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和印度80后有相同特质自信自我中心
中国和印度“80后”有相同特质:自信、自我中心2010年06月22日 21:43:53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22日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80后”都具有思想开放、自信、精通技术等特质,但他们也分别存在着丧失传统文化、自我中心、缺乏耐心、自私等缺点。中国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有2.18亿,印度的80后则高达4.26亿。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办公家具知名品牌Steelcase公司旗下的独立调研机构“工作环境未来探索组”针对两国这一特定人群进行了调查,精心挑选的受访者大多工作于跨国公司、均受过良好的教育。调查表明,中国“80后”生长于国家日益繁荣强盛的时代,他们对成功的渴望非常强烈、对国外的趋势和观念非常感兴趣。印度“80后”有抱负和创业精神,他们同样热切期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科技能力领先全球。
Steelcase公司亚太区总裁乌里·吉温那介绍说,在欧美的企业中一般有4代人共同工作,其中“80后”大约占20%左右,而中国和印度的“80后”在公司中的比例高达40%以上。据调查,中印两国“80后”对工作的态度和职业发展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中国“80后”由“不要太个性鲜明、愿意牺牲机会以求工作稳定、认为工作是首要的、帮助企业赚钱”,转变为“渴望加强个性、不害怕离开现在的工作而去追寻更好的机会、工作和生活同样重要、帮企业提高竞争力”。
印度“80后”则彻底摒弃了“能否受雇取决于关系、以工作时间衡量贡献、商业要依赖关系和网络”等旧观念,认为“能否受雇取决于能力和长处、应以工作质量衡量贡献、商业依赖专业和能力”。
中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乌里·吉温那认为,“如何留住这些‘80后’英才、如何了解他们的需求”已成为两国企业主的重要课题。(记者 姜煜)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员特质(范文)
合格共产党员的特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是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的,就是指,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农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并且承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章程,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织并且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共产党的决议,按照规定按期交纳党费。
此外,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是有两个方面的特质的,其一是思想认识上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所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其中,树立思想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从社会发展上看,个体只有树立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类型。一种是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或者说占社会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种是与统治阶级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相对立的、非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只有选择了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打压。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当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时,非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积极的、进步的部分,可以通过政治变革的方式,成为占主流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我国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要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信心,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确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领导地位,相信科学,以追求集体利益、社会幸福安康为己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其二则是党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典范效用。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不仅仅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要为群众作出行为上的典范。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当然以上所指出的几点都是成为了党员干部,出社会之后的情景,但其实也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在在学校里党员应该做到的责任与义务,那就是积极的在群众中做好的榜样,做思想上的领航人,在他人迷茫时给予正确的指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积极指出并纠正那些错误的或是有损风化的行为,严于律己,要求他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到,用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个人每件事……
只有思想上的进步与行动上的努力相结合,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具体表现。
第三篇: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学 院:专 业: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3 1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4 2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5 3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6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6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7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8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9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9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10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10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10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10 5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总和为128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6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大约三分之一。中国和印度均属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中国2001 年到2012 年国民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印度从上世纪90 年代进行经济改革后,经济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曾连续十年经济增长率超过6%。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中印两国,不仅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从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简单阐述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贸易额现状,分析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力,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
问题
建议 1 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
中国和印度均是亚洲国家,中国和印度分别位于亚洲东南部和亚洲南部,中国毗邻太平洋,印度紧靠印度洋。中国和印度两国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侧,是共享大约2000公里共有边界的邻国。在2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和印度就已经开始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见证了中国和印度的友好交流。
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印两国交往非常密切,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是,1600年英国开始了对印度野蛮的侵略和压迫。在之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印度也因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英国侵占印度的这段时间,英属印度外交秘书麦克马洪还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之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在此阶段,中国失去了民族的独立。故此,中印的正常交往被迫中断。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正式建交,之后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几乎同步,经历了起步、中断、恢复、增长等几个阶段,表现出“政冷经冷、政热经热”的双边关系特点。
1950—1962年为中国和印度建交初期,这一阶段的两国贸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出于政治援助,贸易规模小且结构单一,双边贸易额仅为2.6038亿美元,两国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上,如大米、大豆、生丝、原棉、黄麻、烟叶等。
1962—1976年间中印贸易处于中断期。1962年中印因西藏边界问题爆发了一场边境武装冲突,战后,两国政府贸易中断并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长达 15年的政治冰冻时期,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
1976—1990年初,中印政治关系开始恢复,贸易关系随政治关系的冰封期结束。1976年4月两国互派大使,中印政治关系缓和,逐渐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1984年,双方政府签订贸易协定,两国均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到1991年,中印贸易额已达到2648亿美元。
从1990年初至今,中印政治经济关系迅速发展。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中印关系原则的全面关系宣言,并根据《曼谷协定》达成协议,相互提供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会的协定税率。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中印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该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一步加深,是指导两国经贸发展的重要文件。
2009年6月,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并发表《“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2010年4月,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巴西召开,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至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2010年1月,“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中印经贸领域诸多项目的合作。2 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
表2.1:2006年—2013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表
图2.1:2007年—2014.8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稳步发展。2006年,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48亿美元,到2007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386亿美元。2006年与2007年相比,进出口增速达到了55.65%。从2001年到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截止到2008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18亿美元。受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进出口增速从2008 年的34.21%,下降到2009 年的-16.32%。但之后的2010 年和2011 年,中印两国依托“金砖四国”的合作机制以及中印两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又重新恢复了快速增长,到2011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目前历史最高水平739亿美元。综上所述,中印两国的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升,但部分年份略有下降(如表2.1 和图2.1所示)。3 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余额单位:亿美元图3.1 中国对印度顺差额趋势图
从图2.2和相关数据显示,自2006 年开始,中国对印度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8亿元逆差变为2006年的41.2亿美元顺差,且顺差额在不断增加,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08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突破100 亿美元,达到了113.26 亿美元,2009 年、2010 年、2011 年三年之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分别达到了159.29 亿美元、200.8 亿美元、271.66 亿美元,增幅分别为40.64%、26.05%、35.28%。2012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与2011 年相比,增幅为6.31%,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依然是增大的。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达到314亿美元,巨大的贸易逆差令印度产生抵触。
综上所述,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是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且贸易差额不断增大。这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优势产业不同有关。中国与印度之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容易引起印度政府及民众的担忧,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及“龙象之争”的观点。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
图3.2 2012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 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总值为148.54 亿美元,纺织品及原料占了出口商品总额的26.3%,成为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种类,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紧随其后,位列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比24.0%和18.2%。其中矿产品和纺织及原料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
从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比较初级的产品,如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集中在原材料产品,如原料;集中在能源产品,如矿产品。可知印度的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发达,在向中国的出口中,印度的出口商品多是比较初级的商品。
图3.2: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总值为539.41亿美元,机电产品为第一大种类,占出口商品总值的43.28%。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中第二大类为化工产品,占比为17.0%,机电产品的占比比化工产品多出了154.7%。2012 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前10位中的其他8 类商品分别是贱金属及制品、仿古制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塑料及橡胶、贵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
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构成基本稳定,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对印度出口产品的大约二分之一。
通过对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的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和印度出口商品构成上虽然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各有偏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商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上。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3.3 2012年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表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水平差不多,两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各自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此外,又因为两国的发展起点比较低,所以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发达国家以及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彼此之问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年来,中印两国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制成品、燃料、矿物等商品上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构成相似。中印两国进出口结构及发展水平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是两国的贸易发展之间存在着的又一大障碍。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所谓贸易摩擦,一般是指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当这种不平衡现象持续进行,表现为一国持续顺差,而另一国则持续逆差,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会出现贸易摩擦问题。还有一种贸易摩擦情况为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一国的贸易政策不符合或者违反了另一国的利益,所引起的贸易双边国家之间的摩擦问题。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可以用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方式进行说明体现。所谓贸易救济,是指当本国的贸易安全及相关利益受到损害时,所采取的保护补救措施。
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明显严重许多,最主要的是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进入21 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不断增加,超过了发达国家(占63.7%),而印度成为了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欧盟、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一直很多,但现在印度却成为了对中国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印度自1994 年对中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止到2012 年,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已经达到了157 起,占印度对外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数目的大约二分之一,中国深受印度反倾销调查之害。
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的数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2012年,印度对中国发起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2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共9 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的数据统计,2011 年,印度对我国发起5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一般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起特别措施案件的调查,涉及共7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1992年,印度开始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尤其严重,截止到2012年,印度对中国共发起了181 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15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反补贴案件调查,9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4 起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这些调查案件涉及的产品主要为化工,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和木制品等。
在印度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案件调查中,反倾销案件最多,占了86.74%,成为了印度对中国贸易救济最主要的方式。不仅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逐年增加,所调查案件的涉案金额也不断上升。虽然中印双边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不会改变双边贸易关系前进的趋势,但也不利于其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图4.1反倾销案件调查书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
印度进行新经济改革之后,对高额的关税制度有所调整,但印度仍是关税较高的国家之一。印度设置的高额关税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2010 年,印度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12%,较2009 年下降1%,其中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33.2%,较2009 年上升了1.4%;非农产品为8.9%,较2009 年下降了1.2%;印度的约束关税也非常高,根据WTO 统计,印度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48.7%,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113.1%,非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34.6%;印度的平均实际适用关税同样较高,如糖和糖果的平均适用关税是34.4%,咖啡、茶叶为56.1%。饮料和烟草为70.8%。此外,印度对纺织品征收最高106%、谷物和配制品最高150%,服装最高315%的高关税;虽然印度许多产品的实际适用关税低于约束关税。但是,由于实际适用关税与约束关税之间的空间非常大,这成为产品贸易的一大障碍;出口商不得不面临印度为了控制价格和供
【7】应量而大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的不确定性。印度还经常一年之中多次调整关税,对向印度出口的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包括关税配额、通关环节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政策制定当地的协议、标准、认证体系等作为检验的标准,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的学科种类广泛,涉及科学技术、检疫、环保、产品质量等多重技术指标体系,名目繁多,是一种非常难以应对的非关税壁垒。印度通过制定强制进口认证清单、强制技术认证、进口限制政策、复杂化程序办理手续等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出口,对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
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与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联系紧密,呈现正线性关系,中印之间政治关系进展顺利的时候,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就会发展迅速。而影响中印之间政治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中国威胁论”的渲染、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巴关系、中印边界问题等。中印边界问题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英国侵略印度期间,于1914 年同西藏代表违法在西姆拉会议上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麦克马洪线”,若根据此线,中国的很多领土将划归印度所有。中方认为的中印边界线为分东、中、西三段的大约2000 公里,而印方却认定中印之间的边界线长约3520公里(如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20 世纪中期,印度取得民族独立后,并没有放弃英国的霸权作风,依然想把西藏收入囊中,将西藏作为印度“缓冲国”,在中国一再忍让的情况下,不断对中国发起挑衅,试图占领西藏。1962 年,中国被迫发动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使中印之间的政治交往陷入沉寂。到1976 年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才开始逐渐缓解,但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属于地缘政治,边界争端一直存在,为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添加了紧张因素。
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
中印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大部分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应提高两国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扩大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加强产品细分,使中印两国在产品品种、结构、规格等多样化方向产生互补,这样可以减缓双方贸易的竞争,扩大贸易的规模,改善贸易的平衡,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双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印双方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都相似,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所以我们应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国际接轨,在保持传统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培养新的主导产业,开发培养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增强中国出口的竞争水平,不断优化产品的竞争结构,使各自产业发展即具有竞争力又能协调发展。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优化国际市场结构,中印两国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的,而且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出口的产品结构相似,所以存在激烈的竞争。
我们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变过去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模式,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的附加值,创建自己的品牌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保持自己已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占领新市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也可以缓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对印度保持贸易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不断扩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印度政府及印度民众的担忧。印度政府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频频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导致印度成为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的国家,也使得中国对印度的贸易出口频频遭受阻碍和困难,影响了中国和印度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对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企业形成了困扰。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方应该加强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所谓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对贸易的各项条件进行谈判协商,以促进贸易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印之间应该加国际商务谈判,使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体制化,正常化,制定有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协定,减少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为了解决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同印度的商务谈判,积极磋商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种类、质量等问题,是中印之间的贸易体制化,稳定化,以减少不定期的条款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通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商务谈判,更加了解印度的需求和贸易特征,以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摩擦问题。同时也通过与印度的商务谈判,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得到更优惠的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
为了保证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必须维持中印两国之间正常的政治关系,使政治关系健康发展。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应该搁置争议,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积极发展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加强双方政府部门的对话和交流。要保持两国高层间的经常往来和不断完善双边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再以合作宣言的方式公之于众。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商业团体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两国商会之间的互 动与沟通。通过访问和交流,促使中印双方找到两国关系的准确定位,增加政治互信,就如何发展中印关系达成一些新的具体共识,找到经贸合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5结语
中国与印度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印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两国在贸易壁垒、贸易平衡、产业互补合作、政治经济互信等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中印两国一定会实现互利共赢,两国经贸关系一定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万广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2008年4月。[2]张 勇.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5月。
[3]李 晓.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6月。[4]张 立.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和建议[J].南亚研究季刊,2008(3).[5]赵干城.中印关系现状·趋势·应对[M].时事出版社,2013:109-118.[6]薛勇军,中印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173-187 页。[7]赵干城,略论中印经贸关系若干问题[J],南亚研究,2012年2月。
[8]陈家成,论中印贸易发展的机遇与障碍[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5月。
[9]周友梅,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农产品贸易救济及应对[J],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11。[10]杨占清、杨惠惠,论中印贸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年8月。
[11]徐长文.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合作将进入新时期[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12第004 版 [12]蔡松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第四篇:从《未知死亡》看印度电影的美学特质
电影《未知死亡》讲述学生苏尼塔发现特殊病历,主人公是只有十五分钟记忆且身世显赫的桑杰,其未婚妻卡尔帕谢蒂因打击黑帮团伙而惨遭杀害,打斗过程中桑杰被铁棍重击头部失去记忆,在照相机、便利贴、纹身辅助下开始复仇。
电影的叙事学性质
1.1 结构的交互性质
影片采用交互式叙述结构――复仇和爱情两条主线相互交织而互为因果,强化主题且形成善恶对比,为复杂情节增添“曲径通幽”之美。
影片还采用回忆与现实交叉的叙事结构。先讲医学院学生研究病历,通过日记追述桑杰的爱情之路,构建时间跨度来激发观看者好奇心。顺叙和追叙时间点在影片开端有所重合,之后以女学生为线索串联桑杰的过去和现在,使影片成为融会贯通的主体。
1.2 层次和悬念的设置
桑杰和卡尔帕谢蒂的爱情故事属第二部分叙事文层面,桑杰复仇的故事属第一层次叙述。热奈特在《叙事的话语研究》中提出“叙事文讲述的任何事件所处的虚构域层次都直接高于产生该叙事文的叙述行为所处的层次”,所以影片中爱情故事是关键,对第一层次进行解释。
每个层次进行时都暂时搁置另一层次,悬念就应运而生。影片借助桑杰日记本断裂的纪录时间制造悬念,让影片叙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充满不定点,在增加观众欣赏趣味的同时让影片有立体感。
1.3 叙事空间的安排
现实空间是人物基本活动场所,如桑杰的家既有爱情的美好回忆,又是女友惨死的地方,巨大反差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电影艺术魅力在于它可构造非现实幻想空间。影片中歌舞场景通过奢华场面幻想男女主角的浪漫婚姻,人物身着鲜艳的衣服随空间转换到海边、沙漠等自然美景中,让观众沉浸在欢快有爱的氛围中。电影的形式主义特点
2.1 差异性
形式主义者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推广到电影里即“电影语言”,它和日常语言迥然不同,用艺术语言的方式创造着新词语,有明显人为痕迹。《未知死亡》电影语言通过照片连接,用审美化语言把人带入幻想境界。
2.2 自主性
形式主义语言学剥离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因素而单纯考察语言本体特性,借鉴到电影中即指电影独立地位的确立――电影不再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而凸显自身,而是接纳其他艺术。影片《未知死亡》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统一体,里面的人和物是艺术加工创造的结果,摆脱了外在社会的情景意义而获得影片独有内涵。
2.3 系统性
形式主义者认为电影和文学一样自成系统,而且电影属“寓言体系”。《未知死亡》用时间序列方式将各镜头的意义通过它们的相互关系表现,全片用“寓言”的方式启迪人们关注印度不合理社会现实。
2.4 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埃亨鲍姆等人借用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指代电影产生的陌生化效果,《未知死亡》运用特写、仰拍、俯拍等拍摄方式使影片摆脱自然主义束缚,用假定性和符号性意义构建电影修辞基础,用“陌生化”体验渲染其“电影性”。
2.5 电影修辞
电影修辞主要体现在影片的灯光、景象、蒙太奇、剪辑等方面。
巴拉兹提出的“微相学”即指电影修辞中的“特写”,《未知死亡》多次特写桑杰家墙壁上的纸条,营造跃动而紧张的氛围,让观者猜想纸条的内容;桑杰生活的地方灯光昏暗,预示着隐藏的秘密――用灯光修辞达到隐喻效果;影片中梦幻的歌舞场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过渡用蒙太奇手法实现,将电影剪辑技术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利于电影话语连接。
电影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因素
3.1 二元对立思想
首先是美丑对立。女主角善良而美丽,与失忆后桑杰的“丑陋”形成鲜明对比,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而推动情节发展;其次是善恶的对立,模仿了好莱坞电影以欲望推动剧情发展的方法,进而展现善恶二元对立式的叙事模式,卡尔帕谢蒂和chajini的善恶交织强化惩恶扬善的主题;还有悲喜对立,男女主角的爱情时光和女主角被杀害的过程给观众完整的审美情感体验;最后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对立,使影片发展时序纵横交织而更加完整。
二元对立模式的运用可强化两级冲突,造成情节的急速转折,调动观众胃口而为因果式的喜剧、正剧结局奠定心理预设。
3.2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未知死亡》表面上是爱情故事片,深层次上是对印度社会现实的批判。首先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提倡年轻人自由恋爱并抛弃种姓制度;其次批判印度的阶级对立,不同阶级完全可像桑杰和卡尔帕谢蒂一样平等相处;再次批判印度社会混乱的秩序,坏人可逍遥法外而好人却无辜丧命,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最后批判贫富悬殊的现状,虽然有宗教进行调节,但不是长久之计,还需改造社会。
3.3 象征符号的借用
影片《未知死亡》使用了大量象征符号。歌舞场面中颜色符号的使用象征印度民族活泼与乐观的精神;桑杰刻的纹身是正义与邪恶势不两立的象征,邪恶永远不会被掩盖;日记本是美好回忆的象征;甚至连桑杰十五分钟的短暂记忆也是象征,象征在追求正义道路上密布的重重障碍„„电影用象征可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主人公睹物思人,观众通过象征物猜测剧情,含蓄地加强电影深意。
3.4 想象的能指
“想象”一词来源于拉康“镜像理论”,电影符号学宗师麦茨把“想象”和“能指”放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把精神分析和语言学方法融合起来研究电影。《未知死亡》的故事是想象的产物,这种想象是能指的想象,用不在场的方式表达在场的社会意识,从而构成能指空间,观众能在在场的道具、人物、风景中体会不在场的能指――社会问题,从而以电影为“镜像”引发对世界的思考。
结语
《未知死亡》这部电影延续了印度宝莱坞大片的美学特质,以美学为根基摆出问题意识,值得我们深思。
第五篇:中国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强调自信问题,包括强调要增强价值观自信。应该说,现在很多中国人是自信的,但也有些人不那么自信甚至很不自信。有些人言必称西方,奉西方说法为圭臬,拿西方价值标准来评判中国。这种妄自菲薄,动摇的是中国发展的精神支柱,消解的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自信尤其是价值观自信。这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自信不仅是个人的可贵品质,也是民族的可贵品质。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人自信的底气。
今天的中国人有理由更加自信
成立于风雨如晦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拿经济发展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
再拿政治发展来说,现在,国内有些人受西方影响,对我们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缺乏自信,甚至觉得只有实行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等,才算民主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是长期发展、循序渐进、改革创新、内生演化的结果,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生命力。现在,许多外国专家学者纷纷肯定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和精神,充分证明我们的奋斗理想、价值追求充满向上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人需要清醒认识中国的历史走向,准确定位中国的国家坐标。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对形势的判断越准确,对中国的未来就越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提振自信
今天的中国重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是我们的历史方位;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面对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崇高的历史使命,中国人要走出历史悲情,提振自信,让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充盈自信的力量,让古老的中国焕发青春的活力。
有关中国人的形象和自我认知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热议。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加引人注目,使其具有了大国国民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期许变得更高。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形象”问题,又让中国人形成了与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令其感到焦虑、困扰,甚至精神上的挫败感。
这当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新现象,只不过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复杂。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很长时间都是弱者。即便在新中国解决了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是现实问题。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是以西方为参照系,并趋于两极化:一方面是对西方的仰视,因中国的贫弱就认为自身文明不如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落后,这导致了深深的自卑感。另一面是对西方的俯视。因对西方侵略的愤怒和对西方封锁的抗拒,而产生了对西方的俯视心态,在封闭环境中形成一种自负感。这两种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都有深刻影响,也都会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
虽然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告别了贫困,但自卑心态仍有强烈表现,即对自身新的历史角色缺乏认知,对中国社会没有自信,仍认为中国一切都不如人。比如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独有的特殊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也都出现过,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对中国来讲,这些问题当然应以最大决心并通过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加以应对,但历史阶段毕竟难以轻易超越。
而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之中,西方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制造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环境等问题已得到解决。这种时间的落差加剧了一些人的自卑感,有些人甚至把中国现有的一些问题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制度的落后。
另外,快速发展使部分中国人出现过度自负现象,同样值得注意和警觉。但这也不是中国独有,在美国高速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美国知识分子也认为美国是暴发户,并因此自卑感强烈,到欧洲寻找文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