备“化”的功夫:一化日常生活素材,二化语言材料,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化事为文,化语为意是一个人熟练运用语言能力的标志。
2.材料与命题争锋,命题形式多元。
从18个作文题来看,目前材料作文题和命题作文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几乎平分秋色,仍占主导。其中全国卷
2、新课标卷、京、津、沪、辽、湘、赣、闽等共9份试卷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全国卷
1、苏、粤、鲁、浙、川、鄂、皖等共8份试卷选择了命题作文,只有渝为话题作文。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受宠,命题作文因袭,话题作文备受冷落。“减少限制,增加开放”的命题趋势,导致依据材料的“三自作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因其传统的“合法性”及命题人的地方特色“品牌意识”,使其在2004年重出江湖以后异彩纷呈,因而留得半壁江山;话题作文因极易宿构套作乃至克隆而越来越招到批评。
3.突出理性,重视思维和思考
通过研究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2011年的核心是强调思维和思考。从题型上看,命题仍然注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从试题内容的表向来看,更注重关注思维品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我。
(1)命题关注考生自身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
表现在辽宁卷的“蜡苹果”材料的思考“为什么说假话”上,特别典型的是上海卷和天津卷,都是关系型材料,无论“忘记与铭记”还是两种镜,都需要辩证思考,协调关系。代表性命题是天津卷的“镜子”,先要搞清五面镜子的基本属性,方可择取其中至少两个以上的镜子,协调关系,主旨论题,展开论证。比如选择望远镜与显微镜,可构成的论证题目可以有下面几个。①我们既要“望远镜”,也要“显微镜”。我们看问题,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也需要有局部、深度关切的眼光,二者缺一不可。②我们需要“望远镜”,来帮助“显微镜”。看问题,如果一味只关注放大细节与局部,而缺少了整体的、长远的眼光,这样会深重影响我们对局部正确的认知与判断,我们很有可能在细节的精心关注中,却把长远失掉了……由此可见,命题中包含的信息是何等丰富,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质量是有很充分的要求的。
(2)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社会生活;命题关注热点,但不囿于热点 在一方面,京派与海派的命题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将命题的核心都恰到好处地指向了丰富活跃的社会生活。不同的是,京派命题,在题干上便将社会生活彰显了出来(世乒赛),而海派则采用了将社会生活包孕其间,不具体指出言明。上海卷的“一切都可过去”、“一切都不可过去”,命题实质是希望我们通过
“忘记与铭记”来清点思考一下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京派与海派在命题技巧上同样高明的是,既引导考生关注热点,但却绝不囿于热点。
整体都关注热点但不表现于热点,比如北京的作文题并不是让考生只写热点,也可以写些别的问题。
(3)命题引导考生思考自身。通过命题,促进学生对青春状态与成长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重庆卷的“情有独钟”,我们的青春到底该对什么情有独钟;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那我们的青春期待中到底是哪一种始终伴随着我们,一直未曾改变呢;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那么,怎样的一个“你”才配得上这浩大无边、丰富多变的世界呢;江苏卷“拒绝平庸”,则试图让考生通过辨析平凡与平庸的区别,希望考生对有贡献有创作有价值的生命状态表示敬意。
(4)表达从诗意回到原点,注重言之有物
因为追求人文精神,今年大多数地方的作文命题语言表述非常平易。它诱使我们把它连成这样一句话:“这世界需要你” 贴着地面飞行,“你们来了”让我们俯下身子,回到人文精神的“原点”,以国学为“镜”,对“孟子三乐”“情有独钟”,我们无需拿“蜡苹果”做测谎仪,不会把别人的中奖“彩票”据为己有,也不会为“世乒赛”大满贯而夜郎自大,“时间在流逝”,“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我的时间”我做主,在“旧书”中淘宝,“拒绝平庸”的生活,“总有一种期待”,像袁隆平那样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往生活中添加诗意,祝福“中国崛起”。
语言摒弃浮华形式注重真实内容的2011年高考作文,内容充实显得尤为关键。内容充实就是文章质朴而不空泛说理,文辞实在而不空洞虚无。不说教条语、空洞话,也不大量堆砌人云亦云的道理或事实。议论要有根据,记叙描述要有血有肉。强调内容,强调的是作文要“言之有物”,要写出真实的生命感悟。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对于我们考生今后的写作与学习有三点可供借鉴之处。关注命题作文,更需关注材料作文。
关注分数,更需关注我们的思维品质与自身的生命成长。
重视生命感悟,更需重视言之有物。
二、湖南省高考作文命题回眸
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既体现了一如既往的反猜题性,甚至还超过了前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题型有变化,回到材料作文的原点。湖南高考作文从2009年的《踮起脚尖》到2010年的《早》,命题形式都属于命题作文,2011年从内容到形实现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身”: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是对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材料”(诗意)写作文的回归。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2.命题有新意,凸显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材料内容看,体现了中国娱乐基地的地方品牌特色,摄取某歌手的出场话语的变化作为联想的基点,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命题内涵有变化,从前几年的“跑的体验”“诗意地生活”“踮起脚尖”“早”等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关注成长、注重诗意的价值追求,今年的命题引导考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人事、现实人生与热点现象,由理想境界的诉求转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3.目标有偏向,重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是重语言技巧,还是重思维品质,高考命题其实就是指挥棒。“由大家,我来了”变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更加需要思维的高度来提炼精神的灵光。某些作文专家甚至鼓吹一个月让你走出作文的困境,在考场获得高分,西瓜可以用膨胀剂,香蕉可以用催熟剂,作文也自然可以被注入激素了,食物坑害的是身体,作文教学的浮夸之风毒害的是心灵,这岂不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平时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作文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和“你”的转换背后隐藏着什么,这里有顿悟与渐悟之分。这不仅仅是话语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态度的变化,我们应该赋予其积极的意义:歌手由以自我为中心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由趾高气扬变为俯下身子,由人人为我变为我为人人,由高高在上变为谦逊感恩,推而广之,可联想到在金钱充斥世界的今天,在物欲膨胀的时代,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状态,能否为他人着想?心中能有装有他人?城管与商贩的厮打,学生与老师的冲突,群众与干部的敌对,无不令人扼腕叹息!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回到“克己复礼”的修身原点:关注与尊重他人。材料内涵丰富,但联想必须以此为原点。
三、“我”和“你”的审题立意
2011年作文题,最大限度地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感悟,鼓励个性表达,既能让不同层级的考生均有话可写,又能让优秀考生充分施展写作才华。命题在围绕“生活”和“心灵”两个维度吸取灵感的构思基础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让人感悟生命的“智慧”与“哲思”的特征。
由标题作文改为材料作文,表现出在继续探索开放性与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命题形式上的努力。今年作文的阅读材料,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报道,材料蕴含着鲜活的生命感悟的理性色彩,闪烁着一种耀眼的人性光芒。正确辨识这种语言、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深切体味其中所蕴含和呈现的道德灵魂的嬗变和人格修养的升华,对于考生摆正自己的人生位置、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乃至于学会正确地与人沟通交往,都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题干提示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则材料,联系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类似“变化”,抒发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材料内涵丰富,为考生提供了非常广阔而自由的联想、想象的空间。辨识理解是关键,由情入理是手段。如果选择记叙文,可以从内省外律的视角进行构思写作,如①价值观念:尊己敬人所实现的人格提升;②生命启迪:社会历练所赐予的成长智慧;③感恩体验:角色转换所呈现的美好情操;④社会和谐:语言技巧所形成的有效沟通等。如果选择议论文,写作角度更加宽泛。无论是哲学(思辨)角度、文化(审美)角度、社会(交往)角度,还是人生(个人)角度、道德(涵养)角度等,都可构篇成文。
1.回到原点,吃透材料
这是一道供料作文题。材料核心提示是一知名歌星由“大家好,我来了”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的简单朴素的开场白。我们不难看出,就这“简单朴素的开场白”,反映出了这名歌星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的一个根本转变,即由自我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变。这其中也许是受到某种理念的启示,也许是受益于对同伴某些方面经验的参照;也许来有该歌星长期演出实践的自我反思。但不管
怎样,该歌星完成这样一次转变,就意味着其眼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演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一台好戏不能只有演员而没有观众;没有观众的戏不成为其戏,观众廖廖无几的戏谈不上是好戏。同理,一场歌星演唱会的优劣不取决于“我来了”,而更取决“你们来了”与“你们”到来之多寡;哥星不是自封的,而是靠观众的掌声来成就的,歌星的份量是观众称出来的。哥星心中装有观众,观众心中自有哥星。
2.联想延伸,观照生活
一场歌星演唱会要有观众,一次工作报告会要有听众,一次课堂教学要有听课学生,一场好的买卖要有顾客;作报告的心中有听报告的,听报告的心中就有作报告的;授课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就有授课教师;领导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领导;公仆(官员)心里有主人(百姓),主人心里当然有公仆,一切的一切显而易见。
3.联系自我,凸显“变化”
这个社会缺失的不是“人人为我”的欲望,而是“我为人人”的心胸。现在的高考考生大多被称作“90后一代”。这“90后”一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熟悉电脑网络,知识来源广泛。但我们这代人受多元文化影响明显,而且其中大多为“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命根子,叔叔阿姨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我一出生就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呵护、溺爱、整个家庭以他们为中心的成长环境中,因而久而久之养成了偏执、自私、急躁、易怒、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人格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心中只有自我,缺乏对他人应有的理解、包容、关切和尊重,遇事不冷静,易冲动,见风就是雨,不计后果,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其作为个体,在生活中易引发人与人之间性格和认识的冲突;作为社会群体,易引发和激起社会的矛盾、冲突、乃至对抗,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尊重,心中有他人,将心比心,爱人如爱己,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4.注重思维,提升境界
我们简单、片面、绝对化的思维方式需要改变。我们写文章首先不是个单纯的表达问题,更是个对生话的认识和理解的问题。我们写不出好文章,往往是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深刻地认识生活,离不开辩证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我们的学生或许对新生事物具有特别的敏感性,或许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许更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我们最缺乏的也正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我们不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习惯于由己及人、换位思考;我们看待事物往往是非此即彼、有我无他、相互否定。因而我们学生特别需要改变自己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养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不仅对学习有用,更对往后的工作、生活、生存和发展有益。就今年湖南高考作文的写作而言,没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没有换位思考的习惯,就不可能抓住核心内容、准确地理解材料,准确地把握主题,当然也就无法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