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为的管理理念
华为的管理理念:六条核心价值2009中国人力资源100人春季论坛“走进华为”之: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分享演讲嘉宾:吕克先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人力资源管理部总裁地点:华为培训基地
华为的六条核心价值与实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关键是人力资源整合,驱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保持,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概要来说,我们用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第一,建立一种机制。第二,营造一种文化。第三,营造两支队伍。机制是什么呢?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20年在业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最核心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我们看到华为作为一个民企,在中国成长肩负了很多的压力,也曾经碰到很多挫折。我们借助资源方面是比较少,IP技术不是华为发明的,CDMA核心技术不是华为发明的,是美国高通发明的,没有一项技术是华为创的,我们只有应用创新。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作为一个企业,我们更多是在工程创新。今后人力资源100应该可以促进国家更加关注基础教育。
我本人是浙江大学毕业,我记得我在大学里评估一个好学生,认为一个学生水平高是什么标准?或者是这个人编码很独特,这是我们中国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评判。我在印度的时候,我参观访问当地学校,他们在学团队开发,大家怎么共享代码、怎么能够使代码分享给大家。中国人写的代码,你非常清楚就知道有几个人在开发。而印度,本地人开发的代码,我区分不出来有多少人开发。因为他用的格式、语句、规范是一模一样的。中国忽略了整个技术开发团队合作的方面,尤其是机制上保证。中国很多聪明人,但是很少出现像印度这样大规模的、海量的,而且能够在业界非常有名的公司。这里面不可避免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
回过头来说,从华为角度来看,我们并没有在技术上有制约,我们在财务上也不会有制约,我们全球运营上还缺乏很多经验。当我们走向全球的时候,所有人问谁是华为。作为一个中国企业怎么走向世界,我们很难找到一些直接借用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行业中不发展就是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发挥人的,让每一个华为人都去发挥他自己本身的潜能。这个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一个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一个最核心的系统,我们在所有的,包括招聘、包括在经营方面,我们应时时记住如何鼓励这样的文化。
第二,通过让大家奋斗,长久的奋斗必须以回报来保证。所以我们提出不让雷锋吃亏,营造一种文化。在华为,很多方面还需要用人这个方式管理。因为我们不可能看到所有细节,所以我们全体员工都有一种共同的文化。
第三个方面,我们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从管理角度,我们一定核心者被认同,能够影响他人,才能作为核心骨干。
如何去开展?我们在建立华为人力资源系统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华为微观环境的关系。第二,对组织的理解,业务模式以及目前产生的流程去思考。最本质的问题是要思考,对人的角色以及支撑公司发展的文化。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在一起,去弥合这些关键要素,相互之间能够配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这是我们去思考的。
首先我们看一看这两年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事务,我们简单列了一下:成本因素,在座都可以感受到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很快。大概印度高科技材料比中国要高,现在反过来了,中国高科技材料比印度高了10%.第二,CPI涨幅。有一段时间我们愿意到成都、西安,我们一个新的员工工作两年,在西安已经可以开始买房。在深圳十年年薪都买不起。这就是一个差异。这往往对企业的影响就是把企业激励力度冲淡了。如果房价上升30%,这1000元变得那么苍白。国家消费水平上升的过程中,我们激励水平怎么建立。第二,全国区别均衡态势下,我们如何制定更准确、更好的,对公司更加均衡的人力资源布局方案,这是所思考的问题。
价值观,这里面包括我们现在所招聘的很多员工,华为08年招聘1.5万人,一年进了两万员工。这些员工很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是草莓族,这些员工受了良好教育,他们很小就能够通过互联网、其他方式接触我们那一代接触不到的东西,他的知识面非常好。学习能力特别强。所以他们有草莓光鲜的外表,但是草莓有一个特点,一碰就烂。突然来到非常竞争的企业,尤其是华为这种,心理落差以及价值认同方面会发生很多变化。业务进入全球,对发达国家法律的遵从、内部管理规范、成本、内部管理多样系统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在中国,大家说奋斗,大家说没有问题。到了西欧,说奋斗,也许没有人响应了。这是我们整个面对的一些挑战。
面临这些挑战我们如何建立系统,华为97年开始,建立人力资源基本构架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架构,人力资源大厦(图)。业务战略,也包括公司战略、区域战略、BU战略。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是在管理层,我们统计了现在员工占比例占了75%,也就是有大量基层员工,而管理这些人是大概是不到8000名。只有把这8000人选好、运用好,我们才能有这些节点去带领整个团队。接下来围绕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如何去整合这些功能实现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我们的硬工具,最关键的是价值观的传递,包括我们实现这样的工具方法需要的组织支撑。
讲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要看华为愿景、使命,我们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我们的使命就是关注客户挑战和压力,提高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只有客户获得最大价值,我们才能生存。这是我们一个共同接受的理念。
我们的战略是什么?首先讲到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认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第二,我们如何去赢,我们希望在四个方面: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这四点大家仔细想一想,这四点也是我们运营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能力,我们不断自我优化,永不停滞改变、改良。
我们核心价值观简单说成六条:第一,聚焦客户。第二,诚实守信,并要建立监管制度,当然这样的监管制度也在发展。我们现在正在逐步走向更加规范,这方面我们也在跟业界合作,建立我们的审计系统。第三,服从组织。我们鼓励员工提出意见,我们也反对员工不了解情况就乱说。所以我们是小改进,大奖励,大改进,不奖励。第四,我们更加崇尚团队合作,大家在一个平台上相互合作。第五,责任和敬业,是我们最关键的要素。鼓励大家干一行爱一行,通过干一行,我们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成为专家。鼓励大家干一行爱一行,通过干一行,我们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成为专家。我们HR人员都不是HR出来的。我们流程人员也不是流程专业出来的。我们销售人员也不是销售出身的。所以可以看到在这样的更多的强调你的责任以及你为责任付出努力,而通过这样不断成熟的过程、不断阐述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个是我们工作中的要求。对普通员工,我们最关键问题是让他们有饥饿感。对中层主管更多强调他们的责任感。因为这是对他们的权力,我们如何让他担负起责任。高层已经是非常富有,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行为。在每一个层面我们激发的重点不同。在责任和敬业方面,是华为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第六,自我批判。为此,我们诚信的大会、包括宣誓仪式,批判会,我们在07、08年专门做了一次批判,让大家来看你的问题在哪里。当然这种批判不是人身攻击,更多是建设性、帮助性的。
这些文化理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是不断引入。从一开头,新员工来了后,我们并不要求他成为专家,我们要求他了解。当你成为一个基层骨干,你必须理解和认同公司价值观。你如果成了华为的主管,你一定要接受。你不愿意做首席科学家,做我们部门主管。这时我们非常明晰的一个规则。到了高层,我们更多是要深刻领会一些核心价值的内涵,然后在自己的工作、组织建设、流程建设,把这些问题贯彻。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要加班?在这样一种文化下,自下而上、以人做责,才使华为运作起来。这样一种很高的执行力,也使华为面对很多危险的时候可以生存下来。因为在这个行业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机会。比如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但是因为决策错误,在破产的边缘。当我们一旦发现问题,我们需要调整过来的时候,这就保证了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机会纠正。中国下一代网络建设,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重新开发了一个新的系统,这样的过程没有自下而上非常关键的执行力是做不到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核心价值观从上到下,大家看到华为报,华为报是对外的,是传播我们形象的。我们内部还有一章报,所有文章都是揭露我们问题的。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有什么需要改进。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的网站,大家可能关注天涯社区,我们内部也有这样一个社区,每一个员工都有权力在这方面发表他对公司的看法。只要你不攻击别人,你都有这个权力发表自己的建议。当然我们也会引导员工正确看待这些问题。80、90一代,我们用互联网沟通方式。
最后从业务角度来看,这张图首先是从业务角度来看看华为离全球化还有多远。在我们业务重要性、业务战略、客户等等这些方面,我们看到现在华为业务已经走向跨国运作。我们目前还是在艰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跟业务还差一块,这更加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努力去配合业务。这是我们对于整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的认识。
首先我们看看组织。我个人经验以及华为实践,我们认为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是所有人力资源最基本的要素。首先看看职位,只有职位清楚的,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职位角色清楚后,我们才能看出技能差别。职位清楚了,我们才知道怎么做。职位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尤其在一个不断成长公司中,是非常关键。这是对于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华为对员工的回报,你奋斗了一定不吃亏。一个是责任,一个是贡献。当你承担了这个责任,当你承担越多的责任,你对公司生死存亡承担。
第二,有可能一个人责任提高了,他有能力带领一个组织。在这方面必须弄清楚。我们把这两者作为员工评价以及我们激励最根本的要素看。其他都不重要。这样的系统建立后,对于我们来看,涉及很多面临矛盾的问题。你在更高职位上贡献更大的价值,在这方面是公平的。其实最核心的就是这一点,基于责任感和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看责任到底是什么?这个岗位责任为什么比另外一个岗位责任更
重要?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董事会有一个专门的EMT团队。在对整个公司管理有一个团队来管理,华为非常关注团队,我们在06年以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以行政岗位,但是到了06年以后,我们就建立了管理团队,也就不是一个人评价,是要这个团队一起来评价,对员工的绩效、对员工的激励以及他的晋升。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内部公关很大程度消耗了能量。如何解决管理团队权力过大的问题?我们建立授权制。当整个公司经营管理都是有EMT团队,每个月会对这个月进行评价。下面有一些投资管理,还有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好整个业务。我们强调业务流程,从客户需求开始一直到最后服务,这样一个工作中,由我们基层管理团队来进行整个过程。所以华为目前这个组织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功能型、行政型组织向一个流程型组织迁移,有些部门快一些、有些部门慢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建立职位。它的角色是什么?在行政岗位中也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但是项目完了后,这个角色就不见了。他的责任确定以及跟行政的管理,需要实践。
对于每一个职位确定下来后,我们就要进行职位的分析。不能说今天你做总经理,明天总经理职位变了,职位确定下来我们一定要用法律方式固定下来。这是职位说明书覆盖的,华为职位说明书包含了职位类别,跟周边部门工作关系,包括自身,技能要求,责任标准以及任职要求。这套系统不是华为发明创造的,是97年华为跟K公司合作的,帮助华为建立了一个规范的组织架构。最近一次评估是在07年,跟我们再次合作。我们进一步刷新。这几年职位分析与评估的一些具体应用,包括薪酬激励。我们对员工角度来看,为了牵引员工成长,组织之外我们建立了窗口通道,一个是专业技术路线,我们现在有大量称为首席某某官,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成为公司在这方面最关键人物,我们都让他成为公司的首席。包括我们首席无线射频专家,首席软件架构师等等。这些专家享受跟行政一样的待遇,这样的好处在于,我们组织有10万人,有成千上万个技术岗位,如果不建立这样一条技术通道,让大家在专业上发挥出色,必然千军万马走进独木桥,最后在内部会有非常多的矛盾。所以我们在管理这条线,在这方面华为更重要是技术成长方面。这里给大家看看各种任职,甚至司机、装配,我们都有资格认证。这是任职资格等级,有六级,每一级建立一个标准,每年员工可以申请参加任职资格评定。这个任职资格评定就有一些标准,包括我们的核心标准以及参考标准。这里给大家看一个完全任职标准构成,包括对关键行为系统,在组织建设,在公司整个业务方向管理以及自己本身的职业培养方面都有一些专门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提交申请,接受上级任职资格评定。任职资格跟员工回报不直接挂钩,这个能力提升后,真正给他回报支撑,他必须在这个能力上达到的贡献。我们鼓励员工去学习,但是你技能是通过岗位中表现来最终确定。如果没有任职资格,你就没有这个资格参加这个岗位,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第二篇:华为干部管理理念
干部一定要成为永恒的制度
要保持公司长治久安,就要保持正确的干部淘汰机制。公司不迁就任何人。华为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度主要针对行政管理者,而不是针对员工。不合格干部清理和员工末位淘汰要形成制度和量化的方法,立足于绩效,用数据说话,并融入到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体系中,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而不是独立开展的工作。华为的历史一再证明:“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1、华为干部不是终身制
华为公司坚决要把“夹心阶层”消灭掉,这是我从苹果公司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夹心阶层”指的是那些既没有实践经验,又不理解华为企业文化,还要把他们安置在较高职位上的人员。“夹心阶层”的存在必然会形成不良文化,这种文化最后将导致公司失败。对他们,要压到基层去锻炼,成为自然领袖从而确立他们在华为的地位。
华为不可能有永恒的高速度,每个人的素质、个人学习努力的程度、自我改造的能力差异都很大,怎么可能步调一致地推动公司前进。至少,我看不清华为长远未来的前景。所以,我们不能懈怠,干部能上能下一定要成为永恒的制度,成为公司的优良传统。
公司是一定要铲除沉淀层,铲除落后层,铲除不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整饬吏治。对于一个不负责任而且在岗位上的人,一定要把他的正职撤掉,等到有新的正职来时,副职也不能让他干。对于长期在岗位上不负责的人,可以立即辞退。若不辞退,这个队伍还有什么希望呢?若你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你就不会有希望。没有一个很好的干部队伍,一个企业肯定会死
亡。
不能坐下来讨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应在战争中调整,不合适的就要下去,包括对所有的高级干部,我们都不会姑息养奸,大树底下并不好乘凉。整改干部队伍的目的,是要公司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只有让那些阻碍公司发展的人下去,或者说把那些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作风彻底消灭,公司才能得以生存。这也是我们整改的宗旨。
我们的干部不是终生制,高级干部也要能上能下。在任期届满,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述职报告,以及下一阶段的任职申请,接受组织与群众评议以及重新讨论薪酬。长江一浪推一浪,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生命,必要的淘汰是 需要的。任期制就是一种温和的方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要一代代去巩固。不能说每一个干部都能够在岗位上持续发展,老一代退下去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机制,就是说你跟不上了,身体不行了,职位调整下去了,你的股票不会动。所以要加强新干部的提拔,特别是艰苦地区,新干部不提拔,我们的商业模式就继续不下去了。
如果我们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高速前进的列车不能有上、有下,那么列车的运行就不能脱离开生命的束缚,我们必将走在盛极必衰的路上。
2、大浪淘沙,公司不迁就任何人
我们提倡能上能下,在实践活动的大浪淘沙中,我们要把确有作为的同志放在岗位上来,不管他的资历深浅。我们要把有希望的干部转入培训,以便能担负起更大的重任。我们也坚定不移地淘汰不称职者。为了保护高
效益,我们绝不心软、手软。一切希望进步的同志,唯有奋斗一条出路。
所有部门都要在快速发展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所有的调整都要围绕做实。各部门一定要清理一些干部,从科以上干部开始。要把有强烈责任心、使命感,敢于负责,踏实努力,维护公司利益,善于团结同志的干部提上来。把得过且过,不懂原则、钻空子、不做实的干部撤下去,这是动真格的,坚决贯彻淘汰机制。只有把土夯实了,才能大发展。
高级干部为什么不能做一般员工呢?因此,原来的高级干部干累了,是可以转做机关一般员工,他们也就安居了,不用漂泊了。
要严格地确定流程责任制,充分调动中下层必须承担责任,在职权范围 内正确及时决策;把不能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干部,调整到操作岗位上去;把明哲保身或技能不足的干部从管理岗位上换下来;要去除论资排辈,把责任心、能力、品德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协调能力„„作为选拔干部的导向。
要保持公司长治久安,就是要保持正确的干部淘汰机制。不管你是高级干部还是创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掉,包括我。不然公司就不会有希望,公司不迁就任何人。
3、将末位淘汰融入日常绩效考核工作体系
已经降职的干部,一年之内不准提拔使用,更不能跨部门地提拔使用,我们要防止“非血缘”的裙带之风。一年以后卓有成绩的要严格考核。
对于连续两年绩效不能达到公司要求的部门/团队,不仅仅一把手要降职使用,全体下属干部和员工也要负连带责任。
不合格干部的末位清理绝不能只停留在基层主管层面,对于不合格的
中高层干部同样要动真格的,要实行末位淘汰,每个层级不合格干部的末位淘汰率要达到 10%,对于未完成任务的部门或团队,干部的末位淘汰比例还可适当进一步提高。
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度主要针对行政管理者,而不是针对员工的。要强化落实对干部群体分层级的末位淘汰,现阶段重点抓好对排序在后 10%的中基层管理者的末位淘汰。对不适合担任管理岗位的人员,可以调整到其适 合的业务岗位上工作。
不合格干部清理和员工末位淘汰要形成制度和量化的方法,立足于绩效,用数据说话。面向未来,要逐步把不合格干部清理和员工末位淘汰工作融入到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体系中,以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而不是独立开展的工作。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有效增长、利润、现金流、提高人均效益为起点的考核,凡不能达到公司人均效益提升改进平均线以上的,体系团队负责人,片区、产品线、部门、地区部、代表处等各级一把手,要进行问责。在超越平均线以上的部门,要对正利润、正现金流、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行排序,坚决对高级管理干部进行末位淘汰。
我们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不奋斗我们就没有出路,华为一定要前进,前进就要让那些不合适的干部调整到合适的岗位上。我们对 12 级及以下人员的考核做了改变,是绝对考核,但对13级及以上的“奋斗者”,我们实行相对考核,特别是担任行政管理职务的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末位淘汰制,不淘汰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不能让你坐享其成,责任和权力,贡献和利益是对等的,不
可能只有利 益没有贡献。
末位淘汰是从西点军校学来的,它的目的是用来挤压队伍,激活组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选拔领袖的一种方式。高端员工要去做领袖,逼着他优秀了,还要更优秀,是痛苦一些。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吗?必先苦其心志。不能指望基层员工一下子就去做领袖,要让他们在宽松的状态下去工作,创造绩效,多些收益。所以考核要简单,导向要清晰,只有标准基线,没有人和人的相对比例。我们实行 ABC 评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选拔领袖,不能为了选拔领袖,而进行全员挤压。我们360度考核也是为了寻找加西亚,寻找贡献者,寻找奋斗者的,怎么会变成了专门去找缺点呢?我们又不是婆婆。我们对基层员工的管理方法和对高端员工的管理方法一定要有区别,基层员工首先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4、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为了适应公司大市场、大科研、大结构、大系统的发展需要,这次市场部全体正职在递交述职报告的同时,将全部递交辞职报告,接受组织的评审,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通信市场如此错综复杂、艰难困苦的发展时期,此举措,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将会震动整个中国。“一将功成万骨枯”,我衷心感谢那些在华为发展史上,强渡过大渡河,爬过雪山草地,至今还默默无闻的英雄儿女。
我们要求降职的干部,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地反思,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振作起来,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牢骚满腹。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爬起来。特别是那些受委屈而降职的干部,无怨无悔地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些人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是将来继大业的可贵
人才。组织也会犯错误的,一时对一个人评价不公是存在的。因此,总会有一部分人受委屈,这些人的正确对待会给我们的进步带来十倍的力量。由于您的正确对待,也给组织将来给您以更大的信任提供了支持。
真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您不能对这方面期望太高。但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只要您不懈地努力,您的主管会了解您的。要承受得起做好事反受委屈,“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这是华为人对待委屈和挫折的态度和挑选干部的准则。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做大梁。其实一个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评价,是会有误差的,但绝不至于黑白颠倒,差之千里。要深信,在华为,是太阳总会升起,哪怕暂时还在地平线下。
清理下来的干部不要患得患失,可以在基层岗位上创造新的成绩,随时欢迎你上升到你能胜任的岗位。下去,也不能取代底下干得好的人,否则队伍全乱了。已经正确的队伍不能乱动。
干部要以平常心面对变革导致的岗位调整,要以大局为重。组织定位好了,在流程运作良好后,要按流程的岗位条件来重新选择干部。无论任何部门,只要不能符合流程要求,就要改组,再来定位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干部要能上能下,不合适的干部要调到他能胜任的岗位上,
第三篇:华为管理
任职资格管理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之一,对华为成功迈入全球市场居功至伟,其两大特点就是“管好大脑,看好手脚”,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人才解决方案;这也标志着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从绩效考核过渡到了任职资格管理......
华为公司任职资格管理解密
——管好大脑,看好手脚
德为咨询:豆世红 谢安
本文摘要:
1.知识经济下,对人的管理是21世纪管理的中心
2.华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从绩效考核过渡到了任职资格管理
3.德为咨询归纳出任职资格管理的两大使命:管好大脑,看好手脚
4.任职资格管理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之一
一、要管“事”,更要管“人”
在员工的管理方面,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往往过于关注对“事”的管理,却忽视对“人”的管理,导致管理失衡,矫枉过正,效果不佳。
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管理变革,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引进了或者正在引进西方较为成熟的一些管 理方法和手段,例如基于职位评估的薪酬管理,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绩效管理以及与之挂钩的激励手段如项目奖、提成奖等,这些管理手段已经被证明在 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发挥了较大的效用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有其不足,即上述管理手段主要基于职位,或基于事件(如KPI),实际上是偏重 对“事”的管理方式,而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人的管理将成为管理的中心(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因此国内企业在进入21世纪以来,普遍遇到了同样 的发展瓶颈,即缺乏对“人”的有效管理手段,例如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对人的评价不到位,没有有效的员工 发展通道,激励失衡、好的经验无法传递等等。
比较普遍的表现有以下方面:
1、就事论事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公司的及时交货率越来越成问题,老板心里愤怒不已,把下属叫过来就是一 顿大骂,可是骂完之后还是但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老板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分析这些具体问题,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而下面的人在被骂后就开始兜圈子,理由 一大堆,不去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做的稍微好点的老板,可能会考虑引进绩效考核来进行管理,例如将及时交货率作为KPI进行管理和考核,这样做或许在短期可 以取得一定的成效,却还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员工还是没有办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的简单的管理模式很常见。他们没有考虑到,事是人做 出来的,要把事做好,须从人的管理开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员工的责任、权利、做事的方式(职业化)的系统问题,骂一通或简单的设置几个指标,只涉及了问题 冰山的一角,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2、短期行为
基于岗位评估来确定岗位价值,通过绩效考核来确定员工的回报,是中国很多企业在管理基础很薄 弱的情况下需要跨越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从没有规范到有规范的过程,但是它并非员工价值衡量和价值分配的理想模式,因为这是一种做的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 罚的管理思想,依旧是以事为中心,它无法解决员工的长远发展需要和激励问题。这种管理方式要求在评价期内(一般时间较短,例如绩效考核周期一般为3个月)对员工有比较精确、量化的评价,而人恰恰是不能在短期内精确评价的,华为的任正非就指出,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在混沌中探索的过程,管理的突破就犹如从一个混 沌进入另一个混沌;而日本企业则从来不对员工进行考核。因此,对人的管理需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对人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精确与模糊的平衡,否则,在短期内硬 是要求做出精确评价,必然是鼓励短期行为。
因此,岗位评价与绩效考核或许有必要,却并非终极目标与手段。很多公司将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奋斗目标,不惜代价在上面精益求精,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此外,提成等手段被很多企业广泛采用,在企业的特定阶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多问 题。员工做一天算一天,没有安全感,不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有时会急功近利,过多的短期行为则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提升,不能满足企业基业常青 的发展目标。安然就是一例,这家公司由于过于追求业绩,对高业绩的经理人采取重奖,导致经理人共同把公司的短期业绩做到虚高,以从公司的股票中套利,导致 公司轰然倒塌。
3、本位主义
有的企业建立了简单的考核指标,推行了绩效考核,但发现考核还不如不考核。主要问题就在于考 核指标是基于职位要求设定的,但是在当前市场需求变化非常快的情况下,公司内的责任、任务、活动却是灵活的,事实上,那些对市场反应快的公司的一个显著特 点就是,多数员工都在不同的项目里工作,而不是在部门里工作,因此,当前的考核与公司目标往往背道而驰。于是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幸成为跨部门合作的障碍,导 致员工各扫门前雪,以完成个人考核指标为中心而非完成公司的目标为中心,甚至为了考核结果比其他人好,互相拆台。不少人又会想到,设定跨部门考核指标不就 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只要深入做过考核的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依旧不是根本解决之道。
以上种种,表明员工没有与公司拧成一股绳。公司只关注“事”,较少关注“人”,公司没有很好 的关注员工的想法,没有很好的管理员工的大脑,没能把公司的目标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使命。我们经常在提“以人为本”,实际上我们对以人为本既了解得不够深,更没有找到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以落实。
这实际上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管理命题,即目前的管理手段还具有工业时代的显著特征,强调对 “事”的关注,而知识经济下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这种管理模式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答案。华为从绩效考核转向任职资格管 理,可以说正是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探索,应该说,任职资格管理是中国企业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上的最佳实践之一,它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 之一,也备受业界推崇和效仿,已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个管理命题上,日本企业也已经跨出了成功的一步。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 出,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就在于,传统的以西方为代表管理模式已经在应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上遭遇了瓶颈,过于强调分析、量化、逻辑、系统的管理方式带有 较强的物理性和数学性,关注的是“事”,但是这与人的特征,特别是知识工作者的特征是不吻合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价值观、使命、人的才能、不同人员的风格等 软性因素,恰恰是无法用上述“硬”的方式来衡量的。反之,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强调终生雇佣制、集体价值观的管理方式,非常注重“人”的因素,有利于组织的稳 定性、和谐性、协调性,恰好与解决这些西方企业面临的问题的方向相对应,因此德鲁克预言21世纪的日本企业的管理一旦取得突破(即解决终生雇佣制和人力资 源的流动性问题),将是世界学习的榜样。可以说,对人的管理,东方人的思想更具有优势。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出发,来探讨一下华为的任职资格管理。概括一点说,华为的任职资格管理可以用“管好员工的大脑,看好员工的手脚”两点来形容。
二、管好员工的大脑
很多公司认为公司的目标是高层的事情,员工只需要接受目标分解下来的工作分派即可,结果就是公司目标、政策不稳定,在员工眼中一变再变,员工看不到方向和希望,缺乏对公司的认同和信任感。
这实际上漠视了员工的需求,而事实上,要使员工的工作卓有成效,他们必须首先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要做什么,没有任何员工可以不带着自己的大脑和信念而工作。
德鲁克指出,要发挥员工尤其是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就不能把他们当作“雇员”,而要把他们当 作“志愿者”来管理。他们需要知道整个组织的使命,并且深信不疑。郭士纳受命重建IBM的时候,首先是提出了8条管理原则做为IBM的核心文化,在以后的 十年间,我们看到了这些原则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员工不应该由一些条条框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必须是共同的使命和愿景,以及之下具 体的管理原则来作为他们的“基本信仰”,形成工作中的动力杠杆。
因此,管理员工首先要管好员工的大脑,要明确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目标,并共同制定实施策略。
以华为为例,通过建立基本法,在一场70%以上的员工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中,共同完成了这个 过程。实际上,基本法并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可以说把华为上万人形形色色的思想整合到一个共同的框架内,在刚刚进入市场经济不久而处在混沌状态的的众多 中国企业中,基本法如一道耀眼的强光,划亮了华为上万员工的共同前进方向。
虽然不一定每家公司都有精力和能力做这种大运动,建立基本法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是,毫无疑 问的是,任何公司必须将公司的目标内化为员工的使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促使员工自我负责、自我发展,这样,公司才可能使员工的努力工作、积极创造成为 自发行为,而不必受困于或过度依赖于发奖金、处罚等胡萝卜加大棒之类的外在手段。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把目标的实现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确保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 值分配规则的清晰、稳定。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较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有的公司,工程师就是工程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变化,员工越做越没有希望,而在华 为,工程师被分为五级,从初级工程师到专家,能覆盖员工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的能力、责任与贡献的特点,同时,除了上述的技术通道外,有管理潜质的技术人员也 可以申请往管理方向发展。通过任职资格的认证,处在不同等级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回报,从初级工程师的一般性薪酬福利到专家所能获得的股权、专业决策权、配备 技术助理等政治待遇,这符合公司的业务需求,也涵盖了员工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个人需求。
这样,就形成了公司与员工共命运的管理机制,每个员工都主动想策略、找问题,员工基于使命和责任来工作,才能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共同成长。
这样也就避免了传统绩效考核中那种上级不断的想提高目标,下级则不断的找借口和理由降低目标的博弈局面。
三、看好员工的手脚
在前面的那个关于公司的交货及时率的案例中,员工之所以不能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 兜圈子跟老板周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员工不知道怎么做,以及怎么做才能做的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层介入对事情的处理,很可能就弄错了方向,越管 越乱是理所当然的。多数企业在绩效方面表现不佳的一种问题恰恰就在此,即员工想做好,但是没有办法做好。
反观餐饮业巨头麦当劳,光就如何制作一个汉堡,操作手册就有一本书厚,而正是职业化的操作手册,成就了一个西方快餐巨无霸。
很多公司高层或培训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在阐述某个问题的时候,到兴致上,需要在白板上比 划比划以增强效果,可是拿起白板笔写不上两个字就发现没墨水了。在华为,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有关的作业指导书上,非常清楚了提示了在会议或培 训前,秘书需要检查白板笔有无墨水,在会议或培训前30分钟需要将白板笔倒立竖放,以便墨水倒流到笔尖,书写流畅。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成功做法和最佳实践的 作业指导书(这里指
因此,在具体到如何把工作做好的问题上,管理员工还需要管好员工的手脚,即需要把如何做、如何做好整理成规范的操作指导书。华为的一些主要职位族都 建立了操作指导书,例如上面提到的秘书操作指导书,就是华为从国内各大知名院校招聘了以硕士学历为主的数百名毕业生,进入秘书工作岗位,在实践中整理出来 的;而对于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则由外部顾问、内部专家、优秀员工代表等共同在最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演绎和归纳等方式做出来的。
这样,员工才能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对、做好,最后,通过检查、检查、再检查,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业化水平就会节节提高。
四、华为公司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特点
综上所述,华为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主要解决了在中国的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型经济的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手段不能解决的员工管理问题,即由以事为中心转向更为关注人的管理模式,这是符合知识经济的本质要求的。
概括来说,它主要解答了以下两个重要的问题:
1、将公司的目标使命化
我们知道,只有真正从内在动机方面管理好了员工,外在的管理要素(如奖励、惩罚)才能发挥作 用,任职资格所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以责任、员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任职资格标准及相应的评价手段和价值分配机制,正是通过将公司的目标与员工的个人 需求和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将公司的目标内化为员工个人的使命和责任。这样,公司无需时刻挥舞大棒或利用胡萝卜,而员工自然会积极努力,无所不能,才能达 到公司管理的高等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2、将工作行为职业化
同样,员工也需要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通过对成功经验的总结或学习借鉴,制定规范的作业指导 书,可以培养员工的职业化行为。我们需要了解,职业化的工作水准并非一定要非常优秀的员工才能做到,它也不是聘请一两个培训师来讲几堂课所能解决(外部的 经验不一定能在本公司获得成功),只有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借鉴,总结出职业化的行为,让员工持续的坚持这些行为,自然会形成习惯,从而形成职 业化的素养。通过对作业指导书(亦即做事的方式)的不断优化,公司的职业化水平、工作效率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四篇:华为管理之道
中西合璧的任氏管理
任正非坦承“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进步。我们要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我们的变革是退一步进两步。”在“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原则指导下,华为创造出了熔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西方先进管理模式于一炉的“任氏管理法”。
专注战略廓清前进道路。华为向全世界公开宣告“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开始时,公司内很多人对此大惑不解,因为进入信息服务业对企业有形产品的销售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但任正非的解释是,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只定位为设备供应商,就是要破釜沉舟,把危机和压力意识传递给每一个员工。还有,一旦进入信息服务业,自己运营的网络使用自己的产品,压力从何而来?那样下去华为必死无疑。
不可移易的《华为基本法》。1998年3月,历经三年讨论、修改,十易其稿后,总计六章103条的《华为基本法》出台,《华为基本法》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最规范的一部“企业基本法”,其内容涵盖企业发展战略、产品与技术政策、组织建立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正是通过制定《华为基本法》,任正非完成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也使华为从“机会主义”价值认识中走出,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核心能力,对华为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让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在华为落地生根。华为率先引进美国HAY公司的薪酬和绩效管理方法,“我们引入美国HAY公司的薪酬和绩效管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看到沿用过去的办法,尽管眼前还活着,但是不能保证我们今后继续活下去。现在我们需要脱下草鞋,换上一双外国的鞋,但穿新鞋走老路照样不行。换鞋以后,我们要走的是世界上领先企业走过的路。这些企业已经活了很长时间,它们走过的路被证明是一条企业生存之路,这就是我们引入HAY系统的唯一理由。”任正非还说:“当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规范了,公司成熟稳定之后,我们就会打破HAY公司的体系,进行创新,促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裂变,促进企业的再次增长。”成功引进后,再打破,再创新出自己的体系,这正是任正非让华为换上“美国鞋”的真正目的。
创建属于自己的矩阵式组织结构。电信行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行业,相关企业每3个月就会有一次大的技术创新,建立一种既可保持相对稳定,又可迅速调整的组织结构势在必行。华为初创时期,由于员工数量不多,部门和生产线比较单一,产品的研发种类也比较集中,组织结构采用的是大小事务高度集中的直线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直线式管理的弊端暴露无遗。为此,华为结合公司实际,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矩阵结构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由按战略性事业划分的事业部和按地区战略划分的地区公司组成,事业部和地区公司承担集团实际盈利的责任。实践中,当该结构网收缩时,各部门就会叠加起来,意味着部门、岗位和人员要精简;当该结构网扩张时,意味着部门、岗位和人员要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流程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力整合公司产品开发模式、理念与方法即IPD。通过与IBM在IPD整合过程中的合作,华为的研发流程发生很大变化,以前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全部由技术人员担任,现在则强调产品研发团队负责人一定要有市场经验。新的IPD成功导入后,任正非趁热打铁对ISC流程进行改造,把原来的生产部、计划部、采购部、进口部、认证部、外协合作部、发货部、仓储部等合并为“供应链管理部”,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流程模块间相互分割的局限性,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创建IFS(集成财务转型)管理。新的财务管理流程体系取代原来的横跨各业务部门的一体化销售模式后,为华为的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8月,在中国电信一期CDMA网络300亿元设备招标中,华为以7亿元超低报价胜出。当时,不少业内人士担心这种低价“圈地”行为不仅无钱可赚,还有可能导致华为的现金流危机。然而,财务决算出来后,2008年华为的营业利润率比上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增长比成本增长高出3.4个百分点,费用率由上年的28.47%降至26.7%。
坚持“客户比天大”的营销之道。首先是与普遍客户搞好关系。华为规定,在处理客户关系时,必须一视同仁,不能轻视订单量小的普遍客户,不能只重复地接触个别的高层领导。每一个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每周必须要与客户保持不少于5次的沟通。其次,营销人员必须要以宗教般的虔诚感动客户。具体要求为四个“基于”,即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组织建设,产品投资决策、产品开发决策,构筑客户关注的质量、成本、可服务性、可用性、可制造性和人力资源及干部管理。
第五篇:向华为学管理
向华为学管理
--读《华为三十年》有感
华为从6人的“小作坊”起步,一路跋山涉水,越过层层阻碍,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全球员工达18万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华为提供的服务。《华为三十年》向我们展示了华为发展简单历程,虽是冰山一角,却也令人震撼。讲述西方公司发展及管理经验的图书层出不穷,基本大同小异。唯独华为,以独特的管理模式令我们向往。
一、人才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说实话,任何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训都比较重视,但是又有几个是有始有终的呢?华为公司将人才的管理做到了极致。一是敢为人先,善于储备人才。你看,1998年的万人招聘震撼了全国,大手笔一样的储备人才,在当时就已经遥遥领先很多其他公司。多年来,华为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从开始的院校定向培训到后来的华为大学,已经建立起了具有特色的培训体系。储备人才又不是空话,华为公司还敢于舍得,就是新员工培训期间工资福利也照发不误,这一点也是留的住很多人才的原因。二是培训人才有手段。华为的员工培训时间是5个月,培训分为军事训练、企业文化、车间实习、技术培训、市场演习五个部分。这些培训培养了员工团队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使新员工很容易就融入华为的生活。三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竟然不是首位,这一点也许就是以退为进,眼光长远。《华为基本法》对利润目标有这样的表述:“我们将按照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个时期的合理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大眼界,布大局面,这才是大企业的境界。华为一步步用文化推进华为管理的改进和提高,使华为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生生不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华为在全球有18万多员工,一再强调要做世界的华为,企业文化淡化民族情结,是多元的、开放的,容纳各种观念。所有的一切只看对企业是否有用,是真正的纯真的商业文化。这样的文化氛围,确保了华为人“狼性”,也是真正不断激励华为向前的巨大动力。
二、激励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华为公司的激励制度一直是众多公司借鉴的榜样。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股权激励。任正非最早使用了奖金酬劳分红制度,据说98.6%的股票都归员工所有,他本人只有1.4%。正是舍得才真正造就了华为式的管理向心力。奖金酬劳分红制度等于是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紧紧绑在了一起,员工以公司为家的意愿就十分强烈,甘于努力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方式,现在很多公司企业都在使用,我们局也已经采取好多年了。但是,华为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司效益的提升,老员工收入越来越高,奋进精神也渐渐变弱,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差距越拉越大,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华为公司实行饱和配股制,及规定员工的配股上限,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这一规定对激励新员工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二是奖励机制。华为公司一直把“小改进,大奖励”作为公司一个长远的政策。任正非善于发动群众力量,擅长调动集体智慧。他鼓励大家提建议,哪怕是小小的一条,只要产生效益,就会给予较大奖励。人多力量大,每人一点小小改进,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惊人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许某个员工的提到的小建议就可能避免失去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亿的损失。
三、灰度管理哲学值得我们学习。
灰度管理是华为公司在遭遇快过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灰度指的主要是内部管理上的开放、妥协和宽容。华为全球化发展,必须要做到求同存异,灰度管理强调的就死这种兼容并包、和谐协作的宗旨。灰度管理哲学大致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管理员工要尽可能曲线求成。要敢于妥协,这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从林智慧,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减缓,只要能保住主要目标,可以以进为退,通过适当的交换做出适当让步,实现“双赢”和“多赢”。二是管理过程中,要坚决反对完美主义。要想人尽其才,首先就是要摒弃完美主义心理,心存包容和宽容,善于引导改造,并及时提供员工个性发挥和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
华为任正非的企业思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段仍会影响着我们,想要借鉴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最最紧要的是应该好好学习关于人才和激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只有不断地、充分地调动起每个员工的工作激情,那么企业才会一直保持活力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