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潞安国际化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潞安国际化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付永岗
安全社区是一个永不竣工的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社区建设,笔者认为应突出四个重点,完善六个机制,用好两个策略。
一、突出四个重点
目前,潞安安全社区建设正处于巩固提高阶段,是安全社区五年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和工作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领导的支持、工作的融合、目标的明确、组织落实的到位,都直接关系着安全社区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加强。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安全社区建设点多面广,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应进一步构建“大安全”管理格局,凝聚方方面面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地抓。
(二)注重工作融合。工作融合是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基础。应牢牢把握安全社区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宗旨,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矿区总体安全发展规划,与一流文明矿区建设、社区八项功能建设等有机结合,把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三)确立明确目标。安全社区建设的总体目的是减少和控制伤害发生。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搞清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具体工作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干预措施。通过对各类伤害的逐一控制,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抓好计划落实。既重视过程管理,又严格绩效评估,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活动进度落实、队伍落实、经费落实。
二、完善六个机制
(一)灵活的跨部门组织管理机制。围绕解决面临的问题,建立合适的工作机构,是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的重要组织策略。当前,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独立解决,需要建立一支项目实施团队来承担这些工作。为此,应当充实完善项目实施网络,逐步形成由专业组牵头、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督促执行、项目实施小组负责组织、活动小组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
(二)积极的社会参与机制。共建共享、互利多赢是社会参与的基础。实施社会参与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安全社区惠及更多人群,拓展到更多领域”。应充分开展社会动员,调动各级组织和居民的参与热情。应搭建共建参与平台,掌握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为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参与机会。应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完善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让更多志愿者参与安全社区建设。
(三)长效的技术保障机制。安全社区建设涉及社会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安全工程等诸多学科,有赖于相关部门和学科的技术支持。应采取部门牵头、内部挖掘、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可靠的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应明确业务技术部门开展业务指导的责任,加强项目管理、隐患排查、伤害监测等业务知识培训和日常业务工作指导,及时解决问题。特别要集中专业技术力量解决调查诊断、危险源辨识评价等“瓶颈”问题。应加强与疾控部门、公共卫生学院和国内安全社区专家的沟通联系,充实安全社区绩效评价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尽早建立内外结合的安全社区专家小组。
(四)周期需求评估机制。安全社区建设每5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需要开展一次社区需求评估。就具体项目而言,大致包括项目形成评价、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建立这项机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及时纠正偏差,持续改进安全社区建设。
(五)连续的伤害监测机制。伤害监测是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伤害信息进行连续系统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应用,为制定伤害预防计划、完善干预措施、监测评估干预效果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工作有三项:
一是完善《伤害监测办法》。主要是完善数据收集和登记、输入和处理、分析和解释、报告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利用、监测系统评价等6个环节的制度流程。
二是完善伤害监测中心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在各社区所在单位和总医院设立分中心,强化监测中心的信息处理,监测网络的监管。在监测中心建立完善数据处理流程和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建立伤害信息直报系统,完善伤害信息数据库。设立伤害监测质控小组,完善逐日信息报送筛检审核制度,完善每月监测站点动态检查、质量控制制度以及监测系统半年评估制度。坚持每季度伤害监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技能和分析报告质量。
三是完善网络监测工作制度。把伤害监测纳入相关临床科室、小区、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绩效管理,制定实施考核激励措施,强化监测人员工作责任心。积极推广实施居民伤害报告激励制度,提高居民参与监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拓展伤害监测信息收集方法渠道,主动收集请销假记录、事故报警出警记录、事故调查记录、保险赔偿记录、电子监控记录、户口注销或人口死亡记录等信息,实现由原来的被动报
告登记向主动采集信息转变,使伤害监测涵盖矿区各个场所、各类人群,真正做到“全覆盖”。
(六)规范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机制。危险源控制是有效预防重大事故伤害的重要内容,抓好危险源辨识评价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危险源定期辨识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危险源调查摸底,建立危险源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危险源辩识评价档案。及时反馈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信息,为实施危险源动态控制提供依据。二是实施月度隐患排查分析报告制度。重点抓好隐患统计分析,找出安全行为、环境设施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为加强各项管理、消除薄弱环节、实施超前预控提供依据。三是完善危险源及隐患巡查制度。推广地面安全调度例会经验,建立自查、互查和联查相结合的巡查网络,实现安全巡查无缝隙、安全责任全覆盖。
三、用好两个策略
项目选树、样板示范是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两个基本策略。
(一)抓亮点,选树优秀项目。通过内部评审、提炼、交流,确定安全社区建设的优秀特色项目,重点实施,保证绩效。对优秀项目的实践经验,应加强总结,大力推广。
(二)抓典型,推进样板示范。样板示范是展示安全促进成效的载体,是创建本质安全社区的具体体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应积极开展本质安全型厂点、场所、街道、小区、学校等方面的样板建设,为同类场所开展工作提供示范,用良好的环境影响人、转变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养成。样板展示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原则,注意解决现实问题与提高
工作标准相结合、规范安全管理与贯彻政策法规相结合,着力在完善安全组织制度、营造宣传教育氛围、维护改善环境设施、改进拓展安全服务、加强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都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篇: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陈新祥 徐昌洪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一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关精神,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社区在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基层民主自治、推动城乡建设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各地针对过去居委会规模过小、地域交叉、资源分割、管理不便等问题,按照有关文件提出的要求,重新划分了社区,调整了社区规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新型社区3862个。在此基础上,各地大力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已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责任主体,以社区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性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同时,各地注重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创新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工作机制,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初步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为主体、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各地通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优化环境,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社区得到逐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机制正在形成。现在,全省大部分城市已推行了社区居委会户代表选举或直接选举工作,全省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社区已经达到40%左右。各地还积极探索,组织居民开展“门栋自治”、“居民论坛”等民主管理活动,创新了社区民主管理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民主自治。
——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来抓,通过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目前,社区服务的内容已从传统的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特别是各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着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居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难、看病难、看病贵、基本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深受居民群众的好评。
——社区建设投入保障逐步加强。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区建设投入和发展机制,加大社区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建设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当中从无到有,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步建立增长机制,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加大,社区工作运转经费基本得到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达到月均1000元左右。
——农村社区建设探索推进。各地根据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努力使广大农村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省18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及相关县(市)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最关注的利益需求出发,加强农村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形成了不同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推动了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二
全省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工作经费保障不力,四是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抓紧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地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好社区建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保障社区建设工作资金投入的制度化、可持续化。
——切实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调整社区规模。当前,重点是切实理顺县(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新建住宅区、工矿企业所在地、城中村及城郊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组建工作,全面完成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全覆盖。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具体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行政工作负担。三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需要社区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以及针对社区开展的检查、考核、评比等,都要报经市、区(县)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审核批准。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承担;凡经审核批准进入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或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的有关工作事项,必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手段,做到任务责任到位、工作经费到位。
——努力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手段。一是落实好社区工作经费。要根据社区管理人口规模核定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二是加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建设。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的基本标准,并普遍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一是整合社区工作力量。完善社区各类组织机构,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规模,合理确定社区工作人员的职数。同时,要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岗多责、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实行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二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按照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解决好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及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资,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相关福利待遇。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民政厅)
第三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战略。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例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问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第一是名牌发展战略阶段。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发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一方面发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不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产品、市场和管理发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态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国际经营能力、经验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将来一旦资源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准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这样一个过程。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麻烦,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也不鲜见。后发劣势问题也不容忽视。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虽然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持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领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虽然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育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虽然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巨大,但是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所以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用,会鼓励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接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虽然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影响所在国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育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
第四篇:国际化社区调研报告
**街道国际化社区管理调研报告
立足需求 积极探索
着力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街道成立于****年*月,辖区**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新城**城组团核心部位,紧邻首都机场。总入住户数**万户,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人,外籍人口**人,占**区外籍人数的85%以上;辖区有**个自然小区,其中**个别墅小区,**个拆迁小区和普通小区。
作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街道,针对辖区涉外机构多、高档别墅多、外籍人员多这一实际情况,街道秉承“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涉外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无盲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为依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街道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化解物业纠纷作为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于2011年1月,建立了区住建委和街道物业联合监管机制。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以来,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优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的支持和好评,(一)健全组织,成立三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全市 率先建立了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管理服务办公室,辖区*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站,每个园区设定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街道-社区-园区”三级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二)创新机制,实施物业监管联合考核。**街道办与区住建委协商,将原由区住建委负责考核的《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规定中的*大类共**项内容,区住建委将物业监管职能以委托形式下放到空港街道办事处,由空港街道办事处代为考核,加大从源头及时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的力度。
(三)突出重点,着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后,街道协调公安、司法、住建委、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参与物业纠纷矛盾调解,方便了业主反映问题,方便了街道和居委会现场协调和监督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据统计,**街道2010年物业纠纷为40起,2011年矛盾纠纷仅10起,2012年目前只有3起,无越级访。通过实施物业监管模式,使物业公司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宗旨,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一)便民服务全覆盖。推行“管家”式管理服务模式,即50户业主设一名“管家”,管家负责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开通24小时双语客服热线,为居民提供报 事、报修、急救、出租车、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投诉建议等各种服务;为每位业主发放便民联系卡,内容包括联系人、电话和各项便民服务项目等;针对外籍居民设立了一站式受理窗口,并配有多种外文版本的涉外规范性文件,为境外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指南,包括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二)定期培训强素质。居委会协调物业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物业员工以及园区内保姆、保洁人员开展技能、双语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外籍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三)个性服务促和谐。采用通知公告(书面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社区网站、《月讯》、业主月度座谈会、客户满意度调查、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居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并及时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居民。
(四)志愿服务保稳定。从外籍居民的意愿和兴趣出发,深入挖掘社区的各类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壮大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
(一)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国际化社区都设有居民活动场所,其中,室内有游泳、健身、乒乓 球、羽毛球等设施,室外有网球、足球、儿童乐园、采摘等活动区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丰富文体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外籍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开展传统民间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给予外籍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在组织社区活动前,广泛征求和听取外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包饺子、吃粽子、舞狮、赛龙舟等中华传统民间活动,搭建外籍居民与社区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融入中国文化,营造中西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外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居住在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三是开展共建友谊活动。社区经常组织外籍居民与辖区共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强化了共驻共建意识,增进了友谊。
(三)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凝聚引领作用。针对国际化社区人员素质较高且经济较为宽裕的特点,街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语言翻译类等社会组织,在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际化社区慈善组织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冬衣送温暖、建母亲水窖、为贫困人员献爱心等活动,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捐赠衣被2000余件,为 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的关怀。
第五篇:国际化社区调研报告
**街道国际化社区管理调研报告
立足需求 积极探索
着力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街道成立于****年*月,辖区**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新城**城组团核心部位,紧邻首都机场。总入住户数**万户,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人,外籍人口**人,占**区外籍人数的85%以上;辖区有**个自然小区,其中**个别墅小区,**个拆迁小区和普通小区。
作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街道,针对辖区涉外机构多、高档别墅多、外籍人员多这一实际情况,街道秉承“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涉外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无盲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为依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街道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化解物业纠纷作为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于2011年1月,建立了区住建委和街道物业联合监管机制。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以来,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优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的支持和好评,(一)健全组织,成立三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全市 率先建立了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管理服务办公室,辖区*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站,每个园区设定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街道-社区-园区”三级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二)创新机制,实施物业监管联合考核。**街道办与区住建委协商,将原由区住建委负责考核的《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规定中的*大类共**项内容,区住建委将物业监管职能以委托形式下放到空港街道办事处,由空港街道办事处代为考核,加大从源头及时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的力度。
(三)突出重点,着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后,街道协调公安、司法、住建委、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参与物业纠纷矛盾调解,方便了业主反映问题,方便了街道和居委会现场协调和监督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据统计,**街道2010年物业纠纷为40起,2011年矛盾纠纷仅10起,2012年目前只有3起,无越级访。通过实施物业监管模式,使物业公司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宗旨,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一)便民服务全覆盖。推行“管家”式管理服务模式,即50户业主设一名“管家”,管家负责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开通24小时双语客服热线,为居民提供报 事、报修、急救、出租车、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投诉建议等各种服务;为每位业主发放便民联系卡,内容包括联系人、电话和各项便民服务项目等;针对外籍居民设立了一站式受理窗口,并配有多种外文版本的涉外规范性文件,为境外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指南,包括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二)定期培训强素质。居委会协调物业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物业员工以及园区内保姆、保洁人员开展技能、双语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外籍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三)个性服务促和谐。采用通知公告(书面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社区网站、《月讯》、业主月度座谈会、客户满意度调查、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居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并及时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居民。
(四)志愿服务保稳定。从外籍居民的意愿和兴趣出发,深入挖掘社区的各类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壮大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
(一)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国际化社区都设有居民活动场所,其中,室内有游泳、健身、乒乓 球、羽毛球等设施,室外有网球、足球、儿童乐园、采摘等活动区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丰富文体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外籍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开展传统民间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给予外籍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在组织社区活动前,广泛征求和听取外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包饺子、吃粽子、舞狮、赛龙舟等中华传统民间活动,搭建外籍居民与社区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融入中国文化,营造中西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外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居住在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三是开展共建友谊活动。社区经常组织外籍居民与辖区共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强化了共驻共建意识,增进了友谊。
(三)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凝聚引领作用。针对国际化社区人员素质较高且经济较为宽裕的特点,街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语言翻译类等社会组织,在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际化社区慈善组织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冬衣送温暖、建母亲水窖、为贫困人员献爱心等活动,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捐赠衣被2000余件,为 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