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16:1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第一篇: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摘要]盂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非政府组织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以帮助其脱贫的金融模式。这一模式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实现了高还款率,同时又达到了扶贫的效果。这一模式在中国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效并不显著。为此,有必要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给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带来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农村小额信贷;融资渠道;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 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10)02-0038-04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试验和推广,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方法之一,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推崇。我国从1994年开始试验,目前已呈现推广的趋势。应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来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及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1983年被政府允许注册为民间银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遇,他立志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27美元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从此小额信贷便诞生了。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开始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用了30年时间,发展成为拥有400万借贷者(96 010为妇女)、1 277个分行、12 546名员工、贷款总额达40亿美元的庞大银行网络,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2006年,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证明:穷人更讲信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专营小额信贷,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小额信贷金融服务,贷款对象以穷人为主,多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以及成员储蓄。第三,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机构两部分组成。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即总行一分行一支行一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分为三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一会员。其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通常按30 ~50人组建一个中心,5人为一个小组。中心有定期的每周中心会议制度,即时交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会员小组,小组成员都需要取得以下共识:承担在其他成员发生还款困难时相互帮助的义务,即如果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则中心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其他成员负有相应的连带还款责任。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额度由成员个人所在小组的表现、个人在乡村银行的总储蓄额及个人意愿决定,总额度不低于个人储蓄总额的150%。还款期限可选择按周或按月还款。对按期参加活动、按期还款的,其贷款额度逐步增加;反之则递减。第五,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小额贷款,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股东。

(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

1.成功的风险控制使小额信贷成为可能。由于农民贷款缺乏可用于抵押的物品,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对抵押、担保等条件要求很高。孟加拉乡村银行通过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无需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为盈利创造了条件。如信贷偿付采用

每周还款方式:贷款期为1年,每周分期付款,从贷款一周后开始偿付。特别是乡村银行将5个贷款户划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并承担一定的联保责任。正是这种内生性的激励机制替代了抵押担保制度,成为乡村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小组成员的违约问题,通过道德约束进行互相监督,由借款小组组成的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安排成员交流各自的还款计划和进程,使借款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激励。

2.“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信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工作人员采取上门服务措施,并且分工到位,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负责10个中心、约400名借款人的业务。当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某一成员在一次会议期间正式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工作人员通常会向小组组长和中心负责人咨询,较为真实地掌握了借款人的信息状况。这种公开透明的“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贷款程序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金融创新。

3.高利率政策保证了乡村银行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制定利率,利率水平较高,一般年复利在10 010左右。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职员需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因此薪酬较高,较高的利率水平与职员较高的薪酬水平是相对应的。一般认为,除了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农村信贷的高风险因素外,传统银行舍弃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过高,银行的利润率过低,甚至难以抵补成本和费用。各国政府通常采取福利性政策,如发放低息贷款等,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努斯认为,对贫困人群的低息贷款的福利主义政策,一方面易使受惠人群产生依赖性,养成其惰性;另一方面,少数有权势的阶层更有条件通过非正常渠道套取低息贷款,而一般的贫困人群却很难享受到优惠。孟加拉乡村银行制定了较高的贷款利率。高利率的作用有二:一是高利率有效地避免了非目标人群利用权限套取低息贷款的现象,增加了赤贫人群贷款的可得性;二是高利率带来的利润有效地填补了小额信贷的高交易成本,使银行的经营、发展能够得到正常维持。

4.完善的用工制度有助于提高乡村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首先考查应聘者的思想道德,是否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按照学历来安排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基层工作人员至少是高中学历;营业所的经理、主任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但工作能力特别突出者,适当破格提拔任用;近来,许多研究生也加入到乡村银行的队伍中,从而提高了职员的素质,也提升了银行的影响力。最后,公开招聘,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这极大地杜绝了一些才学浅薄的权贵分子钻营进入银行,提高了银行的运行效率,有效避免了寻租现象。

5.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孟加拉政府对乡村银行的发展不仅在态度上给予肯定,还放宽了对其的政策限制,同时乡村银行始终与政府保持着融洽的关系。首先,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以4% ~50/0的利率贷给乡村银行,至今已累计超过50亿塔卡;其次,在法律方面予以支持,认可乡村银行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再次,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为乡村银行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最后,在组织方面鼎力支持,孟加拉政府成立政府小额信贷组织、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以及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国有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这些组织及项目无形中为乡村银行上了多重保险,更加有利其发展壮大。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比较

(一)相似性

第一,放贷对象。两者皆服务于收入等级低或贫困阶层;他们属于“脆弱”群体,但不是最为贫穷者。第二,放贷机构。机构的主体类型虽有区别,但信用合作社都是小额信用放款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放贷目的。在目的上,主要都是为农户或个体经营者进行生产或经营活动服务。首先,是为了保证农户或个体经营者有稳定的日常消费支出;其次,鼓励他们进行生产作业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从而使小额贷款成为一个运转顺畅的资金链;最后,通过贷款使农户脱贫,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四,放贷机制。对于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及信誉较高的农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获得更高额的贷款或更大额度的授权,为今后再贷款提供便利。

第五,放贷风险。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小额农户贷款的还款率达96%以上,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则高达98%、99%。可见,两者均具有风险低、回收率高的特点。

(二)差异性

第一,贷款资金渠道。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信贷机构,其中,政府的低息贷款、国际机构贷款、接受国内外慈善机构和基金会捐赠等非政府组织捐助的资金是孟加拉乡村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成员的储蓄。而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唯一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的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储蓄及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

第二,贷款的用途。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主要资助非粮食生产的各类小型生产项目,绝大部分是小手工业项目和副业项目。而我国对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是支持农业家庭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业生产,以维持家庭式的农业简单再生产或小规模的扩大再生产资金持续周转。

第三,还贷方式。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每月结清一部分资金,岁末本利结清,次年再贷。信贷偿付采用每周还款方式,贷款期为1年,从贷款一周后开始偿付。而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则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授信等级、各地区农村信用社现金流动情况等对不同农户给予不同数量的贷款及还款期限,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并规定贷款利息一般在年末结清。

第四,贷款利率。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市场行情自行调整并相应制定贷款利率水平,定价比较高,一般年复利为10%。这会增加贫困阶层的可贷性,也有利于增加银行利润,弥补小额贷款的交易成本,进而维持银行的经营,促进其发展。而我国政府则采取福利性政策,比如发放低利率小额贷款,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控制风险方法。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团体贷款的每个成员每周需存一个达卡,作为小组基金用来降低组内风险,并且每一户还要上交5至7个达卡,作为乡村风险基金,以备个别借款者延期还贷或无力偿还之需。而我国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对象专设评估机构来控制风险,评估机构由农户、信用社和村级行政机构人员组成,主要是对农户的信用度、经济收入状况、借款用途等进行评估,无须让农户强制储蓄或变相抵押及隐性担保。

三、孟加拉乡村银行对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启示

(一)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应多元化

目前我国农民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渠道是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发放的农村小额信贷,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农民储蓄和接受央行再贷款。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在中国1.2亿个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只有50%的农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大部分农户是通过民间渠道获取资金,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极不相称。因此,需要进行金融机构创新,通过试点引入新的小额贷款机构,使农村金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末我国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人政策的意见》,并于2007年初开始试点工作。首批试点选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及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意见》鼓励兴建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民办性质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以及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等。在这一点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属子非政组织,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满足广大农民从事农副业生产的金融需求,而且适度的竞争也有助于激励农信社深化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改变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大的现状。银行会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农副业生产、农民群体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风险防范措施,降低贷款风险。

(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应拓宽融资渠道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微型金融机构,小额贷款机构要实现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就应允许其吸收公众存款,拓宽融资渠道。从我国试点的情况看,发起人有限的资本金和各界的捐助无法满足小额贷款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如此,小额贷款组织无法进一步推广和壮大。为此,应制定有关政策,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小额贷款组织逐步扩大融资渠道。监管机构可对小额贷款组织进行考核,根据小额贷款组织的经营纪录,达到标准后允许其扩大经营范围,如从本乡本县扩大到本地区;待其发展成熟,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后,可允许其转化为标准的商业银行。„

(三)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应准许利率市场化

小额贷款机构要生存和发展,盈利是关键,这就意味着小额贷款的利率定价要高于贷款成本。农村小额贷款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贷款利率一般要大大高于一般商业锒行的贷款利率。因此,利率完全放开是农村小额贷款可持续运营的基础和前提。但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规定,超过基准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0 2005年10月,央行宣布贷款利率上限放开,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大措施,但对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基准利率的2.3倍。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以市场需求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依据,允许金融机构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和其它收费,使其能够充抵机构的资金成本和管理费支出。对此,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服务。

(四)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应加强服务创新

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的管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应根据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制度;其中,强化服务功能是关键。要针对农户需求设计和开发业务品种,吸引农户踊跃储蓄和贷款;要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需求和愿望,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的宣传和培训;信贷业务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户家中收发贷款;要对贷款的农户提供生产经营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以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等等。另外,管理部门要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受益面、还款率等作为考核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要将农户对小额贷款服务的满意度与金融机构员工个人的收入水平挂钩。

(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逐步减少政府干预

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由于目前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雄厚,无法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因此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作为专项资金,以农业主管部门及农业技术人

员为依托,以小额信贷项目为媒介,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为:合作意识、合作理念、合作原则、金融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结合良好的配套服务,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也有助于降低小额贷款的风险。按照国际经验,以行政组织结合行政手段管理小额信贷,项目很容易失败;但是,在起步或新创阶段,这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须的。随着小额信贷机构的不断成熟,政府应逐步减少介入,直至退出。应鼓励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责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避免走官办的路子。

第二篇:浅谈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浅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 体制的启示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0年

月1212 日

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剧,并逐渐演变成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体系,也打击了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对本次次贷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我国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在信用及风险方面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审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未来。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信用,风险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如同2000年的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不会对经济产生中的影响。然而2008年3月1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震惊全球金融市场,接着雷曼兄弟、美林等重大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从股票到房地产再到信贷,泡沫在不断扩大,增加了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房地产方面。受到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莫过于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在美国,房地产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据着美国GDP的1/5左右,住房资产占据着美国国民经济固定资产的1/3。由于按揭贷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资银行将买进的按揭贷款变成证券化产品和其他衍生品,以获得高额利润为目标,全然不管风险问题;评级机构迎合银行机构的要求,对其产品给予超乎事实的评级;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投资者过的相信银行机构盲目投资。这些都导致房地产出现泡沫膨胀。从2008年6月,美国房地产开始加剧恶化。随着金融风暴的发生,新房开工数持续萎缩,二手房交易市场也不容乐观。加上危机发生后,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持续紧缩,贷款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使获得住房贷款人数急剧减少。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力支付住房贷款。2009年第一季度,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至9.25%,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贷款比例上升至1.37%,双双创下自1972年以来最高水平。

2、居民消费方面。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观念,为此贷款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感动很富有,并设法通过抵押贷款得到消费力的提高。然而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居民则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由于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债券就成了“毒资产”,整个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随之崩溃。同时金融风暴发生后,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下降,节约开支、减少消费的观念成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社会的主流。消费需求大幅下跌直接影响着美国经济的增长,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3、金融监管方面。美联储长期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这一信条,过分强调和依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过分注重和培植本国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

争力和创新力。在实践中,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化对金融业风险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与提示。在技术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本次危机中也暴露出种种局限性,比如过度运用复杂模型使资本监管数字化。

4、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由于认识到国际贸易可能因此而剧烈萎缩,美元资本为逃险而大量回流美国,导致近些年来一直走势疲弱的美元反而走出了一波强劲的升值行情。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去杠杆化”过程。去杠杆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元泛滥的局面。但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积极运用政府力量读经济进行干预,大幅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美联储相应地将基准利率降到0,同时开动印钞机在增发美元。所有这一切的救市措施都在为下一轮资本泡沫积蓄能量。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1.4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有待继续观察,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不仅如此,相对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言,由此引发的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经济模式、发展道路等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一是对美式自由市场经济哲学的质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撰文写

到:“2008年3月14日(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当天贝尔斯登宣告被摩根大通收购,笔者注)是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的一天。”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可能失去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这一切都源于其不负责任地夸大无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对美国一贯推行的“双重”价值标准的质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主导催生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放松政府管制、利率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政策建议。然而十余年之后,当本国发生危机时,美国采取了包括大规模国有化在内的政府干预措施。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美国人的价值标准缺乏一致性。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美国长期以来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了国民借贷消费以及国家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繁荣是建立在他国信贷和透支未来基础上的,缺乏可持续性。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美国作为当今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商业银行业务都代表着当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流。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美国在金融创新中的缺陷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防止国内银行业在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1.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因此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次贷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各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3.注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

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另外,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不会限于一隅,而往往是整体性的,当一个金融集团受到波及时,其下各分支及子公司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需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这对于目前外资金融集团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2.王俊峰.钟震.蔡销谦.危机透视—次贷危机的前世今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

3.翟晨曦.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危机的思考.北京.经济出版社.2009-10

4.丁一.金融定成败.鹭江出版社.厦门.2009-12

5.孙艳.“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

第三篇:北美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北美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黄艳华

摘要: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开展多年,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及规模。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对两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如乡村旅游的特点、客源情况等加以简要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人们更加向往着一种更纯净的友谊,体会真正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于是旅游业中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并以25%到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相对于中国而言,国外乡村旅游在环境的优雅性和旅游项目的丰富性上都占有优势。目前,全球推行以原始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本文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简要介绍乡村旅游在北美地区的开展情况,并提出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在北美的发展

1、美国旅游业协会于1990年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1994年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据美国旅游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美国现有7%的游客,约800万人参加了300多个旅行社组织的各种乡村旅游活动。

美国农村一直地多人少,而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而且还帮助农场主就近推销了农副产品。因此,乡村旅游在美国很受欢迎。目前仅东部地区就有观光农场1500多家。各个农场除开展游客自采瓜果蔬菜的旅游项目外。还推出了垂钓比赛、绿色食品展、乡村音乐会等特色旅游项目。

2、乡村旅游在加拿大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加拿大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1991年,一位叫南思·史尔斯的人率先推出了乡村旅游的想法。在她家乡新不伦瑞克省的圣马丁村的门前就是一片美丽的景色。这个小村只有450人,坐落在路的尽头。隔在村子和芬迪国家公园之间那40公里的土地是加拿大东部仅存的一段原始海滨,长有300米,有景色令人叹为观止的峡湾,也有世界上最高的海潮,以及戏水的海豚。1991年,一位朋友在圣马丁村开了家乡村客栈,邀请史尔斯担任向导。从那时起,这位3个孩子的母亲便将兴趣融于工作,兴致勃勃地干起来。渐渐地,她建立起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公司,专门带游客(大部分来自美国和英国)参观她自己家的“后院”。她的公司力推荒野行、研究动植物、观鸟之旅,每次为期5到17天,参加者在途中可欣赏到壮美的风景,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质、动植物的分布状况。许多顾客都是精力充沛的人,喜欢接受考验。

美食之旅,也是加拿大乡村旅游的突破点,加拿大的旅行社根据游客的需要,将美食设计到乡村旅游中。除品尝地道的乡村美食外,还组织游客寻找美食的材料来源。加拿大各省区独特的土壤结构、水源、海洋潮汐、天气状况、气候冷暖和传统及现代化的耕作方法等,产出多种多样的当地特产,提供各具特色的美食

材料。美食与乡村之旅的结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如英属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地区美酒之路”、魁省的“果汁之路”等。

根据最近的旅游活动及旅游动机调查显示,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大约7、2的美国居民和7、4%的加拿大居民都表示有兴趣参与诸如包早餐的家庭出租房间、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

二、北美地区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及开展的活动项目

1.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点,也是指导旅游开发、营销人员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采取有效宣传措施,从而吸引乡村旅游者的关键。下面是伊格尔斯和怀特分别对加拿大及整个北美地区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两表所示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者要求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乡村旅游以大自然为取向的显着特征。

2.北美地区乡村旅游开展的活动项目

由于北美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其乡村旅游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实际上,因各地的资源状况不同而使其开发出独特的旅游项目。详见表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乡村旅游项目丰富:乡村美味、乡村农业文化、乡村农业展览、乡村传统节庆活动、主题农业之旅、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味觉、视觉、亲身感觉,如此乡土风味的全方位接触是大都市所不能比拟的。

三、乡村旅游游客分析

1.年龄构成乡村旅游为何能像过去五十年出现过的许多其它流行趋势一样,能够蔚然成风?原因之一是战后生育率激增。和平环境中的年轻人总想尝试或冒险。参加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已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如今希望尝试别具一格的旅游。

2.性别

女性乡村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而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而男性旅游者的偏好却恰恰相反。由此,在乡村旅游者群体中男女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

3.文化程度

乡村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据伊格尔斯1995年的调查,加拿大一般旅游者中有20%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在生态旅游者中,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者中,这个比例达64%。值得一提的是,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乡村旅游正逐渐进入主流市场,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

4.旅行时间

旅游者旅行时间的长短一般受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的性质影响较大。巴克曼和波茨1993年调查发现,在美国,乡村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平均逗留5个晚上,而在阿拉斯加保护区则平均逗留12天。另据加拿大旅游部门统计,一般的自然观光旅游为5天,约有40%的一般乡村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而50%的有经验乡村旅游者则认为8>天比较合适。

5.平均花费

据悉,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的喜欢,还与其相对低廉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除非是去偏远的地方长时间探险搜奇,参加乡村旅游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钱。例如在加拿大,跟基恩去阿拉斯加州塔库河划筏子11天,费用为4000加元,而参加麦尔思的划独木舟航行团,每天只需100加元。时间越短费用就越低,例如,随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一位科学家旅游一天,收费仅为30加元起。

四、北美地区开展乡村旅游的特点

1、合理规划,规范管理

北美地区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开展得较为成功,与当地政府对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和加拿大,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地旅游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少,而是把权利下放到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出能够迎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的旅游产业。当地政府对每一寸土地的开发都有详细的规划,充分利用好本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这样一来,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经济、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吸引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去。居民有了充分认识后,就会通过提供服务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加拿大的梅森波特利地区的居民就非常支持当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他们为游客提供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并通过开设旅馆、饭店、手工艺品店、开辟露营地以及提供运动设施等来支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游客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比较好,自己在游览、享受美好的乡村风光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让其他人也有机会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不随意乱丢垃圾。有些人为不破坏环境,保持其原始的自然风貌而自带垃圾袋,离开时一并带走,真正做到了“留下的只有脚印”。有些游客甚至为当地社区捐钱捐物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4.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区一般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稳定性较差。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生态旅游的迅速升温也给某些最热门的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有些热点的自然环境因人满为患遭到了破坏。特别是那些原始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因此,加拿大旅游当局认为有必要限制旅游者的人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游客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12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如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漫游,必须在3个月前登记。

五、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借鉴意义

1、政府引导,自主发展

若想使乡村旅游在我国健康发展,消除政策壁垒是关键。国外的政府部门只是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以政策性引导,而把开发的自主权交给当地的社区,让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因此,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借鉴,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是进行监督和指导,不再过多地干涉乡村旅游的规划与经营。

2.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如今,任何产品都十分注重品牌的策划与营销,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经不适用于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需要,旅游产品当然也不能例外。国外乡村旅游在环境的优雅性和旅游项目的丰富性上都占有优势,这样就要求我国应根据现有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总和,品牌的营销对当地乡村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社区应突出乡村旅游品牌的个性,并根据乡村旅游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根据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使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化。

3.乡村性的维护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当地的乡村性。在我国有些地方,开发商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过度

开发,极大地破坏了乡村地区原始的风貌,乡村旅游已经不再乡村化。

北美国家的乡村旅游活动极为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在开发旅游景点时,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接待设施小巧,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宣传保护大自然的标牌,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境意识,使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我们希望,随着国人环境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在我国会健康长足地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昙花一现。

六、结语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乡村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不言而喻,但我们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也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如果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那么对当地居民及其文化,以及对为子孙后代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济机遇。

第四篇: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09-12-24 12:11:38

[摘要]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外开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及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我国乡村旅游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联合论坛·北京)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又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吴仪副总理要求,全国旅游系统要“以旅促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增长。村容村貌的整洁。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起步较晚,面临许多问题。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捷径。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19世纪初,乡村旅游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快速兴起。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自然环境恶化,城里人渴望到乡村观光度假、放松心情。西班牙把城堡改造成饭店,把农场建成度假农庄,此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1.重视统一规划及政策扶持

国外政府机构从战略高度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等。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面临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时,成立了农村事务部并采取了农村管理方案、农村经济多样化等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2007年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由于政府支持,英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超过10亿。

2.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国外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强、可参与程度高、附加价值大,深得游客的喜爱。法国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为葡萄酒、烤面包,黄油、牛奶、鸡蛋等。游客通过参观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了解酿酒工艺,学到品尝美酒的学问,带动了葡萄酒的大量销售。芬兰伊洛拉农场是一处普通的乡村旅游场所。每年5月,伊洛拉农场会安排很多孩子到农场观看田间耕作和奶牛饲养,并让孩子们喂养家畜,练习骑马。

3.采用“农户+协会+政府”的供给模式

国外乡村旅游的供给实现模式主要是“农户+协会十政府”。农户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主体,他们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服务。同时,国外还加强乡村旅游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美国1992年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了非营利组织一一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工作;英国农业、渔业与食品部(MAFF)、乡村署、地区旅游委员会及当地的培训与企业委员会给予农户建议,教导他们如何发展和管理旅游业。

4.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国外主要使用口碑传播、网络营销、利用节假日促销等宣传手段。口碑传播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营销手段;网络营销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据Jupiter Research研究报告称,美国在线旅游市场收入2005年已超过540亿美元;利用节日宣传促销的方式成本低而效果好。法国乡村旅游企业RC在滨海旅游节期间,通过海报宣传,制作指示路标等,在两天内接待了800多位游客,其中有500多名游客乘坐了游船参观。此外,国外往往采用直接销售,间接销售和混合销售等多种模式。法国由于企业条件限制,常选择间接销售渠道,但每次交易要为中间商支付一定费用。还有一点,国外非常重视联营与合作。法国乡村旅游企业RC的营销总监为对其别墅推销,邀请了该地区竞争对手来公司并参观了Chenillé Change所有景点,随后到餐厅享用鸡尾酒并讨论合作的可能性。

二、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的乡村旅游企业,缺乏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处于无序开发状态,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如道路不畅、用水用电不便等;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如:新疆虽有众多度假村和休闲农庄,但大多数无知名度,游客到乡村旅游主要靠口碑宣传和一些经营户散发的宣传资料。

2.特色不够鲜明

和国外相比我国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还是以被动经营为主,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产品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求。北京郊区旅游的调查显示,1日游的游客占到游客总人次的67.5%,其次为2日游,占23.09%。而美国乡村旅游者1日游比重仅占9%。中国乡村游还远不是一种体验,仅是一种观光。

3.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是农户,农民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人员。由于农民专业知识欠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组织发展缓慢,很多地区还没有成立乡村旅游协会。

4.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培训,营销能力有限。主要是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游客,且恶性竞争激烈。经营者对吸引游客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质量重视不够,宁愿在设施设备上花钱,也不愿在经营特色方面投入,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吸引回头客。

三、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旅游业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并落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再次,每年必保一定额度的拨款,用于道路、电、水、住宿等硬件实施建设。最后,各级旅游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和促销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系统宣传乡村旅游。

2.培育产品的特色化,增加文化内涵

根据国外经验可知,具有品牌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要实现产品的特色化,首先,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旅游项目。因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民俗等旅游资源不同,旅游项目也各异。其次,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要大力宣扬当地的民俗文化。我国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节庆、建筑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再加上专业人员的解说,不仅可以使游客寓教于乐、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采用“农户+协会十政府”的供给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也正从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向“农户十协会+政府”的供给模式转变。农户利用当地的农业、特产、民俗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体验型服务;乡村旅游协会给农户或从业人员提供旅游、礼仪、规范、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政府应支持并指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地和教育机构联系,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培训工作。

4.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有效地营销策略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除了使用口碑传播、节假日宣传等手段外,还要重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21世纪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营销模式。据统计,国内网络旅游交易额2006年已突破80亿。此外,企业应加强与中间商的合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品牌;企业间可采用竞合方式,相互宣传促销共谋发展。

四、结论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民俗存在差异的情况,在各级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的支持,引导和农户的配合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村旅游,它才能快速、可持续发展,进而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篇: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要着重走乡镇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在我国实现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追求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市场为核心,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现实社会经济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变化,而其中又以人流问题最重要,是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造成人员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城乡差别。综合反映城乡一体化程度和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可以用均衡城市化率。均衡城市化率是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过程的量化反映,是城乡经济互动并趋于均衡过程的一个基本度量值。它对于城乡经济互动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人本原则和市场导向,推进城市化不能贪多求大,关键还是在于建立科学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

均衡城市化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C=lc2(1+a)n/(1-c)2(1+b)n+ lc2(1+a)n

其中,c当为前城市化率,大写的C为均衡城市化率,l为当前城乡之间收入差异系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n为实现均衡的预期年限,a为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b为农村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

三、国外城乡一体化的模式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

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四个重要特征:(1)工业化早期农村地权的剧烈变动,土地由地主、自耕农向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转移,农业经营由小农经济向雇佣制规模经营转化。

(2)城市工业发展迅猛,农村无地的剩余劳动力被迫向城市无序转移,导致早期大城市人口的畸形膨胀,城市污染严重。(3)早期城市化的单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漫长性和痛苦性。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长达几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二战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恶化,二是长期就业不足,社会动荡不安。(4)二战后,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资本主义政府对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城市工业对农业反哺以及政府对农业、农民的保护、城市规划及环境污染治理,既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缓和了城乡关系和阶级矛盾。

(二)拉美模式

拉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大庄园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缺乏效率。土地分配极不公平,缺乏土地和农村的贫困推动农民向城市被迫流动,而城市现代化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非常有

限,从而造成了“过度城市化”。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有人把这种城市化称为“维持生存的城市化”。

(三)东亚模式

东亚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对英法(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德(晚起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扬弃和发展,同时又是出于“赶超”战略的需要。在“官僚主导”的市场体制下确实能创造经济奇迹,政府对企业的积极干预完全可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前提条件是政府官员拥有强烈的富国理想和过硬的业务与道德素养,民间的经济活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作用。东亚的农村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东亚的城市化进程相当迅速,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如韩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只有了10 年的时间。由规模极小的自耕农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结构是有生命力的,相当有效率的,并且能够维持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现在这些地区的小规模经营和对农业的保护使其粮食成本上升的压力日渐明显,但是土地平均化改革由于与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相适应(尤其是在早期),从而带来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失业的减少以及社会稳定等收益要远远大于其造成的规模经济的损失。论文出处(作者):

(四)前苏联城乡一体化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1)农村的集体农

庄制 ;(2)

(3)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4)为筹集工业化资金对农业低价格高征购和征收各种赋税;

(5)优先发展重工业,置轻工业、农业于从属地位;(6)经济布局分散,力求“大而全”、“小而全”。客观地讲,前苏联模式工业化早期有些特点如强调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对国外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对科技的重视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是到后期原有的经验被过分强调而变成了发展的阻碍,又没有进行适时的合理正确改革,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

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可分为改革前的“政府推动型”和改革后至今的“乡村推动型”两种模式。在早期模式中,由于城乡商品交易几乎断绝,乡村人口固守农业甚至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城市偏向政策、逆城市化的政策等,使城乡在地域、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二重社会。改革后,“乡村推动型”的城市化道路,乡村工业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得到了飞速发展,结果使完整的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分成了两个步骤,首先是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镇化。在改革初期这种城市化模式具有非常现实和合理的意义,但也就造成了非农产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离,小城镇人口规模下降、规模效益低下、生活质量差,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侵占耕地、环境污染、成本高效益低,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削弱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当前面临着旧中国的贫穷落后、解放后工业化政策失误造成的沉重历史包袱,人口膨胀、人均资源匮乏的“低水平陷井”,尚存旧体制的束缚,体制转轨的高成本,外部不平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竞争压力等多种短期不能消除的客观不利因素。我国多元不平衡结构的消除,城乡差别消失,迅速的城市化,完全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政治上的充分民主等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像韩国等小国一样迅速实现高城市化水平。

我国工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现实而又理想的体制选择,只能是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政府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尽管这种体制仍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市场”与“计划”相互校正,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甚至可能是“完美结合的幻想”。中国对现代市场体制的坚信不疑而又深刻洞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关于城市布局的总体设

计、乡村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小城镇的规划、乡村科技推广等可由政府计划和投资,而产品、生产要素的流动则可由市场去调节。

在城乡各自的改革和发展中,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和乡村比起来又不得不占首动和主导的地位,这是由城市化历史的一般规律、我国“效率优先”原则、城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和乡村的相对落后决定的。因此,这就要求以对城市国有经济的企业制度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发展以及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为契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农村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对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进行股份制等产权明晰的改制和其他经济扶持,并以此为经济基础,对乡村进行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综合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发展经历了高效率的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样一个符合工业化规律的自然演进过程。蒂默教授从西方农业演进的过程中,也认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劳动者农业生产率的上升,农业支持工业,工农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反哺农业和保护农民四个阶段。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效率的落后和工业生产的重复过剩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业结构是不正常和极不合理的。张培刚先生早就说过,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另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吸收农业劳动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同样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何福洲.城乡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求实,2003(10):37-38.

[2]任耀杰.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J].湖湘论坛,2004(1):76.

[3]梁湖清.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5):14-17.

[4]韦建敏.新形势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5):26-28.

[5]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城乡一体化为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

下载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摘要:小额信贷在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是满足贫困人口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贫困人口,额度很小,无需抵押通过提供小......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也逐步实现了拓展,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

    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春季学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理论文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

    世界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世界历史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1基本思想简述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同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一样,有其理论产生、形成、发展而趋于成熟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开始对......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研究和总结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滕丹妮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索对解决“三农”问题、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额信贷做了较全面概述,提出了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对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精选多篇)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对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Community Bank’s Development Drawing from that of United States 作者......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信贷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小额信贷持续为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基础上的。目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