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3 11: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第一篇: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全国85%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我国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

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点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的、动态的、特色纷呈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墓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

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使劣势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向优质学校看齐,缩小教育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人们的需求,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上升。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特色纷呈的发展态势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当前国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是鼓励学校积极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研究者认为,基于以下原因,我国有必要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促进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和教育基本人权的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人权问题。人的权利就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要求均衡发展。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人权平等在教育上的体现。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

衡量一国的教育,不是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看国民素质的普遍发展,也就是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和稳定器。也就是说,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会使原来由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权的人群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责任。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政府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中小学办学标准。政府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标准。比如,上海市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模式值得借鉴。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1)撤点;(2)缩班减生;(3)校舍调整;(4)合并;(5)扩大用地;(6)迁建;(7)改造扩建。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江苏省从

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晋升职称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四)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

物质资源共享

促进图书、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比如,山东寿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共享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了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执行按照二定时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比如,大连市金州区政府建立了学校干部“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南京市从2000年起,首先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

(五)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在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

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

此外,国家和社会心关注各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以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六)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

教育督导体制的创新

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应当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宁波市北仑区自1990年起,每年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成了该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航灯。

积极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按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上海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几点思考

从所得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已有的众多研究侧重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界定,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意义、策略有了较为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实践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措施上的建议。并且,已有的实践经验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研究,缺乏总体性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但对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均衡发展研究不够深入,反映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片面性。

国外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水平,成果颇丰。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积累了许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措施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篇: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全国85%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我国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

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点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的、动态的、特色纷呈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墓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使劣势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向优质学校看齐,缩小教育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人们的需求,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上升。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特色纷呈的发展态势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当前国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是鼓励学校积极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研究者认为,基于以下原因,我国有必要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促进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和教育基本人权的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人权问题。人的权利就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要求均衡发展。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人权平等在教育上的体现。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

衡量一国的教育,不是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看国民素质的普遍发展,也就是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和稳定器。也就是说,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会使原来由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权的人群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责任。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政府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中小学办学标准。政府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标准。比如,上海市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模式值得借鉴。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1)撤点;(2)缩班减生;(3)校舍调整;(4)合并;(5)扩大用地;(6)迁建;(7)改造扩建。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江苏省从

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晋升职称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四)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

物质资源共享

促进图书、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比如,山东寿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共享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了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执行按照二定时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比如,大连市金州区政府建立了学校干部“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南京市从2000年起,首先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

(五)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在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

此外,国家和社会心关注各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以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六)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

教育督导体制的创新

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应当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宁波市北仑区自1990年起,每年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成了该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航灯。

积极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按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上海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几点思考

从所得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已有的众多研究侧重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界定,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意义、策略有了较为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实践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措施上的建议。并且,已有的实践经验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研究,缺乏总体性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但对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均衡发展研究不够深入,反映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片面性。

国外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水平,成果颇丰。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积累了许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措施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浅析城乡基础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金林

巢湖学院 教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 在尊重和追求和谐的今天,教育公平被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教育公平的研究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教育公平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通过多方面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以下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以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发展的缘由及我国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现状

一、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认识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 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就教育公平而言,区域、民族、城乡、性别等多个方面中,城乡基础教育问题尤为凸显。至此,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性要求也尤为突出。

所谓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这一发展的对象,指的是全国各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范围的广泛性。第二,这一发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经费分配、师资建设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水平,具有总体合理性。第三,这一发展的状态,不是短暂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内容总体合理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具有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总体合理性,时间的动态持续性,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特征。

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教育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显然,在基础教育中,农村教育是大头。农村教育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研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之现状

(一)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如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在所难免。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真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

(二)教育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当前,城乡之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与 城市相比,不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农村中小学生寄宿条件交叉,学生宿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原旧教室改成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体育场馆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

(三)教育师资配置的城乡差异。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指教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教师多为当时“民转公”教师,而且多集中在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为当时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原因,多数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更、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明显不适应,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从城乡基础教育教师配备情况看,城区、县镇学校普遍存在超编现象,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普遍缺编。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艰苦,教师应得的政策性津补贴未得到完全落实,城乡小学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如此,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就促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导致教育结果的差异。

(四)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也相当突出。基础教育方面,以市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标志的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以城市为主体的都市发达经济圈,而以农村为主体的周边区域则数量很少。

三、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等备受关注之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乡村社会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和文化也就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尤其是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日益显示了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严重导致了城乡分割和发展不协调,进一步激化已经过剩的劳动力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农村普遍贫困化,并造成严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而城乡差距扩大隐伏着流动的势能,也隐伏着不稳定、不安定的因素。

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表明,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于经济发展乃至居民整体收入状况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越是教育资源分配密度低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越低,并表现出明显缺乏经济发展后劲的特征。同时,调查表明农村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甚至严重削弱了中央许多惠民惠农政策的实际效 果。

第二部分

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三种论调的陈述

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农村基础教育范围太广、问题又多、长期落后、积重难返,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只看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难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与城市均衡发展的可行条件,故心存疑虑,产生了悲观的思想。受这种观点的支配和影响,致使一些地区的教育处于片面低效的落后局面。

速效论。这种观点主张: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一步到位。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所谓快速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正解认识和理解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短期的一时发展,而是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发展,因此,只能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这种发展必然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将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

齐步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减慢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一慢一快的运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实现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整体发展,不是对一方限制性的发展,而是对双方都推进的积极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将会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城乡基础教育就很难均衡发展。

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都是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观念陈旧、认识模糊、思维滞后的表现,它影响和阻碍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正视,并努力加以改变。二、四大问题的存在(一)职责不够到位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因此,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经费分配失衡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比如,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不到40%;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经费。显而易见,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问题突出

1.数量不足,据湖北省孝感市教育局的调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缺编2,075人,其中小学1,045人,初中225人,高中700余人,且大多是农村中小学。

2.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学历不够达标以及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三个方面。江苏省盐城市的一次调查:教师队伍老化,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0多岁,一些乡镇4l岁以上的在岗教师占60%,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计算机和艺体类教师非常缺乏。某小学一共有27个班,其中英语、体育、美术教师各只有一名。又据前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次讲话也从全国范围内说明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目前全国仍有31万名教师未达国家规定合格学历,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流失严重。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比如盐城市有的乡镇一年大约流失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又如,甘肃省庆阳市三中,10年间调来120名教师,而流失的就有80名。

(四)教育质量偏低

1.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

2.学生辍学严重。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人口。又如,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可见学生辍学问题的严重。

3.毕业生质量偏低。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其教育内容、时间和效果,都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合格要求。因此才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偏低的问题。所以,不管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第三部分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

(一)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普遍性。首先,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东方的国家,还是西方的国家,在其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心存疑虑,悲 观无为。其次,就国内来讲,它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都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问题的发生,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思维不能偏狭,视角要广泛既要看到局部问题,更要看到全局问题,从而正视它,努力改变它。

(二)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客观性。这个地区、那个地区出现了失衡问题,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回避它,是不行的;想超越现实改变它,也是不行的。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的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它,科学而正确地解决它。

(三)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具有解决的可能性。一些地方解决失衡的成功经验说明了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失衡现象,我们就要充满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努力,为有效的解决,取得成功作出应有的努力。

认识到失衡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解决的可行性,我们要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理念须知,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我们走出悲观论、速效论和齐步论的误区,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依法办事,按章操作,提高运作的规范性,减少或避免实施的随意性。

(一)各级责任制。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各有责任。为了落实责任到位,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首先,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第三,各级的职责虽各有分工,但是分工不能分家。因此,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

(二)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即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为此,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监控制。全面监控制就是对城乡基础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制,要求做到四个结合:首先,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要杜绝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和以偏概全的监控倾向。其次,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要防止那种偶行又止、大起大落、片面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的监控倾向。第三,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要纠正那种重发现问题,轻总结经验,甚至忽视总结经验的片面监控倾向。第四,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 反馈调控相结合,要改变那种发现了问题,不反馈信息,不调控纠正,只做表面文章的监控倾向。我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应有的效果。

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

1.从经费的来源途径上,实行国家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提供,首先是政府行为,这个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的比例和力度,力求做到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个方面,在国家财力提供有限的情况下,要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源问题,又可以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普九率及其巩固率,应该说是一条一举两得的有效策略。

2.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对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一视同仁,个个受益,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城市中心的不公平倾向,达到总体合理,以利于全体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二元结构、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原因,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和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状,面对这一现状。因此,在经费的分配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该向个别倾斜,从校际来说,向薄弱学校倾斜。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这对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二)在师资建设上,建立四种机制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

1.城乡交流制。即城市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定期轮换制与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任教进修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城乡师资的交流机制。

2.定岗聘任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定数量需求,在师范院校实行定岗培养,这种师范生毕业后,按照事先的签约,应聘到定岗的农村学校任教。

3.提高培养制。一是帮扶培训。建立由城市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举办讲座等,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继续教育。通过函授、自考和校本培训以及其它形式,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 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

4.长效激励机制。一是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津补贴。二是为农村教师建立起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评先,适当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上第一、二条是物质激励,第三、四条是精神激励。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农村教师安于农村执教,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以上四种机制,将有利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而有利于从数量和质量上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在学习外国经验上,借鉴两种计划我们在探寻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外国经验也值得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比如,英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中实行的两种计划,就值得我们借鉴。

1.教育行动区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积极引进校外力量,以公立私营、学校和社区共建等方式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自1998年至2001年实施几年来,该计划对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转换政府职能;二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三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提供充足经费支持。

2.教育优先区计划。教育优先区,是指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须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实现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改善条件不好的地区的教育状况的过程中,都实行过这一政策。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制定出一套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找出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政府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使其校舍、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水平等方面,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实践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目标的作用。

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和教育优先区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对其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借鉴这两种计划,对我们改变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四)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立足当前,吸收继承,解决好现实问题。一是要吸收继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 展。要广泛吸收继承中外这方面的成果,博采众长。一方面要总结和吸收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理念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地借鉴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二是要解决好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于这个现实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好问题。比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就值得我们正视和认真应对。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巩固和提高,比如全国基本普九,就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果,我们应珍惜它,巩固和提高它。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普九率的回落下滑现象,这是应该正视和尽快加以改变的,以杜绝人为的失衡现象,确保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2.面向未来,改革创新,不断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在新的形势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更新观念,面向明天,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旧意识的影响和干扰,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从时代的特点和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一发展的新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不断提升城乡基础教育的质量。二是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薄弱,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这些就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在理论、方法和模式上有所创新。要坚持科研为先导,广泛开展实验研究,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运用性,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法,发展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梁发市。中国教育公平性恶化妨碍各社会阶层间流动[N].中国青年报,2004-0812.[2]王芳。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3)。

[3]谢发。汤仙月。曾勇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周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遭遇五大新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60428.[5]文新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两个理论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6]杨军。英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第四篇:近五年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研究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建议,形成了诸多观点。本文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含义、发展现状、行动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 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尤其是与全体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领域,更是受到空前的关注。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仍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许多教育问题都与之息息相关。近年来,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理论热点,已经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考虑到文章的现实意义,笔者对近五年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对以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背景

首先,有论者认为,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2006年6月,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次年十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1】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

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措施集中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

其次,有论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之一。众所周知,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时代的召唤。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矛盾亟待解决。有论者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2】。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教育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已不再遥远。

二、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含义的不同观点

郑勇认为,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应准确把握四点:一是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积极发展。二是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三是均衡发展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划一发展,而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并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的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四是均衡发展具有其动态性和历史性【3】。

贾晓静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4】。

张红玲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就是追求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它含义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市、县、乡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5】。

吴开俊,黄家泉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6】。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依旧不足且存在地区差异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而对于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入的基础教育来说又是由来已久的顽疾。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但从总体上看增加并不明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公布的资料,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全世界平均水平为5.7%,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6.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停留在3%左右,且呈下降趋势【7】。

另一方面,严重的地区差异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地区间、城乡间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均衡,政府和受教育者间、城乡居民间、各级政府间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仍旧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因此,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和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表现得更为明显,矛盾更为突出。

(二)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加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表现为二元分割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意识地将教育资源向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8】。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将面对教育机会和所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教育均衡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这里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硬件资源,诸如校舍、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教育投入等,也包括软件资源,诸如教师队伍素质及学校管理等。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间基本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城乡和区域间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差距。此外,在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城市义务教育先于农村义务教实施并采取有步骤推进的策略,这就在无形中默认了城乡二元分治在基础教育中的延续。

(三)重点校、名校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各级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点校,源于恢复高考之后。这种基于快出人才、出好人

才的权宜之计,在后来发展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为教育不公平的焦点。重点校政策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性入学造成入学机会不公平。二是部分重点校“转制”导致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三是加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9】。重点校是精英教育政策的体现,在教育财政和教师聘用制度上实行倾斜,使本来就悠闲地教育资源过多流向条件好的学校,而对薄弱学校关注则较少,人为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教育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追逐 名校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间接造成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非常不利于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策略

(一)确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当前,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使用竞争发展的方式,其结果有 悖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有论者认为,确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均衡推进。这既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就一个地区来讲,基础教育的均衡推进关系到教育的平等问题,关系到教育的人权问题,也关系到三个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问题。二是“不均衡”拉动。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在均衡推动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不均衡”的策略进行“拉动”。暂时的均衡并不等于教育发展的大功告成,它应当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教育均衡发展永无止境,只有确立了这种辩证的均衡观,才能有效地“拉动”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0】。

(二)引入问责制,加强社会监督

有学者认为,在义务教育数量供给基本充足的情况下,关于义务教育的考核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侧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可构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各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作出客观的判断,并以此为新的工作目标,指导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在评价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时,把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程度作为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供给与管理引入问责机制。此外,由于农村学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力较低,在获取教育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也需要公开。如果不扩大群众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力,那么弱势群体的呼声就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必然难以保障

群众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绩效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个人和群众进行监督的同时,还应将相关的规划、政策、进展向社会通报,鼓励公众进行政策评议和提出建议,集合各种力量共同解决好问题【12】【11】。因此,要让人民。

(三)建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倾斜政策

1、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出创新。通过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提 供多媒体素材、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使因需学习、因材施教变为现实【13】。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可积极探索在社区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有统一领导,在学区内各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学区内教师的合理分配和流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

2、积极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伙伴协作关系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作为一个更加宽泛的思路和更加基础的策略,人们期望能够经由大 学和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合作过程中主要角色的持续互动,将外部的改革政策和自身的学校 改进计划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综合地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地方高 师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肩负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基础教育师资的同 时,更应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学校教师发展以及学校整体

改进的重任【14】。

3、建立“教育优先区”,关注弱势地区

教育优先区计划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将区域内教育发展规划和项目向社会公布,有计划、有目的地吸纳社会各方经费,这样可以保证有足够的和持续的经费投入。其次,教育优先区要有严密的规划、严格的指标,比如贫困状况、生态环境、民族构成、公众的教育需求等等【15】。

就教育均衡发展而言,如果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提高,就很难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使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与强势地区和学校趋于相对均衡,需要进一步对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就没有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16】。

(四)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监测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建立

完善的义务教育监测制度,并以此加强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

(五)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积极鼓 励其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在教育经费方面对民办学校施以扶持政策,是各级政府义务教育职责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对于降低民办学校的成本费用具有极大的作用。安徽省铜陵市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协调发展的新路。民办学校自身作为竞争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性,进行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作,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育竞争,提高办学效益,增加教育责任感【17】。铜陵市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含义界定、原因分析、应对措施等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进一步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肯定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理论和实践仍旧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加强实例研究应该是今后的趋势。最近几年,不少地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措施,我们应该及时

将它们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一整套体系,这必将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晋堂.2007年:基础教育面临四大转折[J].人民教育,2007(6).[2] 郑克岭.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3] [14] 郑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失衡原因及治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9(2).[4] 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07(2).[5] 张红玲.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9(2).[6] 吴开俊、黄家泉.教育均衡化发展:理想与现实的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7] 敬志红、陈建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投入问题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

(17).[8] 翟博.教育均衡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8.[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

研究,2007(2).[10] 昌忠泽.以普遍服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江海学刊,2007(4).[11] 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基于湖北省的数据分析[J].教育发

展研究,2007(12A).[12] 高洪源.试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治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3] 汪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天津教育,2007(9).[15] 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6] 王丽.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学术纵横,2010(4).[17] 方兴.铜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2010(5).

第五篇:如何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内容提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们应先充分认清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公平与效率、重点发展模式、传统观念影响等现状,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普及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发展平台之后,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均衡配置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生源、教育管理等办学要素,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持续、协调、均衡发展。

一、我县基础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主要体现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县除了受长期以来全国性的重点发展模式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城关”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区生源不受适龄儿童总数减少的影响而减少,反而逐年增加,城区学校办学规模总体偏大,教学点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无形中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因而,我们应先认识到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要条件应是教育资源要满足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需要。从目前教育资源的状况来看,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不足。教育资源不足能不能实行均衡发展?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足与不足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的短缺分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接受高水平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短缺三个方面。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在此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消除适龄儿童有上学机会以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差异,在不可能一下子提供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在一定的区域或更大范围内做到有限的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孩子都尽可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同等或相近水平的教育,享受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

2、公平与效率问题。在经济领域有一个原则,叫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些人则把它运用到教育领域,认为办优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必然的,学校之间的竞争正是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各有规律。现阶段,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效率,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与经济上公平和效率观是不相同的。教育的公平一是机会公平,即人人有学上;二是过程公平,也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要基本相当;三是结果公平,依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通过一段时间教育之后,每个人都得到相应发展,给学生以最好的出路。正是由于过去政府对学校投入的不同,造成了学校之间发展不公平,使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现在讨论的公平,就是填平这种不平,实现公平。这种公平是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现代民主化的社

会决定的,更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决不能随便引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理论、原则来指导教育工作,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有可能人为地扩大、加剧社会的不公平,阻碍或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些地区的择校风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响,实际上就是老百姓感到接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而产生的。

3、传统观念影响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的文化传统。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不管社会的精英、高级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还是平头百姓,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而且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学生,应接受良好教育,大家都有一种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只能用考试选拔的方法来决定,部分人进“好”学校,从而造成一种事实,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尺度,以测定“智商”为标准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是以排斥多数学生为代价的。而这样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社会追求,长期以来也一直影响着区域与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推进教育均衡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大城关发展战略是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一轮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已显现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教育必须随之推进一体化,坚持科学统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教育发展观。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拥有绝大部分生源的城区,不同学校之间,不能一体化,这就难以实现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升,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我县目前的情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适当政策倾斜,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平等的。几年来县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校校生源爆满,从表象分析,这是户籍管理不够规范,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从深层挖掘,这种现象已经凸显出其他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存总量不足,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素质、高水准教育的渴求。

因此,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要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抓住教育布局调整、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争创省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等有力时机,调优配强做大教育资源,逐步带动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要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更多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依据城区人口分布及现有状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建、增加中小学学校或教学点,对这些学校或教学点应努力做到高起点、高配备、高要求,以满足广大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

2、加强教师交流,实现师资队伍均衡。教育要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这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但学校之间是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县存在着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城区,造成农村学校师资相对富余、超编,且教师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区域内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经济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制。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

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我县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3、根治择校顽症,实现学生生源均衡。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化,我们可以仿照一些地方已在做的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校的做法,进一步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一方面,校与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将弱化,有助于初中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如果较为平等地分配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愿意留在条件较差的初中校学习的学生实际上将有更高的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而这项政策如果得到长期执行,必将引导初中校生源流向,逐步遏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倾向,改善薄弱初中校生源质量,最终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

4、用好领导人才,实现教育管理均衡。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执行选派较为薄弱的学校领导干部到县内外先进学校挂职制度。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优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下载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研究5则范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67 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研究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南锡君摘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思考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研究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研究有句老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接......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

    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谏言

    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谏言教育部提出,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今后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完成这个任务比解决基础教育普及工作还难。那么难点在哪里?这是必......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A study abou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ing development杜东东Du-dongdong(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摘要] 本文首先对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一、我国基础教育定位于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定位于“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