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烟草国际化障碍与赋能器问题探讨
认识并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是实施中国烟草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过,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还需要建立先进的赋能器,为中国烟草国际化插上奋飞的翅膀。
国际化的障碍
目前,中国烟草国际化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障碍。总体上看,在国家局和中烟国际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烟草国际化的氛围逐步
形成。但是,由于中国烟草国际化的成熟度不高,行业职工特别是中基层职工对中国烟草国际化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譬如,对亚非拉地区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困难程度,多是道听途说甚至以讹传讹,真实的情况要比这些零星的认识好很多。
二是能力障碍。能力是指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经验累积,员工可以逐渐掌握必要的能力。中国烟草国际化,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全球领导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三是知识障碍。所谓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和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对立志参与中国烟草国际化的绝大多少行业职工而言,烟草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可谓驾轻就熟,不是国际化的障碍。但对“走出去”相关的法律、政策、商业惯例、文化、语言等,则相对缺乏。
正是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障碍,使得中国烟草国际化在行为表现上的执行力不足,有待提升,见下图。
国际化的赋能器
赋能器可以使中国烟草国际化的生产要素组合产生乘数效应。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中国烟草国际化现阶段的赋能器主要有资本运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放式发展、风险控制、项目管理、跨文化管理、互联网应用工程、品牌管理等8个,限于篇幅,此处选择3个进行分析。
一是资本运作。中国烟草国际化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地靠自我积累(如税后利润)难以完成国际化的重任,需要引入资本运作的方式。资本运作是指用市场法则,通过资金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涵盖范围包括融资、企业兼并和债务重组等等。在资本运作的各个领域中。常见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信托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吸收合并、换股合并重组方式等。资本运作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二是知识管理。在国际化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烟草行业国际化现有知识的总结和传播,对于提高认识和提升能力至关重要。知识管理能为中国烟草行业实现国际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国际化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知识库;
2)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
3)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
4)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等。
三是信息系统。中国烟草大规模的跨国运作,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例如,通过建立全球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即建立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行业国际化的信息管理,通过对行业国际化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行业国际化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以《中国烟草国际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提出的强大动力机制为背景,清除障碍,建立赋能器,中国烟草国际化的基础也就形成了。
第二篇: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
学号:24070101449
南湖学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
作
者 系
别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张 玲 经济与管理系
周新德
届
别 2011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职
称
副教授
2011年5月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目前的现状是: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表现为外汇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央行的独立性不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等。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是加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经济基础、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和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现状;障碍;对策
II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is the Yuan can cross borders outside the circulation, w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n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the process of settlement and reserve currency.Although the circulation of RMB outside does not mean the RMB has international, but the expansion of RMB culating outside the end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making it the world's currency.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RMB currency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many countries, in fact, the RMB in many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a hard currency.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exchange market showed a lower level of development,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underdeveloped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s,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s not high, the economic power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wer is inadequate.Proposal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Yuan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ba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capital markets system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RMB exchange rate market,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and the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the RMB convertibility under capital account and so on.Key wor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Status;Obstacle;Strategy.III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绪论...........................................................................................................................................1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和意义...........................................................................................1
1、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1
2、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2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现状...........................................................................................3
1、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3
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4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5
1、外汇市场发展水平较低..............................................................................................5
2、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5
3、央行的独立性不高......................................................................................................6
4、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6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7
1、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7
2、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7
3、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8
4、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流通量......................................................................................8
5、加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经济基础..........................................................................8
五、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1
IV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绪 论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于2008年下半年全面爆发并逐步引发了次级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背景下升级至国际金融危机。本次危机已经由虚拟经济领域延伸到了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全面展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和预测,从2007 年至2010 年,全球GDP 增长率分别为5.1%,3.1%,—1.4%,2.5%;先进经济体GDP 增长率分别为2.7%,0.8%,—3.8%,0.6%;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 增长率分别为8.3%,6.0%,1.5%,4.7%。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内世界经济整体和各本轮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呼吁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弱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大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利于本国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措施。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在综合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应当而且能够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去。但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软肋就是我国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和较落后的金融市场”。因此,我国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要求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愿望与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薄弱基础就形成了矛盾,而只有在不断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本文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路径和障碍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民币国际化的内涵与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1]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2]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
共11页 第 1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2、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1)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和货币话语权
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2)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国际收支危机
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该国可以发行以本币计价的金融工具,这就为本国企业创造了一个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金融危机的融资方式。如果中国的企业和政府能够在国际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那么,即使人民币汇率发生波动,中国的企业和政府也不用担心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因为中国的债务人(企业或政府)的收入和债务在汇值上是对等的,都是人民币,不存在人民币收入和外币债务的不对称性问题,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所能带来的一大好处。
(3)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增加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指货币当局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收入。主权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截止到去年底,从全世界获得了一百多万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中国大约贡献了7%。而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换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从而减少外汇储备,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获得铸币税收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加。这些铸币税收入,将足以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4)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国内企业规避汇率浮动的风险
共11页 第 2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利润率不高的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因为同样多的外汇换回的本币数量少了。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那么,中国许多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可以更加方便地要求以人民币计价,当然这还要取决于我们的议价能力。这样一来,我国企业的销售和成本都按人民币来计算,外贸与内贸没有区别,汇率波动的风险自然推给了外方,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5)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有时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动入市,买入或者卖出外汇。比如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多年双顺差,为了吸收流入的外汇,央行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这与当时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从紧的货币政策是背道而驰的。经济调控内外均衡面临着冲突,削弱了我国货币政府的自主性。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内外均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3]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1)结算货币周边化
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应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目前, 中国五城市上海、广州、东莞、深圳、珠海已经开放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 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算, 将大大推动中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有效地规避贸易活动中的汇率风险, 极大地改善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条件,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快速增长。[4]进出口合同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说明人民币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 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除了上述城市, 中国的边境省份, 如广西、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亦可在边贸活动中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另外, 还应该推进人民币在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5]
(2)投资货币区域化
人民币在结算货币周边化的基础上, 进而向结算货币区域化推进, 先在亚洲地区推广区域结算, 然后在亚太地区推广区域结算, 实现区域性结算货币的目标, 最后向国际性结算货币迈进。中国在和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签订6500 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基础上, 应该再继续扩大与其他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从而绕过美元, 迈出人民币国际化坚实步伐。与此同时, 可以有条不紊地实现投资货币的周边化和区域化, 中国内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已经可以向香港地区发
共11页 第 3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行人民币债券, 继而可以向周边国家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 使人民币逐步实现投资货币周边化, 并且瞄准人民币投资货币区域化目标。实际上, 人民币在亚洲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了硬通货。[6]
(3)储备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 总体上应该按照由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到储备货币三段路程来进行。唐双宁、王元龙等专家认为[7], 为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应实行两个三步走 , 一是地域范围的三步走 , 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 , 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货币职能的三步走 应该紧密配合地域范围的三步走 ,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8]
人民币的结算货币职能已有政策保证, 人民币的投资货币职能已有实践行动, 人民币的货币储备功能已经在亚洲一些国家成为既成事实。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急于求成, 不可一蹴而就,相关学者认为, 在可预见的20年内, 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一极多元 的格局, 且一极在日渐衰落,多元 在快速壮大。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之际, 人民币理应成为多元 中的一元 , 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后的金融第四岛。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日渐明朗, 只要中国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原则,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是可望又可及的。[10]
[9]
2、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将危机转嫁到全球,世界多国纷纷指责美国转嫁危机,指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我国因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在美元贬值影响下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和进出口贸易者纷纷要求加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为我国在将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发言权,而且,还将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同时,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
国家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在国际上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或者说执行国际计价手段职能、国际支付手段职能以及国际贮藏手段职能,即国家货币的国际化。理论界通过比较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道路得出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满足的五个条件:(1)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基础雄厚;(2)国际贸易发达,国际储备充足;(3)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4)货币价值稳定,合理,汇率生成机制完善;(5)政治强大成熟,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2008年我国GDP已经跃居全球第三位,而专家预测今年更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我国持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量,对外贸易量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
共11页 第 4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竞争力显著增强,而且,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是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跨境劳务与旅游消费等方面流通,在港澳地区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区域,蒙古和台湾地区也有少量流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幅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6 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今后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11]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1、外汇市场发展水平较低
从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分布来看,美元、欧元和英镑等主要货币均以掉期交易为主,即期交易所占份额仅为三成。而在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则主要以即期交易为主,掉期交易仅占7%,体现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仍不成熟、交易品种单一的特点,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从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分布来看,美元、欧元和英镑等强货币均以掉期交易为主,即期交易所占份额仅为三成。而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则主要以即期交易为主,掉期交易仅占7%,体现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仍十分不成熟,交易品种单一,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减少外汇市场炒作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从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分析,根据BIS的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的日均交易量占国际外汇市场比重在传统外汇市场上为0.2%,在衍生品市场的占比为0;香港特别行政区占比分别为4.4%,0.9%;台湾的占比分别为0.4%,0.1%。在所有的交易货币中,人民币占比仅为0.5%,港元占比2.8%,台币占比为0.4%。在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总交易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同比提高了接近90%。外币掉期的2007年交易总量达到0.3万亿美元。远期交易量在2007年交易总量则仅为0.02万亿美元。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日均3.2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来讲,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13]
2、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不仅需要建立输出与回流渠道,而且也需要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人民币证券。按照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也是突破资本项目管制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汇率逐步实现浮动、资本管制有序放开,才能促使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使投资者能够对冲或匹配不同的信
共11页 第 5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这样才能促进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媒介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我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众所周知,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比欧洲、日本更为发达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12]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尚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因而中国不存在类似于美国联邦金率、英国官方贴现率和日本隔夜拆借率的基准利率,仅开放了几个关键的并非由市场决定的短期银行间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对整体利率结构只有有限的影响力。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后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例如,伴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不仅需要建立通常的输出与回流渠道,而且也需要创造条件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人民币证券。按照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本国国债发行实现市场化,能够确定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为其他债券的发行奠定定价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汇率逐步实现浮动、资本管制有序放开,才能导致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使投资者能够对冲或匹配不同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这样才能促进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媒介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央行的独立性不高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客观上要求该国具有一个健全、先进的银行体系。这是因为一国货币是由该国中央银行发行并通过商业银行“多倍村存款创造”的功能及其业务活动而流通于市场的。不得不说,当央行还在把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排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位置,并不得不为了救助某些行业实施金融政策时,很难有长期的货币政策稳定性,也很难取信于国际货币的投票人。
4、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
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趋势明显,但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人均GDP只有3315美元,排名106位,而且基尼系数较高、贫富差距大。而在国际市场上,实施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的人均GDP普遍已经超过1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无论总量还是国际分工地位,都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企业对投资还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限制。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56亿美元,第一次突破500亿美元,同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到14491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任然只占卜到4%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需不足,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并常年保持贸易顺差。而且,我国
共11页 第 6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的出口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很难有选择计价和结算货币的谈判能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1、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从理论上来看,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 如果一国的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我们称之为自由兑换。[14]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 居民可以自由地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 国家不加以限制;第二, 居民可以自由地在外汇市场上购得进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交易所需要的外汇资金;第三, 居民从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所获外汇收入既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出售, 也可以自由地在国内或国外持有;第四, 居民和非居民可以自由地将该货币在国内外持有来满足资产需求;第五, 对各种货币资产的国内外转移不征收相应的税收也不实施任何补贴。虽然1996年,中国接受IMF 第八条款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可自由兑换, 但资本项目管制一直较为严格。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 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 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这将会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15]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促进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在对待资本流出方面,应完全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总之,当前我们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必要基础
2、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伴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也应加强制度完善和市场建设, 扩展其深度和广度, 为投资者创造持有人民币后的投资平台。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必须首先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日元的国际化是前车之鉴, 日本正是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开放度远远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的要求, 所以日元国际化效果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规模不相匹配。[16]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有力保证。具体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如果一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结构单一 ,数量有限,业务狭窄,那么各种外汇交易就不能顺利进行,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外投资而引起的货币兑换也不能够很好得到满足,货币的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中国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国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心,通过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短期流动性较强的负债,向国际上提供长期流动性较弱的贷款 , 借以提高国际清算能力和货币转换能力,就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
共11页 第 7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3、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 人民币汇率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其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都有赖于完善有效的外汇市场。如果人民币经常处于高估或者低估的状态, 会引起人民币投机资金的频繁跨境流动, 这种投机性的人民币跨境流动除了会导致我国货币供给量的频繁波动外, 还很可能会导致人民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做较大幅度的调整, 对经济的冲击很大。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从 2005年 7月 21日起,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浮动的区间太小, 仅有 0.5 %,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力度过大, 并未形成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 而且我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企业对市场价格反应的主动能动性减弱,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更为主动的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向意愿结汇过渡, 逐步放松国家对外汇市场的直接管制, 真正形成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汇率制度, 使汇率较为客观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
4、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流通量
从技术层面来看, 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很大的一个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 在金本位时代, 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是基本的货币输出形式,可以增加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量。[17]但是, 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 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既取决于我国企业的投资意愿, 又受到东道国的接受程度影响, 短期内输出人民币有限, 对外贸易则受制于人民币结算规模和贸易顺差同样不能大量输出人民币。在上述两种渠道受阻的条件下, 人民币与外币的货币互换是短期内输出人民币的重要渠道。如, 我国同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印度尼西亚签订的总计6500 亿元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用的是这种方法。[18]
5、加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说, 关键货币是由最强的经济实力提供的, 这是具有历史传统的事实。[19]所以我们必须全力发展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金融体系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使人民币逐步走向世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 一国货币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本身的稳定性以及能否经受世界市场的冲击决定了其是否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 , 作为国际货币 , 其币值必须相对保持稳定 , 只有发行国经济实力雄厚 , 经济状况稳定,才具有了币值稳定的基础,才能增强国外持有该种国际货币的信心。
共11页 第 8 页
[20]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国际市场选择行为,而国内政府的政策推动则可以起到辅助加速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只有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选择下才能够彻底实现。我国只有在高度重视综合国力提升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和平推进的方针,才能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开始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步伐,才能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做出我国应有的贡献,才能够为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利益在货币层面奠定最为根本的支撑。
共11页 第 9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力臻, 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56-78.[2] 陆汉星,崔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论文联盟
[10] www.xiexieba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8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8期下供稿文/燕文斌
[11] 喻晓平.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2] MUNDELL, R.A.(a.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currency collaboration [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8, No.4 ,(2003): 3-7.[13] 周鹏.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14] 周星.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研究[N].第一财经日报, 2009-04-01.[15] 闵娟.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综述及建议.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6] 徐奇渊, 李婧.国际分工体系视角的货币国际化!美元和日元的典型事实[J].世界经济, 2008,(2).[17] 瑏 瑧, 刘锡良, 等.国际货币竞争理论研究评述[ J].经济学动态, 2008(5).[18] 蒋万进, 阮健弘, 张文红.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9] Mundell,R.A.(a.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currency collabor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20] Mundell, R.A.货币区的形成和亚洲货币区的前景[M].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共11页 第 10 页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本文是在周新德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周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感谢周老师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此我衷心的感谢他。
此外,我也要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在查找资料上,我的同学朋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对此,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
当然,更离不开我父母的支持与关爱,他们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与精神支持,在此,我向父母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共11页 第 11 页
第三篇:国际化问题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
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首先从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家银行相继建立起
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单靠一家商业银行垄断性的国际化是不行的,必须向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会给外汇专业银行带来压力挑战,但也会促进和加速我国银行向市场化的转变。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要求商业银行国际化加快进程。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 000
互换交易、风险规避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产品售汇等业务提供广泛的服务。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和方式增多。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方式增多,迫切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有些外资银行虽已进入我国,但毕竟立脚未稳,还不能同国内银行相比,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发展国际业务,提供有关外币兑换、国际结算、汇兑、外汇贷款、本币配套贷款、咨询代理等多种业务,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银行应紧紧地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十几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它们通过在海外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利用代理关系,形成了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西方国家的全球化战略主要方式是跨国
并购和兼并。与传统的新建银行方式相比,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投资在战略上有更大的优势,它具有资产更加迅速扩大的特点,能使金融资源和资产迅速积累,银行规模迅速扩大,风险也得以迅速发散开来。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金融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被普遍认为是金融国际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有力地带动了金融服务在地理、疆界上的延伸。跨国公司、跨国投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扩张,加速了西方国家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有:业务全球化、经营网络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与不足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国有专业银行经营规模大,资本雄厚,一些银行已跻身于世界大银行之列。近年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该年世界1 000家大银行排名表中,资产总额超过1 500亿元,海外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7%以上。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实力。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逐渐覆盖全球。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逾千家境外代理行和境外分支机构。我国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在改革外汇管理办法上,实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建立了外
汇调剂市场。我们积极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培养出一批可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一展雄才的企业家。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举办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到国外开展金融活动,已培养出一批可以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力争提升综合实力,勇于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2.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比我国银行先进。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已有5~10年的运行历史。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目前,国内许多新兴银行正在全面更新其核心业务系统,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我国银行尽管自1994年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久,经验比较缺乏,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落实。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是决定银行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等弊端,从业人员总体上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比较淡薄,造成了银行一方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综上所述,造成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或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及银行经营机制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银行缺少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尚不到位,银行的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等。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无疑是银行业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水平
业务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业务的国际化拓展不仅要在广度上扩大业务范围并取得范围经济,而且应在某个或某几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取得一定的发展深度。
1.优化银行的国际业务
国内分支机构国际业务的开展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第一,应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整贷款投向和结构,优先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生产及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出口创汇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二,要拓宽国际业务范围,实现国际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国际业务(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国际信贷、国际清算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项目融资、财务咨询等新业务。第三,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银行筹资国际化。要在人民币存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外币存款业务,同时在国外发行金融债券或
股票,多渠道筹集资金。第四,注意与国外商业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相互代办业务,间接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2.拓展海外机构新型业务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刚刚进入海外新的目标市场,还是海外分支机构已在东道国市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都必须注意在不断巩固各种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银行业务。要拓展新型业务,必须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制定落实金融创新政策,建立金融创新的成果评价机制和保护机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与国际金融的接轨,把握住国际银行发展的脉
搏。
(二)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区位发展战略
对于区位发展战略的设计。所谓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社会政治稳定性等。银行的国际化首先是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区位发展战略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者地区。这些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应该选择其国内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时候。第四步是建立遍布全世界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将中国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向国际市场。
(三)灵活选择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形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可以有代理行、代表处、分行、附属机构、联营银行等多种组织形式。但不同组织形式在法定投资额、业务控制权、业务灵活性、人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适用的环境、发挥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扩张时,应该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东道国的法律规章制度;经济发展政策和开放性、稳定性、连续性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健全性、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分支机构要在东道国开展业务的性质(如从事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则需建立分行附属机构等;从事向总行或母行的客户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咨询及信息资料等服务性业务,则建立代理行或代表处即可);银行的全球战略目标(在全球战略重点区域要设立分行、附属机构等职能完善的高层次的分支机构,而一般地区则只需设立联营机构、代表处和代理行)。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是否对分支机构拥有控制权尤为重要。中国银行作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大银行,在海外设立的每一个分支机构都为其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在选择分支机构组织形式时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处和分行为主要形式,多数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为补充的战略。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应先采取以多数控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独资的代表处、合资的联营银行为主,分行为辅的渗透战略。在我国跨国公司密集分布但国有商业银行不十分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应先设立代表处或采用参股形式成立联营银行作为先遣,等到熟悉当地经营环境,稳定市场份额后,可实行控股或新设分行。
(四)以国际惯例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参照国际惯例,全面加强经营管理。要提高资本的充足率,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和资本的自我积累。发行中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实施资产证券化,剥离不良资产,降低风险资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变现能力强的证券,不但可以降低风险,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而且可以获取服务费收入,增加银行的利润,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不良资产并且最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商业银行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手段。
转变境外机构的管理理念。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尽快地转变总部对海外机关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主动掌握国际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
加快国有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银行营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进步。业务处理的电子化、程序化,创造了交易、储存、提款、清算、监控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效率。
人才市场化。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金融业的诸多发展变化,向我国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成为当今一流的金融家,必须具备与十年前的金融家大为不同的气质和知识。伦敦《金融时报》一份关于世界银行业的调查指出,银行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把自己从传统的存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中介角色转变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工程师“。当前,大力培养我国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军.试论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和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1995,(12).[2] 雷春.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7,(1).[3] 张邯玥,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2).[4] 蔡继森,陈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武汉金融,1994,(8).
第四篇: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
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同金融的深层融合不断打破了现有金融业的边界,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业态,“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共识。金融科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为此,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特设“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圆桌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共聚一堂,探讨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运用与创新、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互利共赢,以及区域性银行和中小银行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企业为自身赋能。现将精彩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主持人致辞 邵山:
本论坛的主题是“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这个课题很大,涉及的领域众多,需要深入探讨研究。金融科技的内涵很广泛,尤其是,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包括炙手可热的区块链等技术,都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这一切已促使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对金融客户、作业流程、业务模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金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今天的会议有幸请到银行业及科技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介绍各自所做的工作和对当下行业业态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思路,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
(邵山系《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副总编辑)嘉宾发言
周颖辉:科技赋能,推动中国银行业纵深发展
金融科技能力的引入,能够帮助银行在大数据营销、精准获客、量化风控、智能贷后管理、实时联动定价等领域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能够为广大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战略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结合金融科技,能够及时掌握重要信息,防范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对智能化的风险管控有很大帮助。
金融科技对银行发展有广泛影响
第一,时代变化酝酿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伴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和推进数字化变革。《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降低了企业开户的要求,有利于移动展业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实现上门开户等功能,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数字化信息服务带给银行竞争威胁。银行业面临数字化提速的威胁,以科技企业为基础的金融科技企业,掌握了更为完整、精确的客户画像,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等方面带来了竞争。
第三,运用新技术优化客户体验。随着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日渐成熟,银行提升数字化业务能力和客户体验有了新动能,实现了以客户为战略重点,全面优化服务速度、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
第四,以系统建设打造多场景使用模式。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着力点主要是数字平台和金融云的建设、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商业银行各个场景,实现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
金融科技对银行发展的革新
第一,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感受到较大压力。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推进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应用,银行开始发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客户体验。第二,打造全场景创新的服务模式。金融不再是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内嵌在碎片化场景中的底层服务之一。这意味著银行必须颠覆传统业务模式,通过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场景进行布局,借力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同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升级换代,各家银行都明确把金融科技纳入全行战略,并持续升级换代;二是银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渐次设立,从组织架构上积极打造专业的、全资或者控股的科技子公司;三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资力度,邮储银行也在新一轮IT规划中,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科技迈向深度发展
第一,掌握核心技术是大型银行未来领跑的关键。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业逐渐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以金融科技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商机获客和智能风控等各个方面持续升级发展。
第二,技术部门市场化运作是大型银行深改的趋势。很多银行已经在金融科技子公司设立方面走出了第一步,未来技术团队可能会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让产品和服务真正接受市场的检验。
第三,统一监管让持牌机构优势进一步显现。金融监管的再加码是对统一监管、功能监管的贯彻落实,对金融科技发展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系统建设发展模式从丰富入口转向数据治理。商业银行开始转变追求丰富流量入口的传统单一模式,未来将聚焦于数据治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对筛选出的高价值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分类、分析和应用。
(周颖辉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陈伟钢:科技创新是银行转型的根本出路
今天我想重点表达三层意思,第一,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第二,金融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第三,金融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用到金融领域照样适用。从近代史来看,我们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科技进步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近500年来,人类社会大约经历了四次重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人类第一次完成由机械力代替人力,使人的力量成百上千倍放大,迎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第二次飞跃是以电力技术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电力代替机械力,使人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迎来自动化时代的到来;第三次飞跃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人类实现了超能计算和远距离信息传输,迎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第四次飞跃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人类实现了万物互通,使机器对人的理解和模仿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迎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目前人类正在向第四次飞跃迈进。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四次飞跃,引发四次工业革命,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又都需要金融的助推,相应的引发了四次金融变革,推动着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蓬勃发展。这条路径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进而推动金融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金融业本身的效率变革,比如银行从手工记账到机器记账,从算盘计算到机器计算,从经验风控到系统风控,银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机器和技术的依赖。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创新让金融插上了翅膀,效率极大地提高。
科学技术进步还让金融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金融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后来有了证券,保险等,但是这老三样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金融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非金融行业大量涉足金融,网上贷款、网上支付、网上筹资等不断涌现,使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的界限变得模糊。
科学技术进步同时还促进了金融监管手段的变革。近些年来,监管者本身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金融机构产品和风险的监管,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可以说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助推,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进步,金融是不可能有这么飞速发展的。
金融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
金融的飞速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在金融科技方面又有多少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要成为金融强国,至少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货币形态要有创新。大家知道,货币形态大约走过了四个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黄金、白银、黄铜等贵金属成为主要货币,这应该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称之为货币1.0时代,后来发明了纸币,包括票据、支票等等,这是货币的2.0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成熟,以借记卡、信用卡为代表,货币进入3.0时代;现在应该要向第四步迈进了,就是数字货币,或者说具有国家主权意义的数字货币,这一货币形式一定会到来,它的实现将是人类社会又一重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是支付手段要有创新。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各种支付方式层出不容,极大地方便了金融消费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未来还有哪些更科学、更先进、更方便、更安全的支付方式呢,等待我们去创造。
三是风控手段的创新。因为金融总是与风险同在,金融价格会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波动而变化,金融要受到金融参与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因素又非常复杂,所以,防范金融?L险永远在路上,更科学、更实用的防范风险的方法永远会成为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是身份识别的创新。未来对金融参与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准确识别其身份非常重要,因为世界上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在某个自然人或法人名下的,也就是说,任何资产或者负债都是有主的,识别了主人的身份,也就识别了资产或者负债的归属。目前对自然人的身份识别研究得比较多,但对法人的身份识别相对较少,这项技术的创新对金融风险的防控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五是征信手段的创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是维系一个国家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尤其对金融行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金融参与者如果缺乏信用,该付的不付,该还的不还,金融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近些年来,经常出现的政府平台违约、企业经营三角债、违法金融机构信用欺诈等,严重干扰了金融的正常秩序,必须对这些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但目前对自然人和法人的失信行为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采集,致使一些违法违规者长期逍遥法外,助长了违法行为的蔓延,征信手段的创新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六是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区块链技术始于金融,更应该扎根于金融。从目前情况看,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真正能够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反,一些领域借用区块链这个概念,用于炒作和诈骗,对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应该予以严厉打击。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一个方向,迟早要成为现实。但现在对区块链的认识相当于三十年前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一样,很多人没有看清楚它的功用,对未来有哪些影响也看得不是很清楚,区块链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作为网络技术的一种新模式,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提前布局研究,否则又会像其他技术一样输在起跑线上了。
金融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近些年来,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够快速、有序发展,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这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给各种涉网络的非法经营活动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在国内金融大案、要案频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事件影响深远,有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的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给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金融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容忍。任何创新都是从无到有,都有失败的风险。新生事物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在所难免,而且任何好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不能一出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要允许试错,防止把好的创意扼杀在摇蓝之中。
二是支持。政府部门虽然不可能像企业或个体劳动者那样富有创新精神,这是由机制决定的,政府创新永远不可能走在企业的前面。但是,政府部门也不应该成为创新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政府相关部门要做有识之士、有知之士、有志之士,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并且从政策、经费、资源、人才等多方面支持创新。
三是引领。政府部门具有行业、产业、地区等领导地位,有更多的话语权,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引导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四是统筹。政府要善于在顶层设计上多做工作,因为顶层设计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实现,哪一个企业或者哪一个个人不可能做到顶层设计,而只能在底层实践;要善于在统筹协调上多做工作,如行业之间的统筹、区域间的统筹、国家层面的统筹等。统筹工作很重要,也很困难。现在各行各业,各定各的标准,政府部门也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有时造成很多浪费,有时形成新的壁垒。如手机充电器,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国家就统一不起来,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标准,换一个手机就要换一大堆充电设备。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金融科技创新也不例外,如各银行、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系统,有的大机构拆巨资建自己的系统,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自行其事,最后的结果是系统五花八门,互不兼容。所以,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多做统筹工作,统筹越早,浪费就越小,危害也越小。
(陈伟钢系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 监事会巡视员)左振哲: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竞合要做到“四个四”
认识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背景――“四个在变”
一是技术在变。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让银行提供“适时而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客户在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客户在金融业务种类、服务渠道以及服务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和灵活性,从而体现出更具差异性的金融需求特征,移动金融的服务、产品、功能等个性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三是市场在变。从基础技术与金融的融合程度上看,金融科技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上做金融”,其应用基础是智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市场上带来了更多更深刻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四是玩法在变。现在的市场玩家,尤其是随着新金融科技公司的加入,与传统金融的玩法完全不一样,它既有资本市场的资金实力,也有深入骨髓的互联网创新基因,还有自身逐利的资本与愿望,这些互联网的玩法决定了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向新生的金融科技机构看齐才能赢得市场。当然,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也是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背景。
理解商业银行如何拥抱金融科技时代――“四大变革”
在不久前的银行发布会上,招行明确提出要从基础建设、业务与IT要融合、创新机制建设和人才结构转型等四个方面全面对标金融科技公司,体现了银行向金融科技转型的信心。发展金融科技是银行在新的金融科技环境下的自我颠覆和变革。一是要坚定金融科技的意识和信心。这绝不是发文件喊口号的,而是要把这种意识和信心深入到传统商业银行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到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二是变革现有产品的服务体系和流程。要构建即时响应、快速部署、不断迭代的敏捷产品研发流程,不断简化业务流程、优化产品界面、改善用户体验,在客户交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与客户金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要改变固有的体制和机制。推进新技术与业务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全行科技创新资源、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优化创新工作流程、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等手段,建立建成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管理机制。四是要创新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模型等实施对客户的精准营销,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要通过产品创新和重点场景驱动,提升线上获客和活客能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模式。掌握商业银行推动金融科技的突破点――“四点加强”
一是加强对移动端服务能力建设。要在客户交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推进移动化,以实现对客户金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大数据的应用。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的兴起,获取数据的渠道日益丰富,这将极大促进了个人征信、授信、风控以及保险定价等多个金融领域的发展。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这将大幅改变金融现有格局,使金融服务(银行、保险、理财、借贷、投资等方面)更加地个性化与智能化。在前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服务客户;在中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授信、各类金融交易和金融分析中的决策;在后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风险防控和监督。四是加强“联合创新”。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让银行在Bank4.0时代提供“适时而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推动农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四类实践”
一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初步形成。完成了金融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生活平台主体功能的投产上线,实现了农业银行网络金融从渠道建设向平台经营的转型升级。二是全面推进社交化金融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微信银行建设,注重微信渠道的营销推广,并在四大行中率先推出了微信小程序,打通线上、线下服务。三是持续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按照全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战略要求,为三农服务打造专属移动端APP,创新实践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模式应用。四是积极探索金融科技新应用。如通过采用刷脸取款技术,有效降低了伪卡风险;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行业应用模式,推出了“e链贷”和“嗨豆”产品体系,等等。近期,农业银行还重磅推出了基于语音导航、人脸识别、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应用的新版智能掌银,诚邀广大客户下载体验。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提三点建议。一是要提升对银行业利用金融科技进行创新的风险容忍度,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大胆创新,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户体验,以监管科技的创新适时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二是要加强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T如支付清算、身份认证、金融标准等方面,要未雨绸缪加大统筹力度。这不是单个或几家金融机构所能实现的,更需要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的推动。三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彼此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积极探索“赋能和共赢”的合作机制。希望农业银行将来有更多机会与在座的各位深度合作。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唯有携手奔跑才能在这新时代的潮流中砥砺前行。
(左振哲系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陈则栋:区域性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中应有自身特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战略高度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已将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列入战略规划,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也开始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战略规划、优化组织架构,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渠道和产品不断丰富。
江苏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战略性地位。常熟农商行推行“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的信息科技类员工占比均上升。兰州银行很早就开始拥抱金融科技,建立起集支付、理财、信贷、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等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打造形成自身特色核心竞争力。直销银行增长明显、微信银行功能逐步丰富。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通过开展直销银行业务扩大获客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已超过110家,除百信银行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业务外,大多数直销银行以商业银行下属部门形式运营。部分商业银行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入智能柜员机、智能机器人,推动网点服务智能化、轻型化转型。生物识别技术加速推进。光大银行、江苏银行等将指纹、声纹、人脸识别等应用于身份验证、交易确认、语音导航等场景。
城商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中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城商行金融科技发展从战略思维上,要能承受压力,金融科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投入很大,要认识到短期收益与长远发展的平衡。二是要以已有客户的优化服务和数据挖掘为前提。不是简单的将线下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需要对后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对客户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营销;需要在线上提供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三是应当立足当地区域优势,在专业领域深耕?作,打造特色牌,通过发展科技金融,更好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错位竞争。四是注重风险的防控。互联网渠道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重要因素。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风险防控应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注重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与互联网企业、同业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建立竞合关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组织资金存管测评。已经申请的银行中全国性、股份制、互联网银行、城商行都有。城商行占比更大,在这方面不同的银行其出发点不同,但客观体现出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的部署。二是建设互联网金融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平台是协会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主要解决当前推动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的共性问题。平台整合各身份核验渠道主流数据资源,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入口,提供身份核验的一站式接入,可有效提高身份核验效率,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三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包括监管服务、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截至2018年3月15日,接入平台收录自然人借款客户4000多万个,借款账户9000多万个,入库记录4亿多条,基本实现了对开展个人负债业务的P2P网络借贷、网络小贷、消费金融等会员机构的全覆盖。四是成立互联网银行专委会、移动金融专业委员会等就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如直销银行发展、城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等课题进行研究。针对当前二类户绑卡问题,协会也在与监管推动沟通在II类户开户绑卡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陈则栋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副主任)段云飞: 打造银行金融科技转型路径
我想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银行跟金融科技企业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招商银行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战略。
说到银行跟金融科技企业的关系就有必要对金融与科技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我认为,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的本质并未改变。虽然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态,但金融就是金融,资金融通仍然居于核心地位,绝不会因为采用了科技手段改变了金融的本质。当前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的逻辑也正在于此,用科技改变金融,来进行所谓的套利性的金融创新肯定是没有出路的。金融科技要求市场主体有场景再建的思路,科技企业在入口和场景上具有优势,但银行在资金和线下服务的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绝大部分银行构筑了一个服务于高端客户的强大网络,这部分高端客群往往需要线下的专业服务,这正是银行的优势所在。银行服务于长尾客户的成本较高,但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这一点,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银行这方面的成本是趋于下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离开银行扶持的金融科技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如果离开金融科技的赋能,则并不必然会给银行带来致命的打击,银行只是会维持“传统”的原貌而已。银行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致力于延伸其服务面,这是造成银行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融共生关系的根源所在。
第二个方面,我想介绍一下招行的金融战略。2015年,招行制定的发展战略将自身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这意味着,招行首先要变成金融科技公司,要能以金融科技的思维来思考互联网战略。为贯彻该战略,招行制定了十二字方针,即“内建平台、外拓场景、流量经营”。内建平台是指构建两大零售APP――招行手机银行APP与掌上生活APP,以及两大对公板块APP――企业银行的APP与同业金融的招银通APP的服务。外拓场景指构建更多丰富和大众化的场景,由原先的高端客户服务向日常消费背景进行延伸,包括汽车金融、房地产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等。在此过程中,招行也积极利用诸如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拓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在这个基础上,招行实施流量经营,其目的就是使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信息流、资金流的闭环运作,进而招行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生态圈和朋友圈的支持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现在就开始要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向获得账户的思维转变。招行正逐渐摆脱强调客户总资产的传统银行思维,转而以活跃客户作为指标,向金融企业靠拢。招商银行的两大零售APP的活跃用户已超过一亿,是中国银行业APP中活跃客户比较高的,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将向两亿客户发起冲击。第二,实现线下用户向线上的转化。吸引有实体卡的招行存量用户习惯与我们的手机APP,因为移动互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创立小的创新团队激发整个银行的创新。我们拿出营收的1%,除了正常的开支以外,专门奖励小团队创新,让这种创新的文化能够在整个招商银行生根发芽,使我们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加迅速。
(段云飞系招商银行同业客户部副总经理)刘 鑫:金融服务外包助推银企共赢
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正风生水起,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认为,大潮来临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下有几点亟待厘清:第一,互联网企业把表内的“流量+数据服务”收入,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包装成为一个面对金融企业的流量数据为核心科技为外壳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表内收入的资本化。第二,金融企业主业是金融,没有必要深入到技术底层研究ios和android的竞争,只要有利于满足客户需要,拿来用就可以,所以,所谓的科技、技术都是工具。第三,金融产品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客户需求的商业服务流程一体化过程只能更加深入,金融服务外包范畴和体量的扩大给了广大科技公司更多的业务机会。第四,不论银行系科技公司、还是互联网系科技公司,生存的基础只能是技术,如果非要用来包装流量和数据,那就是伪金融科技。打比方说,就像我们要买个鸡蛋,商家说,不行,我得煎一下再给你,因为我是卖铲子的。
第五篇: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烟草物流(亦称:烟草行业物流)是指烟草及其制品、烟用原辅料,在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的过程中,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
烟草物流是连接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社会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遵循“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烟草物流管理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通畅物流信息、合理物流成本,并实现烟草行业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1 烟草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有烟民约3.5亿人,占全世界烟民总数的1/3,是烟民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均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1/3,其中烤烟种植面积、烤烟产量、烤烟增长速度、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烤烟产量(单位:万吨)300250200******008
图1-1 2004年至2008年我国烤烟总产量
卷烟产量(单位:亿支)***2000019000******2008
图1-2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总产量
卷烟零售总额增长比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72008
图1-3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
从图1-1至图1-3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烤烟总产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卷烟总产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虽呈曲线波动趋势,但是基本保持在14%以上,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计划种植烤烟1658万亩,收购226.95万吨;生产销售卷烟22500亿支(合4500万箱),其中低档卷烟5350亿支(合1070万箱)。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也一直是我国税收的主要贡献业者,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在经济落后地区的烟草税收甚至被称为“烟财政”。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简称:国家局)统计,2003~2008年烟草行业利税年均增长20.77%,2008年实现利税达4499亿元。由此可以预言: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不但可以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而且还对全面提高世界烟草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为此,本章节拟通过简要回顾烟草物流管理的历史,归纳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及其特点,分析现阶段烟草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提供分析依据。1.1.1 烟草物流发展追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收购、调拨、销售、储运,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简称:烟草专卖法)的实施为标志,可将我国烟草物流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烟草专卖法实施前——从计划集中到市场分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转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烟草制品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此时,政府采取多个主管部门同时管理,以烟草生产为中心、努力保障供给、忽视经济效益,但烟草产供销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国家对烟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全国供销合作系统集中统一经营,使我国烟草生产、收购、保管、运输都从属于各地供销合作社管理。
从1963年开始,我国烟草开始实行产供销合一管理体制。烟草托拉斯的成立,烟叶产量大幅提高,两烟生产经营形势较大改观,烟草运输进一步得到改善。其后,烟草相继从各地供销系统单列出来,成立专门机构,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各直辖市(自治区、省)、市、县的烟草公司,同时也组建起全国多家卷烟厂。
1982年1月1日,随着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对烟草行业内的产供销、内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在全国建立并实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和集中管理体制,并按行政区域组建起烟草商业流通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使烟草流通市场的监管调控力度得到增强。1984年,各地相继组建至县级烟草公司,与区级供销社彻底分离,单独建帐,核算运输费用,自设卷烟仓库储备货源,按照“下伸”各批发部的定货单运抵批发部门面仓库,各批发部有经营自主权,设立仓库储存卷烟,面对广大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互相展开价格竞争,甚至冲货占领市场,力求自成一体。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此时的烟草经营及其物流均忽视管理,机会主义盛行,各自为政,忽视战略,管理粗放。
由于烟草行业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卷烟产量提升较快,烟草制品整体产大于销,导致库存积压、批发市场多头竞销等流通市场混乱。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再度变化。国家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整治烟草行业发展盲目、产销失调问题,提出了行业生产经营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方针。
二、烟草专卖法实施后——法制化与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法律地位,不但指引了我国烟草物流发展方向,还对我国烟草物流的发展起到重要法律保障作用。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的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经验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例如,1994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现阶段,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建成烟草配送中心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近期,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价值观,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类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管理水平及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997年,我国烟叶生产严重超收超种,总量失控,出现了烟叶产大于销、库存积压严重的问题,对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的“两烟”生产经营效果造成极大影响,同时烟草物流(运输)秩序混乱,烟贩活动频繁猖獗,卷烟市场打假打私任务繁重。国家局此时在烟草行业开展“限产压库”活动,效果显著。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烟草制品关税减让、配额和许可证管制放松乃至取消,国外卷烟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将不可避免。虽然我国烟草行业加快改革步伐,但由于各地封锁严重,商业环节过多,各区域市场开放度低,流通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仍然滞后。为此,国家局因势利导,积极应对即将开放的烟草生产经营市场,决定把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建设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围绕“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的主要任务,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历经十年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全国统一、分级管理的卷烟销售网络已具雏形。“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规范有序、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正在成为我国烟草销售与物流网络的显著特色。
回顾我国烟草行业及其物流管理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到: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烟草行业产供销及其物流,贯彻执行国家乃至地方的集中管理体制,对保证烟草生产、供应和销售,实行烟草企业人、财、物的行业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等违法乱纪活动十分有效,但是忽视行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烟草行业经济效益、发展生产,曾在一段时期内,烟草行业采取相对分散的经营管理体制,效果明显,但烟草生产和流通市场呈现混乱现象,最终导致企业恶性竞争、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等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问题。
1.1.2 烟草物流管理现状
国家局对烟草物流现代化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5月,国家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现代物流建设领导小组,各地烟草工业、商业公司也不断加强对物流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投入。特别是烟草行业“一号工程”的实施,为烟草物流跨入现代化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使得我国烟草物流成为全国各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榜样。现阶段,我国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一、物流设施建设改造投资大
通过烟草行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烟草物流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其中烟草物流设施研制企业,如烟草机械制造企业、软硬件技术服务企业、物流技术与管理咨询企业等,与烟草行业长期合作,对与烟草物流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攻关,解决了许多烟草物流技术以及流程管理方面的难题,使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走在国民经济全行业的前列。
本项目组现场调查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烟草生产和物流设备的研制开发,旗下的“昆船烟机经营公司”和“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为烟草行业专门研发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设施设备。在烟草行业工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成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红河卷烟厂辅料、成品、烟叶配方、备件自动化物流系统,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卷烟厂产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张家口卷烟厂烟叶配方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烟草行业商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湖南白沙卷烟仓储配货自动化物流系统,北京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卷烟自动化仓储系统等。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各类烟草物流设备基本处于国际同时期同类先进产品水平,其中自动控制设备性能优于国外引进设备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云南省优秀新产品奖”等荣誉,为提升烟草行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及实现烟草物流设施设备国产化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现代物流设施”的起源——托盘在烟草物流中的广泛采用,也是现代烟草物流与传统烟草物流的一个主要区别。项目组的调查得知,杭州卷烟厂在完成“九五”技改后,从生产车间到成品中心库之间,采取了运输托盘化操作。2003年6月起,杭州卷烟厂将托盘化方式向省内卷烟销售的配送环节延伸,率先实现同省烟草工商企业间的卷烟配送托盘化方式。2006年3月,宁波卷烟厂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为此,浙江中烟在省内烟草工商企业间,全面实现了卷烟配送的托盘化方式。该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卷烟的装卸速度,还减少了卷烟装卸过程中造成的破损,降低了卷烟收发货的差错率,为烟草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行业物流信息化起步早
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信息流控制物流”。我国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历程不但证明了这一经典论断,而且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全行业中起步最早的。
例如1999年,山东局开始建设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网上交易系统;2000年,红塔集团开始实施SAP公司的ERP系统,杭州卷烟厂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也实施了CIMS系统,实现了烟草工业企业原始数据自动采集;2001年,国家局物资公司和烟机公司建立了非卖品网上交易系统;2002年9月,国家局卷烟网上交易系统试运行,实现省级间的日常卷烟网上交易。为实现配送调度和安全监控的高度信息化,确保到货及时及运输车辆和商品的安全,宁波卷烟厂(2001年)和杭州卷烟厂(2003年)还专门引进先进定位技术,通过应用GPS全球定位技术、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真实、准确、实时地反映全部烟草运输车辆的运行动态。自2004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围绕四条主线进行信息化建设:即工业(卷烟厂)、商业(专卖局)和农业(烟草的种植、采购)三大信息系统,及各级烟草专卖局的OA系统,投资增长率高达20%。
根据烟草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局于2003年初,启动了涉及卷烟生产和经营环节的“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亦称:“一号工程”),是烟草行业有史以来第一个贯穿整个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项目由国家局局长亲自主抓,副局长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各单位负责人是领导小组成员,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实施办公室。实践证明:“一号工程”建设和实施为有效整合烟草行业信息资源,建立行业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起到重大作用。它不仅为全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而且为紧密结合烟草行业内部各工商企业,建立新型烟草供应链,提供了信息支撑,还为与烟草行业加强监管提供了科学手段。
“一号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也为烟草物流信息化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采用提供了基础。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杭州卷烟厂在“一号工程”基础上,成功实施了RFID技术应用于托盘,实现了“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在大规模多批次的烟草物流配送过程中,确保了烟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快速、高质量的数据交流。同时,通过采用RFID技术,杭州卷烟厂也成功地实施了“源头”追踪解决方案,在烟草供应链中提升物流运作的透明度,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生产与销售的“体外循环”,在烟草专卖管理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此,杭州卷烟厂的经验受到行业内各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许多企业得到推广与普及。
现阶段,国家科技部已将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863计划”,即包括烟草物流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将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再有,烟草行业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一直努力实现着包括烟草物流管理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目前,正在逐步付诸实施的三大信息系统,被称为烟草行业三大工程:一是正在组织实施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也就是“一号工程”,主要用于管理卷烟的产、供、销环节;二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电子公文的网上报送及内部流转办理;三是建设“电子商务系统”,目的是实现烟草行业的网上交易。并在烟草行业的“三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试行了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烟草行业应用RFID技术,可基本满足“现代物流”的“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要求,保证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适用于大规模频繁烟草物流配送,为卷烟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达到烟草行业信息化一号工程的要求。同时,通过应用RFID技术,实施“源头”追踪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销售的“体外循环”,能在烟草专卖管理上发挥出巨大作用,已得到各类烟草企业的普遍重视。
三、行业物流管理推行标准化
为了规范烟草行业的生产与流通,国家局制定了一系列的烟草物流管理标准和规范,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4月14日颁布的《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基于我国烟草行业物流管理现状,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相结合,选择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我国烟草物流迅速与国际接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提供基础性技术保证。
根据烟草行业发展,国家局还出台了许多烟草物流管理规范,包括作业管理规范、现场管理规范、质量保障规范、应急管理规范、服务管理规范、财务与成本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文档管理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员工培训规范、绩效考核管理规范等。具有代表性的是:《烟草行业物流单证》(YC/T 262-2008)和《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YC/T 261-2008)。
其中,《烟草行业物流单证》统一了烟草行业物流的相关企业发货单样式及相应电子信息标准,有利于提高烟草物流出入库作业效率及工商企业的衔接,减少了人为操作的错码率,为实现卷烟成品的高效低成本规范流通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利于实现烟草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和业务同步。
随着烟草配送方式由“多库制一站式”向“一库制接力式”的转变,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烟草物流中心的高潮,北京、深圳、上海、长春、济南、株洲等地纷纷建设烟草物流中心。例如2008年,全国最大的烟草物流中心在成都龙潭工业区奠基设计储存量为5.5万箱,投资2.6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拣选采用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设备。国家局及时颁布了《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不但规定了与卷烟配送中心相关的作业流程,科学指导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作业规范体系,确保配送中心的规范和高效运行;还可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实现作业流程优化,提高烟草物流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行业卷烟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中规定的作业总流程如图1-4所示。
物流配送中心综合业务流程图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工业企业 储配部 送货部 仓储 分拣 送货营销中心零售客户发货信息收货准备卷烟采购信息采购、调运信息收货到货信息收货电话订单信息入库入库销售审核储存仓储根据订单信息生成备货、分拣、收款策略电子结算出库出库N分拣、暂存分拣包装暂存Y出货出货转送直送送货中转交接签收Y收取货款N退货送货销售确认退货处理客户退货
图1-4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总流程图
四、烟草供应链管理思路形成
本项目组经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究得出,我国烟草物流现已逐步形成了由烟叶物流、卷烟生产物流、卷烟销售物流组成的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如图1-5所示。其中,烟叶物流是指从烟叶种植商(烟农)、烟叶收购站到烟叶采购商(也称烟草供应商,商业企业),然后供给烟叶加工商(烟叶复烤企业),最终送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的烟草原料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农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生产物流是指烟草供应商以及辅料供应商将卷烟生产原辅料提供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由卷烟生产商进行卷烟生产,并向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提供卷烟成品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销售物流是指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将卷烟成品发运到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指定的配送中心,然后由该配送中心完成卷烟的储存、分拣,直至配送到卷烟零售商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
在此,项目组对烟草供应链定义如下:
烟草供应链是指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以烟草制品为核心,通过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将烟草原材料/辅料供应商、烟草工业企业、烟草物流专业企业和烟草商业企业等连成整体的复杂网络型组织。烟草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是:有效整合烟草供应链中各类物流资源,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规模化烟草物流优势,促进烟草供应链整体及其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目前,烟草行业实施物流现代化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基本上按照烟草供应链管理的思路,采取相关分析手段和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图1-5 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示意图
1.2 烟草物流管理特点
从烟草及其物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可以得知我国烟草物流基本呈现以下管理特点:
一、烟草物流供应链整体特征
我国烟草供应链跨越农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几大行业,整体呈现“复杂供应链特征”的特点。
二、烟草供应链的物流时间特性
从烟草的生产与消费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全年种植—集中采购—长期储存—全年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三、烟草供应链的物流空间特性
从烟草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云南集中种植与大量生产—全国分散储存原辅料、卷烟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四、烟草消费物流的时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节假日消费量凸高且单品金额高——平日消费量均衡且单品金额低”的不均衡特点。
五、烟草消费物流的空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量大且单价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量小且单价低”的不均衡特点。
六、烟草生产企业与分销企业的物流特性
从烟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占企业经营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物流活动时间密集型、物流资金密集型、物流技术设施密集型、物流人员密集型”的密集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物流管理,呈现着“复杂物流系统”的管理特征,因此烟草供应链也属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在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和现代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上述烟草物流不均衡和密集型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研究。
1.3 烟草物流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虽然受到国家专卖的法律保护,但是烟草物流现代化却身处内外双重压力之中:一方面我国烟草经济已由过去的资源短缺转化为商品过剩,烟草生产和销售的竞争均趋于白热化,要求烟草物流向快速、可视、适时、适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烟草市场的对外开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内的烟草物流发展不仅面临来自行业外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于大型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同时,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物流规模过小、物流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物流成本难控制、供应链物流信息不通畅、行业物流标准尚待贯彻执行等几个方面,影响了烟草行业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提升,亟需解决。
1.3.1 烟草物流资源分散规模过小
根据国家局党校2007年秋季学期进修班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烟草流通体制基本理顺,确立了总公司、省公司两级管理,地市级公司主体营销的卷烟流通体制。这种流通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多方采购、多头批发”的状况,初步实现了资产清晰、流通快捷、运行顺畅的卷烟流通格局。同时,我国以地市级烟草公司为营销主体的现代营销网络基本形成,行业内部营销渠道基本贯通,销售和物流节点已经由零售客户逐步向消费者环节渗透、向真正把握市场靠拢、向工商协同培育品牌发展。为此,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各地烟草物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但是传统的条块分割烟草物流管理体制,致使我国烟草物流至今还处于被割裂状态,分属于各类不同企业。1994年8月国家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2003年,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全面访销、集中配送的卷烟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向“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其中建立访销中心2794个、配送中心2452个、客户服务中心1143个,入网销售的卷烟零售客户达到475万户,其中实行电话订货的达到158万户。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烟草配送中心合并建成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
如果按照2009年全国卷烟生产销售计划安排 22500 亿支(换算为2.25亿件,每件约重20公斤)计算,2009年全国卷烟产品物流量为450万吨。按照全国烟草配送中心367个计算,每个物流中心的年物流量约为1.2万吨,每日物流量仅有33.6万吨/日、吞吐量为67.2万吨/日。
如果按照每件卷烟约重20公斤计算,那么,一个运送2000件卷烟的干线车辆的承载量为:
20公斤/件×2000件/车 =40,000公斤/车=40吨/车
即2009年全国平均每个烟草物流中心的日均作业量不到2辆干线运输车的装载量。
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物流规模过小,势必带来高新物流技术无法投入建设和使用,高级、复合型物流管理人员缺乏,从根本上无法降低物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全国烟草行业的物流发展必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内各类企业对烟草物流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工商各自建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沟通。例如烟草商业企业认为,物流是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物流建设应以我为主,所有物流业务要自主完成;工业企业则认为,应从生产原料的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需要出发建设物流系统。谁也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现代烟草物流建设工作,致使烟草物流资源分散和浪费。
现阶段,我国烟草行业的垂直管理与专卖专营体制将有助于塑造“跨行政区域的烟草配送模式”。借鉴在全国实行卷烟批发价区域统一,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运输配送资源优化整合,在全国形成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五个区域,并最终形成北方、南方和西部3大卷烟统一价格区域的成功经验,可以尝试组建跨省市的“全国性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规范经营行为,稳定卷烟市场,实现“两烟”生产经营过程的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流程化,籍以推动我国卷烟物流的长远发展,在加快培育烟草的“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同时,打造大型烟草物流企业,提高烟草行业物流的整体竞争实力。
1.3.2 烟草物流成本不清居高不下
根据现场调查得知,我国烟草行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迄今为止,烟草行业的物流成本占烟草行业的总成本中比率尚缺乏权威性的解释,就说明了烟草物流的成本控制问题。此外,对某烟草配送中心的现场调查发现,该中心仅配送卷烟用的塑料薄膜包装一项,成本就高达0.46元/次。再如文献称,贵州省毕节市烟草公司赫章物流配送分库,年配送卷烟1.6万箱,共11台配送车辆,单车年费用3.8万元,单车日均配送量仅4箱,车辆空载率极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可挖掘物流成本空间巨大。为此,在创新烟草物流管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效率和效益的过程中,确实值得认真思考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
本项目组认为,烟草物流过于分散、单个企业烟草物流规模过小,是造成烟草物流服务成本过高的根本性因素。此外,造成烟草物流成本过高的要素,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根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的《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信息发布报告》得知,500强企业中钢铁行业利润最大,达1757亿元;烟草制造业利润率最高,达17.3%;饮料制造业为15.03%。
我国烟草经销的行业垄断和极高的利润率,使其不必像钢铁业和饮料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一样,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长期生长在安逸的经营环境中,也导致我国大部分烟草企业缺乏物流成本控制意识。再加之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式的绩效考核,难以有效调动烟草物流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以致烟草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偏重物流管理形式、过分强调高新技术设施应用等问题。
二、缺少行之有效的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方法
良好的烟草物流服务,是树立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形象的关键。但是,在提供优质的烟草物流服务同时,也还要相应地控制融在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例如采取“快速分拣、配送卷烟到户”的烟草销售物流服务方式,确实体现了烟草物流服务意识,物流管理措施也比较到位。可是,在广大的农村与小城镇,卷烟零售商比较分散,道路交通状况比较差,卷烟配送量比较少,高昂的烟草物流费用不但增加零售商的经营成本,而且制约了烟草销售企业进一步有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此,需要烟草企业树立强烈的物流成本控制意识,采取有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手段。例如,打破行政区划,建立经济区划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有效整合烟草物流资源,用扩大烟草物流服务规模来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再如,通过认真研究烟草企业经营中的物流成本比例和趋势,运用ABC分析方法,科学寻求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重点,制定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措施。
三、缺少烟草物流全过程的成本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物流的运营成本过高,会导致该企业的利润下降。如果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不但导致烟草行业中各类企业的利润受损,还最终导致国家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我国烟草行业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消费者利益至上”为原则,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只想到坚持完善的烟草物流服务、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主要维护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烟草物流全过程成本监督机制,烟草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核算以及审计监督物流全过程的力度还不够,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的现象出现并无人追究。此外,一部分烟草企业由于物流监管责任不明确,即使产生浪费也不必负责任,导致物流成本管理相对混乱。
1.2.3 烟草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均衡
通过本项目组的现场调查,虽然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水平位于全国各行业的前列,但是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尚存在行业整体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地域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云南、江浙等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渐次发展趋势。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的地域不均衡特点与我国烟草生产与销售规模、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由于云南、湖南、江浙等地的烟草物流需求旺盛,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投入较大,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相对较高,烟草物流成本也相对较低;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与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在同一地区,中心城市又与小型地级市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中心城市是烟草物流需求的重要聚集区和大型配送节点,小城市则相对落后。
再有,我国烟草物流发展和设施布局存在地区分割、行业内部部门分割问题。尽管国家局不断加大推动跨区域发展烟草物流的力度,但还没有形成合力。一些烟草物流需求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盲目兴建大型高新烟草物流技术设施,造成烟草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点线”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服务水平较高的主体多集中于大型烟草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需求旺盛的环节集中于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商业企业的分拣、包装等。而烟草农业物流、某些地区的卷烟干线运输和商业配送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甚至出现违反烟草物流操作规程等问题,行业物流整体发展呈现点(如企业)线(运输)不均衡状态。
调查表明,近年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改造多集中于烟草生产阶段、商业配送中心蓬勃开展,但烟叶生产、卷烟运输等阶段的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比重小且相对滞后,使得烟草行业许多技术更新获得的物流资源优势和物流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行业整体的物流服务优势与物流成本优势。即使是在同一烟草制造企业,由于某些物流组织管理或业务流程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烟草生产和经营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也受到抑制。
现阶段,特别是烟草产品运销数量、品种的不均衡,造成行业各环节的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烟草物流市场不够规范有序成熟,烟草物流发展的“数量扩张型高速增长”特征明显,烟草物流企业“多、小、散”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一些烟草企业缺乏规范的物流运作管理、明晰的物流发展战略、合理的物流资源组合、必要的物流市场竞争能力。
1.3.4 烟草物流信息系统间存在孤岛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一直致力于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均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我国烟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与提高,不但成为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的技术基础,而且对提高行业整体物流水平起到巨大支撑作用。
但是2003年以来,国家局提出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总体思路,在信息资源上进行的重新整合部署,即“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至今尚未全面实现。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间还存在“孤岛现象”,影响了烟草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本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局组织开发和推广的“一号工程”,虽是从烟草行业物流管理中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的重要的、基础的、带有战略性的成果,但是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二次开发”,并应用于本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中。
1.3.5 烟草物流标准有待强力推行
尽管烟草行业已经建立了许多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管理标准以及物流标准体系,但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技术设施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这些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不小阻力,特别是有利于物流标准推行的政策法规环境尚未形成。
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卷烟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中,有关厢式货车的规格尺寸、托盘的尺寸和材质等,与卷烟运输相关的设施设备,虽有行业统一标准,但是各企业并没有贯彻执行。同时,各烟草工业企业的仓库货架和托盘尺寸不统一,无法与干线运输或区域配送车辆配套使用,势必影响烟草行业物流管理全过程的效率与效益。
此外,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本企业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各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如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烟草物流信息管理的“孤岛”,不但无法实现各企业或全行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而且影响行业内部的烟草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衔接,还影响了各类烟草企业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为此,我国烟草行业有必要应用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加快物流现代化进程,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烟草物流管理问题的途径,寻求降低烟草企业物流成本乃至烟草企业总成本的主要途径。具体方面,应立足于烟草行业整体角度,全面考察烟草产业链实施RFID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测算烟草产业链应用RFID技术对烟草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影响,为烟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撑,力求保持烟草行业引领国内其他行业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现代化方面的先锋地位,促使烟草行业力争进入世界烟草物流的先进行列。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