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册现代文复习(上课用)(大全)
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1、作者
贾平凹,《腊月·正月》《天狗》《浮躁》《秦腔》
2、积累贾平凹论读书的两句话
——读书万万不能狭窄;
——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
——读书要读精品;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1、作者
赫尔曼·黑塞,瑞士籍德国诗人。《荒原狼》。诺贝尔文学奖。
2、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什么?
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积累黑塞论读书的两句话
——它(真正的修养)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人类的容颜。
四、《白莽作<孩儿塔>序》
1、写出高中教材中鲁迅的篇目
略
序、跋、赠序
白莽,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
2、写出高中教材中有关白莽的课文
《别了,哥哥》
《为了忘却的记念》
3、破折号有哪些作用?
解释说明
补充说明
声音延长
语意转换
4、文中作者为什么“更加惆怅”?
惆怅:忧伤、烦恼、凄凉——时局动荡,生患重病,春寒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
更加惆怅:(1)收到远方来信,追忆亡友,深深怀念;(2)他感到为之写序是一种应尽的义务,现在良机在握,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对诗作本身进行精当的评论。
5、默写“这《孩儿塔》的出世„„”
白莽的诗,可能比较粗糙,艺术上不太圆熟,但是充满战斗的激情,爱憎分明,旗帜鲜明。
五、无韵之离骚
1、积累有关句子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
2、无韵之离骚的含义是什么?
以克制含蓄的笔法,写深沉的感情、强烈的爱憎
六、密室的生活
1、这是一本怎样的日记?
犹太女孩安妮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全家躲进一个阁楼密室长达25个月,后被人告发,安妮死于集中营。这本日记记录了当时的密室生活。“我希望我死后也能继续生存”
2、书评的特点是什么?
评论书籍的内容或艺术
七、爱因斯坦与艺术
积累一些有关“科学”和“艺术”关系的句子
略
八、说数
选择文中一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如,引用《圆周率》的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圆周率难以穷尽的特点,文字活泼,韵味无穷。
十、想北平
1、有关作者
老舍,舒庆春,字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本文主要写作手法?
类比(母亲,音乐图画等)
对比(四大名城,巴黎,美国的橘子)
细节描写(韭菜叶上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直抒胸臆
3、本文选材的特点
选材上特点:选取一些生活细节,表达真挚情感
北平的神韵:安静,安适,温和,自由,空闲,接近自然,悠然,是一个平民的城市。
4、结尾的妙处
——直抒胸臆,感情达到高潮
——对北平的想念、热爱、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呼应前文的“落泪”
——点题
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1、作者
作者冯友兰
写作对象:蔡孑民,蔡元培,号孑民,现代教育家,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自由”,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总结构
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最大的教育家
十二、漫谈散文
1、作者
季羡林,《朗润集》
2、作者认为散文的精髓是什么? 真情
第二篇:高中历史复习第三册
第三册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二.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1.内容:
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2.评价: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三.科举制的完善(A)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宋中期以后,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A)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2、澶渊之盟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结束了宋辽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3、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形成了北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A)
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2、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
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A)
1、兴起的原因:
(1)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4)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
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路线: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非洲东北部。
4、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术(A)
1、北宋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年间,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A)
1、火药武器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
2、火药武器的使用
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南宋时创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型火器的基本特征。
3、火药武器的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A)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B)
1、行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1)吐蕃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2)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
3、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和的作用。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A)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B)
1、目的:朱元璋即位后,为巩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1)废除了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3)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3、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4、评价: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三、厂卫机构(A)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建立特务机构加强专制统治。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之后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为“厂卫”。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A)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一、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处”(B)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
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二、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的转世程序。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5课 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A)
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A)
1、《四库全书》:
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文字狱:
清朝为稳固统治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A)
1、朝贡贸易: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朝贡贸易的特点: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有限制的贸易,薄来厚往。
二、民间海外贸易:葡萄牙人占据澳门(A)
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船纷至沓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占据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此后,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三、从海禁到闭关(B)
1、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2、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几何原本》的翻译(A)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3、西学东渐的意义(B)早期的“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三篇:第三册复习教案
第三册复习教案 复习设想
复习努力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考点化,考点知识能力化,培养能力题型化。现代文部分重点抓语基的复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难读字、成语;(2)词语辨析;(3)修辞常识;(4)文学常识;(5)背诵。
文言文部分重点抓实词、虚词、句式的复习,主要是通过强化文言翻译来落实。
教师的讲解要精,要透,指导性要强;不可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复习,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巩固;各个单元要辅以练习,或者分现代文和文言文两部分来进行练习,再加一个综合练习。
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书本,以书本作为基点,运用发散思维的形式,通过联想,将所学知识既拓宽又整合,切实夯实基础。第一单元(《诗经》《楚辞》《孔雀东南飞》和《汉魏晋诗歌》
一、文学常识: 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创作年代看,时间跨度很大,从西周初年一直到魏晋时期。《诗经》和《楚辞》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诗经》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重章复唱也是《诗经》民歌常用的创作手法。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建立了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新的诗歌体裁。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所以“楚辞体”又称为“骚体”。《楚辞》由西汉刘向编定。文学史上“风骚”并举,《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也多用偶句,参差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句中虚字也用得十分灵活,句中常用楚地的方言词语,如“歙”、“兮”。“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汉乐府叙事性强,语言形式多样,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它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第四篇:卖火柴上课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漫步世界文学长廊,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就是世界童话之王—— 生齐答:安徒生
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图片 生答安徒生的国家及作品。
师评:你们读得书可真多!今天我们来继续——安徒生童话之旅。
1846年,安徒生到国外旅行,途中收到了朋友寄来的画片,(出示图片小女孩)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手里拿着火柴,瞪大了可怜的眼睛,安徒生双眼湿润了。他想起了丹麦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情不自禁,奋笔疾书,写出了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生回答,师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师:读完这个故事,文中的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感人、痛苦、可怜、悲惨、凄美动人)
三、学习卖火柴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学习卖火柴这部分,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1.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课件出示)
(1)天冷极了…在街上走着。(课件出示)
1.生读句子,谈体会。(生抓住重点词谈:冷 雪 黑
大年夜
赤着脚)2.师:(指着大屏幕)这个句子,谁还想谈谈自己的体会。(2人)带着感受读一读吧!
3.师小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生:大年夜。大年夜意味着什么?生:(温暖、团圆、美好、快乐、幸福)可是这个大年夜的环境却如此寒冷,(板书:自然)预示了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生齐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2.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好一个冷漠无情!这还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吗?生:不是。师:这是社会环境的冷漠。(板书:社会)真是雪上加霜,小女孩是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内心啊!——生齐读。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地向前走。师点评:真是饥寒交迫!(4)雪花落在…忘不了这个。
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外貌描写)带着体会读。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小女孩却无心注意自己的美丽,因为寒冷和饥饿像魔鬼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读——
(5)她在一座房子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1.生读句子,谈体会(“蜷缩”动作描写
“爸爸会打她”
孤独、可怜、恐惧、伤心。家里很冷,不仅本身冷,而且没有关爱)
1.师小结:谈得真好!大年夜呀,小女孩却有家难回,如果说自然的寒冷、社会的寒冷还可以承受,最后的归宿“家”——竟也是这样的冷酷无情。(板书:家庭)——生齐读。
师总结过渡: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种种遭遇笼罩着这个年幼的小女孩,自然寒冷、社会冷酷、家庭冷淡,人世间哪里还有她的容身之地,她是多么的不幸呀!
四、学习擦火柴
1.师过渡:接下来咱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
课件出示:默读5——10自然段,根据提示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2、每次分别都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想?结果又是怎样?
2.生自学,小组合作,一生执笔完成表格。生交流。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认真!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生齐:五次。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一次? 小组依次汇报。
3.师: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 生读句子(配乐)
第一次,她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擦燃了第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一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火炉——(生)不见了。师:她又擦了一根,(投影出示:第二次幻想)女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烤鹅——(生)不见了。
师: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三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又灭了,圣诞树——(生)不见了。
师: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四次幻想)女生齐读。师: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投影出示:第五次幻想)生齐读。
4.(课件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3——4人)
师:可怜的小女孩!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大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痛苦。没有得到摆脱——只有死亡。这些都是残酷的——现实。(板书:现实)她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吗?(生:不是)那是什么?(幻想),(板书:幻想)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交替进行,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五:学习冻死了
师:幻象越幸福,现实越悲惨!大家一齐来读11、12段。
(投影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她那么可怜,哪来的幸福!两个幸福指什么?(前面一个意思是幻象中的幸福,后面一个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
生带着体会齐读这一句。
师过渡:寒冷的夜晚,为什么,小女孩有家不能回?为什么,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的死去?为什么,人们忘记了怜悯与同情?
生: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社会制度的不平等
师总结:相比小女孩,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幸福,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自然
社会
家庭 擦火柴
现实
幻想
虚实结合 冻死了
“幸福”
第五篇:高一第一册现代文复习
第一册
第一单元:生命的独特体验
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居里夫人站在智慧的高地,坚守理性的美丽。即使是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精妙和美妙,不可重复。体悟创造生命之美,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意义所在。
一、沁园春·长沙
一、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与世长辞。毛泽东青年时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那时起就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诗词》及各种单行本。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就是配音乐的歌词,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称之为“词牌”,又称“词调”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忆江南》等,词牌决定词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即所谓“词有定格,字有定声”。因为词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用题目来说明词的主题或者缘由。每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绝不可以没有词牌。词的分类(按照字数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概括: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处于低潮的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力量。《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要点:
1、词人的风发意气与满怀豪情
2、本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独特的生命体验,不同于常人的“悲秋”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文学常识:
玛丽·居里——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丈夫皮埃尔一起研究放射性现象,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死于车祸,但居里夫人仍然继续研究,并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的长女依莱娜和女婿约里奥在这一年里发现了人工放射现象,并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著名散文有《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把栏杆拍遍》等。
二、概括
全文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艰苦工作,提炼出镭; 拒绝追慕,静心苦读; 青春换镭,意义重大; 成就显赫,精修细研。
四个方面围绕一个中心写,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三、要点:
1、叙述之美 类比、引用、叙议结合的写法
2、意境之美
3、哲理之美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第一,内在美和外在美
第二,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即使曲折。
第三,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事。
第四,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因为它不会永远萦绕着你。
第五,在生活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单元:领悟亲情
亲情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边城》中亲人的爱,自然、明净而深沉,甚至令人伤感。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我们要细心领悟亲情,学会感恩,让美好的感情贮满心灵。
四、边城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内容概括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了两段)
三、要点
1、主题:
《边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2、边城的特点:
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3、写作特点: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4、作文借鉴:人性的真善美
五、合欢树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当代著名作家。北京人。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的作品除了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外,还表现为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明白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二、内容概括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三、要点
1、线索:时间线索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A.合欢树象征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B.合欢树象征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象征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C.合欢树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是母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拳拳之情;是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心。
四、作文借鉴:
1、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身体有残疾,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人。史铁生21岁时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还可联系霍金)
2、伟大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何等伟大的母爱!
(5)栽种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第三单元:人我之间
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的联系,需要理解与包容。真诚的交往使人温暖,相濡以沫的扶助令人动容;理解伟人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普通人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人肺腑。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文学常识: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法国] 莫泊桑(《项链》《羊脂球》)[俄国] 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二、概括: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老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这“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琼珊增加了活下去的信心,她战胜了死亡。后来,她知道了,这“最后的叶子”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最后的杰作。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三、要点:
1、主人公:贝尔曼
2、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善良和同情心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3、物线:常春藤叶
4、留白: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中的留白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徜徉于许多可能发生的情景之中,这是留白艺术的魅力。小说中,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小说没有提及,这就是小说中的留白。(附:2008年春考上海卷第6题——
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项链》结尾写弗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戛然而止,未写玛蒂尔德的反应和事态的发展,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徜徉于许多可能发生的情景之中。这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5、欧亨利式结尾: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作者往往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
6、伏笔: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比如,贝尔曼“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凶狗”,当他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 “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这些都为他为琼珊在雨夜画常春藤叶埋下伏笔。(如:《项链》中的伏笔)
7、先抑后扬:小说开头是把贝尔曼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揭示他的崇高品德。在“先抑后扬”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普通人之间的关爱,人性的善良光辉
八、邂逅霍金
一、文学常识:
1、葛剑雄:历史学家。
2、霍金: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家。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报道称,霍金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几乎完全瘫痪。他不能说话,只能通过一台模拟人声的电脑与人交流。通常,此病被诊断之后也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因为多数情况下不会存活超过3年,而霍金被诊断出此症之后,仍旧顽强地与死神搏斗了40余年。
二、概括:
霍金留给作者强烈的心理震撼。作者第一次见到霍金就震撼不已——霍金的身躯是如此的弱小和残疾,霍金的行动如此的不便,霍金的语言如此的艰难,而霍金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如此的巨大,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第一层震撼;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是内心的第二层震动: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点:
1、侧面描写 谈《时间简史》凸现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
正面描写 体态:稍向右侧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的背上 目光:异乎寻常、极度冷漠、超常的魅力
2、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来表现主旨:
先是敬意、期待、百感交集、震撼、感染、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
3、启示:
在现代社会,应当给予名人包括普通人人文关怀。剑桥人给予霍金的,是把他视为常人的尊重,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1、霍金在科学成就上,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最持久吸引我们,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我们往往被他不幸的病痛、超常的智慧和毅力深深触动。他曾说:“我得病的一个体验是: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恐怕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到今天。
2、感恩:
有一次,一个学术报告会即将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走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大师,不无悲悯的问道:“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把你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如此突兀而尖锐的问题,让报告厅顿时鸦雀无声。
霍金听了,依然微笑着,用他还能活动的一根手指,艰难的敲击着键盘,随着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投影屏幕上缓慢的显示出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不仅仅是智慧的勇士,更是人生的斗士。感动人们的并不是霍金从前的苦难,而是他直面人生的坚守、勇气和乐观。人生如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总是自以为失去很多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3、作者在剑桥访学期间,在散步时与霍金匆匆见过一面。给作者印象最深的不仅是霍金“独特的形象”,还有周围的人面对霍金时的那份平静、剑桥大学那种看似冷淡却隐藏着大爱的人文环境。作者对培育、涵养了霍金的人文环境给以高度赞美。
4、链接:2009年8月12日,在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颁奖仪式上,奥巴马亲自为霍金佩挂上了总统自由勋章。白宫网站称,“霍金在学术上和非学术上的成就无与伦比,他的坚持和奉献打开了人类通往探索的新道路,激励着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九、一碗阳春面
一、文学常识:栗良平,日本作家。
二、概括:小说选取北海道一家小面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四个大年夜吃阳春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后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奋斗渡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并传达出周围社会温暖的人间真情。
三、要点:
情节安排: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的变化,四个吃面场面 结构线索:一家三口四次吃阳春面的过程 环境:自然环境——“大年夜”“白雪”“清风”
社会环境——“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人情美:母子之情(母子三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亲情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主顾之情(店主夫妇对逆境中的人们所给予的同情、鼓励和尊重)、向上奋斗之情等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歌颂了在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重要性,揭示出团结奋斗者必能成功的生活哲理。
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
本单元为新诗单元。
新诗是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体诗歌。它深受外来诗歌的影响,接近口语,自由成章,没有固定的格律;同时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中的一些艺术手法,不断创造新的形式。优秀的新诗作品与古典诗歌一样,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十 再别康桥
1、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在剑桥学习期间,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历任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女子大学等大学的教授;历任《晨报》《新月》等刊物的主编。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而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自剖》等,另有小说散文集、日记、译著等诸多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2、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3、本文是一首留别诗,写的是作者第二次离别康桥(即剑桥)时的情形。全诗通过对康桥优美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康桥的深情依恋。毕竟在康桥的那段岁月,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为此他曾三度以“康桥”入题抒写自己对康河永久的恋情(1922年诗歌《康桥,再会吧》、1926年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歌《再别康桥》)。
4、本诗所体现的“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青荇、彩虹似的梦(意境)
5、写作特色:
全诗运用一系列意象,表现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无论是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潭水,还是凄婉的笙箫、西天的云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意象,都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使得这位浪漫诗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渴望放歌却又不能放歌,不想沉默却只能沉默,不忍离别却不得不离别的那份惆怅和淡淡的忧伤。
6、物象与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的形象,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事物形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巧借寒雪、暗夜象征当时的局势,曲折地表达凝重的忧国之情和赤子之心。
借对凄冷、阴暗、看不到尽头的北国风雪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
3、艾青是自由体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而是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他的诗善于捕捉意象,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4、写作特点:
回环复沓的手法:全诗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话领起四幅图景,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而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傍——不知去向——向天“乞援”。这种手法使得诗作在内容上渐进渐升,在情感上渐进渐强,在表达上复沓咏叹,如此一来,凝重与悲情得以强化,诗作更具震撼力。
十二 双桅船
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她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之中,1979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已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代表作品《致橡树》。她的诗风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
2、朦胧诗: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构思上,强调内在的思维结构;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借以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在主旨的表达上,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读者对于同一首诗可以作不同的解读。
朦胧诗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风貌。其作者们是一批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3、《双桅船》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而其意象的含蓄与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将其理解为“爱情宣言”,也可将其理解为作者对于友情、亲情乃至对于人生漂泊和追求目标过程的认识。
4、艺术特色: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以“双桅船”喻“我”,以“岸”喻自己追求的对象,以“雾”、“风暴”喻人生中的艰难坎坷,以“灯”喻人生的目标„„
这种写法又属于象征的手法,全诗借助船与岸的关系象征人生探索和追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