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6: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

第一篇: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

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

工作情况汇报

2011.08.17 “牡绥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全省而言,与“哈大齐工业走廊”比翼齐飞,将极大地推动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对全市而言,将成为牡丹江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区的最好平台和载体。按照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的通知要求,现将宁安市工作进展情况和发展策略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及相关建议

1、根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完成了城乡统筹规划并全域启动,确立了公园经济模式。与香港新太阳集团开展了战略合作,完成了规划,全域启动,重点实施了宁安镇、东京城副中心、渤海国遗址公园、石岩芳香小镇、明星朝鲜族小镇建设、镜泊温泉小镇、红城满族社区建设。

2、根据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专项规划的政策支持,加快我市的农业基础建设。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专项规划到2015年每年都有中央资金补助。通过加大向上争取中央资金补助力度,截止2010年底我市共争取中央千亿斤粮食产能补助资金3640万元。改善了我市原有落后的农业基础,提高了粮食产能,下步工作继续加大中央资金的扶持力度。建议粮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基地。

3、根据森工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加快我市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积极争取森工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城市转型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对国有森林资源实施抚育经营政策、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实施无林

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培政策,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及生态功能。对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的国有林,建议由中央安排管护费;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所发生的费用,林区防扑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调查等公益性事业的运营经费建议纳入财政预算。建议在一定期限内参照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并比照农业补贴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2010年宁安市森林覆盖率为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建议参照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能够充分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对林业职工从事林业生产和动植物种植养殖活动,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在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给予支持。

4、根据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政策,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升级改造我市煤化工产业。黑龙江省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原生产规模合成氨6万吨/年,通过争取中央扶持资金,目前正在建设20万吨/年氨醇、26万吨/年尿素扩建,主要利用现有合成氨生产区和复合肥生产区内的预留空地或拆旧厂房腾出的空地进行建设。通过扩建后实现资源梯次开发、循环利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程度,延长产业链,延伸产品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实现资源高效率利用。

5、根据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加快我市风能资源开发、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建设。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新能源一方面最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

长。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我市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经过测风和专家论证,规划风电总装机130万千瓦,目前已有三处风电场通过核准,装机15万千瓦,其中一处风电场正在建设之中。太阳能发电与生物质发电产业也是我市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的一项战略。

6、根据国家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政策支持,加快我市物流项目建设。根据国家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统筹规划、联动发展、典型引导、有序推进的原则,我市加大了物流城市建设,重点加强以源丰果蔬国际物流园区和鑫淼物流园区为中心的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通过争取中央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等中央资金补助力度,支持我市农产品出口流通企业,在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体系等项目;同时继续争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农超对接”专项资金,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通过争取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我市常清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将宁安常清物流有限公司异地新建占地10公顷的集物流运输、包装、信息管理、停车洗车、餐饮住宿、保养修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

到2015年,初步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7、根据国家对外向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我市源丰海关

监管场所建设。按照牡市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合作抓延伸、贸易抓转型这四篇文章,我市将依托源丰果蔬国际物流园区这一平台,进一步拓展源丰海关监管场所出口品种范围,形成一个海关内陆口岸为宁安全市出口企业共用的局面,从而使出口产品向落地加工、过埠增值转变,重点支持和鼓励进出口产品在本地加工,在本地配套,在本地集散,推进物流和商贸发展。由于源丰果蔬国际物流园区已正式运营,但其国际货运车辆未能享受果蔬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同时绥芬河对其通关车辆从数量上进行限制,制约了其出口规模扩大。建议相关地市和部门能从大牡丹江建设的角度出发,与内陆县市共享口岸政策,推进口岸向内陆延伸的步伐,使牡绥区域内的市县互利共赢,共享发展。

二、下步发展策略和拟争取的有关政策

继牡丹江市提出的“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对俄贸易加工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并被列入全省八大功能区之后,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又把“牡绥地区”列入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说明国家对沿边开放地区的重视。“牡绥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首次历史性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由省级重点开发区提升为国家主体功能重点发展区域,为牡丹江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牡绥地区”列为重点发展地区的范围主要是指牡丹江市辖区和绥芬河市,而将宁安市等县(市)列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属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国家对此明确了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政策,加快发展。积极争取全省城乡统筹试验区(或试点县)。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以下9方面争取政策支持。

1、在财政政策方面。根据中央提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增强限制开发区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争取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争取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加强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为城乡统筹框架下建设宁安大公园奠定基础。

2、在投资政策方面。加大争取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业主产区的政府投资,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移民、促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3、在产业政策方面。遵循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牡丹江市委提出的建设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部署,加快发展果蔬、畜牧、烟糖、稻米、芳香、浆果、冷水鱼、中草药等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打造“牡丹江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核心区,打造黑龙江省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黑龙江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县,争创黑龙江省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

4、在土地政策方面。争取全省(乃至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或试点县,在突破土地瓶颈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实践,为“牡绥地区”加快发展争取新的政策。一是争取城乡之间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二是争取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三是争取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牡绥”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我市边远山区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挂钩,解决“牡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提高边远乡村土地收益。四是积极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步伐,搞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发电。

5、在农业政策方面。抓住国家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产品主产

区转移支付力度的机遇,依托本地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把源丰物流做大做强,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抓住牡丹江打造延边开发先导区的机遇,加快进出口贸易步伐。通过各种措施扩大本地产品贸易比例,支持本地产品在俄质量认证,扩大蔬菜、水果出口。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响水大米”、“兰岗西瓜”、“鑫鹏猪肉”、“正大食品”等对俄出口品牌,提高对俄贸易比重。按照牡丹江市委提出的“境外再造一个牡丹江农业”的思路和目标,积极发展境外农业,鼓励到俄罗斯从事农业开发,并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6、在人口政策方面。争取城乡统筹户口统一管理等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争取国家对农村进入城镇的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7、在民族政策方面。争取国家对生态地区的少数民族民生扶持政策,加快明星朝鲜族小镇建设步伐,争取更多的项目建设扶持资金以及就业和公共服务政策。

8、在环境政策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生态功能区能力建设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小北湖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加强水源地保护,争取国家对宁安因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政策,建设生态产品补偿机制。

9、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方面。争取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试点县,结合城乡统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北湖湿地保护等,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能力,加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搞好6个小型水库和30万亩灌区建设,搞好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

第二篇: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加快县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推动力,对政治文明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对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强的调和力,对城市形象具有越来越强的塑造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市的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日趋繁荣,这其中以市财政为主体的资金投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我市的文化事业正面临着新的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大的发展形势。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对促进县市文化事业的更快发展亟为迫切。

目前,全市上下积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这对发展文化事业条件十分有利,要求更为迫切。对照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公共服务需求,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还不相适应,任务还比较艰巨。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文化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一、我市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情况与问题

“九五”“十五”期间是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事业投入来看,“九五”期间达到887万元,“十五”期间达到1200万元,占市财政总收入的1%以上,“十五”比“九五”增长35.3%。随着文化

事业投入的增加,有力促进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1996年以来,我市完成了市图书馆大楼建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瓯鼓楼重建工程,使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入国家一级馆、二级馆行列。同时加大对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对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我市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9年被省政府首批颁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8个乡镇被南平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乡镇”称号。

总体而言,“九五”“十五”期间,我市在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中作用明显。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发展运行机构不尽科学,单纯依靠财政推动发展的观念仍较牢固,与省内发达地区与城市相比较,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与探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文化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现有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陈旧的文化观念、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造成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与产业概念,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没有树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观念,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中,文化产业将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认识不足。

(二)县市财政困难,对文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权和事权的统一不明确,导致相关部门放松了对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投资管理,导致这些事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事业单位自身自主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经费困难,造成现有设施利用

率低,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用的下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

(三)支出结构和方式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市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仅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约占文化事业总支出的75%以上,事业发展经费有限。这种状况如不改变,难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方式的单一,文化事业单位长期采用全额或差额拨款制度,造成财政资金运用制度不足,即不能控制资金投入的方向,也不能控制资金动作的质量。此外一些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财政投入方式,如财政投资、财政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等也没有被灵活运用。

(四)文化事业总量规模小,文化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农村、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市还有不少的行政村还是文化设施的“盲点”,没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开展,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影响了村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较小,社会化、产业化规模较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二、发展县市文化事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实行分类指导,调整财政文化投入范围和方式。要不断提高政府文化投入,就要根据文化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调整政府文化投资的范围和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全员拨款的养人型财政,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养事业型财政。投资范围要区别对待,对完全缺乏市场经济能力,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给予财政保障,如博物馆;对具备一定市场经营能力的文化事业单

位,应在一定年限,实行差额补贴,并逐年减少财政拨款,推动其尽快走向市场。如图书馆,在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财政上扶持,并允许灵活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员待遇,增强设施建设;对完全有能力开展经营活动的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馆、专业剧团、影剧院等,可允许全面放开措施,政府实行减免税政策,并视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助。具体财政支出方式上,可采取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重点建立与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和“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等,集中财力扶持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贯彻中央精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在县市一级,尤其是在闽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层队伍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要落实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投资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成为今后各级财政的工作重点。第一,要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列入财政总体计划,建议省、地财政具体政策上给以倾斜,县市级财政要城乡并重。第二,各级财政都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特别县市一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精神给政策,开拓各种渠道增加充实专项资金总量,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体现“扶持重点、有效使用”的原则。第三,要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协调调节和引导乡镇财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发挥使用。

(三)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动员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也是县市级财政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一条重要路子。在国内、国外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实例,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在县市一级有很多这

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资产管理和体制改造。如电影公司、影剧院等自收自支文化事业单位,在目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通过租赁、兼并、破产、股份制、资产变现等资产重组手段,盘活沉淀的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激活潜在的资产存量,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进行改制改造,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使国有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从而发挥国有资产在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投资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事业。可通过以政府投资为先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组合,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给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急需扶持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投资多元化,促进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在政策引导上促进社会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如建瓯不少民间剧社、建瓯挑幡、民间戏曲都是民办自费,财政对优秀者给予适当的补助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使民间兴办文化事业的一些项目、剧种越办越红火。

(四)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确保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促进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展有效益、群众得利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贴息贷款和项目资助等形式,提高和放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效应。加强投入绩效评估,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与事业发展、群众受益实绩相挂钩的机制。制定完善社会举办文化和社会事业的政策,积极探索各种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发展公益性文化和社会

事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与社会事业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

(五)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换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对社会发展领域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合理界定政府的文化与社会事业公共职能,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和基本社会事业。加快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等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授权经营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增强文化和社会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壮大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出版印刷、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艺术品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图书发行、影视放映、艺术品交易、文化娱乐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降低文化产业领域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以股份制、民营等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县市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关于加快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初探

关于加快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初探

摘要:简要阐述阜新建筑业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如何培养阜新在6年时间内建设成为建筑业优市,进行初步的探讨。工程项目管理化是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企业自身要找准市场定位、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动向,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节能改造循环经济把握机遇 开拓进取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举全省之力“突破辽西北”、“突破阜新”战略精神,是阜新建筑业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业优市”的总体目标及任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历史性挑战。

一、建筑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质水平低。目前建筑全行业的总体资质水平偏低,全市建筑企业各自竞争发展,没有形成能够代表本地区建筑行业水平的建工集团,建筑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无法体现。

2、企业素质偏低。许多建筑企业思想僵化陈旧, 法制观念薄弱, 人才流失严重;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较弱,在技术革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增长方式陈旧,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尚未建立以高新技术和雄厚资金条件为基础的集约经营模式。

3、竞争能力差。目前,许多实力雄厚、资质高、垫资能力强的外埠企业纷纷进入阜新建筑市场,而本地建筑企业由于市场开拓性差和竞争能力弱,致使一方面无力开辟外埠建筑市场,另一方面连本市建筑市场所占份额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4、经营效益不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工程压价现象,造成行业整体利润偏低。我市建筑企业普遍实力不强,垫资能力弱,承揽工程能力较差,加之多数企业经营管理粗放,运行成本较高,因此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5、政策扶持不足。建筑业现已具备了作为阜新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而给予大力培育扶持的基本要素。但目前对其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均显不足,缺乏做大做强阜新建筑产业所必须的系列化、配套性扶持政策。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金融支持不足、工程款拖欠、建筑市场不规范、压等压价及重复征税等棘手问题,亟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及时解决。

二、加快建筑业发展对策措施

1、加快组织结构、经营结构调整

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对全市建筑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加速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交通、水利、铁路、煤矿、房屋建筑、勘察设计企业之间组建大型土木工程联合体或项目管理公司,发展和培育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重点支持建筑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承包方向发展。

企业资质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引导建筑企业向多元化经营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积极拓展经营业务,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

2、把握机遇 开拓进取 努力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本地区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骨干企业。企业自身要找准市场定位、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工程项目管理。

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总结、交流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动向,注重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要不断拓展与国内、国际社会的交流渠道,组织企业与国内、国外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和指导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3、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建筑业科技水平

建设领域科研创新要以大型开发和建设企业为主体,加强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将科技进步对建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建筑业统计体系之中;

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鼓励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并建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

4、培育壮大建筑业人才队伍,营造阜新建筑业的竞争优势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满足建筑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建筑业将培养和引进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并抓紧培养和引进一批施工企业战略转型急需的战略规划、投资、金融、证券以及精通国际工程承包建设规划的专业技才。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完善政府、企业、个人教育经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境)外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培养体系。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力度,推进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不断提升行业人才素质。

5、提升建筑业装备水平。

指导企业加大投入,尽快实现生产过程的大型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小型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鼓励设备租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政府首先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增加设备投资、扩大企业技术改造规模的投资。二是针对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负债规模较大的情况,采取 “债转股”和不良资产剥离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三是采取 “主辅分离、人员分流”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优惠政策,对大中型国有施工企业的人员分流给予财政性的资金支持和补助,切实减轻建筑施工企业冗员过多和负担过重的问题。

6、拓展建筑业发展空间。

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树立大市场观念,既要开拓本市市场,又要开拓外埠乃致国际市场;既要开拓城镇建设市场,又要开拓新农村建设市场;既要开拓现有市场,又要开拓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全方位多层次拓宽建筑业市场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7、以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能力为重点,推进建筑业企业的法务工作

全面开展和推进阜新建筑业企业的法务工作,在做好专业律师为建筑业企业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帮助建筑业企业增强自身的法律风险防范及化解能力,将法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及其实施的全过程,对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维护建筑业企业和广大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都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8、全面推进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建筑节能节材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保障,以示范工程为先导,建立建设系统循环经济推进机制,转变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组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攻关,以政府部门既有

建筑和公共建筑作为节能改造试点,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墙体材料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科研的资金支持。

9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

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协会建设。各协会应建立行业自律制度,行业协会还应该关注本行业发展的前沿,预测行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本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会员诉求,规范会员行为,切实维护会员利益。

培育和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司法鉴定、保险代理、信息咨询、法律顾问、勘察设计、建设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中介服务功能,为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协调、沟通、评价、监督等服务。

第四篇: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加快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唐 政

地方金融相对于中央金融而言,是指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为地方居民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高度集权的中央金融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差异发展的需要,地方金融应运而生。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 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 互为补充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南金融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地方金融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财政的引导推动,财政支持培育地方金融业发展,通过地方金融这个市场融资平台引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既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财政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有迫切需求

1、建立适应湖南经济发展的融资体制要求加快发展地方金融。

湖南是农业大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长。同时, 由于湖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小企业占绝对比重,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湖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发展以“三农”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建立高效的能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融资体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服务, 将大大促进湖南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2、缓解地方金融供求的矛盾需要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还可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布局调整留下的市场空当, 参与竞争, 缓解地方金融供求紧张的矛盾。地方金融机构在中部地区有一个不同于在东部地区的功能, 即它在相当多的地方发挥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3、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求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

地方金融机构现在存在的问题, 诸如制度不完善, 资产规模小, 不良资产比例高, 经济效益不好等等问题,只有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和改革,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才能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湖南通过对城市信用社的整顿与重组, 实行了商业化经营, 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发展中逐步降低了原城市信用社酝酿的经营风险, 减轻了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行顺利,湖南省联社已挂牌成立。因此, 只有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和改革,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才能化解金融风险。

二、当前的政策环境为地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国家对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重大机遇。

地方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国家高度重视, 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如2002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进一步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报告, 表示要加快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 湖南要抢抓机遇, 积极准备,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增强地方金融机构自身

实力的同时,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中央金融监管权的下放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金融自主权。

从1985年筹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到1995年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再到2003年8月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在逐步下放金融管理权限。省级政府获得了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权,信用社成了地方“自己”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是否会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中小金融机构的当地化,使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湖南省地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湖南省地方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省金融体系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六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中信实业、光大、招商、上海浦发、福建兴业),城乡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构成。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的法人机构在省内,是由湖南省地方政府监管的银行类地方性金融机构。截至2006年底,湖南省银行类地方金融共有法人机构数1722个,共设机构网点数4665个,从业人员数36810人,共实现人民币存款余额1671.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023.3亿元。由于城市信用社仅存在于邵阳市,而农村合作银行仅长沙和邵阳才有,而且规模小、网点少、涉及业务量小,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其他种类的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构成了湖南省地方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地方金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一是促进了储蓄转化为投资。湖南省地方金融的发展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速度与效率。发展湖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实现了对社会资金的重新安排, 这种重新安排, 一方面提高了储蓄的总水平, 即通过其灵活的经营机制, 有效地聚集了社会闲散资金尤其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闲散金融储蓄资源, 提高了储蓄率。截至2006年底,湖南银行类地方金融共实现人民币存款余额1671.8亿元,占全省金融系统存款余额的21.43%。另一方面则更有效地分配了资金, 提高了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截至2006年底,湖南银行类地方金融共实现人民币贷款余额2467.6亿元,占全省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19.55%。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状态,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是地方金融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为湖南省城市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湖南农村金融主力军与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湖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至2005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总量和增量分别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3位和第1位,其中,农业贷款金额121.2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1%,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3.3%。

三是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强化了市场竞争, 规范了金融秩序。湖南地方金融的发展迫使国有银行从内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有力地促进与启动了其向商业化转轨的步伐。近几年来, 湖南省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机构精简, 撤并了部分机构和部门;另一方面大量从市场上和其他金融机构招募优秀的业务人员, 和地方金融机构展开市场的争夺。此外,湖南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管制的一定放松, 规范化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成功地排挤了地下金融活动的运行。这一方面, 有利于充分释放地下金融所蕴涵的能量, 另一方面也将其纳入了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范围, 从而有利于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的规范。

(二)湖南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严重缺位。

湖南地方金融的主体是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两个种类在支撑。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拢五指”将贫困落后地区的有限资金抽走上存,回灌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大量的金融供给空白又没有相应的地方金融机构来弥补,造成县域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呈现萎缩化趋势,金融服务缺位现象严重,在许多边远县区,仅有农村信用社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在支撑局面,基本的金融服务都无法保障。

2、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小,综合竞争实力弱。

总体来说,湖南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小,综合竞争实力很弱,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的需求。2006年底,湖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共实现存款余额430.4亿元,贷款余额246.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6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为2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9亿元;经营利润突破3.5亿元;而即将上市、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排名第二的杭州市商业银行总资产560多亿元,存款余额逾500亿元,贷款余额逾340亿元,2006年实现净利润超过5亿元。可见,杭州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均为长沙市商业银行的2倍左右,存贷款余额甚至超过我省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余额总和。

3、地方金融缺乏创新能力,产品较为单一。

由于湖南地方金融主体少,金融市场达不到充分竞争状态,加之高级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匮乏,湖南地方金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城市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农村信用社至今仍以现金和支票为结算的主要手段,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信托公司业务拓展不够,项目融资、投资银行业务等没有有效开展,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4、经营管理水平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差。

与中央在湘金融机构相比,我省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素质、经营管理水平,除个别机构外,总体上也较差。由于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再加上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造成湖南地方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较大经营风险。1998年以来退出市场或停业整顿的金融机构都是地方金融机构,现存的地方金融机构中有一些也存在较高风险,经营较困难。

5、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金融监管滞后。

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相应的,这些地方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也是五花八门。政出多门,体制不顺,造成了职责不清等许多问题:由于对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不够,再加上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造成许多机构经营管理不善,甚至倒闭;对全省地方金融发展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和切合实际的地方法规;干部选拔任免机制不科学;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提供的服务不足;有利益时,各部门争,出现问题、风险时,各部门则相互推诿,造成或管理重复,或管理空白等等。

四、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结合湖南经济和金融发展特点,当前来看,发展湖南地方金融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为全省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民营经济服务,疏通储蓄—投资的渠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二是强化地方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弥补地方金融体系的脆弱环节;三是使省内地方金融业逐步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并增大其在GDP中的比重;四是使地方金融成为全省经济改革和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推动因素。

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讲,其着力点可放在:一是支持地方金融创新,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小金融企业,健全地方金融体系;二是要加大投入支持地方金融业的整合重组,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强财政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财政支持湖南地方金融发展的具体对策

1、支持地方金融创新,打造地方经济宽广融资平台。

由于湖南地方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省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因此,支持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搭建市场融资平台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是以湖南财信控股集团为基础,筹组湖南金融控股集团。以湖南财信控股集团为基础,组建湖南金融控股集团,把财政持有的各金融机构股份注入金融控股集团,整合湖南地方金融资源,健全金融体系,改变湖南地方金融资源分散、规模小、质量差的现状。二是以湖南金融控股集团为载体,积极整合和重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上市,构建湖南地方金融体系主体。三是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省内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的发展,对其实施增资扩股,提高净资本规模,拓宽业务范围。四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国有资产划拨、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实力雄厚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四是将湖南财信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新兴的湖南高新创业投资公司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此外,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湖南产业投资基金,从而解决湖南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窄、投入不足的问题。

2、重组现有城市商业银行,筹建省级商业银行。

湖南地方金融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乏综合竞争实力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带动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是最好的突破口。湖南的5家城市商业银行规模都较小,但在银行间融资业务、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货币市场、个人金融、网络银行、代理业务、业务培训与业内交流等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联合重组。湖南应抓住机遇,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主体,将长沙、株潭、湘潭、衡阳、岳阳5家城市商业银行连同邵阳市的城市信用社一起实行联合重组,投入财政资金充斥银行股本,解决各行原有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原有金融风险,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积极筹建一家综合竞争力强、带动力、辐射影响力强的省级商业银行,并在适当的时候积极谋求上市,让其成为湖南地方金融的主体、中心,重点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

3、注资盘活农村信用社,有效解决历史包袱。

结合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总量大、资本充足率不高、历史包袱沉重、风险大的特点,要组织专项财政资金注资盘活农村信用社,与此同时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按照“省、市、县财政补贴一些,税收等政策上优惠一些,农信社自身消化一些”的方式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和财务亏损,逐步解决历史包袱。对于长、株、潭等经济相对发达、农业比重相对小的地区,可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纳民间资本,整合部分农村信用社成立农村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发挥省联社的作用,加快农信社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达到“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

4、加强财政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极大;金融资产负债率高, 所有者权益少, 整个信用体系非常脆弱, 金融风险随时都会转嫁到财政头上来。因此,财政要提高对金融监管的认识,强化监管力度。一是作好日常监督。通过月报、季报、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 及时跟踪企业的财务会计状况变化, 深入企业, 调查研究, 随时解决出现的财务问题。二是搞好专项检查。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日常监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如地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超规模、费用开支增长过快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提高监督检查效果。三是进行个案检查。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 以及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 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实。检查结束后, 向上级及时反映, 并及时处理查处的问题。四是对违纪违规行为严格处罚。财政部门要监督地方金融企业严格遵守财政法规, 执行会计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和法规的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对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的, 要及时进行补税, 并依照财税法规予以处罚。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企业和责任人, 要依照《会计法》及《企业会计报告条例》进行处罚和处分;对会计人员, 由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典型案例要在企业内部或金融系统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 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委〔2011〕29号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1年3月16日)

根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和“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的要求,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普遍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内生功能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优化城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着力构筑生态屏障,全力建设“山上浙江”,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

2.主要目标。到2015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所有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主要目标是:

——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60%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充分就业基本实现,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内生发展功能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经济加快发展,人口布局显著优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转型发展,科学跨越。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为重要举措,准确把握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不断强化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努力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集聚发展,城乡统筹。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基本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构筑经济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城乡一体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内生发展,合作联动。坚持自身努力与外部支持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扶持、生态补偿、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在创业创新中实现自主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4.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加强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发展一批茶叶、果品、笋竹、油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机具购置、林区道路修建、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扶持力度,着力支持发展一批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省对油茶产业发展、林区道路建设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

5.着力发展生态工业。支持现有工业园区扩容和提升,鼓励跨县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搭建绿色制造业集聚发展平台。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支持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和工业循环经济,打造一批生态经济的先行区、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来料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来料加工、专业村、工厂化基地、集中小区建设和经纪人创业,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外贸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发展来料加工基地。省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外向型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

6.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抓好县域风景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编制,加强通景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各类旅游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休闲观光农业园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特色县、示范乡(镇、村)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各级政府要优先认定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作为政府会议定点采购单位。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农家乐发展扶持资金等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

7.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基本实现连锁便利店在行政村全覆盖。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供销社、商贸、邮政、金融等企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再生资源等经营网点。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扶持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推动“农超对接”,鼓励在发达地区建立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政策。支持文化创意、森林文化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省级重点采风创作基地。

三、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

8.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小县大城、内聚外迁的要求,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对规划编制的财政补助和技术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运输网、通信信息网、商贸物流网、供水供电网、垃圾污水处理网等设施,加快形成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欠发达地区集聚发展、集约发展。

9.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把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生态保护和土地节约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城市组团中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支持以县城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培育绿色中心镇,提升中心镇的人口产业集聚功能和公共服务辐射功能。省里优先安排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的用地指标。

10.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着力推进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配套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省村庄整治等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整合建设项目和扶持资金,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自然村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11.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和转移。把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主要迁入地,大力引导高山远山、重点水库库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偏远小岛等缺乏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区域群众有序搬迁,逐步提高搬迁补助标准,每年搬迁6万人以上。各地要统筹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自然村整体搬迁、公寓式节地安置、特困户异地搬迁和宅基地整理复垦的补助力度,宅基地复垦收益要提高用于搬迁小区建设和农户搬迁的补助额度和比例。结合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等建设,积极探索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村人口将户口迁移到城镇,享受与当地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待遇,并保留其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的有效办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跨市县转移就业、进城落户的机制。对吸纳异地搬迁农民、低收入农户、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可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执行,并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或奖励。

四、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和充分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转移就业能力。支持利用集体闲置土地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着力营造以县城、中心镇为主要载体的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创业平台。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创业,鼓励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充分就业的格局。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补助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各地应将低收入农户、被征地农民和异地搬迁农民中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对象。

1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上水平和普通高中布局优化,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制度。支持骨干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教师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对在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职称(职务)等倾斜政策。支持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配备基本设备装备,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时期县县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

14.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支持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严格按规定落实好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及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政策。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救助水平。从2011年起,各地农村“低保”年标准提高到每人2500元以上。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发展水平

15.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国省道干线、县(乡)际公路技术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有序开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国省道和重要县道建设省级补助资金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安排,国省道养护工程由省级投资,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由省给予适当补助。加快欠发达地区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全面实施“水上康庄工程”,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进一步解决库区、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16.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增强电网吸收消纳能力,两年内基本解决小水电“送出难”问题。依托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深入推进集约农网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二五”时期用于欠发达地区的省农网改造资金比“十一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支持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17.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强塘”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安全饮用水、水库水源地保护和非工程性预警防灾措施等建设,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支持农村自动气象站建设,五年内覆盖主要乡镇。加快欠发达地区现代通信网络和农村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建设。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18.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大钱塘江、瓯江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投入,支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大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着力发展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支持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执法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省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加大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支持。

19.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鼓励兴办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发展保水洁水渔业。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实行省市县联合共建。

20.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原则,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逐步提高各类资源规费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11年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每亩提高至19元。探索建立政府管制下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并开展试点。

七、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实施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

21.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合作社发展,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继续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规范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管理。完善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切实做到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加强扶贫工作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建立低收入标准确定机制和低收入农户界定机制,推动扶贫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2.实行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对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重点欠发达县实行特别扶持政策,支持实施一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的项目。实施紧水滩库区、乌溪江库区等重点库区和高山远山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工程,继续推进“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各地要优先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少数民族乡村、革命老区乡村列为扶持对象。

八、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实现合作共赢

23.深化产业发展合作。建立对口共建山海协作园区制度,合作共建6大山海协作园区,省循环经济项目贴息、技改贴息、开发区专项等资金向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倾斜安排。各级政府优先保障山海协作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共建园区利益分成机制,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共建园区转移。巩固和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省外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企业和省外浙商到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开发和投资。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到欠发达地区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劳动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省财政按参训后实现就业人数给予适当补助。

24.强化社会事业合作。健全省级单位牵头的山海协作专题合作组机制,深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之间的协作,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发达市县要逐步增加财政等资金,对口援建一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

25.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欠发达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支持温州、丽水、衢州三市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寻求发展机遇,实现融合发展。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组团参加“浙洽会”、“西博会”、五金博览会和海西经贸洽谈会等省内外重大展会,有条件展会的设立山海协作专区。

九、不断强化职能扶贫,加大结对帮扶力度

26.强化职能扶贫。落实职能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农户等扶贫对象的普惠服务和特惠支持措施。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协同推进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农房建设等各项工作。加强对省级部门职能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省政府将职能扶贫绩效纳入对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27.加强结对帮扶。完善由省级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大型医院、国有企业、强县强镇等组成的省级结对帮扶体系,健全结对帮扶单位协作配合的团队结对帮扶机制。各牵头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成员单位落实帮扶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落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帮扶针对性,不达小康不脱钩。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办法,未派指导员的帮扶单位要落实干部联系结对村,指导落实帮扶工作。健全“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市县两级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帮扶工作每年有新进展、新成效。

十、切实增加投入,强化要素保障

28.强化财政扶持。2011—2013年,省财政每年专项筹措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十二五”后期,视财力情况进一步加大投入,用于对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的扶持。省级对欠发达地区的相关扶持资金要在“十一五”时期基础上做到总量增加、比重提高。29.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我省金融机构到衢州、丽水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县域范围的社区银行。加快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和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丰收小额贷款卡”和“金穗惠农卡”覆盖面,实施“便民支付工程”,开展“金融服务村村通”试点。

30.强化用地保障。对欠发达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实行倾斜。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要求,加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力度,积极引导城乡建设更多利用低丘缓坡的非耕地。

31.强化科技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欠发达市县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完善团队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点。培植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促进行动,开展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等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32.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引进转型发展紧缺人才,组织开展专家服务欠发达地区活动,省“人才强省战略”专项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的补助。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加强管理考核,强化激励保障。健全省级和发达地区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欠发达地区服务的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作用。

十一、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组织领导

3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各联系一个欠发达县,深入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欠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开拓进取,把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推动各部门

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

34.着力加强干部保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选好配强市、县、乡镇的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继续推进选派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到省级机关挂职、省级机关干部到欠发达地区挂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派干部挂职工作。健全省级机关干部不定期到结对帮扶村蹲

点调研制度,积极为群众送服务、办实事。

35.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合力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激励,加大村级运行资金和村干部报酬的补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整合有关财政扶持资金和结对帮扶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集体资产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省里在安排支持村域经济发展项目时向人口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明显或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倾斜,对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36.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作用,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慈善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捐赠扶贫事业。企业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时扣除。

海岛地区参照本意见执行。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办法。(此件发

至县)

主题词:农业农村工作 欠发达地区△ 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2011年3月18日印发

(共印1090份)

下载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安市加快牡绥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情况汇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发〔2010〕16号2010年7月1日 (2010年5月24日)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

    新阶段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调研思考

    我市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的山区、**,历经**、并镇、扩村,目前,市级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和3个街道(镇)的3个片,共有382个行政村,人口43.4万人,镇乡(街道)数、行政村(......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汇报材料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汇报材料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x政发〔xx〕20号)下发后,xx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市各部门上......

    关于加快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是加快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苗圃是林木种苗的培育基地......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加快敖汉地区发展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加快敖汉地区发展中共敖汉旗委 吉玉龙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敖汉而言 ,贯彻科......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汇报(5篇模版)

    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汇报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济南市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

    市长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同志们: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壮大财政实力、切实改善民生,客观分析财税工作形势,明确财源建设着力方向,落实财......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成立二周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下,本着“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围绕帮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