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化管理

时间:2019-05-12 23: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区域化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区域化管理》。

第一篇:浅谈区域化管理

浅 谈 区 域 管 理

Tony 徐

随着船舶生产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基层管理模式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区域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区域管理的执行者‘区域长’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说得透彻点就是个复合、全能应用型的基层管理者。他必须一职多能,既要具备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又要掌握相当扎实的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企业快捷管理节奏中游刃有余。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区域管理者首先是对自身素养问题的高要求,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不畏惧苦难的优良工作作风,宽阔的胸襟以大局为重,不拘泥于小节并且有对企业绝对的忠诚和以厂为家的主人翁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强有力地对本区域执行贯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的指示精神以及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自身的高素质也是区域管理者的必备法宝,自身良好的工作素质是衡量一名合格的区域管理者的基本准绳,只有区域管理者自身具备了较高的职业技能及扎实的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及时解决生产现场的各工种技术、质量、进度、人员等问题,才能对本区域高效、快捷的良性运行进行可控的优质管理。

一名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区域管理者肯定也是一名具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合格管理者。而且这两者是互通的、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密不可分的,在造船这个多工种、人员密集的行业,如果说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那将对一名区域管理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要想真正做到: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畅地为本区域所服务,那么在现如今极度讲究团队合作的的管理体制面前:“沟通”将会是保障其无障碍运行的基石。

对生产的预知性更是一名区域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在本区域的管理中不能单单着眼于本区域的狭小范围内,要为了本区域生产良好的运行就应当放眼大局,自己的生产预知触须要延伸至上道工序上上道工序甚至追溯到本区域生产链的源头,这样你的区域生产才能更加流畅更加规范,为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提供强力有力的保障。

注重小节,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注重小节才能不断发现对本区域生产影响的问题,也只有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使本区域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总之现场管理从以往的“作坊式生产”到以“产品工种为导向的操作”,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区域管理模式”经历一个探索加实践的漫长过程,我们在享受这些造船前辈们用时间和实践换来的宝贵经验面前一定要珍惜并且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不断完善现场管理模式为本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的造船事业奉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二篇:区域化管理方案(精选)

电站区域化管理方案

什么是区域化管理?

顾名思义,区域运维管理就是集团作战,集中化管理。

目前来说,区域化管理大多还是地理分布意义上的,比如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当前的阶段,覆盖面积200公里之内,200MW总装机容量的电站群就需要进行区域化管理。

相比起单个电站的各自为战,区域化管理的意义非同凡响,区域化管理可以很方便地对现有电站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复制,在不同地区相同标准的电站中迅速开展工作,大大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公司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

从成本上讲,安全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等共享可以大大降低运维成本;技术上,高级专业运维人员可以通过光伏集控平台和互联网进行技术参数与数据统计与共享;而同区域调配,更能大大增加人员工作主动性。

>>区域化管理的要点

在谈论管理要点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区域负责人进行定位,电站的区域负责人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电站区域负责人的定位应该是“集团决策的直接执行人”,侧重于“领受任务、执行命令”。从管理区域范围内对任务进行分拆,进而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并总领监督。而对于管理思路的具体执行,又要从人财物三方面进行保证。

区域化管理负责人首先得有较强的执行力,区域运维负责人处在从决策层到基层的中间位置,就像人体的“腰部”。如果腰不行,来自大脑的任何指挥都难以行动,腰有力,做什么都利索。

从公司领受任务以后,向下分配需要注意几点,即:任务必须具体可量化,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电站的工作直接面对设备、人员、操作,比如说发电量、事故发生次数、消除隐患数量、设备完好率,时间期限等等。不能简单地说把某某某工作做好。日常例行工作层层落实到人,制定实施计划,各自分担任务。其中发电量是经营目标的重中之重,怎么分配需要科学地分析,比如萨纳斯电站会灵活按照区域内辐照均值,地方电力市场的变化,各电站装机容量和设备效率,来综合考量发电量的分配。

任务分配之后,要通过监督来保证完成。

区域负责人不能依赖“遥控指挥”,必须到现场。查看现场情况,检查资料记录,不能走马观花,不能怕麻烦,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不能放过,不然隐患就会成为事故。

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第一步是建立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是对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每个人性格、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不同,如何在众多的不同里提取出共同点,激励责任心和积极性,是一个区域化管理者该慎重思考的问题。

真正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公私分明,奖惩结合,张弛有度。同时尽力实现人员的本地化,减少人员流失率,降低人员流动性,保证区域内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此外各个电站不但要配备足够保证安全运维数量的人员,还应该保持一定数量的备用岗位人员。不能在人员问题上造成安全隐患。在区域内各电站的人员协作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

财务方面由公司统一管理,同时保持适当的流动资金,可以通过调整备用金额度来完善,以便于提高区域化管理在资金使用上的灵活性。

物资方面,以区域内装机400MW为例来估算,组件将近150万个,汇流箱将近5千个,逆变器600个,箱变400个等等,再包括附属设备和材料,生活物资,这个数量是巨大的。

要做好设备台账,“运行设备台帐”、“备用设备台帐”、“库存物资台帐”,专人负责,使整个区域内所有设备、物资的使用、库存情况得到监控,便于区域内设备物资的调配。值得一提的是,萨纳斯电站运维管控系统一站式的将人员、资金、设备和物资,融入到同一个大数据库,可以及时对下属各电站的需求作出反应。

>>运维前置对区域化管理的意义

区域内在建工程验收之前,前期运维的介入非常重要。虽然传统意义上运维是电站建设最后一个阶段,但萨纳斯的案例证明运维在这整改过程中越早介入越好,越早介入就能越早发现问题。

有些缺陷如果在施工时没能发现,那在以后运维过程中再来修正的话就会是困难重重、代价高昂。

特别是在验收阶段,一旦验收完成,整个电站的效率高低就会以验收为准,而后期运维的经营目标也将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我们知道影响电站效率的主要因素除了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外,主要的还是设备原因,比如组件匹配度,直流交流线损,逆变器箱变的效率,这些设备上的原因都可以通过运维前期介入来及时发现,最大限度保证电站效率的真实性,也为制定经营目标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一、光伏发电站的特点

光伏发电项目具有占地面积广、设备数量多的特点。不同于火力、水利、核电等传统发电形式,其设备种类少、操作量少。尤其基本没有转动设施,使设备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

庞大的设备数量及广阔的设备面积,也造成了光伏电站设备监视、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困难。为此,每个光伏电站,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运维人员及车辆,来保障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一般都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草原等地方,生存条件恶略,工作、生活单调乏味,造成企业对运维人员管理上的种种困难。

二、光伏发电运维模式的思路与构想

电力生产宗旨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两票三制”是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最根本保障,“两票三制”的操作必须由专业运维人员来执行。因此完全实现电站无人值守是不可行的。

如何使企业降低运维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我认为智能+人工、区域化、规模化集中监控,是光伏电站后运维时代的主要运维模式。通过以上模式可以为企业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发电水平。

例如在光伏电站较集中的区域,投资企业较多,规模大小不一,各自有监控系统和运维队伍以及管理模式,在管理及运维水平方面参差不齐,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光伏行业细分出专业运维领域,为光伏电站后运维时代提高、规范行业管理、加快行业发展服务。

建立光伏电站运维4S店,为企业提供运行维护、备品备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以提高发电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统一管理标准,做到四降低(降低管理成本、降低资金成本、降低人员成本、降低检修试验成本)一提高(提高经济效益)。

光伏电站后运维模式应采取智能+人工、集中监控、区域化、规模化管理运维模式将该区域所有光伏电站交由一支经验丰富、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专业化运维队伍进行运维,采取集中统一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为各企业降低管理成本、资金成本、人员成本、备品备件(集中仓储式)、检修、试验等运维成本,大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运营管理水平。

第三篇: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幻灯材料)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蒋正军 研究员 江西 2012年11月

主要内容

一、有关概念与背景

二、OIE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原则

三、OIE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标准

四、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标准

五、怎样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有关概念与背景

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二、区域、区域化、无疫区

三、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

四、保护区

五、感染控制区(封锁区)

六、感染区

七、WTO与OIE在动物疫病状况认可问题上的关系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是在充分考虑畜牧业经济和公共卫生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建立屏障体系(包括地理屏障、人工屏障或生物安全屏障等),采取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控制等综合措施,实现特定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和消灭的目的,提升区域内动物卫生水平,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主要有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2种主要模式。区域、区域区划和无疫区

区域(Zone/region):明确划定界线的地区。该地区对某种动物疫病具有清楚的动物卫生状态的动物亚群体;为了国际贸易目的,对该动物亚群体采取系统性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

区域区划(Zoning /regionalisation): 在区域内通过自然或人工屏障对动物亚群体进行有效隔离(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也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进行隔离),对该区域内特定动物疫病进行控制、扑灭和消灭的过程。

无疫区(Free Zone):指符合《世界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无疫状态规定要求,证明不存在某种动物疫病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及其边界上,对动物、动物产品及其运输实施有效的官方兽医控制。无疫区有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2种类型。

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隔离区划和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

生物安全隔离区(Compartment):指处于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具有清楚的动物卫生状态的动物亚群体的一个或多个动物养殖场所;为了国际贸易目的,对该动物养殖场所的某种动物疫病的动物亚群体采取系统性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Compartmentalisation):通过生物安全管理和良好饲养规范措施对某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生产单元的动物动物亚群体进行有效隔离,对该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生产单元内动物疫病进行控制、扑灭和消灭的过程。

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Free Compartment):指符合《陆生法典》无疫状态规定要求,证明不存在某种动物疫病的病原体的生物安全隔离区。

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动物一般不实施免疫。保护区(protection zone,过去称为缓冲区Buffer zone)

指在无疫区外采用相关疫病的流行病学措施,为防止致病病原进入无病国家或地区所建立的区域。感染控制区(封锁区)(Containment zone)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在可疑或已确认感染的养殖场及其周围划定实施控制措施以防止感染蔓延的区域。

感染区(Infected zone)

被确诊了特定动物疫病的区域(2011年以后)

指在某一确定区域,相关疫病的状态没有被证明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说是动物疫病状况不清楚的区域。(2011年以前)动物疫病区域化模式。

动物疫病区域化模式

major

road

BUFFER ZONE INFECTED ZONE river

BUFFER ZONE

railway

FREE ZONE

区域的大小

WTO与OIE在动物疫病状况认可问题上的关系

1994年,OIE建立了口蹄疫认可程序,此后,建立了CBPP,BSE、AHS、口蹄疫官方控制方案认可等认可程序;

1995年,WTO实施SPS,在WTO/SPS的第6条---认可无疫区或低度流行区; 1998年,WTO与OIE签定协议,互认无疫区的国际规则和标准;

OIE:制定无疫区的有关标准,进行认证或备案,对于有疫情的就发布通告; WTO/SPS:要求成员国认可无疫区,对贸易国之间建立认可程序。OIE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兽医结构明确界定区域内动物亚群,并能通过标识与其他动物亚群有效识别。

二、清楚掌握区域内的动物卫生状况。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环境因素及实施生物安全措施情况,掌握和了解该区域的动物卫生状况。

三、兽医体系完整、职责明确。按照“兽医体系评估”中的要求,对包括相关实验室在内的兽医机构的职权、组织机构及基础设施做出明确的规定、记载。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立、批准等相关权限归兽医主管部门。

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原则

四、具有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控制措施。具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五、兽医机构应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作。

 兽医机构能够提供动物移动证明、定期检查各种设施、生物安全措施、记录和监测方案;实施或审查监测、报告和实验室诊断检验结果。

 利益相关方能够实施生物安全措施、记录和登记动物和人员移动、制定质量保证计划,监控各项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记录纠正行为,实施监测、快速疫情报告和确保记录档案的可随时查阅。

六、自我评估。对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评估,包括人力和财力资源、兽医机构、疫病监测和诊断方面的技术能力等。

七、文献记录要求。证明其建立、维持区域和生物安全隔离区所采取的措施、过程。OIE界定及建立区域、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原则(包括保护区和感染控制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除需要考虑以上原则外,还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划定区域;

二、建立保护区;

三、在无疫区内发生疫情时,建立感染控制区;

四、制定并发布相关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

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六、标识与追溯;

七、职责明确。划定区域

区域大小和范围应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然、人为或法律边界进行划定,并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建立保护区

目的:保证无疫区域的健康状态,不受比邻地区或国家不同动物卫生状态的影响。防止病原引入、及早发现病原。

主要措施:对该保护区的动物进行移动控制和监测。主要包括:

1、动物标识和追溯(该地区的动物能够与其他地区的动物能够有效区分);

2、所有或者风险动物的免疫接种;

3、对移动动物采取检测和/或免疫措施;

4、制定采样、处理、运输和检测的特定程序;

5、加强清洁等生物安全措施,尤其对运输过程等进行消毒;

6、对易感野生动物及传媒进行监测;

7、宣传教育。对公众或者特定人群(饲养者、贸易相关人员、猎人和兽医工作人员等)进行知情教育。

在整个无疫区或其他地区采取这些措施。感染控制区的建立与解除

目的:在无疫成员或无疫区内暴发极少的病例时,通过建立感染控制区(封锁区)可以确保除感染控制区健康动物及其产品的正常贸易,感染控制区应基于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建立。建立感染控制区以及采取的措施如下:

1、封锁和流调。发生疑似疫情后,发布对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移动禁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追溯,确定最先的暴发地,并对可能的传染源进行调查,对已发现所有的病例证明是否具有流行病学关联。

2、扑杀和监测。根除该疫病,采取扑杀政策和其他有效控制措施,同时应该明确界定出属于封锁区的敏感动物群。在该无疫区的其它区域要按照OIE陆生法典1.4章节(监测)的规定开展被动监测和定点监测,通过这些监测并未找到感染的证据。

3、建立感染控制区所需要时间:暴发疫情后的在本地区内至少有两个疫病潜伏期内没有新发病例。

4、对建立了感染控制区的有关政策:感染控制区以外区域的无疫状态在感染控制区未建立起前会被取消。一旦明确地建立起了感染控制区(封锁区),不论《法典》里对于疫病的章节做如何规定,感染控制区以外区域的无疫状态都可得到重新恢复。对于感染控制区(封锁区)内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在感染控制区(封锁区)解除前,不得流向其他区域。

5、感染控制区(封锁区)解除:感染控制区(封锁区)无疫状态的恢复应该遵循相关疫病章节的规定。

制定并发布相关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

界定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因素应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标准,如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制定,并通过官方渠道公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用于建立和维持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特定动物卫生状况的措施应该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并依据疫病流行病学特点、环境因素、邻近区域动物卫生状况、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动物移动控制、自然和人工屏障的应用、动物空间隔离、商业管理和饲养活动)和监测而定。标识与追溯

 对无疫区或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相关动物能够做到群体或个体水平的可追溯。 应认真记录、监管有关动物在区域和生物安全隔离区的进入、移出。

 保持有效的动物标识系统是评估区域或生物安全隔离区完整性的先决条件。开展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时,需要明确职责

 生物安全计划应该规定利益相关方和兽医主管部门间的伙伴关系及其各自责任。也应规定其日常运作程序,提供证据证明所实施的监测、动物标识与追溯系统,管理规范等能够满足生物安全隔离区的规定。除动物流动监控信息外,计划还应该包括畜群生产记录、饲料来源、监测结果、出生死亡记录、外来人员参观日志、发病、死亡记录、用药、免疫接种、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及其它评估风险降低需要的标准。根据所涉及的动物和疫病,所需要的信息可能不同。为确保会对风险定期进行再评估,以及措施得到相应调整,生物安全计划也应该说明是如何对这些措施进行核查的。

OIE无疫状况标准情况

至2012年,OIE《法典》对多种类动物疫病(16种)、蜂病(6种)、禽病(9种)、牛病(14种)、马病(11种)、兔病(2种)、羊病(10种)、猪病(5种)共73种动物疫病进行了有关规定。在这73种共制定了包括口蹄疫、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在内的45种动物疫病的无疫标准,包括国家无疫、区域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养殖场无疫、畜群无疫以及季节性无疫等。其中国家无疫的动物疫病41种,区域无疫的动物疫病28种,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17种,养殖场无疫4种,畜群无疫10种,季节性无疫3种。

对于个病的无疫区或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OIE要求:除满足以上介绍的原则以外,还针对个 病的特点,一般提出了以下要求:

1、具备有效的疫病监测和报告体系;

2、在一段时间(6个月、12个月、2年不等)内未发生疫病;

3、在一段时间(6个月、12个月、2年不等)内未发生感染;

4、按照个病的监测方法开展监测。以禽流感为例:

通报性禽流感无疫国家、无疫区或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认证条件为:

一个国家、区域或生物安全隔离区依照法典第10.4.27-10.4.33条的规定检测,证实其领域内家禽在过去12个月未发生高致病性通报性禽流感或低致病性通报性禽流感暴发,即可认定为通报性禽流感无疫国家、无疫区或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

以口蹄疫为例:

口蹄疫的无疫状况标准分为:

非免疫无口蹄疫国家 免疫无口蹄疫国家 非免疫无口蹄疫区 非免疫无口蹄疫区 无疫生物安全隔离区 非免疫无口蹄疫国家

1.有定期和及时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

2.向OIE陈述:a)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爆发过FMD;b)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现FMDV感染 的任何证据;c)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过FMD免疫接种;d)停止免疫接种后,未进口过FMD免疫接种的动物。

3.提供文件证明:

a)根据第8.5.42.-8.5.47.条和第8.5.49.条的规定对FMD和FMDV感染实施了监测; b)实施了针对FMD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常规措施。4.若可以,详细描述保护区的边界设置和控制措施。

只有在所提交的证据资料被OIE认可后,该成员国才会被列入非免疫无FMD国家名单中。

这些国家,只有每年向OIE重新提交上述第2、3和4条的信息材料,并按照1.1章的要求向OIE通报与第3b)条和第4条规定相关的流行病学或其他重要事务的变化,才能继续保留在OIE(非免疫无FMD国家)名单上。免疫无口蹄疫国家

建立保护区,并满足以下条件:

1.有定期和及时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

2.向OIE陈述:a)宣布过去2年内没有爆发过FMD;b)在过去的12个月内没有FMDV感染的任何证据。

3.提供文件证明:

a)根据第8.5.42.-8.5.47.条和第8.5.49.条的规定对FMD和FMDV感染实施了监测;

b)实施了针对FMD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常规措施;c)开展了预防FMD的常规免疫接种;d)所使用的疫苗符合《陆生手册》规定的标准;

4.若可以,详细描述保护区的边界设置和控制措施。

只有在所提交的证据资料被OIE认可后,该成员国才会被列入免疫无FMD国家名单中。这些国家,只有每年向OIE重新提交上述第2、3和4条的信息材料,并按照1.1章的要求向OIE通报与第3b)条和

第4条规定相关的流行病学或其他重要事务的变化,才能继续保留在OIE(免疫无FMD国家)名单上。

如果免疫无FMD成员国家要转为非免疫无FMD国家,该国家的FMD状态需要在停止疫苗免疫接 种后至少12个月内保持不变,并且向OIE提供在这段时间内没有FMDV感染的证据。非免疫无口蹄疫区

建立保护区,并满足以下条件:

1.有定期和及时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

2.向OIE递交报告,阐明在拟申请的非免疫无FMD地区内,具备以下条件:

a)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爆发过FMD;b)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现FMDV感染的证据;

c)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过FMD疫苗免疫接种;d)除8.5.10.条所述的情况之外,该地区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过免疫接种动物;

3.提供文件证明:a)根据第8.5.42.-8.5.47.条和第8.5.49.条的规定对FMD和FMDV感染实施了监测;b)实施了针对FMDV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常规措施。

4.详细描述并提供文件证明适当执行并监督了以下措施: a)拟申请的非免疫无FMD地区的边界设置; b)保护区的边界设置和措施(如果可行),;

c)防止FMDV入侵拟申请无疫区的系统(包括易感动物的移动控制)(尤其是如果实施了第8.5.10章所述的控制程序);OIE只有在认可上述呈报的证据材料后,才会将此无疫区列入非免疫无FMD地区名单。根据第1.1章的要求,非免疫无FMD地区需要每年向OIE提交上述第2, 3 和 4b)-c)的信息材料及与第3b)和第4点规定有关的FMD在流行病学状况或其他方面的明显变化。免疫无口蹄疫区

建立保护区,并满足以下条件:

1.有定期和及时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

2.向OIE递交声明,阐明在拟申请的免疫无FMD地区内,具备以下条件:a)该地区过去2年中没有爆发过FMD;b)在过去的12个月未发现FMDV感染的任何证据;

3.提供以下文件证据:a)根据第8.5.42.-8.5.47.条和第8.5.49.条的规定对FMD和FMDV感染实施了监测;b)实施了针对FMD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常规措施;c)开展了以预防FMD为目的的常规免疫接种;d)所使用的疫苗符合《陆生动物手册》规定的标准;

4.详细描述并提供文件证明在无疫区实施了以下正确的监控措施: a)拟申请免疫无FMD地区的边界设置;b)保护区的边界设置和措施(如果可行);c)防止FMDV入侵拟申请的无疫区(包括易感动物的移动控制)(尤其是如果实施了第8.5.10章所述的控制程序);OIE只有在认可上述呈报的证据材料后,才会将此无疫区列入免疫无FMD地区名单。

免疫无FMD地区需要每年向OIE提交上述第2, 3和4b)-c)的信息材料,并且根据第1.1章的要求,向OIE报告第3b)和第4点规定有关的FMD在流行病学状况或其他方面的明显变化。

如果免疫无FMD地区要转为非免疫无FMD地区,该地区的FMD状态需要在停止疫苗免疫接种后至少12个月内保持不变,并且向OIE提供在这段时间内没有FMDV感染的证据。无口蹄疫生物安全隔离区

在无FMD或存在FMD感染的国家或地区内均可以建立无FMD生物安全隔离区。

1.具有定期和及时的动物疫情报告的记录,根据第8.5.42.- 8.5.47.条和8.5.49.条的规定,具有合适的FMD官方防控方案和监测体系,以准确监测一个国家和地区内FMD的流行情况。

2.宣布 无FMD生物安全隔离区:a)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爆发过FMD;b)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现FMDV感染的证据;c)禁止进行FMD疫苗接种;d)在过去12个月,生物安全隔离区内没有进行过FMD疫苗免疫接种;e)进入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的动物、精液和胚胎必须遵循本章中有关条的规定;f)提供文件,证明根据第8.5.42.-8.5.47.条和第8.5.49.条的规定对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的FMD和FMDV感染情况实施了监测;g)按照第4.1、4.2章要求建立合适的动物标识及可追溯系统;3.详细描述生物安全隔离区内的动物亚群及控制FMD和FMDV感染的生物安全计划。

生物安全隔离区应当由兽医主管部门批准设立,首次批准时要求隔离区内过去3个月内没有FMD的发生。

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指导性文件 法律:

《动物防疫法》(2007年8月30日修订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法规规章: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号,2007年1月23日发布)技术标准: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农业部文件【农医发[2007]3 号】)《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现场评审表》(农业部办公厅文件【农办医[ 2008]46号】)有关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标准 指导性文件:

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意见(农业部)2008年中央1号文件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指南》

参考书: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理论与实践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主要内容:共六大部分63项规范

第一部分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步骤 第二部分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 第三部分

基础与体系 第四部分

预防与监测 第五部分

检疫与监管 第六部分

应急与恢复 无疫区建设步骤

无疫区建设步骤分成基础准备、免疫控制、监测净化(免疫无疫)和无疫监测(非免疫无疫)四个阶段,并明确了各阶段的建设目标和实现途径(主要措施),以及不同病种不同建设阶段的主要指标特征和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控制消灭规划的基础。无疫区标准

规定了建立无疫区的一般性原则,并规定了无疫区系列标准所使用的定义,制定了无口蹄疫区、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无猪瘟区和无新城疫区标准。

开展无疫区建设、评估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标准。基础与体系

对兽医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兽医实验室工作程序,兽医实验室质量保证,档案资料管理,畜牧业基本情况报告以及动物防疫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了统一规定。

无疫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预防与监测

制订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四种动物疫病的免疫、诊断、监测和样品采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动物疫病预防、净化、消灭及证明无疫的主要技术措施。检疫与监管

规定了动物隔离场建设及管理,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控制、防疫追溯,饲养场、屠宰场的动物防疫条件以及家禽、猪、奶牛饲养场的防疫管理,家禽、牛羊、猪屠宰检疫,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管理,消毒等管理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的重要管理技术措施,监管确保无疫。应急与恢复

规定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新城疫、猪瘟的疫情报告和确认规范、应急处置原则、疫情扑灭技术规范、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等。

通过应急恢复无疫,是无疫区建设维持的重要原则。口蹄疫无疫区标准 5 免疫无FMD区

除遵守通则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5.1与国内其它地区或毗邻FMD感染国家间设有缓冲区(保护区),或具有人工屏障或地理屏障,以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5.2 过去24个月内没有发生过FMD,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生FMDV感染。5.3 设有有效的监测和疫情报告体系,并按规定的频率和密度实施了FMD监测和疫情报告;执行预防和控制FMD的常规措施。

5.4 无FMD区及缓冲区(保护区)均实施免疫接种,所用FMD疫苗符合国家规定。6 非免疫无FMD区

除遵守通则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6.1 在无疫区内,沿无疫区周边与国内其它地区或毗邻FMD感染地区间设有监测区,或具有人工或地理屏障,以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6.2 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FMD免疫接种,该地区在停止免疫接种后,没有引进过免疫接种动物。

6.3 设有有效的监测体系,过去12个月没有发生过FMD,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生FMDV感染。6.4 所有预防和控制FMD的规定措施都得以执行,并得到有效监督。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解读 怎样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一、规划、立法、区域设置、建设方案以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1、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3、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4、应急反应体系

三、动物疫病控制与扑灭、预防、监测工作

四、检疫监管工作

五、自我评估工作 规

1、明确实施步骤(从那年开始到那年完成,明确每个阶段)

2、明确动物疫病种类(什么动物疫病的无疫区)

3、明确区域模式和类型(是无疫区还是生物安全区,是免疫还是非免疫)

4、明确范围以及区域设置(保护区、无疫区)

5、明确各种保障措施(法律、财政、行政、技术措施等)规划要求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立

要求具有法律效应,省人大立法或省政府文件

明确控制动物疫病的种类、区域范围(包括保护区)及类型。区域设置

1、规模:有一定的规模,集中连片,地理界限清楚

2、根据要求和需要设置保护区和监测区(或监测带)

3、警示标志 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是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目的、目标、实施步骤、建设内容、措施、具体要求。明确:组织管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员 经费 进度 具体措施 效果评价

基础体系建设

一、兽医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包括实验室)

三、动物卫生监督体系

四、应急体系

兽医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省、市、县具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动物卫生管理机构-----兽医主管部门。省、市、县具有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具有兽医实验室)。

省、市、县具有动物卫生监督结构,根据需要乡镇具有动物卫生监督结构派出机构。乡镇具有具有动物防疫机构。村级防疫员。

区域内各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能有效进行业务指导。基本要求

1、职能明确,内设机构齐全。

2、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3、专业人员比例要求。

4、掌握辖区内动物饲养、屠宰、加工及交易场所分布及易感动物种类、数量。

5、了解辖区内野生易感动物种类、分布。

6、掌握区域内动物疫病状况及历史状况。

7、掌握畜牧业基本情况。实验室建设

省市县具有兽医实验室;

各个实验室的硬件:面积、布局、仪器设备符合要求;

实验室人员:专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人员数量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求; 实验室管理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完善

检测能力要求,能够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省级能够检测病原,市县级能够开展血清学检测;各级均能组织开展辖区的监测。

记录、报告和档案符合要求。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建设

建设省市县乡疫情信息报告网络。

省市县具有疫情管理的机构,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疫情信息报告网络的设施设备。

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一、屏障建设(包括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指定通道、无害化处理场、动物隔离场以及其他屏障 建设等)

二、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屏障建设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位置要求:进入区域的主要交通道口,原则上设立在无疫区外的边界),省政府批准。

指定通道(从区域外进入区域内的专门通道),需要省政府对外发布通告。该指定通道需要具有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建设无害化处理场。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动物隔离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建设动物隔离场,以备外来动物的隔离检疫。动物隔离场建设位置原则上在制定通道附近。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其他屏障建设等,如阻止动物自然进入的有关屏障。应急反应体系建设

省市县三级具有应急体系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日常工作机构、专家委员会。

二、物质储备

三、应急队伍

四、应急培训

五、应急演练

控制与扑灭、预防措施

一、控制、扑灭和净化

发生规定动物疫病后,采取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置等等;监测出阳性后,净化

二、预防

1、免疫无疫区:免疫政策

2、非免疫无疫区:不免疫,不引进免疫动物。证明无疫的监测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

二、监测范围、监测频率、样品数量有特殊要求

三、缓冲区、监测区强化监测

四、监测记录、结果分析及报告 检疫监管

1、引入和过境动物的监管:报检制度,准引手续,隔离检疫、全程跟踪及监控。

2、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及指定通道的监管。

3、隔离检疫,按照不同动物疫病的潜伏期,实施一定时间的隔离。建设成后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施。

4、对屠宰场:禁止屠宰来自非无疫区的相关易感动物。

5、区域内的其他检疫监管同常规的检疫监管要求。自我评估

完成以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发生规定动物疫病,开展自我评估,为申请国家评估及国际评估作前期准备工作。

一、评估计划的制定、成立评估专家组

二、实施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照现场评审表,进行评估,找出问题,进行整改。

三、写出自我评估报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维护

一、监测(对内)

二、外来风险控制和管理(对外)监测

主动检测:整个区域可以按照一个流行病学单元进行监测,但设置的流行率和证明无疫的阶段的设置的流行率要低

被动检测:同常规

重点加强高风险区域的监测:保护区 外来风险控制和管理

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检疫

第2次检疫: 大中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45天,小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30天。同时具有无疫区内的检疫合格证明 另外,国家实施监督抽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维护和管理

一、定期监督检查

二、国家监测

国内形势-----已取得的成效

一、1998年-2002年第1期动物保护工程,23个省

二、2003年开始,5片6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

三、2009年海南免疫无口蹄疫的建成;

2009年广州亚运无马属动物疫病区建成;

2012年辽宁免疫无口蹄疫区的建成;

2012年吉林永吉免疫无口蹄疫的建成。

四、其他无疫区建设情况:天津、北京、黑龙江等地

五、推动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第四篇:区域化党建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

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区域化党建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这就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组织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区域化党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托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社会治理需求,不断加大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深化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加强资源整合,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枢纽型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合理扩大管理幅度,科学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扁平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三是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发展“共同认同”。区域文化包括区域共治的意识、区域联动的情感、区域良好的人文环境等,这是驻区单位、社区社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区域单位和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为此,区域化党建要进一步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健康文明的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提炼区域精神,将区域内各不同职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人口异质性较高的社会群体构建成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网络体系;借助文化丰富的内涵及其传播的大众性,大力发展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个体文化,提高驻区单位及其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满足驻区单位和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彼此的信任,营造单位与单位间、单位与个体成员间及各成员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互联互动”评价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推进区域化党建是现代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由党的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党要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关系,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这种联系互动除了行政化的正式关系,还可以是一种非行政化、非正式的联系,为推进区域共治,加强党的社会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区域化党建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流程再造、活动集成以及无缝隙化的联动方式,以区域共治为目标,以模块为特色,建立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区域化党建“全模式”评价体系。所谓“全模式”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建立包括利益协调、应急处置、综治维稳、安全卫生、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文化传播、党务管理等涵盖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模块,对区域化党建所涉及的物质文化及其政治生活等各种情况和问题开展量化统计、量化分析和量化评价,进而推进区域化党建标准化,以实现区域化党建公共资源的统筹服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区域化党建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区域化团建(范文模版)

上海市共青团奉贤区委员会设有57个直属团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已经全面实现了团组织的全覆盖。下面,就创新基层组织格局、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作一介绍:

一、广泛调查研究,为破解难题寻出路

团区委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在一些基层地区,团的工作基本上限于在本社区或者企业封闭的圈子里进行,相互间没有联系沟通。另外,一些新设立的团组织,由于对所处地区的环境较为陌生,没有适当的渠道与地方团组织建立联系,团组织对外的沟通交流也不能及时地开展起来。

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团区委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要求,以及团中央陆昊书记提出的坚持眼睛向下,把工作载体向基层转移,着力解决基层团组织工作活力提升的问题等要求,积极寻求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的破解之道。于是,提出了在垂直管理的传统组织模式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本地区所有团组织的机构,打破基层团组织间横向壁垒,带动区域内各单位团组织开展工作的设想。开始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破冰之旅。

二、着力试点先行,为破解难题闯新路

团区委先后走访了区内各个基层团组织,充分沟通交流建立区域化团组织的思路和想法,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级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拟设立的共青团奉贤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对内不断加强组织协调,对外主动寻求地方支持,已成功举办了多项主题活动。成立了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城乡少年手拉手阳光计划;开展了“水润贤城”主题行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团组织在我区的形象,迅速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三、积极稳步推进,为破解难题拓宽路

为指导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团区委在工作会议和历次团委扩大会上,都安排各级团组织负责人介绍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为了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界定了基层团组织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在近一年的探索创新组织格局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充分界定职责是开展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团区委的主要职责定位是,对外沟通和对内协调。具体而言,在对外工作上,主要是与地方团组织进行沟通交流,牵头、联系、提升管理层级,为区域内团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内工作上,主要负责对区域内各单位和各级团组织间开展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各项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注重系统规划是开展好工作的重要要求。团区委的工作要结合区域内的实际进行系统地规划。根据地区覆盖面大的特点,以依托建立片区的工作方式,以点促面开展工作;结合青年较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能力,以相互对接的方式开展活动。

尽管我们在创新组织格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上级党团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并根据“”的总体目标,以党建带团建,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入到驻外机构的团组织建设中,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服务好每一名团员青年。

下载浅谈区域化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区域化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区域化统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区域化统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

    区域化协同 网格化管理 组合式服务

    区域化协同 网格化管理 组合式服务 —乌达区全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乌达区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围绕“抓稳定、抓拆迁、抓民生、抓环境......

    2011 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

    XXX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材料 年初以来,XXX街道党工委按照区委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载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党建区域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一、创新......

    区域化党建工作手册

    区域化党建工作手册区域化党建,就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投入为......

    区域化党建新闻稿

    肩题:“拉拢”辖区单位“入股”格长包管“责任田” 主题:“新合”三招让党旗生辉小题:辖区7单位负责人一起管家人多力量大有人拎着刀在小区转悠,害怕不?精神二级残废,不对行为负责......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武汉市武昌区适应城市社区建设加速发展的新形势,整合党建资源,优化组织设置,规范运行机制,扩大区域互动,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

    区域化党建共建(最终五篇)

    组工情况 第42期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委组织部 2012年6月12日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专刊(12)】 党建引领 辖区共建 中兴社区成立区域化党建共建联合会 6月8日,长河街道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