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时间:2019-05-13 01:5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第一篇: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2010200004 陈治翰

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2010200004 陈治翰

一、引言

在亚洲大陆上,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它就是印度。一方面,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却被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与东方文化强国中国和日本生生隔开。另一方面,它千年来接受着来自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数千年的锤炼,产生了独特的印度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文化面临着更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这会给印度文化带来什么呢?

二、印度文化的基本特点

根据所查的资料,我大概总结出了印度文化的三个特点。

1.宗教性极强

如果要找出对印度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那毫无疑问,就是宗教。在印度,从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再到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至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对于一个印度人来说,宗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了,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不信仰宗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宗教意识开始主宰着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在印度,人们按宗教给自己划分团体,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等,他们的教派斗争夹杂着民族矛盾,将印度分割为一个个的部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印度教作为印度最大的宗教——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2%,有8亿多人——它的教义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印度文化中的解释系统、价值系统和规范系统。印度教认为吠陀是权威的经典,追求梵我如一,践行业报轮回,追求精神解脱,仁爱宽容和非暴力,它自从成为了印度的国教后,就一直主导着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一千多年来,渐渐固定为了印度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印度宗教主宰印度人民精神世界,进一步影响印度文化的例子,同时也体现出了印度文化的浓重的宗教性。

2.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而且重要的是,种姓是世袭的。这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包容性

当我们对印度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印度文化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例如,他们一方面主张着非暴力的理念,主张和平共处,但是宗教派别之间却不断地发生着教派冲突;一方面主张梵我一体,万物皆梵,万物皆平等,因此有着不杀生的 1

行为规范准则;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要求妇女殉葬的时候却毫不手软,现在仍然会有妇女殉葬这种残忍宗教行为。其实,这正是印度文化包容性的真实体现。

下面我们从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发展史中,来感受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原来制定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主要纲领,并在印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可是后来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在他们的冲击下,婆罗门教走向了没落。之后,婆罗门教改变了墨守成规的僵化状态,积极吸收了佛教的解脱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并在教义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信仰,进而演变成了新型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才成就了今天印度教国教的地位。由此可见,一个要在印度生存的文化,必定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我们再次印度整体文化格局的角度来考察,印度有六个主要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蒂娜拉人。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就有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主要文化构成了印度的文化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文化是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化。

三、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印度文化各个特点的优势与缺陷

所谓全球化,不仅仅指的是在经济上,更有文化上的同步,因此,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和文化的过程。我在探究文化的优势和缺陷时,主要从经济和文化的方面进行考察。

1.宗教性

极强的宗教性,毫无疑问,给印度文化在抵御外国文化的入侵问题上装上了大大的保险。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宗教信仰,让印度人在面对世界上所谓霸权文化时,更多的是一种不屑和不理解。他们对自己宗教的忠诚度,直接决定了外国文化入侵的失败结局。对于他们来说,不信仰宗教是可怕的,而不信仰与他们相同的宗教,是更可怕的。由此可见,在如今文化全球化,尤其是个别霸权文化开始入侵各个国家,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被抛弃、被冷落的时候,印度传统文化的地位将是仍然无比稳固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优势。

当然同时,太强的宗教性也有缺陷。

首先,主流宗教教义中宣扬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脱,对于当下的环境要克己忍耐,对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印度是很不利的。印度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因此,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印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人对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没有追求,而是更多的满足于愿意忍耐于现有的环境中,会师劳动力的使用水平大大降低,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在经济全球化中印度作为手工工场的地位有很不利的影响。

其次,宗教对印度政治生活的影响非常之大。尽管印度宣称政教分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教派政治的现象,即他们的政治运动表现出一些宗教化特征,民众的要求往往与宗教上的某种抽象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参加者有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印度教徒趋于采用对待神明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家,同对待神明的态度类似。同时,宗教派别之间的利益之争,会导致宗教仇杀,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

2.种姓制度

作为一个严重阶级制度,它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在经济上,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从本种姓的利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民生上,种姓制度影响了人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种姓制度规

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等,而印度本来不是发达国家,要从别的食品中获得足够的营养,显然是困难的;同时低种姓的人生活水平本来就极低,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营养,因此,这对印度人的生理和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危害。

种姓制度和国际上主流的平等和民主的基本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这也使得印度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受到影响。

3.包容性

包容性代表的是一种开放的宽容心态。正如印度学者K.M.潘尼迦指出:“印度传统文化一直是一种综合体,具有一种吸收和同化其他文化而又不失其自身特征的能力。这确实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印度文化可以吸收并同化世界各文化的精髓,并且不会失去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我相信这会使印度文化的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不仅不影响传统文化的地位,而且更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

但是包容性给印度的文化格局留下了后遗症。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构成了印度的主流文化。可是,这些文化之间是并不相容。在印度各文化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排他思想,将印度割裂成了一个个小的部分。这种多元文化,造成的就是,传统与现代交织、发达与原始交织、文明与落后并存的局面。所以我们才会在印度的繁华大城市中心地带,找到一个个的贫民窟。毫无疑问,这种局面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飞速发展的印度经济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会使社会矛盾加深,尽管有种姓制度的维护作用,但最终还是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五、结语

印度文化是个奇妙特殊的文化,它自身也存在着优势和缺陷。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印度文化在面对外国文化入侵时,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优势。新的文化传入对这个古老而多元的文明来说,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反而更能促进印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是印度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似乎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缺陷,它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全球经济要素在印度的分配,从而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全球化文化

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全球化文化

------试析信息技术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新闻学院 赵媛媛 2010202339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触角已延伸至人们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塑造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塑造着现代文化。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引发了文化的融合与互异,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文化被同化,一部分文化被异化,还有一部分文化被消亡。

提起全球化这一概念,大部分人最快联想到的应该是经济这个层面上的全球一体化,然而,在全球化快速笼罩世界的今天,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文化,政治、教育及社会等学科领域的重视。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是一个国家获得国际认同和国际支配力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国家获得国际权力的重要来源;文化更是改变国际关系和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同质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被认同的一个大的趋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习惯总体上一样的生活模式,东方人接受了西方的饮食,西方世界也更多的吸收了东方世界的元素。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成定势,不管文化全球化到底是“一体化”还是“同质化”,都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大的交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推动性因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缩短人们的距离,我们交流,我们互动,我们最终开始融合。

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生产力,即提供了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及高技术生产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工具。全球化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渗透力、攻克力远远胜过当年殖民主义者的军舰、飞机、大炮,它把地球上一个又一个的“世外桃源”卷进了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大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 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给文化全球化带来什么影响呢?依我之见,有两个方面:加速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也有利于各文化独特性的保存。

对于第一个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会带来全球的文化交流的深化,而在这一深化过程中,各种文化,各种文明交融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产生矛盾,产生火花,一系列的互相影响之后,呈现的便是全球文化的同质化。

在分析影响之前,我想从更深一点的角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和文化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文化包括该社会的各种话语和习惯做法,而且它们之间并非只是互相反映的关系。人的行为不仅是其心理产物,而且也受到人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如果说人的生活是由他们所选择的话语塑造的,那他们的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引导。由此可见,文化能够影响人的行为,那么反过来,人们的行为也同时塑造这文化。人与文化磨合,从生物学上看,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的行为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信息技术与文化就有了关联。

不用从古至今,仅看现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接触更多的不同的信息,也使我们接受了许多不同的观念、态度和看法。举一个例子,近年来,关于同性恋这一问题,很多人的态度发生了大的转变。很多人对“同性恋亚文化”现象表示支持,剩下的人中也有不少人对其不表看法,不置可否。这样的情况在十几年前年还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眼中同性恋就是一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不正当行为关系,是不见天日的,是应当受到唾弃指责的。但是现在,同性恋的相关话题不必再隐晦,甚至可以上报纸,上电视,最近更是有为其立法的呼声。较之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自始以来是更为保守的,然而为什么中国人的观念现在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开放,接受社会现象的尺度越来越大呢?这就是信息时代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了。信息时代,虽然我们接触到的东西仍具选择性,但由于选择的范围不再受那么多局限,人们的思维打开了,眼界也扩宽了。人们通过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通过社交网络接触到更多的持不同观念的人,接触到更多的陌生的事物,也接触到更多的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了我们的习惯,而人们行为的总和便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的呈现,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至于另一方面,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各文化独特性的保存。这样说似乎与上面的同质化说法互相矛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能找到相关例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展现在世界的面前,出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拥护,人们会自觉的产生一种捍卫自我的意识。不仅如此,好的、有特色、值得保存的文化是能够得到世界人民认可的,这样一来,独特的文化就会得到保护,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

比如玛雅文化,一部大片2012使这个神秘古老的文化被大众所认知。这部影片使用了大量的3D特效,使人们在感受到世界末日的恐惧的同时,也对玛雅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更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找到关于玛雅文明的资料,更多的人对玛雅文明的辉煌与衰落产生了好奇心,关于玛雅的研究一时间多了起来。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土著人和原始部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不出家门就能了解世界。我们通过现代科技看到土著人的照片,甚至看到关于他们生活的种种视频。我们了解到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并开始尊重他们。这些土著群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见识过,但我们都承认他们的存在,并接受他们,甚至保护他们,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影响永远不是单一方面的。身处于信息时代,我们可以从自身找到解答。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习西方人的教育模式,学习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和那些美国人、英国人变得越来越相同,一代一代人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但是不管怎样融合,我们还是不同,因为我们必然会保持自身的一种独特性,你可以一眼区别中国人与韩国人,可以区别美国人于法国人,也是这一原因。文化的同质与独特的并存并不矛盾,一个是大众文化,一个是特色文化。在我看来,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全球化文化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大众文化被同化,产生整个世界范围上的一种同质感,而独特的文化又被保存,被珍视,留给人们一种猎奇心与崇拜感。

21世纪信息技术飞度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全球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会促进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也会激发人们对特色文化的珍视。我们生活在文化中,行为举止受到文化的熏陶,反过来,我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产生颠覆性的改变,与以前人们局限型的交际方式相比,现在的我们随手可以找到多种方式获得想要的各种信息,文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范围,整个世界的文明在各国人民的交流、交际中逐渐磨合,大众文化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在世界的各地都可以生活的更加习惯。至于保特色的文化,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特殊形式。虽然有人会担心这样文化的存在形式会使他们变得名不副实,形同虚设,不具备太大存在价值,但在我

看来,这也是一种文明的保留,是一种更完好存在的方式。

信息技术带给世界的影响不仅在文化方面,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无可比拟的,我们使用高科技,享受高科技提供的便利,与此同时,高科技也悄悄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态度,以致影响我们的文化走向,使全球文化在总体上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并使我们越来越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基,我们不能脱离文化生存。现在虽然很多学者呼吁我们保护文化多样性,呼吁我们拯救文化,但在我看来,情况也并没有那么严重。文化的形成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无需可以改变和多加限制,既然我们接受了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又为什么过多的排斥新文化现象的形成呢?大众文化的同质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不可能倒退。人们不愿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文化就这么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文化自然发展是我们唯一的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第三篇:印度何以能打造全球化公司

塔塔集团执行董事戈帕阐述全球化企业如何纠正“大企业病”:

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戈帕认为“取决于企业的全球定位:资产配置是否全球化,生产能力是否全球化,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是否全球化”,他强调,“更重要的是,能否抵御住经济冲击甚至是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

R.戈帕拉克里希南(R.Gopalakrishnan)的名字很拗口也很复杂,复杂得如同他所工作过的两家企业:联合利华和印度塔塔集团。

4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学会如何帮助超大企业化繁为简,大家也喜欢简单地称呼他为“戈帕先生”。

9年前戈帕来到塔塔集团,目前为塔塔执行董事,还是集团最高决策机构“集团执行办公室(GEO)”五人成员之一。作为塔塔集团管理层的一位关键人物,戈帕被公认为在引导和推动塔塔快速发展、全球布局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140岁的‘年轻’企业正在寻找国际化的道路。”戈帕在接受专访时,这样描述塔塔集团近年来在全球的扩张之路。

5年近30场并购

在过去的5年里,塔塔集团频频出手,这家印度公司在世界范围进行了近30场并购,从韩国大宇的卡车业务,到西班牙的大巴公司;从英国的钢铁集团,到美国的老牌豪华酒店。一时间,塔塔成为国际并购市场上引人注目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4月底,塔塔以130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科鲁斯(Corus)集团。这是迄今为止印度企业海外收购活动的最高纪录,这项交易也使塔塔集团的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从35%跃升至6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公司。

实际上,类似塔塔这样的家族企业是印度经济融入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军,印度家族企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采取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收购那些有助于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的资产。在钢铁、汽车、金融、矿产等竞争激烈的主流行业,表现更为积极。

40年前,戈帕以管理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印度斯坦利华,也就是现在的联合利华(Unilever)印度公司,一待就是31年。这番历练使戈帕成为印度最激进的产业并购重组专家。

戈帕表示:“塔塔非常幸运,到目前为止,集团还没有一起失败的海外并购案例。”他表示,塔塔判断一个投资或者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并购项目对对方国家是否有利;其次是对塔塔集团的股东是否有利,能否为股东带来更多收益;第三则是塔塔公司能否通过这样的并购,学到新的知识,做得更好。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并购就不成功。”戈帕很明确地表示。

在谈到塔塔如何防止并购失败的经验时,戈帕强调:“在并购时,塔塔不是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而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合作伙伴来进行。”

“有影响力地存在”

谈到塔塔集团的家史,实际就是回顾印度的工业史。戈帕介绍,塔塔有个称号叫做“印度第一”:塔塔钢铁公司是亚洲第一家钢铁公司;印度民航业是由塔塔航空公司开始的,该公司被国有化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航空公司;塔塔最早开始水力发电、率先引进空调、建立印度第一家豪华五星级酒店等。

140年前,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詹姆谢特吉·塔塔(Jamsetji Tata)以贸易公司起家,一开始成立公司就在上海做贸易,后来进入纺织业。在纺织业鼎盛的时候撤出纺织业,进入钢铁、酒店等行业,逐渐将塔塔王国的雏形构建起来。

塔塔集团这个家族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老塔塔并未将股权传给后代,而是将其中的2/3赠予了不同的慈善基金,剩下的1/3则由不同的股东持有。每年巨额的红利并不能使塔塔的后代成为富豪,而是通过慈善基金回馈给社会。“塔塔是资本主义企业,但却具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和远见,我们称之为‘良性资本主义’企业。”戈帕表示。

就是这么一个家族企业,近年来却将“成为印度第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企业”作为其目标。在戈帕看来,对于大的集团企业而言,国际化不仅仅是战略问题,而且是“至关存亡,战胜挑战的终极目标”。

在塔塔的国际化目标中,最重要的并非增加集团收入,而是“有影响力地存在”于目标区域和市场,塔塔集团要能够参与到目标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去。戈帕表示:“在孟加拉、南非、新加坡,我们都致力于这样的有意义的国际化扩张。”

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戈帕认为“取决于企业的全球定位:资产配置是否全球化,生产能力是否全球化,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是否全球化”,他强调,“更重要的是,能否抵御住经济冲击甚至是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

中国同样是塔塔国际化道路中一个重要的目标,目前塔塔在中国有两个钢厂、汽车零部件厂、耐火材料厂、三个软件研发中心等,员工总数达到1700人,年销售额3亿美元,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达到4亿美元。

预防大企业病

在很多人眼里,百年老企业在大肆扩张中,很容易染上大企业病:机构官僚臃肿,决策缓慢低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企业内部矛盾增多,协调困难,人浮于事,害怕变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塔塔集团销售利润和净利润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净利润增长20%,销售额增长超过15%。

“大企业病会不请自来,你无法回避,任何国际化的大集团公司也难以免疫,”戈帕并不回避这个话题,“这种病只能预防和治疗。”

塔塔如何预防大企业病,戈帕表示,首先是招募了很多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喜欢问很多问题”,通过招募、培训年轻员工,“能使塔塔旗下的企业保持年轻、旺盛的势头”。

其次是运用新的科技,包括在制造业当中的生产自动化,还有信息技术的使用。

“美国的500强企业当中,大多数的年龄应该说是30~40年之间,而塔塔已经有140年的历史。所以可以说塔塔是一个‘年轻’的老人,或者说是一家‘长青’的老企业。”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不久前造访印度,他指出,许多老牌印度家族企业在很长时间能作为印度经济龙头屹立不倒,是因为它们精于洞察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断向新兴产业靠拢。“从全球市场来看,印度家族企业普遍采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企业集团特征。”

戈帕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人给世界上最年轻的老企业颁奖,塔塔绝对能拿一个大奖。”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文化全球化利弊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

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

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是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的内在前提和构成要素,国家文化特质的延续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长久保障,保持与延续的统一才能构成国家文化安全在时间跨度上的全面要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有些文明古国的文明后来之所以中断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标志也是它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断和消亡了。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使用自己固有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其次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是指语言文字在内外各种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合理的纯洁性;第四是指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安全稳步进行,而不至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于便利的不便、多于益处的害处。

由于英国在近代的兴盛,由于美国在当代的强大,英语这一本来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言和文字,无情地迫使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一第二语言,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英语在当代世界的霸权地位既与美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相适应,同时又在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

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在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语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与不安

全,也有突出的表现。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的《最后一课》,不仅反映了一个爱国主义的主题,而且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言语文字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

其实不仅战争期间存在着他种语言文字对本国语言文字安全的威胁和侵害问题,而且在和平时期和国际交往和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政治等等方面凭借着其明显优势占据着世界霸主地位,有意无意间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而且文化领域甚至在语言文化领域也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以及包括生活话语霸权、学术话语霸权在内的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彻底征服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要征服他的军队和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征服它的文化。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征服者在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改变其文化,包括改革其日常所用的语言文字和所执的风俗习惯;而一个被打败亡国的民族,也总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以图东山再起。犹太民族就是这样一个被征服过但没有被消灭掉的民族,当今的以色列国就是由这样一个历尽千难万苦而不丢弃自身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重新建立起来的。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个人内在之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之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样,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更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冲突。

199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中,我们国家的安全战略一向是寻求实现广泛的、一贯的目标。我们总是设法保护我国的安全,保护我国公民和我国的生活方式。”

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等领域的言行模式,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在内,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内;既包括经济生活在内,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既包括私人范围内定的生活,也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生活。因此,一个人对时间、金钱的消费态度和模式属于他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参与模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方式已经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虽然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集团,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别,但在与另一个国家的比较中,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又必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同时又区别于他国的特征。这种具有国别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国民方方面面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和便利,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其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质的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安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更自由、更有尊严,因而当传统的和现存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要素时,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要素可以选择时,那么无论它们是在本国生长出来的还是由他国传来的,国民都是可以考虑对原有生活方式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以获得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这是历史进步的要求,并不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破坏。当然,生活方式的变革应该是进步的、合理的、渐进的,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不至于引起社会的过度动荡而危及国家安全。在我国,当前提倡确立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文化安全的本质决定了研究文化安全必须考虑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不考虑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文化安全的问题。

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特质性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先进的,相反,其中可能以至必然包含了一些甚至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这些因素已经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必然受到新生文化的威胁并最后消失,而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挡的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维护”和“保障”的主观努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真正有意义的、进步的文化安全活动或文化安全工作,并不是去维护和保障已经丧失合理性的特质文化,而是去推进和保障正在生长并具有进步性的新文化。这就产生了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文化的民族特质性与文化时代先进性的关系,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先进性的关系。如果只看到文化安全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就可能把文化安全只理解为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存在,防止对民族文化的威胁,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反而会使文化陷入更大的不安全。这样的做法,必然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反动行为。

在文化安全问题中,不仅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与文化的世界性、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在无意中妨碍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在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名义下干出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来。

在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安全的本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性、先进性在文化安全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首先,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应该具有一种宽容与包容的态度。只要其没有直接损害和威胁国家主体文化,就应该允许其存在,并把其作为主体文化的有益补充。当然,对于那些确实已经腐朽和落后的文化,不管是其他国家传进或者渗透的,还是本国历史上固有的,都是国家安全活动或工作需要摒弃的

其次,文化的世界性是存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之中的一个必然性事实。不同文化不仅各有其特质,而且还有其共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文化中,始终存在着被整个人类认同的共性,而且在人类越来越被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这种共性就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文化安全绝不能成为拒绝人类共同文化的借口。如果借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拒绝文化的世界性,拒绝接受世界性文化,那么必然把本国隔绝与世界,必然使本国在与世隔绝中走向衰落,最终不仅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而且还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的不安全。

文化安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在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中,既包括难用先进性衡量的文化特质的差异,也包括能够用也应该用先进性衡量的发达程度的差异,而前一点恰恰就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后一点则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就在于民族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但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则在于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也是文化是否安全的根本标志,但文化的民族性既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更不能保障文化共同体整个文化的安全。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近代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国清朝末年“帝党”与“后党”之争,“洋务派”与“守旧派”的对立,以及五四前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观点的争论,各种人物和党派的政治活动,都不仅直接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而且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化安全,人们常常把国家文化安全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安全,或者等同于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从表层来看,国家文化安全确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必然联系,与“文化渗透”、“文化霸权”直接对立,包括抵抗“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保障现有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破坏。但是,从本质上讲,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一切文化形式,在历史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虽然脱离不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但它更根植于本民族新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中,也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历史上看,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现在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也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而且也已经成为当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代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早已经不是纯而又纯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蕴含着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传统,而且更体现着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告别封建帝制,迈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近代西方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早已“渗透”到了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并且在这种“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时常还伴随着“文化霸权”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的双重性。这就如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客观上具有双重作用一样。“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但是在客观上,“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否就是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呢? 由于外来文化所带有的侵略性对本民族文化的损伤如何补偿?

全球化背景下肩负厚重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挑战?

第五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摘要:文化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倡导国际文化保护和协调,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中展现自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中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

1.全球化的内涵。“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交通、旅游及生态的全球化为基本内容,而以文化及社会、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社会变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进程,是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国界或区域的束缚,进而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元概念。

2.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引领下全球文化必然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在这个国际社会中,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眼下普遍关注的文化全球化,也可以理解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以及功能强大的商业运作模式,美国文化正在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并对其它国家的民族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美国文化正在席卷整个世界,并将会构成一种全球标准,形成一种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只能顺其而行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现实情况正是如此。美国大众文化的地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能感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存在。美国的时尚、娱乐、节日、饮食习惯甚至穿着,越来越风靡全世界;圣诞节、迈克尔·杰克逊、肯德基已进入了世界寻常百姓家。因特网用的语言是英语,全球电脑的绝大部分标准都出自美国。美国的大学每年吸引着近50万的世界各地的学生。特别要提到的是,唐老鸭、侏罗纪、变形金刚、电子游戏,都成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在“买断”未来了。总之,美国利用遍及全球的商业和通讯铺天盖地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经济模式、高等教育、社会和政治制度等等。

二、我国大众文化面临的挑战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隐形实力显示的是一种世界性的“塑形”霸权。这种霸权,到今天,借助于国际互联网的高科技,更形成一种所谓的“电子殖民主义”。世界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文化霸权的压力,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面临着严

峻挑战,而且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中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文化扩张并不是其所标榜的传播文明,而是通过文化侵略来瓦解我们的意志、控制我们的思想,最终使我们丧失自己的“身份和灵魂,从而形成21世纪的殖民地。”因为人们对美国强势文化的认同,中国大众文化不仅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国家强势背景的支持,而且即便在国内市场也得不到本国人们的关注。

三、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战略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是应对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的首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文化产业弱国,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的要求。发展我国大众文化产业,首先,要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大众文化品牌。这就要求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创新,注重自己的品牌培养,建构大众文化的形象经营工程,重点发展符合民族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适应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品位、具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独立文化形象和文化形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形成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影响力”。另外,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无论是淮,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我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从传统文化体制内的配置方式向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大众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化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2.建立新的国际文化组织,发展多元大众文化面对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作为文化大国,我国应努力倡导和提倡建立一个不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国际或地方性文化组织,旨在制定国际文化行为规则,协调和处理国际文化事务,裁决严重侵犯文化权利的行为,在尊重表达自由的同时保护本国人民免受暴力与色情的毒害,文化权利与人权一样,应当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保护,以此来抑制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保护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该组织中,同时还应制定一些有利于成员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诸如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优惠政策,市场准入、市场份额政策等,促进成员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民族大众文化、抵制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发挥已有的地方性文化组织和国际文化组织积极

作用。例如,联合其他后发展国家促使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成立的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起草的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十大行动纲领得以实现,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在协助各国制定保存其文化价值和种族遗产而不是摧毁它们的大力开发战略中的作用。

3.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政府补贴等措施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全球竞争力一直以来,许多国家促进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把本国文化工业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通过国家政策干预、政府补贴等措施来促进民族文化工业的发展。法国是欧洲反击美国文化的领头军,一方面,法国政府通过限额、多边协议等措施避免美国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另一方面制定保护法国文化的经济配额和补贴制度,支持本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加拿大政府早在1928年就成立了一个调查广播事业的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提醒政府注意那些对加拿大民族性构成威胁和破坏作用的外国(主要是美国)广播节目。1936年,加拿大广播公司成立,它“直言不讳地维护文化主权”。当前,加拿大政府更是给予独立制片商大量的直接投资作为补贴。韩国高级法院于1995年采用韩国电影审查制度;规定播放外国电视节目的数量低于20%。在柬埔寨,洪森首相公开发表讲话,指出他的国家现在“通过传媒自觉自愿地接受了文化殖民主义”,批评了金边各电视台在晚8点到11点的这段时间里充斥外国广告、电影和电视剧的现象,责成国家电视台进行协调,务必使各电视台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高棉文化艺术节目。我国政府应结合本国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和扶持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0年元月9日一10日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上指出: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为监管市场提供公共支撑,在宏观指导下来推进。并指出文化部还将单独和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更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蔡武强调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和引导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他特别提到文化部已经与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关于扶植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这是文化部开展政府与银行合作、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干预下,我国的大众文化事业将会有美好的明天。

4.树立民族文化信心,积极学习其他后发展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风雨数千年都从未断裂,这表明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竞争的挤压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直面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大潮,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让我们充满自信与自豪,现阶段,我们民族的、本土的大众文化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以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为例,2000年12月成立的湖南广电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它采取市场化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以品牌为基础、以营销为核心、以整合为关键,在大众文化发展的战略中,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1世纪初,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永久性落户长沙;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影响中国国民娱乐生活的轰动事件;快乐大本营、晚问新闻、背后的故事等栏目更是深入人心,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电视湘军的狂潮。权威数据显

示:湖南卫视收视率从2004年的全国第六上升到了2005年的全国第四,并成为连续三年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的中国省级卫视。在全球,湖南卫视已经进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的普通家庭。2009年,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经营收入已超过20亿元,固定资产近100亿元。在立足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本土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学习其他后发展国家发展民 族大众文化的成功经验。例如,巴西环球电视公司在95%的黄金时段播放自制的节目,成功地占领了巴西国内市场,并打开了重要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市场,电视节目进入了130多个国家,在出口市场上形成了对美国文化的强有力的竞争。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凭借节目制作的高超技术、有趣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掀起了一阵阵“韩潮”。在全球化过程中,韩国、巴西等后发展国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不丧失文化独创性,通过生产富有特色的、适应市场规则的产品表达一种强烈的、不同的特征。”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和历史进程。中国应对全球化,必须积极主动。我们既要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互动,倡导国际文化保护和协调;又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借助现代化的文化形式和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同时实现我国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下载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印度文化与习俗(★)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Term12013-2014Academic YearHeilongjiang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试 题(Test)课程名称(Subject):印度文化与习......

    浅谈西方文化的优势与缺陷

    浅谈西方文化的优势与缺陷 如果将社会比作人的身体,那么文化就如同人身体的血液,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了血液为我们的身体运输养分,我们的机体才会正常的......

    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教育教学对当代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历史潮流和国际情势的变化,爱国中某些问题已不可以再延续过......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读书感 本书的作者是(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经过我对本书的阅读,了解到了此书所表达的内容。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地......

    文化全球化英语演讲稿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hich i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ids China of its closed cultural system and leads it into a multicultural soci......

    印度国家水政策(下)

    印度国家水政策(下)2007世界水日移民和重建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

    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瓦尔那统治下的印度女人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人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对普通印度女性的真实面目做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高对印度妇女的重视;并且也是......

    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