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依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点医疗机构是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确定的,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
第三条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原则是:提供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方便参合农民就医;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
第二章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审批
第五条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州)行政区域以外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办法由各市(州)自行制定。
第六条 定点 医疗机构采取自愿申请的办法,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具备申请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
(一)必须具备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二)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三)严格执行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
(四)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要配置符合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五)应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有具备执业资格的中医药人员。
第七条申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资格的医疗机构,应填写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申请表》,向相关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上一年度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药费、住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平均住院医药费等);
(三)药品监督管理和价格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合格的证明材料和《许可证》。
第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负责组建由医疗、管理、财务等专家构成的定点医疗机构专家评审组,对医疗机构的申请和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定点资格审查。根据专家评审组审查结果,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第九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措施,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原则上协议有效期为2年。
第十条已签订协议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市、区)及以上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向社会公布,并增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标牌。
第三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第十一条定点医疗机构应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共同做好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审查本院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的医疗服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二)按要求做好各项登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医疗费用要单独建帐管理;
(三)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办理费用的结算;
(四)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提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医疗费用发生情况等有关信息;
(五)接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就诊时的政策咨询。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要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知识及相关政策,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目录》,在诊疗过程中应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控制贵重药品的使用,杜绝“大处方”、“人情方”。特殊情况必须使用《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试行)》以外的药品时,要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意见并在《使用自费药品、诊疗项目同意书》上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自费药品的费用不得超过药品总
费用的20%。
第十四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必须核对就诊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做到人、证相符,杜绝冒名顶替看病。冒名就诊的,医务人员有权扣留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由定点医疗机构上缴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
第十六条门诊处方用药实行定量管理。单人次门诊处方用药量急诊患者不得超过3日,普通患者不得超过7日,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延长。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外的项目变通为范围内项目,更不允许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第十八条 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的费用和按规定不予支付的药品、检查、治疗项目的费用,要在出院结算单和结算清单上分别列示。
第十九条转诊管理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转诊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定点医疗机构无法确诊的疾病;
2.定点医疗机构无条件治疗的疾病;
3.须转院抢救的危、重、急病人。
(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 转往县以外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应填写《转诊申请表》,报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审批。未经审批 转往县以外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报销。急诊患者的转诊规定由各县(市、区)自行规定。第二十条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病人出院结算费用同时按规定比例给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结算补偿资金,并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
第二十一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要及时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参合人员医疗费用;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支付给患者的不符合规定的补助报销资金,一经核实,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负责。
第二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以下内容:
(一)本机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和诊疗目录及价格标准;
(三)参合人员就诊流程和补偿报销规定;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报销的项目;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每月补偿报销情况。
第四章医疗机构的监督与考核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并逐步建立社会评议监督制度。
第二十四条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考核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等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考核。
第二十五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不定期抽查要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投诉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六条对考核不合格或不接受考核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二十七条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取消定点资格等处理,对单位领导和当事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一)将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医疗费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
(二)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支付的费用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
(三)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规定和诊疗规定,开大处方、滥检查、滥用药、“搭车”开药等问题的;
(四)违反物价政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和不执行药品价格的;
(五)申报定点医疗机构时弄虚作假的;
(六)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其他
第二十八条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资格证书、标牌由市(州)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第二十九条本规定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根据《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农合办)审查认定报县卫生局批准,为本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门诊或住院医疗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经省、市认定的定点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卫生局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县农合办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业务实施监督、检查、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 定点医疗机构认定
第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认定由县农合办根据方便就医、结构合理、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确定。
第五条 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相关专业诊疗技术服务准入许可、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
(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核算。
(三)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标准,具备与相应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相适应的规模、功能、技术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定点住院的乡镇卫生院至少应设置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接种门诊;具有急诊急救功能,应有住院病房、病床及相应配套设施;可开展常规化验、照片、B超、心电图等辅助检查。
(四)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
(五)承诺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制度和规定,自觉接受专项管理和监督。
(六)有县农合办规定网络设施,能实施网上审核。
第六条 凡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向县农合办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符合定点医疗机构基本条件的,经县农合办审查,报县卫生局批准,由县农合办统一授牌并向社会公布。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二)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申报表;
(三)主要业务科室和诊疗项目说明;
(四)上的医院统计报表和医院财务报表;
(五)溆浦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有效期限为二年。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于有效期限到期前三个月申请延续。逾期不申请延续或经审查、评估达不到定点医疗机构基本条件的,由县农合办报县卫生局同意,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三章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第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明确一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管理和协调工作,设立相应的管理职能科室,安排专职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第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与县农合办签订《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合同书》,履行相应责任、义务。
第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医院工作制度、诊疗技术常规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参合对象得到优质、安全、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基本作法和基本要求,能够为参合对象及家属进行宣传、解释和说明。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公开悬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标牌,在门诊、病房的适当位置公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诊疗项目以及参合人员补助情况,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诉箱”,并公布举报电话。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原则,正确引导参合对象看病就医,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严禁将医药费用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掌握入院、治疗、手术、出院指征和标准,不得接收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也不得拒收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
第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和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实行梯度用药,合理药物配伍,不得滥用药物、开大处方,不得开人情方、开“搭车”药。
对参合病人的临床用药应当优先在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内选择,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药品目录的自费药物,应当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其签字同意。
对超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药品目录之外的自费药品实行限额,乡镇卫生院不得超过药品费用总额的5%,县级医院不得超过10%。
第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特殊检查的指征,能够用常规检查确诊的不得用特殊检查,不得使用与诊疗无关的特殊检查。
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特殊检查的,应当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其签字同意。
上级医院已经检查并出具检查结果报告的,下级医院应当予以认可,同级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报告应当予以互认,不得重复检查。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参合病人采取的治疗措施应当在基本诊疗项目范围内选择。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诊疗项目的自费诊疗项目或部分报销的诊疗项目,应当告知参合病人或其家属,并经其签字同意。
第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病人出院带药应当执行处方规定,一般急性疾病出院带药不得超过7天用量,慢性疾病不得超过15天用量,原则上不带注射药品出院。
第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病人因病情需要转诊的,应当执行转诊审批制度。
第四章 费用结算管理
第二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县农合办的要求,认真核对参合病人的《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或户口簿、补助申请资料等,做好参合病人的证件查验和审核工作,发现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行为,应当予以纠正并报告县农合办处理。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费用一日一清单制度,方便参合病人查询及县农合办审核。参合病人出院时,应当出具住院医药费用详细清单。
第二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文书书写管理的有关规定,非经亲自诊查,不得出具医疗文书,也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疗文书,严禁出具假证明、假病历、假处方、假票据。
第二十三条 定点机构应当安排专人或者确定有关人员负责办理参合病人医药费用结算,并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及有关费用补助标准,严禁擅自提高或者降低补助标准。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参合病人医药费用结算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工作之便,通过编造假病历、出具假票据等方式套取合作医疗资金或者故意拖延兑付,向患者索取好处。
第五章 定点医疗机构监督
第二十五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在执行职务时,有权行使以下权力,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主动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一)向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及当事人询问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的医疗服务和费用结算等情况;
(二)调阅参合病人的病历(案)、处方、医嘱、收费清单和收费票据;
(三)必要时,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病人的有关资料暂时封存。第二十六条 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县农合办应当及时了解定点医疗机构的有关情况,加强日常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县农合办的规定,定期上报有关信息统计报表。县农合办应当建立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信息监测发布制度,及时收集、汇总、综合、分析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参合病人的医药费用情况,并定期公布监测信息。
第二十八条 县农合办遇到以下情况,应当开展现场监审:
(一)接到有关定点医疗机构乱检查、滥用药,增加病人负担的投诉的;
(二)在审查参合病人医药费用时,发现可报医药费用比例明显低于同级定点医疗机构平均水平的;
(三)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
(四)其它有必要进行现场监审的。
第二十九条 每年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估,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暂停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六章 违规处理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县农合办予以书面告诫、督促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连续三次告诫仍不改正的,可视其情节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三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擅自降低补助标准或者违反有关规定增加参合病人负担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将多余费用退回参合病人。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擅自提高补助标准,其额外补偿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第三十二条
采取各种手段套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单位自行承担补助费用,同时对定点医疗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整改,违规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处以1—2倍罚款;违规金额在1000—5000元的,处以2—4倍罚款;违规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处以4—10倍罚款。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符合住院指征,将门诊、留观病人作入院处理及挂床住院的;
(二)虚设日期,故意延长住院时间的;
(三)伪造病历或审核稽查中发现病历严重缺陷、甚至无病历的;
(四)将院外或医院门诊点病人作为本院住院病人报帐的;
(五)不执行收支两条线擅自将合作医疗补助金抵扣住院费用的;
(六)违反合作医疗自费用药比例规定及不合理用药的;
(七)以增加医院收入为由,开单提成,误导病人就医,增加病人医疗负担,损害合作医疗形象的;
(八)将非参合病人费用或非合作医疗费用项目费用记入合作医疗补助帐内,变相套取合作医疗补助的;
(九)特殊药品费、特殊诊疗检查费、材料费不按规定审批的;
(十)病历、医嘱、处方、治疗单、清单与录入计算机资料或上报资料不符的;
(十一)重记、多记、漏记的费用及超标准、任意增加、分解项目或升级收费项目的;
(十二)使用基本诊疗目录及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的检查和药品,未经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同意的。第三十三条
凡非特殊情况没有及时为参合病人兑付补助金的,初次不执行的给予警告;再次不执行的给予罚款500元;屡教不改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四条
凡发生因补助没有及时到位,引发参合农民对合作医疗不满、集体上访等事件的,卫生局对单位负责人及当事人予以行政处理,同时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五条
凡定点医疗机构未设立公示栏或公示未落实到位的,一个月未公示,给予通报批评;二个月未公示,处以1000—2000元罚款;三个月未公示,处以3000—5000元罚款,同时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六条
凡有关补助资料因未妥善保存,造成丢失、不完整或不能向县农合办及时提供参合病人补助有关的完整病历、医嘱、处方、清单、发票等相关资料的,每发生一次,除追回违规补助费用外,每人次处以200—500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
凡非特殊原因,定点医疗机构未提供现诊住院病人病历、用药、检查等资料的,其参合病人的补助费用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并每人次处以1000—2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不按规定落实单病种包干,无特殊原因超过包干费用的,每人次罚款1000—2000元。
第三十九条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核经办人员除自行承担已发生的补助费用外,调离工作岗位,违规金额在1000元以下处以1倍的罚款;违规金额在1000—5000元的,处以2—3倍罚款;违规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处以4—5倍罚款,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不按政策和操作堆积办事,影响合作医疗秩序,造成基金损失的;
(二)为他人或亲友私自更改合作医疗证、提供虚假证明或知情不报的;
(三)擅自更改标准,提高或降低补助比例的;
(四)用药清单、病名与录入计算机资料不一致的;
(五)补助表无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的;
(六)无完整病历进行明细录入并补助的。
第四十条
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有意拖延兑付,向病人索取好处的,一经发现调离工作岗位,并处以1000—2000元罚款。第四十一条
审核经办人员未在医疗证上填写补助信息,初次发现自行承担补助费用,并予以警告;再次发现除自行承担补助费用外,同时给予每次500元罚款。
第四十二条
不执行基本用药目录、基本诊疗目录,超范围用药、检查的医务人员,处以违规金额1-2倍罚款。
第四十三条
不执行诊疗常规和有关管理规定,给参合病人挂床住院、做假病历、开假处方、假医嘱、假证、出具假票据,不按处方发药,不严格执行医嘱,当事人除承担违规补助费用外,同时给予通报批评,并处以违规金额3-5倍罚款。
第四十四条
合作医疗门诊定点村卫生室的村医生不征求参合人意见,强行或欺瞒参合人员将其家庭门诊帐户资金转村卫生室使用的;不按合作医疗管理规定和要求开具双联处方的;不按规定如实登记家庭门诊台帐的;不接受乡镇卫生院业务指导和合作医疗管理的;不执行诊疗、药品价格政策,对参合人擅自抬高诊疗、药品价格的,取消其定点医疗资格。
第四十五条
按本规定应处罚的违规资金,责任属于定点医疗机构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属经办人员个人的,由医疗机构负责处罚到人。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元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溆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参合农民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卫办农卫发[2005]24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吉林省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章 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第三条
坚持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参合农民就医的原则,科学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第四条
坚持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将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总体规划。
第五条
坚持分级审批和管理的原则,确定为省、市(州)、县(市)(含乡镇、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并分别由省、市(州)、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
第六条
坚持合理功能定位原则,引导参合农民患者合理就医。参合农民患者合理就医以县(市)定点医疗机构为主,省、市定点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参合农民患者转诊任务。
第三章 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批
第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基本条件
(一)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同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三)省、市定点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床位不应少于300张,专科医院床位不应少于100张;县(市)定点医疗机构规模准入标准,由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自行确定。
(四)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控制医药费用的各项措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
(七)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科室(或委托经办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规定,对本单位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负责对就诊参合农民患者进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协调服务、政策咨询、出院费用审核报销等工作;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本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参合农民就诊及费用发生等有关信息;
(八)配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具备上述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向同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申报定点医疗机构。
第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批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愿提出申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三)经评审合格的医疗机构,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审批。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书,并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牌匾。(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名单,方便参合农民就医,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
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三)医疗机构自然情况;
(四)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清单(乡级1万元以上,县级10万元以上,市级20万元以上,省级30万元以上);
(五)医疗业务收入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情况。主要包括上一医疗业务总收入、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百分比,门诊人次、次均费用,住院人次、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实施单病种管理及费用控制情况等。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第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及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出入院标准,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严格遵循用药规定,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杜绝乱检查、大处方等违规行为。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参合农民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并通过良好服务,促进医疗机构自身健康发展。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为参合农民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规定,提高业务管理水平,适应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
第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费药品、自费检查项目的使用。
(一)参合农民就诊时要使用《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以下简称《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并在保证患者救治需要的前提下,应从一线药物开始选用。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药品目录》外的药品时,要征求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二)参合农民住院诊疗用药,使用《药品目录》外药品的费用,采取由医疗机构与参合农民患者分担的办法,即医疗机构承担(减免)20%,参合农民患者承担80%。
(三)参合农民患者就诊时要严格掌握《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报销诊疗项目范围》(以下简称《不予报销诊疗项目范围》),使用《不予报销诊疗项目范围》的项目时,必须征求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同时,要建立大型及特殊检查(单项检查收费,省、市定点医疗机构200元以上,县级定点医疗机构100元以上)审批制度。
(四)参合农民患者诊疗,使用《不予报销诊疗项目范围》的诊疗费用,采取由医疗机构与参合农民患者分担的办法,即医疗机构承担(减免)50%,参合农民患者承担50%。
(五)按照上述规定,需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减免)的费用,在参合农民患者出院结算时,由该医疗机构的结算部门直接予以减免核销。
第十六条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特点和作用,提倡使用中医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提高《药品目录》内药品的备用率和使用率。综合医疗机构,按类别《药品目录》内药品备用率不得低于70%,按品种备用率不得低于50%;专科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要结合实际,尽量提高《药品目录》内药品的备用率,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及参合农民患者的基本用药需求。
第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规范进药渠道,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药品加成率和药品零售价格不得高于本地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第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将参合农民住院患者每天发生的医药费用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患者或家属,实行一日清单制。参合农民患者出院时,要提供详细的医药费用结算清单。
第二十条
门诊管理
(一)参合农民患者就诊时,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必须核对就诊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做到人、证相符,杜绝冒名顶替。冒名就诊的,医务人员有权扣留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并上缴医院新型农村合作管理部门,交由所在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参合农民患者就诊时,定点医疗机构可适当减免诊查费用。具体减免项目、标准由各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实际自行确定。
(三)实行门诊统筹的县(市),参合农民患者就诊时,门诊处方用药实行定量管理。单人次门诊处方用药量急诊患者不得超过3日,普通患者不得超过7日。同类药品不得重复开方。
第二十一条
住院管理
(一)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掌握入院适应症,经核对参合人员身份后,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办理入院手续。
(二)参合农民患者入院后,医疗机构的合作医疗管理部门要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发生。
(三)住院处方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一律使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复写处方,一式二联,其中一联交给参合农民患者,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核报销时使用。处方书写要规范,处方药一律使用药品的化学名或常用名(可以标注商品名),不得单独使用商品名。
(四)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检查、治疗项目,必须事先向参合农民患者告知,经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同时要告知费用分担减免政策。
(五)对于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检查、治疗项目及所发生的费用,要在出院结算清单上单独列示。
(六)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变通为可报销项目,更不允许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七)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出院恢复期患者,根据病情需要,最多可带治疗本次住院疾病7日量的口服药品。
(八)参合农民在专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原则上只限于主治本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经诊断为非本专科疾病的,要向参合农民患者告知,如参合农民患者不同意在该院继续治疗,要及时办理出院或转院手续。
(九)对于违反上述规定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由其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第二十二条
转诊管理
(一)参合农民患者转诊,须符合下列条件:
1、本定点医疗机构(含专科)无法确诊的疾病;
2、本定点医疗机构无条件治疗的疾病;
3、急、危、重症患者须转院抢救的。
(二)参合农民患者转往省、市(州)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时,须由所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提出转诊意见,经专家会诊讨论通过及主管院长签字同意后,报所在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急、危、重症患者转诊,为保证医疗救治,可结合实际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参合农民患者转诊可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三)参合农民患者转往省内非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时,必须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告知转诊后所发生的一切医药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报销。
(四)参合农民患者转往省外医疗机构就诊时,须由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提出转诊意见,报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备案。转诊后所发生的医药费用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予以报销。
(五)参合农民外出发生急诊的患者可就近就医,但3日内要将详细情况报告所在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在病情好转并允许的情况下,回到患者所在地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六)参合农民患者在县域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转诊,是否需办理转诊手续,由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七)参合农民患者到非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或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的,所发生的一切医药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报销。
第二十三条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参合农民患者出院结算时,县(市)定点医疗机构要及时垫付补助资金,省、市(州)定点医疗机构要及时兑现应分担(减免)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
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应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核查有关参合农民出院患者医药费用等情况,定点医疗机构应给予积极配合。经核查,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未按规定垫付或兑现分担(减免)费用,定点医疗机构要及时补发给参合农民出院患者。多补的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第五章 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综合评议制度。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综合评议制度,每年评议一次,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及定点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质量及医药费用分析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二十七条
对于综合评议不合格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定点医疗机构,要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等处理。
(一)将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医药费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二)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支付的费用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范围的;(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出现“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加重参合农民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的;
(四)出现重大医疗差错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不按规定为参合农民出院患者及时、足额垫付补助资金或兑现分担(减免)费用的;(六)出院参合农民患者和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民主测评,满意度低于50%,综合满意度(满意和基本满意)低于80%的。第二十八条
对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根据《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晋办发[2004]25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法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在省内各级各类具有执业资格的,并经省、市、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批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二条 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遵循农民就医就近、方便及技术、功能合理的原则,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低价便捷的服务。
第三条 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可申请定点资格。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愿意为参合农民服务,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了专(兼)职的管理人员和设备,并主动提出申请;
(二)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医院规章制度健全,业务管理规范;
(四)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好,社会评价较高;
(五)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经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
第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程序:
(一)发布公告或通知。各级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发布遴选定点医疗机构的公告或通知,明确相关事项。
(二)递交申请。愿意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可向同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或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供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及复印件和医院的一般情况及合作医疗管理人员和设备配置情况。
(三)评估确定。各级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对提出申请的同级医疗机构进行审核,评估后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六条 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审核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要与其签订协议,统一挂牌并向社会公布,供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选择就医。
第七条 协议内容与期限
(一)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明确协议期限。协议有效期原则上为一年,协议到期后,双方可根据自愿的原则,重新签订协议。
(三)明确保障条款。规范违反协议条款时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罚措施。任何一方违反协议,对方有权解除协议,但必须提前通知对方和参合农民,并报上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备案。
第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职责:
(一)提供固定的合作医疗办公场所及工作窗口,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合作医疗相关工作;
(二)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并积极宣传;
(三)热情接待参合患者,不推诿、拒绝参合农民的合理就医需求,为参合患者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定点医疗机构要规范自身诊疗行为,并积极引导患病参合农民正确对待参合后所享受的权利,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
(五)严格执行《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对确因治疗需要使用目录外药品及不予或部分补偿的诊疗项目,医务人员需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方可实施;
(六)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确需转诊的病人要及时转诊,不能为增加业务收入而截留病人,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
(七)定点医疗机构要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八)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以国家和参合农民利益为重,严禁弄虚作假、开大处方、人情方及不必要的检查;
(九)为参合农民办理住院手续时要认真核对身份和证件,出院时要为参合农民按需要提供详实的医疗费用清单、医疗费用发票及疾病诊断证明书等有关材料;
(十)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检查、手术、药品等收费要严格按照省卫生、物价等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不得变相收费、分解收费,严禁将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收入和个人收入挂钩;
(十一)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规定,凡属自费药品、自费项目、生活用品及其他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的检查、治疗费用,一律不得计入参合人员医疗费用之内;
(十二)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人员的医疗费用要单独建账,专人管理,并按要求对医疗费用发生的情况和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
(十三)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要求,提供各种医疗信息,认真做好就诊流程、补偿程序及政策宣传等的设置、宣传工作;
(十四)定点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建设及其它合作医疗相关工作。第九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和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协议,对符合规定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医药费用,必须按时足额给付。
第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
(一)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主体;
(二)建立行政和社会共同监督机制,实行动态监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进行检查考核,同时采取不同方法向病员进行满意度测评,根据考核情况对定点医疗机构下能否继续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资格进行确认;参合农民有义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违反规定行为给予举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人员的医疗费支出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有义务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账目清单。第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奖励和惩罚
(一)对遵守协议、参合农民满意度较高的定点医疗机构,各级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定点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将酌情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将取消定点资格,同时会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1、不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损害参合农民合法利益的;
2、不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
3、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或与患者及家属串通,采用非法手段,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4、使用《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外药品和不予或部分补偿诊疗项目,未履行告知义务的;
5、其他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行为。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统一样式,由省卫生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制订,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
第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牌匾统一格式,由省卫生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制订,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统一制作。
第十四条 各级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卫生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007-10-19 14:21稿源:编辑: 佚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武清区域内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章 执业规定
第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技术规范和技术操作常规,认真落实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管理规定,并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签订服务承诺书,切实履行好承诺内容。
第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在本单位显要位置公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资料,内容包括:
(一)本机构服务公约、便民措施;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用药品目录、常用诊疗目录及收费标准;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包干收费标准;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者就诊流程、住院须知等;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报销政策等;
(六)按规定定期公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者就医报销等信息。
第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限定最高平均住院费用政策。
第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单病种费用包干政策,医药费用超出包干部分不予报销,是医院责任的,超出部分由医疗单位负担。参合患者确有并存疾病或并发症的须经患者或家属及科主任、主管院长签字证明。
第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出、入院标准,限定平均住院天数,二级医院不超过12天,一级医院不超过7天。
第八条 除急、危、重症参合患者外,出院后5天之内再次住院的,视为一次住院。
第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如实为参合患者提供处方、统一收费凭据、每日清单
等相关材料。严禁开具假证明、假处方、假病历、假票据套取或骗取新农合资金。
第十条 参合患者的门诊记录、住院病历等必须清晰、准确、完整、规范,并妥善保管备查;门诊处方至少保存2年,住院病历至少保存15年,处方和病历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诊疗规定
第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对参合患者进行身份和证件识别,实行首诊负责制。参合患者门诊或办理住院登记手续时,接诊医务人员必须确认患者身份,认真审核合作医疗证、身份证等,门诊要在处方上注明是否参合,住院要详细填写《住院登记表》,并注明有无其它保险。严禁诱导参合患者不按新农合病人就诊程序就医。
第十二条 对同时参加其它保险的参合患者,一律按照新农合病人就诊程序就医。
第十三条 参合患者的入院登记信息必须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上传。对外伤病人(符合报销范围)、各种中毒病人必须在12小时内上传信息,同时,要求所在村街、乡镇街道、派出所或交通队出具相关证明,并填写“新农合意外住院病因情况说明表”。
第十四条 参合患者门、急诊就诊,经诊察需要住院治疗的,本次门急诊费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所发生费用不包括中途在本院之外其他医院的检查治疗等一切费用)纳入住院管理。经诊察需要转院治疗的,所发生的费用(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并入双向转诊起付线。
第十五条 参合患者因门急诊抢救无效死亡未办理住院手续的,医疗机构应提供详细的抢救记录、医疗费用清单和门急诊诊断证明等相关医疗文件,纳入住院管理。
第十六条 参合患者治疗、用药等网上信息不得随意编造、更改。
第十七条 在确认参合患者病变部位或病情变化时,应充分利用参合患者在其他医院所做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第十八条大型设备检查、治疗、高值医用耗材使用要合理,严格掌握适应症。使用自费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征得参合患者或家属的同意,签订自费项目协议书,并经科主任和主管院长签字(本费用不计入平均费用之内)。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参合患者平均检查费用不得超过平均住院费用的20%。
第十九条 制定严格合理的转诊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要根据参合患者病情合理进行转诊,一级医院接收重症病人,若无收治能力必须及时转诊上一级医院,二级医院接收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必须视病情及时转到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患者住院登记信息要在24小时内进行上传。
第四章 用药规定
第二十条 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严格按照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事委员会规定的进药渠道采购新农合药品,保障临床用药需求。采购药品要以传真(书面)形式报送购药计划,严禁通过其他渠道购销新农合药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按照《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医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使用药品,严禁采购和销售《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根据《用药目录》合理用药,对购入、销售、库存的药品实行金额与数量双重管理,《用药目录》内药品实行全区统一零售价。卫生行政部门不定期对医疗单位药品购、销、存、使用等情况进行核查。第二十二条 参合患者自费药品费用不得超过药品总费用的5%,自费医药费用不得超过总费用的10%(癌症病人自带治疗方案不愿更改的除外),且自费用药和治疗必须经患者本人或家属与科主任及主管院长签字。严禁引导住院参合患者到医院门诊或院外买药。
第二十三条 参合患者出院带药原则上不得超过7日量,行动不便的不超过2周量。门诊处方用药量按照急性疾病不超过3天量,慢性疾病不超过7天量,行动不便的不超过2周量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考核规定
第二十四条 按照《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标准》,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季度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考核兑现。对实行垫付资金单位,经核查不符合规定的诊疗行为,直接从垫付资金中扣除,对未实行垫付资金单位,经核查不符合规定的诊疗行为,局直属单位从经费中扣除,乡镇卫生院实行上缴(或与乡镇政府协调从经费中扣除?)
第二十五条 建立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制度。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不定期深入定点医疗单位进行实地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重点抽查。重点查看参合患者病历、处方、诊断等与上传信息是否相符,检查、治疗和用药是否对症合理等。
第六章 处罚规定
第二十六条 参照《武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对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给予全区通报。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违反第四条、第十条规定的给予全区通报批评。
第二十八条 参合患者入院信息或转诊信息未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网络上传的,区结报中心不予报销。因医院责任给参合患者造成损失的,由医院负责赔偿。第二十九条 参合患者自费医药费用超过总费用10%部分或自费药品费用超过总费用5%部分(高值医用耗材除外),由医院自行承担,不能转嫁给患者。第三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未按规定渠道购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的,一经查实,取消定点单位资格,直接追究一把手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免职处分。第三十一条 经核查定点医疗机构用药处方、出库单、药品盘点表等不符的,视为弄虚作假,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经济处罚、调离原工作岗位、取消执业资格处分,直至取消定点单位资格。
第三十二条 经考核医院平均住院费用超出限定标准,超出10%以内、20%以内和20%以上的,分别按照超出部分的50%、70% 和100%给予罚没;对确定为不合理的检查、治疗收费、分解收费或乱收费的给予全额拒付。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违反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对医疗单位给予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定点单位资格。
第三十四条 违反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给予责任医生和主管科主任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待岗3个月到1年处分。
第三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编造假处方、假病历、假证明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如数追回损失,对直接责任医生给予骗取合作医疗资金2-3倍罚款、待岗6个月到1年、职称晋升延缓三年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三十六条 其他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违规行为,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七条 连续出现三次考核不足60分的,直接取消定点单位资格。
第三十八条 凡被取消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2年内不得再次认定为定点单位。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自2007年10月20日起实行。
第四十条 本细则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