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服务内涵
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服务内涵
2011-09-06 20:46王莉 来源:中国商报我来说两句
2010年6月12日,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题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章,对文博工作应当发挥咨政育人、传承文明、普及知识、丰富生活等作用的阐述,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文博工作中的展开和深化,是对我国文博事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对包括博物馆建设在内的文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博物馆的社会使命
将博物馆视为通过展现良知、智慧和艺术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知识源泉是国际社会认识博物馆社会使命的新趋势。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1946年国际博协成立伊始对博物馆的定义侧重于“收藏”,1951年被修订为以“保存、研究、提高”为目的,随后,在1961年加入了教育的功能,1974年加入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要求。1989、1995、2001年则对博物馆的组织形态做了越来越宽泛的定义。2007年的定义将“教育”调整到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首位,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同时,又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延伸到“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传承地缘文化传统、培养基本价值观领域的重要作用。国际博协对博物馆最新定义发布之后,国际博物馆界共同研究博物馆事业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的活动异常活跃,2009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博协亚太分会年会的主题是“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区域文明遗产”,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发达国家在过去30年间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公共服务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与创立学习型社会的范畴,日本的5600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三大支柱平台之一(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日本引进、消化、吸收了欧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经验,制定了与终身教育相关的《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终身教育振兴法》,全面打造了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纵观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路线图,其模式与国际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国家文物总局公布的资料,中国博物馆的数量从建国初期的24座,发展到了2010年的3000多座。我国博物馆的馆藏数量与质量,从事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专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可与国际同行相媲美;但在如何将博物馆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相整合,并将之作为国民教育的支柱平台之一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我们确与国际社会在相应的法律框架、运营机制、管理体系、管理人才等有着巨大的差距。
与日本相比,我们缺少与国民终身教育及博物馆社会服务相关的法律框架,教育尚未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没有为博物馆运营所建立的指标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无科学化决策依据;我们没有类似日本的“学艺员”人才培养与资格认
证体系及文化振兴研究,博物馆管理体系与管理人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博物馆数量与建设规模的发展。我们博物馆从事公众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仍停留在吃青春饭的解说员上,而日本负责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不乏讲师、教授头衔的教育专家。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博物馆网络不仅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形纽带,而且还是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链接各个国家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无形平台。我们应当帮助公众转变观念,将博物馆视为陪伴终生的教育平台。博物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从事“知识中介”的咨询师,根据公众在终生教育各个阶段的各种需求,无论是面对何种民族、宗教、职业、教育程度或年龄组的人群,我们都能通过推陈出新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创造、获取、消化、利用及传播知识,帮助国民实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对道德伦理的再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世代相传的价值观。
未来博物馆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3年日本博物馆协会颁布21世纪未来博物馆建设蓝图时,特别提出未来博物馆建设必须重视三项基本功能。收集功能:探索寻求社会资料,并传播给后人;管理功能:明确社会使命,向公众开放运营;沟通功能:与公众分享知识的刺激和乐趣,创造全新价值。这些基本功能,不仅限于博物馆,也是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文化资源的一元化管理是国际社会的又一新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正依靠国家的力量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一元化管理。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作文化保存机构。
博物馆建设应积极迎接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繁荣而不断兴起,或者由于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进入21世纪,我们的社会正向由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和计算机驱动的第四产业转变。因此,当今社会被称作信息时代、知识型社会。电影、出版、音乐、戏剧、歌剧、媒体技术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被叫做文化产业。那么,我们如何对博物馆产业定位呢?博物馆海量信息的传播应当是文化事业的主角,也是博物馆业务的核心。第四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机遇,我们应当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层面研究博物馆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通过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最近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报告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欧美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该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并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日本在八十年代中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开始实施由“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的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日本利用文化为载体,以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为手段,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紧步日本后尘,上世纪末韩国开始在文化领域创造“韩流”奇迹,通过输出文化拯救韩国经济,本世纪初就进入了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以GDP论经济实力,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接近甚至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论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的作为还十分有限。国际社
会在经济、技术、国防领域的竞争开始由更为隐蔽的文化竞争所显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十分重视通过互联网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对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
博物馆建设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在国际化进程中,带给博物馆较大影响的是数字化进程的波涛。在国际社会间移动的不仅是物理形态存在的美术作品和历史资料,信息的移动和流通事实上也在网络上进行。我们可以预测由数据资料而演化的知识库将开放给公众使用,网络社会中数字化的功过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点研究的课题。
欧美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开始对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形成与推进重点倾斜,相应标准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第四产业浪潮到来之际,迅速占领制高点,把握话语权是各国的研究重点。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应当把视野扩展到受中国文化与汉语影响较大的亚太地区,发挥我们文物大国的优势,吸引亚太各国与地区博物馆管理与研究,以及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学术、历史、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尤其应当尽快建立由中国主导的与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博物馆政策的协商和技术层面的对话机制,共同开展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与社会实践,并借助国际标准化机构(ISO)的相应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进一步说“数字文化遗产”这种新形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处于亟待解决的状态。每每创造出新的媒体形式,都会引发媒介变革。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档案馆,都会变得没有边界与国界,通过网络检索到的资料信息可以由通用平台提供。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正在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我国在相关法律尤其是面对网络信息发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会面临我们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数字化文化遗产大国的尴尬局面。
结束语
由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完善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际社会文博领域发展最新成果的他山之石,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社会大众
加强内涵建设,服务社会大众 ――干部培训班学习体会
病理科 潘超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患关系愈加紧张,患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艰难局面下,科室如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更好地面对机遇与挑战成为摆在每个科主任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2009年3月7-8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2009年干部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多名著名的医院管理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了数场精彩的专题讲座,对医院管理与发展、科室建设等敏感问题作了深层次的探讨与剖析。通过学习,理清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收获良多。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医院以更强的竞争力来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各个科室作为医院最基础的工作单元,学科建设也就随之而愈发重要。这突出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现在医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医院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解除患者的疾病困扰。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中为其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相应地各学科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严格的流程管理。因而要加强各个专科的学科建设。第二、建设品牌科室,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医院的竞争力包括医院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及亲和力。医院的重点专科就如同医院的品牌,是扩大医院知名度,提高医院信誉度的最有效途径。我院的重点学科如消化中心、心脏中心在闽南地区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扩大了我院在本地区的影响,奠定了我院在本地区医疗机构中的地位,为我院提供了稳定的病患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对于巩固我院现有的医疗基础,拓展医院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同时,这些学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建立在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之上,如心脏专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上依赖影像、超声等相关专业的均衡发展。因而加强其它专业的发展又是非常必要,甚至是十分紧迫的任务。第三、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竞争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员工的竞争能力,而每个员工的竞争力又取决于其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及医德医风的建设。良好的学科建设一方面能够提供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能够在科室内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我院病理科在2006被评为厦门市规划重点学科,此后的几年里,在医、教、研各个环节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一举改变了过去不参加教学工作、对科研重
视不够的局面,对医疗工作本身也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强势发展的势头,在本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形势,扩大了我院的影响,提高了医院总体竞争力。
二、学科建设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学科建设对医院的发展,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科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医院到科室各个层面上的努力。病理科从定为规划重点学科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发展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其中既有科室自身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如分子病理实验室的建设,受制于场地及设备等诸多因素,进度非常缓慢,远未达到原定的计划。再如病理专科的发展,肾脏病理专科、皮肤病理专科等专科病理工作的开展因人力、设备的不足,一直处于协调乏力,举步维艰的局面。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面寻找原因,探索解决之路。
三、医疗流程管理是科室的无形资产
佛山医院谭院长在“如何做好科主任”的专题讲座中讲到:佛山市第一医院是三流的人才,二流的技术,一流的流程。学习班结束时,邹书记总结到:我们医院的管理理念是技术与流程并重。二位医院管理的专家不约而同地把流程管理提高到医院管理理念的高度,可见流程管理的重要性。谭院长甚至不无自豪地说:别人可以挖走我们的人才,学会我们的技术,但没办法学到我们环环相扣的流程管理。由此可风,流程管理不仅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一种管理管理经验与意识的积淀。不仅在医院层面上,在科室层面上也是如此。建立好的流程管理对科室十分重要,而要对流程管理持之以恒地不断改进与优化则尤为困难。以病理科为例,在三甲医院评审前,医院专门设立了门诊病人取检查报告处,既方便了患者,又节约了人力成本。但随着各科工作量的增加,原有的设置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但又未及时的进行新的调整,只是简单地撤消了这一设置,使原本已经建立的比较理想的工作流程又退回到了旧有的模式,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并引发了新的安全隐患。
四、医疗服务质量是科室的生命,现代化服务理念是发展的保证
现代医疗服务的概念已由原来的单纯医疗专业服务延伸到满足病人多样化、个体化需求,包括院前的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院后的电话随访、心理咨询、社区医疗服务等。这就要求科室不仅仅要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全方位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只有以最精湛的医术,最满意的医疗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认可,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妇产科主任李娜所介绍的妇产科在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经验值得所有科室学习、借鉴。
五、科室文化建设是核心竞争力
科室文化建设是由科室创新机制和外在形象的树立体现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科室自身生长力,包括科室内聚力、人才激发机制、科室不断的延续机能。二是科室形象推进市场竞争力。科室文化建设对许多科主任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探索。
六、创新精神是科室发展的灵魂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学术的更新在已加速度的进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诊断标准、新的治疗原则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医务人员传统的知识体系。因此个人要想提高,科室要想发展就一定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认知水平,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发展,并加以改进创新、改进,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掉队。即使是目前已形成品牌优势的专业,也不能墨守成规,失去创新意识。科室必须鼓励创新,并允许在创新中犯错误,做好为创新买单的思想准备。总之,创新能力决定着医院、科室、个人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地进行的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局面,才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巩固竞争优势。
七、团队精神是医院执行力的源泉
在现在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团队的合作,只凭个人的力量实现大幅度地提升医院竞争力已成为不可能,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赢得竞争的胜利。名医不代表名科,有名科不代表名院,只靠一二个名医,一二项技术是不可能在医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无论是科室,还是医院都必须强调团队精神,依赖团队精神。医院的团队精神包括二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是全院范围的团队精神。只有各个科室精诚团结,相互帮助才能高水准地完成医疗任务。必要时还要有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躲避的精神。其二是科室小范围的团队精神,一个和谐团结的科室,能够使每个员工感到温暖,增强干劲,强化职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不折不扣完成医院部署的任务,更好地完成医院的管理目标,实现医院的经营和质量方针,同时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同样在医院品牌建设中,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建设名科、名院的基础。
八、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品牌科室的基石
名医、名科是医院的品牌,这个品牌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叫得响的服务,还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谭院长在讲座中特别提到医德医风建设对在提高医院竞争力中的作
用,名医可以因各种原因离开科室,离开医院,但良好的医德风范必须永远保持。试想一个收受红包、回扣的医生,一个医德医风很差的科室,如何能够让患者满意,让家属交口称赞呢?
短短的二天学习使我们获得了难得的充电机会,以上是我在这次学习中的些许体会。鉴于本人的认识水平,对很多问题理解地还很肤浅,甚至于有失之偏颇或错误之处,希望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题征稿启事
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顾名思义,该主题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看作了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本刊2015年3期倡导作者自觉呼应,并将设立专题专栏进行探讨,故此约稿。
关于该主题的旨意,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Hans-Martin Hinz博士如此阐释:“博物馆,作为教育和文化中介,在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实现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态不稳定性、政治环境的不安定性,以及那些可能产生的自然和人为的挑战,博物馆必须能够确保发挥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博物馆工作,例如教育和展览,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无论做任何事,我们必须能够确保博物馆成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之一。”
而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采访时,国际博协总干事Anne-Catherine Robert-Hauglustaine博士也谈到:博物馆应该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之中,引导全社会深入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促使社会公众不断强化保护地球的意识,逐步认识到实现更少浪费、达成更多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所谓“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实际是在如此定位博物馆:它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活动,引导人类清醒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强烈意识到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刻不容缓,从而在倡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无以替代的角色。
早在1974 年,“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就已成为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之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苦心孤诣于维护博物馆自身传统,探索博物馆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着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不断强化着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尤需注意的是,随着博物馆与所在社区之间互动和沟通的日渐增强,博物馆在影响社会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应该看到,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趋势:例如,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博物馆自觉运用诸多新技术手段和新方法与参观者进行有效沟通,乃至博物馆展陈与相关活动直接关注诸如环境恶化、经济动荡和局部军事、政治冲突等议题并探讨而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建议和方案等。
如今人们都已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藏品资源,终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欲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思想理念、改变行为方式、移易生活方式、革新发展模式。而在这一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运动中,现代博物馆必须以责无旁贷的姿态,发出自己应发的声音,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希望中国博物馆界同仁在这一主题的大讨论中踊跃撰稿,以自己独有的智慧,探索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中国博物馆》第3期期待您的大作。
来稿请寄本刊邮箱zgbwgzz@163.com。稿件格式请参考《中国博物馆》杂志新浪博客公布的“《中国博物馆》杂志栏目设置、体例及撰稿指南”(网络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d1b7690100vnzf.html)。收稿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30日。
第四篇: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公众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寓教于乐传播文化知识,以志愿者为桥梁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大众。本文浅谈博物馆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拓展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思路,探索博物馆公共服务道路上的实践。
关键词 文化生活 教育 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产生,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肩?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的社会责任,帮助人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今天,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正不断重新界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既发挥着传统的教育、研究的功能,也再延伸和拓展新的文化传播途径。博物馆有义务推动其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反映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博物馆服务延展到社会中。
1展览特色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博物馆以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正逐渐成为大众推崇和追逐的一种新的生活休闲方式。博物馆为大众提供了比书本上更多的视觉体验,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亲身感触到更加感性和直观的知识氛围。面对快速的社会变革,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转变传统的博物馆社会功能观念势在必行。需要由传统的以收藏文物标本为重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通过特色化、生态化、社区化合人性化的发展,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成果,全方位为社会服务,满足大众需求,焕发自身活力。
在新形势下,博物馆的“社会性”和“开放性”要求博物馆切实面向社会开放,利用博物馆特有的资源优势,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搭建平台,广泛的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整合资源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市民带来一片文化绿洲。博物馆举办展览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展览,而应该以人为本具有针对性,注重展览质量,能有效传播文化,让观众在参观中切实的受到教育。博物馆应主动、积极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接触社会,融于社会,服务社会,展示博物馆和馆藏品的精彩,为博物馆长足发展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2突出互动体验,市民在享受中寓教于乐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除了丰富精美的典藏、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以及各具特色的展览外,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教育服务的使命,并提供社会大众多样参与的机会,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博物馆的生命与活力。在藏品的研究与使用方面,强调将研究纳入区域性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框架中,更加深入充分地提示展品的内涵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并结合展览的综合性诠释手段对观众经行有效传播。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校园和培训式的教育,它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它既没有具体的授课老师、固定的课时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也没有任何学习成果的评测。博物馆的教育是在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感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学习氛围。博物馆发挥文物资源、教育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优势,创办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
为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不断进行进行探索、创新,以己之力,推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育活动,解答“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城市的个性特色在哪里?生我养我的地方有哪些能令人自豪的东西?”使广大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时挺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更加生动地将文化传播于大众,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3优化志愿者服务,架起沟通社会的桥梁
博物馆日益成为构筑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之源,成为沟通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服务社会的永久性机构和最佳场所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志愿者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志愿者是博物馆最虔诚的读者和最无私的挚友,是博物馆从馆内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未来的文明使者,是博物馆交流、创新、前进最活跃的角色,是博物馆实践新文化生活方式和实现社会功能的最鲜活的文化力量。在博物馆中,志愿者的身影遍及诸多岗位,志愿者工作为博物馆架起沟通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志愿者用服务拓展了博物馆公共服务范围,对博物馆社会公共职能的发挥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予人玫瑰,留有余香。博物馆志愿工作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肯定与支持,博物馆为志愿者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志愿者们亲切的笑容和热情的服务撑起了博物馆的一片天。
博物馆服务社会与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博物馆通过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积极而理性的适应社会需求,完善其公共服务职能,全方位的面向社会服务公众,成为公众摄取知识,接受熏陶的文化休闲场所。因此,加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人性化服务质量,真正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培育观众的博物馆情结,充分实现博物馆的公共价值。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0(04).[2] 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3] 严建强.新的角色 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J].中国博物馆,2011(Z1).[4] 龚良.文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东南文化,2006(01).
第五篇: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与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与内涵
主题:
“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
宗旨:
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目标:
“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医生满意、护士满意”内涵:
1、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位责任护士平均分管患者不超过8人;
2、公示并落实服务项目,责任制护士全面负责分管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工作,保障患者安全;
3、合理配置护士,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实行同工同酬;
4、为患者提供舒适病房环境,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
5、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