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应室流程布局[小编推荐]
供应室流程布局
一、去污区
消毒供应中心内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的区域,包括运送器具的冲洗消毒等;为污染区域。
二、检查包装灭菌区
消毒供应中心内对去污后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进行检查、装配、包装、灭菌的区域,包括敷料制作等;为清洁区域。
三、灭菌物品存放区
消毒供应中心内存放、保管、发放灭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域。
四、流程
1、供应室三区划分后,人流应遵循“从洁到污”,物流“从污到洁”的原则。
2、人员进入三区时:
进入污染区应穿防护衣、更鞋、戴口罩(或眼罩)、戴手套等,其主要目的是做好防护,保护自已,减少交叉感染!
3、进入工作区域时:
应二次更衣,更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已清洁器械再次污染。
第二篇:中小学应怎样布局
中小学应怎样布局
2012-01-02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汪明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
51发生在江苏丰县的重大校车事故,包括最近在甘肃、云南、广东发生的一连串校车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对校车安全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反思。为何要推进布局调整工作?怎样的调整才是科学的?什么样的布局才是合理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干部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
其一,为何要推进布局调整工作?为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兴办了大量中小学校,满足了学龄人口高峰期间的“普九”之需,但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进入新世纪,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随着学龄人口高峰回落,农村劳动力流动导致的大量学龄人口外流,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顺应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整合资源、提升质量也将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经 10多年的布局调整,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配置水平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从今后30年的人口变化趋势看,我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 1
模及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都将有所下降,但中间伴有波动,小学、初中学龄人口规模减少的过程并不同步,城镇和乡村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动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在规划中小学整体布局时,既要针对义务教育不同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特点、城镇化进程,调整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龄人口的波动。可以预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仍将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推进有序的过程。
其二,怎样的调整才是科学的?从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直至后续的一系列与布局调整有关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确实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简单化”突出表现为:一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目标简单化。事实上,布局调整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的“撤”与“并”。二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标准简单化。不顾地方实际,对于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学校一律视作撤并对象。三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手段简单化。缺乏必要的论证,缺乏透明的程序,忽视了老百姓的诉求。四是把推进布局调整工作的配套措施简单化。要么是学校已经撤并但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要么是认为只要有了寄宿制学校,有了校车,学生上学远就不成问题,殊不知寄宿制学校、校车同样也会面临种种新的问题。
最近有的地方提出,没有寄宿制学校、没有校车,布局调整工作就应当暂缓实施。把健全配套措施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
事日程,这样做是推进布局调整工作的一大进步。但什么样的寄宿条件、什么样的校车真正能够让人放心?在全国1.3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人每日三餐食宿在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用餐条件作保障,学生的营养和健康也就无从谈起。近来各地频发的校车事故,引发了人们对校车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校车的安全使用包括了车况、路况、驾驶员和乘车人的安全意识等诸多环节,只强调某一方面,都难以真正保障孩子的安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任何一种脱离实际的“简单化”做法,都会直接损害农村家长和孩子的利益。事实上,在同一时期,城市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包括撤并学校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小学校减少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裕的城市,这一做法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大的争议。由此看来,科学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标准合理、手段完善、配套措施健全。也只有这样,布局调整工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其三,什么样的布局才是合理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应当坚持,在此基础上给老百姓提供选择机会。针对“就近”要求,各地设定了不尽一致的标准,但对于学校服务半径往往缺乏切合实际的科学认定。虽然也有农村学生放弃“就近”,选择到远一点但条件更好一些的学校就读的现象,但他们“就近
入学”的权利不应被剥夺。基于县、乡、村的不同特点,基于学校服务半径、学校服务人群和上学单程时限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合理并存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当前,一些地方在布局调整中出现了“村无小学、乡无初中”的局面,即使在一些没有出现上述情形的地方,也正在努力将其设定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目标,更有地方甚至把它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村无小学、乡无初中”注定会成为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格局吗?中国农村教育究竟应当朝什么方向发展?应当承认,当前农村学校出现的“空壳”现象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导致学校“空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流动所引发的,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由于老百姓对身边的学校不满意,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将他们送到县城学校、城市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空壳”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要在经费投入和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真正让老百姓对身边的学校充满希望。
第三篇:手术室的布局流程
手术室的布局流程
手术室须严格划分为限制区(无菌手术间)、半限制区(污染手术间)和非限制区。限制区设在内测,包括无菌手术间、刷手间、无菌室、贮药室等。半限制区设在中间,包括急诊手术间或污染手术间、器械敷料准备室、麻醉准备室、消毒室。非限制区设在最外面,包括更衣室、石膏室、标本间、污物处理间、麻醉复苏室和护士办公室、医护人员休息室、手术病人家属休息室等。值班室和护士办公室,应设在入口近处。手术室的入口处,有卫生通过室,包括换鞋处、男女更衣处、淋浴室、卫生间,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换鞋,再进入非限制区更换手术衣裤,戴好帽子、口罩方可进入限制区。
1、手术室各部分的设计要求如下:
(1)墙面和天花板采用可隔音、坚实、光滑、无空隙、防火、防湿、易清洁的材料。墙角呈圆形,防止积灰。
(2)门应宽大、无门槛,便于平车出进,应避免使用易摆动的弹簧门,以防气流使尘土及细菌飞扬。窗应双层,最好用铝合金窗框,有利防尘保温。
(3)走廊宽度应不少于2.5m,便于平车运转及避免来往人员碰撞。
(4)地应采用坚硬、光滑易刷洗的材料建造。地面稍倾斜向一角,低处设地漏,利于排出污水,排水孔加盖,以免污染空气进入室内或被异物堵塞。
(5)电源:应有双相供电设施,以保证安全运转。各手术间应有足够的电插座,便于各种仪器设备的供电。电插座应加盖密封,防止进水,避免电路发生故障影响手术。总电源线集中设在墙内,中央吸引及氧气管道装置都应设在墙内。
(6)照明设施:普通照明灯应安装在墙壁或房顶。手术照明灯应安装子母无影灯,并备用升降照明灯。
(7)通风过滤除菌装置:现代手术室应建立完善的通风过滤除菌装置,使空气净化。
(8)手术室出入路线布局: 出入路线的布局设计需符合功能流程与洁污分区要求,应设三条出入路线,一为工作人员出入路线,二为伤病人出入路线,三为器械敷料等循环供应路线,尽量做到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第四篇:手术室布局与流程
手术室布局与流程
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之间应有门相隔。污染区:更衣室(内有厕所及浴室)值班室、休息室、污物室、换鞋处。
清洁区:办公室、麻醉仪器室、复苏室、(敷料准备室、洗涤室、器械室、消毒室)。
无菌区:手术间、洗手间、无菌物品贮存间。
2、手术部的人员与物品进出严格管理,不得逆行。
⑴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部:换鞋(洁污鞋交替地带采用分隔换鞋,洁污鞋分开放置)→更衣→内走廊→手术间。手术人员不能戴手饰、耳饰,搽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不允许有自已的衣服外露。外出人员外出时更换鞋、衣。
⑵其他人员进入手术部:严格控制进入手术部内的人员。控制参观人数(2-4人)参观人员佩带标识、有专人领至指定位置。
⑶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部:病人入室必须要更衣、带帽、换鞋、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如用单车,入口处应设去除污染装置。
⑷手术使用的物品进出手术部:无菌物品由专用通道或专用密闭车送至手术部,其他物品、设备均应拆除外包装,擦拭干净方可进入手术部。手术结束后,器械、废物等密闭运送出手术间。
3、分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无菌手术间设在最里面。隔离手术间设在手术部入口较近处。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
4、手术间与洗手间应分开。
第五篇: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
消毒供应室要求
一、建筑布局:
(一)床位与建筑面积之比为1:0.5~0.7平方米
(二)消毒供应室应接近住院部、门诊部和手术间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避开垃圾处理站、烧煤式锅炉房、食堂、洗衣房、尘土路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室内地面光滑,便于消毒清洗。墙壁及天花板无裂隙、不落尘。
(三)严格分区: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区域间有实际屏障,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的人流、空气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内部结构符合工作流程图。
1、污染区:对可再利用的物品进行分类、清洗、包括回收、清洗处理。具体用房包括:缓冲间、污物清洗间、手套或特殊物品清洗间、运输车清洗间。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按《医疗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环境分类和标准(下同)中的Ⅵ类标准。
2、清洁区:用于经过清洗消毒合格物品的包装、制备处理区域。包括消毒器械制备、辅料包装、工艺水制作,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清洁物品库房,高温灭菌间。清洁区的空气洁净度按Ⅲ类标准:细菌菌落≤500cfu/立方米。
3、无菌物品存放区:用于灭菌物品和去掉外包装的一次性无菌器材的储存、发放。包括无菌间、无菌物品发送窗口。无菌区出入口处设缓冲间,有洗手、更以设备。无菌区的空气洁净度按Ⅱ类标准:细菌菌落≤200cfu/立方米。
4、办公生活区:包括办公区及工作人员生活区。
二、必备条件
(一)人员配备
1、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为1:40~50,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任务、设备的情况酌情增减。配备有护士长、护士、工人、消毒员。所有人员需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各级人员掌握相关的消毒灭菌知识,消毒隔离专业知识。
2、三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具有大专学历,主管护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具有中专学历,护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满2年。
3、护士具有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不少于工作人员总数的1/3。护士必须持有护士注册执业证。
4、消毒员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消毒员上岗证和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特种容器上岗证方可上岗。
5、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有肝炎、结核等疾病活动期、艾滋病等人员不得从事消毒供应室工作。消毒供应室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
(二)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
1、各级人员岗位制度
2、消毒隔离制度
3、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4、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5、热原反应追查制度
6、质量检查制度
7、查对制度
8、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9、下收、下送制度
10、清洁卫生制度
11、物品管理制度
12、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存放制度
13、职业安全规章制度
(三)技术操作规程
1、灭菌器操作规程
2、物品消毒清洁、包装操作规程
(四)必备设备和用品
1、污染区:超声洗涤机或自动清洗系统、针头清洗设备、高压水枪、通风降温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不锈钢手工清洗水池、污染物品分类台、手套包装台、清洗刷、清洗筐(架)、有盖的消毒容器、消毒液、防护用品。
2、清洁区:预真空压力灭菌器、低温灭菌器、通风降温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软水制作、储存设备或纯净水离子交换器,下收下送车。
3、无菌物品存放间:密闭式无菌物品卸载车、无菌物品存放架(柜)、密闭式无菌物品发放车、防尘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通风降温设备。
三、管理
(一)组织管理:消毒供应室有护理部直接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年有计划、总结,季有重点,月有安排。
(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重视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科室业务学习每月一次。每季度进行专科理论、技能的考试、考核一次。开展继续教育学分制,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三)工作质量管理
1、清洗处理后待灭菌物品的合格率达到98%。
2、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3、环境保持整洁、无灰尘。
4、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愧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5、一次性医疗物品统一管理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加强下收下送管理,防范无菌医疗物品被污染。
(四)消毒、灭菌效能监测管理
1、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检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有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新灭菌器、新包装容器使用前应对其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特殊灭菌工艺及移植物品灭菌后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灭菌器维修后必须经过B—D试验和生物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监测: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3、定期做好空气消毒(安装有层流进化系统不用做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有记录。每半年做紫外线灯强度监测一次。
4、每天进行各种消毒液浓度监测,确保消毒液质量,有记录。
5、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有记录。
6、每月进行灭菌后物品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报告单或记录。
7、使用的消毒剂、监测用的化学指示物、菌片在有效期内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审核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