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那么,该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我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我省现有建制镇从人口来看,大多数在10万人以下;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一多半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我省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乡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在我省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乡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我们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镇(乡)一品的经济结构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各干线公路沿线集镇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建设,尽快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文明卫生、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要求。
(二)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
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建设城镇,强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不断拉大集镇框架,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民。要采取市场筹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投资者真正得到实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要加速工业的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又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二是把城镇化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把城镇化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利用多年来劳务输出成果,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丰富家乡经济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四是把城镇化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乡镇企业在城镇经济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对城镇建设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掀起二次创业高潮,激发乡镇企业活力。五是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是主体。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要提升餐饮、住宿和批零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让城乡居民同享现代文明成果,在提高城镇经济水平的同时,逐步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四)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
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二篇: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当前,昆明市正进入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镇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优势进一步凸现,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地区。提出并加快昆明全域城镇化建设,是在准确把握我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国内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趋势走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3%,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核心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动、拉动和支撑全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2010年7月,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以当前的规划、指导长远的建设,全盘考虑、全面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全市各级按照“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镇体系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大力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
2010年10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扩大)会议,标志着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近半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试点推进等重点工作,认真安排,积极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成立了规划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规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域城镇化建设规划全覆盖工作。目前,全市乡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覆盖率达到96%;村庄布点规划完成率达52.6%;2251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完成率达21.9%,形成了规划逐步向村级覆盖,城镇综合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局面。
二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在全域城镇化建设中,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运作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骄子山旅游开发区各选择1个共19个试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整体推进。试点工作中,要求做到“四个有”:即有一套科学规划、有一个项目整合及资金运作平台、有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每年有一个新亮点。目前,试点建设已从“选试点、定方案、批规划”向“抓开工、促进度、见成效”转变。试点建设涉及的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后,可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批准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5个,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周转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010年共计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9个,其-34-
第三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
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当分类推进
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当分类推进
——以平江为例 方稳根 艾杰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宏观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必然会因时因地而异。平江在实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应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法则,否则,就会像“大跃进”一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炼出的却是“废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整体布局上要层次丰富。农村城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平江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细化为四个层次:城市化、城镇化、集镇化、村落化。第一个层次就是以县城和伍市为主体,把平江县城打造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卫星城市,把伍市镇建设成为邻近“长株潭”的北部工业新城,全面推进平江城市化进程。第二个层次,以长寿、南江、安定为主体,加快推进城镇化,把这三个镇打造成典型的江南明星小城镇。第三个层次,五大乡镇以外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人口超过1500人以上的大村为主体,推进集镇化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集镇。第四个层次,以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落为主体,加强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或大屋场。这四个层次的规划符合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充分体现农村城镇化建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特点,实施起来也相对较为顺利。
第二,产业结合上要因地制宜。当前我们的城镇化有个误区,认为城镇化就是做一些房子,然后卖给农民,把农民拉进城,就完成了城镇化的全过程。其实;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创造就业岗位,用就业来吸引农民进城,保障“农民”成为“市民”后的生活质量。因此说,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将农村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至于与哪些产业相结合,笔者认为,也应该因地制宜。一般应遵循这样几个规律: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现在的企业基本上
都进入了工业园,而工业园提供了大量的劳力需求和第三产业需求,靠近伍市工业区的伍市镇,靠近寺前工业区和天岳工业区的三阳乡,这个两乡镇可以考虑将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让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支持,让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内在动力。二是依托商贸服务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比如长寿镇,号称“小南京”,商贸比较发达,一些在县城买不到的东西在长寿可以买到,曾经是修水、平江、浏阳三县市的商贸集散地。就是依靠这些商贸流通,吸引大批农民洗脚上田做生意,一些人在长寿已经买了房子,安了家,成为了真正的“市民”。长寿镇的城镇化很有特色和基础,现在只需要政府稍加引导和规范,给足政策。温州当年发展小商品市场时,专门划出了一块地建小商品贸易城,给足了政策,才使小商品不但在当地繁荣,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同样,商贸不管大小,特别是小城镇,更要接纳小商贩,让挑担子的,摆摊子的,推车子的,在小城镇能够找到一席之地。一个城镇能够容纳下这些小商贩,相信同样有生意人施展拳脚的天地,迎来的必定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这才是小城镇发展的最高境界。三是依托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推进村落化建设。当前,“生态”开始由一个环境意义上的名词转变为经济学上的名词。江西省考古专家陈文华在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村种植黄菊花,每斤售价高达5000元;山东济南济阳县回河镇一家养猪场出产的生态猪肉卖到了70元一斤。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将矿泉水卖到了8元钱一瓶。平江县是山区大县、农业大县、生态大县,与长沙、岳阳、武汉等大中城市相邻,是国家第七批生态示范县,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处共建的第19个绿色产业经济示范区,其生态特性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打好“生态”这张王牌,将村落化和集镇化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着力推进“千百十”工程,即在沿平伍公路、G106国道、S308省道、S207省道旁栽种果树或名贵树,打造千里绿色长廊;按照地理和气候条件,培植100个品名不同的生态采摘园;着力营销漂流、攀崖、爬山、种植、滑翔、避暑、重走红军路等10项旅游活动,将邻近城市的大批客源拉到平江,推动平江的村落化和集镇化建设。
第三,城镇规划上要各具特色。易中天在《读城记》中写到,城市是有个性的,也是有性别的。提到巴黎,就想起浪漫,想起艾菲尔铁塔,想起凯旋门。提起江苏,就想起小桥流水人家,想起那杨柳依依的园林。有位诗人说: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抄袭。农村城镇化要避免千篇一律,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一是应当尽量避免在交道主干道两旁集中建房子。当前,城镇化被人们简单地认为,就是在交通主干道两旁建房子,主干道延伸到哪里,房子就做到哪里。一遇到重大节假日,便出现交通拥堵的问题,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人们怨声载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已经在主干道旁建成一定规模集镇的,则需要另辟一条交通主干道绕城而过,并不得在新辟的道路两旁新建房屋。另一类是对于城镇化正在规划当中的集镇,如果需要在主干道旁建房子,应当在主干道一侧而不是两侧规划一块地,集中建设小城镇或大村落。二是尽量避免建盒子式房屋。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有一个地方建筑的特色,如果都在建设商住两用的盒子房屋,既没有文化气息和特色,也不符合小城镇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长寿镇原来的老街铺就很有特色,后来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被拆除了。盘石洲的新村建设也很有特色,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小城镇建设要有特色,村落化建设更要有特色和乡土气息。不能把农村的房子建成城市的房子,那样太单调乏味,也没有品味。平江是个文化大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屋场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相当活跃,可以考虑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村落化或屋场化建设中,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实用价值的村落或屋场
第五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