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0: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第一篇: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唐 政

地方金融相对于中央金融而言,是指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地方居民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高度集权的中央金融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差异发展的需要,地方金融应运而生。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 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 互为补充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南金融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地方金融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财政的引导推动,财政支持培育地方金融业发展,通过地方金融这个市场融资平台引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既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财政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有迫切需求

1、建立适应湖南经济发展的融资体制要求加快发展地方金融。

湖南是农业大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长。同时, 由于湖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小企业占绝对比重,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湖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发展以“三农”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建立高效的能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融资体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服务, 将大大促进湖南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2、缓解地方金融供求的矛盾需要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还可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布局调整留下的市场空当, 参与竞争, 缓解地方金融供求紧张的矛盾。地方金融机构在中部地区有一个不同于在东部地区的功能, 即它在相当多的地方发挥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3、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地方金融机构现在存在的问题, 诸如制度不完善, 资产规模小, 不良资产比例高, 经济效益不好等等问题,只有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和改革,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才能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湖南通过对城市信用社的整顿与重组, 实行了商业化经营, 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发展中逐步降低了原城市信用社酝酿的经营风险, 减轻了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行顺利,湖南省联社已挂牌成立。因此, 只有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和改革,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才能化解金融风险。

二、当前的政策环境为地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国家对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重大机遇。

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国家高度重视, 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如2002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进一步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报告, 表示要加快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 湖南要抢抓机遇, 积极准备,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增强地方金融机构自身

实力的同时,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中央金融监管权的下放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金融自主权。

从1985年筹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到1995年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再到2003年8月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在逐步下放金融管理权限。省级政府获得了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权,信用社成了地方“自己”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是否会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中小金融机构的当地化,使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湖南省地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湖南省地方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省金融体系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六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中信实业、光大、招商、上海浦发、福建兴业),城乡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构成。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的法人机构在省内,是由湖南省地方政府监管的银行类地方性金融机构。截至2006年底,湖南省银行类地方金融共有法人机构数1722个,共设机构网点数4665个,从业人员数36810人,共实现人民币存款余额1671.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023.3亿元。由于城市信用社仅存在于邵阳市,而农村合作银行仅长沙和邵阳才有,而且规模小、网点少、涉及业务量小,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其他种类的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构成了湖南省地方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地方金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一是促进了储蓄转化为投资。湖南省地方金融的发展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与效率。发展湖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了对社会资金的重新安排, 这种重新安排, 一方面提高了储蓄的总水平, 即通过其灵活的经营机制, 有效地聚集了社会闲散资金尤其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闲散金融储蓄资源, 提高了储蓄率。截至2006年底,湖南银行类地方金融共实现人民币存款余额1671.8亿元,占全省金融系统存款余额的21.43%。另一方面则更有效地分配了资金, 提高了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截至2006年底,湖南银行类地方金融共实现人民币贷款余额2467.6亿元,占全省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19.55%。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状态,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是地方金融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为湖南省城市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湖南农村金融主力军与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湖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至2005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总量和增量分别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3位和第1位,其中,农业贷款金额121.2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1%,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3.3%。

三是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强化了市场竞争, 规范了金融秩序。湖南地方金融的发展迫使国有银行从内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有力地促进与启动了其向商业化转轨的步伐。近几年来, 湖南省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机构精简, 撤并了部分机构和部门;另一方面大量从市场上和其他金融机构招募优秀的业务人员, 和地方金融机构展开市场的争夺。此外,湖南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管制的一定放松, 规范化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成功地排挤了地下金融活动的运行。这一方面, 有利于充分释放地下金融所蕴涵的能量, 另一方面也将其纳入了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范围, 从而有利于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的规范。

(二)湖南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严重缺位。

湖南地方金融的主体是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两个种类在支撑。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拢五指”将贫困落后地区的有限资金抽走上存,回灌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大量的金融供给空白又没有相应的地方金融机构来弥补,造成县域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呈现萎缩化趋势,金融服务缺位现象严重,在许多边远县区,仅有农村信用社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在支撑局面,基本的金融服务都无法保障。

2、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小,综合竞争实力弱。

总体来说,湖南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小,综合竞争实力很弱,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的需求。2006年底,湖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共实现存款余额430.4亿元,贷款余额246.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6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为2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9亿元;经营利润突破3.5亿元;而即将上市、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第二的杭州市商业银行总资产560多亿元,存款余额逾500亿元,贷款余额逾340亿元,2006年实现净利润超过5亿元。可见,杭州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均为长沙市商业银行的2倍左右,存贷款余额甚至超过我省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余额总和。

3、地方金融缺乏创新能力,产品较为单一。

由于湖南地方金融主体少,金融市场达不到充分竞争状态,加之高级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匮乏,湖南地方金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城市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农村信用社至今仍以现金和支票为结算的主要手段,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信托公司业务拓展不够,项目融资、投资银行业务等没有有效开展,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4、经营管理水平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差。

与中央在湘金融机构相比,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素质、经营管理水平,除个别机构外,总体上也较差。由于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再加上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造成湖南地方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较大经营风险。1998年以来退出市场或停业整顿的金融机构都是地方金融机构,现存的地方金融机构中有一些也存在较高风险,经营较困难。

5、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金融监管滞后。

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相应的,这些地方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也是五花八门。政出多门,体制不顺,造成了职责不清等许多问题:由于对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不够,再加上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造成许多机构经营管理不善,甚至倒闭;对全省地方金融发展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和切合实际的地方法规;干部选拔任免机制不科学;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提供的服务不足;有利益时,各部门争,出现问题、风险时,各部门则相互推诿,造成或管理重复,或管理空白等等。

四、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结合湖南经济和金融发展特点,当前来看,发展湖南地方金融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为全省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民营经济服务,疏通储蓄—投资的渠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二是强化地方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弥补地方金融体系的脆弱环节;三是使省内地方金融业逐步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并增大其在GDP中的比重;四是使地方金融成为全省经济改革和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推动因素。

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讲,其着力点可放在:一是支持地方金融创新,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企业,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二是要加大投入支持地方金融业的整合重组,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强财政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具体对策

1、支持地方金融创新,打造地方经济宽广融资平台。

由于湖南地方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省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因此,支持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搭建市场融资平台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是以湖南财信控股集团为基础,筹组湖南金融控股集团。以湖南财信控股集团为基础,组建湖南金融控股集团,把财政持有的各金融机构股份注入金融控股集团,整合湖南地方金融资源,健全金融体系,改变湖南地方金融资源分散、规模小、质量差的现状。二是以湖南金融控股集团为载体,积极整合和重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上市,构建湖南地方金融体系主体。三是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省内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的发展,对其实施增资扩股,提高净资本规模,拓宽业务范围。四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国有资产划拨、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实力雄厚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四是将湖南财信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新兴的湖南高新创业投资公司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此外,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湖南产业投资基金,从而解决湖南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窄、投入不足的问题。

2、重组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筹建省级商业银行。

湖南地方金融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乏综合竞争实力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带动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是最好的突破口。湖南的5家城市商业银行规模都较小,但在银行间融资业务、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货币市场、个人金融、网络银行、代理业务、业务培训与业内交流等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联合重组。湖南应抓住机遇,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主体,将长沙、株潭、湘潭、衡阳、岳阳5家城市商业银行连同邵阳市的城市信用社一起实行联合重组,投入财政资金充斥银行股本,解决各行原有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原有金融风险,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积极筹建一家综合竞争力强、带动力、辐射影响力强的省级商业银行,并在适当的时候积极谋求上市,让其成为湖南地方金融的主体、中心,重点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

3、注资盘活农村信用社,有效解决历史包袱。

结合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总量大、资本充足率不高、历史包袱沉重、风险大的特点,要组织专项财政资金注资盘活农村信用社,与此同时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按照“省、市、县财政补贴一些,税收等政策上优惠一些,农信社自身消化一些”的方式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和财务亏损,逐步解决历史包袱。对于长、株、潭等经济相对发达、农业比重相对小的地区,可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纳民间资本,整合部分农村信用社成立农村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发挥省联社的作用,加快农信社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达到“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

4、加强财政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极大;金融资产负债率高, 所有者权益少, 整个信用体系非常脆弱, 金融风险随时都会转嫁到财政头上来。因此,财政要提高对金融监管的认识,强化监管力度。一是作好日常监督。通过月报、季报、年度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 及时跟踪企业的财务会计状况变化, 深入企业, 调查研究, 随时解决出现的财务问题。二是搞好专项检查。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日常监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如地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超规模、费用开支增长过快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提高监督检查效果。三是进行个案检查。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 以及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 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实。检查结束后, 向上级及时反映, 并及时处理查处的问题。四是对违纪违规行为严格处罚。财政部门要监督地方金融企业严格遵守财政法规, 执行会计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和法规的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对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的, 要及时进行补税, 并依照财税法规予以处罚。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企业和责任人, 要依照《会计法》及《企业会计报告条例》进行处罚和处分;对会计人员, 由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典型案例要在企业内部或金融系统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 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杨正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些精辟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湖南实际,我想谈谈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大,但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 经济起着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

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加入WTO以后,国外文 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只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与之进行竞争,并使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走向世 界。总之,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要求日益高涨。发展和维 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作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有着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

产特征,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有利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文化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10多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视、出版、文艺等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广播影视业一个品牌栏目带出了一串精品节目,一个品牌频道激活了一批节目生产单位。出版业打造了“湖南人能吃辣椒 会出书”的整体形象。连续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湖南都有两种以上图书获奖。连续三届全国书市上,湘版图书订货码洋名列前茅。一大批文化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还涌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创作、出版、主持等文化名人。这些都说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到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中央的精神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理顺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 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要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 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 业、娱乐“四轮驱动”。二是科学规划。在《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三是完善政策。我省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 产业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四是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 来,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经过近几年的配套建设,现已形成整体规模,完成投资近25亿元。湖南出版科技园已完成投资5亿 元,建成了占地1400多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世界之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新闻大厦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改善了文 化产业的硬件条件。五是整合产业。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 了湖南影视产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4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改善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然,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比较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 大;文化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有些脱节,出现了盲目追求“贵族化”的文化经营现象,致使一些地方高档次文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低档次文化产品又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严重滞后,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僵化的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桎梏。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三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第一,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根据湖南省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是:努力把长沙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影视产业、出版印刷、体育竞赛和出版物流等四大基地,加快培养壮大湖南 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大产业集团;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力争到2005年,全 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的7%。文 化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通过10年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把湖南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 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活跃、竞争力强、影响面大的文化大省。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 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 业单位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文化公益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重要的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 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等,政府要予以支持和保障,切实加强管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 化管理,向市场要效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加快各类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转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和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创办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提高试验区自身造血功能,实行滚动 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 识,消除一部分同志对文化产业的疑虑和误解,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决策上来。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 市场管理机制,采取专项治理的办法,坚决消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 场秩序。在政策环境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在加快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 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在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完善和加强文 化市场监管,集中打击走私影片放映和非法出版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现有的文化经营骨干不仅要给予应 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可试行年薪制、承包工资制、奖励工资制等多种形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 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签约制,积极推广文艺人才代理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 业,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第五,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全面开展对文化产业资源的调查、评估、规划,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才能做到合 理分工、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现有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要进一步规范运作、完善功能,不断做实做强做大。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 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购、并等形式,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 励、支持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除此以外,还要积极推动文化 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传播和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 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三篇:房地产金融政策研究

房地产金融政策研究

一、近十年房地产金融政策简析

(一)国十六条时代(1993)。

1、政策背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出现“四高两乱”现象――高投资、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和金融秩序混乱、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三乱”现象――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中国房地产市场第一次出现热潮,由于当时的环境影响,房地产泡沫严重,开发过热。在当前情况下1993年夏朱?F基总理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紧缩政策,俗称“国十六条”。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1)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3、政策影响。由于紧缩的财政政策大力实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经济开始转冷。随之而来,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期。房屋价格迅速回落,但并不是断崖式,而是3年的软着陆。但依旧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巨大打击,尤其是海南等地的房地产市场。

(二)“23号”文件时代(1998)。

1、政策背景。1997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突然下滑,使全年增长8.8%,落后与上一年的9.7%近一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刚从高通胀走出,却出现了将进入通货紧缩的信号。东南亚经济危机,外贸进入负增长,并且出现资本外流。在当前情况下1998年7月,朱?F基总理开始实施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为主要目的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俗称“23号”文件。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1)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2)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3)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4)发展住房金融。

3、政策影响。由于扩张的财政政策大力实施,经济开始回暖。随之而来,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由于缺乏有关方面的规范,出现了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为今后的高房价埋下了种子。

(三)121号文件时代与18号文件时代(2003)。

1、政策背景。2003年经济形势大好,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由于确立房地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表现明显出现了投资过快。同时的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标、挂牌、拍卖,更是给房地产市场添了一把火,房地产市场进入过热状态。由于大量的房产借贷,房产信贷不完善的中国银行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应对当前局势,200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俗称121号文件)和《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俗称18号文件)。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121号文件:(1)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引导规范贷款投向;(2)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需要。18号文件:(1)完善供应政策,调整供应结构;(2)改革住房制度,健全市场体系;(3)发展住房信贷,强化管理服务;(4)改进规划管理,调控土地供应。

3、政策影响。18号文件带来了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但也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措施。但是在关于经济适用房方面却从23号文件的供应主体变为了保障性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未能改变房地产过热的现状,同时加剧了金融信贷风险。

(四)国八条时代(2005-2007)。

1、政策背景。由于上一个政策的大力落实,房地产投资过快得到控制,房地产开发进入增速减慢的状态。但是市场的投机性购房增加,供小于求,加上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2005年房价依旧快速增长,深圳,北京等城市房价涨幅惊人。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1)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2)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拆迁)。

3、政策影响。政策效果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了作用,但对房价几乎没有产生影响,房价依旧上扬。此后的国六条又是进一步缩小了政府惠房政策范围,经济适用房成为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加剧了房价上涨。

(五)调控反复时代(2008-2010)。

1、政策背景。2008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为了救市,财政大力拨款,最终导致2009年房价疯狂上涨。为了应对2009年的疯狂上涨,2010年全年中央政府不断调控,但成效微弱,全国房价依旧保持上涨趋势。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2008年《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扩张);《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扩张)。2009年,《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紧缩);《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紧缩);《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紧缩);《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紧缩);2010年,《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限购)。

3、政策影响。尽管中央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了诸多政策,依旧未能停止房价上涨的脚步,政策效果极其不理想。

(六)供给侧改革。

1、政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最近几年,世界经济下行,我国也随着经济发展失去人口红利,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严重,进入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经济指标之间出现背离。

2、房地产方面的金融政策。(1)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3、政策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立足于提高供给质量,采用改革的办法进行结构调整,改善要素配置扭曲,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程度和灵活程度。从政策来看,房地产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去库存,政策从土地改革这一根本出发,辅助税种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来改善房地产市场过剩现状,开启了房产改革的新局面,如果政策可以大力实施,房地产市场合理降温指日可待。

二、当前房地产金融政策的需求

(一)地方减少土地财政依赖。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伴随城市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加剧了房地产过热,进而导致土地出让价格快速上涨,最终又推动了房价的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从土地市场上获取了巨大土地增值收入好和税费收入。由于房地产商在土地一级市场的高额的成本,最终会通过二级市场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地方政府是房价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房价过高问题,首要问题是降低高额的土地成本,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刻不容缓。

(二)建立多元供给,扩大住房供给满足需求。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言,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下跌;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上涨。解决房价过高的根本方法是扩大供给,扩大住房供给的方法之一就是放开自建房和集资建房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如果放开自建房和集资建房市场,是否会导致房地产秩序。以欧美国家为例,欧美国家自建房的比例高达30%。德国更是超过30%。如果我国将这个市场的份额定位在10%,在政府合理控制下,必然会促进房价的合和房地产市场的合理稳定发展,同时促进60多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居民购房支出的减少。

(三)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房地产方面的供给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具体措施是市民化农民工,增加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最新数据,我国商品房期房库存约35.7亿平方米,至少需要4.5年才能化解库存。然而,我国商品房房产库存却还在以每月1000万平方米的数量在增长。房地产库存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为此,全面深化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荣.对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政策与法规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4(06).[2]郭衍远.基于房地产金融制度的我国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第四篇: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推动力,对政治文明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对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强的调和力,对城市形象具有越来越强的塑造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市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日趋繁荣,这其中以市财政为主体的资金投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我市的文化事业正面临着新的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大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对促进县市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亟为迫切。

目前,全市上下积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这对发展文化事业条件十分有利,要求更为迫切。对照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公共服务需求,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任务还比较艰巨。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文化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一、我市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情况与问题

“九五”“十五”期间是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事业投入来看,“九五”期间达到887万元,“十五”期间达到1200万元,占市财政总收入的1%以上,“十五”比“九五”增长35.3%。随着文化

事业投入的增加,有力促进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1996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市图书馆大楼建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鼓楼重建工程,使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入国家一级馆、二级馆行列。同时加大对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我市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9年被省政府首批颁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8个乡镇被南平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乡镇”称号。

总体而言,“九五”“十五”期间,我市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中作用明显。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发展运行机构不尽科学,单纯依靠财政推动发展的观念仍较牢固,与省内发达地区与城市相比较,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与探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文化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现有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陈旧的文化观念、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造成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与产业概念,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没有树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观念,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文化产业将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认识不足。

(二)县市财政困难,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权和事权的统一不明确,导致相关部门放松了对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投资管理,导致这些事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事业单位自身自主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经费困难,造成现有设施利用

率低,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用的下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

(三)支出结构和方式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市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仅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约占文化事业总支出的75%以上,事业发展经费有限。这种状况如不改变,难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方式的单一,文化事业单位长期采用全额或差额拨款制度,造成财政资金运用制度不足,即不能控制资金投入的方向,也不能控制资金动作的质量。此外一些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财政投入方式,如财政投资、财政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等也没有被灵活运用。

(四)文化事业总量规模小,文化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农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市还有不少的行政村还是文化设施的“盲点”,没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开展,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影响了村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较小,社会化、产业化规模较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二、发展县市文化事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实行分类指导,调整财政文化投入范围和方式。要不断提高政府文化投入,就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调整政府文化投资的范围和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全员拨款的养人型财政,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养事业型财政。投资范围要区别对待,对完全缺乏市场经济能力,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给予财政保障,如博物馆;对具备一定市场经营能力的文化事业单

位,应在一定年限,实行差额补贴,并逐年减少财政拨款,推动其尽快走向市场。如图书馆,在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财政上扶持,并允许灵活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员待遇,增强设施建设;对完全有能力开展经营活动的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专业剧团、影剧院等,可允许全面放开措施,政府实行减免税政策,并视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助。具体财政支出方式上,可采取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重点建立与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和“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等,集中财力扶持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贯彻中央精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在县市一级,尤其是在闽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层队伍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要落实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投资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成为今后各级财政的工作重点。第一,要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列入财政总体计划,建议省、地财政具体政策上给以倾斜,县市级财政要城乡并重。第二,各级财政都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特别县市一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精神给政策,开拓各种渠道增加充实专项资金总量,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体现“扶持重点、有效使用”的原则。第三,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协调调节和引导乡镇财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发挥使用。

(三)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动员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也是县市级财政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一条重要路子。在国内、国外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实例,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在县市一级有很多这

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资产管理和体制改造。如电影公司、影剧院等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在目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通过租赁、兼并、破产、股份制、资产变现等资产重组手段,盘活沉淀的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激活潜在的资产存量,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进行改制改造,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使国有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而发挥国有资产在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投资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可通过以政府投资为先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组合,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给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急需扶持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投资多元化,促进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在政策引导上促进社会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如建瓯不少民间剧社、建瓯挑幡、民间戏曲都是民办自费,财政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补助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使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一些项目、剧种越办越红火。

(四)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促进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展有效益、群众得利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贴息贷款和项目资助等形式,提高和放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效应。加强投入绩效评估,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与事业发展、群众受益实绩相挂钩的机制。制定完善社会举办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政策,积极探索各种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发展公益性文化和社会

事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与社会事业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

(五)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换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对社会发展领域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合理界定政府的文化与社会事业公共职能,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和基本社会事业。加快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等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授权经营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增强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壮大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出版印刷、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艺术品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图书发行、影视放映、艺术品交易、文化娱乐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降低文化产业领域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以股份制、民营等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县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综合研究室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杠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有效应对危机影响,刺激经济发展,湖南省各类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信贷服务方式,改进服务质量,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为全省经济持续企稳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仍要看到全省金融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亟需引起重视。

一、金融对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有利于金融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今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增强发展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贷款增速创三十年新高。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299.57亿元,比年初新增2290.54亿元,同比多增1393.20亿元;增长38.0%,比去年同期提高22.9个百分点,比1-9月加快1.8个百分点,为近三十年来最高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3位。(见表一)其中,一季度新增额最高,1、2、3月分别比上月新增350.1亿元、310.5亿元和505.6亿元,合计增长1166.2亿元,占1-10月全部新增额的50.9%。

表一:2009年10月末全国及中部各省本外币贷款情况表

2.贷款投向重点突出。今年以来,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一揽子计划,全省信贷支持有保有压,重点突出。一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10月末,全省交通运输业和水利环境业贷款分别增长67.4%和83.4%,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9.7个和56个百分点,比全部贷款增速分别高29.4个和45.4个百分点。二是着力支持支柱产业发展。9月末,全省设备制造业和钢铁行业贷款分别增长61.7%和72.9%,比全部贷款增速高25.5个和36.7个百分点。三是大力支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10月末,长株潭地区贷款余额5903.47亿元,增长43.6%,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占全省新增贷款额的63.5%,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10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623.2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比重由上半年的24.9%提高到27.2%。

3.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3274.31亿元,比年初新增427.48亿元,同比多增168.24亿元;增长18.4%,比去年同期提高11.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5440.07亿元,比年初新增1664.71亿元,同比多增1130.37亿元;增长48.9%,比去年同期提高28.5个百分点,比短期贷款增速高28.9个百分点,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0.9个百分点。

中长期贷款强劲增长有力支持了全省投资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5373.65亿元。其中,贷款714.27亿元,增长60.3%,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在各类资金来源中增长最快,高于全部资金来源平均增速19.4个百分点;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4.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金融业增加值238.94亿元,增长27.6%,比去年同期提高22.6个百分点,比生产总值增速高14.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湖南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达8382.07亿元,增长1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全省金融机构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中心,努力提供资金支持,为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全国其他部分省市相比,湖南金融业发展水平依然较为落后,对经济发展支持作用依然相对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金融化程度较低,金融业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最常用的指标,它是指“某一时点上现有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其简化公式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之比。横向比较,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金融相关比率仅为2.7(见表二),远低于全国4.6的水平,与经济与金融业发展较快的上海(7.1)更是相差甚远。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湖南金融相关比率仍较落后,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落后于山西(4.8)、湖北(3.3)、江西(3.2)、安徽(3.1),仅高于河南(2.2)。这一比较结果表明,湖南金融业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表二: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部分省市GDP、存贷款余额及相关数据

2.收入比水平较低,资本形成能力较弱。收入比是指一个地区的存款总额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一般可以简化为存款总额与GDP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单位国民收入形成存款总额与GDP的比值,即单位国民收入形成的存款数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今年前三季度,湖南收入比为1.6(见表二),低于全国2.7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上海(4.2)。在中部六省也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落后于山西(3.2)、湖北(2.0)、江西(1.9)、安徽(1.8),仅略高于河南(1.3)。这说明,湖南金融业资本形成能力相对不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相对不足。

3.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近年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

进产业升级、活跃市场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252.27亿元,占全省GDP的56%。然而,由于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少数企业信用不高,银行为降低风险和经营成本,对其普遍存在“惜贷”和“惧贷”心理。从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来看,2008年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仅占2.6%,远低于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今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注意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前三季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远远还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

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1、大力推进湖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功能的发挥,是决定金融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运行大起大落,对金融业发展造成冲击。其次要加强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一是要根据湖南金融业发展实际,及时修改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业的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知法、懂法、用法意识。三是要优化执法环境,消除行政对金融执法的干预。第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适应不同征信需求,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二是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推进信用评级等增值服务。三是加强信用监管。加快整合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等部门的信用资源,构建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方便金融系统全面掌握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四是要加强信用意识宣传。在全社会加强信用意识教育和宣传,提高企业和居民的信用意识。

2、健全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效率。市场经济组成主体不仅包含大企业,也包含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大量的小商品生产者,还包含农村的各种专业户、个体和私营工商业、各种手工业者和联合体、乡镇各类企业等。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不同类别的经济体方面的效率是有差别的,这种客观的经济多层次性决定了一个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应该包含对应的多层次金融机构,这样才能具有更高的金融服务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各种经济体提供服务。特别是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垄断、引入市场竞争、优化金融机构、增加金融市场活力、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

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现有城市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和经济划分开展合作和合并重组,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对地方经济支持能力;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和应用渠道,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借款制度,包括信用和抵押借款以及转贴现等;对经营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放宽再贷款和再贴现条件。

二是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以及外

资金融机构到湖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增强湖南金融自身的“造血”功能。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成立中外合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丰富湖南的金融机构种类,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引导建立补充担保机构资金的渠道和机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服务能力;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银行系统对企业的监督,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应不断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一是重视金融监管工作,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加强对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预警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和金融风险。二是加强金融系统自身建设,规范金融秩序。继续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构,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引导民间资金流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消除金融风险隐患。三是完善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各监管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减轻银行负担,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企业效益监督的有效性,促进企业改革和效益提高。四是推动风险管理的技术创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转移等技术,加大对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力度。五是创新金融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在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积极探索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实施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以增强不良债权的流动性,转移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不良资产的风险。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张晓晖

核稿:张映欣

下载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产业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产业财税政策研究 2009-7-8 11:49 摘 要:针对我国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和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提出了高成本运行环境下国家财税支持我 国城市物流......

    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精)

    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 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依法管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 我国收入分......

    财税金融基础

    12年12月收入提速,支出减速。收入增长26.5%,支出增长2.6%。12年12月财政支出较11月增长525亿元,远低于11年12月的同比增长2010.8亿元,12年年末的财政支出力度较弱。 12年......

    财税金融试题

    数 分线号 学封级班密名姓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财税金融》试题命题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能,其中,后两种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 2.在我国,......

    财税金融工作

    财税金融工作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财税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县“两会”精神,总结回顾20**年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落......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定稿)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民乐职教中心韩起银 “十一五”以来,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精选5篇)

    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 工作情况汇报 2011.08.17 “牡绥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全省而言,与“哈大齐工业走廊”比翼齐飞,将极大地推动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对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