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
随之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越来越成为医院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医院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医院发展观念的转变,推动医院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医院发展质量的提高。
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对现代医院来说,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从医院发展和员工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医院文化价值。这对转变医院发展方式、调整医疗服务结构、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1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文化已经由一种“精神生产力”延伸为一种“生产力精神”。医院文化不仅仅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完善,而是由“精神生产力”延伸为“生产力精神”,使医院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自发到自觉,从“外包装”变为“软实力”,从人为推动转为制度使然,成为医院的灵魂。因此,必须从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医院文化价值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医院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使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决定医院发展战略高度的重要因素。
1.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力作用。
医院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首先变现为市场观、品牌观、人才观等经营理念,其次是医院管理制度体系的反应和演化,然后是医院员工的行为规范、行为向导。如果把医院经营管理比做医院的骨骼脏腑,医院所有文化因子就是医院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通过对医院管理行为的引导和渗透,最终形成医院文化软实力,并从根本上决定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医院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医院的服务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工作绩效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并且获得新的活力。
1.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日益凸现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发觉作用
医院经营管理不因要以医疗服务为生存、发展方式,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影响力、道德魅力以及文化创造力。这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医院经营中减少信息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弘扬主流价值为职责,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贯穿于医院经营管理之中,建立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引导医院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用先进理念引领医院发展。并通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不断增强医院的凝聚力,营造医院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2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强化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使医院的文化力有效地转化为医院的生产力。因此,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要为医院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影响,既通过医院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择,以判断医院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医院文化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医院发展的基本宗旨;又通过对医院发
展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为模式,支持医院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医院价值管理对医院发展战略的干预、修正和保障功能,是保持发展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2.2要注重医院内部管理的深度融合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作为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对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流程、服务行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提倡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根本内涵,也是塑造医务人员形象的首要问题。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关键是医院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创共融。只有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才能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员工和医院“人院合一”的境界。
2.3要突出对医院员工的培养和塑造
员工是医院生产力中做活跃和最富创造力的因素。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医院价值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向导。这就要求医院文化价值管理把员工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既关注员工的需求,强调员工的主动性,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又重视医院和谐文化建设,让员工分享医院发展的成果。
2.4要积极推动医院创新文化的建设
医院创新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创新文化体系树立医院文化创新风尚,提炼医院创新文化内涵,提升医院创新文化水平,为推进医院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医院创新文化成为建设创新型医院的动力源泉。
3、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目前,医院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医院只是口头重视医院文化,没有做到“真信,真行”,缺乏系统规划和长效机制,无法有效落地;有些医院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造成文化和管理脱节;有些医院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发挥医院医院文化的独特功能。因此,加强医院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强化医院文化管理,培植一员工向价值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1提高医院文化发展新探索、新使命的认识
医院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效能、增强医院凝聚力和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把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当作医院文化发展的新探索、新使命,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发展医院先进生产力,大力提倡时代精神和拼搏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证医院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3.2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医院文化建设的不可控,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干预力度不够大,是医院经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与医院文化建设只关注目标系统的构建,缺乏考核、监督、反馈机制密不可分。要注重研究医院文化价值管理的目标体系、理念体系、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院文化理念分层、分级的培训、渗透、传播,注重通过管理机制的传导,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从理论上来说,完善的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是一个顺畅的闭环系统,包含审计评估、理念梳理、宣传灌输、落地转化、考核评价和反馈调整等六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顺向促进、逆向反馈,有序、有机地组合和促进。尤其是通过建立医院文化的目标体系和运行体系,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使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3.3推进医院文化管理与建设的落地践行
很多医院的文化建设发展在员工的认同程度、参与程度、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医院所有的文化因子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究其原因,主要与医院管理者地文化自觉性、认识深度、推行力度不平衡密切相关。要保证医院文化管理的落地践行,必须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医院文化的实施纲要和路线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尤其是科学的医院文化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强调医院文化建设的可控性、规范性,并进行反馈评估。此外,通过学习培训、文化活动和传播等多种载体及组合工具,立足于基层建设、班组建设、岗位建设、队伍建设,在现场、细节中体现文化主张,使员工认知、认同、共享医院的简直观念,形成人人参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保持医院文化的生机与活动。
3.4 打造医院文化的软实力
医院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体系建设决定医院的健康状况和文化强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医院文化基因,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医院自身文化资源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积极培育医院特色文化,形成医院特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将医院文化的价值标准分解为工作目标,制定医院文化建设考核落实制度,将文化主张分布于医院各个管理模块,并纳入医院经营管理的考核中,用精细管理规范岗位行为,用走动式管理进行流程控制,用对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物的管理进行现场改进,使文化进入现场、流程和岗位,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播,把医院文化转化为医院软实力和竞争力。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科学性是医院文化的根本要求。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经营管理经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适应医院发展现状的文化作支撑。医院经营管理的活力来自医院文化的活力,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因此,要通过加强医院文化价值管理体系建设,建设兼容并蓄、富有张力的医院文化,把医院文化价值内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外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增强医院的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
第二篇:关于文化现代化与价值体系建设笔谈
[论文关键词]文化转型 文化现代化 价值体系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势在必然。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研究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中国文化的客体化及其历史机缘
晚清以降,中西文化遭遇使原本为一自足系统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故,以致于有人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对此可以从表象上作出种种描述和刻画,迄今为止已经不知有不少人做过这项工作,但其实质究竟如何,仍有探究的余地。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始终是近代以来国人的一个无可逃避的任务。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认识中国”的必要性还是它的可能性,均源自同一个事实,即中国与西方的相遇(其实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西方”对“中国”的“发现”,请注意“中国”的“被动”性)。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双重客体化命运:一方面,中国文化沦为西方文化的对象和他者,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想象、中西文化的交往不是互主体性的关系,而是主一客体关系,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己的他者被塑造着,其存在仿佛只是为着显示作为征服者的优势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姿态而已;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原本即为中国人的自我,但在现代性语境中,它却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对象化了的规定,即主体的客体化。对于国人来说,中国文化本来是主格的,然而在西方文化镜像中,它面临着被宾格化的境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的客体化境遇一旦积淀为国人的自我审视方式,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卑情结,就将不可避免地步入“自我殖民化”的误区和歧途。我们知道,任何“解放”归根到底都只能是一种内在性的行为,即自我解放。对于文化或文化意识而言,同样如此。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心态既是文化上丧失自我和自主意识的结果,同时它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丧失。对于一种文化而言,“传统”和“过去”不是一回事,“传统”是“活”的,“过去”则有可能是“死”的。
其实,文化只有作生命观才是本真状态的,才是鲜活的。这恰恰是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深意之所在。牟宗
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1958年合写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作为新儒家的文化宣言,其意义非同小可。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算对于中国文化的恰当态度——对文化作生命观的态度——的确立和贞定。该宣言指出:“我们首先要恳求:中国与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须有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因而不能用“凭吊古迹”的态度去对待中国文化”,否则,“中国之历史文化,在他们之前,必然只等于一堆无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的确,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采取了一种对象化的审视方式,就将必然地导致一种价值中立的知识论态度。应该承认,这种知识论的“客观的”态度,恰恰是我们逐步丧失掉对本位文化“温情与敬意的了解”的深层次原因。
与此相反,那种内在体认式的、反身性的姿态,才是看待生命的态度和尊重生命的学问。“这种学问,不容许人只先取一冷静的求知一对象,由知此一对象后,再定我们行为的态度。此种态度,可用以对外在之自然与外在之社会,乃至对超越之上帝。然不能以之对吾人自己之道德实践,与实践中所觉悟到之心性。”(而中国文化的秘密就存乎现代新儒家之所谓的“心性之学”。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作为本体论规定时才是有生命的,一旦被对象化为客体(亦即被知识论化),它就变成“死”的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由知识论态度回归本体论态度,从体认的角度去重新定位本土文化,以恢复其内在的生命力。
2.中西古今之争是“假问题”还是“真问题”
自东西方文化近代相遇以来,特别是在“五四”时代的文化论战中,人们喜欢对中西文化作二元划分并把它们对立起来,如陈独秀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李大钊的《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都表达了这种思路。这种划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的确也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真实性。因为它不仅仅是基于想象,更是基于东西文化实际冲突的历史事实,且为后来东西文化交往所遭遇的尴尬进一步证实。
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明显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问题不在于中西文化有无差别,而在于如何确认差别的性质。“五四”时代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如张君劢、梁漱溟等的主张。胡适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Materia1),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Spiritua1),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宣言:西洋近代文明绝不轻视人类的精神上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在这一方面看来,西洋近代文明绝非唯物的,乃是理想主义的(Idealistic),乃是精神的(Spiritu-a1)”[]‘丹。然而,吊诡的是,胡适又提出:“东方的文明的最大特色是知足。西洋的近代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知’,故不注意真理的发见与技艺器械的发明;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只图安分守己,不想革命,只做顺民”。这说明,他不仅承认中西文化有着根本取向上的异质性,而且承认这种差异体现在西方文化外向探求和中国文化内在超越之间的分野方面。显然,这里隐含着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潜在判断,从而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难怪当年就有人指出:胡适的这些说法“很容易使人误解他所谓东西文明仍然有‘根本不同之点”。胡适在文化比较问题上的观点的这种不自洽,客观地意味着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关系的某种真实性。事实上,物质和精神在一种文明中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主次的问题。胡适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来反驳“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有学者认为,学无中西。所谓“‘学’有真假之分、高低之分、精粗之分,但没有中西之分”。因为据说“中学和西学其内容不同,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知识,作为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来说,哪个民族和国家根本上都是一样的”L4J。其实,这里混淆了两个层面的问题。让我们以西方的“科学”为例:就“科学”的“所指”而言,它是普遍有效的,是没有中西之别的,例如我们不能说牛顿力学定律只在西方有效。但就“科学”的“能指”而言,它一定是特别地隶属于西方文化传统的,不然就不会提出“李约瑟难题”来了。对于后一个方面来说,它又体现着中西之学的互盲和互斥关系,从而“学”必有中西之分野。所以,强调科学作为知识的普适性,并不能消解学问的中西之分这样一种二元关系。
其实,中西古今之争不过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双重维度在文化交往中的体现。它并非“假问题”,也就是说它决不是一种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问题,而是历史本身的结论。中西文化自晚清以来的实际冲突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用“假问题”来解释的,近代以来的古今之争和中西之异,并非一场历史的误会,亦并非一个“假问题”,它既有其真实的历史内涵,也有其真实的学理意义和价值。
3.文化上的“体用之辨”及其面临的困难
按通常思路,西式的物质生活加东方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科技工业加东方的情趣格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图景。但现代新儒家给出的“药方”——由“老内圣”(儒家之道统)开出“新外王”(科学和民主)——的失败,似乎证伪了这种可能性。胡适当年就反对“体”“用”的剥离,他拒绝“中体西用”的一个理由,就在于认为有西用必有西体,有中体必有中用,用总是体之用,体也总是用之体,强调“体用不二”。因此,不可能分离体用,整合出一个所谓的“中体西用”。这正是他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根据之一。其实,这同那种极端的保守派在根本方法上是一致的,其差别仅仅在于各自所坚持的“体用不二”的根基截然相反罢了。应该承认,尽管胡适的“全盘西化”立场不能成立,但他在体用一致问题上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诚然可以设想“当归上帝的归上帝,当归恺撒的归恺撒”,但两种异质文化的结合,不能在“体”的层面上得以实现。也许,一种文化传统的某些碎片可以被镶嵌在另一文化传统的系统之中,甚至这种“移植”可以“成活”,然而,当这些碎片一旦被“植入”异体文化,就已经改变了它原本的性质和功能了。此即所谓的“系统质”概念的意义所在。
文化可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这三者的内在关联是无法彼此剥离的。精神构成文化的内核,它统摄着整个文化的各个层面,使文化成为一个有机体;器物层面作为外在的形式,不过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充当着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或载体;制度层面则作为中间环节,既是价值取向的规则表达,又是物质外壳的秩序来源。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器具都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规定,同时还是特定文化观念外化的形式和文化偏好选择的结果,它因此总是折射着特定的文化取向。在此意义上,任何器具都不是中立的,它总是有其文化负荷,隐藏着特定的文化承诺。按照梁漱溟的说法,文化无非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器具代表着“活法”,因为它本身固然是工具性的,却蕴涵着更隐蔽的文化观念。“麦当劳”、“肯德基”是一种食品,但作为一种“快餐”,却意味着追求效率的文化偏好。美国的阿米什人对于现代器物的拒绝的例子,就颇为耐人寻味。阿米什(Am—ish)人是l6世纪早期激进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他们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为了自己的文化信念,即为了保持自己的清教信仰的纯粹性,迄今仍过着l8世纪欧洲式的传统农村生活,拒绝使用现代化的日用器具,如电灯、电话、汽车、计算机等等。这种文化选择在被现代化了的人们看来是一种痛苦,但在阿米什人看来却是一种满足。阿米什人深知,一种文化观念总是首先借助于器物的传播而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地认同和接受的。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一种有信念的生活。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和儒学的情形。20世纪的基督教面临着世俗化际遇,却逼出了原教旨主义。
这归根到底仍然无法逃避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不改变基督教的存在方式,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从而难以融人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为适应现代生活作出必要的自我调整,又不能不离开原生态意义上的基督教传统。这种两难处境,不啻是宣告了那种建立在传统与现代相妥协基础上的变革的失败。对于一切文化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变革来说,这种失败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这在跨东西方传统的中国文化那里尤其如此。有学者把东亚现代化归结为“儒家资本主义”,问题在于,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究竟是一种证伪了韦伯命题即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个案只能发生在西方的事实,还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儒家资本主义”其实应该被解释为西方文化在取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传统的置换过程中此消彼长的短暂并存状态罢了,它并不能证明二者已经达成了内在的有机整合关系。就此而言,“儒家资本主义”这一称谓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掩盖了儒家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非有机性质。基督教和儒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不是证明了体用剥离的可能性,相反,恰恰证明了这种剥离的不可能性。
其实,我们的“体用之辨”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是: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传统终有一天将会遭遇共同的问题吗?或者说,对于不同文化传统而言,人类未来的出路是否将超越相对主义的判断?不论怎样,历史总有自己的步伐和轨迹,现实也总有自己的出路和选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所作的一切学理上的探究,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或许会变得苍白无力从而显得多余。
第三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文化强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文化强国
“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第四篇:建设先进医院文化
建设先进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富有医院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从广义上讲,医院文化是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搞好医德医风建设。具体讲就是从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医院建设等各方面导入先进文化理念,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形成人性、关爱、奉献、服务的人文品质。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切实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医院竞争力,实现医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某医院重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使优秀的文化转化成为了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
从该院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医院文化建设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管理基础。医院要达到管理体系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良好运行。二是经济基础。医院要有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核算办法,能有效促进职工积极性,在为病人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医院带来稳定的收入,源源不断地为医院持续发展注入充足资金。三是政治基础。医院内部各项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进行广泛而透明的院务公开,激发职工参政议政的热情,使文化建设得到最强烈的响应。四是团队基础。拥有大批高素质员工,形成人才优势,不仅是医院技术创新、服务提升的必需条件,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五是人文基础。在医务人员之间、科室之间以及领导同事之间建立团结、和谐、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保证。
医院不断加大院务公开力度,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等都由职代会讨论,集体决策,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医院注重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保证了全院整体素质的提高。院党委充分发挥工会、青年团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排民忧、解民难,扎实开展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这些都为医院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思路,创建品牌,营造文化建设的氛围
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内部动力和精神支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医院品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医院文化之间的竞争。因此,继承、充实、提高、创新医院文化,在医院品牌创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营造建设医院文化的浓厚氛围,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近几年,医院从更新观念入手,扭转广大干部职工头脑中的惯性思维,经常在各层面的会议上宣讲技术、服务与文化、文明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引导职工两手一起抓。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去医院文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医院参观学习,拓宽工作思路,增强感性认识。医院还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热心参与医院文化、文明集体创建活动,在场地建设、人员培训、器材购置、资金投入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在全院形成建设医院文化的氛围。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是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哪家医院医疗质量好、护理水平高,哪家医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好。因此,医院不仅注重把自身的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优势充分显示出来,而且还不断开展新项目,引进新技术,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从中突出
医院的个性,突出医疗服务中自我的特色,为医院品牌创建提供了新的源泉。
发掘底蕴,描绘愿景,打造医院文化之魂
近年来,医院首先整合了医院精神文化,对医院宗旨、服务理念等价值观和理念进行挖掘、总结、提炼和升华,将诚信、仁爱、精湛、创新作为建设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次是创新了以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理念。再是规范了医院的行为文化,修订医院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措施,着重对医院制度、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服务规范细则等进行规范设计。此外,美化了医院形象,建立视觉识别系统,着重对医院标识、品牌、主色调、医院环境等进行策划、创意和制作。通过充分发掘医院优良传统,提炼能反映出医院职工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的医院精神和标识,起到了规范、自律、激励等作用。同时,医院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周边形势,制定出合乎科学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即建构愿景。它能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将职工的个人追求与奋进引入医院的总体目标。结合目标和愿景,医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充满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尽力培养科教兴医、学习成就未来的理想信念,使医院文化血肉丰满,自成体系。
多点渗透,多措并举,体现医院文化精髓
医院文化必须经过不断宣教、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其内涵才能为干部职工理解和接受,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潜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我们体会到,必须发动多方位、多角
度、全面大量、立体式的宣传攻势,才能使医院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会议集中教育。职工从岗前培训开始就接受医院精神、光荣传统、价值观念及努力方向等教育,这是医院文化教育的第一课。以后一年一度的医德知识考试、每季一次的党课、不定时的全院大会都是文化教育的课堂,医院抓住每个有利时机,及时向职工灌输医院精神,宣传核心价值观。
环境自然熏陶。利用展厅、宣传栏、网站、院报等各种载体,将全院的荣誉牌匾、医院精神和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张贴、悬挂,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工作氛围,让职工在这种氛围里浸润、熏陶。
明确奖惩引导。医院每年开展“先进科室”、“十佳技术标兵”、“十佳服务标兵”、“十佳职业道德标兵”评选活动;每年进行一次医德考评。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使职工能够自发地开展文明服务。
正面典型带动。医院每年都按弘扬医院文化的固定要求和当前具体要求召开主题演讲会,好中选优,推出工作实绩突出、文明服务优质的3 —— 6名正面典型,让他们登台宣讲自己的事迹,使其他同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文体活动促动。医院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等活动,这是增强医院凝聚力教育的大好时机。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密切配合、展示才华、争取佳绩,较好地展现出一个优秀团队富有的团结、和谐、进取的精神。
公益活动感动。医院除参加援藏、义诊服务和为灾区、残疾儿童捐献外,还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每年七一前夕,院党委都会组织全院党员去革命纪念地接受党日教育,重温入党誓词,从而加深了同志们倍加珍惜和平、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凝神聚力,提质增效,确保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宣教使医院文化变为全院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和理想信念,激发了工作热情。医院就要因势利导,将愿景细化为分阶段的规划、计划,将个人的目标纳入医院的整体目标,将科室、班组及员工的热情疏导到医院的宏观整体行动中。这样才能全院一盘棋,同唱一个调,同喊一个号,形成建设医院、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合力,将建设医院文化的初衷落到实处。
医院还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服务竞赛活动。总之,医院文化是一种资源,要用“医院文化”感召人;用“医院精神”感染人;用“医院品牌”凝聚人;用“医院形象”吸引人,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进取向上的凝聚力和厚重的无形资产。这种群体意识的积淀,能使人自觉转变观念,提升水平,形成医院发展的推动力。当然,医院文化建设也具有阶段性,只有坚持投入,不断从文化底蕴中提升医院的共同取向,医院的整体建设才能向着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和谐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经历了曲折、艰辛之后,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正轨,逐渐成形,在这个社会转型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没有思想文化共识,一个政党就要瓦解,一个国家就要解体,一个民族就要分裂。之所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因为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异常艰巨而复杂,严重影响制约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从国内目前来看,各种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相互交织”的特征,既有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文化共识。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对建设和谐文化、形成文化共识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旗帜。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为文化建设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明确了各类社会活动的道德评价标准,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今年是2012年,自1949年建国以来,伟大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在中国批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已经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我们坚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儿女将更加智慧健康,伟大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