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

时间:2019-05-13 11:1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

第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分析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市工业经济实力雄厚,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完成了浮法玻璃、铅冶炼综合治理、煤焦化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使济源由一个偏远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在“工业强市”战略之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形成了钢铁、铅锌、能源、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和机械制造、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1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60亿元。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1.9亿元,同比增长20.2%。济源市以切实、大力度和机制化的财政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到2008年累计投入8亿元。2009年达到3.9亿元,如果再加上镇级投入,市、镇两级今年的投入将超过5亿元,全市38万农民单单从2009年的财政投入中,人均受益就高达1300多元。这些投入除了用于支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外,主要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我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市域经济发展快,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累计建设各类城市项目128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是“九五”的6.2 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20.98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五”末的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九五”末的29%提高到“十五”末的40%。“十五” 期间,完成了环城公路、世纪广场、新行政区、污水处理厂、篮球城、湨河治理、新济源一中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品位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05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完成了愚公路、济源大道、汤帝南路、太行中路、济渎西路、马寨桥“五路一桥”建设和文昌路、工业大道、新济路、湨河西段“三路一河”综合改造。新增供水主管网15.89公里、供热主管网8.15公里、供气主管网13.52公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用,新建城市公厕33座、垃圾中转站33座,新增园林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称号。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0多个,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第三,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快,三产收入比重大,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几年来,济源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88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6176元,居全省第二位,从2006年起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连续3年增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017元增加到2008年的13809元,位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32:1缩小到2008年的2.24:1。2009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31元,增长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98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幅继续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二、突出四大工作重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因此,要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

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要做好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使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快速向农村延伸,真正实现城乡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尤其要突出抓好以市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市着力打造中心镇和中心村,充分发挥中心乡镇村的吸纳和辐射作用。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一年一个台阶。

二是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要按照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农业生产要按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养殖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打造蔬菜、畜牧、水产和林业四大板块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冶金、建材、机电、能源等工业基地。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使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同步并进、一体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工业化水平。在城市和镇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力争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局面。力争3—5年,全市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三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方面,要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市镇公路、通村公路和通组公路建设,做好城乡公路网络的互联,并逐步完善农村客运市场;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水利建设。搞好全市大、中、小型水库的整险加固,抓紧实施农村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塘堰、沟渠的清淤整治,着力提高农业旱涝保收水平。大力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到2010年,解决全市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大力抓好我市的低产林和低效林地改造,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四是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在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方面,要大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引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使全市新农合参合率到达到100%以上。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在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方面,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探索城乡医疗救助的并轨实施。

三、改革创新政策机制,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是建立思想统一、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健全一个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平台。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一个领导小组,就是六个工作平台,即以农业部门为主,科技、水产、林业、粮食等部门参与,搭建经济产业发展平台;以建设规划部门为主,搭建规划、建设和村庄整治的平台;以发展改革部门为主,水利、交通、国土、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部门参与,搭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以劳动部门为主,民政、卫生等部门参与,搭建农村社会保障平台;以宣传部门为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参与,搭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平台;以组织部门为主,人武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搭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平台。

二是建立资源整合、社会共建的投入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加大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坚持把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按照“计划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项目招标、以奖代补、审计验收、集中到点”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聚集效应和投入放大效应。坚决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和粮食最低价收购等政策。要抓好以工哺农,大力动员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大中专学校以及社会成功人士等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企村项目对接、村企劳务对接和村企环境共建活动,帮助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步伐,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优质涉农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三是建立人才自由流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进城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整治恶意拖欠农民工资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营造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务工的援助制度。同时,鼓励和支持成功人士和打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建设、投资农业发展,加快城乡人才的平衡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是建立户籍统一、土地承包责任制稳定的政策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我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各地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同时,要鼓励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第二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

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按照市、区部署,我们启动了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到6月7日,试点中难度最大的企业占地和村民住宅腾退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并且实现了零上访和零强拆。4月启动的承载回迁村民安置任务的京旺家园建设进展也非常顺利。回顾望京村的试点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这对于我们全方位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体化战略不无裨益。

深化认识,坚定一个具备超强凝聚力的发展机遇理念,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着力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经过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论述的再学习,经过对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再讨论,经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再研究,经过对我乡特别是望京村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再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次,搞明白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意义何在。时下,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市委市政府之所以特别重视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不失时机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状态,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公平状态。而试点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可以为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再次,要搞透彻推动试点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追求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差距。我们主要是抓住“六个契机”,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实际问题:抓住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现代企业聚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居住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抓住社会保障事业一体化的契机,加速转居转工进程,扩大村民社保覆盖率;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绿化美化建设,拉动休闲旅游产业;抓住市场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契机,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收入水准;抓住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管理体系转型,推进行政效能升级。

创新思路,打磨一套具备超强吸引力的人本安置政策,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我们经过长时间打磨后出台的两个区域性法律文件———《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地切合了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了试点村村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支持一体化的热情。一是全过程贯穿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拆迁腾退补偿安置工作,我们多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干部对望京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归类后的46个热点问题和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关注问题提交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利用《试点特刊》作出统一的公开解答。如搬家费的确定,违章建筑的处理,原住户和外迁户的补偿区别等,都是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参照周边地区腾退补偿安置做法,参考经济、法律等专业人士建议,经向人代会审议后形成的政策条款。使得政策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试点村的实际,并通过报纸、手册、广播等方式正式发布实施。二是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腾退补偿安置的政策。望京村试点政策,凸显了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凸显了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力求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如预留5万平方米建筑底商和新望京公园10万平方米公建用地的探索性做法,为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打下了基础;鼓励选择定向安置的村民迁到建设中的现代化居住区———“京旺家园”的创新型措施,基本可以确保动迁的望京村居民身份改变、生活环境改善、收入渠道拓宽等目标的实现;人与户的认定、宅基地的核准、住宅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取相同地区的最高值,年满18周岁以上未婚青年可以购买100平方米安置住宅等条文,都较大幅度地突破了其他类似地区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异地购房补贴、周转房补贴等特惠性政策条款,都贯穿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腾退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三是充分满足特困群体及个体安置的意愿。望京村试点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和一些住户实现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这也成了政策中受人瞩目和称赞的亮点之一。例如,我们针对一些人均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困难户,制定了可以人均购买50平方米的照顾性政策,这是其他地区的动迁村民不曾得到过的优惠。同时,我们还针对部分村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制定了允许自主选择定向安置或货币补偿安置的政策,突破了周边地区动迁要么是定向安置、要么是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条款,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群众谋福祉的政策方向。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以小集镇建设切入,抓出新农村建设亮点

云县12个乡镇有7镇5 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镇的建制逐步超过乡的建制。目前,乡镇所在地将在近期全面实现油路通县。市委常委、云县委书记余炳武于今年春季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大多数村委进行系统调研后,召开县四班子领导会议,提出全县要迅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实施。云县农村通达工程遍布全县,国家直接对山区农村投入巨额资金搞公路建设,既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的交通问题,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通达工程有机结合,是乡镇、村委干部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云县提出民居改造必须本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进行建设,自然村民居改造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镇、村委重在引导。民居改造不再重复简单地“换瓦”,要一次到位,杜绝农民重复投入加重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要,但实施更重要,现在的自然村,农民居住太拥挤的疏一下,太分散的聚一下,离公路太远的单家独户搬一下。乡镇、村委引导的重点就是逐步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向交通便捷的乡村公路沿线,向镇、村驻地和集市靠拢,引导那些处在高寒、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地带的农户逐步向交通相对便捷的地方靠拢。村民所用宅基地跨组的由村委协调挑换,跨村的由乡镇协调挑换,跨乡镇的由县直主管部门协调挑换,总原则把握所用宅基地与耕地必须占补平衡。

扩大小集市规模,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路成商、因商成集、因集成镇”这是农村发展的自然趋势,云县因势利导,将国家巨额投入的通达工程与历史形成的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使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融入偏僻的山乡。在乡镇所在地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每个乡镇均选择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镇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街”,漫湾镇昔宜、涌宝镇分水岭、晓街乡万佑山、大朝山牌坊村、茶房乡的桥街、大寨镇的新合等,小集镇发展势头强劲。新打通的忙怀至后箐的公路、月牙地至岔河街的公路,将成为云县东南片区城乡一体化的又一条经济线,成为沿线村组农民的致富路。在涌宝、忙怀、后箐接壤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分水岭的小集镇,3乡镇农民逢集日在此交易赶集,小镇上一些农民首先富了起来,去年以来,小镇上一下子矗立起数十幢“小洋楼”。基层干部因势利导,扩大集市,促使农民建设新居的积极性向周边村寨辐射。

大干沼气建设,推广洁净能源,让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

县委指出,沼气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全县今明两年每年的硬任务是新建15000口,使全县农村沼气池在近期内达到45000口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来抓。县委要求基层干部给群众算一笔账:建成一口沼气池,仅柴薪一项每年可节约300元以上,相当于耕种一亩中等肥力的旱地,加上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所节省的劳力,沼气将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村民管好用好沼气,将组建全县沼气协会,由使用沼气的村民筹资,县上给予适当补助,由协会组织为村民维护、维修沼气设备,使所有的沼气池都能发挥效益。县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硬任务,县对乡镇的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走进如今的云县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庭院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了,昔日那种烟熏火燎,墙壁黝黑的“老屋”已逐步变成民居的历史,农民切实感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代人可望可及的现实

11月26日,市委书记李国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走出会场,深入现场,专题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等问题。会议强调,全市要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把最佳宜居城作为8县(区)、孟定镇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基础和主线,利用一切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市委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创业环境”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湖两坝一园一水”要求,结合临沧城核心景观区项目,临翔区将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深入到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片区、文华后山,现场听取临翔区对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方案和临沧城引水入城工程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

常委会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提出,全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上,应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眼光,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重新认识临沧、解读临沧、定位临沧。目前,临沧城市建设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拐点,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临沧城镇的面孔要突出鲜明个性特色,突出不可被复制性;临沧城镇的原有规划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材,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大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理念和创意来修改完善。

常委会提出,在临沧城市规划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上,规划定位要尊重科学,以专家、机关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来集中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刻思考、深刻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城市功能定位要遵循化繁为简,简单战胜复杂,要把最佳宜居城作为全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核心、主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最佳宜居城是本,其他特色为枝;最佳宜居城是“红花”,其他特色为“绿叶”。

常委会提出,社会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势之下,人们更加怀旧,更加愿意返璞归真,所以,临沧建设以“凤翔天籁”命名的“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是“反弹琵琶”的思路和举措。主题公园将通过包括基础设施、道路、田地和一系列的景观来展示和表达农耕文明的艺术。主题公园在建设思路上,应选择永久保留1300多亩田地,建设永远的田园风光。建设模式上要采取主干道路政府建、饮食娱乐设施招商引资建、田地留给农民耕的模式。农耕文化古朴,看似笨拙,建设中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做奇景大观,要体现拙中见巧、拙中生奇,使主题公园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为一体。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具有动静结合,强烈的竞争和相对的安宁结合的特色效果。在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都市文明的不断繁华、农耕文明的永远保留下,三个文明将相互传承、衔接、映衬,临沧将是一个在喧嚣中有宁静、在宁静中有成长、个性化突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最佳宜居城市。

常委会要求,农耕文明主题公园规划中,要把周边村寨纳入规划,并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机部分,迅速形成新农村新社区。社区规划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绿化和路网建设要形成一个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过渡带。在城市建设中,临沧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不要把城里的农民不断地往城外迁,让城外的人不断往城里涌。临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创新机制,认真研究科学的补助政策,走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作为社区进行规划,让农民自拆自建,把农村变为居民小区这条路子。主题公园建设第一要先做路网,要全部建弹石路,两边镶上标准化条石,保留土护坡。主题公园内的田不能大开大挖,保留土田埂,保留梯田景观。第二要引水入园,把水网规划出来。第三再来研究用哪些景观、哪些文化符号来表达农耕文明的理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专家来研究、论证。引水入城项目中,首先要把水引来,然后集中使用。引水入城不是引水灌溉,而是要以水作景,以水招商。要通过引水入城,用一半流量的水集中把8号路打造为临沧城水景街,用另一半流量的水打造西门公园。在水景街道路建设中,应遵循新城区房让路、老城区路让房的原则。

常委会决定,市政府为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临翔区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两个项目建设要创新机制,迅速启动。相关具体规划不要停留在图纸上,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讨论、完善、提升和完美它。交通局要尽快确定项目中两桥的桥位,尽量不建平板桥,多建有特色的、赵州桥式的石拱桥、文化桥。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好项目建设。

常委会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临的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分管农业水利工作副市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临翔区政府负责人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选派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在最后半年里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选派任务,本人于5月19日至23日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批选派干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同时现场参观学习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村居情况。培训知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紧张的学习培训,本人收益匪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务必做到先行科 学规划,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避免重复乱建。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物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农民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要靠农户个人的努力,二要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办不到的,如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打井、修桥、修路、建校等等。集体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或者是从农民口袋里掏,是不现实的。尧南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办好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一条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路子。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村办集体企业—惠黎酒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好物质保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要结合本村实际,要因地制宜,把握住机遇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农业种植(蔬菜)、养殖业(鱼、鸡鸭、猪)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流转。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更没有现代化。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如农民蔬菜合作社)。这样,通过土地的流转使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协会)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用公司+农户的方法,调整结构,推广区域化种养,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村干部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在创新选任方式、提高培育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思路建设新农村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挂职学习锻炼的思考

绿春县大水沟乡人民政府——朱泽和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和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发展差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发育程度、国民享受的文明程度和公共待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的原因。如沿海、坝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而内陆和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难度较大;二是自然资源优势原因。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较快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三是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原因。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因。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五是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下,政府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量资本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六是产业布局的原因。我国大量的加工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而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在城市所在的大量的公司和企业里;七是投入不均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建设的投入而轻农村建设的投入;八是体制机制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存在着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上的不一致,农村土地等一些价格“剪刀差”仍然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规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追求的进步和文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直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从渊源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另一种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著名英国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苏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的论断。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基础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最终结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个乡村建设成城市,更不是把某个城市搬到某个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要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和发展乡村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内容是:“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市场的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一样,都是农村,都是说城乡的统筹,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点:一是建设的阶段时限期有区别。在我国,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时间(1983年)早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2005年),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初始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小过程;二是衡量的标准和要求的高度不同。新农村建设是按照“二十字”方针,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设农村,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建设一条农村卫生路,新农村建设项目只要人踩上去泥不脏脚,容易打扫卫生,村容整洁就可以验收了,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卫生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标准外,还必须要达到拉着20吨水泥的车子压过去保证路面不烂;三是规划不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个别的、孤立的村组的规划,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因此,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上项目,搞花样,迎付检查和验收。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围思路,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稳,以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去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设的水平。

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就目前开远和绿春而言,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扫除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日趋平等、国民待遇日趋一致;《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颁布,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民主听证会制度等等,不断扩大了村民的民主和权力,健全了法制,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正确领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续30年,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为农村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活跃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铺平了道路。

(二)、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和投入不断向农村加大,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税费制度改革,解除了农村所有的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综合植补,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了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项目、扶贫开发项目、挂勾联系扶贫项目、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国家对边境村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农村的公益事业、农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夯实;金融体系的市场运作,农村小额贷,扶贫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拉动了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三)、农民强烈的发展愿望,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麻木乐观的状况,转化为现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要你发展,逼你发展转变到了广大老百姓我要发展,我求发展,我抢项目等等自我发展的行动上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当中来,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大地的不断传播,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城市文明得到了渗透。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和开展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训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家电进村入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听广播看戏难的问题;不断实施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建设、程控电话网络建设、手机信号机站建设,不断扩大了农村的信息覆盖面;重视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大力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实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不断的渗透,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接受,具有一定先进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之类的个体经济、么营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种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基地等等异军突起,甚至一些村办企业,如荼叶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陆续发展了起来,一些农资连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食品药品销售连锁店等个体工商户纷纷入驻农村,从而发展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培训了农民的技术和培养了农村的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增产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城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上了“洋房”,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上了富裕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得到了渗透。

五、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道路交通是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劲之一。道路交通是连接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交通不通一穷不通,交通一通万事享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道路交通来搭桥,由道路交通来拉动,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交通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好连接城乡道路交通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是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要企业的理念培植和发展产业,把公司企业建在产业链上。城市和农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乡镇是农村的组成体,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为主,生产农副产品的事业就是农业。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化了就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造和管理农民的问题了。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农村是培植和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企业的理念培植、布局和发展产业,把企业或公司建在产业链上即农村上。就是说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制度,加快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乡村工业化,村落企业化或集镇化;产业培植和布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培植和布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适宜发展某种产业的区域集中连片地布局和发展,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的企业公司建在基地上农村里,从而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培养农民的技术,留住农村的人才,拉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目的,把广大农民从单纯的劳作而劳作、生产而生产的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服务的新型农民;三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特别是目前我们山区尚未完全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条件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发展,立足要稳,站的要高,看的要远,要充分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但要高于新农村建设,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要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四是整合资金,夯实基础。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剌激消费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等一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这些项目特点是:点多面广,建设任务多资金少,做深做实比较难。所以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跳出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圈圈套套思路,充分利用、整合项目和资金,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变化发展的需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七要强化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本本模式,在中国,只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八要强化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广阔的农村,有13亿人民,8亿人民在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权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好途径。

第三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纵观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地区,如江阴华西村等,大多是依靠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发家。一方面,当地工业发达使农民进了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是集中规模的高效农业,并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住房保证有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出行有宽阔的大路,身份也逐渐向市民转换。因此,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战略,加快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建立产业对口转移机制,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加快发展步伐,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而发达国家为3∶1。为此,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前伸后延,做强农业产业链两端,发展相配套的加工、储藏、市场等配套体系,使农民不但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加工流通环节都能够取得收益,得到更多的收入。

二、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将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必须实现的一个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难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当时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未来农村种田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种植能收、种植大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业企业,带着资本和技术下乡。这三种人种田都需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做支撑。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千家万户小农业的经营格局还难以改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面还不广,处在“小马拉大车”境地,不仅阻断了产业链的连接,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而且阻碍了优质、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因此,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规范经营、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强化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大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现有的贷款渠道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太高,利率接近高利贷,农民资金互助社有关政策很好,但运作不规范、存在不稳定因素,要出台相应细则规范其操作程序。要开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宅基地、农民林地、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切实解决农民担保难、贷款 1 难的问题。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目前各类政府支农资金不少,但效果不一,有必要拓宽和创新财政支农思路和工作机制。一是转变财政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村集体参股龙头企业的股份,使村集体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增加收入;二是转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由主要扶持农民转为扶持村集体与扶持村民相结合,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给村,通过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等措施,达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目的。

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看,目前有两大困境:一是“非农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二“弱质化”,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当下的农村,有的村都变成了“空心村”,剩下妇女、儿童、老人所谓的“369部队”,新生代农民又外出打工,不愿种田,出现大规模的抛荒和“望天收”的现象,科学种田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更本无从谈起。所以,现在必须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一是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人、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形成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二是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创业基地,打造创业基地,推动农民集群创业,切实增加农民创业投资收入。同时,鼓励农民走出去,在国内外转移就业。

五、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割裂,加剧了社会分化。中小城市在制度创新上可积极争取,先行先试。一是放宽户籍限制,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一定年限、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机制,引导常年在城镇就业、愿意和能够在城镇定居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二是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大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推进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衔接并轨。对于“土地换保障”的新模式,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财政承受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等因素,实行征地经济补偿、社会保障、政府养老相结合。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整体的教育状况一边是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吃不饱”;一边是城市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校“撑死了”。因此,要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与城区同步。同时,要关心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救助体系。

六、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努力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科学划分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成工业、农业、商贸、居住、生态等若干片区,切实做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协调,并强化规划的强制约束力。

二是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要强化中心镇建设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工作,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和产业向中心镇倾斜和集聚。应适时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对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环境生态、建成区面积等达到相应标准的中心镇,率先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真正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

七、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和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基层管理的组织体系。要继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制度,优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要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可打破行政村建制束缚,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党委”。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责权,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

二是健全城乡统筹发展考评体系。要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分类考核体系,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特色发展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激励基层找准薄弱环节,创新思路举措,突破重点难点,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叶帆

2013.12

第四篇: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心得体会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心得体会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6 8:27:12 发布人:yujklj68kfg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今天,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这次规模较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讨会,集思广益,汇聚民智,不仅体现了区委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也充分反映了区委对重大决策的科学态度。按照本次研讨会的要求,根据研讨的主题,下面,就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我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方面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现在,区上把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奋斗目标,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首先,现阶段全区平均3800多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良好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全区15万多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1.7%,人口城市化率在全省也比较高,众多的城市人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已经形成的农村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及改制和新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后劲;第四,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六个建制镇以及中北部乡的小城镇基础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第五,比较多的银行存款余额,周围的航天城、钢城、油城、核工业城和敦煌旅游城,为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有利于保持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要解决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区上提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全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形势赋予各级干部的重任。每个领导干部,不仅要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应从理论上、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为指导实践打好基础。一是必须清楚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就是要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为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二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三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二者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研讨,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如何统筹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国策国情和我区的现状,回顾反思我区近几年城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把肃州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强区。具体应该牢固树立六种观念,探索走好六条路子。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区来说,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全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这一点,在我区也有充分的验证,具体表现在,城郊乡镇的农民及乡镇政府附近的农民通过产品批发经营,远处的农民通过上矿山和进入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建筑企业,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建筑行业、脱水菜加工企业大量使用的外地农民工也都挣到了不少钱。同时,由于近年来全区农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蔬菜、啤酒花、牧草种植等都已有一定规模,对这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既发展了农村工业,又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既促进了这些骨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我区现在如果没有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这样一批乳制品龙头加工企业,就不能消除农民饲养奶牛的后顾之忧,也不会有近两年来全区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没有大业草业、草原兴发等这样一些草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禽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全区牧草种植面积、肉牛肉羊肉鸡的养殖增加速度就不可能这么快;没有全区30多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脱水菜、啤酒花加工企业,全区洋葱、辣椒、豆角、啤酒花及其它可加工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就不可能常增不减等等。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这一点,清水、西洞、西峰、泉湖等乡镇的实践经验就是比较好的例证。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近年来,我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及新城区开发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作法,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以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予以参考。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好思路、好措施,从而找准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参与;农村的富强、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市和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兴共荣的有机整体,用城乡的协调一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近年来,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噪音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城区花园式住宅小区、公园、广场、道路的公共绿地面积显著增加,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6平方米;农村植被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庭院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林木覆盖率近6%。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条件。但是,我区毕竟处在干旱少雨地区,加之周围沙漠戈壁的影响,自然生态的大环境仍然比较差,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程度还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这又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加快全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走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路子。由于全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思想观念、收入分配、乡镇的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应采取统筹规划设计、中短期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根据全区城市、农村乡镇和农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制定短期实施计划和中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制订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及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全区人民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建设活动。同时,在城乡总体推进的大原则下,对一些有条件的工作应该先行,如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互利保障关系、反哺带动关系;城市用工与富余农村劳动力输出之间的合同规范关系;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关系;城乡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同步落实的关系;小康住宅建设与小城镇布局统筹规划的关系等等,真正做到局部建设与总体建设相符,重点建设与一体化建设相符,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符,使“点、线、面”相互衔接,延展成“体”,最终实现全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宏伟目标。以上几点认识和思考,只是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初步的、浅显的、粗线条的、研讨性的考虑,而要将这一重大工程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进行大量地、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因此,无论是观点还是建议,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第五篇: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文章))2

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会全精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2009年起,长沙县先行先试,以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实施“公车公营”为主导,改革现有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分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基本理清了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长沙县城乡公交运行现状及公交一体化试点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长沙县毗邻湖南省会长沙,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已成为长沙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长沙市商业体系规划“一主两副”两个副商业中心之一。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28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总人口78.8万,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长沙县交通便利,长永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株黄高速、省道S103线横穿县境,107国道、京珠高速、省道S207线和建设中的武广高铁纵贯南北,国际空港黄花机场座落于境内,县城距黄花机场、长沙火车站、湘江码头均约8公里。

1、县域境内客运车辆情况。县境内客运车辆345台(该数据是2009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目前有部分车辆报废未更新),境外直达星沙站客运车辆105台,途经车辆78台;城市公交车辆378台,其中星沙城区内城市公交车辆74台(有公交车508台,其中我县城市公交92号,城乡公交91台,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车有325台);的士车辆236台。

2、县域境内客运线路情况。县境内客运线路88条,境外直达星沙站线路23条,途经路线8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我县城市公交线路5条,分别为101、102、106、星2、205;城乡公交试点线路4条;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线路11条,分别为127、136、158、501、503、701、703、704区间线、704全程线、808、809)。

3、全县客运车辆通村情况。全县267个村,266个村已通水泥路,237个村已通客车,未通村30个,占11%。

4、农村客运公交企业情况。在长沙县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9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鑫沙、万众、龙骧、联运、众旺、大鸿运、星沙公司;经营城市公交的企业6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万众、恒通、湖南巴士、星沙公司。

5、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现状。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全县农村客运采取的是“承包”的经营模式,公司无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服务准则,重效益,轻服务。公司将客运车辆承包给承包人,部分承包人进行非法反复转包。

6、群众出行成本核算。目前,长沙县人均乘车费用为246元/人/年(公交客运,不含自驾、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人均出行成本偏高。

(二)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一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长沙县财政收入已突破75亿元,2011年将达到120亿元,具备出台优惠政策,促使公共交通回归公益性本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力。二是思想共识已经形成。长沙县已将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列入“十二五”工作重点,目前是长沙市推进此项工作的试点县。这项决策顺应形势,符合实际,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县上下已形成思想共识。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内形成了以“九纵十二横”为骨干的道路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0多公里,路网密度达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硬件已具备。四是客运需求不断加大。随着长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长沙县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五是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大部制改革消除了体制障碍,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属两个不同行政体制和行业管理部门管辖,现在均隶属于长沙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之下,工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易开展、易协调。

(三)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思路。2009年以来,长沙县以建设长沙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县为契机,成立了以县长亲任组长的“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启动了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目前已基本确定项目开展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积极破解难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难点之一在于妥善处理好原有农村客运车辆承包经营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此,长沙县制定了《关于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2010年8月31日到期报废车辆进行更新,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工作推进的矛盾多、难度大,同时,这项工作是整体工作中的关键一步,重要一环。一方面,通过《若干规定》的执行,解决了过去阻碍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客运承包人为“农村客运公司中巴车承包经营者”的主体法律地位,改变和纠正线路经营权和车辆产权为个人所有的错误观点和作法,使原经营承包者个人没有与政府和公司叫板的资本和理由;二是改变了历史上经营权层层转包恶性循环的局面。更新车辆由公司按规定的车型统一购臵,实行产权一体,杜绝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和“高价炒车”的现象;三是创造条件实行“公车公营”,合理优化线路和安排运力,最终达到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的目的。在各公交客运公司与原车辆承包经营者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公司从原车辆承包人手中购回车辆,完成了101线和星2路线(101

是通畅公司经营的,星2路是星沙公司经营的)“公车公营”改造,提高了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客运承包人积极参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对于农村客运线路已到期报废的客运车辆,运力过剩的停止更新;运力与运量相适应的,优先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尚未到期的,鼓励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对于原有承包经营从业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到公司就业;不符合条件但积极配合参与公交化改造的,鼓励公司免费增驾或进行管理学习培训,推荐就业。

3、开通试点线路。2011年元月,正式开通了“星沙至榔梨工业园”、“星沙至星沙产业基地”、“星沙至湖南信息学院”三条城乡公交试点线路。三条试点线路开通以来,我们对试点线路进行了跟踪管理,明确专人对线路投入营运车辆数量、营运收入、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到目前为止,三条试点线路营运情况良好。三条试点线路的开通和正式运营,翻开了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序幕,也为城乡线路布局及优化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根据旅客出行习惯、线路实际运营等情况,将城乡公交2号线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线路由星沙产业基地经花山延伸至黄花工业园,同时,为做好市、县公交线路的对接,经市局批准,已将星205 路向市内延伸至长沙晚报,拟与城乡公交2号线对接(新的公交线路命名为城乡公交2号线。线路更名的请示文件已报市交通运输局审批)。今年8月,新开通了106路城市公交线(威尼斯城至物流学院),解决了威尼斯城周边无公交群众出行难的问题。11月7日,又开通了城乡公交4号线(星沙汽车站至黄花机场),填补了长沙城北到黄花机场无公交开行的空白。与此同时,为解

决偏远乡村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制订了《长沙县冷僻线路到期营运车辆更新的若干规定》,对部分始发站地处偏远、客流量小、配臵车辆少、运力在2台以内且近期内暂不具备公交化改造条件的冷僻通村客运线路进行更新许可。到目前为止,共有23台到期农村客运车辆已按要求办理更新手续。

4、抓好站场建设。一是新建农村客运综合站。投资600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在路口镇新建一个占地约15亩,集城乡公交客运换乘、停车、保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客运站。由路口镇人民政府担任业主,按3级客运站标准建设。目前,客运站选址、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已进入尾声,正在进行统筹征地工作,建设工程已动工。二是启动了城乡公交招呼站建设。今年计划在县境内G107、S207及部分县道沿线人流集中地点建设招呼站50个。招呼站建设按“政府补贴、部门监管、乡镇建设”的模式进行,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选址、式样设计、统一验收、资金拨付等监管工作,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申报、施工建设、工程 质量、用地协调等工作。目前,已在金井镇建了两个示范站,待验收合格后将全面铺开建设。三是启动了公交候车亭项目建设。拟投资1500万元在城区范围内新建公交候车亭203个。

5、做好了维稳预案。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掌握情况,采取对策。对待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长沙县通过发通报、制作答复要点等形式主动向各级部门通报情况,表明态度,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试点期间,各种上访现象和各类问题的反映,时有发生,都做到了积极面对,既有充

分的思想准备,又制定了应对预案,由于方法对头、措施有力,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和不稳定的局面。

(四)目前影响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1、客运资源分散。多家公司经营是长沙县客运市场一大弊端,客运企业的多、散、小的格局,造成了公司之间争市场,争利益的不良现象。目前长沙县345台客运车辆分属9家企业经营,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有些企业甚至只拥有几台营运车辆,管理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同一线路车辆分属不同公司,公司利益难协调,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各公司都想扩大市场份额,造成思想难以统一、步调无法一致,给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条化带来阻力。

2、经营秩序混乱。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农村客运市场由于采取的是承包经营和挂靠经营的模式,出现私下高价转让和炒车现象,致使成交价远远高于车辆运营价值,形成恶性循环,使公司与承包人解除承包合同的条件难以谈妥。

3、统一运营难度大。长沙县同一线路客运车辆到期年限和所属公司不一致,造成运力平衡难度加大。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后,部分车辆经营权到期时如不补充运力,将会造成运力不够、出行不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这部分车辆到期前进行改造,实现统一运营,这样势必会增加改造成本。

4、配套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集散全县公交客运车辆和旅客的平台;中、小型站场和招呼亭点还需要完善;线路对接和现有道路还要提升改造,特别是村级公路的线型和质量还达不到“村村通公交”的要求。

5、管理体制不顺。由于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别隶属二个行政管理体制,体制不同,政策也不同,就难以从全局角度,科学合理规划全县道路客运市场,统一合理的进行资源配备,从而实行有效的管理。

6、政府投入不足。由于政府财政补贴机制不完善,对城乡公交扶持力度不大,企业经营上的亏损,只能从盲目的发展车辆、线路、采取车辆承包的经营模式来弥补和转嫁风险。其结果是恶性循环,车辆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车辆档次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低下,企业的掌控乏力,管理不到位,处于尴尬的境地。

7、城乡公交一体化管理缺少前瞻性。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镇到乡村”的三级客运网络的管理。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管理部门统筹考虑城乡公交的发展,统筹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必须要根据农村公交客运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行业管理部门对此的考虑还缺少前瞻性,缺少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客运市场的深入研究,缺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层研究,还未能尝试在政府主导下以经济学原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公交客运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目标步骤

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在三年内,即到2013年,全面实现:“集团公司搞经营,公车公营保运行;网络对接无缝化,旅客换乘零距离;公交客运村村通,条条线路有站亭;出行方式多样化,优惠政策及于民。”的总体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至2010年底,完成对榔梨、安沙、黄花、黄兴、干杉五个乡镇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四条,启动“公交一元通”,同时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和组建公交集团;

第二步:至2012年底,完成全县80%以上的农村客运线路的“公车公营”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0条(支线线路除外),基本形成管理有序、措施到位、设施完善的城乡公交体系;

第三步:至“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公车公营”改造,实现公交村村通,完成公交一体化预定目标。

(三)工作重点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实质是农村客运公交化管理,核心是实行集团化统筹、提升服务理念和水平,难点在于解除承包经营,实施“公车公营”,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实施公交补贴。

1、精心组织策划,组建集团公司。以市场经济为手段,采

取股份制合作的形式,整合在长沙县经营客运市场的9家公司,组建“长沙县公交客运集团公司”,达到“规模经营、规范管理、优化环境,优质服务”的目的。组建工作坚持“政府作后盾,公司为主体”的原则,按9+1模式组成。即,现有9家经营企业以车辆数为基础,按车辆比例,享有集团公司认股权;县政府按照参股不控股的原则,享有集团公司50%以内的参股权。分二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农村客运中巴线公车公营改造阶段。第二阶段:集团化运营阶段。统一经营的模式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政策难执行、管理难到位、矛盾难协调、线路难优化、标准难统一、服务难提升”的局面,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2、严格经营许可,更新到期车辆。线路经营权和车辆经营许可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把握不好将前功尽弃、寸步难行。必须严格执行《长沙县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许可政策;统一经营方式;统一车辆规格;统一服务标准。坚决杜绝“挂靠经营”和“高价炒车”的现象,逐步实现公车公营的目标,达到净化市场、规范行为,强化公司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将对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质量信誉进行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将取消其重新许可的资格。

3、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公交网络。设施的完善,网络的形成是政府必须下大气做好的一项工作。一是提升道路标准。特别是村级公路质量和标准的提高,“断头路”的改造和连接,还需要大投入,做大文章。要做到提高通行能力,合理优化线路,才能达到线路无缝对接,村村开通公交的要求和目的。二是打造中转平台。选址建好“星沙客运中心汽车站”,具备集长途、公交、的士、地铁于一体的集散功能,同时,根据规划配建几个中型汽车站,并发挥14个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的作用,真正达到“群众多方式出行,旅客零距离换乘”的目标。三是着力亭点配置。科学布局每条线路的停靠点和候车亭,港湾式或候车棚式的招呼站(亭)每村不少于一个,做到车辆停靠有“点”,旅客候车有“家”。

4、适时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必须有优惠政策作支撑,有政府投入做保障。根据整体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显得尤为重要。⑴建立公共设施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实施。⑵建立公共交通补贴机制。包括公交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补贴;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开通亏损线路的补贴;企业内发生政策性亏损后的补贴。⑶制定票价优惠政策。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后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让全县人民享受优惠票价,特殊群体享受免费乘车,最终达到惠及于民的目的。

5、积极推进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是一件大事、好事、实事,也是一件难事,工作涉及面广,运作时间长,同时,与公司、经营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必将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稳妥行事,稳步推进,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经营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

6、分片区开展公车公营改造试点工作。以线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为资源配臵单位,一条线路由一家企业经营,在确保群众方

便出行的前提下,给予经营企业充分的营运自主权。通过区域专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实现网络化经营,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实现区域内冷热线的经济效益互补,解决客运企业“重热轻冷”的矛盾;同时,对农村班车通达率实行包干制,要求经营企业实现村村通公交,由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区域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使其成为公交区域专营化的质量保证。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2008年12月30日永川日报区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在加快......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新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2013-05-14 14:11:52 来源:中国城镇建设网[第04期] 作者:王文跃 浏览:231次——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张甸镇位于苏中......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但随......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精选)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新平县西南面,哀牢山脉中断东麓,西北同思茅地区的镇沅县接......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