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第五章卫生服务研究
第五章卫生服务研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 目前卫生服务研究的主题与卫生改革的主旋律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 反映医疗服务需要量的指标主要由两类指标组成。
3. 反映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卫生资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 卫生人力需求的预测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合而成的。
二、选择题(单选):
1. WHO 在哪一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
A.1974B.1975C.1976D.1980E.1985
2. 我国较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起始于()
A.1980B.1981C.1982D.1985E.1991
3.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展过几次全国范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
A.1次B.2次C.3次D.4次E.5次
4.近年我国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约为()
A.8%B.6%C.4%D.3%E.5%
5.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属于()
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6. 为了验证社会预防措施的效果常采用以下哪种研究方法?()
A.分析性研究B.实验性研究C.理论研究D.综合评价E.描述性研究
7. 在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应计算:()
A.直接卫生费用 B.间接卫生费用 C.两者都包括 D.视具体情况而定 E.其他
8. 以下哪种属于资源分配适宜()
A.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卫生资源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高
B.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C.资源充分,医疗服务需要低,卫生服务利用充分
D.资源充足,利用良好,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大,三者之间保持平衡 E.卫生服务需要量低,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低,卫生资源投人过度
9.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A.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B.卫生服务的价格C.居民的健康观念
D.费用的支付方式E.以上都是
10. 下列答案哪一项不是反映医疗需要量的指标:()
A.两周每千人患病人数B.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
C.两周每千人因病伤卧床人数D.两周每千人就诊次数
E.每人每年休工日数
三、名词解释:
1. 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 research)
2.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needs)
3. 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demands)
4. 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5. 费用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四、问答题:
1. 简述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原理。
2. 国家卫生研究纲要(ENHR)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 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指标有哪些?
4. 试述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及其相互关系。
5.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卫生服务研究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平效益质量
2.疾病的频率(度)指标严重程度
3.门诊服务利用指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4.卫生人力卫生经费卫生机构装备和供应知识和技术
5.城乡配置不合理层次配置不合理
6.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人口比值法
7.卫生服务需要量卫生资源投入量卫生服务利用量。
二、选择题:
1.C2.B3.B4.C5.A6.B7.C8.D9.E10.D
三、名词解释:
1.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 research):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探索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途径。
2.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needs):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3.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demands):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4.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在成本效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果都用货币单位计算,用效益成本比值表示。
5.费用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投入成本按货币单位表示,产出的效果则以健康指标或卫生问题的改善来表示,实际是研究资源消耗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用成本效果比值表示。
四、问答题:
1.主要从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利用的内涵(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即通过调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利用情况及影响利用的因素,研究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足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寻求合理组织卫生服务的方法。
2.ENHR是应用卫生服务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卫生服务的现状、存在的卫生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策略,ENHR是将研究、组织管理和决策相结合的策略,其目的(内涵)是促进卫生发展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益和
效果,改进卫生策略和管理。ENHR的内容综合了流行病学、社会学和行为医学研究、生物医学研究、卫生服务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内容,是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研究,特别注重对贫困人群、高危人群的服务供给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关注。通过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研究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卫生问题。
3.反映医疗服务需要量的指标主要由疾病的频率(度)指标和严重程度两类
指标组成,疾病频率(度)指标有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失能率;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有两周卧床率、两周休工(学)率和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卫生服务利用可分为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及预防保健服务利用等几方面,门诊服务利用指标包括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和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包括住院率、人均住院天数和未住院率。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4.卫生服务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
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外,还与个体的收人水平、家庭人口、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医疗需求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卫生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都难以得到全部满足。
5.卫生服务需要量是人群健康的客观反映,凡是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
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量,主要有下列因素:人口年龄及人口性别,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地理条件,家庭与婚姻,心理行为因素,医疗保健制度。
第二篇: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
是非题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设计回归期限时,事件发生频率越高,回顾期限越长 “您去年参加了合作医疗,今年还参加吗?”属于意愿类问题
选择题
“你爸妈是否得糖尿病? A 是 B 否”属于问题设计中哪种错误类型 哪一项属于非概率抽样
名解
health service demand
stakeholder
program evaluation
potential health need
问答
如何测定人群未被满足的卫生服务需求
项目评价的目的项目评价的分类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举例说明,什么研究适宜使用定性研究,为什么 在我国现阶段,仅仅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或需求制订卫生发展规划各有何利与弊?那么应如何制定
第三篇:卫生服务研究(课题计划书)
石河子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题计划书
研究题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学生姓名年级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号
2012年2 月7 日
研究背景
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护居民健康、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居民医疗保障的数据。
1993年的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调查人口中享受免费医疗的比例是1
5.50%,城市地区为53.48%,农村地区为2.69%,(四类农村仅为1.06%);享受部分免费医疗(如半公费、半劳保、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和统筹等)的比例为12.11%,城市为27.75%,农村10.96%;调查中自费医疗的比例是69.86%,其中城市为27.28%,农村地区为84.11%(经济落后的三、四类农村地区自费医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1]。1998年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调查人口中享受免费医疗的比例是4.95%,城市地区为16.01%,农村地区为1.16%;6.5%参加了合作医疗(主要在农村地区);76.40%自费医疗。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和的覆盖人口不足5%,自费医疗比例高达90%以上。与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享有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人群的比例下降,自费医疗的比例进一步增加[2]。2003年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仅为9.5%[3]。2008年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大幅增加,增长至89.7%。截止到2008年6月,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到达93.0%[4]。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展新农合以来,农民的参合率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体现了新农合的优越性和可研究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 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快速发展。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农村为重点,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是保证新农合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制定补偿方案的本质,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尽可能地实现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提供医疗保障,以真正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保障制度的功能[5]。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及其补偿
(一)农村健康保险补偿测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农村健康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研究。由美国Rand公司资助,中国农村健康保险试验项目研究组1988年在四川简阳、眉山的26个村实行了20%补偿比和30%补偿比的试验研究,认为20%是补偿比的有效起点,并提出设计获取保险因子和增加系数的方法。利用保险因子可以预测医药费,根据医药费确定补偿比[6]。
该研究获取的保险因子在我国合作医疗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成昌慧等人1997年利用山东省农村居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人均门诊、住院医药费用的调
查结果,在综合农村合作医疗和健康保险筹资额与补偿比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合作医疗筹资额和补偿比例数量关系模型进行研究,编制了筹资额与补偿比数量关系检索表 [6]。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我国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在科学合理设计补偿方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学探讨及实例研究。首先是关于新农合“保大”还是“保小”的争论。一部分观点赞同以保大为主,但要兼顾保小,理由是:如果基金仅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及住院医疗费用,会导致受益面小,影响未被受益的农户继续参加的积极性;如果不兼顾保小,农民可能会因小病延误治疗而拖成大病;如果只保大病,会导致资金向医疗倾斜,防保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地位降低并影响资源配置;如果只补偿住院医药费,会导致大量的造假住院材料及引发农民小病大治,增加监管难度,浪费卫生资源。另一部分观点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以大病统筹为主,大病冲击对于农户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应重点保障大病风险,保小影响统筹基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应改变参保者“人人受益”、“多少保一点”的传统观念。如果采取“保小又保大”虽然可以使更多的参合农民治疗后得到实惠,从短期来看,增加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但减少了对住院的有效补偿,降低了防范和分散不可预测的更大风险的能力[7]。
有的学者提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状况,合理选择门诊和住院补偿。在补偿应向谁倾斜方面:一是按医院等级采取不同补偿比例,等级越高,补偿比例越低,目的在于控制病人流向;二是按费用分类采取不同的补偿比例,费用越高,补偿比例越高,目的在于减轻住院病人的负担[7]。在如何确定费用分段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均补法,即同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相同,优点是便于农民理解和操作计算;二是递增比例方法,按不同的费用组段确定不同的补偿比,特点是对大病患者帮助较大,但减少了低费用者的利益补偿。
有的研究认为,由于新农合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费用分担(起付线、支付比、封顶线等)及补偿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了不同收入人群受益不均的问题,尤其是收入较高的人利用了较多的卫生服务因而获得较多补偿,加剧农民就医的不公平性。有学者提出,这是共付保险的特性,应通过医疗救助为贫困人口支付部分医疗费用,发现除贫困人口以外受益最小的群体(如潜在贫困人口)并采取措施缓解他们支付能力低的问题,或根据不同疾病谱、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用药档次制定不同补偿比例,严格执行用药目录,抑制大型仪器检查费用、检查次数,遏制医疗高消费支出,以减少所谓“穷人帮富人”的现象[7]。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式、补偿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
新农合补偿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只补住院,二是住院和门诊均补,三是门诊、住院和门诊大病均补。门诊补偿模式有2种:一是建立家庭帐户,二是实行门诊统筹;住院补偿有2种:一是按住院机构分等级按比例补偿,二是按住院费
用分段,按比例补偿;门诊大病补偿有2种方式,一是定额补偿,二是纳入住院补偿。在选择合作医疗的补偿模式方面,农民均首选“保大病+乡村门诊”,其次是“保大病+体检”或“大病+预防保健服务” [8]。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起付线和门诊封顶线。起付线一般只针对住院补偿;宁永功主张参照各级医疗机构平均医疗费用的2倍设置起付线,并建议在规定起付线的同时设定最低补偿额,防止出现过低补偿。关于设置门诊封顶线宁永功认为要结合补偿范围、起付线、补偿比、筹资标准、大额费用人数及总额等综合指标考虑。门诊统筹封顶线一般为个人缴纳费用的3~5倍为宜;住院封顶线以农民人均收入3~5倍为宜。在具体的测算方法方面,宁永功和邓波提出的方法一致。测算封顶线首先要对调查范围内的住院病例进行排序分组,按选择的报销比例测算,扣除不予补偿的起付线下的部分,测算出该需支付的总费用,再选出分组中最大费用病例按比例报销计算后所需支付费用,以此为依据测算封顶线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比例。一般的观点认为,补偿比超过医疗费用的80%,就可能造成费用失控;补偿比低于医疗费用的20%,对患者意义不大,甚至不能称作保险。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培训教材延用了90年代眉山、简阳健康保险试验的保险因子数据,该方法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近来也有观点对保险因子应用的时间性、区域性等问题提出质疑,有研究表明我国2004年新农合试点县的医疗费变化并未显现出该保险因子的水平。该研究在理论上考虑得较全面,但实践中需作大规模人群抽样调查,且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9]。
受政治、经济和农村地区特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机制不可能沿用一般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和方法。上述有关新农合补偿机制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探讨,尚未形成对不同类型地区建立适宜补偿机制的指导性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新农合制度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推进,稳步实施[10]。今后合作医疗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向农村开放;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制度支付的目标应为重防、保大、顾小;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向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发展,实行社区管理型医疗和尽快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农村居民新农合补偿机制的补偿方案及其基金使用和运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探讨新农合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新农合补偿机制更好的为农民健康服务提供借鉴。以促使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使有限的基金能更高效率的使用,最终实现有效减轻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的目的,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有效运行。
(二)研究意义
研究新农合补偿机制,了解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机制中不足之处,是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要;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进步,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新农合的筹资情况
2.农村居民对新农合补偿机制的认知情况
3.实行的新农合的实际补偿情况及其主要补偿模式
4.探讨新农合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方法:大量检索并阅读文献,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所研究课题的现状
2.现况调查方法:抽样,先进行预调查,收集并分析预调查资料,校正问 卷,进行现场调查
(三)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将调查后的有效问卷,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然后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
(四)质量控制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慎重筛选指标。设计 好问卷后,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并做预调查,以检验调查问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 性,在现场调查过程中由当地卫生行政人员负责协调工作,收集问卷后进行审 核并校对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分析报告,1993年
[2] 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8年
[3]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2003年
[4] 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
[5] 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6] 罗家洪,黄兴黎,李晓梅等.寻甸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3):179-181
[7] 张笑天,王保真.医疗保险原理与方法[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269-280
[8] 葛恒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
济,2006,25(12):5-7
[9] 王靖元,邵高泽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分割机制与补偿比例[J].中国农
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7):19-21
[10] 左适莉,胡替联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模式与家庭帐户模式的比较
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2):19-21
第四篇:卫生服务研究 第22章 卫生服务公平性
卫生服务研究第二十二章 卫生服务公平性
第二十二章 卫生服务公平性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发现差别并探索形成的原因
(2)为卫生改革政策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3)监测卫生政策的执行并进行效果评价
2、所谓公平性意味着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need)为导向,而不是平均分配,更
不是取决于社会特权。进一步说,公平性应该是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不是分摊本可避免的不幸和健康权利的损失。卫生保健和健康公平性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在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
3、公平性分类:
(1)卫生保健公平性(equity in health care)是指公正、平等地分配
各种可利用的卫生资源,使整个人群都能有相同的机会从中受益。为使这一定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他对卫生保健的公平性下了一个工作定义:相同的保健需要应有相同的服务可及性,相同的需要应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利用,所有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卫生服务质量应该相同。Mooney 则将其简化为一句话,即相等的卫生保健需要应获得相等的卫生服务利用(equality of use for equal need)。在这里,利用是卫生服务可及性、利用量和费用的总称。
卫生保健公平性可进一步分为横向公平性(horizontal equity)与纵向公平性(vertical equity)。所谓横向公平性是要求对具有相同卫生保健需要的人群,应提供相同的卫生服务;纵向公平性则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对所处状态不同的每一个体,应给予不同的处理,需要越多,利用越多。
(2)健康公平性(equity in health)是指不同社会人群(如不同收入、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等)具有相同的健康状况或健康差别尽可能缩小,或者说不同人群具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健康。
(3)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equity in health financing)是指在卫生服务筹资过程中,不同人群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存在横向公平性和纵向公平性两种,前者是指不同社会类别人群,支付相同的费用应该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利用;后者是指个体在为健康筹资时,支付额应与其支付能力相一致,支付能力越高,支付的筹资额应越大,如以税收作为卫生筹资主要手段时,个人收入调节税的累进税率(progressive tax rate)即体现了这一原则。
4、公平性的评价指标:
(1)横向公平性标准
① 相同的卫生费用支出能满足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
② 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应能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利用
③ 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有相同的卫生服务可及性
④ 不同人群应有相同的健康状况,应缩小健康的不平等性
卫生服务研究第二十二章 卫生服务公平性
(2)纵向公平性
① 对相同的卫生服务需要根据个体具体状态提供不同的卫生服务
② 卫生服务筹资的增加应根据支付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5、公平性的测量:
(1)卫生保健公平性:
① 单因素分析方法:利用/需要比:Le Grand法,分解分析法
② 多因素分析方法:
(2)健康公平性:极差法、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伪洛伦茨曲线、差别指数、不平等性斜率指数与相对指数、集中指数。
6、公平性研究对卫生发展的作用:
(1)指导卫生政策的制定
① 自然和生物学差异;
② 健康行为和健康意识;
③ 工作、家庭、环境中的有损健康因素;
④ 健康和其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⑤ 自然选择或与健康有关的社会迁移,如患病人群有迁往较低的社会等级的趋势。
(2)衡量卫生政策实施效果
(3)把握卫生事业发展方向
① 指导卫生资源配置
② 发现并保护弱势群体
③ 建立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动态监测与反馈系统
第五篇:卫生服务研究 第7章 定性研究方法
卫生服务研究第七章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七章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定性研究以问题开始,不管什么形式,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改善人类环境。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定性资料通常是以文字、声音、图象形式表示,而不是数字形式。当定性资料归纳成一定形式便成为信息,这些信息付之应用便成为知识。
2、定性研究有两个独特的性质,即:
1)研究人员本身是研究的手段或方法,通过他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目的是了解社会的某些方面。
3、定性研究有以下特征:
①定性研究人员面向自然世界,收集有关感官经历的资料,包括:人们看到、感觉到、听到、尝到和闻到的一切。定性研究不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或通过邮寄问卷进行,研究人员深入到社会,接触人们的日常生活,系统理解人们的生活经历。
②定性研究人员工作在现场,与人面对面接触。他们通过交互的、人文主义的多种方法如:听、说、看、读等试图理解人们怎样认识他们的世界。这些就是人们所知的的访谈、观察和收集文件的基本技术。研究人员与人交谈、就象人们的亲属一样深入其日常生活聆听人们的谈话、阅读文件、观察人们的居住空间、服饰、工具和装饰等。
③定性研究人员评价人们生活世界的一切,包括凌乱的东西。他们持续关心构成上下文所需要他们的工作,设想通过探索复杂的事物,获得对人们经历的详细理解。研究人员整体地、全面地将社会世界作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观察,而不是以可测量和统计处理的离散变量来观察,并通常进行详细描述和解释而不是测量和预测。
④定性研究的研究人员本身在定性调查研究中非常重要。研究人员系统地反映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进入到被调查者的世界,他们可能将被调查-1-
者的世界以某种方式定型。
⑤定性研究对于个人经历非常敏感。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可能使整个项目定型。从最早的好奇到最后的报告,研究人员的个人经历是一面透镜,凭它来观察世界。研究人员的性别、种族、年龄、政治、信仰等都影响定性研究的结果。⑥定性研究人员试图不对社会世界提出一个刚硬的、先验的框架。他们想了解哪些是组成被访谈者生活的重要问题。在研究之前,往往没有正式的假释,但定性研究人员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这种概念框架可以且常常被改变、修改和精练,或许更重要的是问题被发现。另外,根据对研究的场所、被访谈者的认识和研究者对于项目不断增长的知识,这种资料收集活动可以改变。
⑦定性研究依靠多方面和反复的复杂推理,它在部分和整体之间移动,如:从理论到经验的演绎推理和从经验到理论的归纳推理。定性研究人员传统上是进行从特殊到一般陈述的推理,归纳多于演绎。
最后,定性研究是解释性的。
4、定性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
(1)个别访谈/深入访谈
(2)专题小组或小组访谈
(3)家庭访谈
(4)观察
(5)问卷调查
(6)叙述的收集
(7)案例调查
5、定性研究的用途:
(1)定性研究可以作为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的工具
(2)定性研究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对形成知识有启迪作用
(3)定性研究提供解释现象的新途径,明确信仰和价值
(4)定性研究提供转变社会的途径
6、深入访谈(in-depthinterviewing)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基本技术。谈话是理解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想法、感觉和行为的基本手段。深入访谈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个别谈话了解研究对象的经历、态度和行为等。通常,深入的理解通过长谈产生。通过访谈把访谈者带入被访谈者的世界,至少可了解能用语言表达的被访谈者的内心世界。一个熟练的访谈者询问详细的、具体的情况,引出丰富的详细描述。
7、访谈的类型:
(1)非正式访谈(谈话是访谈)
(2)引导性访谈
(3)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
8、访谈的步骤:
(1)策划访谈
(2)确定访谈对象
(3)提出问题提纲
(4)选择和培训访谈人员
(5)准备和开展访谈
(6)资料整理、分析和报告写作
9、专题小组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ion)是通过召集一小组同类人员对某一研究议题进行讨论得出深入结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它是根据研究目的和预先确定研究主题的讨论提纲,在一个主持人的带领下,一小组研究对象,用1~2个小时的时间,围绕主题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充分和自由的讨论,讨论有记录员或观察员进行现场记录和帮助安排录音。
专题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利用小组的社会动力,在主持人的协调下,鼓励参加讨论者揭示他们行为的潜在原因。主持人最好富有经验,小组以6-12人为宜,讨论是主持人用准备好的提纲向小组所有人员询问全部问题,为保证调查的覆盖面,通常需要几个组。
专题小组讨论使研究集中在某个焦点上并发展相关的研究假设,允许你更深入地探讨要调查的问题和其可能的原因;可以用来为结构式的调查形成适当的问题,因为设计一个好的问卷需要对当地语言和观念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可以对已经获得、但可能不完全或不清楚的有关知识、信仰、态度和行为信息作补充或确认,可以为健康教育程序开发适当的消息,可以探索有争议的或敏感的话题。
10、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
(1)制定计划
(2)决定小组的类型和选择被访谈者
(3)拟定讨论提纲
(4)选择和培训主持人和记录员
(5)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6)结果的分析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