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

时间:2019-05-13 10:4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

第一篇: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

出题人:何远洋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树木最初的年轮一般比较。2.树木年轮还是环境污染的3.树木的年轮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树木的,还可以用来测知过去发生的、等。4.蜜蜂发现新的蜜源,会返回蜂巢并兴奋地。5.因特网提供了多种人与人之间的 6.太阳是一颗

7.太阳系是由、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的。

8.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9.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小时。

10.地球在,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11.月球是的。

12.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学家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

二、判断(毎空1分,共10分)

1、古希腊学者找勒密正确地解释了昼夜更替的原因。()

2、哥白尼的“日心说”意思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3、地球本身也在不停地运动。()

4、通过人类不懈努力,一定能找到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外星球。()

5、科学家已经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

6、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以外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证据。()

7、现在虽然有了卫星传递,但是还不如用手摇电话准确。()

8、网络的功能很全,我们可以天天上网。()

9、我们要利用好网络为人类服务。()

10、小明天天打游戏说这样能锻炼脑子的灵活性。()

三、选择题(毎空1分,共5分)。

1.蝙蝠是用()来识别方位和周围物体的。A.眼睛B耳朵C从嘴、鼻发出的超声波 2.船是在人们在()的启示下发明的。A鸟B鱼C昆虫

3.因特网是()。A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B外国网络C一般的网络 4.下列现象表示要下雨的是()。A蚂蚁搬家B大雁南飞C蛇冬眠D青蛙叫 5.大批蚂蚁出洞时,通过()沿着已有的路线运行。

A用触角探知同伴留下的气息B观察同伴走过的路线C同伴发出的声音

四、解释名词(第一题3分,第二题2分,共5分)

1、太阳系

2、信息高速公路

五、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宇宙中的天体有什么共同点?如何判断恒星、行星?

1、右图中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 统计备课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大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

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正确体现各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重难点、关键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描述数量变化情况。关键: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陈艳萍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出示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②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陈艳萍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备课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陈艳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抽屉原理”。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kn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学重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事例,认真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内在规律。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抽屉原理”的认识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陈艳萍

教学内容:“抽屉原理”的认识。(课本第70—71页的例

1、例

2、“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3、结合具体事例,认真认真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内在规律。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成绩 出示例1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样放?有几种状况?(1)先生考虑各种放法。

(2)与同学交流思想的进程和后果。(3)汇报交流状况。

先生口答阐明,教师应用实物木棒演示。

第一种放法:

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

第四种放法:

二、探究交流 处理成绩 1.提出成绩。

不论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多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复杂交流,先生不难描绘其中的原理:假如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

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致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2.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多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假如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辨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致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剖析有几种状况。(3)说一说你有什么领会。

先生领会到,假如把各种状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假如找到数学办法来处理方便了。教学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论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多放进几体书?

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多放进3本。2.说一说你的思想进程。假如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至多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假如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1)先生独立考虑,寻找后果。(2)与同学交流思想进程和后果。(3)汇报后果,全班交流。

4.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进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至多放3本)7÷2=3„„1(至多放4本)9÷2=4„„1(至多放5本)

说明:先均匀分配,再把余数停止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多放进的本数。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多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多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稳固使用 深化进步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回忆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系了那些分法?你是怎样了解的。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抽屉原理”的应用

备课年级:六年级

主备教师:陈艳萍

教学内容:“抽屉原理”的应用。(课本第72页的例3及练习十二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3、结合具体事例,认真认真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内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3并了解

盒子里有异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二、探究交流 处理成绩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多要摸出几个球。2.实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状况? 后果:有能够摸出2个同色的球。(2)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状况? 后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3.发现规律。

启示: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需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三、稳固使用 深化进步 第1题。

(1)独立考虑,判别正误。(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第2题。

(1)说一说至多取几个,你怎样晓得呢?

(2)假如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反的球吗?为什么?(3)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玩的怎样样?你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四、五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各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

A.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革命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新气象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民主改革的推行

C.改革开放的推动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5.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A.1997年6月1日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8月1日D.1997年9月1日

6.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7.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方法B.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C.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来的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8.邓平在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A.一国两制B.和平谈判

C.对等协商D.一个中国

9.下图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B.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C.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D.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10.我国导弹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A.核反击B.海上巡逻C.空中侦察D.两栖作战 11.最能体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兵种是()

A.潜艇部队B.海军陆战队C.空军D.导弹部队 12.我国拥有核武器的意义在于()

①加强了弱小国家的军事防御力量②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③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④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我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是()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平均分散聚居D、全部集中聚居

15.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③④16.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由中印双方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提出B.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该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D.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7.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除了“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外,还有()

A.共同发展B.和平与发展C.促进共同繁荣D.稳定与团结18.“APEC”指的是()

A.欧盟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19.右图是我党一位优秀党员关心群众的场面,他是()

A、焦裕禄B、孔繁森

C、吴天祥D、李素丽

20.2002年,中华大地掀起了“唐装”热,色彩靓丽的唐装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你知道这一景象与下面哪次会议有关()A.云南世博会B.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C.海南博鳌亚洲论坛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

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请回答:

(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22.某展览馆举办了纪念周恩来总理生平事迹展览,并对下列图片作了相应的文字说明,请填充完整。(10分)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1)携手共进:时期的周恩来。(2)历史的转则:时期的周恩来。(3)维护和平:时期的周恩来。(4)力挽狂澜:时期的周恩来。(5)大国总理风范:时期的周恩来。

23.照片是历史瞬间的定格,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关家豪同学在探究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10分)

图一太平洋两岸的握手图二 洗雪百年耻辱图三梦想的实现

(1)以上图片分别再现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新中国成立了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请列举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交成就四例。

(3)图

二、图三两项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4.建国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回答:(10分)(1)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请说出西藏今天繁荣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2)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建成了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新时期为促进西部边疆

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又建成了哪条铁路,成为什么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

(3)我国在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

施又有什么作用?

(4)结合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和我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感受。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青岛版下册第123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

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

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

(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

(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

2、认识空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教师小结:

1、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

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

第二单元 认识周围的动物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小猫、小狗、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小组活动,动物巡视指导。(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

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 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

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4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准备:

准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动物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导入课题:动物的反应。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吃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蚂蚁吃东西吗?它们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测的依据。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会的猜测。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教师提问:同学们家中养过金鱼吗?给金鱼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己喂鱼时的情景。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向鱼缸里撒食,金鱼会游向食物。注意:不要撒太多的鱼食。教师敲击鱼缸,金鱼会表现为到处游动。注意:敲击鱼缸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要让金鱼受到太强烈的刺激。教师总结:金鱼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四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

6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搜集动物的图片、长颈鹿在草原上悠闲行走的图片、鸟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老鼠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学生回答是:“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里游泳,鸽子在天空飞行„„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戴动物头饰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

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靠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它们谁跑的快。

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中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的最快,蜗牛跑的最慢。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记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它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合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探究它们的运动。

7小动物找妈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标题:小蝌蚪找妈妈。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蝉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

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相似。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么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3、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

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2、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

(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二单元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1.细胞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 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

分组观察。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课件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细胞

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课件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

观察: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2)课件出示根的纵切图。

观察: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

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3)观察: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5.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自由活动 制作细胞模型 1.小组活动。2.展示交流作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设计:

成生物体

(生长 繁殖 变化)

决定

细胞

课后反思: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活动准备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 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3.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4.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

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学生说心声

(四)拓展活动

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板书设计;

精子

搜集

我从哪里来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分析

十个月

运用 课后反思: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三、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生:不吸毒、不参加赌博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课后反思:

4.我像谁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3.有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学生站队放学的情景,紧接着出现本班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小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多媒体出示课本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

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1.小组观察、比较。2.交流观察发现。

(四)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5.让身体热起来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6.摆的秘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 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二、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3.计实验验证。

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三)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四)自由活动:

1.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2.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8.通电线圈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

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8.通电线圈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

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四、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

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3.谈话:

(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习过程: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新课。1.生活中的能量

(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能源利用率的概念.2.了解解决能源问题的两条途径——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3.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习热机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热机的效率,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含意吗? 学生: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教师:回答正确.我们知道煤燃烧放出热量的过程是碳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那么一般情况下放入炉膛的煤能不能完全燃烧光呢? 学生:不能,总会留下没有烧透的煤碴.教师:对,我们在利用燃料时,一部分被有效利用了,还有一部分没被利用就扔掉了;那么被有效利用的燃料放出的内能能全部被有效利用吗?同学们在学习内燃机时知道,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把汽油或柴油燃烧时放出的内能全部变成机械能呢?

学生:不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内能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了,内燃机的效率只有20~40%.教师:回答得很好.由此可见,能源在利用时,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而散失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部分,减少未被利用的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进行新课。(1)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板书:<有效利用的能量占消耗的能源所含能量的比值叫做能源利用率.>(2)提高能源利用率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

教师:以热机为例,有效利用的能量仅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内能,如果能把从内燃机中排出的废气带走的热量也利用起来,从整体来讲也就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了.板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教师:我国目前总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的50%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我国能把能源利用率提高到50%,按1989年的数据计算,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3.8亿吨,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啊!所以节省能源消耗,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意义是十分巨大的.(3)提高能源利用率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师:在热机那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使用蒸汽机的效率只有10%左右,后来发明了内燃机,效率提高到30%以上.从火电站到热电站,能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采用超高压送电,大大减少了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又等于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板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4)我国挣取的节能措施

请同学阅读该节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共同总结。(4)开发节能新产品,淘汰能耗高的旧产品。

教师:同学们可以算一笔帐:如果把60瓦的白炽灯都换成11瓦的小高效节能灯(亮度相当),那么消耗的电能将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呢?从这里可以看到淘汰老、旧设备,开发节能新产品,在节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而能源的供应往往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高节能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学校做起,节约能源消耗,也是为祖国建设做贡献.(5)全章结束语 ①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教师: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更多地开发利用能源,就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现在还不能利用可挖核聚变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旦可挖核聚变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可以说将永远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了.因为核聚变使用的原料氘,储量非常丰富,1升海水中就含有0.03克氘,经计算:1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核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

时放出的能量.地球上的水总共含有约40多万亿吨氘,假如这些氘的1%作为核聚变的燃料,按现在的能源消耗计算,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几亿年对能源的需求,所以只此一项就足够人类使用了.何况现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规模还很小,如果找到了光电转换效率高的材料和技术,人们可以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也是一个诱人的前景.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还不能充分利用的能源,明天可能会发现一种新方法而利用得更充分;另外今后也还会发现更加巨大的新能源,这些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世世代代的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为人类开发利用能源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还一直在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在座的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者,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能源问题上,或在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上能够大显身手,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3.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关问题,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下载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诊断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细胞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下册计划一、学情分析 本校六年级共有1个班,有30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修改版

    第一课细胞 学习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知识提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提纲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四单元

    教科版四下《科学》期末复习题(第三单元) 一、我会填空:1、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为( 植物类食物)和( 动物类食物)食物。还可以按(主食)和(副食),(熟食)和(生食)等来划分。2、食物所含......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