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建工作要切实重视五个问题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城市吸纳汇聚了蓬勃的工业、兴旺的商贸、繁荣的文化、先进的科技,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摇篮。城市的现代文明不仅孕育着城市人,还幅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因此,城市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这对我们还处于农业经济阶段,城市化任重道远的地区尤为如此。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方向,定位城市的性质、风格、功能和布局,可以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满足规矩城市“方圆”的需要,避免先建设后规划的盲目无序。更要坚持规划必行。从一定意义讲,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一经确立,必须严格遵守实施,即使因发展需要修订,也应经专家论证,按程序审查批准,这才叫法治。随意修改规划,甚至人变规划变,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这我们已有深刻的教训,还将为以后的建设留下很难弥补的后遗症。因此,在规划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要保证规划的全面正确实施,必须高度集权,实行一支笔审批,不然婆婆多了,媳妇难做,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就难免打折缩水。
目前各地都在搞工业区,这是发展的需要。但工业区要在城市建设总规功能分区的指导下设置,必须与商住区有一定间隔屏障,以免污染商住区环境。现在大城市搞退二进三,是产业调整需要,更是改善居住环境需要,防患于未燃,很值得新兴城市考虑和借鉴。我们的工业区设置应以淮远河为天然屏障,以河南面向东向南发展,这样与商住区间距100米以上,才能保障城市布局合理。
绿化是城市建设的关键。人类从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走向城市,对山水林木有着天然的亲和与依赖,城市建设应该给聚居生活的人们造就一个贴近大自然和谐舒适的环境,而绿化就是一条通向这种环境的最佳途径。
巴川绿化已有一定基础,但离山水园林城市还有相当差距。绿化应向立体化发展,单纯的草坪绿化不宜过多,应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绿化要注意通透性,保持敞亮的视野。如宽街道宜栽高大乔木(下部通透),且品种多样,一街一树,既通*线,又丰富多彩。为弥补城市绿地不足的缺陷,可实施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有成功经验的。西欧一些小城镇,古堡的绿化即如此,那真是风景独特,十分诱人。关键要着力去抓,建议有关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强引导,强制推行,是能收到实效的。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指的就是文化。文化的范畴很宽泛,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追求、习俗风尚甚至言谈举止等,这些内涵的综合折射,就形成一个地方独特的气质、风格、品位和魅力。
文化可以继承和发展,也可以引导和培育。巴川积淀了铜梁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又吸收了先进观念、现代时尚,市民素质提高,“文”化正在起步。但总体而言,科学、民主、求实、创新、诚信、守法等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还未形成。要美化城市建设,建筑体貌、文字、图案、雕塑、广告、灯饰等要融入民族的优秀传统、时代的先进文化,让固化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教化社会,提高市民素质。同时,文化的深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个性,个性是本质的体现。城市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保持自身独具的风格,这样才能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nbs
p;人气是城市的活力。现在人们常常议论巴川城区人气不旺,这有个怎么看的问题。过去老城仅3平方公里,逢集过节,人们拥于正、南二街,看似人头攒动,闹闹嚷嚷,实则弹丸之地,人居密度过高而已。新城面积成倍扩大,街道变宽,人群和各种设施疏散,人居密度降低,环境大改善,看似不热闹,但却是一大进步。当然,现在就其实际情况而言,城区市民少,规模小,显得冷清,这才是真正的人气问题,我们应高度关注。
城市人气怎样才能旺呢?关键要以发展产业为依托,增大城市吸引力。比如现在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观念、体制、政策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让他们有生计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产业作依托。有了好的大的产业,不但能吸引农民进城,还能吸引其它城市人群。我们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建一个工厂、一所学校,可增加常住人口成百上千、甚至数千人;兴办旅游可增加流动人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说,只要抓住发展产业这个原动力,城市的人气就会逐步兴旺,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快。
其次,调整行政区划,减少乡镇。在一定区域内,乡镇过多,集聚力耗散,社会资源不能相对集中,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事实上,政权建立,区划设置,最基本的考虑是便利统治,控制社会,维护稳定。以前的行政区划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极大改善,城乡距离缩短,信息瞬间传递,政权统治力大大加强。同时,乡镇也从具体指挥生产队种什么,怎么种的计划体制,过渡到宏观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市场体制,政府职能正在向市场经济、现代经济转变。因此,调整行政区划,减少乡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城市,无疑是理性之举。
当前城市建设的几个认识误区。一是贪大求洋,搞不切实际的宽、大、高,追求轰动效应。现在城市化是热门,各地都在上,本是好事,但凭肤浅的感性认识,不按内在规律,盲目克隆大城市,不分轻重缓急,一味追逐时髦,就是东施效颦了。比如城市道路,其功能是满足人流、车流畅通,在此基础上略加修饰,搞得美观点是可以的,但把它作为“看点”建设则是本末倒置,观念误区。为了好看,把道路搞得很宽、很直,甚至设置地面灯“添彩”,有什么实在意义?城市道路塞车,不是因道路窄了,高速路才四个道,而是源于交叉路口太多。街道太宽不但浪费资源,还是商务活动的障碍,人群交流的阻隔,如果将宽出部分建些小广场,是更好的“看点”,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岂不更好。
二是搞草坪成风。草坪如绿色的地毯,视观美、视野广,城市广场可以搞些草坪。但草坪是平面绿化,投入高,护养量大,厚度小,消解环境有害成份差。现在城市建筑的密度、容积率一般都很高,绿地面积少,如果不分场所,不讲效能,盲目模仿搞草坪就会得不偿失。不如多种乔木、灌木,这类植物占地少,绿化体积大,就绩效而言,一棵树相当几十倍甚至上千倍草坪,既降低成本,又增大效能。
三是水体治理单一推崇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来得快,且有成熟的技术,是水体治理的办法之一。但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运行费用高,中小城镇难堪重负,而且管网铺设将对已建好的街道再翻挖一遍,必然造成一定损毁,又影响市民生活,不太适宜。因此,最好采取分散治理办法。目前无能耗厌氧发酵污水处理技术基本成熟。这种办法运用生物技术,在污水源点作分散处理,一次性投入少,投入主体分散,群众容易接受。只要制定好政策,加强实施的管理规范,同时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研究
、完善工艺,污水处理实则简单易行。省力办事,殊途同归,应该积极采用。第二篇:中小学要重视加强美育工作
中小学要重视加强美育工作
中小学要重视加强美育工作叶春平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这能力和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不仅需要通过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体育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和提高运动技巧,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进行生产技术训练,还要通过美育,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创造美的能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在加强美育方面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美育仍是薄弱环节,很多学校至今对美育仍不够重视,不少学校美术和音乐课都没有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足课时;有些学校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仅限于传授知识的教学,达不到美育的目标。美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社会生活、大自然和艺术等各种类型美的事物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加强美育,首先必须在小学和初中按教学计划开齐上好美术课和音乐课,其他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尽量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渗透美的教育。在高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美育知识讲座和开设美育选修课,系统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是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需要。德育和美育有共同的一面,它们都是有关人的精神方面的教育或人格方面的教育,都是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但是,它们两者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有着明显的差别。德育主要是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青少年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美育主要是靠美德形象打动人,使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得到愉快的享受,从而受到道德教育,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认为:“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相反,一个能力强而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人,对社会的破坏力可能会更大。实践证明,加强美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广州市冼基东小学进行美育教学整体实验,促进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整体改革的全面发展。深圳市实验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努力创设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以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环境美去促进学生心灵美,很快使学校出现了一个美的环境和美的心态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青少年通过社会上各种渠道,受到各种复杂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有美好的,也有丑恶的。加强美育,就要引导青年学生辨析社会上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美好与丑恶的现象,增强抵制错误和丑恶的事物影响的能力。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追求美的意识最强烈,对于穿戴、唱歌、跳舞、观赏戏剧和欣赏电影尤为喜爱。但是,中小学系统地给学生教授穿戴、唱歌、跳舞、戏剧欣赏、电影欣赏等方面的审美知识却甚少,显然,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不接触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事物。整天板着脸孔指责学生赶时髦、美丑不分、好坏不辨是不行的,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青年学生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讲授美育基础知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鉴别美丑、分清良莠的能力,做到勇敢地追求美、捍卫美、创造美,从而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腐朽的、落后的事物。
第三篇:课外阅读要重视
课外阅读要重视
三元里小学潘志
内容摘要:
1、课外阅读要重视的指导思想。
2、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3、重视课外阅读的做法。
4、课外阅读的检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外读物
一、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重视语言积累,在阶段目标第二学段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①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还要求学生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当前我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三元里村的,他们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一般都不喜欢读书看报,大都喜欢打麻将,左邻右舍几乎都能听到吵吵闹闹的麻将声,家里没有良好的安静的读书环境。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把课外阅读任务硬压给孩子,这样只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就不可能使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学校里,虽然有很多语文老师也提出课外阅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再加上受年龄和个性的影响,课外阅读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水过鸭背。有的学生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如《老夫子》《乌龙院》《脑筋急转弯》等;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只是挑出一些片段一读而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看似读得“热闹”,但真正得益却少得可怜。
另外,学生的课外读物内容窄数量少。学生家里最多的是作文书,他们以为看课外书就是看作文书,要他们带课外书回来,大半是作文选之类。只有一些学生会在父母帮助下购买自己想看的书。更多的学生爱看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甚至有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一些不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成人书刊。这无疑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论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讲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②这说明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语文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广采博取,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有资料显示,中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十二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我国小学生阅读量的缺陷。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迫不及待的。
2、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认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广泛的阅读,可使课堂中新概念、新事实融入他从课外各种书籍里吸取到的知识体系中。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觉
得知识是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3、课外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现实的以及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把自己的行为同“理想化身”作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进一步对自己进行自律。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基本做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兴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会上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补充教学。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渗透学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当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后,教师辅之以课外的同步阅读,学生才有机会把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实践。系统的课本学习,可建立知识结构;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扩展知识的领域。如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后,学生从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是学生真正掌握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技巧。教师在选择文章时必须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完《争画》《一夜的工作》后,可读一读有关毛泽东、周恩来事迹的书;在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完巴金的《海上日出》,可让学生去找一找巴金的有关材料,了解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激流三部曲”。只有课内打好基础,课外下功夫,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像海绵一样,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地汲取,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介绍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读好最初几本书。小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是紧张曲折、有趣好笑的、通俗易懂的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幻小说和惊险小说等,③教师应当熟知那些要向学生推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侵蚀,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课外读物的选择、推荐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而且课外读物的选择还要注意易读性,尽量使课外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④在低年级,可选择几本有趣的故事书、童话朗读或讲解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诱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在高年级可挑选优秀作品的通俗本推荐给学生,逐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读书的信心和兴趣。一旦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了轨道,也可以在学生之间相互推荐课外读物。同时,还可以推荐学生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如《少年文艺》《爱科学》《小学生创新作文》等,尽量使学生所读的课外读物适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要因人而异,充分展示个性。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课外读物的选择和阅读时间的长短是个性的表现,所以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到的。对于学习成绩优秀,求知欲强的学生,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要让他们任意选择自己爱好的课外读物,按自己的步调阅读,同时,建议他们阅读量尽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对于一般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外读物也应较少,可在学生中安排自由阅读的时间,挑选浅易的、短编的、有趣的课外读物阅读,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由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阅读的检查。
我们已经知道了课外阅读的好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外阅读的灵活性很大,而小学生的自觉性相当对来说较差,如果老师不检查,他们也就不能持之以恒,或者是随便应付,到头来也只能是功亏一篑。怎样检查呢,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读书笔记法
学生每次看完一本好书,读完一篇好文章,都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体会,摘抄优美的词句,或是对书中的人物作简单的评价,还可剪贴自己喜欢的文章,让学生都准备好词好句摘录本,起一个自己喜欢动听的名字,如:“拾贝”、“百花园”、“浪花”等等。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情况。⑤
2、交流法
学生书读多了,知识面也广了,而且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后,都有一种急于倾吐的心理,这时,就可以开展一些交流活动。⑥比如,每隔一周让学生在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每月在班上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推荐好书、背诵精彩篇章。还可以在全班展评摘录本、组织故事会、成语接龙等,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成果,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意志。
3、创作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自制录音磁带、自编手抄报、自编续集、小记者采访、红领巾电视广播等,评出最佳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前提,更是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乘着小学语文教改的春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加强学生课外积累,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
参考资料:
①《语文课程标准》第7页
②《语文课程标准》第17页
③④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第431——432页
⑤胡亿钧《让学生“富”起来》《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11 ⑥蒋峰梅 李永康《课外阅读检查五法》《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9
第四篇:张承芬 要切实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初中辍学率上升问题
张承芬:要切实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初中辍学率上升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固然多种,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致富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出现了较大的反弹,其中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较为突出。我们曾就一些地区的农村初中辍学状况作过调查,平均辍学率接近40%,大大高出全国公布数字的平均水平。在辍学的学生中男女比例为11:19;辍学的学生中约有16.7%外出打工;48.3%在家务农或从事当地的经济活动。辍学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以往一般认为农村辍学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短缺,很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学。但据我们的调查来看,辍学现象不仅发生在贫困农户,同样也发生在一些非贫困农户。教育经费不足虽然是一个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目前农村辍学率回升的首要原因,孩子不愿上学,家长对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下述几方面:
一是学生厌学,且日趋严重,这是目前农村辍学率上升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我们所调查的辍学生的65.3%)。厌学是农村学生最普遍的心理障碍,有的调查表明,在农村中小学中有厌学情绪的约有90%,甚至更多。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低,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而且内容多、难度大,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歧视后进学生,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结果就使很多农村学生即使上的起学也不愿意上。
二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出口狭窄,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占我们所调查的家长的51.7%)。当前由于农村教育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会环境等诸种因素使农民对教育的需求趋于弱化。农村教育质量下滑,教学内容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关联不大,许多农民认为,供孩子上学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还不如早让孩子干活挣钱。不管务农还是外出打工,比那些不上学、上学少的孩子并无多大优势。即使考上大学,几年的大学学费又是一笔很重的负担,而且如今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孩子考上大学不等于有了“铁饭碗”,更何况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有所回头,致使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长也不愿供。在务实的农民看来,还不如早挣钱早得利,然后盖房子、娶媳妇,成家立业,反而能把日子过得安稳殷实。
三是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仍然是农村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占我们所调查的辍学学生的家庭的12.5%)。随着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多数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仍然有一些家庭致富无术、无门,靠几亩地生活拮据;有些家庭子女多或家庭成员病残等原因确实存在困难,致使孩子被迫离校。在调查中,我们同时也发现,经济搞得比较活、赚钱机会较多的地区,辍学率反而比较高。如有些地区庭院经济的兴起,劳动收益可观,许多家长就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又不愿学,还不如早回家挣钱实惠”。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不严,也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对“普九”成果缺乏有效巩固和提高的措施,政府、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对辍学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辍学学生缺乏及时补救措施。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6.7%的辍学学生没有人对他们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即使所谓的措施也不过是班主任例行公事地进行一次家访而已。眼下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有些学校为了争取升学率甚至动员后进学生退学,成为辍学的助力。然后又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
辍学率上升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已成为农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它严重的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有效地予以解决。为此建议:
1、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执法力度。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义务教育责任,对辍学实行目标管理,完善政府、教育的双线责任制。把控制学生流失、动员学生复学作为考核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坚持依法治教,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要使农民知道拒不履行义务、不及时送辍学子女返校学习是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完成义务教育证书制度”、“禁止使用童工制度”,建立适龄儿童入学管理数据库,对适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还可建立小学和初中之间的学生档案交接制度、学生辍学报告制度,从法律的角度约束学校和家长的行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根据《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组织协调教育、司法、公安、劳动、民政、工商、宣传部门共同落实,并成立相应的执法协调机构,具体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制止辍学问题。
2、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布局进行全面改革。解决农村辍学率上升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改变目前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农村基础教育不能主要着眼于让多少农民子弟考上大学,往城里输送多少人才,而应着眼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此就必须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增加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含量。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课程,依托本地支柱产业,自编教材,形成“一乡一品”、“一乡多品”的实用型教学风格。在初二阶段可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适
时分流,实行“绿色证书”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为农村初中生拓宽立业创业之路,使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到读书和不读书大不一样,读九年与读六年也不一样。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农村子弟入校读书,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出一片新天地,真正解决农村毕业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窘境。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确保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是防止学生流失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重视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调整师资培养的渠道和层次,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二是出台政策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并采取适当的优惠措施,逐步实行45岁以下城镇中小学教师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和特级教师须具备农村学校从教经历的制度。政府建立专项资金,建立城镇教师“支教带教”和农村教师“跟岗学习”制度,促进城乡学校对口交流;三是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进一步改善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防止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
4、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进一步调整财政体制和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监督和检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公告制度,每年由财政、教育、统计部门联合公布各县、区的投入、使用情况。县级政府要按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财政结算中心设立“公用经费专户”,实行封闭运作,确保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县级政府应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各级财政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5、抓好“三类群体”,把好“五个关口”。即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注意抓好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好学生入学关、转学关、新学期开学关、初二分化关和初三提前离校关,以保证在校生的巩固率。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关心后进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教学管理,不能漠然不理和歧视他们,更不能把他们视作“害群之马”,有意无意地迫其退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确实缴不起书、学杂费而辍学的学生应给予资助,完善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减免特困生的杂费、书本费、寄宿费。同时加强收费管理,坚决杜绝乱收费。
只要坚持“防控结合,预防为主,依法控辍,综合治理,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领导和管理,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真正把各项工作做好,农村辍学问题就会得到有效
控制。
第五篇:乡镇党委要重视支持人大工作
乡镇党委要重视支持人大工作
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在确保宪法法律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使乡镇人大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乡镇人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有些地方乡镇党委对乡镇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对人大工作不支持,挫伤了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的积极性;部分乡镇人大主席年龄偏大,不思进取,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有的乡镇人大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要改变目前乡镇人大的状况,除需要乡镇人大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各级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要进一步提高对乡镇人大地位作用的认识,更加重视乡镇人大工作,大力支持乡镇人大履行法定职责。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切实把乡镇人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乡镇人大工作汇报,及时讨论研究人大工作的重要事项。认真落实乡镇人大主席列席乡镇党委会议和参加乡镇政府重要会议的规定,重要情况及时向他们通报,使他们知情知政,能够围绕着乡镇党委工作中心开展工作。
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全面认识乡镇人大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凡是应由乡镇人大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全力支持其依法审议决
定。对重要的人事任免安排,广泛听取乡镇人大主席和人大代表的意见。支持乡镇人大依法对政府工作开展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重视对人大调查报告和评议意见的使用,要求政府认真落实代表所提建议意见,注意多方面发挥代表作用。
重视加强乡镇人大的组织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和干部调整,选拔那些政治强、素质高、作风正、年轻有为的干部担任乡镇人大负责人,并配齐工作人员,克服“单打一”的问题,增强人大工作活力。对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的干部同等对待、交流和使用,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积极帮助乡镇人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改善其办公条件,切实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代表活动经费,努力为乡镇人大工作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大常委会刘月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