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夯施工工艺
强夯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关键点主要包括:夯击数、末两击夯沉量、测量放线、回填料质量、满夯搭接等等吧,在软土地区还要考虑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这些东西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具体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慢慢体会。
强夯地基处理质量控制点:1.夯点排距、行距-----由试夯决定(放线时第一排点位距处理边线不大于夯锤直径)
2.夯锤起吊高度-------按锤底高度计算(由锤重和设计要求夯击能大小确定)
3.单点夯击次数-------由试夯决定
4.单点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停锤依据)
5.点夯与满夯间歇时间
6.满夯时互压宽度、夯锤起吊高度(与点夯不同)、单点夯击次数
注意:试夯完毕应作静载实验上报设计以确定夯点排距、行距等施工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夯点排距、行距:这是设计确定的,应该与质量控制关系不大,而且夯点的允许偏差可以达到500mm,不算是主要控制项吧,当然也不能忽视。
2.夯锤起吊高度:如果这条也算,那么还应该加上锤重、锤底面积等。
3.单点夯击次数:也就是夯击数
4.单点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停锤依据):只有末两击平均夯沉量的说法,最后3击的依据来自哪里?
5.点夯与满夯间歇时间:各遍点夯之间的间歇时间也是考虑对象,由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确定。
6.满夯时互压宽度:满夯的搭接。
1.夯点排距、行距在我们这里通常是由施工单位也是提出,经试夯检验后设计确认,作为质量控制点的出发点在于施工中一些施工队,放点位时往往不考虑设计外放宽度---认为影响范围可及,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且夯点间距,夯击范围是检验批验收时的必检项目
2.夯锤起吊高度(即落距)和锤重同样也是检验批验收时的必检项目,至于锤底面积是设计考虑因素,不在现场控制范围内
3.单点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是我们这个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不具有代表性,谢谢指出
(2)强夯施工工艺
1)测量放线:在整平后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2)就位: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3)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提锤、落锤: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5)重复(2)~(4)步骤,按规定击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两遍夯击遍数,第三遍用低能量满夯,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3)强夯施工要点
1)强夯施工前,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试夯,并通过测试,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以便最后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应改变设计参数。在进行试夯时,也可采用不同设计参数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选用。
2)施工设备进场后,首先要将场地平整,排干场地积水,填土为素填土或砂,填土比设计地面标高少1m。然后根据夯点布置图放出夯击点的中心线,并用白灰按照锤底形状和尺寸标出轮廓线,要求清晰、准确,便于找正锤位。以后每夯击一遍场地平整后再放一次线。施工中由于意外原因,白灰线不清晰时必须补放线,以免引起错夯、重夯或漏夯事故。每个夯点都要编号、记录。
3)夯击时,第一次提锤都要达到设计要求的高度。当锤即将提升到预定高度时,应稍停一下,使锤不摆动,然后再继续提升,直至脱钩落下。为保证每次夯击时的落锤平稳,一定要控制好锤在高空中的锤位。如果夯锤落在坑内有倾斜,倾角超过30°时,要用土将夯坑填平,方能进行下一次夯击,否则会影响加固效果。对每个夯点的每一击,都要记录其平均下沉量,当夯击坑和夯击过的场地由于地下水上升或下雨及其它原因而积水时,要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并且需要晾干一段时间,才能将坑填平,以免形成橡皮土。
4)每夯击一遍后,用新土或周围土将夯击坑填平,测出本遍夯后的场地平均标高,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5)第三遍是低能量的搭夯,采用锤印相切的方法施工。夯后应准确测定场地的平均标高,其最终沉降量是反映强夯加固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6)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做好现场记录。
7)必须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强夯技术要求施工。若由于现场土质不匀或其他原因,以致达不到要求或需要改变施工参数时,要及时同设计院协商,采取改进措施。
8)如现场含水量高,夯击中出现夯沉量控制不住,或夯坑周围有隆起现象,应停夯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在原点再次夯击。
9)加固效果检验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
10)强夯结束后,用推土机刮平现场。
7.按设计要求抽查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夯击能在2000KN.M以上时,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小于等于100mm,夯击能在1500KN.M以下时,最后两击夯沉量平均小于等于50mm。
四、强夯质量检测与验收
1.强夯地基基础处理工程质量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表4.6.4质量检验标准规定。
2.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轻便动力触探以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和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3.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可取1~2周;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4周。
4.质量检验的方法,宜根据土性选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承载力和沙土液化检查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动力触探、标贯等有效手段进行测试。对于一般工程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检验;对于重要工程项目应增加检验项目,也可做现场大压板载荷试验。
5.检测数量和标准按设计及规范相关要求进行。应根据场地复杂和建筑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验点不应少于3处;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验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第二篇:强夯规范 - 副本
强夯地基
第3.5.1条 强夯适用于碎石土、破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的施工。注:淤泥与淤泥质土地基,试验证明施工有效时,方可采用强夯。
第3.5.2条 当地下水位距地表面2m以下且表层为非饱和土时,可直接进行夯击;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时,可铺填0.5~2.0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后进行夯击。第3.5.3条 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重量。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等。
第3.5.4条 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及其他设施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强夯施工、必要时,应采取防震措施。
第3.5.5条 强夯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起重机
宜选用起重能力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符合夯锤起吊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二、自动脱钩装置
应具有足够强度,且施工灵活;
三、夯锤
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筑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一般取决于表层土质;砂土,一般为3~4m2;粘性土,不宜小于6m2。夯锤中宜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 的气孔。第3.5.6条 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
一、锤重和落距:锤重不宜小于8t,落距不宜小于6m;
二、夯击点布置,一般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夯击坑的形状、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及建筑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
注: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
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三、确定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时,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 1.土的体积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移动最小;
2.最后两击沉降量或最后两击沉降量之差小于试夯确定的数值。一般为3~10击;
四、夯击遍数一般为2~5遍。对于细颗粒多的土层、透水性弱的土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五、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一般为 1 ~4周。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的场地,可采用连续夯击;
六、平均夯击能,在一般情况下,砂土可取50~100t²m/m2 :粘性土可取150~300 t²m/m2。
第3.5.7条 强夯施工前,应试夯,并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施工现场选取一个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平面尺寸不小于20m³20m。该试验区亦可选在需作地
基的土面上。
二、在试验区内进行详细的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数据。
三、选取合适的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并在试验区内进行试验性施工。
四、施工中应做好现场测试和记录。测试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确定。
五、检验强夯效果。一般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1~4周以后进行,其方法可按本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对比检查。
六、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补夯或调整参数再进行试验。
七、做好强夯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技术参数。
第3.5.8条 强夯施工,必须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后确定的沉降量控制。第3.5.9条 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准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宜用砂土将坑底整平,才能进行下一次夯击。
第3.5.10条 每夯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的场地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要求。
第3.5.11条 雨天施工,夯击坑内或夯击过的场地有积水时,必须及时排除。
冬期施工,首先应将冻土击碎,然后再按各点规定的夯击数施工。第 3.5.12条 强夯施工应参照附表 5.9和 5.10做好记录。第
3.5.13条 强夯施工的验收,应检查施工记录及各项技术参数,并应在夯击过的场地选点作检验。一般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测定。
检验点数:每个建筑物的地基不少于3处,检测深度和位置接设计要求确定。
第三篇:强夯规范
6.3.8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监测工作。首先,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因为若夯锤使用过久,往往因底面磨损而使质量减少,落距未达设计要求,也将影响单击夯击能;其次,夯点放线错误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在每遍夯击前,均应对夯点放线进行认真复核;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认真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量测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6.3.9 由于强夯施工的特殊性,施工中所采用的各项参数和施工步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结束后往往很难进行检查,所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4.1 强夯地基的质量检验,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及夯后地基的质量检验,其中前者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认真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若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6.4.2 经强夯处理的地基,其强度是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步恢复和提高的,因此,竣工验收质量检验应在施工结束间隔一定时间后方能进行。其间隔时间可根据土的性质而定。
6.4.4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的数量,主要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考虑到场地土的不均匀性和测试方法可能出现的误差,本条规定了最少检验点数。
第四篇:强夯试验总结
**集团项目第三经理部
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
DK296+275~DK296+350和DK296+715~DK296+840段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步骤和要求以及强夯试夯施工方案、方法、目标,我们选取DK296+275~DK296+350和DK296+715~DK296+840段进行强夯施工工艺试验。通过对每次夯击试验检测,确定出当前夯锤最优高度和夯击次数等各种参数。并着重从质量易保证、工作效率高、成本耗损较低等三方面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评比这些参数,获得结论。
该工序试验工作从2006年8月5日开始,至2006年9月23日检测结束,历时49天。
一、强夯试夯段施工依据:
新建铁路沪汉蓉通道合肥至武汉段路基相关设计图;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 ;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二、强夯试夯段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一)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
1)熟读施工图纸,理解设计意图,掌握各项参数,现场实地考察,定位放线。
2)定施工方案和确定试夯参数。
**集团项目第三经理部
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
4m 5m 6m 7m 8m 9m 456789101112锤锤锤锤锤锤锤锤锤
4m 5m 6m 7m 8m 9m
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中夯点位置。3)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将夯锤起吊预定的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
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集团项目第三经理部
强夯工艺性试验总结报告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因为夯锤使用过久,往往因底面磨损而使质量减小,落距也得不到保证,必将影响单击夯击能。
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6、试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1)每个夯点每击夯沉量、夯坑深度、开口大小、夯坑体积、填料量都须记录。
2)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邻近有建构筑物时。3)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填料记录。4)附近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5)孔隙水压力增长、消散监测,每遍或每批夯点的加固效果监测;为避免时效影响,最有效的是检验干密度,其次为静力触探,以及时了解加固深度。
6)记录最后2击的贯入度,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值。
7、试夯施工的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试夯施工而造成破坏。2)当试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3)试夯的施工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
第五篇:夯基础强基层
夯基础强基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抓好党支部建设。要坚持并巩固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一要做到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妇女、青年、民兵等群众组织、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社会团体都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吸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群众加入党组织,不断为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抓好理论教育。只有用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才能战无不胜,基层党组织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抓好理论教育。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对党的理论的认识高度,不断加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用党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工作和生活。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拒腐防变、反腐倡廉[从一定意义上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另一条长征之路,反腐倡廉是永恒的主题。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升华反腐倡廉的境界,落实反腐倡廉的行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就必须坚持开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坚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教育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构筑防腐拒变的思想长城。同时,我们还应坚持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使大家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抓好作风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动摇,要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动摇,要坚持求是崇真的作风不动摇。督促基层党员认真行使和履行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党员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要结合基层实际和工作实际,对全体党员进行必要的党纪、党风、党性教育。纠正错误倾向,端正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共产党员形象。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国家社稷的基础,基础稳则社稷牢,基础强则社稷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作来抓,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