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与减灾
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安全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发生6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城镇防震减灾能力建设面临新的考验。高度集中的城市人口与财富,相互依存的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工程,庞大的生活资料保障供给与安全需求,使潜在的地震风险随着城市发展而增大,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极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复合型灾害,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从震后救助转向震前防范,从直接救灾转向风险管理,从行政推动减灾转向依法减灾,不断提升城镇安全宜居水平。
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事前预防,全面排查地震灾害风险隐患,落实地震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好活断层探测工作,为城乡建设规划提供最可靠的断层避让资料。要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加大防震减灾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设区县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依法严格落实各区县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加快地震小区划成果应用,切实把好抗震设防要求第一关。要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强化基层政府责任,加大组织体系和执行体系建设力度,保障基层防震减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加快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社区应对地震灾害的应急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地震灾害风险。
要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科学确定合点并村选址,做好不宜建设地段避让,切实提高全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把农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广大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必要的应急避震常识。
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活动。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教育“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使用地震预防和自救互救知识,打造具有特色的“防震减灾文化”。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妥善处理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民心安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地震安全环境。
第二篇:城镇化与减灾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国旗下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2008年5月12日,我们永远记得这个日子,汶川发生了大地震,房屋倒了,亲人没了,家园瞬间成了废墟。那一幕幕都揪痛了我们的心。同学们,为了引起我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增强综合减灾的能力。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近年来安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学生安全意识也随之增强,防范能力逐渐提高,但是重特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每一个同学都应当视自己的生命为最宝贵的东西,都应当时时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就“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这个主题,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
第二、要注意交通安全。学生们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能跟着汽车跑,横穿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
第三、同学们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事件,一定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己解决不了的矛盾,一定要寻求老师的帮助解决。
第四、防泥石流和洪水,泥石流是一种土、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该流动体流速流量、冲刷撞击能力都远大于山洪,所以危害性极大。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涨洪水时绝对不能过河。
第五、防雷击,在有雷雨时不在大树下避雨;远离电力线及电气设备;不在空旷场地运动、玩耍。
第六,防溺水,小学生严禁下河和水库游泳。我们看到溺水现象,不可逃避,应该大声呼救,请成年人救援。同时将身边的可漂浮的竹竿,木棍等扔向落水者。如果熟悉水性,同时身边有超过2米的粗竹竿和木棍的可以脱衣后抱住材料下水救援。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生命也是脆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仁怀市仓荣小学2014年5月12日
第三篇:轨道交通与城镇化
第一章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给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的发展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从世界上的轨道交通发展开看,它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共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而且,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公共产品,不能任由其在市场上,必须由政府加以建设与公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的轨道交通在运营过程中亏损很大,给当地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政府在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发挥一个领导统筹的作用,通过改变投资方式,通过本论文给予政府在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发展政策上一些参考。
2.为城镇化过程中的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建设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到社会的各个专业领域技术和多个管理部门,倘若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合适的建设模式,那么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盲目混乱,从而导致这个建设项目的失败。通过本次论文,可以根据我国与外国一些经典案列的浅析,得出适合我国国情,包括城市轨道建设前期筹划,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的一整套建设模式。
3.为城市轨道交通最后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出意见
轨道交通的运营是其建成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加之我国运营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前期已有一部分轨道交通运营连年亏损。故随着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各种投资方式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必须更有效率,因而其运营管理的方式需要一些改革。中观世界上轨道交通的发展,伴随着建设模式的变化,运营模式也随之发展改变,从以往传统的自建自管自营、政府垄断的单一经营方式逐渐向建设管理分开,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改变。
1.1.2对轨道交通发展方向确立的意义
现今,伴随着城镇化过程,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而交通作为现代城镇化过程规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科学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城市的社会活动和功能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市民的交通需求必然也是多元化的,人们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可供选择的所有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所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其最大的特点。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目前仍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迅速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唯一的发展方向。在此形势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体系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对轨道交通发展方向的确认加快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1.3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城镇化是国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因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高,所以城镇化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数的比例很大。而发展中国家,因其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经济不发达,所以城镇化水平也比较低,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小部分。我国在旧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缺乏,对城镇居民的物资供应成为了国家的沉重负担,因此极力限制城镇人口的增长,走的实际是一条反城镇化道路,使得我国城镇发展严重滞后。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小城镇和大城市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主要有:
1.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成为促进我目前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因素
城镇化的过程必然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一个长期过程,第二、三产业向城市中心聚集,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交通运输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基本需求。作为人员和物流聚集疏散地的城市,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既是城镇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兴旺对于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国外一些著名的特大城市实践经验来看,轨道交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通模式,因其运载能力强、便捷方便、安全可靠、准时舒适的特点在城镇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在大规模的修建地铁,且在市民之中的反响不错,因此,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成为我国接下来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是符合城镇化发展需要的。
2.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的一大需求
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我国虽未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但随着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城市中心地区集聚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中的第三产业也逐渐兴起和不断完善,促进城镇化向前推进。
1.1.4社会利益分析
1.轨道交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调查研究,各国的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80%,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达30%~45%。即使近几年来机动车,私人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但公共交通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轨道交通又占有较大的优势,居主导地位,真正能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还得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同时,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物质及人力,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成熟期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证。确定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是我国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合理选择,只有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适合于我国的城镇化推进的,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严峻的交通问题,同时也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连接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向外不断扩张的发展主线,郊区的轨道交通站点能够提升其周边土地的商业价值,促进郊区的城镇化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结构布局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现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公共交通模式的改变来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使城市总体交通供需平衡。
我国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密集,内聚力强。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快捷、安全、运载能力强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旦发展如轨道交通一样适合城镇化过程,具有强大运输能力的城市交通系统,城市的空间结构将会发生大幅改变,轨道交通就能在城市结构布局变化中充分发挥重要诱导作用。
3.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城市人口有着重大意义
由轨道交通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发展改变, 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都将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城与城之间人口的流动,改变城市人口集聚度分布,其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城市中心区集聚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诱导人们远离城市中心到郊区居住。
4.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意义
轨道交通的建设,提高了沿线地区的可到达性,从而改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利用情况,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分布。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短缺、人口高度密集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轨道交通不仅用地面积要比城市道路少得多,而且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以及快速、安全等特点,能够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在轨道沿线的两侧,促进城市用地集成化与市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两项基本活动,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实现了人和物流动的同时也会影响土地利用的情况,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的结构。城市的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存在密切的联系。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运载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聚合力也就越强,城市呈现出紧凑的形态,从而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城镇化与城市结构理论 1.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农村格局进一步提高综合配套设施,个体人员各司其职,提高现代的进程。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中心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使城市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逐渐向城镇迁移以及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向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2.城市结构理论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是建筑物的增加,以及城市居民人数的聚集,而且是城市内部各具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同时各个功能区之间,都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从而构成城市的整体。这种城市内部各种地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空间分布配置情况称为“内部结构”或“空间结构”,简称“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是受城市中心内部自身的自然环境所约束,另一方面也受一些特殊原因如历史、文化宗、教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目前,国外的城市结构基本趋于成熟化,合理的功能分区,良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一个合理有机整体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国内的城市缺乏宏观整体性,科学的调控和互相作用影响,地域规划没能有效的融入到整体的规划中去。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整体结构的设计往往是以静态、先设性的指导思想来控制,易脱离了现实的一些不可预测性的变化,难以给城市的规划带来的一定的好处。因此在城市整体结构规划的时候,应做好调查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从而可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
1.2.2轨道交通发展和运营模式现状
虽然我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目前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已有的轨道交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出于体制和历史滞后性的影响使得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上流下来一些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1.以前的研究多注重于技术方面而较少涉及到运营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产生了城市交通供给不足的情况,促使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也已经发展了近30年,在发展初期,我们比较注重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各项核心技术可行方案的研究,而忽略了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造成了目前我国一些轨道交通运营情况欠缺人意。
2.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要求
轨道交通的属性是公共物品,是政府建设支持的。而其本身具有的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期长,利润低的特点使得一些没有政府财政支持的轨道交通难以存活发展。但随着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加,政府在轨道交通的投入比例下降,造成一些轨道交通后续建设资金不足。
要解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构建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体制需要对我国目前现有的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方式进行改革,需要对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模式进行探究。
3.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改革的要求
从世界各国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来看,目前的轨道交通由原来由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福利性”转向了“盈利性”,这样利于吸引一些私人投资者对轨道交通建设进行投资,可有效地缓解资金的问题。另外轨道交通作为公共设施这样的垄断行业,又不能实现纯粹的放置于市场,政府必须给予监督管制。
我国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的商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运营的轨道交通企业则需要依靠政府给予的支持而且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环境制定出合适的经营模式。想要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真正高效便捷,可盈利的运营,离不开对其各种运营模式的研究,从而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
1.2.3城镇化建设与轨道交通发展相互影响力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的已有一部分文献对城镇化建设与轨道交通发展相互影响力评价,但这些文章,只是取了一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没有具体的实例研究和充分的各方面探讨,而本论文旨在通过城镇化建设与轨道交通发展相互影响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研究(问卷附件1、2),通过指标的层次分析法列出指标的权重关系,分析其指标在轨道交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方向的作用,再以杭州市为例,结合实际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得出结论。
1.3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深化改革限制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使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处于中上水平,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较为不高,显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然而在不高的城镇化水平中,我国的城镇化仍然存在很大的“虚假”成分。一是许多农村地区“被城镇化”。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大量的农村区域被划为市区,同时一些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的扩张,许多郊区被盲目地划入市区,这导致了周围郊区的城镇化虚假,营造了城镇化的假象。二是农村人口“被市民化”。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大量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但因为没有城镇户籍,他们无法得到城镇化的好处,但被当作城镇人口统计,造成了统计结果不实。如果扣除掉进城的非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降低。
显而易见,我国的城镇化对于迅猛发展的经济水平来说,大大落后了。因此我们需要较好地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之间的关系,把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部分补上,这就注定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而交通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该如何建设适合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许多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轨道交通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创新城镇化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2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最终促使了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而且城市经济区域布局的变化和大城市本身具有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使得城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增加,居民出行更加的频繁,造成了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同时,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对客途时间的要求高,因此,我国逐渐开始发展准时、安全、快捷的轨道交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出行需求。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的物流需求大,特别是城市内部老城区建筑物众多且密度较大,造成城区内交通供需十分紧张。发展以环保清洁,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为骨干的轨道交通系统,为社会市民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降低私人汽车,机动车的出行,从而使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起步晚,技术水平较低,且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和盈利水平低的特点,资金不足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另外在轨道交通发展初期,我们比较注重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各项技术研究,而忽略了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因此出现了轨道交通项目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的现象。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很大,而客运量又难得以满足,导致了轨道交通运营亏损很大,给当地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故目前的运营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我国具体的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可归结为:1.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2.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并使其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3.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较为不合理。4.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与实际客流量不相匹配。5.轨道交通系统投资额大。6.轨道交通的外部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差。
1.3.3研究的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第一部分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城镇化及轨道交通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先阐述了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其次强调了发展城镇化过程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必然选择,然后分析出轨道交通的哪些方面对城镇化的建设存在影响,通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顺序建立起一整套的影响指标体系。第二部分研究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轨道交通发展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同样是先讲述了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必然选择,趋势和前景,其次找到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方面对轨道交通发展的影响结果,得出一整套的指标体系。在第三部分,根据前两部分得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析,最终的到以杭州市为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形势下轨道交通发展和影响研究结论。
1.3.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轨道交通对城镇化影响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2.城镇化对轨道交通影响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3.城市轨道交通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4.加快城镇化进程形势下轨道交通协调发展机制模式探讨 5.杭州快速城镇化趋势下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 1.4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途径 1.4.1研究思路
1.项目选题:确定课题题目和研究方向。
2.查阅相关文献: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询问一些相关专业人员有关课题的基本资料。3.建立论文目录框架:分出论文的整体框架,写出目录。4.填写主要论文内容,建立模型。
5.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创设问卷,发放问卷,数据处理。6.计算结果分析数据
7.得出研究结果报告:将数据分析与实际案例结合,得到策略研究报告。1.4.2拟采用研究途径
通过网上问卷和纸质版问卷的发放以及询问有关专业人士,对轨道交通对城镇化影响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城镇化对轨道交通影响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简单概述,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权重进行排序分析,并结合具体实际建立简单设立模型,通过加权分析,研究其在实际城镇化和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第四篇: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 2011级经济学3班 汪超超,宋欢欢,杨乐乐,杨奥林,王龙
论文关键词 三化协调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河南
论文摘要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两个方面。从产业的意义上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本质上就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产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但也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要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参与,以避免两者的不同步,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
一、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认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
1.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2.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3.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法及模式
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基本农田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能不能紧紧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特色,事关能否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问题,事关能否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
一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发展、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始终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占地规模,严格控制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使用,坚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大,城镇化成本相对较低,应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格局。
三是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单纯依靠大中城市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小城镇离农村最近,应该把基础做好,发展好产业,使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就业机会,既能减轻各种成本,又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防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国国土面积、人口、GDP主要分布在县域。县域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处于关键地位。要立
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县域内的产业聚集,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城镇发展。
五是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点,让已经转移的农民真正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城乡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
六是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范围,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例(以河南三化协调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例)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郭庚茂省长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六个原则之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河南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一),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河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省内资源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孕育和发展新的先进生产力。要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与领导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来认识。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突出重点。就河南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这种内在机制受到了城乡分割制度的制约。因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分割,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要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此外,在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人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尤其要努力促进人才由城到乡的流动,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那些已积累一定资本或经验的外出打工者到农村服务、创业,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以助推农业现代化。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只有产城融合,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因此,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镇。要科学规划,同步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科学规划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外来投资的密集区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要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发展节奏和规模与产业聚集速度及程度有机结合。要坚持从河南人多地少、作为农业大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基本省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建管水平,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总结
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二化协调的相关政策及要求,参考借鉴河南省三化协调道路的同时更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二化协调的新型路子,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 镇 化 与 农 业 现 代 化 相 互 协 调 问 题 研 究
第五篇: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心得体会
姓名:吴 柳 韵
学号:200910172
2近几年来,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问题时刻围绕着我们,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样的,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免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城镇化,也称非农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看来,“三农”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而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现在的农村人口远远超过城市人口,城镇化的目的就是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样的优势在于能够合理利用劳动力,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同时也可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一,农民工进城工作,虽然可以和城里人过着一样的生活,但是大部分农民工的户口不能转为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比如没有户口小孩子进公立学校读书就很难,或者交很高的借读费,很多农民工交不起这个钱,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私办的幼儿园及小学,使得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正当的受教育的权利。
其二,农民工进城打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而廉价的劳动力,好多农民工没有维权的意识,好多企业克扣农民工工资及超负荷工作,在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缺少社会保障待遇。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还不熟知的,但是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影响我国的全面发展。权衡利弊,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好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平等对待农民工,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