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0:1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

第一篇: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

论制约县(区)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

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公立医院的改革在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整个公立医院改革实践中,由于县级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单位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直接服务9亿群众,是我国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是联结城乡医疗服务的枢纽,建设发展好县级医院对于推进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县(区)级医院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是我国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立医院。截至2011年,我国现有县级行政单位(不含市辖区)2003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4%,县域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和小城镇居民)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全国共有县级医院9238所,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可以看出,县级医院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县级医院的发展建设和能力提升直接关系着我国3/4居民的健康改善。其次县(区)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在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能否享受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加强,都有赖于县级医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但是也有诸多问题与因素制约着县(区)级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总体来看,县(区)级医院在基础设施条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机制也需要综合改革。

主要存在问题及因素有以下几点:

1.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城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在县级医院也同样存在。

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县级医院发展。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以及专业特色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现象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医院管理人员队伍良莠不齐,经过系统医院管理培训者很少。

3.医疗设备配置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需求。医院业务用房陈旧落后,存在安全隐患;诊疗设备与城市二级医院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部分诊疗项目的开展,难以适应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

4.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落后,群众信任度不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医院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及服务质量的淡化,是阻碍提高县级医疗部门发展的最大障碍。

对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发展对策归纳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是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将医院对口帮扶纳入三级医院综合评审标准,丰富帮扶内涵,形成人、财、物甚至医院管理的综合帮扶模式,形成效果跟踪、结果反馈、问题整改的连续性帮扶机制。同时政府加大硬软投入,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设备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县区级医院看大病的能力,真正解决群众就地看病的问题;并且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网底和龙头作用。医院业务科室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主体,根据 200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医院业务科室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于专业发展缺乏可持续能力的科室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继续为县级医院(含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市辖区医院)配备临床急需的适宜医疗设备,重点加强急诊急救、重症监护、手术室、妇产科、儿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医疗设备条件。另一方面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全力做好全科医生培养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使群众就近看上病、看好病。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合法权利。建立健全医疗行业法律法规,规范医疗争议、医疗纠纷的处置措施和渠道,保障医护人员、患者、医院三方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维护三方尊严,使和谐关系法制化。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制定能够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法律法规来,并能够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行政问责、行政监督的机制,医患纠纷就会越来越少,医患双方的关系才能逐渐趋以和谐。

三是加快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议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受益面,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扩大合作医疗

基金的支付范围,稳步提高报销比例和受益面,进一步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型医疗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另外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执行情况的管理,规范治疗、药品使用和收费行为,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用尽量少的钱为参保群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日常行为的检查,规范医疗行为,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避免医生和医院开大处方,弄虚作假套取医保资金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医疗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概念,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的服务。

四是充分调度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为广大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区)级医院要想最大限度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薪酬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要积极支持医生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提高其社会地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且要加快在职人员培训工作,选派年轻、有事业心、有发展前途的人员外出培训,力争做到送出去一个人,带回来一项新技术、新疗法,形成一个特色专科。切实加大对卫生管理、学科技术带头人、卫生院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卫生室急诊急救等人员培养力度,提高

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能充分利用县(区)级医院在发展中的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就有利于坚持特色,发挥优势,避免不利的发展因素,结合当地医院的实际努力探索创新,才能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

第二篇: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管水、共同治水”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必须管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分级分部门管理,在区域上城乡分割管理,在部门管理上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治污等各管一段,这样的“九龙管水”已经被证明问题较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十多年来,各地水利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继续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相继成立水务局作为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综合部门,对城乡的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 1 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上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水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从过去的“多龙管水”变为“一龙管水、团结治水”,有利于克服过去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的弊端,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强化了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的结合,提高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了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促进水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城乡供水水源及重要水域的保护,强化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城乡水资源的水质,提高了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近几年,不少地区调整了水价政策,水价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合理的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如城镇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水价政策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为理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城乡水价体系和标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而且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水价政策,促进城乡供水事业的共同发展。

4、推动水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水务设施多是公用事业,水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城乡水源建设、2 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产业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基础和支柱产业作用,就得把它们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业的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而水务一体化管理为之提供了相适应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克服部门分头管理带来的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这将对水务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部门利益难以整合,部分职能归口还比较困难。职能分散管理的旧体制所带来的弊病积重难返,行政职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和阻力相当大,还有一些涉水职能难以划归县水务局。按规定,排污口下端的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由水利部门负责,但目前还是由环保局负责。

2、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3、水务一体化改革降低了行政成本,使原有制度框架外的潜在利润内部化,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水务一体化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性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仅限于引导,而不是干预。

四、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要按照要求,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推进。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政策法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4、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 4 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5、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6、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水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提高管理科技含量,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010年7月

第三篇: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第一研究课题)

课题组长:游国辉

参加人员:张向群 王清明 周 波

一、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开放型经济、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生产经营单位和高危行业急剧增多,全县现有煤矿企业43家, 非煤矿山企业46家、尾矿库3家、砖瓦粘土场97家、砂厂8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159家;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521家,建筑企业10余家,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 安全生产工作可谓点多面广、责任重、压力大,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几年来,我县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按照“重基层,打基础,整治要深化、监管要强化”的要求,抓住“源头管理、过程监控、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四个环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在市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2006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6起,死亡18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11.8%,死亡人数下降25%,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占市安委会下达我县控制指标的58.6%。其中,道路交通死亡12人,其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人。

2007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起,死亡17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当年控制指标60.1%。其中煤矿死亡事故3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3起,死亡12人。

2008年,截止11月24日止,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12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上半年控制指标50.4%。其中:煤矿死亡事故1起,死亡2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9起,死亡10人。

从上述统计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我县虽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但仍有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道路运输及煤矿等高危行业企业,容易忽视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深层次分析,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矛盾和四大问题:

(一)、三大矛盾

第一、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我县目前既有较为先进的生产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安全生产条件所导致。

第二、结构上的矛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矛盾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非常突出。一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课题。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导致伤亡事故多发;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危行业在我县的gdp中所占比例较重,加大了解决高危行业安全问题的难度。近年来调整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看:煤炭、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仍然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三是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安全生产工作更加艰巨。产农乡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安全生产条件较差,事故不断;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又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又正是事故的多发期,从而导致事故呈上升趋势。四是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敬业精神、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五是业主结构的变化。一些业主由于原始资本积累运作较为成功,成为了企业家,特别是一些暴发户,一夜起家,腰缠万贯,但其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却丝毫未改变;素质低下、知识贫乏,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疯狂追求高额利润,对安全生产不屑一顾;对工人生命漠不关心,只知要利润,舍不得投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发生事故在所难免。

第三、体制编制上的矛盾。我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但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问题。作为一个拥有70余万人口、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的县城,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队伍只有五、六十人,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管理有死角等问题。再则,我县还普遍存在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现象,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四大问题

第一、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问题。极少数基层领导和经营单位业主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表面工作上,盲目乐观、心存侥幸、思想麻痹。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讲得多,真正落实少;短期行为多,随意性大;工作表面化,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抓一次,动一次,整改一次,反弹一次,反反复复,效果不佳。部分业主安全生产意识差,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置若罔闻,不能按规定对职工进

行及时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视安全生产中的有关规定为儿戏,违规操作,冒险作业,从而导致事故不断。

第二、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安监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省政府每年安排4000万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而

我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不足1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安全设施隐患的整改和繁重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管的工作需求;就企业而言,没有按规定交纳风险抵押金,提取安全费用,从而导致安全欠账严重,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排除。

第三、企业责任主体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企业责任主体不落实的问题在全县企业中普遍存在。有的企业让投资最少的股东担任法人代表,大股东们坐享其成,出了事故让法人代表去承担,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有的企业出了事故赔点钱了事,其它问题一律推给当地政府;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把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安全投入,夯实基础等工作搁置一边,这种现状如不得到彻底改变,不出问题纯属侥幸。

第四、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县企业70%以上为小型企业;随着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的退出和企业改制,小企业还将越来越多,多数小企业目前仍处在资本原始性积累、低水平发展的阶段,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低下。

三、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良性循环的规范化轨道,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积极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领导要带头学好《安全生产法》,并组织好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深刻领会《安全生产法》的重要意义、立法宗旨和精神实质,熟悉其基本法律制度和主要内容,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行政执法能力;要紧紧抓住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的时机,充分利用宣传舆论媒体和举办宣讲培训班,把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到各个行业、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中,使之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依法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学习宣传贯彻,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二是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制定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细化,分解到基层,明确职责,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实行条块结合,分兵把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政府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明查暗访督查组,监督和抽查各地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整改不及时、不到位,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造成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按照《安全生产法》赋予我们的监督管理职责,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做到“三个转移”。第一是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基层,到企业。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到高危行业进行拉网式的排查,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整改隐患;第二是监管关口要前移,靠前决策,靠前指挥。对明查暗访督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除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外,还要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跟踪监控,分轻重缓急,能及时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限时落实整改措施;第三是改变当前“事后查处”的状况,真正转移到“预防为主”的事前预防上来。各乡镇、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处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四是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抓紧建立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抓好企业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坚决淘汰严重危及企业安全的落后工艺、落后设备、落后生产能力,完善安全设施、设备,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要抬高准入门槛,加大整改的力度,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坚决关闭,毫不手软。

五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和资质认证工作,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强制培训,持证上岗,提高业主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特别要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门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在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积极推行注册安全主任或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是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有关部门报告或举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等,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新闻媒体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对重大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曝光,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支持力度。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又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安全生产抓紧、抓好、抓实。安全生产工作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切实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坚决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认真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采取过硬措施,狠抓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避免和减少一般事故,为我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浅谈制约农信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浅谈制约农信社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作者: 翁源联社 官盛团点击数: 2065更新时间: 2009-12-21]

翁源农信社把大力发展珠江平安卡业务作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企业社会形象重要战略措施,以全面强化银行卡营销为任途径,通过“全社动员、下达任务指标、优惠落实、媒体宣传”等有效手段,深入扎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促进了珠江平安卡发卡数量和交易金额的显著提高。截止5月底,共发行平安卡14803张,卡内余额1333万元,拓展POS机28台。银行卡自去年十一月份正式发行以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了快速发展。

但从整体来看,农信社银行卡快速发展的背后依然掩盖不了中间业务收入偏低,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商业银行有一定差距的现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和认识已成为银行卡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翁源地处粤北山区,全县人口约40万,属于劳务输出县,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卡的发展。首先,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流通较晚,商业银行先进的营销方式和形式多样的银行卡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其次,乡镇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在偏远的山区,客户

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公众和商户对现金、支票等传统交易方式的依赖性也极大地制约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再次,在短期内农信社普遍重视提高发卡市场的占有率,而忽视对银行卡基本知识、使用方法的普及和宣传。在全县发行的近1.5万张银行卡中,有近1300张没有使用记录,一些工资卡、福利卡更多的是当作存折使用。

二、信用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缺乏完善的个人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制度,尚未建立起有效、统一的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是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信用不理想,信用程度相对不高,直接影响了发卡行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农信社银行卡业务仅局限于借记卡领域。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无法通过对个人的监控来约束持卡人的行为,所以,农信社更愿意发行风险较小的借记卡,从而规避发行贷记卡所要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的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用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效益不明显

单从银行卡的发卡量来看,农信社银行卡发展速度较快,但没有带来特别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各信用社均把发卡量作为完成考核指标的工作来抓,只片面地注重了银行卡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客观上造成了沉淀卡和睡眠卡过多。另一方面目前发行的卡为借记卡,卡功能相对单一,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偏低,无法为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配套机制,阻碍了银行卡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自助终端数量普及率不高。目前,翁源联社只在县城、官渡、翁城三个乡镇安装了自助取款机,服务类型少,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在用卡过程中不能充分感受银行卡的快捷、安全和方便,降低了用卡需求。二是机具布放不合理。各信用社拓展pos业务时,普遍注重传统意义上优质商户的开发,对大型购物中心、酒店等会努力发展,并在机具布放上对其倾斜。这样,造成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在行业、规模上的集中,以及机具的重复布放现象。三是交易成功率不高。翁源农信社各营业网点的ATM机陆续投入运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吞卡现象较普通打击了客户使用银行卡的信心;安全保卫工作没落到实处,不法分子破坏ATM机或利用ATM诈骗严重影响了银行卡的品牌形象。四是POS商户不重视银行卡业务。大部分商户开通POS业务或出于情面或关系,安装后没有正确引导客户刷卡消费。

五、银行卡业务的不规范发展,形成极高的银行卡风险

首先,由于农信社防范银行卡犯罪的识别方法、防伪技术等仍处于滞后水平,不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犯罪案件的发生。其次,银行卡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联网联合的进行,其潜在的风险也会加大。

当然,农村信用社“珠江平安卡”银行卡业务才刚刚起步,存在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利用国家出台的“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的有利契机,加强“珠江平安卡”的宣传推广,使银行卡业务成为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银行卡营销策略

首先,我们应当确定银行卡业务宣传的指导方针,就是要紧密配合业务发展,宣传银行卡基本业务知识,介绍业务新品种、服务新举措,引导持卡人正确用卡,吸引社会公众积极申领银行卡,建立健全银行卡的用卡环境,树立银行卡的良好形象。在宣传策略上应注意与企业形象宣传密切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形成宣传合力,充分利用电视、杂志、宣传折页、户外广告、对账单等媒体,开展主题统一的宣传活动,从而引导消费者积极领用银行卡。同时,根据农信社的实际,在对“珠江平安卡”进行宣传时,也应针对社区居民、企业单位、个体消费、农民工等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计划。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结算工具,在银行卡宣传方面我们应该提倡积极使用。比如对于社区居

民、个体消费群体,我们应侧重于在个人的日常支付、包括水、电、煤气缴费、餐饮、超市给予宣传;对于企业单位的,应大力宣传在大型公务活动使用公务卡;对于农民工应侧重于银行卡使用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用卡消费意识。

二、拓展多元化宣传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银行卡五花八门,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均来抢夺银行卡这块市场,但大体看来,这些银行卡在功能上却是大同小异。想要取胜,只能从宣传入手,创新银行卡品牌优势。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着重突出“支农”特色,引导农户用卡进行消费,购买农具、农产品。在信用较好的地区积极开展贷记卡农户小额循环信用贷款。同时注入企业文化内涵,增加农业特色,发行多样式的卡种。在为“珠江平安卡”宣传的时候,应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优势,除了在网点摆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之外,更应该开辟出新的宣传阵地,在报纸、电视媒体、户外广告打造自己的品牌声势。

三、拓宽发卡渠道,促进刷卡消费

大力发展银行卡产业,对国家来说,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而且还可以减少使用现金,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增加税收,防止腐败,培育社会信用。对于银行自身来说,成功的银行卡发行能成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银行大量发行银行卡的本质是为了促进民众持卡消费。“发卡量是

基础,消费才是生命”。如何促进消费,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拓宽我们的用卡渠道。农信社将银行卡用卡渠道从城镇推广到乡镇,将日常的超市、百货、特约商户扩展到农村,行政事业,学校,旅游等方面,多渠道拓宽用卡环境,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培植。

第五篇: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摘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早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

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发布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

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

下载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制约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提升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资源因素及对策2007-02-10 16:48:4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隆重召开。中国化学纤维工......

    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课题组: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 [ 作者:中共绍兴县委党校课题组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数:185时间:2011-1-11录入:张吉星 ]内容提要:建设新型城镇,是工业化强势......

    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发展途径[合集五篇]

    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发展途径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

    制约农村学校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5篇

    浅谈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更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

    影响我区房地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影响我区房地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区委政研室根据区委领导的安排,区委政研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

    制约宁夏中学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宁夏中学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拜四俊近年来,在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鼓励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形势下,学校团组织,尤其是中学共青......

    制约莱芜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制约莱芜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玉米收获环节程序多、劳动强度高、作业量大。目前莱芜市玉米种植面积近50万亩,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但是在玉米生产的收获环节......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制约我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 名:孙守行学 号:200441201406指导老师:卞会泉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制约阜阳师范学院网球运动项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