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武北洋读后感
《文武北洋》读后感张萍
我觉得《文武北洋》总的来说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作者以走访名人故居为依托展开对人物生平经历和主要功过的介绍,比较有亲切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不那么学术,不那么枯燥。看完全书我才知道美术馆后街有吴佩孚故居,华南大厦旁边有黎元洪故居,原来每天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的段祺瑞旧政府是段祺瑞最后作为中华民国执政的办公地点也是段祺瑞最后的政治生涯。
第二就是作者通过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史料尽量为读者还原一段历史真相,打破了以前的英雄史观,看过书中的人物有一种推开历史大门,揭开历史尘埃的感觉,历史总是在和我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传阅数十载的话未必是真,确如人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前在教科书里看到的不免有点成者英雄败者寇的嫌疑,当作者以较为详尽的史料为证,拂开历史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诧异的真相。以前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被教科书描述为十分模式化的印象,忠奸分明的描写,袁世凯,吴佩孚等北洋时期的所谓军阀只是被模式化的贴上“买国贼”的标签,其实历史并非如此简单,抛开这些固定的场景和舞台,我们会发现舞台的门外会有会有很多风景,很多故事,人总是立体的,也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从多角度出发,全面深入的考虑问题,以便获得更加客观公正的认识,不要被一家之言所蒙蔽,其次,我觉得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可以提高我们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学会从更多的角度解读历史,获得知识的养分,思索生
活的智慧。
作者在这本书里着重介绍了九位北洋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北洋的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远不止这九位,作者在书中依次写了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这其中除了李大钊之外,其余都是教科书里面所谓的反面人物,其实平心而论,这本书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的语气有一种给他们翻案的感觉,或许只是揭开历史人物不广为人知的另一面罢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那些人物的印象有一定的改变,其实他们在那个短暂的时代也是丰富多彩的,那些大军阀也不是以往我们了解的那么无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能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有所作为,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被后来的替代者认同甚至被扩大了缺点,但是他们的个人能力是不可否认的,那些大军阀也是那么有个性,有血性,他们也是有一腔爱国热情的爱国志士,同时那些大军阀也不是所谓的草莽甚至没有文化只会玩弄枪杆子的一介武夫,其实他们也是有文韬武略的人才,看了他们留下的一些诗词也觉得他们跟一些伟人也是有相似之处的,尽管他们没有成为现在所说的伟人,这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吴佩孚,他留下了许多富有文采和展现个人报复的诗词,同时那些军阀也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这其中形象最差的被如今或许还在被蒙蔽的人骂得最多的袁世凯,其实究其一生来看,他最大的污点就是《二十一条》和称帝,但是我们所谓的不合理也只是大多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这难免有一点事后孔明的嫌疑,话说一定的历史条件只允许发生一定事件,仔细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也许你
如果作为当事者就会理解他们所谓买国的做法不过是是出于当时国力薄弱以及敌人难以对付的无奈妥协,难道他们就想看着自己的祖国被列强侵占,而看着自己的国民被屠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许大家会觉得看了这些书会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相,但是学会辨别真相也许比寻找真相更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北洋,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一段我们记忆中混乱的历史,细细品读,他不只是历史书告诉我们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它也是中华民族在黎明前最难熬的黑夜,民主,进步的曙光在隐约中浮现。作者以理性的态度,详实的史料为我们再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和大家多多交流。
第二篇:《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读后感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读后感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耗时五年的新作——《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今年五四前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知道这本书,源于4月29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对此书作者的访谈,文章名为“重识五四”。标题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方面因为工作原因,想对“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因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已有些模糊;第三个原因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时代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和现在有何不同。
本书从一战以后“巴黎和会”中国的失败开始写起,以散文体的形式描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上至军阀政客,下至黎民百姓的形形色色的表现;冷静客观地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即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军阀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与我以往所看过的描述“五四”历史的文章或书籍相比较,这本书有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很新鲜。一是这本书是从“五四”运动对当时军阀之争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个角度来阐述的,以往的描述基本上或是从“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进程的促进作用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从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融汇激荡,从而对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角度进行叙述,二是这本书所关注的是那些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小人物、小事件,从细碎的题材中探讨“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等方面。
由于开始看这本书时间不长,认识也比较粗浅,简单谈一下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不可否认,“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思想发展、文化演变乃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有着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我有限的视野中,对于“五四”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是学生时代,在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在政治上,是“五四”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文化上,引入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巅峰期;对于“五四”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几乎是全盘肯定。第二种是近年来,因为“国学热”,有些人反思:“五四”反传统是否过头,甚至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有着强烈的全盘西化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评价与第一种截然不同。而本书则“打捞”了以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五四史实,用北洋时代的新视角辩证客观的审视了这段历史,阐述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我想这种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讨论历史的辨证思维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也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个青年团的工作者,一方面在对历史的了解上要有理智的目光、客观的态度、理性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深刻真实地了解历史,在历史事实中汲取前辈们的优秀思想和先进品质。另一方面,这本书告诉我,作为一名有思想的当代青年,必须要具备“怀疑精神”,不能迷信于权威和已有定论,对待任何意见事实都要有一种辨证的态度,学会从表象去分析本质,从中发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第三篇: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作者:张昱 [] []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淮安
淮安光复后,蒋雁行并不满足于巧获的江北都督的高位,复谋建立江北省,过过“督军瘾”,结果未能如愿,后调离。1914年,置淮扬道,道尹衙门即设在清江浦。军事方面,先后置江北护军使、淮扬镇守使,护军使和镇守使署也驻清江浦。军阀多飞扬跋扈,拥兵自重,故凡事多护军使、镇守使说了算。北洋军阀政府先后委刘询、刘之洁、马玉仁为淮扬镇守使,驻扎清江浦。
在这些军阀当中,以马玉仁的军容风纪最坏,驻扎时间也最长。马玉仁系盐城人,原为盐匪,后受清廷招安编人缉私武装,并以种种机遇和手段,得以官运亨通。1913年,因镇压二次革命有功,马玉仁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扬州游击统领、江苏第一混成旅旅长兼淮扬镇守使,接替刘之洁。刘之洁是冯国璋的外甥,坚不交印,而清江人久闻马的臭名,也不愿他的部队进驻清江浦。即以商会会长闻溥为首,联名呈请省方挡驾。马只身前往拜会闻溥,以利相诱,始得就职。镇守使署就设在河漕总督旧署内。马就任后,又罗致了一些盐匪充实、扩大自己的队伍。
淮境土瘠民贫,穷极之民铤而走险,啸聚山泽者很多。他们往往与帮派会党相结合,“遍地蔓延”,以致大股千余人,小股十数人数十人不等。大小参差,每县十数股数十股不等。全区不下百余股。他们或落草结寨,以洪泽湖、骆马湖、黄墩湖、青伊湖等为渊薮;或勾结劣绅,以地主庄园为荫庇。土匪劫掠钱财,对豪绅富户威胁尤大,故地主豪绅家都养有练勇,以对付前来劫掠的土匪。有的地主还出面倡导联络附近地主共同筑圩办练,互为犄角。因此那些悍匪,往往以出面倡导办练剿匪的地主为主要攻击目标,企图置之死地而威慑其他地主。如宿迁北乡赵圩地主赵永疆,不仅倡导附近地主筑圩办练,共同防匪很积极,而且自己勤于剿捕,“毙匪甚众”。因此为众匪所切齿。1913年5月25日,大蔡、席三等集股匪数千人,分围赵永疆附近各圩,而以主力攻赵圩。赵拒守5日,弹尽援绝,率全家登炮楼自焚而死。匪众入圩,又杀54人,凡青壮男子几乎无一幸免。同年7月25日,土匪为报首领宋芳春被杀之仇,集股1000余人,攻下归仁集顺河庄(属今泗洪县),杀地主蔡连声父子及练勇50余人,并为宋芳春大殡3日,乡民慑于匪焰,前往注册吊唁竟至两三千家。土匪们不仅杀人越货,抬人拉牛,甚至于光天化日之下,围攻商户繁多的集镇。本区的著名集镇,如黎城、众兴、渔沟等都曾被土匪攻掠过,损失惨重。
马玉仁驻淮期间,也照例有剿匪安民之责,然而,驻防的马军,却每有人暗中与匪首勾结,常常名为出发剿匪,实则按线索向良民劫掠勒索。民众见到马军比遇到土匪还害怕。有时也做些表面文章,却出尽洋相。1922年夏,马军一个营的剿匪部队竟被土匪打垮,以致泗阳众兴镇横遭洗劫,商民被绑架数十人。当时马玉仁往防地视察,中途闻警,狼狈而回,归途听得枪声,竟沿运河堤爬行。回来还振振有词,以“青纱帐”和“匪众我寡”相搪塞。
马玉仁军驻清江浦9年,横行霸道,敲榨勒索,草菅人命,贩毒嫖妓等种种恶行,擢发难数,略举几例,即可窥斑见豹。
马玉仁每逢赴省或发晌,必向淮阴商会借款,常欠约在万元左右。每逢宴宾或过节,也必向商会借桌椅碗盏,从无一次完璧,事后又全由商会按件赔偿物主。
马玉仁的族叔马二乱子、侄子马益祥,都是狗仗人势,横行不法。一次,马二乱子到南巷唐氏理发店剃完头,忽大怒并拖住唐氏痛打,说将他脖底的痣毛剃掉,将影响他的寿限,要唐写保单保他平安无事。后唐氏央人说情,好不容易允许唐氏拜他为师,“孝敬”100元,并设宴请客,方算了事。马益祥在省立第九中学读书,身佩手枪,目无师长,一次,竟率领无赖同学多人,痛打校长张开轩一顿,事后并无处罚。马玉仁手下旅长郁汉川挟妓侑酒,警察到场过问,竟被打伤。郁又将一妓带到家为妾,不久疑心该妓与卫兵有不正当关系,遂将该妓打死,并碎尸投人北门桥下水中。
马玉仁的士兵还常常贩卖烟土,牟取暴利。一姓高的士兵到王营兜售烟土,大敲竹杠,使商户沈万祥蒙受很大损失,引起全镇商民公愤。地方头面人物领衔申诉无效,地方报纸又披露实情,士兵高某竟纠集同伙,公然向报馆兴师问罪。
马玉仁部士兵以盐阜人为多,盐阜至清江的一二百里路上,其士兵不断来往,于是沿途老百姓也遭了殃。兵士们到处抓人背纤,老少贫富,士农工商,碰到就抓,抓到给钱放人,不给钱的就吃背纤之苦。其扰民坑民,类皆如此。
马玉仁驻浦期间,正值军阀频频混战。1920年与1924年直皖战争、1922年与1924年直奉战争,马玉仁部卷人战事。1924年直皖战争,直系胜利。马军撤回原防时,一路奸淫抢掠,满载而归,仅红木家俱一样,就装了十几船。因马“参战有功”,被吴佩孚任命为淮扬护军使兼某军军长。可好景不长,在同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败北。9月6日,南下的奉军追击败退的马玉仁部队到王营,马部利用盐河和黄河站住了脚跟,并在援军的帮助下与奉军对垒,奉军的炮弹竟打到清江城第六师范校园内。然而不两天奉军即退去。孙传芳老早知道马玉仁声名狼藉,于是命其嫡系第十师师长郑俊彦进驻扬州,旋又下解散令到清江浦,令马军解甲归田,由郑部接防。
马玉仁一面急忙派人向郑俊彦商请缓进,一面想筹买枪支弹药。遂匆匆赶回盐城向富户们敲了8万元竹杠,赶回清江浦。时郑俊彦已北上到淮安。马派人欢迎接待,声称欠饷未发,一时不能遣散,恐发生哗变。实际这是马玉仁的缓兵之计。后购军火之事落空,马才知已无可挽回,但又不甘心交卸。而郑奉孙传芳最后通牒,限马刻日率部徒手出境,否则围歼缴械,其时形势恶劣,人心惶惶。
遂有省议员李更生、省立第六师范校长徐公美等,穿越两军对垒的板闸镇,偕同淮安关监督黄芝潭,去淮安与前清翰林周钧商谈,一起出来维持地方治安。后几经磋商,由淮安筹款6000元,清江3000元,板闸与河下两镇各500元,共10000元。6000元作马军的遣散费,4000元为招待郑军的招待费。马、郑见面,交接而散。马玉仁等悻悻离去。时为1925年春。
两相比较,后来的郑俊彦部的军纪比马玉仁部队好多了,这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淮境农工商等实业有所发展。例如,办起了农事试验场,推广农业良种及良种禽畜等。工业方面,先后办起了淮阴第四工场、增新祥蛋厂等。还修筑公路,开通部分主干道的汽车,并疏浚里运河,以利运输。这些,同北洋政府不能说没有关系,如农事试验场、第四工场,都是官方所办,功劳自不可没。具有日打蛋三四十万只的增新祥蛋厂,则纯为商办。修公路通汽车的事,则是淮、扬绅商在深感交通的闭塞已影响淮、扬繁荣的情况下,集股开办的,北洋政府实未掏出几文钱。相反,商办企业不仅受到军阀政府重税的折磨,还难免军阀派系战争的摧残。清末由商办的淮阴大丰面粉厂,除担任地方用款的甲级数字外,每日开机,还得缴国税银元100元。1925年直奉战争,增新祥蛋厂损失惨重,一度停产。第四工场亦是在直奉战争期间停办的。
文化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以淮阴、淮安、泗阳、涟水、宿迁、沭阳6县为例,民国元年仅有初等教育学校80余所,到1921年就增加到500所,10年中提高了6倍。但是,适龄儿童未入学率仍高得惊人,各县都在85%以上,有的甚至在90%以上,女孩入学者尤其少,6县共有1400余人。但比起清末,已有很大进步。为提高全民素质,一般县里还设有民众教育馆,负贵扫盲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开启民智的工作。然而,由于民众素质普遍起点太低,工作量太大,而人员配备又很少,所以收效甚徽。五四和五卅时期的爱国运动
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本区是反映较强烈的地区之一,淮阴学、商、工、绅、军、警、政各界都卷人了运动,仅千人以上的集会就有五六次。抵制日货的斗争则遍及淮属各县。
5月18日,淮安县各界为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于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到会五六千人。会议决定组织演讲团劝购国货,编印日刊报告外交消息,调查和抵制日货,并将各界人士送来的日货当众焚毁。会后举行示威游行。为了争取舆论界的支持,淮阴省立第六师范、淮安教育会分别打电话给各报馆,声援爱国学生,呼吁我国外交使节据理力争,决不可在和约上签字。
6月3日后,本区各地的声援运动再次掀起高潮。6月13日,清江、淮安城等地为声援六三运动酝酿罢市,旋即举行了清江、西坝等地工人和市民参加2万多人的大游行。各地群众自发抵制、焚毁日货。此间,淮阴省立第六师范、第三农校、六师附小、绳武高等小学和淮安省立第九中学,在六师礼堂举行五校联合会成立大会,制定会章,并决定出版会刊《爱国报》,发表了《淮阴学生联合会宣言》。《宣言》号召淮阴学生联合起来,群策群力,办教育,兴实业,开通民智,尽快使国家振兴起来。《宣言)对团结青年学生,推动运动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席卷本区各地。各地各界纷纷成立后援会、宣传演讲团等,举行集会游行,宣传演讲,发表通电,募捐援沪,查禁英、日货等。
6月5日,淮阴省立第六师范全体学生,为上海租界上的英国巡捕枪杀学生间题开会,并电告北京、上海,请求严正对付。省立第三农校也通电声援。7日举行游行,8日成立上海惨案后援会,还成立演讲团,分组轮流出校演讲。同时组织募捐汇沪。中旬,中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恽代英在西坝盐务运商公立小学讲演,揭露五卅惨案的真相和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号召淮阴各界支援上海工人的斗争。17日,淮阴县各界在城内丰济仓召开国民大会,到会团体30多个,共万余人。上海学生代表报告了沪案惨状,会后游行声援。7月1日,在清江浦召开规模空前的江北市民大会。来自各县的与会代表共数万人齐集赞化宫前门广场,与会者听取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代表的报告、讲演,并举行大游行。本区各界的声援运动至此达到高潮。
6月15归,“五卅涟水旅沪学友内地宣传团”来到涟水,报告沪案经过。17日,由县商会、师范、县中、县立第一高小等单位联合集会,成立“五卅惨案涟水后援会”,发表通电,并分别到各地演讲、募捐,全县捐款20000多人,共捐了5000余元。30日,各界在章化寺召开沪汉死难烈士追悼大会。7月14日,后援会女会员吴景钊等,还成立涟水五卅惨案后援会女界分会,在女界开展宣传、募捐活动,支援上海工人斗争。淮安县沪案后援会还通电声援上海。
通过五卅爱国运动,本区人民特别是知识界进一步觉醒,其中一部分人开始接触和宜传马列主义。如陈治平等组织的“读书会”,他们学习马列著作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著作,宣传苏联十月革命,为中共淮阴地方党组织的诞生莫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北伐战争之际的淮境战事
1927年5月初,国民革命军重新拟订渡江北伐计划后,第一路军由镇江渡江进攻扬州,连连告捷,并乘胜追击直鲁军。5月26日,孙传芳退往宿迁,战事正式进人淮境。北伐战争在淮安境内分两个阶段。自5月26日国民革命军进人淮境起,至同年8月中旬撤至长江南岸,为第一阶段。在孙传芳退往宿迁的同时,第二路军以第二纵队向淮安前进,拟切断孙传芳部队的退路,以第三纵队主力直趋宿迁,拟截击孙传芳残部。6月4日,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攻克宿迁、洋河镇。6月5日,第一路军21师陈诚部攻克淮安,第17军2师杜起云部攻克涟水,孙军向海州等地溃退,第一路军总指挥何应钦进驻淮安。同日,第二路军第一纵队又以主力渡过运河,向泗阳、海州方面追击,第二纵队第17师于淮阴附近与孙军遭遇,经奋勇攻击,遂一举攻占淮阴。孙传芳残部经涟水、新安镇逃窜郯城,其第5师白宝山、第7师冯绍闵、第12师周荫人诸部败逃海州。第一、二路军分头向北急进。至此,孙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可是,蒋介石却于6月26日命各部停止北伐,对直鲁军取守势,而转移主力,准备溯江而上,西征武汉。不久,直鲁军即开始大举反攻。8月3日,国民革命军奉令撤退。8月17日,令北伐部队各部撤至长江南岸,直鲁军遂复进据淮安各地。
北伐战争在淮境的第二阶段自9月3日起,至12月16日结束。9月初,孙军在龙潭会战失败后,节节败退。9月3日,国民革命军中央纵队(14军)经两泰、邵伯、高邮向淮安追击。9月5日,国民革命军左纵队(10军,附淮海游击队)于占领扬州后,亦以主力向淮安追击前进。
9月11日,18军与直鲁军在淮安城郊遭遇,不多时,直鲁军被击退入淮安城,旋被18军包围歼灭。9月12日,18军一部迫近淮阴城东门和北门,与直鲁军激战7小时,直鲁军一部向宿迁、蒋坝方向奔逃,余皆被俘。此役共俘敌3000余名,击毙敌1000余名,18军亦亡百余人,时称“渡江追击以来第一恶战。” 19月14日,国民革命军占领众兴、泗阳,同日中午,到达涟水的北伐军与直鲁军方永昌部骑兵团接战,经过奋击,北伐军冲人涟水城,直鲁军向海州退去。
9月17日后,由于北伐部队再次被抽调“西征”,北伐军与直鲁军一度处于相持状态。
11月,国民革命军回师北征。12月,双方在宿迁外围地区接战,孙部败退。北伐战争在淮安的战事至此终于结束。
北伐军所到之处,在打击各地的封建寡头势力及惑民伤财的迷信活动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如淮安各池奢华的祭鬼神的各种庙会祀典,就是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扫除的。
第四篇:北洋水师观后感
《北洋水师》观后感
在上周杨老师的中国近代史课上,看了《北洋水师》的电影。
公元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浩浩荡荡地向中国黄海进发。日军“吉野号”一马当先,令日军做梦也没料到的是,马上受到北洋水师“致远号”的猛烈炮轰,“吉也号”由于吃水很浅在躲过一擦船底而过的鱼雷后,最终还是被北洋旗舰“定远号”的炮火打了个底朝天,日军一看魂飞魄散,落荒而逃。这就是电影《北洋水师》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的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我为那时的中国就拥有这种军舰而骄傲,更被这些士兵英勇抗战的精神而感动。
但是后来北洋水师屡屡遭重创,直至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没有失去作为军人的气节,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邓世昌在弹尽后,撞向敌舰,被鱼雷击中后,自沉海底。林永升最后的时候,在军舰上站立着,昂着头战死还有林泰增、杨永霖„„
看完北洋水师从清政府耗巨资开始打造到亚洲第一强,再到被东夷小国打败彻底覆灭的一切的一切。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失败了我们肯定要究其原因。
第一、清政府腐败
女人当权,把皇帝当成傀儡,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把大好河山糟蹋的支离破碎,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还挪用买巡洋舰的军费。上奢则臣贪,大小官员为了私利,对上逢迎巴结,对下横征暴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而直接导致民风败坏,用鸦片削弱中国人体质,难道清政府是瞎子吗?难道我们的同胞都是傻子吗?也许是我们的同胞对清政府失望变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实通过消极堕落发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慨呢?不过自然规律让清朝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客观规律到头了。
第二、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为主的清政府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施朗率清军攻占台湾统一中国,这时的中国海军虽然在舰船的吨位、火炮的数量威力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欧洲,但还有一定战斗力。可惜,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只重视塞防,不重视海防,只重视陆军,不重视海军,经过和日本几百年的战争后没有一个统治者想到要彻底消灭日本永除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在近代,中国海军都很弱,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海军,基本上都是有海无防,以至于中国的大门就是被侵略者从海上打开。
2、四面环海的日本 由于地形狭窄,岛国日本的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历史上日本一直努力建设超出其四个主岛的岛屿防御体系,来保障其海上和本土的安全。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这种通过夺岛来增强军事防御力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对岛屿的拥有权是日本海洋国土观的核心。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抱的岛国,由3000多个岛屿组成。日本列岛向北延伸与千岛群岛相接,向南依次排列着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犹如一条由岛屿组成的链条,横亘在亚洲大陆东侧,将亚洲与太平洋隔开,这就是地理上常说的“第一岛链”,这种岛链把大陆与大洋隔开的地理形势在全球独一无二。若以台湾岛为中心,日本诸岛处在“第一岛链”的北半段,恰好将东亚大陆环绕。在“第一岛链”以东是“第二岛链”,日本对构成第二岛链的硫黄列岛和小笠原群岛拥有主权。由于日本列岛位于中国、俄罗斯、美国三个大国的结合地带,这种地理形势使日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自身拥有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恰似两道大门,扼守着中国东进太平洋和美国西向进入东亚的通道,同时其“第一岛链”北端的千岛群岛还是警戒、阻滞俄罗斯舰队南下的前哨阵地。这种天生的地理优势。
所以很明显:两国的军事防守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中国似乎缺少了对海战的主动积极性,而当时的日本正是这么一条强势军事战略。
北洋舰队说是清政府的海军,还不如说是李鸿章私人舰队。只听命于李鸿章一人。而私人拥有军队不是用来打仗的,军队只是一个实力的象征,你有多大的实力你就可以拥有多大的官职、享受多大的特权、获得多大的利益。所以李鸿章多少有点想保留实力,后来觉悟的太晚,想从别人那里调兵也无济于事了。所以军队的训练、战略战术、武器更新保养、战斗意志„„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有规模,能唬住人就可以了。到了后来的官僚主义的北洋舰队,真只是纸老虎而已。北洋舰队一开战就是采用舰头对敌的雁行阵,优势:减少被敌人火力击中的概率。缺点:只有舰首火炮可以射击,火力仅有三分之一能发挥。原因:只想保命,不想作战。旗舰首次开炮,就震垮舰桥,导致统帅丧失指挥能力,简直荒唐透顶。说明:旗舰可能是糊的、旗舰的火炮从来没有使用过,或者几乎没用过。导致海战后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传达战争旨意。
最后,北洋水师败于日本舰队已经是一个无法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我们应该从这样的历史事件中考虑到的自身,以及当今中日关系不和谐的国情。
承认落后,接受失败,勇于变革,善于学习,开放创新,才会更进一步。
108026013
教育技术学
牟晶
第五篇:石文武简历
石文武简历
石文武,男,湖北人,大学本科,2001年在新疆特种大队服役,2009年退伍。中共党员,分别担任战士,班子,区队长,侦察代理排长,参加了07公安部灭鼠行动,07中俄反恐,中印侦察比武,08新疆奥运安保,08西藏“314”平暴,09新疆“75”平暴荣立个人嘉奖三十多次,优秀士兵八次,先进个人六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所带的班连续三次荣立三等功,所带的排连续三次评为三等功排个人分别取得了,国家二级厨师证,B2驾驶证,英语四级,中级计算机等,爱好广泛。
工作经历,2009年12——2011年10在湖北武汉王子饭店担任保安主管一职,2011年11-_________2014年03搞个体,2014年03至今在嘉鱼县潘湾综合执法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