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论文-刘显松
邓小平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姓名:刘显松 学号:1363089500
1【中文摘要】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新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①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史新时期的开端,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与邓小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推动和指导,这次会议就不可能具有伟大转折的意义,这次伟大的转折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顺利实现。②
一、否定“两个凡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人们还无法从“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中走出来,没有根本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仍然错误地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如果继续坚持错误的“两个凡是”,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将无法进行。邓小平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大胆地提出,“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说过‘凡事’”。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1975年以后的头一篇著作,就是1977年5月的《“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篇谈话和他恢复职务前后的多次谈话和讲话,反复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个重要思想,强调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不能搞“句句是真理”,不能搞“两个凡是”。1978年6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历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支持了当时受压制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些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好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的准备。④ 邓小平在恢复工作后,分管了受破坏最严重的科学教育工作,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拨乱反正。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思想的解放,使“左”的思想束缚逐渐被打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克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所以,不论什么人,包括毛泽东在内,讲过的话,做过的事,对与不对,都要在时间中加以检验。对领袖人物的话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采取“两个凡是”的态度,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像毛泽东那样,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用大量事实说明,不破除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就不能纠正“左”的错误。⑤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注意,不是实事求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推动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停滞甚至倒退的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工作。对“两个凡是”的否定,需要超常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为纠正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路线,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奠定了基础。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
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⑥
在“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党内许多错误决策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难以纠正,就是因为个人专断发展起来,民主集中制收到严重破坏。由于权利过分集中在个别人手里,多数人没有决定权,许多重要决策,没有经过大家讨论通过,而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难免出现片面或偏差。粉碎“四人帮”后,恢复民主集中制的进程也是处在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权利过分集中,民主就无从谈起。权利过分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利又往往集中于几个
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排版、挂帅。党的一元化领导,也因此成了个人领导。因为权利的过分集中,导致了很多错误的决策。“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例子。邓小平说,在民主的实践方面,我们过去做得不够,并且犯过错误。林彪、“四人帮”宣传什么“全面专政”,对人民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我们已彻底粉碎了这个专政。这与无产阶级专政毫无共同之点,而且完全相反。现在我们已经坚决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并且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深化了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从外延上厘清了民主集中制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从利益关系角度揭示了民主集中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从内涵上较全面地阐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将作为根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具体化、机制化。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从理论上划清人民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有助于坚定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信念,在实践中为处理民主与专制、必要的集中与无政府主义这两对矛盾提供了正确路径,有利于避免极端民主化和个人专制两种错误倾向。
三、历史新时期的开端
我们党和国家历史新时期,为什么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而不是以别的历史事件比如说以粉碎“四人帮”为开端呢?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含义的。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是很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没有这个,就不可能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有了这个,就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提供了契机。但是,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没有能够把握这个契机,“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使我们的事业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党的十一大在揭批“四人帮”、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是有历史贡献的,但是,十一大是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宣布“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是以坚持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因而不可能真正实现历史要求于我们党的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开辟新道路,开辟新局面的转折。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才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在徘徊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⑧
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知道思想,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党的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思想路线;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具有稳定和连续性。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我党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四、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袋中央领导集体。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中的第三次复出。正是这次复出,使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的经历坎坷,曾“三起三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
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五、做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誉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任务,拉开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犹如滚滚春雷,波澜壮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之后,我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先后创立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30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以高超的领导智慧和胆略,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把握,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形成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改革开放成为最鲜明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宫力:《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郭德宏:《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页。龚育之:《重读邓小平》,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22013.htm?fromId=20084。
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168页。
⑧ 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第二篇:彭显松先进事迹
彭显松先进事迹
2008年初,全国各地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1月29日下午5时许,塘坝乡供电所27岁的共青团员彭显松冒着风雪为我乡抢修中断的电路时,不幸从10余米高的电杆上摔下因公殉职。彭显松不幸殉职后,省水电系统和宜宾市、县等有关领导先后来到彭家,看望慰问家属。筠连县电力公司和当地政府决定,依照相关政策给予抚恤,对其亲属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等。
2008年2月5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决定,追授彭显松为“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团员青年向彭显松学习他爱岗敬业,不惧艰险,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随后,2008年五一节被全国总工会追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后,团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向彭显松学习,积极投身抗灾救灾战斗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变化观,这就是识变、应变、求变。邓小平的变化观反映了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贯穿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追求。这个变化观是被邓小平中国化了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统帅邓小平所有思考的灵魂,是指引邓小平一生伟大实践的旗帜。邓小平的变化观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使中国走上了发展变化的快车道。
【 正 文】
仔细研究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就会发现,在邓小平思想观念的深处,流动着一条变化的大河,这就是他独具特色的变化观,这个变化观概括起来就是识变、应变、求变。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历史与未来、世界与中国、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不同角度深刻分析了如何观察、认识和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变化;在理论、观念和方针政策等不同层次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这一科学的变化观贯穿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的每一个思想观点和他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之中,成为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鲜明特色。
所谓识变就是敏锐观察并不断跟踪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进入了战后最剧烈的变动时期,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两极格局开始松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结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象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页)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变化的认识和把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敏锐,即能够发现萌芽中的变化。早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我们还沉浸在“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狂热之中时,当我们还在高喊着“打倒帝修反”的口号时,邓小平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邓小平思想年谱》第40页)在此基础上他概括出新的时代主题和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二是全面。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在确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他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当代国际形势的两大基本趋势。经济上,他分析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8页)的著名诊断,这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经济全球化;政治上,他分析了大国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指出,世界格局正在从两极走向多极。因此,邓小平呼吁,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现在,这一结论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此外,他还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以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三是深刻。邓小平在分析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时,揭示了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中,邓小平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是邓小平分析国际形势的一个鲜明特色。1978年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详细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7页)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国领导人如此详尽深入地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这还是第一次。邓小平认为这是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根本原因:“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7页)这就抓住了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所谓应变,就是迅速调整自己,应对时代潮流变化提出的挑战。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邓小平提出的最大应变措施就是领导全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邓小平指出:“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8页)围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邓小平作出了全面改革的战略决策并对内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提出了全面的应变举措。在经济上,要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要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他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外交政策上,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改变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提出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的应变思想和应变举措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果断性。还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意识到,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他大声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0页)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这之后,他仍然多次提醒大家要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2页)邓小平反复强调再不改革就要亡党亡国,就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应变意识、改革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在改革的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他充满激情地讴歌改革:“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6页)二是彻底性。邓小平认为,改革不是枝节性的变化,而是根本性的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在改革经过了五六个年头之后,他进一步深刻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理论论文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的人都已晓得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掌舵、决策的作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对问题的方法就是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一、谈谈邓小平理论精髓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确定,无疑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当然,邓小平理论涉及的面很广,知识量也很大,我们不能一一地列举,在此我只想做一简单的概括,以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辅助。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的变化,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抓住机遇、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部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必须把国内的具体国情同理论相结合,使他们融合,以给我们提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实践证明它的正确性,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定,有力的保证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正全面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确立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全面的进行。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道路、正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了新的阶段。
二、谈谈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点认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党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是解放思想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有精辟的解释:我们讲思想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强调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他根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原理以及我国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和特点出发,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第一,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第三,他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四,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五,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第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
三、邓小平理论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光辉理论
20世纪是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转变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崛起,以及社会主义在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出现,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硕果。但是到20世纪下半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和平演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这些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颇和实践的失误,没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的挑战。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或倒退,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到了马克思者面前。面对世界性巨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家的大无谓勇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现时代的发展和现时代的特征出发,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建设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针对过去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够清醒,他提出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入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一系列针对性方针、政策,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他认为,丢了老祖宗,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同时又强调不能唯书、唯上,扬教条主义,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邓小平理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既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显著特点。二是反复强调“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灵魂。离开实事求是,不从我国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会走上邪路上去。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社会建设的曲折经历,改革开放和20年出现的困惑,都是没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没有完全搞清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明确提出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最终归结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及概括。这个新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十分深刻,它既表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特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和创新,又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全面和不确切的认识,甚至扭曲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视角作过回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有力地说明,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本学期听老师讲授邓小平理论,受益匪浅。特别在解放生产力理论,决策理论和党建理论方面加深了理解,现以《实事求是的典范》为题,简论粗浅体会。
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们党按照这样一个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以后,我们党不骄不躁,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中国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出现了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错误,接连不断地出现了失误,“反右扩大化”伤害了大批好同志,特别是知识分子,“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我们党犯了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最终中国共产党还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大道。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进入了战后最剧烈的变动时期,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两极格局开始松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结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象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变化的认识和把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敏锐,即能够发现萌芽中的变化。早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当我们还沉浸在“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狂热之中时,当我们还在高喊着“打倒帝修反”的口号时,邓小平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在此基础上他概括出新的时代主题和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二是全面。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在确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他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当代国际形势的两大基本趋势。经济上,他分析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诊断,这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经济全球化;政治上,他分析了大国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指出,世界格局正在从两极走向多极。因此,邓小平呼吁,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现在,这一结论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此外,他还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以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三是深刻。邓小平在分析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时,揭示了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中,邓小平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是邓小平分析国际形势的一个鲜明特色。
邓小平指出,选拔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是决定命运的问题”。
上述党建思想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是前提,围绕经济、服务中心是主题;重在改善、意在高效和新老交替、继往开来是政治组织保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
班级:环艺094班
学号:090605086
姓名:徐磊
第五篇:刘昱显读后感
珍惜生命,与死神搏斗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刘昱显
你曾长期独处过吗?你能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活多年吗?你能给自己修筑房子,种植谷物并制作面包吗?你能用动物皮裁制衣服吗?而这一切,鲁滨孙都会,更可贵的是他敢于与死神抗衡!
鲁滨孙·克罗索厌倦了家中恬静的生活,决意成为一名海员,周游世界。。。他一六五九年登船。有一天,竟然遇上了一场可怕的风暴——船“粉身碎骨”,他们都为求生而与愤怒的大海奋力抗争,不幸的是在灾难面前,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朋友们死沉海底;庆幸的是鲁滨孙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小岛上。欢天喜地之余,他发现这里孤独无援,没有任何食物,也没有任何出路,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下去!可是他就这样与死神搏斗着、搏斗着。。。竟然在在如此无一线生机可言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七年。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真不知道他死过多少回,而他表现得珍惜生命,相信上帝,与死神展开无畏搏斗,最终他成功了!
而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不敢与死神搏斗不说,还轻易放弃生命,一场场悲剧愈演愈烈,如此显得多么可悲呀!
曾记得我也如此犯傻——三年级时,我不幸得了传染病腮腺炎。老师不允许我上学,无奈我只得天天在家里,虽有吃有喝,但总觉得少了很多东西,心里很是不痛快,孤独与愤怒侵蚀我的全部,就算是我在房间里大吼也不能发泄我心中的苦闷。再说我的右耳肿得厉害,疼痛折磨得我不能呼吸,我愤怒极了,发疯般地破环房间里的一切,可我真的不解气,觉得自己怎会如此倒霉,如此痛苦!年幼的我突然想到电视里的很多镜头——眼睛一闭,不就没感觉了嘛,多好!于是我拿起剪刀,往手指头上戳,天啊,好痛,只是破了点皮,就如此巨痛,死哪有这么容易呀!我只是遇到这么点困难,我就退缩,也太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爸妈了,可恶的是竟然还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鲁滨孙的遭遇,我这又算什么呢!我真是太幸福了。
生命诚可贵,唯有活着,才能应付得过冬天,最终迎来春天;只有活着,才能做出完美的事;只有活着,才能交友,玩乐。活着,真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