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改委印度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业还有多少商机
软件产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北京乃至全国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打造软件之都,2004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政府部门及企业联合对印度软件产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考察归来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撰写了一份主题报告,对比分析了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软件产业,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作为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已为世人所共识。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发展将有赖于IT制造业、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可以将产业总量比作金字塔的底,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比作金字塔的高,则高与底面积成正比关系。我国的IT硬件制造业与集成电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同样,这一关系还将在软件技术与基于IT的软件、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再次印证。
2000年中央18号文件下达后,我国的软件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今天在回顾和盘点我们的产业业绩时,应首先将产业概念与国际并轨,以“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以下简称:软件与IT外包产业)这一概念,替换我们常用的“软件产业”概念。另外我们必须理解,“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无物流产业,以网络和通信设施为基础,这一产业已经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上下游无缝对接,也就是讲这一产业已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企业为美国的汽车连锁销售商,做单据的后台处理仅需要18分钟,美国的汽车购买者,很难知道他们签署的汽车购买契约,是在其与推销员喝咖啡的同时,由远在数万公里外的中国员工处理的。而印度企业与美国用户利用时差,实现了 24小时连续开发与测试。可以说,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国际化产业。不管你是否承认,我国的软件市场早已全面开放,50%的国内市场份额被国外公司取得,所以我们的产业也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得到我们应有的市场份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 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在今后的市场分割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比,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的不会超过5%。而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出口,相当于制造业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一、美、日软件市场分析
美国,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占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总量的40%。2003年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000亿美元,其中离岸部分为总量的10%达到200亿美元,印度获得其市场份额的60%。预测到 2007年财政年度,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其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度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的份额,即350亿美元,另一半将由与其竞争国家分割。按照A.T.KEARNEY(克尔尼公司)的分析,中国排在与印度竞争国家的首位。
在美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具有后台管理性质的业务,如:IT、人力资源、金融和财务、设施管理等,这一部分业务最适合外包。其二,是运营业务如:制造、物流、客户服务和开发等,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的商业策略,决定是否进行外包。最后一部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究、主要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与营销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部分不实施外包。
美国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开放的,对承接外包的供应商,有着平等竞争的商业机制。供应商在如下方面的能力将作为考核外包能力的要点:员工英语程度、以往承接美国项目的经验、团队规模、在美国现地支援能力、文化差异、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地缘政治与战争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法律体系、政府支持、成本优势、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商业品牌等。与印度相比,我们的软件企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我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还不能与印度企业直接抗衡的原因。以2004年我国的软件及IT外包出口业绩(海关出口统计数字)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对美国软件与IT外包业务总量还很小,但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仍停留在软件详细设计与代码转换阶段,基于 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尚未真正开始。近两年,日本软件离岸外包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为1.84亿美元,2003年为4.45亿美元,增长了 145%。在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市场中,中国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其他的接包国有印度、越南等。但是离岸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不足1%,应当说仅仅是刚刚起步,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在日本的社会中,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承包商,与一级承包商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承包商,如此类推,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而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这造就了日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结构紧密关
系。这些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半成品的供给生产系列;②产品的流通系列;③资金融通的融资系列。
这样的企业关系同样也存在于软件服务领域。作为总承包商的企业从客户那里承接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切割后,将各模块工作再分包给若干个二级承包企业,二级承包企业会还会再寻找三级或四级承包企业帮助它一起完成模块的设计、代码转换或测试工作。
在日本,能够作为总承包商承接大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只有30多家,能够承接大中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日本软件市场的位置是三级承包或四级承包。
日本的最终用户在发注的时候,不仅希望总承包商具有很深的行业知识与业务咨询能力,希望与自己的企业有很好的信任度,还希望他有足够的资金抗风险能力和在日本本地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总承包商一般都是日本本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再有,由于日本文化的暧昧性,客户不会清楚地将自己的需求用严格的文档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总承包商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边与客户沟通,边进行系统的咨询、策划、设计。因此,这样的项目很难真正实施离岸外包。在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上,要求总承包商对用户的业务细节,有着孪生子一样的彼此了解,故海外厂商不可能进入日本的总承包商序列。这也导致了日本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的封闭性。与此同时日本的分级开发体系使上游承包企业,必须向下游承包企业提供详细的作业指示文件,这为详细设计和代码转换的离岸外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近的文化与共同的方块文字和分级外包,是中国在日本的软件服务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未来的十年内,日本软件服务市场,仍将是我们离岸外包市场的快速增长空间。
二、印度软件业的机遇与挑战
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如果你认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欧、美的外包定单,那么你只看到了它的过去。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印度的软件出口自1980年从零做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四个年头。今天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面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在其它英语国家市场上也占有重要位置。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使印度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印度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从后面的图表上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印度软件与IT外包业务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印度的软件及服务企业将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
1981年到1982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翻番,达到1,350万美元。1988到1990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再次翻了一番,达到1.28亿美元。1996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96-1998年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第三次翻番,达到26亿美元。通过这三次翻番,印度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和知名度,成为公认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凭借国家政策的全力扶持、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在出口导向战略基础上的战略转型,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获得飞速发展。
2001年以后,随着全球网络热潮的消退,科技股难获青睐,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的疲软,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出口业务受到打击,增长率下降,但仍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发展。
以2003年和2004年的实际业绩看,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大家的预计。
以前我们理解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时,总是将其与代工、代码转换、数据录入和缺乏核心技术等词汇联系起来。而在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已经成为在北美市场上,多个应用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一些印度公司与美国的主要咨询公司,在市场上形成正面竞争,他们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与核心技术,一些印度公司开始进入软件产品市场。而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印度公司积累的经验被业界所公认。
快速增长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面临危机与挑战。①发展速度与产业质量的提升,使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供需失衡,导致薪资水平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上涨,员工跳槽率居高不下,维持在两位数,人力成本快速上升。②是区域性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和宗教问题等原因,使发包方缺乏安全感,产生全部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担心。③作为亚洲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由于文化与语言问题,却很难在亚洲的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
三、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多少商机?
中国,有着与印度总量相当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规模,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我们的产业启动时间晚于日本和印度,所以企业质量与日本和印度比,有着差距。2000年国家出台18号文件,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国家在11个省、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又建立了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各地也根据18号文件的精神,出台了相应的针对软件的优惠政策,软件被确认为国家的重点产业。
在过去的五年中,软件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末软件企业已达到9000家(其中上市企业近40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04年软件与IT外包销售总额预期达到250亿美元。软件出口近三年发展迅速,年增长超过50%,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成为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区域,尽管出口占产业总量不足10%的份额,但在出口额和发展速度方面已经相当于印度 1995-1996年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GDP 7-8% 的速度稳健发展,10-15年之后中国应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2000强企业的大多数将落户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之一。
多年来一直依靠国内需求发展起来的软件企业,也因为过于依赖国内需求而延缓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制约了企业质量的提升。①是规模,大多数软件企业在100人之内,3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000人以上的企业在20家左右。②多数企业的专长仅限于软件技术,有能力向用户提供行业经验咨询的企业少之又少,缺乏提供大型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实力,这一部分市场多被国外公司拿走。③教育系统培养的软件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投入再培训精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④由于企业规模的原因,多数企业没有大型复杂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经验。⑤只有极少数软件企业,具有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的人才,并具备跨国外包经验。
一间知名的IT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借助在中国落户的跨国公司的市场渠道,进入其本国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由软件转包做起步,形成能力后再直接进入其所在国市场。以循序渐进的方法,积累自己的国际商业经验,快速形成规模。掌握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和用户经验。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你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时,你才真正具备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高端应用项目的能力。”
软件市场是开放的,中国的软件市场早已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软件与IT外包市场和生存在这一市场中的产业,依其自身的特性(除日本这样的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再受国别限制,而是依照通用的商业规则在运行。即使是日本,也因为 35%-40%的成本下降,而加速将低端业务外包到海外。
中国的软件企业,应把握住全球软件与IT外包业务快速离岸发展这一商机,将美国、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市场与国内市场连接为一个全球市场看待,以成为具有咨询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产品开发与制造商为目标,以IT硬件的中国制造为模版,在软件与IT外包产业中建立中国制造的品牌。
我们在日本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已赢得了信誉。尽管我们的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的总承包商序列,但我们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骨干企业,已经开始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从需求开始介入项目、参与设计承接详细设计和开发及测试工作,并承担后继服务,对日本市
场的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也已经开始。日本市场潜力巨大,其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0%,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地位相当。今天日本软件与IT离岸外包仅占其市场总规模的不足1%,而50% 以上的增长幅度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日本市场上,我们可以锻炼队伍、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快速扩大团队规模、提升企业质量。将来当我们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上平分秋色的时候,日本仍应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
我们与印度两国产业之间,有竞争、有相互需求,也有合作的空间。今天我们与印度企业分别生存于各自的市场中,还未形成正面竞争。但随着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速度的加快,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伙伴。今天印度企业希望借助进入中国市场,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平抑人力资源成本、进入东北亚(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作,训练出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团队,提升我们企业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了解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和商业规则,积累面向全球市场的经验。我们的企业与印度企业,将会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欧、美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全球市场的核心,美国占有市场总量的40%,欧洲占总量的30%。进入欧、美市场,是新兴软件国家的终极目标。中国是所有竞争者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有一个共识:“未来中国将是印度在欧、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今天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透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研究和开发中心转包来获取欧洲和美国的订单。但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合作了较长时间的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了欧、美市场的能力。其中一些企业(尽管数量很少),在欧、美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欧、美市场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已经起步,且发展迅速,开启了一片新的空间。我们的多数企业还不适国际市场,我们与印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借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转包过渡,与印度企业合作进行学习经验,以及进入欧、美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是我们进入欧、美国市场的三个起步点。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度过艰苦的学习期之后,将会与我们在日本市场的发展一样,出现井喷式增长效应。
我们不应再强调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因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本身就是全球化产业,它不需货物的流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赖的是通信和网络基础。这一产业,生存在不受国界限制的开放的全球市场上,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开放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将以勃勃的生机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篇:印度资本市场考察报告
印度资本市场开放考察报告
我访问了印度,主要考察了印度在资本开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印度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的启动
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自1991年拉奥政府开始进行了一揽子经济改革,而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资本市场改革上,印度政府采取了一揽子举措,主要包括:建立以注册制为基础的自由融资体制;企业可以自主通过发行ADR或GDR的方式实现海外上市;以信息公开制取代实质审查的监管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IAS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建立有限审查的季报、半年报披露制度;在季报中披露合并会计账户、分部门报告、关联交易等内容;实现投资银行的全能化服务;完善国内共同基金市场;实现对外国机构投资者准入的完全开放;建立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采用先进交易制度,以指令驱动取代报价驱动,实现T+2交割;丰富产品种类,增强股指和股票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实现主要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中央对手方实现全国性清算交收担保;建立对资金和衍生品的风险监控模型;允许外国公司自由进入股票经纪行业。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印度资本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公发、私募、外国直接投资、ADR/GDR等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增加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机会;增加了共同基金的数量和资产规模;增加外国机构投资者对印度二级市场的投资;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减少和消除了印度资本市场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操作性风险;提高交易和结算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发行程序;吸引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大规模地参与本国资本市场。
二、WTO金融服务协议与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承诺
印度于1995年加入世贸组织,根据GATS的要求,印度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作出的具体承诺如下:
1、经许可在印度经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不含保险)的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分支机构可参与证券发行、承销、代销等发行服务,并准许外国金融机构通过子公司参与上述业务,但子公司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1%。
2、经许可在印度经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不含保险)的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分支机构可参与金融咨询服务,包括金融事务、投资咨询、并购咨询、公司战略咨询等多项内容。
3、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保理业务,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
4、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金融租赁业务,合资公 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
5、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含银行)通过合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业务,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1%,资金筹集只能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
三、印度资本市场概况
印度资本市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5年孟买交易所的成立,拥有超过130年的历史,其金融法制的完备、资本市场的完备、投资者的成熟使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蒸蒸日上,如今的印度资本市场无论在市场结构还是运作效率上都达到国际水平,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结构方面,印度有两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孟买交易所和国家交易所,每个交易所都拥有大约9400个经纪席位,其中外资席位达29家。印度还有21家区域性交易所,其中较为活跃有加尔各答、德里和马德拉斯等。此外,印度还有全国性的柜台交易市场。
在市场表现方面,印度拥有10000余家上市公司,股票日均交易量达50亿美元,股票市值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
印度的共同基金业也相当发达,约有34家基金公司管理着大约380个不同类型的基金,从1991-2003年,共同基金管理资产的复合增长率达到年均20%的高水平。
四、印度资本市场开放效果分析
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91-1999),这一阶段以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引入为契机,主要是培育印度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特质;深化阶段(1999至今):这一阶段以外汇管理体制和资本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放松为标志,允许外资更大范围地参与印度资本市场,同时鼓励印度企业开展海外资本运作。
(一)对本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情况
1、资源配置和市场优化作用。正是由于印度资本市场高效、持续、有秩序地发展,使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那些低效率的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逐渐萎缩并退出市场,而高效率的产业得到了资本的青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了大量储蓄,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趋于合理。1997-2004年印度年均储蓄率为22.6%,比起中国的40%低了很多,部分原因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分流了相当部分的居民储蓄,形成了有效的资本积累。
3、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印度的产业层次,并产生了一些堪与欧美竞争的大型国际性企业,如软件巨头TCS、Infosys、Satyam、钢铁巨头米塔尔、生物制药公司Ranbaxy、Dr.Reddy’s Labs等等。这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信息透明、盈利前景良好,赢得了国际资本的青睐。
4、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印度资本市场 的发展吸引了全球各地滚滚而来的热钱。印度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使其企业获得了海外资本运作的良好空间,印度企业可以选择在国内市场投资或参与国际市场运作,近年印度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上市并购金额逐年递增。
(二)提升本国市场国际竞争力
一是改变市场结构和资金供求,早期印度以散户为主的证券市场同样也存在投机风盛、市场波动剧烈的问题,FII的进入改善了印度证券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在FII的带动下,印度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逐步得到提高,初步成为以机构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与此同时,外资的进入也必将有助于解决印度证券市场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从而使市场资金的供应渠道进一步趋于多元化,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进一步扩大。
二是减少市场投机性,树立理性投资理念。FII的进入,其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投资风格将引导整个印度证券市场趋于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市场对证券价值的判断将不完全由“资金”决定,而是由公司的真实价值决定。投资者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投资价值,中长期投资、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也将深入人心。这些因素和印度上百年的资本市场实践结合起来,共同促成了印度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
三是改善印度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印度企业国际竞争力。经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FII投资印度上市公司的比例可以达到公司实收股本的40%,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在FII制度下,外国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对印度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介机构责任和权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准确、充分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在印度,许多发展良好的上市公司中,其股东队伍中都有FII的身影。
(三)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外资对金融稳定性的作用在印度突出体现在机构投资者上。据研究,较之一半市场参与者,FII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大进大出的情况较少,投资周期较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强,从而有助于提升印度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第三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编者按: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刘晓率团赴印度访问,重点考察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有关考察情况摘要发表,以飨读者,并供大家参考。
一、印度概况
2005年12月29日至2006年1月9日,我们赴印度考察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和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IIIT,并参观了印度最负盛名的尼赫鲁大学和普纳大学,也对孟买大学和果阿大学进行了初步了解。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印度人口众多,社会虽然并不发达,但政府却十分重视教育,而且还一直持续增加教育投入。1998印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而到了2003年,印度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2004年5月国大党执政后,明确提出力争在2010年将公共教育支出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印度大学主要是用英语教学,本土语言其次。因此,毕业生的语言国际化程度很高,在国际社会就业的空间很大。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不仅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教育。印度的大学和学院发展迅速,到2003年有大学350所、1500家科研机构和10428家私人培训学院。每年有20万名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0万软件技术培训毕业生步入软件产业的一线。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1990年印度软件业的出口额还几乎为零,到2000年就超过了85亿美元,2002年达到96亿美元,计划2008年达到500亿美元,力争成为世界软件出口的龙头。印度人的根据是“发展势头”,一个产业一旦获得了腾飞的条件,发展将是飞速的。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聚集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印度的软件业聚集情况颇具借鉴意义。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2、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如今,印度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员工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几个大公司基本只做软件开发。印度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软件技术人员: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印度有400余所大专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政府还为250余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学经费。二是依靠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人才。目前这类机构有700余家,每年可培养数万名学员。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印度政府还在全国250个机构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这种多渠道的培训为软件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件蓝领”。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基础技术人才,印度的软件企业才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这样合理的人才结构。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3、产业聚集度高。在印度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内,有软件企业近1200家,占据印度软件业半壁江山。这些软件企业中,8%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其中43%的软件企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35%从事IT外包服务,22%是软件技术公司。这里平均每两周可吸引3家外资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四篇: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
一、印度概况
初到印度,感觉就像回到了中国上世纪的80年代,交通等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许多。但随着访问的深入,历史悠久的印度就像一杯泡开了的浓茶,让人不禁回味无穷。
印度土地肥沃,生态保护比我国好得多,新德里等城市绿树成荫,不时可以看到嬉戏其间的松鼠和猴子,小鸟甚至常常飞到汽车里觅食;到处可见成片的待开发土地,预留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人民性情温和,待人友好。圣雄甘地率领印度人民通过“不抵抗运动”使印度最终获得独立解放,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来得重要。印度的软件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印度政府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印度软件业
印度软件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1998年7月,印度决定由政府支持,为金融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由“小型企业发展银行”管理。同时规定,银行优先贷款给新创立的高科技风险公司,尤其是小型企业。这些政策刺激了印度软件业的兴起和发展。
印度政府还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对待人才外流现象,并把跨国就业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正是几十年的积累,印度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在西方工作,仅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才就有54万。硅谷工作人员有38%是印裔,美国软件工程师中,有1/3是印度人。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有820家是印度年青工程师创立的。正是这些“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为印度介绍客户,有为企业提供信息,有的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开办软件公司。
4、产业定位清晰。印度人英语能力强,加上印度本身没有软件市场,不得不面向海外。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的软件产业直接定位于海外市场,也造成了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大多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比如系统集成类软件等,这就促使从业者保持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国外接口更加容易。目前,印度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在全世界获得美国cmm5级认证的50多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绝大多数。印度正在成为世界软件中心,许多著名的信息产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甲骨文公司等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基地。
三、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软件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
印度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大学生,都能熟练地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语会话。这一特点使印度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上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印度开发的电脑软件可直接出口英语国家,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
2、软件人才的素质教育
印度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软件人才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很大关系。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重要。印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以实用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印度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训。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同样重要。因此,印度特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等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印度培训机构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不用体态语言正确地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机对话中十分重要。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
3、软件人才的结构
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等等。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
印度重视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软件蓝领的培育。软件蓝领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在印度,软件已经被软件设计策划人才设计出来,软件的结构在编写代码之前已经被分成很多的单一模块。印度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保障了高中低人才合理搭配,形成了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价值链。
4、软件人才的职业教育
印度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定位。
为什么印度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来培养软件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市场开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
(2)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而大学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大学的课程往往很僵化,职业教育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在软件人才培训中,教师本身要不断接受培训。这不仅需要资金,而且教授们是否希望不断改变也是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4)要迅速培养大量软件人才,光靠大学不行。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建立大学需要大量投资,而当时印度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了足够的资金,建立大学需要很长时间,且大学的学制往往也很长。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则决定了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决策上,印度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首先,有效地解决了低端人才缺乏问题;其次,大大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再次,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需求。最后,丰富的人才储备使人力资本成本降低,提升了软件企业及产业竞争力。
5、质量控制
另外,印度还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关于教学内容,软件培训中心有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许多培训中心还引进了iso9000,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印度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质量管理部门,从项目起步到规格变更,直到最终测试,都用标准文件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印度软件公司都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设定的cmm等级作为其质量管理的基准,而且把最高级别5级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样,印度软件业从创业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印度软件技术人员与中国的相比,同样学历程度的软件工程师,在软件文档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高出3-5倍的水平。
6、软件人才国际化
印度领导人也对人才外流有一种比较明智的看法。拉甘地总理曾经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一个工程师或者一个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工作获得经理职位成为富翁而高兴。他们会把那里的经验带回到国内来。我们必须在印度建立和发展不仅在印度工作,而且在全世界工作的人才。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此并没有损失什么,在国外工作的大量人才正在返回印度。他们是想回来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它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囊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我们可以将其投资于印度的建设中。”印度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大批留学或者工作的中高级软件人才。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对软件产业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及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开“绿灯”。这些海外归国的软件人才具备了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良好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与海外同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每人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海外“关系网”,对促进印度软件外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it职业教育的启示
1、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即使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软件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在这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有资金短缺等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否认学术教育模式具有培养大量的、技术娴熟的软件人才的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的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国,一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建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认为职业教育太低级,不够档次。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呢?也许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目前,我国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已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这一深刻问题: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其实,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大量的是实用型,能娴熟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才;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学术教育,哪怕对于软件这样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2、印度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的职业教育是市场驱动的。政府没有具体规定学校如何运作,而由学校自己决定,且学校自己可以决定收费标准。这种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有了质量,才有学生;否则,就招不到学生。而这恰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市场驱动还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但要有质量,还要对技术变化反应快,能及时提供培训等。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在课程开发中,他们要进行大量调查,预测3年后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每年更新,平时做小的调整,如更换一、二门课程,一年半内,更新所有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要和大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不仅从大公司了解新技术,还了解新技术产生的背景。
3、在教学方面,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不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来展开教学的,而是把教学顺序完全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这一全新的课程安排顺序是以两个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1)基础理论并不是做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够学习如何做。并且什么是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做中学既是知识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学校外的学习主要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要学会在做中学。而只有从做开始展开的教学程序,才有助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当碰到新问题时,他不可能先学,等学会了再做,这样会被解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培养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生都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技能的。他们力图使学员将来在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2年的学习中都碰到。
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展开的顺序,其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模式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几乎把它作为了法定程序。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更是有增无减,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的课时进一步增加。而其结果便是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差。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印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也能给我们一定启示。
4、在课程开发方面,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把课程作为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作为软件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打造培训品牌的基石。课程意识已深深渗透到了其整个教育理念中。与之相比较,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学校通常只有教学概念,而无课程概念,更没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如果要开设新专业,或是进行课程调整,往往只是参照其它学校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很少在课程环节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要远远多于对课程的思考。而事实上,课程之于学校,就好比生产线之于企业,只有生产线改造好了,企业才有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学是受制于课程的,如果课程不做根本调整,仅仅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根本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质量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要走上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就必须大大增强课程意识,在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投资。
5、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印度,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自己也是软件开发企业。例如niit,在印度是第一大教育与培训公司,第二大it服务公司和第三大软件出口商。基于自身的开发经验,他们对人才培养定位十分准确。据他们的分析,在未来软件开发方面的职位分布,约有35%是信息系统开发,15%是网络和系统工程,而有50%是专业应用开发和商业应用。这意味着it专业的学生既要能为软件公司服务,也要能为技术产品公司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软件人才能利用软件开发作为工具为专业应用领域服务。软件人才要既懂软件开发技能,又懂得一些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因此,他们更重视从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而我国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是为软件开发而学软件开发,忽略了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工具,应服务于应用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语言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it人才。
第五篇: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软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最具活力的产业。2003年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9%。份额分配大致为美国40%,西欧30%,日本10%。中国、印度、韩国软件的份额为分别2.58%、2.14%、2.69%,比上年上升了0.67、0.39、0.27。美国依然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顶尖软件人才,印度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88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高速增长。
(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1、北京软件产值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85.3亿元(不含整机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值),约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34%,并保持连续几年发展速度超过30%的业绩。
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03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37%。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3400家,占全国34.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31家,占全国18%。
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0%。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43%。
(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
全国软件人才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
(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1.7%
软件从业人员12.1万人,占我市从业人员的1.7%。2003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2.8%。软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
(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
2003年我国的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机、收录机、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也名列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8.5%,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2.58%,规模较小。
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
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
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
美国、西欧和日本软件产业占有全球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
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
2003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9.25%,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4.5%,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IBM的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3年深圳软件产值为291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45.5%,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软件产业连续三年增长超过50%。2001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52%,2002年为61%,2003年达到72%,经营收入为20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
大连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出口。2003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为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出口占软件总销售收入22%,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软件园建设极具特色,对日软件出口能力不断增强。
(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
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印度软件出口规模是中国的6.5倍。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16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20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26%。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2003年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额在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为81%。
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58%。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
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2003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8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1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
(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
2000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2002年又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
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
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WpS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
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IT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
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
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翻一番,超过6%,力争达到8%;海关出口额比2003年翻三番,超过10亿美元,力争达到12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集团超过30家。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
(二)措施建议
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
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
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
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6家学院。以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
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
7、拓展一个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大的软件内需。以电子政务、“数字奥运”、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软件正版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方式创造更大的市场拉力,拓展更大的软件市场。
8、促进一种融合:利用制造业规模优势,促进软件、硬件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庞大,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硬件产品中嵌入着软件,硬件制造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又离不开软件外包服务。就像手机和短信、彩信服务,以及1860服务一样,产品围绕服务,服务围绕制造,融合发展,互为促进。
作者:陈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