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是我国卫生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我国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而优质资源又多
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2、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目前仍有两亿多城乡居民没有参加医保,现有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受益水平还较低,不能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3、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有所淡化。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存在逐利倾向。、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低,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高,商业贿赂、药价虚高、不合理用药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政府对医疗机构、医疗市场监管不严。各级卫生部门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现象,缺乏对医疗机构、医疗市场监管的手段。、群众看病就医的要求提高。
(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基本原则:(1)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能变;(2)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3)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道路不能变。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2、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确定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基本药物招标生产和直接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努力做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镇居民享有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制度,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医院创收机制,取消以药补医和药品加成政策,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优质护理等便民惠民措施。
第二篇:关于看病难问题
关于看病难问题
翼城县清华园中学校长杨文跃、(信息员贾海霞)反映:近几年来,“看病难”是“七难”中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目前主要症结在“看病贵”。看病贵主要是药品价格贵,检查费用高,看似有合作医疗,但许多费用不再医保之内。再者是患者首先得垫付所有费用,过后才报,导致许多人看不起病。看病难还体现在看病程序繁琐,医院人多拥挤,挂专家号难。
为此我建议:
一是在加强药价透明度的同时,增强用药合理性。药价不仅要有透明度,而且用药要合理性,治同一病在收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应用较便宜的药,不要只顾经济效益,要考虑病人的承受能力,切实为病人着想。
二是继续增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医疗水平。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和医生医疗水平,真正使广大群众相信社区医院,做到小病就近求医。有居民认为: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名医、专家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指导、值班,来提高社区医院的知名度。
三是要加快发展平价药店,简化流通环节,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应该扩大平价药店覆盖率,使老百姓能更方便地买到平价的好药。
四要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国家应健全对医务人员的考核与监督,杜绝收礼、摆架子等一些不良现象。
第三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第四篇: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现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请你简述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的积累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医疗保险发展缓慢。2005年,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数占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约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不多,保障能力非常有限。
(4)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需要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
(5)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政府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6)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缺失。
第五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又为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台了新的卫生医疗改革方案,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我深表赞赏和拥护。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症结何在?一是到城市大医院看病难;二是医药费用太贵,城乡居民看不起病。
看病难的问题是由多少年极累而成的。从国家对医院的设备投资和技术人才培养来看,一直都是倾向城市大医院,使得一些基层医院(诊所)医疗设备特别陈旧,技术十分落后,甚或缺失,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城乡居民看病需求。因此,许多经济相对富裕的人为缩短病痛,或在基层根本无法医治的贫困病人等,不得不花重金,甚或倾其家产涌到城市大医院看病,形成“农村围困城市,基层围困中央”之势,使得城市大医院难以承受。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着力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尤其是乡镇(社区)卫生院建设。既要给于他大量财力投入,又要给于技术人才支持,使其医疗设备和医护技能基本满足那里居民需求。二,城市大医要分片包干承担起对乡镇(社区)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任务,使其诊治技能尽快提高和更新。同时要大医院抽调部分资历深,技术水平高,有名望的医务人员定期,或轮流到基层医院坐诊,指导诊治工作,把一些疑难病症解决在乡镇(社区)医院。这既可以减少病人奔跑之苦和经费支出,又能缓解城市大医院拥挤不堪的沉重压力。看病贵主要贵在药品和各种不必要的仪器检查上。1,据有关报道,各种药品的实际出场价是很低廉的,而经过经销商的层层加码,或采取不正当(暗箱给集体和个人优厚的提成费)手段促销,使药品价大大提高。羊毛出在羊身上。经销商偷梁换柱地把其出资的“暗箱提成费”转嫁给了患者。2,某些医院为了自身利益,采用各种所谓的“激励”办法让医生多开(不需要检查或高费用检查)检查单和贵重药等来增加经济收入。上述做法大大加重了病人经济负担,使相当一部分贫困人群看不起病。
解决的方法:一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管(1)彻底统一国产药品名称,防止鱼目混珠行为发生;(2)由国家严格控制药品价位,防止随意不合理提价;(3)严格监管药品销售环节,对不法经销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促销)依法予以严惩。二要加强对医院监管,杜绝各种医疗检查,处方开药和手术费用给医护人员提成的现象发生。三要强化监管机构的作用和效能,严惩各种违纪违法者,让他们身败名裂,同时让他们把侵吞的不义之财再彻底吐出来。四是大力激励群众监督和举报,让那种不良行为像过街老鼠一样,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