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大班集体活动《下课十分钟》
一、给点时间,养成习惯(教材解说)
《下课十分钟》这节活动课取材于大班学习活动书“我要上小学”主题的第三个子主题“小课堂”。我们现在是把这个内容提上来上了。原因是:
新课改精神的要求。上海市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幼儿园将陆续设立为期两个月的“入小学准备期”,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衔接”,该会议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提醒孩子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喝水、上洗手间,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中的客观需要。为了让幼儿入小学的那一天起,就能抓住仅有的下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从而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指导幼儿下课十分钟活动理应成为幼儿园老师的幼小衔接工作之一。
幼儿自身的需要。我们这个班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但自主意识又较强。所以,抓住他们心理上的特点,把下课十分钟活动提前上,有利于他们利用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方面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据有关心理学知识表明,一个人要养成一个习惯,往往需要坚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幼儿。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养成教育。
二、初步懂得、合理安排(设计理念)
“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是:
1、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萌发幼儿做个小学生的愿望。
2、熟悉了解学习用品,并逐步学习整理和使用。本次活动的目标从属于大主题的第一个目标,且根据幼儿、教材等实际情况,对“下课十分钟”这个活动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了解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初步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下课十分钟。(认知和技能)
能在交流和模拟“下课十分钟”活动中,体验自主、安全、文明活动带来的快乐。(情感)(这是一个长呈目标,所以在制定时包含了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目标)
三、快乐十分钟(活动过程)
围绕两个目标,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三个环节分 1
别是
1、我的快乐十分钟。
2、了解小学生在下课十分钟必须做的事
3、小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之后的一个延伸活动是模拟“下课十分钟”。其中第二、第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幼儿初步理解为什么小学生的下课十分钟能够要这样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的一些想法,在具体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一个活动环节:我的快乐十分钟。主要是让幼儿初步会看钟,对十分钟有一定的概念。首先,我通过猜谜,让幼儿引起对时钟的关注。随后了解十分钟在中面上时如何表示的,其关键是让幼儿了解一小格是一分钟,一大格里有五个一小格,也就是五分钟。十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两大格。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运用钟这一实物,帮助幼儿加深理解。接着,让幼儿说说在自由活动及运动等时候,我们在十分钟里做了哪些事?有助于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中感知十分钟的长短,以及可以在十分钟里完成的事情。其实这部分内容也是对下一环节小学生的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内容的丰富加入幼儿自己的已有经验。
活动中第二个环节是“小学生下课十分钟”,其又被分成两个环节
(一)、了解在下课十分钟必须做的事
(二)、下课十分钟的活动。主要通过教师到小学所拍的录像,让幼儿了解小学生在下课十分钟必须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初步了解小学生的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及如何合理安排的方法。首先,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边唱边跳,表演《上学歌》,通过欢快的旋律和富有一定含义的歌词,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和体会做一名小学生的光荣感。接着,通过谈话让学生了小学生一天要上不少课,每上好一节课后可以休息十分钟,从中了解下课十分钟的由来。小学的下课十分钟其作用主要有儿。一是,让幼儿的身心得到一定的休息和调整。二是让幼儿能在休息时间为下节课做一定的准备。这种两种需要,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中所难以体会得到的。加上其它的一些原因,我们这届大班幼儿不能身临其境地到小学里去进行参观、学习与体验。他们很难凭主观经验对小学的下课十分钟活动内容有所交流。所以,教师到小学拍摄了小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录像能从感官上对小学生的这段校园生活有所了解。加上教师的相关提问,如:小学生下课后先做什么事?(准备好学习用品。)为什么先要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而不是先去玩?通过思辨,让幼儿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明白下课十分钟里有必须要做的事,做好先做好,这样的安排更为合理。随后,再通过小朋友所熟悉的小学生“圆圆姐姐”的一段话,为这部分的小结。因为圆圆是一名小学生,并是我班幼儿锁熟悉的一位大姐姐,她所说的话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幼儿锁认可。在这一环节的开头就让幼儿了解下课十分钟里必须要做的事:准备学习用品。主要的设想是先入为主。对于整个活动的时间安排来说,这一时间段,是幼儿的思想较为集中的时候,所以把这节活动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观看录像,正面引导的形式让幼儿来了解,从而加深印象。然后,引导幼儿了解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其一,我先让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说说自己和小伙伴在下课十分钟都玩些什么游戏?避免说教,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体验,玩游戏给人带来的快乐、舒服的感受。其二,通过观看小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录像,激发幼儿一方面了解小学生的活动内容的愿望,同时了解小学生在下课十分钟这一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做哪些事情是较为文明和安全的。录像中,小学生在下课时的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如值日生要擦黑板;为了让眼睛得到休息,有的小学生闭目养神,有的举目眺望,有的做眼保健操;有的和伙伴一起做各种有趣但又不影响别人的游戏等。为了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和挑战性,我在此环节中创设了“点亮智慧星的游戏”,即在PPT中制作成多个不同颜色的五角星(为“智慧星”),随后根据幼儿的交流点中相关五角星再出事有关的照片。在一步步地游戏过程中,再次加深了解小学生的下课十分钟内容。接着,通过教师提升性的小结让幼儿了解小学生在安排下课十分钟活动时需注意的几个方面:下课时间比较短,所以小学生一般只在走廊里做一些动作幅度小,不会影响和伤到别人的活动,并且他们的声音也会尽量轻,以免打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休息。然后,让幼儿对下课十分钟再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便利用好这有效时机解,借助集体的力量,真正解决幼儿头脑中还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还利用快板进行小结:课间十分钟,学问真不少。书本放好,上厕所,然后再来玩游戏。轻轻松松十分钟,安全、文明记心中,记心中!这一新颖的小结方式和简练易懂的小结内容,通过实物和PPT的直观演示,也能让幼儿留下深刻印象。
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一个延伸活动“下课十分钟”。旨在让幼儿通过一张“下课十分钟的评价表”,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在自评和伙伴的互评过程中提升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四、尊重幼儿、解决问题(反思)
1、对目标的反思
目标
1、了解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初步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下课十分钟。由于一些原因,虽然没能组织幼儿身临其境地到小学去观看小学生的下课十分钟活动,但教师在拍摄前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小学拍下了有关内容,所以在集体活动中的使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能清楚地了解下课后应先把学习用品准备好,还要留足小便和喝水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些关键点,幼儿在直观、形象的录像中都能清楚地了解到,从而加深了印象。特别是小学生圆圆姐姐的现身说法,既为幼儿树立了好榜样,同时增加了活动目标的可信度。但对于何为“合理安排下课十分钟”,似乎只告诉幼儿必须做好的事和可以做的一些事,这只是对“合理”一词解释了一半。因为在小学生的生活里,他们是以学习为主,下课十分钟应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事,以便让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所以,那些下课继续做作业、做剧烈运动、打闹的行为都是不合适的。而我们的幼儿一下子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也缺少相关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或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别对错),在讨论、体验的方式中加以理解,从而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地合理安排下课十分钟,这样一来更有其实际的效用。
目标
2、能在交流和模拟“下课十分钟”活动中,体验自主、安全、文明活动带来的快乐。这既是一条情感目标,也是一条行为目标,且带有长呈性。我国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却是被引导人到底做不做,没有多大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使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纵观本次活动,对幼儿的情感激发,没有达到一定的火候。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幼儿晓之以理的时候,通过体验活动等有效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情感。所以,他们一直处于理智或者说只是一种懵懂的思考中。是否真能达成预设目标,那是一定要通过幼儿的实践活动来加以检验的。所以,以目标来检验活动效果的话,显然活动过程的相关环节还要调换,需增加幼儿的下课十分钟的体验活动。
2、对活动环节的反思
第一个活动环节“认识十分钟”与活动目标关系并不是很大,而且非要所有
幼儿能在钟面上准确认知十分钟怎么表示,从上课实际情况来看,用时多,效果却不一定好,所以可放在活动前,作为一个准备经验,让幼儿来掌握。那么节省下来这部分时间,就可以把幼儿真实体验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安排进来了。
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它分为两个部分:
1、让幼儿了解小学生下课十分钟必须做的事
2、小学生下课十分钟的活动内容。这部分活动设计条理、层次很清楚,但让幼儿真正能从心底里体验到的东西并不多。然而幼儿的学习主要还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和道理的。所以,让幼儿去比较、讨论、在活动中体验等,能激起幼儿思辨和情感的活动要加入其中,方能达到两条目标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其实在活动中并不存在,它主要是想借助一张“下课十分钟”的评价表,告诉所有的孩子,希望他们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对下课十分钟的合理安排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当然,在前面的反思中已经提到,可以把第一个环节省去,所以我认为这张评价表是可以在第二次的活动设计中当场请幼儿来完成的。在评一评的过程中,也可把他们小主人翁的意识给激发出来。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人际互动的核心,在集体活动中也不例外。在本次活动之前,若教师能事先问一下幼儿他们对于“下课十分钟”这样一件事有着什么样的问题,并针对他们的问题来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集体活动应该更有针对性,幼儿的参与意识也会更强烈。这是我以后在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中都应考虑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尤其要注意。
我相信:尊重幼儿,解决他们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所有劳动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第二篇: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F班
钱虹
主题:幼儿园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 主题关注:
1、行为习惯方面
(1)、入学的适应能力,如理解并听从指挥、用好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自己整理并保管好物品、会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遵守集体规则、学会独立和及时地完成作品等。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知道上小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2)、明白上小学读书是件快乐和有趣的事,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更多的本领。
(3)、懂得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该坚持到底去克服困难。
3、认知方面
(1)、丰富有关小学的经验,如小学校园的环境、小学生一天生活的安排。
(2)、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如环境、作息时间和学习形式等。主题价值的分析:每年五六月,家长和孩子们谈论和关心的热点是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孩子们想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生活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于是,我们便自然地进入了大班的最后一个主题“我要上小学”。该主题活动对幼儿从情感上、能力上、习惯上做好入学准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特别指出“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和事实上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以及与相邻的教育衔接”。因此,丰富幼儿有关小学和小学生生活的经验,根据小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能力,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是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活动名称:书包里的朋友
活动背景和设计理念:大班的幼儿每天会带自己的小书包上幼儿园,但是这个小书包毕竟不同于小学生背的书包。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小学生的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小学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摆放和整理小书包等。本次集体活动意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愿望,感受即将成为小学生的高兴。活动目标:
1、看看、比比、说说,小学生的书包应带上哪些学习用品。
2、能根据课程表,学习整理书包。
活动准备:一只由小学生整理的书包,幼儿每人自备一只书包。活动过程:
1、书包里有哪些朋友
重点提问:小学生的书包里放了哪些东西?哪些是小学生读书必须带的物品?(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述,将书包中的物品分类并作简要记录。)
小结:书包、铅笔、橡皮、铅笔盒、垫板等是小学生读书必备的学习用品;餐巾纸、水壶是小学生的生活用品;棋类、毽子等文娱用品可以在下课十分钟或放学后玩耍。
2、把书包里的朋友整理好
重点提问:你想在书包里放什么?为什么?如何知道每天应该带什么书?(出示一张小学生课程表)哪些东西不能放在书包里? 小结:每天整理书包的时候,应该根据课程表,决定要带的书和学习用品。根据上课的顺序整理好书本,各种学习用品应分类摆放,这样可以方便取用。
课程反思与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回应包括重复、解释、提炼、归纳、反问和追问等。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回应时的提炼和归纳的策略,如将物品归纳为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根据课程安排合理准备和整理书包中的物品等。
主题实施评价:我们从整理小书包的竞赛游戏入手,引发幼儿了解怎样做个合格的小学生的愿望。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周边小学及家长的自愿,围绕提高幼儿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这一主题对幼小衔接的意义重大。因此,该主题活动尤其要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教师要了解本班幼儿面对即将来临的小学生活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利用各种机会,联合家长,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在主题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尤其应注重增加生生互动来激发情感;采用游戏方法来培养能力;抓住寻常时刻养成习惯,尤其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篇:幼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4.创作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
三、活动过程: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4.创作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
三、活动过程: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三: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第四篇:关于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让幼儿动起来
木里图幼儿园
石丽红 案例背景
A是班级里的小男孩,来幼儿园一年都不到,长得很帅气,有时俨然一个大男孩,人也很聪明,但话不多,还有让老师苦恼的是:他很多时候比较懒,睡前不愿意自己脱裤子,醒了更多的时候等老师、阿姨帮他穿裤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饿他连喂自己吃饭都懒得动手,做操时只要老师不扶着他做,他也懒得动手动脚,活动时,只要是需要动手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他宁愿坐在一旁看看,仿佛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激情。
案例描述: 情境一:“老师好!”门口A进来。“你好!今天真棒,来得早起来了。”老师一边摸着A的头,一边对他说,“想玩哪个区角,自己选一个进去玩吧。”他选了娃娃家,在里面玩得很开心,又是烧菜,又是做饭,还躺在靠垫上蹭来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时间,老师铃鼓响起,“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后来搭火车,我们要准备下楼做操了。”可他还在玩,老师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来了,我们要准备下楼了。”可他还在继续玩,老师走过去,对着他说,他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没有整理的意思,来到自己的鞋子旁边坐着,但是就是没有动手穿,然后看看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师说:“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后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会穿的哦?”他没反应,然后老师又说:“A再不整理,等下我们就都下楼了,就不等你了。”他见老师这么说就象征性的拿了几个玩具放好,这时一位小女孩进去帮他整理,他就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没有穿“我不会!”A说。“不会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老师说。A点点头,老师一步步告诉他,他今天穿的鞋子应该怎么穿,并一步步帮他穿上一只,另一只让他自己动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场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和着音乐做早操,虽然有些孩子的动作也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一个个都是一副认真的样子。这时,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开车开到他的面前:“A小司机当好了吗?”说着老师扶着他的手开着,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任何感觉的让老师扶着他开,开了一小会,老师放开了他,继续开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后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懒得动手了。老师叫他:“A,小手举起来了,变成小猪了吗?”老师扶着他的手夸张的做起来,他就跟着老师的手动起来了,但是当老师离开后,他又停了,对此老师显得有些无奈。
情境三:
餐前老师讲了嘟嘟熊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孩子们:“老奶奶为什么喜欢嘟嘟熊?还夸奖他。”有孩子很快的说:“因为他会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带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劳动。”“对呀!所以老奶奶喜欢他,还夸奖他。那我们也要学嘟嘟熊,以后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懒,要不然没有人会喜欢你的。”“A是吗?”旁边的一位孩子马上说:“恩,是的。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A也点点头。
情境四:
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穿好鞋子了,只有A还坐在他的鞋子旁边等阿姨出来帮他穿。一会,阿姨出来,老师对阿姨说:“阿姨,不要帮他,他会习惯的。”然后,阿姨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老师走过去,“我们今天来给你得小脚丫找家好吗!”老师把自己的鞋子脱去,“这个是它得家吗?”“不是!”“那它得家在什么地方?”“这里!”“那赶紧让它进家门吧?”“好!”
案例分析:
1、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A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从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于小孙子是宠爱有加,每天吃饭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场地,他从来都不习惯自己整理玩具。就这样,什么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对于他的每个眼神总能很快的心领神会,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难怪A经常说自己不会但也懒得问。
2、教育效果经常不明显的原因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A把自己的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却没有交给他应该如何整理,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在家一直有人帮他做事的A来说也许是有难度的,可能根本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要怎么拿怎么放,放哪里。而有时教师也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对于A来说也许只是对于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并非从内心有所触动,因而也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得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正是这样才让A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要是他发生根本性得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得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得配合,教室要及时得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得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得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得方式
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得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得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
3、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室应为幼儿学习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室要观察幼儿、了解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而教室仅仅作为他们参加获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找到孩子得兴趣点加以引导
都说兴趣是最好得老师。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得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得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提高孩子对于参与活动得兴趣。
活动设计:
第一:小班语言活动《香蕉变戏法》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根香蕉。
三、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2、教师出示香蕉,幼儿学说:“香蕉像。。。。”(1)
教师提出让香蕉来变戏法。提问:“香蕉像什么?”引导幼儿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2)
依次将香蕉横放、竖放、倒放,根据不同摆放位置让幼儿自由讲述。(3)
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说“香蕉像。。。”。(4)
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学一学。
3、游戏:打香蕉电话(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之间用香蕉打电话)。
4、拨开香蕉引导幼儿继续想象这时香蕉像什么?
5、师生共同品尝香蕉同时发挥想象。师:“现在香蕉像什么?”
“刚才香蕉怎么样,现在怎么了?” 师:“我们把香蕉变没有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第二:小班美术:漂亮的帽子
漂亮的帽子
——小班美术集中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感受帽子美丽的图案与色彩,并进行大胆装饰。
2、体验装饰的快乐并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准备:
1、收集展示有特色的帽子
2、手偶:米奇(头上带顶帽子)
3、空白的帽子底图每人各一张
4、颜料、棉签、小毛巾(湿的)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导入主题
导入语:(1)“小朋友看看米奇头上带的是什么?漂亮吗?”
(2)“这里还有很多帽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二、欣赏帽子,激发装饰帽子的兴趣
1、引导语:(1)你为什么喜欢这顶帽子?
(2)它的颜色怎么样?
(3)上面有什么图案?
重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帽子的样式、色彩及图案,为下面装饰帽子打下基础。
2、出示空白的帽子底图
引导语:(1)小朋友看看这顶帽子好看吗?为什么?
(2)我们把它装饰一下好吗?
三、展示作品进行正面评价
1、重点评价:建构武器的功能和色彩,以及适当评价它的稳固性。
2、将幼儿建构的作品摆上展示台,供幼儿自由观赏。
第三:小班玩沙:串串烧 串串香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尝试学习串串烧的一些技能如:撕、烤、翻、喷涂等,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2、活动时不抛沙、扬沙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2、喜欢玩沙,体验玩沙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沙坑、烧烤图片、新疆帽。
2、幼儿连体玩沙服若干件。
3、范样、录音机、磁带、边丝绳、夹子、水桶四个、装好各色颜料化妆瓶。
三、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宝宝们,听说新疆烧烤美食节开幕了有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羊肉串)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一串串的烧烤东西,那我们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子叫串串烧。串串烧的品种可多了,羊肉串只是其中的一种美食,要想了解的更多串串烧,一起跟着我这位美食妈妈,一起到串串烧之都新疆去转转!㈠设置游戏情景。
1、开汽车去新疆。宝宝,新疆离我们温州可远了,这次我们开自驾车去。滴!滴!准备好了吗?汽车要出发了,加速上高速——减速钻隧道——小心开弯路了。我们的快乐之行终于到达目的地新疆。
2、“哇”新疆的美食节好热闹,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 串串烧,看!小贩还在吆喝着什么?(串串烧,串串香)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好了,孩子们围着妈妈坐好了。
3、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串串烧。
4、这些串串烧太好吃了,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学。不过你们可要认真学,到时候有可能成为知名的串串烧师傅。
㈡教师介绍制作串串烧的步骤。
1、出示范例。这是串串烧里有名的烤全养,它的肉质鲜美。
2、我们先来撕开片片保鲜膜,提醒幼儿别把肉撕破。
3、沙地就是我们的烤炉,边烤边翻,烤多会焦,烤少了会生。
4、烤好了还要喷上各种口味的调料品,有青苹果味、草莓味,味道会更佳。㈢幼儿利用沙子制作串串烧,教师巡回指导。
后面的垫子上妈妈为你们准备好了串串烧的工具,下面请宝宝招呼你们的“阿达西”(新疆话朋友的意思)4人一组坐好一起聚餐。好!
1、鼓励幼儿将一片片的双面胶撕开,保持环境卫生将废纸扔在固定处。
2、然后将沙子装到盘子里“拍拍”、“抖抖”。
3、将颜料喷到串串烧上,要求均匀。㈣品尝。(放音乐)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沙子制作了,色味俱佳的串串烧。味道好极了(亚克西!)品尝的时刻到了,让我们拿好串串烧一起跳舞庆祝!最后,我们带好串串烧美食和
同伴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第五篇: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2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 “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 “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