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参考论文题目表
经济研究 经济转型期市场决定与政府调控关系界限研究——“全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综述
【关键词】 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社会矛盾; 经济转型期; 市场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转型时期; 战略性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 人类社会; 天津财经大学;
2014年09期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失衡与金融调整渠道
【关键词】 国际投资头寸表; 金融调整渠道; 估值效应; 贸易调整渠道
2013年07期 市场化改革、风险防控和我国金融发展——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风险防控; 顶层设计; 证券市场; 经济增长; 资本账户; 股票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业; 资产定价; 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01期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线图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导向; 经济发展; 中等收人; 资本账户; 资产泡沫; 经济起飞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市场化; 资金流动
2014年01期 人民币汇率、短期资本与股价互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短期资本流动; 股票价格; TVP-SV-VAR模型;
2014年11期 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中等收入; 汇率折算; 年平均; 过渡阶段; 工业化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 分配领域; 三大产业; 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水平;
2013年02期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的实际汇率制度:基于BBC框架的动态考察
【关键词】 实际汇率制度; 汇率篮子; 汇率制度弹性; 卡尔曼滤波; 状态空间模型
2015年11期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顺序安排——基于NOEM-DSGE模型的模拟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资本账户开放; 增强汇率弹性; NOEM-DSGE模型;
2015年11期 扩展三元悖论视角下的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扩展三元悖论; 汇率制度改革;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能解释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的波动吗
【关键词】 非贸易品相对价格; 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价定律;
2015年08期 基于MS-VAR的“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研究
【关键词】 三元悖论; MS-VAR; 汇率稳定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 资本开放;
2015年09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时变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贸易收支; 半参数函数化系数模型;
2014年02期 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波动特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 汇率预期; NDF; 频度差异; ARCH;
2014年06期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外汇市场压力; 变系数模型; 货币政策;
2014年07期 人民币汇率预期与股票价格波动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预期; 股票价格; NDF;
2014年08期 中国股价与汇率非线性累积过程的非对称迭代影响
【关键词】 汇率; 股票价格; KSS; 状态空间模型;
2014年10期 未竟的改革: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 启示;
2014年10期 跨期消费平滑模型与中国国际资本流动性度量——兼析汇率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平滑; 国际资本流动; 跨期经常项目; 有效汇率;
2013年03期 20 中国外汇风险的识别和动态预警研究
【关键词】 外汇风险; 货币危机; 早期预警系统; 动态Logit模型; 极值分位数;
2013年02期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物价效应分析——基于引入虚拟变量的ARDL模型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汇率传递; ARDL;
2013年02期 人民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顺周期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 资本账户; 人民币; 顺周期;
2013年05期 市场分割下东北亚货币的跨货币溢出效应与汇率预测
【关键词】 跨货币溢出效应; DF市场; NDF市场; 汇率预测;
2013年05期 境内外人民币远期市场联动关系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交易品种、政策区间的多维演进分析
【关键词】 NDF市场; DCC-MVGARCH-BEKK模型; 波动溢出
2013年08期 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已经发挥影响力了吗? 【关键词】 离岸人民币市场; 溢出效应; 国际影响力;
2015年10期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述评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收益-成本; 路径安排; 程度衡量; 前景测算;
2015年10期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子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的研究
【关键词】 国际货币影响因子; PSTR; 非线性
2014年12期 全球经济不平衡复苏,亟需合作探寻新动力——2014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刺激政策; 不平衡; 资本流向; 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 长江经济带; 自贸区建设;
2015年01期 再平衡格局下的全球经济与金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关键词】 国际金融研究; 再平衡; 经济结构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 会议综述; 资本账户; 汇率市场化; 对外开放战略; 发展前景; 投资规则;
2015年01期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联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 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市场; 联动关系; DCC模型族; EGARCH-X;
2015年03期
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冲击; 汇率不完全传递; 脉冲响应;
2015年05期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新路径——基于中美产业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贸易结算货币; 相对市场份额;
2015年07期
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优国际储备规模 【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 国际储备; 外汇储备; 开放风险;
2014年03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 货币发行; 国际经济活动; 货币贬值; 布雷顿森林; 国外资产; 资本输入国; 特里芬难题; 货币国际化;
2014年04期
跨境结算人民币化还是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跨境结算;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014年04期
民国时期纸币发行中的领券制度及其启示
【关键词】 领券制度; 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纸币发行;
2014年06期
香港人民币企业债券发行特征及定价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香港离岸金融; 债券定价;
2014年07期
境内外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联动关系研究
【关键词】 SHIBOR; CNY HIBOR; 联动关系; MVGARCH;
2014年08期
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 汇率预期; 境外人民币存款;
2014年08期
分流外汇储备、盘活货币存量及深化金融改革
【关键词】 外汇占款; 融资结构; 货币总量;
2014年08期
金融资本跨境流动与储备货币地位——基于日元经验的研究
【关键词】 跨境资本流动; 储备货币; 日元;
2014年08期
央行汇率干预行为研究:基于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关键词】 CNH; 汇率干预指数; 央行反应函数; 央行汇率干预;
2014年10期
复苏困境重重 前行难言轻松——2012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困境重重; 政经; 国际社会; 人民币国际化; 世界经济复苏; 债务比例; 资产减值; 离岸金融中心; 求进;
2013年01期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
【关键词】 SDR货币标准;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 人民币国际化;
2013年03期
汇率波动性与本币国际化:澳大利亚元的经验研究
【关键词】 汇率波动性; 本币国际化; 澳大利亚元;
2013年04期
境内外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联动关系——基于VAR-MVGARCH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人民币; 境内外即期汇率; 联动关系; VAR-MVGARCH;
2013年05期 47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程度测度及展望评估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发展现状; 程度测度; 展望评估;
2013年10期
国际货币规律探索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职能; 国际货币体系;
2013年10期
49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视角
关键词】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托宾Q;
2013年12期
第二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xxxxxx信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08xxxxxxx 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xxxx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美元的币值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欧元区随后也相继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人民币逐步放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作用也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之重点。本文首先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紧接着又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所具备的条件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步骤和一些具体的策略,从而最终达到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条件 ;策略
2007年,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变成了信用违约掉期危机,进一步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欧盟、英国、俄罗斯、日本各国股市连续暴跌,冰岛甚至宣布破产。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在数多年前就为此埋下隐患。著名的投资大师索罗斯曾在2008年1月23日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预言:“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对全球根本性调整。在这一调整中,美国将相对衰落,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崛起。”
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一国经济在世界的范围内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该国的货币将会自然发展为国际货币。19世纪的英镑、20世纪的美元、20世纪后的日元和马克、21世纪的欧元都反映了经济实力与本币国际化的联系。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变化。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使用明显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当前的中国,若要真正实现崛起,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最好的途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实现企业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有所发展,但更多的仅限于国内,并未真正的融入到世界中的大潮中去。因为我国的企业基础还比较的薄弱,竞争力还比较的弱。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了,我国的银行业将在世界其他地方设立分支机构,这样当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其他国家遇到一些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银行就可以像本国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服务,同时企业将取得的救助资金更好的融入市场上,这样就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又可以是这些银行的客户,反过来支持了这些银行在国外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双赢。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成功实施就值得我们借鉴。
(二)有利于降低外汇风险
现在的国际贸易更多的都是以美元结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出口商提供了一定的贸易风险。根据我国的一个情况,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更多的都是从事于加工贸易或者是比较初级的一些产品,所以很多的企业盈利小,更多的都只是赚取汇率的一个差价,假设汇率降低了,一些贸易公司可能就几乎没有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贸易的发展。而当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就可以在交易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的计价和结算,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防止财富的流失。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三)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
伴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外贸的高速发展,我国经常项目出现了连年的贸易顺差,我国现在持有的外汇储备高达2.45亿。外汇储备虽然能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但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这些外汇,而中国买回来的却是一些纸张,而美国用这些“纸张”买到的确是一些实物性的商品。对于美国这么一个借债大国,目前,美国债务总规模已经达到法律规定的14.29万亿美元,当哪一天信用度下降的时候,我国持有的外汇也将贬值,而我国持有的美元储备又在进一步的增大,这无疑让我们进一步的陷落“美元陷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这样讲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元等外汇储备的收入;进口产品可以用人民币支付,这样可以用纸币换来实物性的商品。这样一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才能有所控制,防止在陷阱中越陷越深,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得到优化。
(四)有利于技术导向的转型
由于2008年的金融风暴,各国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都纷纷采取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等措施来使本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因为我国的出口的主要为初级产品,又价格比较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对我国出口的产品都使用了很严厉的贸易保护。以美国为主的国家还声称我国违反了倾销法,要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进行出口的转型,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出口初级产品而应转向技术性的产品,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会使得我国在使用国际资金和生产资料方面提供便利,为研发、并购、参股和投资等提供了可能性。这样,我国的产品在技术含量方面的比重将不断的加大,使得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最终成功的走向技术导向转型。
(五)有利于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没有改变。特别强调要使香港将成为人民币离岸的结算中心和国际资产中心。而且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在金融上的改革都首先在香港先行先试。比如人民币在香港的存款已经超过3000亿。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一方面可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可以加快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两个中心遥相呼应,优势互补。
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现有的初步条件
对于中国来讲,在国际货币体系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局势下,为了避免成为美元的 “人质”,就要全面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我们应该要首先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所具备的一些条件,再根据条件分析国际化的可能性。为此,现将人民币可能实现国际化的现有初步条件分析如下:
(一)我国稳定的政治局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一方面,我国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性。假如一国的政府政局动荡不安,政变事件频繁发生,就会直接引起金融业的不稳定,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金融产品就没有了安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迅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主要的还是要是归功于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才能得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国6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功保持了社会大局的长期稳定,为世界人民对中国增加了信心,从而也对人民币增加了信心。
另一方面,当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它的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会相对较强,这样就会给交易者带来更充足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2005年底,中国GDP 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到了2010年,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稳定的人民币币值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信心保证
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的一点是要保证其币值的稳定,只有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了,才能被各国和世界人民所信任和接受,才能让世界各国和人民对人民币有信心。如果一国的币值不稳定,那它就可能经常性的存在通货膨胀和紧缩的现象,就会让持有人存在运用的风险。我国一直都是实行着稳定的货币政策,自从1994年的货币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虽然面临着美国的世界各国的压力,但中国还是让人民币的保持了一种稳中有升的状态。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人民币都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人民币的汇率相对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的加深和扩大,与此同时,也在全球的经济的经济复苏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信心保证。
(三)我国具备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和良好的国际信用
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就应该知道要怎么去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这也就意味着要求我国政府必须拥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主要包括充足的黄金外汇储备,以及国外融资的能力,这样才能随时面对兑换要求,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维持汇率和外汇市场的稳定性。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储备一般在30%左右,而我国现在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这个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关口。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在安全性等方面有存在着一些的风险,但这已经足够能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超强的国际清偿能力。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的国际信用状况也在不断的上升,在长期主权、短期信贷、优先无担保等的评级都有了相应的上调。我国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和良好的国际信用,为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的改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至今已历经30年风雨。总体而言,改革已使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其间,中国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基本形成一整套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康平稳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调控监管体系。
正是有了这样的市场,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金融商品的交易能够安全、便捷地运行,从而真实地反映货币、资本及外汇市场的供求,保证市场出清速度快,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增强发行国货币的流动性,使居民和非居民都很容易参与其中,从而来更好的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各项职能服务,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人民币广泛的使用于对外贸易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现实条件
广泛的对外贸易表现在拥有巨大出口商品和服务市场,特别是有能力为其他的国家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市场,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联系,实现贸易的多元化。只有一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有贸易上的往来,并且对在贸易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使该国的货币在交易中被广泛的使用,并且被作为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
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也更多的被用来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还被冠以“小美元”的美誉。在我国的港澳地区,人民币的可接受度更高,流通领域也更广。2008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算量已经达到了230亿元,基本上实现了结算周变化。人民币随着周变化、区域化,最终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美、日等政府的阻碍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美国的反对,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霸主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了,将会对美元的地位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当年欧元要国际化的时候就遭受到了美国的强烈的反对,而人民币国际化比欧元更能对美元造成影响,因为欧元区仅是一个松散的经济体,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中国是并且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主权国家,美国会害怕、担心,所以要千方百计的去扼杀人民币的国际化萌芽。同时,日本等其他国家也会对此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二)中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就应该有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在离岸金融方面,应该有一个健全金融体系,能在全球都配备有金融服务和网络。而中国现在的国内金融市场还尚不健全,在发展的广度、深度方面还不够,金融市场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还比较弱。在广度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尚未实现市场化;金融产品种类有限。在深度方面,中国的外汇市场金融交易的规模还相对较小。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弹性具有局限性,容易受供求因素的影响,从而不具备迅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却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三)我国仍然对资本项目的实施严格管制,人民币未能自由兑换
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且不健全,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竞争力相对较弱,尤其是一个些产业,深受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在产权、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加入到世界的经济大潮中可能会被淹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依然实行资本的可自由兑换,则由于资本的经常性流入和流出都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政府需要利用宏观调控的力量,根据现有市场的可承受力,逐步的实现资本的可自由兑换。
(四)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支撑,从而使得投资过高而消费的比例过低问题的出现,而未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中国出口集中在个人消费品而不是先进产品的出口上。只有出口那些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这样才能在贸易中带有话语权,在结算使用币种方面才能做出一定的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很重要的经济基础。
(五)从区域金融角度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障碍
1、目前中国与周边的汇率定价机制成为了发展与周边货币兑换业务的障碍 因为我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等原因,人民币的汇率采取了软性盯住美元的策略,而其他国家的汇率是随市场自由浮动的,使得出现了周边国家货币的币值不稳定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人民币兑换周边国家货币的汇率存在了不稳定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在参与双边货币兑换业务的积极性时候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周边国家对美元和人民币的区别对待 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近几年有所发展和完善,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还是相对滞后等的一些原因,又在东南亚等国家因为存在着外汇紧缺的现象,从而使得在实行一些政策的时候对于人民币和美元有了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政策有些适用美元却不能适用人民币,如:对美元存在较高的出口退税等,这对人民币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及具体策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步骤
结合我国本身的情况以及货币国际化的特点,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按以下三个方面递进发展。
1、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
每种货币的国际化都离不开货币发行国周边国家对此种货币的使用,这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起步阶段,可以说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只有进入了这个初级阶段才能升华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在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这一阶段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所以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促进这一阶段的发展,加速人民币的境外流通,稳定基础。
2、要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 如果实现了货币的区域化,这就意味着该货币已经得到了一些国家的认可,也从中说明了此种货币还是值得人家信任的,具有较高的信用。然而,一国的货币要实现区域化,单纯依靠货币本身的一个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的积极推动,否则可能会自然的延缓该种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人民币现如今虽然已经成为周边一些国家的硬通货,但还是不能称得上已经区域化。要尽快达到这一个阶段,还需要政府树立人民币区域化的主动意识,并且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例如,放松对人民币收支的限制,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等。
3、等待时机成熟,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这个阶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完全对货币进行了升华,因为到达这一阶段以后,也就意味着该货币已经能在世界的范围内行使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五种职能。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一个阶段还是比较难以达到的,因为每一种国际货币的背后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作为其后盾。就人民币而言,这一个阶段还是比较困难的,就算实现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也要面临着美元、欧元、英镑等强势国际货币的挤压。所以人民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这一条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1、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投资,先在周边国家实现小范围的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与这些国家的边境贸易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个有利的时机,积极地去发展已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一些投资、贸易和金融上的往来,包括签署双边支付结算协议、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地位、继续放宽人民币现金的出入标准、增加边境贸易中的优惠措施、进一步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通人民币银联卡受理业务等。通过这些措施来进一步的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国际化。
2、充分利用我国香港、澳门与大陆的经贸关系,推动人民币走出国门
香港、澳门是我国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而且与大陆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双方应该加强合作,不仅推动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计价,而且要大胆尝试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行国际化的人民币债券,提供人民币的贸易信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继续积极的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加快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 一种货币如果无法自由兑换的话,它的接受范围必定十分的有限,所以说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还不完全具备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所以,我国还应该继续推进区域的货币合作,积极地与更多的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特别是以人民币为基础的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并且选择在适当的时机试行人民币的直接投资,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作出重要的贡献。
4、逐步取消人民币的进出境限制,让人民币更好的走向世界 因为我国的特殊性,所以人民币现金进出境方面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对于出入境携带的人民币现金数额比较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不利的影响。虽然,自由携带人民币可能会被有些人用来进行投机活动,或者在国外做出一些不法的行为,损害人民币的国际形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拒绝人民币现金的自由出入境,而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取代出入境,从而实现流动的自由。
5、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强持有人的信心 如果人民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回流到中国,那么流出的人民币很有可能大部分是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内地,造成地下钱庄和货币走私活跃,这不仅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金融安全,而且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区域储备货币。为此,中国政府除了扩大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考虑向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承诺他们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商品、政府债券,也可以用人民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6、建立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机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统计和监测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流通统计和监测制度,防范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和保持金融稳定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中国金融的安全,从而实现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人民币国际化。
7、要加快金融市场和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建设
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包括其货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除了上海和香港勉强能够符合条件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出其他好的例子。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很难的得机会来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所以,对于上海以及香港,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物质条件。除此之外,对于北京、广州等外资集聚的城市,也应该加以重视,积极营造氛围,鼓励金融企业立足一线城市,逐步发展,并向内陆地带扩张。
8、继续保持经济的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货币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的地位。从美元、欧元、日元等的国际化中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说,一国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并为各国普遍接受,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做后盾。因此,我们要继续的致力于在经济上的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不畏惧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勇于前进,积极探索,把握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 巍.中国要真正走出“美元陷阱”[N].南方日报,2011-7-2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我国外汇储备首破3万亿美元 未来增速或现回落,http://,2011-04-14.[3]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 2008(8)[4]周小川.中国需要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N].金融时报,2009-05-16.[5]韩秀云.谨防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风险[OBPEL].数字商业时代,2009-05-18.[6] 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选择[M].北京:北京市报刊发行局,2011(1).[7]孙兆东.世界的人民币[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8]刘力臻, 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9]张琦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路径探析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10]蒋万进;阮健弘;张文红等.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 2006(5).[11] Wu,Friedrich.How China's Yuan Can Become a Global Currency[N].Business Week Online.2009-9-15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xxxxxxxxxxxxxx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Program
08xxxxx xxxxx
Instructor xxxxxx
xxxxx 【Abstract】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financial market had changed a lot, the value of the American dollar also had had obvious fluctuation, and the sovereignty debt crisis also had happened in Euro-Zone.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ly-developed economy in China makes RMB release gradually and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So the problem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gain becomes global focus.This article firstly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Next, according China's current basic condition, this article analysises the term which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hould own and the challenge which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should face.At las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steps and some specific strategise to realise the purpose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Key words】RMB internationalization;significance;term;strategy
第三篇:干部学习讲稿: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干部学习讲稿:全球经济失衡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谈谈全球经济失衡,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当前我们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三个需要做决策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
事实上我们关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关注了很多年。我们眼下说的全球经济失衡,这个情况实际是从2002年开始,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常项目逆差的时候,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也是加速在上升。
这样的一种发展,在2002年初期应该说大概两国都是,就是经常项目占gdp比重都在3%至5%的样子。但是经过四、五年发展,到06年期间全球经济失衡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在7%左右,中国在0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1%,应该说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两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都有所回落。去年年底,两国差不多都回落到4%左右,中国占gdp的比重是4%点多,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大概3%左右。是不是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消失了?个人觉得其实并没有消失。展望未来,很有可能失衡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需要关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这个后果早晚会反映在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上。中国实际上如果现在政策不进行明显的调整,顺差进一步扩大,也是非常可能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全球经济失衡完全有可能重新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过去大约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失衡,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讲一直值得关注。应该如何来看待?它的原因讨论很多了,概括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要调整,在中美之间,这两个全球经济失衡主要的伙伴之间如何分担责任?有人说,这个责任主要是美国,美国过度消费,过度赤字,主要责任不在中国。
我个人觉得,实事求是讲,其实中美双方都有责任。因为失衡,一边有逆差,一定是那边有顺差,不存在说是哪一方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我们当然不能去为美国承担责任,在这调整的过程中,美国人应该作他自己的功课,我们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在考虑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间,我们确实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拒绝调整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以不断增加的失衡去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到底是否值得?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有巨大的美元贬值风险。这种调整其实现在看来非常难的,现在谈到了外汇储备,最近一个时期人们总在想怎么消化,最近一段时间,对存量的消化兴趣很大,怎么走出去?是不是成立新的主权财务机构?我个人觉得其实对存量的化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防止增量的进一步增加。
搞清楚在全球失衡调整中,中国的利益到底在那里?搞清楚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坚决的采取措施,我们不会在调整的具体政策出台的时候,犹犹豫豫,调整应该说肯定会有障碍,任何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你看到代价在不断增加的时候,是缩回去还是继续往前走。
2、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障碍
我觉得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主要障碍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对就业和增长的关注,第二个是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阻力。对于就业和增长的关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除了继续搞加工贸易,我们就没有其他路可走呢?其他经济增长模式就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吗?还是可以研究的。我个人觉得扩大内需有巨大的空间,西部的开发可以重新启动,我们过去两三年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起动了4万亿计划,修了很多路。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为我们再次启动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创造了很大空间。我看到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支线机场的拥有量只有美国的800分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少一些简单的出口?同样都可以创造就业,都可以维持经济增长。
另外一个阻力,我相信来自于一些既得利益,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当然我没有做地详细的调研究,燕升所长说过在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中间,到底谁是主要的受益者?我想有农民工、地方政府,还有大量出口企业,其中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我看来可能是这里面最大的赢家。所以在美国讨论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其实有一股力量从来就是保持沉默,它是在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它们可能是非常反对中国进一步经济调整的。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在这种结构调整中,我们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转产,他们要倒闭,工人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认为我们不要怕,因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种代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通过税收的政策,来缓解这个阵痛,而不要一看到这边不行了赶紧缩回去。
3、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开放度的关系
关于失衡调整还有最后一个观点,可能是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性思考: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会不会降低开放度?我觉得有可能,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适度降低开放度是有益的,部分的去全球化是可取的。当前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你要想治理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也不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倒退的太远,实际上我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调整开放结构,我的主张是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同制造业的开放度相比,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开放度太低了。其实这方面是有空间的,问题在于它同样会影响到一些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利益,我们如何来面对?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
我接下来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汇率的变动,具体讲人民币升值对失衡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争议来源于有人认为,汇率人民币没有低估多少,人民币基本是均衡的;也有人认为虽然低估了,但是汇率的调整、它的传导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但是这种升值作用在传递过程中间可能会遭到很多漏损,总而言之,它的作用有限。但是我觉得即使是不完全的,我们仍然应该使用这个杠杆,而不要忽略它。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其实是可以保持名义汇率的稳定,而去调整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稳定时调整实际汇率这意味着就是涨价,说白了是通过通货膨胀,包括提高要素市场价格,去实现实际汇率升值。前两年当通货紧缩的时候,我们有很好的时机去改革要素市场,以适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去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但是现在恐怕这一招又遇到了障碍,因为我们现在通胀的压力比较大,通胀预期很强,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还去保持名义汇率稳定,然后去推动要素市场改革,靠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来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我觉得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个人认为,现在还是要动名义汇率,而且可能要动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小动作用也有限。当然要素市场的改革也还可以继续,稳步推进可以。
其实名义汇率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有一种很好的配合协调作用,可以防止要素市场改革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失控,因为毕竟名义汇率升值有通货紧缩的倾向。所以这两者同时进行,我觉得既解决了一个短期的实际汇率升值问题,也解决了一个长期的导致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关于汇率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虽然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重点仍然应该是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在这一点上现在有着非常的紧迫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汇率如果僵化,长期保持不变,那么一定会导致外汇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这一点过去些年已经充分证明了。另外一个,汇率的僵化还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下降,这一点现在非常明显。美国现在利率明显低于我们,名义利率如果我们再给对方一种汇率升值很确定的幅度,3%或5%,那么他们就会理所当然觉得在将资本流入中国的时候,获取逆差的同时,还有稳定的汇率升值收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第三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最近两三年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一系列的积极发展,比如说货币在危机期间我们跟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另外从两年前开始,从试点到不断扩大范围,我们实行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第四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回顾与展望报告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编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现将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以供各界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几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
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
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实践证明,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二、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
—3—
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从别国经验看,日元和德国马克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几轮升值中,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在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剩的储蓄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性原因,正如战后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也没有消除日本和德国迄今仍保持的经常项目顺差一样;二是基于政局稳定、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近年来
—4—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积聚了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贸易顺差;三是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套利资本流入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也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
实践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汇改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就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扩内需、—5—
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一直积极致力于推行中外资国民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水平。中国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从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低。
中美贸易关系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进口。过去10年里,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由2001年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919亿美元,增长了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仅增长了67%。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幅远大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幅。
正如许多美国各界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美元指数从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计贬值36.1%,但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未见改善。美国本轮对外失衡问题是以往失衡的延续,美国实际面临不是从中国进口,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如果不做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而仅由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贸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2005-2010年间,中国累计一般贸易顺差272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46万亿美元。特别是,中国主要承接了欧美、—6—
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最终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体现为全部商品价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而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取得收益为少量的加工费用。
第三,美国从中美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美国商会2008年对238家在中国企业调查,71%获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准备追加投资。摩根斯坦利调查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利60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指数涵盖公司利润总额的10%以上。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零售价为178.96美元,其中中国赚取的加工费仅占3.6%,大部分价值被美国的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2011年8月上旬,旧金山联储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真实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来自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的运输、销售和营销成本。
第四,美国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事实上,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扩大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最好办法。
—7—
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
四、采取包括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充分认识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台了增加消费、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保、卫生、住房、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再次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已经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措施,核心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同时,推进城镇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将理顺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
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
—8—
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个渐变的过程。(完)
—9—
第五篇:国际化问题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
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首先从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家银行相继建立起
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单靠一家商业银行垄断性的国际化是不行的,必须向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会给外汇专业银行带来压力挑战,但也会促进和加速我国银行向市场化的转变。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要求商业银行国际化加快进程。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 000
互换交易、风险规避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产品售汇等业务提供广泛的服务。
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和方式增多。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还在继续扩大,方式增多,迫切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有些外资银行虽已进入我国,但毕竟立脚未稳,还不能同国内银行相比,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发展国际业务,提供有关外币兑换、国际结算、汇兑、外汇贷款、本币配套贷款、咨询代理等多种业务,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的背景下,要求我国的银行应紧紧地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西方商业银行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十几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它们通过在海外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利用代理关系,形成了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西方国家的全球化战略主要方式是跨国
并购和兼并。与传统的新建银行方式相比,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投资在战略上有更大的优势,它具有资产更加迅速扩大的特点,能使金融资源和资产迅速积累,银行规模迅速扩大,风险也得以迅速发散开来。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金融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被普遍认为是金融国际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有力地带动了金融服务在地理、疆界上的延伸。跨国公司、跨国投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扩张,加速了西方国家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有:业务全球化、经营网络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与不足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国有专业银行经营规模大,资本雄厚,一些银行已跻身于世界大银行之列。近年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该年世界1 000家大银行排名表中,资产总额超过1 500亿元,海外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7%以上。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实力。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逐渐覆盖全球。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逾千家境外代理行和境外分支机构。我国证券融资的发展日趋国际化,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在改革外汇管理办法上,实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建立了外
汇调剂市场。我们积极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与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强。培养出一批可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一展雄才的企业家。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举办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到国外开展金融活动,已培养出一批可以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力争提升综合实力,勇于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2.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比我国银行先进。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已有5~10年的运行历史。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目前,国内许多新兴银行正在全面更新其核心业务系统,以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我国银行尽管自1994年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久,经验比较缺乏,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落实。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是决定银行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银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大锅饭、论资排辈、官僚主义等弊端,从业人员总体上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国际金融观念等比较淡薄,造成了银行一方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明显不足。综上所述,造成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或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及银行经营机制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银行缺少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尚不到位,银行的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等。我国银行竞争力不强,无疑是银行业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水平
业务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业务的国际化拓展不仅要在广度上扩大业务范围并取得范围经济,而且应在某个或某几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取得一定的发展深度。
1.优化银行的国际业务
国内分支机构国际业务的开展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第一,应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整贷款投向和结构,优先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生产及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出口创汇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第二,要拓宽国际业务范围,实现国际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国际业务(如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国际信贷、国际清算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项目融资、财务咨询等新业务。第三,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银行筹资国际化。要在人民币存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外币存款业务,同时在国外发行金融债券或
股票,多渠道筹集资金。第四,注意与国外商业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相互代办业务,间接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2.拓展海外机构新型业务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刚刚进入海外新的目标市场,还是海外分支机构已在东道国市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都必须注意在不断巩固各种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银行业务。要拓展新型业务,必须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制定落实金融创新政策,建立金融创新的成果评价机制和保护机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与国际金融的接轨,把握住国际银行发展的脉
搏。
(二)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区位发展战略
对于区位发展战略的设计。所谓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社会政治稳定性等。银行的国际化首先是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区位发展战略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者地区。这些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应该选择其国内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时候。第四步是建立遍布全世界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将中国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向国际市场。
(三)灵活选择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形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可以有代理行、代表处、分行、附属机构、联营银行等多种组织形式。但不同组织形式在法定投资额、业务控制权、业务灵活性、人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适用的环境、发挥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化扩张时,应该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东道国的法律规章制度;经济发展政策和开放性、稳定性、连续性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健全性、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分支机构要在东道国开展业务的性质(如从事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则需建立分行附属机构等;从事向总行或母行的客户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咨询及信息资料等服务性业务,则建立代理行或代表处即可);银行的全球战略目标(在全球战略重点区域要设立分行、附属机构等职能完善的高层次的分支机构,而一般地区则只需设立联营机构、代表处和代理行)。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是否对分支机构拥有控制权尤为重要。中国银行作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大银行,在海外设立的每一个分支机构都为其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在选择分支机构组织形式时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处和分行为主要形式,多数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为补充的战略。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应先采取以多数控股权控制的附属机构、独资的代表处、合资的联营银行为主,分行为辅的渗透战略。在我国跨国公司密集分布但国有商业银行不十分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应先设立代表处或采用参股形式成立联营银行作为先遣,等到熟悉当地经营环境,稳定市场份额后,可实行控股或新设分行。
(四)以国际惯例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参照国际惯例,全面加强经营管理。要提高资本的充足率,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和资本的自我积累。发行中长期债券,增加附属资本。实施资产证券化,剥离不良资产,降低风险资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变现能力强的证券,不但可以降低风险,降低银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而且可以获取服务费收入,增加银行的利润,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不良资产并且最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商业银行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手段。
转变境外机构的管理理念。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尽快地转变总部对海外机关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主动掌握国际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
加快国有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银行营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进步。业务处理的电子化、程序化,创造了交易、储存、提款、清算、监控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效率。
人才市场化。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金融业的诸多发展变化,向我国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成为当今一流的金融家,必须具备与十年前的金融家大为不同的气质和知识。伦敦《金融时报》一份关于世界银行业的调查指出,银行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把自己从传统的存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中介角色转变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工程师“。当前,大力培养我国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军.试论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和趋势[J].对外经贸实务,1995,(12).[2] 雷春.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7,(1).[3] 张邯玥,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2).[4] 蔡继森,陈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武汉金融,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