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国营企业规模发展与质量发展的关系
论国营企业规模发展与质量发展的关系
国营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力量,国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营企业应当着重发展规模还是重点发展质量的问题上,是每一个国营企业老总应当慎重考虑和抉择的关键问题。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世界的国际性大公司走进中国,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面对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战性,在市场局势变化多端又充满机会的双刃剑局面下,作为一家国营企业的掌舵人,应该做出符合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合理决定,在企业规模发展和质量发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又要有所倾向,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同时还要利于经济市场,利于中国社会发展。在国营企业优先发展规模还是优先发展质量的问题上,我想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在我看来,规模代表了一家企业的市场地位,但是质量代表了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在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之间,似乎总是那么难以取舍,因为这两点真的是很难以同时兼顾,如果一家企业在面对这个问题上做错了决定,导致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国营企业,同样是如此。
我的观点很明确,无论规模大小,质量问题决不能忽视。道理很简单,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更新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服务行业异军突起。“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充分,提升质量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立业之本。如何
才能在竞争中独占鳌头,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基本因素。一般而言,产品质量越好,市场信誉就越高,获得业务的机会就越多,创造企业获利的机会也就越多。产品质量还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董事长威尔森说过:“从长远看,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唯一经久的价值标准是质量本身。”这是对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和作用的精妙评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从山东青岛走向世界的海尔集团。当初在中国经济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可以说那时候生产出来一台冰箱就可以买一台,无论质量好坏。可是海尔不是这样,在发现了七十台左右的问题冰箱后,海尔掌门人怒砸冰箱,从而把海尔集团重视质量的观念树立起来,而这一佳话也不胫而走,最终让以质量优声誉好的海尔集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性大企业。正是当初的那种对于质量发展的执着,才有了今天的海尔集团。海尔的发展过程,值得中国的每一家企业学习。
另外一个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起初,乔布斯创立的苹果是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公司,可是,他们没有急于发展公司规模,只是在不断融资下,发展自己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创意,让苹果走上了艺术与技术交融的道路。最终,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科技公司。也许,苹果的案例更对于那些目前规模不大或者想急于发展规模的国营企业给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那就是,发展自己公司的优质产品,树立良好形象,规模大小只是早晚的事情。
解决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抓管理职责做起;其次要梳理企业现有及潜在的资源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第三,就是要抓产品的实现过程尤其要采取各种控制手段,第四是要抓测量分析的改进,尤其是各种检测手段要有。国际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全过程都需要参与的认证体系,这种认证体系是企业产品进入wto的通行证。一旦获得了一个标准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荣誉,对你的客户,你的市场获得了一种认知和诚信。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要以用户的需要为标准,企业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随着经济技术高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更新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优质产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成功的企业家都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不断开发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并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和质量保证的有效措施,用过硬的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获取经济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论党风廉政建设与保险行业发展的关系
论党风廉政建设与保险行业发展的关系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我们国家和企业的首要政治任务。按照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行业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是息息相关,保险产品俨然已经成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故对这个与我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中国保险行业更应该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合理有效在保险行业的开展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科学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深入的了解中国保险行业,也能为保险行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很好的帮助。同时也将对未来百姓更好的理财和幸福生活打下伏笔。
一、保险行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意义
保险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晴雨表,国民经济与保险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从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所以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提。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都逐步加强了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国际规则日趋统一。但在全球未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金融监管原则之前,中国保险行业除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之外,还需继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发展保险业必须坚持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整体保障水平低。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基础上发展保险业,我们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营管理方式和保险监管都要与之相适应。要充分发挥保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的保障水平。与此同时,党风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思想理论、政治倾向、整体素质、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党的作风状态,直接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人民群众也往往根据党风的状况对党作出评价和评判,尤其是在执政的条件下,形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各种因素中,党风属于核心地位。党风对民风起着引导、制约和决定的作用。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决定民风,党风好社会风气就好,党风不好社会风气也会受影响。党风不好,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以至败坏社会风气。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党必须在党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这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二、从为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入手,提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仅打破了独家经营格局,并导致保险行业竞争水平日益激烈,这种格局要求保险主体必须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盈利建设能力。其措施:一是提高承保质量。加强承保风险管控力度,借鉴先进的风险评控机制,有效评估投保标的的风险等级,合理厘定费率水平。二是严格理赔制度。要建立与完善一套严格的理赔制度,堵塞漏洞,加强与刑侦、经侦等部门的合作力度,防止骗赔案、假赔案和人情赔款的发生,对于内外勾结骗取赔款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养奸。三是加强财务资产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通过加强对资金、资产的管理和有效运用,确保公司资产安全,并使其实现增值。资金运用必须保证赔付为前提,对投资项目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公司正常健康运转。四是开源节流。在积极实现投资收益的同时,还需注重节俭,切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等途径,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经营管理也多出现“重业务、轻管理”的误区,拜金主义、以权谋私、以赔谋私、违法乱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了保险主体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特别是用“三个并存”和“两个依然”科学概括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态势,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保险主体要改变本行业中存在的这种状况,就要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排除各种干扰,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使防治“关口”前移,做到标本兼治,以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保险行业发展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随着保险主体不断增加,行业内出现了恶意竞争,随意抬高代理手续费标准、非正常渠道争抢业务等极不规范的竞争做法,迫使保险主体铤而走险。很多人往往认为主体盈利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互不相干,致使党风廉政建设受到干扰,不正之风乘隙而入,甚至愈演愈烈,导致盈利能力受到损害。
笔者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与盈利能力建设是辩证统一的。这是因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又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转型时期。能不能全面完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党风廉政建设既是“十二五”规划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保障。
各家保险主体围绕盈利能力建设这个中心,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积极发展的同时,还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总体工作规划之中,为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此,要着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有的人担心“查了案子,乱了班子”,怕影响稳定,妨碍发展,这是不正确的。必须懂得,腐败现象为群众所深恶痛觉,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要保持稳定,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腐败现象。二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与深化保险发展的关系。当前,保险行业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以赔谋私、手续费混乱等现象虽进行了治理和纠正,但依然存在,它是影响和困扰保险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损害保险行业形象、伤害保险主体与保户之间感情的根本所在。因此,纠正、狠刹各种不正之风,特别是行业不正之风势在必行。可以说,深化改革与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步进行。
三、党风廉政建设和保险业务工作要相互结合,形成合力,促使保险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保险发展的过程中,从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人和从事业务工作的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和支持。纪检、监察、审计干部要努力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增强公司合规经营意识,要经常深入实际了解和熟悉业务工作发展变化情况及客观要求,想业务之所想,急业务之所急,既要加强监察监督,又要帮助排忧解难,为业务工作顺利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要注意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划清政策界限,处理好搞好发展和搞好党风的关系,把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和坚持党性原则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险行业发展服务的途径,从事业务工作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纠正“抓业务发展这手硬,抓党风廉政建设这手软”的问题,使硬的这一手继续硬下去,使软的这一手坚决硬起来,增强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廉洁自律,严于律己,自觉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实践证明,就党风抓党风,就业务抓业务,路子越走越窄;就经营抓经营,即使把业绩搞上去也会偏离方向。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使保险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总而言之,党风是党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执政党的党风,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党风建设,并且,必须要明确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可谓是:“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本文从高校对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其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城市发展辐射文化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一个国家重要,对一个城市也同样重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的根本。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在我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纵观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如泉州,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而新时期受到海洋文明、外来文明的影响较大。其城市文化内化为泉州市民的观念,凝结成“诚信、和谐、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物化为海洋文化、品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礼仪文化等。其他,如大连等这些沿海城市也非常重视提升本市的文化竞争力,各个城市都在采取措施繁荣自己的城市文化。作者所在的秦皇岛市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提高其城市竞争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关键,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高校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最关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因此,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各个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谋求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欲达此目的,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使其品质和规模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力量更加强大。依靠落后的城市文化,是不可能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提升城市文化,必须依重高校,这是因为:高校大多建在城市,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
以泉州市区市为例,现即拥有华侨大学、仰恩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农林学院、黎明大学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侧重学科和专业的近十所高校,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是提升市文化水平、繁荣和发展我市文化的主力军。
有关学者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总括起来,包含
了根据什么干、干什么和怎样干三个要素。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由这三个文化层面来衡量,高校文化与城市其他社区文化相比,明显具有先进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就知识文化而言,高校是教育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平台,是知识的集聚地,一方面在传承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新的知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其二,就观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其三,就技术文化而言,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属社会掌握高新技术的人,一方面通过教学传授着既有技术,另一方面又通过科研在发明新技术,为人们怎样干提供便利工具和有效方法。正因为高校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和独特性,因此,高校文化对提升城市文化具有其特殊意义和必要性。
三、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明进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
经济”资源的整合器,担负着整合城市其他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在目前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就不可能引起包括本市市民在内的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其它一切资源也将失去活力。形象定位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优势,二是把握主线。因此,我市形象定位既要突出优势资源和张扬个性,又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城市功能,这是硬件;二是城市文化,这是软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城市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文化与形象建设。从地理位置来说,高校分布在城市的各社区内,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二)辐射作用:高校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技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出文化和人才,也代表城市吸纳知识、信息、人才,是城市吐故纳新的场所。高校输出的文化和人才不仅表现在造就最优秀的公民,而且还承担公民的终身教育。
(三)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着力把我市建成学习型城市,以全面提高我市的知识含量,提高城市竞争力。目前,我市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大群体中。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以高校为基地,建立学习型高校、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是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支柱。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绝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生在企业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企业文化的背后是高校文化。然而,当遇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目标问题时,他们之间也有类似“伙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在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非常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成为建设学习型高校和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门必须严格各级公务员考核制度,把对公务员的培训看作最直接、最值得和最有效的长期投资。政府在广泛整合社会知识资源的时候,要着眼于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双提高。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培养专家型干部。高校作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为城市输出人才、知识和观念,是城市三大利益群体的核心,它能肩负起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
总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事关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共同谱写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1)王廷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艺术百家[J],2008(4)
2)丁培卫,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审视,中国科技财富[J] 2008(9)
第四篇: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第五篇:论思想道德修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习其他任何课程一样,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也要注意一定的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学风,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习、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这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知是前提,行是结果,情感、意志起中介作用,行首先要有知的引导。只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我们才能在日常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才是检验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