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

时间:2019-05-13 10: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

第一篇: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

哈达碑满族风情小镇规划文本

一.前言

1.1乡域概况

达碑镇地处岫岩的西北部,东与兴隆办事处为邻;西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建一乡相连;东北与偏岭镇和海城市孤山镇相接;南与石灰窑镇隔山相望。全镇纵向距离21公里,横向距离14.5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资源3268公顷,常用耕地面积3032公顷。辖13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6215户人家,28000人口。镇政府所在地哈达碑村,距岫岩县城18公里。

全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全镇柞蚕放养量为1250把,年产大茧700吨左右。畜牧业主要以绒山羊为主,饲养量为30000只。乡镇工业主要以岫岩玉开采、加工为主,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岫岩玉、花岗岩、大理石、磁铁矿、白云石、滑石、铅锌、菱镁等20余种矿藏,其中,岫岩玉贮藏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全镇现有大、小玉、理石加工厂家2000余户,是全国最大的岫岩玉开采、加工、销售集散地。

1.2规划编制目的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的要求,编制《岫岩县哈达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文本。

1.3规划编制任务

1、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用地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

2、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坚持需求引导与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深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3、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体用途区的形成;强化乡级土地利用调控,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5、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

用,落实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政策,健全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1.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2005年;

规划期限:2006—2020年;

规划近期:2010年;

规划远期:2020年。

1.5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3)《辽宁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4)《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6)《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7)国家政策。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8)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等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9)相关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规划;

(10)依法组织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11)其它相关法规、规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10-06-27)》

2、省、市有关规划、计划和文件

(1)《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加速岫岩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3)《岫岩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岫岩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

(5)《岫岩县城乡控制详细规划》;

(6)《岫岩县城近期建设规划》;

(7)《岫岩县至2010年交通建设规划纲要》;

(8)《岫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9)《岫岩县“十一五”中小学基本建设规划》;

(10)《岫岩县“十一五”重点项目投资专项规划》;

(11)《岫岩县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岫岩县林业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13)《岫岩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区划定方案》;

(14)《岫岩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15)其它相关规划和计划。

二.土地利用现状

2.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县**乡土地总面积为19210.7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26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95.09%;建设用地面积为272.6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1.42%;其他用地面积为669.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3.49%。

如下表所示:

表2.1 土地现状(单位:公顷)

注:土地利用现状详情见附表1。

2.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土地利用特点

2.2.1.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差异明显

1、随着城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2、用地类型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

2.2.1.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大部分为山丘地,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产量低且不稳定。其他土地虽然面积大,但多为裸岩地及田坎隙地,很难开发为耕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2.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2.2.1土地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全 土地合理的人口承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将直接制约全乡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2.2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从全乡其他土地分布看,大部分都处在坡度高、裸岩比重大、土层薄、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高山上,土地开发潜力低。

2.2.2.3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过多流失

随着城乡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地表植被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加之采取重产出轻投入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地力不断下降。

第10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村庄发展对策

1、加强集镇建设:加强集镇建设,进一步配置必备的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镇特色经济,增强集镇的吸引力,是集聚农村人口的有效途径。

2、合理发展中心村:重点安排好农民住宅、工农业生产设施和道路、供水、供电、文教、卫生、商贸等设施,以满足本村和周边村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加快基层村整治:基层村是村镇居民点体系规划中的基本单元。根据我国乡村城镇化特点,基层村还将长时期继续存在。基层村的主要功能是村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4、迁并自然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求看,自然村将向基层村和中心村转移。规划期内,本县自然村全部迁并到基层村、中心村或集镇中。

村庄布点规划是对县域内村庄以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的规划原则。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生活,形成服务社会化、网络化、环境生态化、田园化、形象特色化、品质化。

1、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在巩固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设施菜、速生林、中药材等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基地,着力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和农民持续增收。

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有新改善。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把村庄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道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4、农民素质要有新提高。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等,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5、风民俗要有新风尚。把倡导新风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整治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乡村治理要有新机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18条交通

到2020年,完善干线公路网的(“三横三纵”)主骨架系统(“三横”由北往南北依次为:隆凤线;112国道;承张高速公路(凤山——中心城区)。“三纵”由西往东依次分别为:111国道;半虎线;承张高速公路(中心城区—鱼儿山)。完善周边及以远地区通过丰宁沟通京津冀蒙的快速过境交通通道,实现与周边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往返。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及重要连接线达到二级路标准,各乡镇内部主要连接线达到三级路标准。实现村村通通工程,村级公路达到四级路标准。

第六章近期规划

第26条近期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第27条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丰宁城乡发展统筹。

第28条规划实施策略

1、城中村改造:县城大阁镇是近期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城镇。

2、改造模式

(1)全面改造:村庄基本全部拆除,按照城市住宅小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综合开发,彻底改变城中村面貌。住宅户型基本上为联立式或单元式。改造多余出的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出让,其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位于建成区中心和经济实力较强、村民有彻底改造居住环境愿望的村可实行此种改造模式。

(2)局部改造:结合村庄整治规划,对城中村进行局部改造。主要改造内容是拆除危房和阻碍交通、影响市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整饰住宅外墙面;整修拓宽村中道路并与城市规划的道路相衔接;配置给水、排水、路灯、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整治村中河流水系,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新增人口住房主要通过整合村中零星土地解决。城郊结合部村庄和经济实力较差的城中村可实行此种模式。

3、小康村建设

1、建设模式:采取拆旧建新式、整理改造式、保留治理式三种形式。

2、建设标准:优化住宅设计提倡建设联立式、公寓式住宅,人均用地规模原则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中心村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100平方米;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建好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配好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线、污水管和雨水管线;注重

优化居住环境,具体实现“5个化”,要道路硬化、道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第29条村庄整治

按照“环境整治、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合理布局”的要求,对全县村庄进行综合整治,预计在5年内完成。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是:

1、道路整治:村级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级。车行道宽6米以上,消防通道不小于4米。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中心村内建停车场,村内道路设置路灯。

2、建筑整治:根据住宅建筑质量分为拆除建筑、整治建筑、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4类。

3、环境整治:加强对山体、水系和农田的整治、保护;加强对生产、生产垃圾的管理;加强对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厕。

4、村庄绿化:加强村庄绿化,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林、农田融为一体。每个村庄设置小块公共绿地,面积一般300-500平方米。住宅前后空地普遍绿化,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护村中古树名木,使古树、小桥、流水相得益彰,丰富村庄空间景观。

5、水体整治:修建村庄溪流堤岸,疏浚河道;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禁止侵占河道建房和填河建房,注意防洪排涝,修建截洪沟两岸重点绿化,形成优美的景观带。

6、山体整治:按政策规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树林和无证开山取石、开采矿山;改革殡葬,防止青山“白化”;地质灾害地区,修筑档土墙,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重点地段整治:村庄入口、村中心等重点地段和结点需重点整治。

第二篇: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对特色小镇给予充分肯定;9月,中财办副主任刘鹤到浙江调研特色小镇,11月,中财办关于浙江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得到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也许是由于浙江特色小镇的巨大影响,绝大多数人误以为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浙江的创造。其实不然,特色小镇从起源到大热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浙江推出特色小镇之前,许多省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方面做出了探索,本文从特色小镇的起源来阐述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及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起源

小镇的概念,最早的时候是特指驻兵镇守的州郡中之较小者。《南齐书?柳世隆传》中提到:“东下之师,久承声闻。郢州小镇,自守而已。”后来,小镇又衍生为县以下人口较集中而有商业活动的居民点。唐代,除军事重地的镇之外,还有集镇、居民点含义的“小镇市”。如唐代风水大师杨筱松的代表作《撼龙经》就有“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明、清小说作品中常有“小镇店”一词,体现古代小镇有店铺有商业的要素。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特色一词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即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特色”一词长期在文学艺术界使用,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期刊报纸文章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艺界谈论艺术特色、思想特色、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等。与小城镇研究挂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费孝通先生经过对吴江的调查,形成著名的《小城镇,大问题》报告。《瞭望》周刊1984年以“各具特色的吴江小城镇”为题摘要刊发。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学术界开始关注小城镇特色。探讨小城镇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古镇特色、产业特色、空间特色等。

产业界使用特色小城镇或特色小镇一词主要是旅游业,因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风光特色是是小城镇旅游的主要吸引点。云南省“十一五”期间专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2014年10月17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参观“云栖小镇”,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浙江版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内容。

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特色镇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二、特色小镇规划的目的

特色小镇的特色就是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产业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殊人才,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态和宜居。同时,“特色小镇应该有四个‘有’,两个‘住,即有特色、有底蕴、有创意、有故事,同时留的住,住的下”。

在谈到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时,国际绿色产业合作组织执行主席、高峰论坛组委会总顾问胡石英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目标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做到雪中送炭的精准扶贫,三农问题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农村,不要只盯着农村,更要注重产业。另外,特色小镇还需要具有品牌孵化能力。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刘瑛建议,特色小镇品牌管理应该用联合背书模式,用品牌管理打造特色小镇,影响带动特色小镇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起走向科学化管理道路。

三、特色小镇的“特”

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特色小镇是新兴产业和几个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产业发展,促进人居改善和环境友好。

可见,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四、特色小镇的意义

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再次,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增强商贸活力,繁荣现代服务业 丰富区域发展内涵,提升文化吸引力。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

远景设计研究院

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五、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1)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力求“聚而合”。2)功能定位,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

3)规划设计,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A、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B、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C、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D、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E、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小镇的发展步伐和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特色小镇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总结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

第三篇: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对特色小镇给予充分肯定;9月,中财办副主任刘鹤到浙江调研特色小镇,11月,中财办关于浙江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得到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也许是由于浙江特色小镇的巨大影响,绝大多数人误以为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是浙江的创造。其实不然,特色小镇从起源到大热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浙江推出特色小镇之前,许多省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方面做出了探索,本文从特色小镇的起源来阐述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及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起源

小镇的概念,最早的时候是特指驻兵镇守的州郡中之较小者。《南齐书?柳世隆传》中提到:“东下之师,久承声闻。郢州小镇,自守而已。”后来,小镇又衍生为县以下人口较集中而有商业活动的居民点。唐代,除军事重地的镇之外,还有集镇、居民点含义的“小镇市”。如唐代风水大师杨筱松的代表作《撼龙经》就有“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明、清小说作品中常有“小镇店”一词,体现古代小镇有店铺有商业的要素。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特色一词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即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特色”一词长期在文学艺术界使用,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期刊报纸文章中,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艺界谈论艺术特色、思想特色、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土特色等。与小城镇研究挂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费孝通先生经过对吴江的调查,形成著名的《小城镇,大问题》报告。《瞭望》周刊1984年以“各具特色的吴江小城镇”为题摘要刊发。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学术界开始关注小城镇特色。探讨小城镇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古镇特色、产业特色、空间特色等。

产业界使用特色小城镇或特色小镇一词主要是旅游业,因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风光特色是是小城镇旅游的主要吸引点。云南省“十一五”期间专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2014年10月17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参观“云栖小镇”,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浙江版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组织领导等内容。

2016年3月17日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特色镇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二、特色小镇规划的目的

特色小镇的特色就是要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产业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殊人才,同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态和宜居。同时,“特色小镇应该有四个‘有’,两个‘住,即有特色、有底蕴、有创意、有故事,同时留的住,住的下”。

在谈到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时,国际绿色产业合作组织执行主席、高峰论坛组委会总顾问胡石英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目标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做到雪中送炭的精准扶贫,三农问题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农村,不要只盯着农村,更要注重产业。另外,特色小镇还需要具有品牌孵化能力。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刘瑛建议,特色小镇品牌管理应该用联合背书模式,用品牌管理打造特色小镇,影响带动特色小镇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起走向科学化管理道路。

三、特色小镇的“特”

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特色小镇是新兴产业和几个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产业发展,促进人居改善和环境友好。

可见,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四、特色小镇的意义

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再次,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增强商贸活力,繁荣现代服务业 丰富区域发展内涵,提升文化吸引力。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

远景设计研究院

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五、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1)产业定位,突出“特而强“,力求“聚而合”。2)功能定位,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

3)规划设计,保持“特色小镇”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A、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B、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C、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D、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E、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小镇的发展步伐和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凤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特色小镇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总结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远景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对于一些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应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

第四篇:生态小镇规划侧重点

“生态小镇”规划侧重点

1、注意建筑物的功能及性质。

如,我们所说的“五星级大酒店”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豪华酒店,而是指在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等生态方面达到五星级的标准。依托太阳能基地的特定属性,赋予建筑可持续的生态概念。

2、有关示范民宅。

示范民宅仅仅起一种示范作用,并不是说当地村民都要住在此性质的住房里面。我们再设计示范民宅时,应该考虑到当地村民的不同需求。比如,示范民宅可分为高级、中级、低级三个档次,但无论是哪个档次的住宅,都要充分体现生态特性。(我想考虑一下当地民居特色,将传统特色与现代太阳能科技结合起来,打造真正的“绿色建筑”,这样应该可以吧,老师。)

3、有关会展中心。

会展中心并不意味着高层奢华建筑,它具体到基地来说,更侧重于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集聚地。比如将科普会展、休闲、办公等性质于一身。

4、基础设施的完善

当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基地的一大缺陷。我们在规划时应该向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向靠近。如,基地内部交通以及基地与外部联通的交通应该如何完善,基地内部路灯的设计及所处位置等。通过规划,使当地基础设施达到多样化,低能化,生态化。

5、有关食品问题

太阳能基地以“生态小镇”为概念,因此,保证要有绿色健康的食品供应,如蔬菜、水果、粮食等,这些均要在规划中体现出来。

6、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主要是三类人,一类人是当地职工,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职工的需求;第二类人是当地居民;第三类人是以游憩、体验、交流为主的人;考虑到三方面的需求,合理规划基地及周围地区,并且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一定要做到和谐生态。

第五篇: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宝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操作指南

2017年7月

目 录

【宝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操作指南....................................................................................1 第一章 总 则............................................................................................................................3 第二章 组织机制......................................................................................................................4 第三章 编制内容......................................................................................................................5 第四章 成果要求....................................................................................................................10 第五章 审议程序....................................................................................................................12 第六章 规划实施....................................................................................................................13 第七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四大症结....................................................................................13 第八章 旅游小城镇规划的五大对策....................................................................................15 第九章 旅游小城镇的规划手法............................................................................................1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 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 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 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五)投资机制创新。规划须倡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谋划一批新的建设项目,且1年内启动项目建设,3至5年内建成。

第四条 规划衔接: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与所在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进行衔接。

所在镇(区)为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所在镇(区)为非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纳入所在镇(区)总体规划。

第二章 组织机制 第五条 组织领导:

建立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相关分管副市长担任副召集人,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第六条 专家领衔与咨询:

建立专家领衔规划建设制度。成立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组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日常工作。

第七条 公众参与与咨询:

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公众咨询论证机制。听取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学者、居民等社会各界意见。

第八条 编制主体:

各镇(区)人民政府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的编制主体和责任主体。各镇(区)人民政府要对照《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切实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

第九条 部门审查:

由市规划局负责《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审查。由所在镇(区)自行安排部门负责《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的技术协调。第十条 编制单位:

各镇(区)人民政府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选择规划设计水平高、熟悉本地建设发展情况的规划设计团队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目标: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须形成“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发展态势,须形成构筑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效益、小载体大创新格局的规划目标。

从全域角度看,特色小镇须实现5年内新增数百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百名高端人才和数十家创新创业团队,5年后总产值超千亿元。产业类、科创类特色小镇达到3A级景区标准,严控项目环保准入、污染物控制等目标管控;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达到4A级以上景区标准,实现保护与提升规划区内生态环境要素的目标。

从镇(区)发展角度看,特色小镇须达到成为所在镇(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平台、建设和美宜居健康城镇重要载体的规划目标。

第十二条 规划原则:

(一)绿色引领发展原则: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防止无序建设,确实保障并构建特色小镇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标准实施对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严格实施环保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二)保护历史文化原则:按照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特色的理念,确实保障特色小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小镇的历史人文特色。

(三)保障公共服务原则: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防止形象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宜居精品小镇。

(四)规划协同创新原则:坚持规划协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增强集聚辐射引领作用,形成特色小镇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格局。

第十三条 规划内容与要求: 规划内容须包括且不限于如下方面:

特色小镇的战略定位、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空间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策略、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发展策划、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时序安排、实施计划和实施保障机制等。

规划要求可参考且不限于如下方面:(一)总则

说明规划背景、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规划背景: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编制依据:提出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相关文件等依据。——规划范围:明确小镇规划和建设用地范围的四至界线,原则上要求小镇的物理空间集中连片或组团式发展(组团间须有通达的交通连接)。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为集中连片建设发展区,作为特色小镇的重点发展片区。研究范围根据小镇特色可适当扩大至小镇外围区域。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原则上以规划编制的前一年为规划基准年,即2016年。

规划期限: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的期限至“十三五”规划期末(至2020年),亦可以对小镇发展远期(2025年)、远景期(至2030年)的规划建设提出展望和设想。

(二)现状分析

——创建基础:小镇的建设、产业、资源、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等情况,突出特色优势说明。

——发展分析: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等方面分析小镇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规划目标:对照创建要求,阐述小镇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等内容。基于产业定位目标,选择特色主题,树立、提炼、总结小镇特征。

——规划指标:提出小镇产业发展、城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定性、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须可量化,作为考核指标。

(四)产业发展规划

须突出“特而强”,深挖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激发发展活力。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投资计划。分析特色产业的投资计划及安排,提出产业投资的主体及实施的可行性。

——产业发展方向。分析细分产业发展趋势,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健全产业链条,提出小镇产业培育重点、转型升级方向和路线图。

——重点产业项目。明确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落实用地安排。

——双创平台建设。围绕小镇产业发展,提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内容和布局。(五)空间规划布局

须力求“聚而合”,挖掘、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主要内容包括: ——“三规”条件符合性分析:对小镇范围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要求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小镇建设与“三规”的符合性。

——“四线”管控。小镇空间规划布局符合小镇范围内的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的要求。

——用地布局与安排。在小镇全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功能分区。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和相应的控制指标。落实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避免机械式的功能分区,促进功能适度混合。——交通组织。明确小镇主要路网骨架布局,要求倡导绿色智慧交通,鼓励建设慢行交通系统。

——设施配套。明确小镇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等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要求。

(六)城市设计

须力求“精而美”,展现地貌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主要内容包括: ——小镇整体城市设计。须包含整体形象的景观风貌基调、重要空间形态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序的空间组织。

——建筑风格。要传承和保护地域建筑风貌,提炼地域特色建筑元素,强化建筑风格设计,明确与小镇发展定位相适宜的建筑风格,提出现有建筑改造提升措施。

——人文环境。须包括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目标和内容。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着力形成区域特色文化。

——景观构建。须包括小镇发展的景观规划体系,打造景观通廊、规划布局公共空间,打造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社区营造及功能完善。坚持放管服结合,积极培育小镇自治,打造有利于小镇发展的营商环境。

(七)实施计划

须包括项目策划、建设时序和资金筹措等内容。

——项目策划。提出小镇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建设年限、用地选址、建设主体、责任单位等。

——建设时序。提出小镇建设计划安排,以及每个项目的投资和供地计划,重点项目要以附表形式体现。——资金筹措。提出项目开发模式,明确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小镇建设。

(八)实施保障

从组织领导、要素保障、资金支持、人才扶持、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特色小镇创建的相关保障措施。

根据各镇(区)特色小镇发展基础与条件,选择编制若干研究课题作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研究专题可参考且不限于如下方面: ——产业发展研究专题(必做专题):产业发展基础研判、发展机遇与挑战,产业战略定位与目标、特色产业发展策略、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实施主体,产业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的研究建议。

——人才集聚与培育发展研究专题(选做专题)。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对策,增强调动、利用人才资源的能力,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研究建议。

——文化建设研究专题(选做专题)。注重历史文物保护,明确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内容,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建议。

——旅游发展研究专题(选做专题)。提出达到3A级景区标准(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须达到4A级以上景区标准)发展路径和建设重点,制定旅游交通、游览引导、旅游服务等旅游设施配建等方面的研究建议。

——城市设计研究专题(选做专题)。包括整体形象的空间形态设计、景观风貌设计、园林绿化配置,强化建筑风格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引导,具体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的研究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专题(选做专题)。包括基于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特色风貌塑造、环境整治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建议。

第四章 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 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必须包括且不限于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研究专题、规划图集及规划附件。

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研究专题及规划附件可采用A3或A4幅面;图纸须按比例采用A3幅面。

电子数据成果的文字内容部分可提供word格式或pdf格式;图纸须提供dwg和jpg格式,并须符合市规划局有关规划成果电子报批和管理的格式要求。

第十五条 成果要求:

(一)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规划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

(二)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三)研究专题,对小镇建设的重大问题、事项开展专项研究,提出解决思路、实施计划及创新机制,其中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为必须编制研究专题,各镇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编写人才引进、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城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题研究。

(四)规划图集,规划图集内容必须包括且不限于如下图纸内容: ——区域位置图;——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三规”规划对比图;——“四线”管控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产业及项目布局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小镇(核心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小镇(核心区)城市设计鸟瞰图;——可根据小镇实际情况增加城市更新、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图。(五)规划附件包括小镇投资项目实施计划、小镇创建实施方案及“一图一表”(小镇实施项目规划布局图、小镇实施项目进度一览表)。附件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作为创建特色小镇的申报材料。

第五章 审议程序

第十六条 规划编制程序:

规划须经所在镇(区)人民政府委托编制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形成规划初稿。规划初稿经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会及部门联审会审查,由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出具规划审查意见,由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出具专家评审意见。

规划初稿阶段,须同步进行公众咨询论证和用地情况核查工作。公众咨询工作,须在广泛征求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学者、居民等社会各界意见后,修改完善规划。用地情况核查工作,须将规划初稿提交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对相关规划的用地符合性进行核查工作并出具核查意见,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规划初稿经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方案,须经社会公示后(不少于15个工作日),方案上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议及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通过后形成规划成果。成果经批准组织实施,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十七条 规划调整程序:

规划调整,由所在镇(区)人民政府政府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请。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议申请通过后,方可启动规划调整。

规划调整启动后,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会及部门联审会审查,同步进行公众咨询论证和用地情况核查工作,经公示后由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议报市人民政府审定组织实施,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第六章 规划实施 第十八条 组织实施:

各镇(区)人民政府根据《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建设计划,组织相关建设主体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建设计划。

第十九条 督促落实:

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督促镇(区)落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工作。

通过“标图建库”、编制特色小镇实施报告、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等工作统筹监督落实规划实施。对特色小镇建设进度滞后的镇(区),下发督促整改通知书。对通过考核的镇(区),及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对考核不合格的镇(区),取消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镇(区),退出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第二十条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七章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四大症结 1.法规标准不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但并未针对旅游小城镇指定实施细则。由于旅游小城镇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城乡规划标准难以指导其规划建设,突出体现为:

用地指标:小城镇用地指标是以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而游客属于流动人口范畴,没有相应的用地指标,导致无地可用:

用地分类:旅游小城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旅游建设用地,依据小城镇规划相关规范,难以进行细分,也难以进行分类控制;建设标准问题: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标准,在城市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降低,但对于一个高品质的旅游小城镇来说,旅游服务设施却往往要比一般性城市设施的建设标准还要高。

2.历史风貌难保留

尺度宜人、特色鲜明的小镇风貌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和发展小镇特色建筑和特色空间却难度很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风格开始蚕食小镇的传统街区,导致小镇历史风貌逐渐丧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同时,部分旅游小城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容易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误区,破坏性的建设导致小城镇风貌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变。

3.环境设施压力大

旅游小城镇的环境承载压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旅游旺季时,游客对环境与设施造成的压力。游客量是随季节波动的,旺季时大量游客涌入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供不应求,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设施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旅游设施建设往往倾向于选择景观条件或资源条件最好的地段,但目前有许多旅游设施建设标准不高,设计水平低下,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设施运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也不愿意在三废处理上进行投入,导致部分企业排污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4.主题特色不鲜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小城镇的需求大大提高,对旅游小城镇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为滞后,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文化特征不够鲜明,或者是同一主题重复建设,或者简单的模仿照搬,缺乏创新。

例如,许多地区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小镇,但人气却大相径庭,关键就在于一些小镇不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没有将文化特色注入小镇的建设,造成温泉旅游产品品质较低,缺乏吸引力。

第八章 旅游小城镇规划的五大对策 1.特色鲜明、文化为魂

旅游小城镇,以文化及小镇风貌为主要体现特征,文化加小镇风貌就形成了其作为景区的一个前提。其中,文化是旅游小城镇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也是其发展的灵魂。

要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小城镇,就应该首先挖掘文化、梳理文化,确定旅游小城镇的地域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主题,确定发展方向,寻找差异化优势和独特性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根文化主线,并对文化进行整合,打造由文化形成的文化景点、文化风貌、文化广场、文化街区,各种结点性文化项目,以及文化形成的活动节庆,构建旅游小城镇的项目体系、游憩方式、游憩节点、体验活动等。

2.业态聚集、休闲整合

休闲业态聚集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小城镇的业态类型通常有餐饮、住宿、娱乐、文化休闲、纪念品和特产销售、非遗工坊、演艺表演等多种类型。目前,在大众度假时代来临的大趋势下,各种商业业态逐渐从传统趋向休闲。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依靠旅游产业链中休闲产业的聚集,多样化的休闲产业业态聚集,满足游客吃、住、行、娱乐、游乐、购物、养生、运动等多种需求,由此形成我们称之为多样化旅游休闲产业业态的发展结构。因此,业态规划是旅游小城镇 规划的重点之一。围绕休闲主题,形成多样化业态,业态多样化形成业态聚集,业态聚集形成产业聚集,进而完善城市配套,形成城镇化结构。

3.合理布局、规划塑形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以旅游小镇的功能为依据的,是塑造小镇形态、形成小镇肌理的关键。其中,夜间聚集是小镇布局的重点,也是将游客留下来消费的关键。人群的夜间集散和业态夜间的聚集,决定了小镇的空间形态是以休闲集散广场为核心的。

街道(包括步行街和交通干道)构成了小镇的骨架。一条一条街,把一个一个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合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业态安排,突出业态的效应,同时通过业态整合和业态交叉形成一街一品的格局。

街道围合了街区,旅游小城镇的街区,是旅游商业型街区,是旅居结合的街区。这种混合社区的结构比例、对管理的要求、对设施的要求,与传统的商业街区和社区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创新的规划方法。

4.休闲元素、活化景区

旅游小城镇作为一个景区,与一般小镇的最大区别在于休闲氛围的营造,这其中,水系、亲水建筑、林荫道、游步道是最能体现休闲氛围的元素。这些元素将入口景观、公园景观、大型中心广场等诸多景点串联起来,整体形成一个惬意休闲的环境。丽江古城,水系蜿蜒,咖啡吧、酒吧、餐厅、客栈都与自然亲近,与充满灵性的水流亲近。林荫道、游步道上,漫步的人群,可以停下脚步,驻足赏景。

5.核心辐射、延伸发展

旅游小城镇,围绕着休闲聚集核心,规模、配套设施逐渐增加,在休闲聚集核心之外延伸发展出公共服务区、旅游商业区、交通服务区、特色养生区、养老区和安置区等多样化的功能区,使小镇在空间上扩张,随之医院、学校、金融、行政中心、办公中心和居住社区等城市配套也逐渐完善,形成完整的城市化发展结构。从几百亩的一个休闲聚集的小镇核心,到有一定城市配套的城市化结构,到一个完整的小城镇的结构,这是旅游小城镇的延伸发展模式。其架构可概括为三个层面:旅游小城镇的核心景区结构、旅游小城镇的延伸独立功能板块结构,以及旅游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的整体结构。对于这三个结构,旅游小城镇本身的景区化和休闲业态聚集化是核心。

第九章 旅游小城镇的规划手法 1.旅游小城镇的理想模型

城市规划中涌现过许多理论思潮,如柯布西耶与“明日城市”、沙里宁与“有机疏散轮”、文丘里与简雅各布的后现代主义等等。纵观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我们的旅游小城镇城市形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霍华德希望建立一个既有城市繁荣、高效和方便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优美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中心是大面积的花园广场,围绕广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公共活动集聚,放射型的道路连接外围居住生产用地与公共中心。城市之中保留大片的农田,作为楔形绿地插入其中,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低密度的城市开发,合理的建设规模。

下载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

    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2013年,海南将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全省每年重点支持2~3个,每个市县集中力量抓1个,把特色......

    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小镇规划指导

    田园综合体是由财政部农村司综合开发办公室(是副部级事业单位)组织,由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对符合条......

    【特色小镇】旅游小镇规划案例分析

    旅游小城镇是指以开发当地具有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或在此基础上开展旅游服务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具有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特征: 1、经济特征——旅游是支撑产业 从国民经......

    如何规划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小镇

    如何规划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小镇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小镇”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生态旅游度假小镇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

    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九大要点

    特色小镇产业规划设计九大要点 目前,全国各地有关特色小镇的概念基本得到统一。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

    特色小镇如何申报、创建标准、规划设计?范文

    特色小镇如何申报、创建、规划设计? 导读: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

    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及规划(五篇材料)

    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及规划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