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人教育“北欧模式”述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1
成人教育“北欧模式”述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北欧模式”又称“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北欧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五个国家针对于社会保障所采取的“高福利、高消费、高税收”的社会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在近些年来不断地促进者北欧五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其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地区。当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在北欧也施行的相当的成功,其特点和经验也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北欧模式;成人教育;均衡发展
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北欧五国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从摇篮到坟墓”这样覆盖广泛,体系完备的体系。北欧五国地处北极圈附近,环境相对恶劣,而且国土面积很大一部分都被森林和冰川所覆盖,单从外部条件来看,北欧国家要想在经济发展方面超越底蕴雄厚的西欧各国和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可谓是天方夜谭,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近些年北欧五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方面明显的高于其他欧洲国家,与此同时,“从摇篮都坟墓”这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让北欧人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北欧国家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实现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双赢,这就是被很多国家为之称道和模仿的“北欧模式”。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和教育紧密联系的,北欧五国的成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国际成人读写技巧测试中(IALS),北欧五国的平均得分达到了296.4分(所有国家平均水平261.6分),大大超过了美国(267.9分),加拿大(279.3分),英国(267.5分),澳大利亚(273.3分),这些经济强国。那么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北欧各国的这种优势呢?
一、成人教育“北欧模式”述介
从国际成人读写技巧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欧国家的得分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引起了参加此项测试的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都想从去知晓北欧五国如此成功的原因,将其应用于自己国家,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1.“北欧均衡体”
成人教育的“北欧均衡体”是指在北欧五国16—65岁成年中,他们的读写技巧和非常均衡的,没有出现某一个成员掉链子的情况。在国际成人读写技巧测试中,北欧国家的测试者中第25名到第75名之间的差距(64分)较其他国家(大于70)要小,这也证明了北欧国家整[1]
体公民素质的差距不大。这是与北欧国家“一个也不能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分离的,全国的公民人人平等,不分社会地位高低、性别和种族的不同、收入高低,大家都被纳入到同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全国的公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2.北欧国家成人教育特点
首先,成人教育的入学率高,且人人平等。北欧成人教育的这个特点是以五国“高税收”的政策而达成的。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 芬兰最高所得税超过50%。2004年芬兰的税收占GDP的比例高达43%, 与丹麦、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一同排在世界前列。瑞典对现金福利也要征税,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纳各种税费。2005年瑞典税收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竟高达52.1%,高税收高福利带来的结果是收入差距较小,社会平等感强。
[2]政府通过高税收,掌握着大量公共资金,国家有能力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对成人投入大量资金,使得接受教育的个人只需承担培训费用的极少的一部分。受教育者能够在几乎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继续教育。在参加国际成人读写能力调查的国家中,北欧国家的25—65岁的成年人享受继续教育的比例是53%,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31.6%。由此可见,国家通过税收这个杠杆来调节社会分配,保证了公民在成人教育的开支,其取得的成绩和优势也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其次,北欧国家的成人教育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成人教育问题上,北欧各国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于是制定了多部有关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资金方面,瑞典议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证资金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1975年瑞典政府公布的一项法律中规定了雇主必须缴纳一定的成人教育税, 1984年瑞典政府又公布新的立法,规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企业或公司必须从其所得利润中拿出10%用于发展成人教育。这样的法律条文的制定保证了充足成人教育资金。总而言之,将成人教育法律融入到行政法律和教育法律之中,为北欧五国成人教育的成熟奠定了基石。
再次,北欧国家成人教育向“危险中”的公民倾斜。这里的“危险”,并不是指人们的生命、财产遇到了危险,而是指那些受教育程度低于中学的、当前失业的人群。他们较高学历者、现有好工作的公民更亟需接受相关的成人教育来补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北欧国家中,这类的“弱势群体”所占的比例为13%,而其他国家却高达了30%,他们因为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举步维艰。然而,在北欧各国,这类“弱势群体”接受成人教育的比例接近于其他国家接受成人教育总的比例,保证“弱势群体”在成人教育上的高入学率,让他们接受技能培训,这也是北欧国家成人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北欧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公共成人教育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4][3]
了。从国际成人读写能力调查的研究的结果中可以得出,北欧国家在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进行成人教育方面比其他的国家要成功的多。北欧国家在测试中比其他国家取得更高的分数还要归结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一些公众的活动以及所带来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大学的建立、高质量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较为开放的“第三教育”(成人教育)、市政的财政支持以及国家对于“弱势群体”处于失业、贫穷和社会孤立等潜在危险的重视。[5]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有针对性且强有力的支持“弱势群体”的成人教育是整个成人教育北欧模式的核心。
二、“北欧模式”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北欧五国在成人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实际国情不同,北欧国家有其特殊性,历史一些失败的经历已经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把北欧国家的模式直接生搬硬套到我国。但是成人教育“北欧模式”中一些重要的理念和政策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成人教育政策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的工厂开始出现了工人“下岗”的现象,很大一批在原有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不得不离开工厂,回家待业。可是往往这时,他们的年纪都已35岁开外,而且这一批人也遭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再就业中又不断的年轻大学生的冲击。这时,技能单一的下岗工人很难有优势而言,只能去干一些体力活。此外,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招生,考试,毕业等方面都显得很不正规,在现在看来,成人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难以通过高考的人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一种捷径,大大的违背了其初衷。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在成人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让成人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没有经济负担轻松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竞争的资本。
2.课程设置应遵循“需要”和“实用”原则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 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成人教育者应该从成人学生们的自身出发,依据他们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以成人学生的兴趣点作为教育的重点。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在课程上取得成功,或者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其次,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突出实用性,应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不断的变化,成人学生接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就业或者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其现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大力发展社区成人教育 [6]
在终生教育大浪潮下,形式更为随意和便捷的社区必将成为今后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社区教育在满足市民最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将可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学习需要主要包括:“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手段,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决策等所必需的。”(《全民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成人教育需求空前强烈, 几乎各种年龄的人都需要学习, 不断地更新知识。而学习的内容与目标又是多种多样的, 是传统学校所难以满足的。因此需要创办新型的社区学校是为了满足成人的新需求。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为了减轻压力,就需要把成人教育落实到小点,让社区这个小单位来承担该区域里成人教育任务,社区与社区之间应该形成一个关系网,相互交流在实施社区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与此同时,该社区里传统的高等院校应该与社区学校合作,以满足社区学校在师资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赴挪威,瑞典考察团.“北欧模式”的特点和启示[J], 科学社会主义,2007,(6):140-144.[2] 杨沐喜.审视北欧模式[J].科学大观园, 2009,(8): 45-46.[3] 凌春光.瑞典成人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其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14-16.[4] OECD & Statistics Canada.(2000).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inal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Paris and Ottawa: OECD.[5] Albert.C.Tuijnman.(2003).A Nordic model of adult education: What might be its defining parame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 曹卫国,李艳春.斯堪的纳维亚成人教育管窥[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4-16.[7] 张蕾娜.北欧社区成人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00-102.[7]
Introduction to Nordic Model of adult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Nordic model” is also known as “Scandinavian Model”, this is a social security model of Sweden, Finland, Denmark, Norway and Icel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 welfare,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taxes.In recent years, this kind of model consistently stimula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dic countries, and then make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narrowest in the world.Certainly, as a important parts of society security, adult education is also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ts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can be taken as reference.Key words: Nordic model, adult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第二篇: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研究和总结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概述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历程和对国外典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启示
一、当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村种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逐渐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要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的内容、推广人员的素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很大不足。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主要有:
1、行政型,即政府主导。它是政府开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示范的推广。属于事业单位和非赢利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将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到农民中去。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投资主体,技术承包或低价的技术咨询服务费来弥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一般有“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十农户”、“政府+科教单位十农户”、“政府十企业+农户”3种模式
2、教育型,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主导。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经费、项目创收经费和涉农组织及个人的捐款等。主要运行模式有“科教单位+基地+农户”、“科教单位+企业+农户”、“科教单位+推广机构七农户”等。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科教单位的科技优势和培训优势,最新的成果和技术能够直接应用到农村,迅速被农民掌握。
3、自助型,即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N G 0)主导。基于对技术的迫切需要,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需求的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经费来源于会员集资,大都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一般模式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十科技+农户”。
4、企业型,即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以企业投资经营为主体,追求利润为目标,建立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需经费完全由企业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其基本形式可以简化为“公司十农户”形式,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一端是企业化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氽业,另一端是农业生产者,以“契约”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项目型,规模中等偏小的组织,如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二)当代中国农技推广存在问题。
1、定位不清,管理和职能不分。政机构而设置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多数地方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行政中心工作的时间都在70%以上,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人员当乡镇干部一样使用,根本无精力和时间专职从事技术稚广。同时,推广机构设置不规范,既有综合办站,又有专业设站,且名称不一,难以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
2、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3、经费不足,保障不力。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强度(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黄季熄,2002)。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6.41,还低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即低于财政对农业的平均投入水平。
4、,农业推广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显得很不适应,执法主体、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保障措施和违法处罚条款等内容都不明确
二、国外农业推广体系的总特点
1、农业推广立法完善.如美国《史密斯-利弗法》,日本的《农业改良助长法》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4、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
5、科研、教育、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
三、具体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其启示
(一)美国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三位一体。1914年美国63届国会通过《史密斯和勒沃尔法》,规定美国农业部在州立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州立大学推广站的教授,一般兼有教学、科研和推广三重任务,形成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推广模式。②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联邦政府推广机构设在农业部,州一级的推广机构设在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站长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推广专家4000多名,全具有博士学位。县推广人员有大学推广站组织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县级推广员12000多人,25%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绝大多数。③明确的推广指导方针和目标。④推广经费分级负责确保到位。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由州立大学统一管理,按推广项目及开支预算及时拨款。并规定,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增加预算,要求按1:4配套,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的自愿资助⑤推广手段现代化,基层推广人员待遇高。
2、启示:①增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结合的力度。建议组成“三结合”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或办事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②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③切实解决好推广经费,加快农业推广现代化。要增加推广人员的待遇,对工作突出者予以奖励。激励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
(二)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上下携进,共同推进。由政府领导和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各都、道、府、县全国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而农业协同组织由全国农协联合会、县农协联合会和自治体的农业协同组合三级构成②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是基于“激发农民的自觉性,诱导、发挥其能力”。技术员直接给农民讲课,直接上门服务,保证了技术的到位率。③生产生活并重,提高农业生活水平。为了使务农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涉及生产、生活两个方面。④⑤⑥
2、启示:①加快农技推广法和实施的制定,依法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在日本农业法规上占有重要作用,其被多次修改,保证了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造作性。相对而言,我国《农业推广技术条例》修改不大,造成遇事找不到法律依据的现象。②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农技推广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日本的具体做法(如专门技术员的设置)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他们不断改革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使其适应不同阶段的农村生产实际,之中落实到实处的工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③面向未来,女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现代农民。日本农业推广特别强调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善于思考”的农民。这也是我国新世纪农民应具有的素质。
(三)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垂直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澳大利亚农业部设总的推广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各州农业部推广机构内设“推广领导办公窜”,在9个行政专区设9个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推广机构又在1个相当于我国县的区域内分成4个次级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垂直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不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独立性较强。②澳大利亚农业科研服务体系较为完备。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即初级产品部,D P I,下同)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
2、启示:①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在推广生态环保方面的经验:一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二是法制健全,协调有力;三是长期坚持,效果明显。澳大利亚是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但并没有因为资源丰富随意浪费资源。在中国,减少对农村的污染,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提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进口检验检疫,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推广体系。
(四)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胡乐琴 汤国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种模式》 中国农业教育2006(2)
2、海 孙晓明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业工程技术·绿色食品 2007(3)
3、董永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6)
4、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2000.(1):50—51.
5、孙明英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典型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 2009(6)
6、黄季馄等,农业科研与推广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2
7、曾福生,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8、朱希刚,农技推广若干问题之我见,中国农技推广,1999(3)
9、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陕西农业科学,2007(5).
1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十二国经验及启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6月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国民因病,残,老,失业所导致的生活困难进行授助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投保资助模式,储蓄保险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为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辅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措施,以此来构建满足社会 成员需求的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征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依据;社会保险为强制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劳动者及其家属,覆盖面比较大;保险项目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建立政府,个人和单位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助共济;实行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协调的机制.特征: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强调自助.(二)“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加上一定的利息,一并计入个人帐户,专户存储,所享受的待遇在其帐户以内支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发展为住房医疗在内的制度。特点是:退休金单一,缴费率较高,参保者已无力办理其他保险;参保人自己缴费供养自己制度,使社会保险互助互济性不见了;低薪收入者由于缴费额少,老年生活保障不一定可靠。通货膨胀率提高及社会保障积累部分已用于廉租住房、医疗支出.人们晚年生活保障有一定风险;由于承担较高的雇投保费率,削弱了本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混合经济制度模式下,由政府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政策以消除失业,贫困和不平等.实 行混合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推行收入分配均 等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特点: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责任主体, ,为全体国民实行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项目齐全,高标准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的方法;以及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比较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的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比较;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较;三是失业率比较;四是生活质量比较
(二)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与分析:第一,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二,在人均GNP 增长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低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三,在失业率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
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与总体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各国社区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
英国:1补助金着重发给最需要的人2最大限度地减少依赖性 3尽可能简化,易于解释和被人们理解,接受 4体制须适应服务对象,社会保障体制要适应社会习惯,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体制 5减少舞弊和滥用6鼓励树立个人责任感
德国:2003年至2005年,德国用就业促进来代替“失业保险法”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就业促进法主要是对寻找工作的人员进行救助。2005年改革,将待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两者
融为一体,由联邦政府劳工局和地方政府管理社会救济的人员来共同管理。
瑞典:一是削减和控制社会福利支出,紧缩社会保障支出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措施。从80年代末开始,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健康保险方面、养老金方面、失业方面,推行社会保障支出紧缩政策。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责任。三是社会福利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调整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放在削减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在改革家庭福利保障上,通过限制领取联邦福利金的福利改革议案。
日本:改革内容:一,2000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将按月工资收取养老保险费改为按年收入收取;设立青年学生保险费补交制度;延长收取养老金保险费的年龄;提高领取保险金年龄;增加政府对养老金的负担。二,根据修改后的健康保险法规定明确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根据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结构性变化采取灵活性对策,构筑经济财政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国民皆保险;二,在尊重保险人的自立性与自主性的基础上,力求医疗保险制度给付的平等与负担的公平,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一元化管理;三,加强保险人、医疗机构、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的合作,对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1增收节支,提高效率;2促进就业,支持培训;3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作用;4社会保障体系私营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
(三)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情况与总体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我国多元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不发达的状况,多种所有制的不同特点,应建立不同层次标准的,以公积金储蓄为主体,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辅的多元社会保障制度.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储蓄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社会保障建立在储蓄的基础上,使得个人利益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个人负责制的公积金制度将会避免福利“大锅饭”的发生,同时又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的功能,解决居民的养老,就业,就医等问题.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条件尚有限的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尤为重要.并且学习新加坡公积金购买组屋和资本积累的经验,发挥保障资金的住宅建设和国家建设功能.我国住房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公积金储蓄,可以筹措到大笔资金,加快住宅建设,扩大房源,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学习各国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作法,为我国社会保障提供足够的资金.我们应发挥各种积极性,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资金,并逐步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为主,国家为补充的资金结构.借鉴各国社会保障立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我们应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总之,应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1.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天津出版社,2001
2.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章桂琳,彭润金.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曾宪影.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M].江苏社会科学,2006(6)
5.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展望[M].经济研究参考,2009(6)
第四篇: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的资助模式经过长期的运行和发展,至今已相当完整和科学。我国目前的资助模式,存在着重认定轻帮困、重阶段轻全程和重补助轻素质等不足。学习、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国的资助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 资助模式; 英国模式; 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28-02
一、国外资助模式
高校的助学政策由来已久,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上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世界多国将高等教育由免费转变为收费,因此助学政策也由以助学金为主的资助政策转变为大致三种模式:免费加助学金模式、收费加混合资助模式和收费加贷学金模式。[1]英国、美国和日本是这三种模式较为典型的代表国家。
1.英国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其助学模式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里,英国坚持“免费加助学金”的助学模式,即由政府为所有大学提供财政拨款,为所有全日制大学生支付大学学费,并且为贫困学生提供解决生活费问题的助学金。在这一模式受到了质疑之后,英国经历了漫长的助学模式演变过程,直至2006年才建立了“先上学,后付费”、“助学贷款与奖助学金并行”的“混合资助体系模式”。这个资助模式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以“先上学,后付费”和“差异收费”为核心的高校学费政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助学贷款、由税收部门管理的助学贷款还款系统、助学贷款与助学金等并存的、混合型的大学生资助系统。[2]
2.美国模式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普遍以立法的形式资助高等教育。1957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开创了贷款资助学生的先河。1965年,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宣布建立如“佩尔助学金”(PellGrant)和“斯泰福贷款”(Stanford Loans)助学金。上世纪80年代,美国建构了一个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混合资助的政策体系。[3]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基本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注入了新的重要内容。政府调整了原有的政策,确保学生资助力度不仅没有减弱而且得到了加强。如2009年分别拨款156亿美元和60亿美元投入“佩尔助学金”和“珀金斯贷款”。[4]
3.日本模式
作为在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坚持实行缴费与贷款同步的助学制度。目前日本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是高等教育教学成本的15%~20%。学生要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的压力不小,因此贷学金自然成为一种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的调节手段。日本的贷学金通常分为“一般贷款”和“特别贷款”。前者金额较少,后者因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和学生学业成绩要求更为苛刻,故金额也相对充裕一些。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贷款,接受贷款的学生都无需支付利息,毕业后分期偿还本金即可。
二、当前我国资助模式及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资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我国当前的资助模式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经历了“人民助学金阶段、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奖学金与贷学金并存阶段”[5]。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是以“减(免)、奖、贷、助、补”为主的资助模式。“减(免)”即根据一定的标准,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可减收或免除全部或一部分教育费用,如学费、书本费等。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仅2009年,教育部共减免学费41.47万人,减免金额8.11亿元。[6]“奖”即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学习成绩优异或某些表现突出的贫困生发放各种奖金。目前,我国对贫困生以奖励性质发放的主要有两种: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贷”即贷学金,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其学费和生活费等费用实行的免息或减息而形成的助学贷款,包括学费、生活费用。“助”即通常所说的勤工助学,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补贴他们就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在图书馆、后勤、实验室等设立岗位,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增加责任感。“补”即在一定的标准之下,对贫困生酌情给予经济或物质的补助。如在放假之前,给偏远的外地生发放回家路费;在冬季给贫困生发放冬季保暖用品、特殊原因的临时补助等,它们是纯福利性的。
2.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这一模式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调整,在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和社会制度优越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重认定轻帮困。确定资助对象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为了确保公平和公正,目前高校往往将资助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认定环节。有关部门在发放、收集、审核文本资料等工作环节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而忽略了帮困才是资助的核心;其次是重阶段轻全程。由于我国资助工作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复杂情况多,因此必须将资助工作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入学之初是经济贫困,需要经济帮助,但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其经济的需求就可能不迫切了,这时资助工作应自然予以调整;最后是重补助轻素质。目前,我国的资助工作往往被理解为“给钱”,实际操作中经常只注意满足学生经济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学生在心理、技能方面的需求。
三、国外高校资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资助模式的建立应以学生主动要求改变为基础
目前我国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着学生“被”资助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学校很热情、学生很冷淡”的尴尬局面,并逐渐滋生了部分学生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实践证明,如果只是想方法“给钱”而不是加以教育引导其自立、自信、自强去赚钱,那么这种资助只能解一时之渴。[7]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来看,无一不强调学生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加资助工作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资助的决定因素。一项调查表明,在回答“更希望通过哪种方式接受外界帮助时”,80.42%学生选择了“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8]可见学生有主动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的意识、热情和准备,需要在当前的资助模式中加入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诉求。
2.资助模式的建立应以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
由于我国目前的资助对象主要是贫困学生,因此帮助贫困生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是资助的关键。现行的资助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心理、情感、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未将资助的目光放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成长上。美国在其资助体系中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鉴于此,应该在资助体系中纳入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贫困学生的深层次需要。
3.资助模式的建立应以吸纳社会各方力量为依托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的主体是学校,学校资助金来源仅限于国家拨款和高校按所收学费总额10%的比例设立的贫困生资助基金,所提供的各种助学机会也仅限于校内。成功的他国经验告诉我们,资助工作必须包括学校、校友、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必须鼓励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要资源,如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向企业、社会团体输送智慧以争取资金和岗位,通过校友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学金)奖励贫困生等。在新模式建立时应考虑搭建社会支持平台、建立社会资助环境和营造社会关注氛围等问题,真正让资助理念深入人心,使高校资助工作与社会其他资助和慈善事业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张民选.国际透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革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5):74-78.[2] 张民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5):1-6.[3] 张民选.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07(4):3-9.[4] 张燕军.美国高等教育资助问题及奥巴马政府应对政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0(2):66-72.[5] 赵中建.试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1994(4):10-15/28.[6] 教育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2010-08-13)[2011-01-15].http://edu.163.com/10/0813/08/6DV3L89600293I50.html.[7] 梁 军,何丽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29-131.[8] 杨俊涛,贾俊民,李 蓓.河北省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90-392.[责任编辑:张俊华]
第五篇:北欧预防腐败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北欧预防腐败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北欧在反腐败方面行动早、法律完善、经验丰富、效果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形势相当严峻,借北欧经验改善我国腐败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北欧;防腐败;经验
一.北欧各国反腐败的成功经验
一〉立法严格
早在20 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开始制定反腐败法律,强调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瑞典于1919 年、1962 年、1978年分别制定和完善了反行贿受贿法。芬兰在20 世纪20年代制定了《公务刑法》。后来,又根据情况变化而加以修订和完善。丹麦虽然没有专门的反腐败法典,但在其刑法的有关章节里明确规定了有关贪污受贿罪的罪刑规范,对贪污罪的刑罚大大高于其他经济犯罪的处罚标准。通过这种严格的立法,使得他们在反腐败方面有着完整的法律保障[1]。
二〉权机制有效力制约
北欧国家对公职人员的权力制约机制十分健全,依赖整个社会,并广泛存在于行政、司法和议会系统中。1.司法途径: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干预,保证司法系统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从而能够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2.议会途径:议会以立法权、重大政策审批权对行政进行监督,对政府的不良行政进行纠正。3.审计途径:北欧国家的审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助于公正和独立地进行审计。4.内部途径:北欧国家普遍重视内部监督,如行政监察、立法内部监督和政党相互监督等。5.舆论途径: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揭露腐败、监督政府的行为。6.选举与弹劾途径:选民通过选举对行政官员、议员、党派等进行选择,实行弹劾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腐败监督机制完善
瑞典是最早开放政府记录供民众查询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1776 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瑞典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芬兰、丹麦、挪威随后也分别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或行政监察官。在芬兰,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材料对新闻界和公众开放。挪威议会监察官由议会选出,作为议会的代表行使职责,负责调查公众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事不公、腐败和处理问题不当等方面的意见和不满。丹麦政府设立的调查官由议会选出,专门听取公民对政府部门的意见,调查和处理公务员的过失。监督机构本身也受到严格监督。四〉反腐败教育系统化
北欧国家在普遍重视培养整个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和操守道德的同时,还突出了执法系统的廉洁自律教育。瑞典、芬兰重视培养公民的守法观念,中学开设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录用公务员须考法律知识,上岗必须进行守法宣誓。瑞典有一所成立于1923 年的反贿赂研究所,专门宣传有关法规,并开展咨询活动。丹麦对警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内部的纪律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警察的纪律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统计和分析,防范各种违纪和腐化苗头。并通过警察工会活动等方式建立健全警察文化,培养警察的高度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廉政考绩严格
北欧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素质与对他们的严格考核和管理有直接关系。对公职人员管理考核的主要方法是:1.入口选任。对公务员和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选任有严格的条件和标准,对具有监督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官员选任尤为严格。2.管理监控。遵循现代管理原则健全管理,重要职位进行岗位轮换,严格控制公务员的兼职行为。3.考核评估。每年对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管理水平和廉政情况进行考评。
六〉国际合作的积极参与
北欧各国积极参加欧盟和经合组织等范围的反腐国际合作。欧洲先后通过了涉及欧洲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官员的反腐败协定。经合组织制定和修订了国际经济交易反腐败协定和制止对外国行政官员贿赂的协定。1998年以来,欧盟还制定了对私有企业腐败行为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以及欧洲腐败犯罪立法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制定了抑制金融和采购体制中的反腐败计划,提出了
各成员在抑制腐败和改革机制上应作的努力。对于这些国际协定,北欧国家均能认真遵守。
二.我国需要在北欧反腐败经验方面的借鉴
一〉对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完善
过去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处理腐败问题:一种是进行专案查处,另一种是发动严打运动。回过头去看,这两种办法并不是很有效的。今后应当把反腐斗争纳入法治的轨道。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是实现反腐的法制化。这就是说,不是用个别的措施对腐败案件作专题处理,而是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否则很难避免少数纪检干部疲于奔命地到处救火的被动局面。所以在立法中应注意总结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及面临的新情况,借鉴北欧国家在反腐败工作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注意把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要求适时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法律体系。
由于国情方面的差异,我国在学习和完善反腐败法律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对于隐性犯罪的界定,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要确保法律的透明性,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使指定的法律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
而严厉的法律法规只是预防腐败的基础,要想真正的防治腐败的发生还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权力的分化与制约
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表现形式五光十色,但从经济的源头来看,主要是三个:一是利用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二是利用转轨时期财产关系调整和变化的时机,将公共财产掠为已有;三是利用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牟取暴利。这三类腐败活动都与权力有关。由于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权力制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某些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条件,运用不受约束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实现暴富。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我国对各级公职人员权力的制约太少,官员抓在手上的权力太大,并且不受约束,当人们发现不受约束的权力能够使人暴富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不择手段地
谋取这种权力,其中的一种办法就是“跑官”、“买官”,这就使得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比如80年代“双轨制”下的“官倒”以及90年代至今的“批租”等都是特权导致的腐败[2]。
对公职人员的权力制约机制方面,我们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向北欧国家学习:
1.司法途径: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干预,保证司法系统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从而能够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我国还有待加强,同时还应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腐败的防治,还有在流任制下司法人员的故意规避行为等也需要有效管理2.我国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理论上讲是比西方的议会制度更民主跟先进的制度,但是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落实上跟广大人民群众的互动性还不够,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各个地方上,重大政策的审批权在个人手上,而各种审批导致的贪污更是在所多有,如:中国的证券市场曾经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一个已经资不抵债的空壳上市公司的名号(所谓“壳资源”)要卖几千万元。原因很简单,走法定的审批程序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即打点各方的费用也高达数千万元。我国应该取消新政对审批的干预,加强民主对行政的监督,对政府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3.审计途径:北欧国家的审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助于公正和独立地进行审计,而我国的审计部门只是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这就导致其成为了专为政府服务的部门,而且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审批也存在问题,一度导致公职人员大量的铺张浪费。4.内部途径:北欧国家普遍重视内部监督,如行政监察、立法内部监督和政党相互监督等,在我国内部监督存在严重缺失,对于各种腐败行为往往后知后觉,更或让大量的腐败犯罪逍遥法外,我国在内部监督上应该学习北欧方面走立法内部监督道路。
只有当权力不再成为个人或小部分人的敛财工具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三〉腐败监督机制的完善
在腐败的监督机制方面,北欧各国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芬兰,公共部门的所有档案材料对新闻界和公众开放,对于非保密性部门,办公的透明性无疑能够最有效的防治腐败的发生,这在我国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进行试点尝试。从公务人员的财产、房产公开透明到公职人员的办公透明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措施。此外,在舆论途径,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揭露腐败、监督政府的行为也可
大力提倡,近年来我国不少官员因为网络的曝光而被查处,网络的曝光在能够充分求证的同时保护了举报人的隐私,不失为一种途径。我国还应当有效的鼓励民众监督行为,让人民有情可呈、有冤可诉,设立有效部门,对真正有需要的群众大开方便之门,杜绝拦截阻碍上访者、对上访者施诸暴力的情况发生。四〉将公务员选拔与反腐败教育联系起来
在瑞典、芬兰重视培养公民的守法观念,中学开设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录用公务员须考法律知识,上岗必须进行守法宣誓。而在我国,参考公务员的大部分考生都是直奔公务员的“好福利”而去的,而公务员的录取跟是不乏与钱、关系相挂钩,这种风气是需要大力整改的。因而反腐败要先从公务员的选拔开始,从出发点上去培养廉洁之风,继而深入到所有公职人员之中去。每年对公职人员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管理水平和廉政情况进行考评。在对公职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可以树立楷模,找出当代“焦裕禄”,采用有效的升迁方式,将升迁的机会留给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杜绝走关系,乃至“跑官”、“买官”的事情发生。让整国上下刮起廉政之风。五〉积极参与到反腐斗争的国际合作中去。
2003年12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经中央同意,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15个部门,组成了研究实施《公约》工作协调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报送中央的《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意见》,其中的建议之一是“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2005年6月,中央原则同意了该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的反腐之路已经走入到国际合作中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需要在反腐倡廉中加强国际合作,消除腐败的国际土壤,让赃款无处可转移,让贪官无处可逃,让腐败销声匿迹[3]。
参考文献
[1]章义,李胜检.北欧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理人,2006
(21):636-637.[2]胡和立.腐败:权利与金钱的交换[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20-46.[3]杨冠宇,吴高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