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软件业步入快速成长期
中国软件业步入快速成长期
据媒体报道,今年中国软件产业在去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长势头,今年一到六月中国软件产业共完成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5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完成软件出口额6亿美元,增长41%,创历史最好水平。另对中国软件市场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全球IT市场增长趋缓的情况下,中国软件市场即将由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从目前的种种表现来看,中国软件业几经发展终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速成长期。
中国软件业崛起
从20世纪60年代研发操作系统开始,中国的软件业经过大浪淘沙、艰难跋涉,加上连续不断的市场扩张、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体系,并走向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硬件设施的搭建,为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普及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多年来软件市场的迅猛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存量市场,培育了广阔的增量空间,整个软件市场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时期。
市场需求快速扩张,软件产业蛋糕越做越大。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软件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底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已达550亿元左右;2001年,虽然受到全球IT产业波动和国内计算机硬件市场疲软的影响,全年的软件产业总额也达到796亿元,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1.6%。今年上半年,国产软件业更以它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成为信息产业经济运行中瞩目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内软件产品已在ERP和财务管理软件、防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及部分行业应用领域占据优势。
软件企业逐步壮大,产业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根据2001年3月的调查统计,我国从事软件与服务业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具有自主软件研发能力的软件企业约5700家。中国软件企业已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并初步具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软件企业的人才队伍粗具规模,管理、运营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国软件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软件技术工作的软件人员约25万人。此外,还有近30万人在社会各领域从事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工作。
与此同时,软件业的资本化程度快速提高,不仅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接口趋于畅通,同时,软件上市公司在我国股市高科技板块中扮演重要角色,软件产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空间。
政府扶持与内需拉动为软件产业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我国软件业来说,从零做起到如今在杀毒、财务管理里的领域异军突起,中国的软件业确实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它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政府扶持以及内需市场的拉动成为了促其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
政府扶持为软件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到收入分配机制、采购、软件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对软件产业给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为今后中国软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软件企业、产业的规模快速成长;部分国产软件技术获得突破;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已逐步形成。
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软件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2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建成一个完整的应用与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了“抓应用、促发展”,“产用结合、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项目的陆续展开,中国软件市场需求,特别是应用软件市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中国软件市场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需的拉动。1999-2000年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拉动了整个计算机市场的高速增长;而中国又拥有强大的电子信息整机制造能力和消费市场。据了解,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超过1200亿美元,整机的发展给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除此之外,在电信、银行、交通、消费类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社保等行业和领域中,国内软件产品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相当数量的技术和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内需的拉动也将为软件产业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
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信息产业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软件产业的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了继移动通信产品后又一
发展活跃的新型行业。它不但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软件产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其成为计算机市场新的增长点。产品结构的日趋软化,是中国计算机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市场软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的拉动。据赛迪顾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为143.3亿元,同比增长23.6%。预计2002年全年计算机市场销售额为2941亿元,软件市场销售额约360亿元,软件市场份额将由2001年的11.4%上升到2002年的12.2%。赛迪顾问预测,2002-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将以21.3%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预计2005年将达到748亿元人民币。软件市场的快速成长将拉动IT技术的应用普及,拉动IT培训和资源外包等相关市场领域的孕育与发展。
目前,融合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大同趋势,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灵魂,更成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元素。特别是越来越明显的行业性融合趋势更使软件拓展内涵、扩充领域,起到推动经济进步的杠杆作用。赛迪顾问研究数据表明,中国软件业平均每增长10%,直接或间接刺激经济活动总量增长17%,提供软件和其它辅助产业65579个就业机会,上
缴国家税收增长16.8%。软件业正加速向各种行业渗透,促进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孕育革新产品。
在新经济泡沫破灭的阴霾中仍能保持平稳的增长已使中国的软件业成为了众多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然而当我们看到中国软件业高速成长的同时,还要正视其所面临的诸多掣肘,包括:国产软件占有率低、软件企业规模偏小竞争乏力、软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软件盗版仍然严重等等。因此,在当前舆论界各种赶超印度或印度威胁的言论声中,中国的软件业首先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才是根本。(摘自通信信息报)
8月30日07时19分
第二篇:寿险营销步入中国
寿险营销步入中国
《销售与市场》1996年第十二期,2000-06-30,作者: 杨育生,访问人数: 1010
启拓市场经济纵深发展之瓶颈
挑战国人传统生活理念
当国人还只习惯于把营销活动同有形的物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寿险和寿险营销,这一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服务方式正在向我们姗姗走来。
大概是一年前吧,京沪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许多挂着醒目标牌的保险咨询台;而当地居民发现:傍晚或是清晨时分,自家的房门越来越多地被一些陌生人敲响。这些“不速之客”一般都是衣冠楚楚,手里捧着一大叠子印刷品,脸上堆着温和的笑容,照面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您好!我是推销保险的。当人们从这些人手中接过印制精美的寿险介绍资料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料上所介绍的服务将可能成为自己消费的对象。而不论你现在对它的态度是肯定或是否定,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个人寿险服务正在向我们走来。而且也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知道,在中国营销业又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寿险营销”,而这些推销寿险的人当然就是“寿险营销员”了。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对“寿险营销”是这样定义的:“寿险是人身保险的简称。它是一种保险,也是一种合同。当您拥有一份人身保险合同的时候,你的生、老、病、死就多了一份保障,生活会更有品位,人生便更有信心。寿险营销就是通过寿险营销员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出色的工作,良好的服务,把人身保险知识介绍给广大客户并得到他们的认同。”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可能会记起,在一些海外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上门推销的保险营销员形象。在西方国家,寿险营销是得到社会广泛承认与尊重的职业。因为它送去的是人生美好的祝愿与生活切实的保证。日本的柴田和子,就曾以每年1000余万美元的营销额而成为当今世界寿险营销的巨星。但当这些形象出现在自己家门口时,我们则有些猝不及防“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市场经济副作用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等因素,致使人们对这一全新的服务方式抱有很大的偏见。1994年,当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A)公司进入上海,试图在中国这个巨大的人寿保险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时,却在一些早有“预防”的百姓家门上出现了“谢绝推销保险”的拒客字条。而一向以宽容、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而著称的中国首都北京,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前段也居然流行起大意如此的谢客字条:“谢绝卖保险者敲门”。在中国寿险被广泛接受,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寿险业在推销保险的同时,更在进行着一场观念更新的革命,任重而道远。因此在认识差距、借鉴经验的同时,必须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参照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服务业是最具前途的领域。而人寿保险就是目前我国最重要且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西方保险公司等待着中国大门的开启。同时,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考察,这一领域也已逐渐成为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桥梁。
最近几年国家开始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当社会保障体制全面改革后,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发展势必要有商业性的人寿保险与之配套;否则,社会保险将没有生命力,不会持久下去,也不利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的稳定。
中国最早的寿险营销业始于四年前。当时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引进全套国际寿险业运营模式在沪上展业;1994年,素以灵活饮誉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悄然将经营重心移至人寿保险;太保以至人保也随后开始了寿险业务。但目前我国的民族人寿保险业务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参照西方国家,应该说我国的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的;并且原来的社会保障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总保险额为600亿元,人寿保险额不足200亿,不到保险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在国外,人寿保险额均为保险总额的一半以上。并且就保险密度而言,我国人均保费仅1.4美元,还不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我国的印度,更与日本、韩国等相距很远;就保险深度而言,我国寿险业保险费用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就保险从业人数而言,我国寿险业执业人数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300人就有一名寿险营销员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都说明,在我国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地位还是从属的,中国的寿险市场尚未真正启动开来。
客观地说,我国人寿保险业与发达国家人寿保险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这首先表现在保险意识、保险观念上的差距。中国寿险执业者必须同中国两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和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锅饭”状态下形成的生、老、病、死国家保险的思想作斗争。二是人寿保险行业经营观念上的差距。作为一种刨造性的服务部门,保险公司的工作不仅仅是售出保单,更重要的是要绝对履行保单上所承诺的服务。保险公司的宗旨座该是:共同努力,创造出一流服务,全方位满足顾客需要。三是人寿保险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的差距。国外发达国家人寿保险业高度发达,集约经营,向深度发展,力争为消费者及时、准确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中国人寿保险业目前还处在向广度发展阶段,粗放经营,甚至还处在“古庙”“垦荒”阶段。四是专业技术上的差异。五是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上的差距,并且国外人寿保险业发展的一些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也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的人寿保险业要想尽快地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推进策略。在现有条件下,中国人寿保险业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既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寿保险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切实结合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从两千年的农业经济发展而来,现在尚处在二元制结构中,并且浸润之中的传统的儒家东方文化祟尚和强调的是家庭观念、集体主义和互相协作精神,因此,寿险营销就必须立足这种国情,在把人身保险知识介绍给广大客户的同时,在执业初期,必须把观念传播放在重要位置上。
巨大的寿险市场期待着优质的服务,而优质的服务呼唤出色的营销人员。正如英国鹰星保险集团主席李署先生所言:寿险业最重要的是寿险营销员。
因为寿险营销渗入性较强、分散面广等一些不同于其他商品营销的特点,入户直销一直被证明为最快捷、最有效的展业方式。而就入户直销而言,开始我们可能会首选自己的熟人、朋友,但这些“关系”毕竟是有限的,“陌生拜访”似乎也就无从避免。
在寿险业发达的西方国家,顶尖的寿险营销人员肯定也是位顶尖的“陌生拜访”的专家。但中国目前的人文环境、交往习惯、居民防护等是否适合“陌生拜访”,却是每一位营销者必须弄清楚的。要知道,即使是在西方世界,在隐私意识大觉醒的二、三十年代,这种“陌生拜访”也同样招致过鼎沸的怨声。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曾对其属下寿险营销人员进行的遭遇统计证实:在20户对敲门作出反应的家庭中,只有一户准其进屋攀谈,余下的举动“不用了,谢谢”算是最客气的了,诸如“讨厌”或打开门后再“砰”地一声关上则是家常便饭。面对如此的观念,面对具备这些观念的消费者,对于刚刚唤起民众注意的中国寿险市场来说,寿险营销员无疑是寿险业的生命。作为拓荒的第一代寿险营销人员,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价值共生。他们必须依靠自身的高素质、高智慧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把中国的寿险营销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而目前国内寿险业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也恰恰正是人才瓶颈制约,缺乏大量的寿险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加快对专业人才、实用人才的培养,迅速扭转大学保险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保险公司需要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同业公会要统筹考虑并担当起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职责,尽快培养出大量的适合中国保险市场需要的经营管理、市场开发、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第三应该创造一个保险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保险专业人才的一定的有序的流动是现阶段中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使寿险公司业务长期稳定发展,有必要给个人业务员提供稳定的保障,包括参加社会保障、公司为其提供养老保险等。
各个保险公司在进行寿险营销员的招考中,还必须强调:“要做代理人,先做好人”的训条。对严重违规的寿险营销员,国际寿险业的通行作法是行业共同通告“终生封条”。但在中国,即使在北京市保险行业公会成立已相当长时间的情况下,具体的、针对性的寿险营销员行为规范一直未见出台;唯一的举措是寿险营销员将要参加十月份人民银行组织的统一考试,以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后方可执业,这将对规范寿险营销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面对众多虎视耽耽准备在中国抢滩占地的外国寿险公司,中国寿保公司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从树立和塑造自身形象、满足客户需要着手。
自从打开国门,每一轮商机都是对中国同业者的挑战。从最初的服装业到后来的家用电器;从家庭轿车到家用电脑、多媒体;甚至从日常的洗涤用品到我们口中喝的饮料……我们都是在同拥入国门的外国公司进行着艰难的抗衡,每一次,我们都似乎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一次呢?这一次我们依旧不能轻率从事。我们只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做得更好上面不是等“入侵”者出现失误。作为中国的寿险公司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用今天把握未来”应该成为所有寿险公司的宣传口号,并作为同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作斗争的精神依据。
“以不懈努力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让顾客满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成为寿险公司的管理宗旨。
寿险公司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塑造自已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这可以考虑从公益广告、大型公关活动着手,也可以通过投资兴建老人公寓等社区服务体系来提高地位。
寿险作为一种服务,应该结合消费者的需要,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新险种。例如就结合以上“陌生拜访”的困惑,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出团体人寿险等。运用高新技术,开发出能满足普通百姓家庭需要的、大众化的保险产品及能通过电脑安排满足不同家庭或个人需要的保险产品组合。
可以借鉴中国国情,在繁华地带搞产品咨询的方式,采取边介绍、边销售的方式。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采取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其保费收入已突破7亿元,约占全系统总保费收入的17%,市场占有率接近60%。平保在北京开展的大型寿险咨询活动在今年春节达到一个小小的高潮,在北京市繁华地带的上百个咨询台前,人们络绎不绝,仅在2月17日至3月4日的14天里,公司就收到5500份保单,平均每天超过300份,保费达到200万元。
但愿中国寿险业能够在“狼也来了”的巨大压力下末雨绸缪,在一批有志献身中国寿险事业的开拓者的率领下,真正发展壮大。
第三篇:企业快速成长期如何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
业快速成长期如何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
问:
某加工企业总经理李总:我们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制造加工型企业,地处于三线城市,成立十年之余,公司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因公司战略调整新增设了一些岗位,虽然拥有一支忠诚度高、专业技能和经验丰富高的研发、生产与管理人才,但仍感觉人才的战略支撑力不够,对高层次人才处于饥渴状态。请问老师有什么建议。
答:
中天华溥管理咨询张乾惠老师:李总,您好。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选人比育人更重要,人力不是公司财富,合适的人才才是。中天华溥认为贵公司出现上述问题应该因以下二类原因造成的。
公司缺乏基于发展和未来战略对用人理念、人才需求、人才梯队、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系统思考。
公司在人才优化淘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问题。典型的有二类:
1、人才优化淘汰方面缺少有效的淘汰机制,冗余人员难以转移和淘汰导致局部人员冗余。
2、高端人才引进的流程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产生了较大的人才引进风险和成本。
具体解决办法:
第一类的解决办法:建立系统的人才战略规划模型。人才战略规划是承接公司整体战略的关键职能规划,是从找人到“去人”的系统过程,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人力资源支撑。
理念规划:树立成功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组织规划: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定位,理顺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工。队伍规划:组织未来成功需要的人才,包括员工数量、员工结构、员工成本、员工价值及员工流动性规划。
制度规划:依据轻重缓急,持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执行保障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工作计划。
第二类解决办法:建立人才优化系统。
1、依据战略明确核心人才的定义和范畴,即明确哪些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2、企业核心人才盘点,检视企业所拥有的核心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业务战略对核心人才的需求(数量差异、能力差异与结构欠缺);
3、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人才的稀缺状况及内部人才提升速度与成长速度比较,确定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业务的匹配状况;
4、核心人才总量、结构与提升的系统规划;
5、核心人才队伍建设策略规划:核心人才吸纳规划、核心人才培养规划、核心人才保留规划、核心人才激励规划;
6、建立人才推出机制,进行价值选择,设计管理机制,在人才调整过程中保持平衡。
第四篇:调查报告-中国软件业是否具备行业竞争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软件业要具备印度的行业竞争力,尚有待时日。中国必须对过于分散的软件业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积累规模,提高技术能力,从而争取到大型的国际项目。
中国软件业是否具备行业竞争能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软件业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印度,这使得人们开始推测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可能很快就能达到和印度竞争的水平。然而,赛迪顾问在最近对中国软件业的调查中分析了相关财务数据和企业数据,对中国32家大型软件服务企业(包括软件开发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投资家、政府官员、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行业的分析人士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软件业要具备印度的行业竞争力,尚待时日。首先,中国必须对过于分散的软件业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积累规模,提高技术能力,从而争取到大型的国际项目。然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什么动作。
2004年赛迪顾问对中国32家软件服务企业的调查
如果公司获得2000万人民币的资金,你会把这笔钱投在以下哪个领域?
按照现在资金分配比例增加投资
12家
投入到研发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来
8家
业务多元化(开发外包等其他业务)
5家
购并
4家
营销
3家
当然,中国IT业已经开始出现健康发展的各种迹象。近几年来,工科大学毕业生和软件专业人才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从1997年以来,软件和IT服务的年均收入增幅高达42%,到2003年达到68亿美元。此外,劳动力市场上懂英语的大学毕业生(懂英语对软件外包行业来说极为重要),人数与2000年相比已经增加了一倍,至2004年人数已超过2400万。
同时,中国IT业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妨碍了软件专业人才增长这种有利因素充分发挥效应。中国的IT服务业收入尽管在增加,但收入总量仍不及印度年收入(127亿美元)的一半,推动收入增长的因素来自于国内需求(主要是希望获得定制化软件方案的中小企业)。而且,中国新兴的软件外包业务只占到全行业总收入的10%(而印度是70%左右);而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又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此外,中国软件服务企业的成本虽然较低,但平均营业利润只有7%,低于同类企业的全球平均水平(11%),原因就在于很多外包项目低于最优规模,软件企业之间竞相杀价,款项收回困难。
中国软件业要有效参与外包业务的国际竞争,就必须整合。中国最大的10家IT服务企业只占到国内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印度是45%。美国有60%的软件业务需要外包,而其中60%的订单被印度拿走,金额总共有上百亿美元。此外,中国缺少大型软件服务企业:中国现有的8000余家软件服务企业中,有近3/4的企业员工不足50人,只有5家企业员工超过2000人。而印度的软件企业虽然不足3000家,但至少有15家企业的员工超过2000人,而且部分企业(如Infosys Technologies、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和Wipro Technologies)已经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全球客户。[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的软件企业如果规模上不去,就无法赢得大型国际客户。因为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大靠得住,与之开展合作风险较大。企业规模较小,核心员工就容易流失,而且小企业往往财力有限,不见得能够支持到项目完成,一般也没有能力、业务范围也不允许接大订单。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软件服务企业中,只有12%的企业将并购和联盟视作壮大企业的重点突破方向。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并购经验——当然,中国的企业文化倾向于内生性增长——但仅靠内部挖潜以应对竞争对手,在目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与之相反,目前已有几家印度软件企业正在考虑收购中国的软件企业,以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
行业过度分散,还使中国软件业存在的其他问题更加突出,如流程控制和产品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中国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中只有6家获得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4级或5级水平认证(CMM是一种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TQM衡量软件开发水平的标准框架体系,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CMM标准由“软件工程研究院”制定,分为5个级别,第5级是最高级别);而印度最大的30家软件企业则已全部达到这一水平。参与我们调查的中国软
第五篇:发改委印度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业还有多少商机
软件产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北京乃至全国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打造软件之都,2004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政府部门及企业联合对印度软件产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考察归来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撰写了一份主题报告,对比分析了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软件产业,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作为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已为世人所共识。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发展将有赖于IT制造业、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可以将产业总量比作金字塔的底,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比作金字塔的高,则高与底面积成正比关系。我国的IT硬件制造业与集成电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同样,这一关系还将在软件技术与基于IT的软件、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再次印证。
2000年中央18号文件下达后,我国的软件产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今天在回顾和盘点我们的产业业绩时,应首先将产业概念与国际并轨,以“软件和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产业”(以下简称:软件与IT外包产业)这一概念,替换我们常用的“软件产业”概念。另外我们必须理解,“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无物流产业,以网络和通信设施为基础,这一产业已经实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上下游无缝对接,也就是讲这一产业已经实现了全球一体化。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企业为美国的汽车连锁销售商,做单据的后台处理仅需要18分钟,美国的汽车购买者,很难知道他们签署的汽车购买契约,是在其与推销员喝咖啡的同时,由远在数万公里外的中国员工处理的。而印度企业与美国用户利用时差,实现了 24小时连续开发与测试。可以说,软件与IT外包产业是国际化产业。不管你是否承认,我国的软件市场早已全面开放,50%的国内市场份额被国外公司取得,所以我们的产业也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得到我们应有的市场份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成本竞争压力,迫使欧、美企业改变业务流程和进行战略性资源重组,IT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使软件与IT外包产业,快速实现离岸,其复合增长率为年28-40%。在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离岸总量中,印度遥遥领先占有50% 的份额,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在今后的市场分割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比,来料加工的国内增值部分,只占总规模的2-3%,最高的不会超过5%。而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国内增值几乎是100%,也就是说,100亿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出口,相当于制造业2000亿美元的来料加工出口。软件与IT外包产业,将成为继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之后,又一展示“中国制造”实力的机会。
一、美、日软件市场分析
美国,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占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总量的40%。2003年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000亿美元,其中离岸部分为总量的10%达到200亿美元,印度获得其市场份额的60%。预测到 2007年财政,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其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度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的份额,即350亿美元,另一半将由与其竞争国家分割。按照A.T.KEARNEY(克尔尼公司)的分析,中国排在与印度竞争国家的首位。
在美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具有后台管理性质的业务,如:IT、人力资源、金融和财务、设施管理等,这一部分业务最适合外包。其二,是运营业务如:制造、物流、客户服务和开发等,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的商业策略,决定是否进行外包。最后一部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的研究、主要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与营销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部分不实施外包。
美国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开放的,对承接外包的供应商,有着平等竞争的商业机制。供应商在如下方面的能力将作为考核外包能力的要点:员工英语程度、以往承接美国项目的经验、团队规模、在美国现地支援能力、文化差异、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地缘政治与战争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法律体系、政府支持、成本优势、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商业品牌等。与印度相比,我们的软件企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我们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还不能与印度企业直接抗衡的原因。以2004年我国的软件及IT外包出口业绩(海关出口统计数字)看,中国的软件企业,对美国软件与IT外包业务总量还很小,但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仍停留在软件详细设计与代码转换阶段,基于 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尚未真正开始。近两年,日本软件离岸外包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为1.84亿美元,2003年为4.45亿美元,增长了 145%。在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市场中,中国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其他的接包国有印度、越南等。但是离岸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不足1%,应当说仅仅是刚刚起步,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在日本的社会中,由于单一民族文化的影响,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处于支配地位,与它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一级承包商,与一级承包商形成直接供给关系的企业称为二级承包商,如此类推,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固关系,而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这造就了日本企业间特有的金字塔结构紧密关
系。这些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半成品的供给生产系列;②产品的流通系列;③资金融通的融资系列。
这样的企业关系同样也存在于软件服务领域。作为总承包商的企业从客户那里承接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切割后,将各模块工作再分包给若干个二级承包企业,二级承包企业会还会再寻找三级或四级承包企业帮助它一起完成模块的设计、代码转换或测试工作。
在日本,能够作为总承包商承接大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只有30多家,能够承接大中型客户系统开发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多数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日本软件市场的位置是三级承包或四级承包。
日本的最终用户在发注的时候,不仅希望总承包商具有很深的行业知识与业务咨询能力,希望与自己的企业有很好的信任度,还希望他有足够的资金抗风险能力和在日本本地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总承包商一般都是日本本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再有,由于日本文化的暧昧性,客户不会清楚地将自己的需求用严格的文档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总承包商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边与客户沟通,边进行系统的咨询、策划、设计。因此,这样的项目很难真正实施离岸外包。在日本的软件外包市场上,要求总承包商对用户的业务细节,有着孪生子一样的彼此了解,故海外厂商不可能进入日本的总承包商序列。这也导致了日本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的封闭性。与此同时日本的分级开发体系使上游承包企业,必须向下游承包企业提供详细的作业指示文件,这为详细设计和代码转换的离岸外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近的文化与共同的方块文字和分级外包,是中国在日本的软件服务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未来的十年内,日本软件服务市场,仍将是我们离岸外包市场的快速增长空间。
二、印度软件业的机遇与挑战
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如果你认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欧、美的外包定单,那么你只看到了它的过去。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印度的软件出口自1980年从零做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二十四个年头。今天其软件与IT外包产业,面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在其它英语国家市场上也占有重要位置。1991/92至2001/02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使印度成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印度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从后面的图表上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印度软件与IT外包业务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印度的软件及服务企业将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
1981年到1982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翻番,达到1,350万美元。1988到1990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再次翻了一番,达到1.28亿美元。1996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1996-1998年间,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额第三次翻番,达到26亿美元。通过这三次翻番,印度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和知名度,成为公认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凭借国家政策的全力扶持、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在出口导向战略基础上的战略转型,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出口获得飞速发展。
2001年以后,随着全球网络热潮的消退,科技股难获青睐,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的疲软,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出口业务受到打击,增长率下降,但仍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的速度发展。
以2003年和2004年的实际业绩看,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大家的预计。
以前我们理解印度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时,总是将其与代工、代码转换、数据录入和缺乏核心技术等词汇联系起来。而在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已经成为在北美市场上,多个应用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一些印度公司与美国的主要咨询公司,在市场上形成正面竞争,他们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与核心技术,一些印度公司开始进入软件产品市场。而在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印度公司积累的经验被业界所公认。
快速增长的印度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面临危机与挑战。①发展速度与产业质量的提升,使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供需失衡,导致薪资水平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上涨,员工跳槽率居高不下,维持在两位数,人力成本快速上升。②是区域性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和宗教问题等原因,使发包方缺乏安全感,产生全部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担心。③作为亚洲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大国,由于文化与语言问题,却很难在亚洲的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
三、中国软件产业面临多少商机?
中国,有着与印度总量相当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规模,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我们的产业启动时间晚于日本和印度,所以企业质量与日本和印度比,有着差距。2000年国家出台18号文件,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国家在11个省、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又建立了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各地也根据18号文件的精神,出台了相应的针对软件的优惠政策,软件被确认为国家的重点产业。
在过去的五年中,软件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末软件企业已达到9000家(其中上市企业近40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04年软件与IT外包销售总额预期达到250亿美元。软件出口近三年发展迅速,年增长超过50%,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成为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区域,尽管出口占产业总量不足10%的份额,但在出口额和发展速度方面已经相当于印度 1995-1996年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GDP 7-8% 的速度稳健发展,10-15年之后中国应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全球2000强企业的大多数将落户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之一。
多年来一直依靠国内需求发展起来的软件企业,也因为过于依赖国内需求而延缓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制约了企业质量的提升。①是规模,大多数软件企业在100人之内,3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1000人以上的企业在20家左右。②多数企业的专长仅限于软件技术,有能力向用户提供行业经验咨询的企业少之又少,缺乏提供大型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实力,这一部分市场多被国外公司拿走。③教育系统培养的软件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投入再培训精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④由于企业规模的原因,多数企业没有大型复杂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经验。⑤只有极少数软件企业,具有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的人才,并具备跨国外包经验。
一间知名的IT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借助在中国落户的跨国公司的市场渠道,进入其本国市场,中国企业可以由软件转包做起步,形成能力后再直接进入其所在国市场。以循序渐进的方法,积累自己的国际商业经验,快速形成规模。掌握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和用户经验。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你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正面竞争的实力时,你才真正具备了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高端应用项目的能力。”
软件市场是开放的,中国的软件市场早已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软件与IT外包市场和生存在这一市场中的产业,依其自身的特性(除日本这样的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再受国别限制,而是依照通用的商业规则在运行。即使是日本,也因为 35%-40%的成本下降,而加速将低端业务外包到海外。
中国的软件企业,应把握住全球软件与IT外包业务快速离岸发展这一商机,将美国、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和韩国)市场与国内市场连接为一个全球市场看待,以成为具有咨询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软件产品开发与制造商为目标,以IT硬件的中国制造为模版,在软件与IT外包产业中建立中国制造的品牌。
我们在日本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已赢得了信誉。尽管我们的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的总承包商序列,但我们最早进入日本市场的骨干企业,已经开始与日本的总承包商一起面对用户,从需求开始介入项目、参与设计承接详细设计和开发及测试工作,并承担后继服务,对日本市
场的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也已经开始。日本市场潜力巨大,其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0%,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地位相当。今天日本软件与IT离岸外包仅占其市场总规模的不足1%,而50% 以上的增长幅度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日本市场上,我们可以锻炼队伍、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快速扩大团队规模、提升企业质量。将来当我们与印度企业在北美市场上平分秋色的时候,日本仍应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
我们与印度两国产业之间,有竞争、有相互需求,也有合作的空间。今天我们与印度企业分别生存于各自的市场中,还未形成正面竞争。但随着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速度的加快,我们一定会成为全球软件与IT外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伙伴。今天印度企业希望借助进入中国市场,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平抑人力资源成本、进入东北亚(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作,训练出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团队,提升我们企业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了解进入欧、美市场的渠道和商业规则,积累面向全球市场的经验。我们的企业与印度企业,将会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欧、美的软件与IT外包市场,是全球市场的核心,美国占有市场总量的40%,欧洲占总量的30%。进入欧、美市场,是新兴软件国家的终极目标。中国是所有竞争者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的主要软件企业有一个共识:“未来中国将是印度在欧、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今天中国的企业主要是透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研究和开发中心转包来获取欧洲和美国的订单。但值得欣慰的是,近一两年,在国内与跨国公司合作了较长时间的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了欧、美市场的能力。其中一些企业(尽管数量很少),在欧、美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欧、美市场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已经起步,且发展迅速,开启了一片新的空间。我们的多数企业还不适国际市场,我们与印度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借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转包过渡,与印度企业合作进行学习经验,以及进入欧、美的基于IT的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是我们进入欧、美国市场的三个起步点。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度过艰苦的学习期之后,将会与我们在日本市场的发展一样,出现井喷式增长效应。
我们不应再强调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因为软件与IT外包产业,本身就是全球化产业,它不需货物的流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赖的是通信和网络基础。这一产业,生存在不受国界限制的开放的全球市场上,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开放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软件与IT外包产业,也将以勃勃的生机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