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参加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的汇报
关于参加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
工作座谈会的汇报
4月9日,省城镇化办组织召开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各有关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发改部门主要领导参加了座谈会。我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孙世军和县发展改革局局长李华参加会议。座谈会由省发展改革委小城镇处曹立克处长主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秦福义首先传达了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并部署安排近期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就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工作进行了座谈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 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和必然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吉林振兴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抓紧组织搞好规划。要面向未来、立足长远、着眼全局,与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相结合、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抓紧制定完善各项规划,逐步建立全省统筹推进城镇化规划体系。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组织专门人员,聘请专家,按照省、市(州)、县(市、区)、中心镇4个层次,开展规划编
制工作。以《吉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全省总体规划,突出长吉一体化、延龙图一体化等重点区域规划内容。省建设厅要抓紧修改完善,力争4月底前完成。各市(州)、县(市)、中心镇也要抓紧开展工作,有重点、分步骤地做好各自规划编制,争取尽早完成。要强化规划指导,引导各地把个体规划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充分发挥优势。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每项规划都要有远期、中期、近期和年度目标任务。规划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认真执行,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第二,做好工作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三化”统筹促进城镇化,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次领导小组会议后,省发改委及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起草推进城镇化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分解任务,逐级明确责任,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尽快研究制定综合配套改革政策,重点在户籍、就业、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突破。
第三,研究谋划城镇化发展支撑问题。要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要与全省谋划400万辆汽车产能、建设两个“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等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搞好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特色产业,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要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把推进城镇化与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水利和电力保障能力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投入的有利时机,谋划项目,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以及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打造绿色宜居环境。要强化社会事业发展支撑。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突出重点,创造条件,集中优势,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使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搞好城镇化推进试点。率先推进长吉一体化。搞好规划共制,统筹编制长吉一体化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实行产业同构,特别是汽车、石化产业融合,综合考虑,协调
推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连接,争取年内贯通城际高铁,率先启动“气化吉林”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搞好市(州)所在地城市和县城管理体制创新试点。利用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有利契机,加快延龙图一体化,推进珲春、敦化、梅河口等管理体制创新,为做大做强战略节点城市奠定基础。搞好壮大中心城镇试点。优先选择一批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镇,在支柱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经验,适时铺开,着力发展壮大一批中心城镇。
第五,研究资金支持办法和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资源综合利用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转型专项资金等。同时搞好新一轮振兴东北政策、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相关政策对接,积极谋划新的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搞好信贷资金落实。积极搞好与有关各方面衔接,抓紧推进信贷资金落实到位。切实发挥省投资集团、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中心等作用,放大融资平台效应,争取更大信贷支持。加大地方投入。省级发展专项资金和有关政策性资金要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市、县财政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落实配套资金。各市(州)、县(市、区)要搞好资产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作用,搭建融
资平台,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投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领域。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第六,形成共同推进城镇化的工作合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城镇化工作协调,统筹研究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省统计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配套建立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将城镇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定期对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加强各项工作督促检查,促进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二、近期需抓紧落实的几项工作
1、按照省城镇化办出台的《统筹推进全省城镇化规划指导意见》编制我县统筹推进城镇化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
2、成立我县统筹推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4月15日报省城镇化办)
3、利用国家200亿开行贷款,确定我县城(市)镇基础设施、支撑产业、社会事业类和必要的民生工程等申报项目,并于4月20日前完成申报工作。
县发展改革局将按座谈会要求,提出我县领导小组建议名单和申报项目名称,并着手组织专人搞好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创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创业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统筹教育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工作技能。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分配,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第三篇: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全省城镇化工作座谈会发言提纲
XXX县人民政府
(2010年4月8日)
各位领导:
近些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下面,借今天这次会议的机会,粗浅谈以下几点:
一、我县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xx县总幅员面积6980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4个乡、16个国有农林牧渔场,其中,镇区幅员面积1897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28.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其中城镇人口15万,城镇化率为27%。2009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2.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亿元,增长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00元和5605元,增长13.8%和5.7%。镇区生产总值达到76亿元,约占全县三分之一,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约占二分之一,可以说,镇域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助推作用非常明显。
二、对城镇化的认识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 1
化剂”。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加速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以我县为例,前郭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3%,这样典型的农业大县,如果不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谈不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更谈不上统筹城乡发展。因此,推进城镇化十分必要。
从实践中感到,推进城镇化应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就我省而言,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仍然在县城,由于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底子薄,加之投资能力有限,推进城镇化不能一刀切,应当集中优势财力建设产业基础好、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城镇。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吸引农民进城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和创业。目前,县城吸纳产业和要素的能力强于一般乡镇,主要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企业都在县城及周边,更利于就业和创业。从公共服务条件看,无论从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县城都优于其他乡镇,对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而言县城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核心区域。因此,在当前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应当先把县城武装起来,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
镇化。二是支持区域性中心镇的发展。所谓区域性中心镇是指距离大城市和县城较远,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区域性中心,这样的乡镇在产业和区位上对周边地区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我县的查干花镇,距离县城100公里,发展畜牧业、商贸物流业的基础较好。几年来,我们重点加大了这个镇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牧业小区、培育区域性市场、加大商业开发等措施,吸引人气、聚集商气。从实践看,这个镇不仅外观发生了变化,而且产业集聚功能开始发挥,对周边乡镇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三是要强化小城镇产业支撑。所谓城镇必须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只有具备产业基础才能吸纳生产要素,聚集人口,否则就是基础设施再完善也是空架子。我县的长山镇经济总量在全省乡镇中位居前列,主要依托镇内大唐长山热电厂、中化长山化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两户中省直企业以及长山工业园区建设的一批工业企业,使长山镇的城镇产业支撑更加明显,产业聚集能力逐步增强。我县的乌兰图嘎镇是以天然气加工利用为主要产业支撑的乡镇。目前,乌兰图嘎工业园区内有以天然气为燃料或原料的化工企业4户。对于这样产业集聚明显,发展潜力较强的小城镇,我们将继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走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人口集中的集约化建设之路。
第四篇:参加青年干部座谈会心得体会汇报
参加青年干部座谈会心得体会汇报
一是进取的心态。一个时刻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人,必然会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学习和工作,并以其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30-45岁应该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段,其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社会资源都达到颠峰状态,具备厚积薄发的基础。然。
从每一次文稿修改到每一项事务的处理,都是学习、提高的机会和过程。通过点点滴滴持续的知识积累,借鉴别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就会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的进步。
三是共处的心态。人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工作,因为工作不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而不能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份外的和没有利益的工作不愿去参与;不能过多看重个人得失,而忽视或不顾集体利益。一个单位的发展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集体事业有了发展,才会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把最简单事情做好,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许。
四是平衡的心态。人成长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鲜花和荆棘都会相伴左右,无论结果如何,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当他人取得成功和进步时,应更多看到他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汗水。不经历风雨不可能见彩虹,任何人都不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
第五篇: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两全”建设 加快打造“四美”乡村
中共金华市委
金华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我市将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两美金华”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部署和实施,围绕八婺乡村“全域美丽、全面美丽”目标,通过治重点、带整体、兴产业、强服务,统筹推进美丽人居建设、美丽风景营造、美丽经济发展、美好生活创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实施“三治”行动,建设美丽人居
今年4月份,市“两办”下发《关于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赤膊房治理的意见》,以“三治”行动为核心载体,推进农村“五水共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重中之重治理生活污水。将1312个村、27.67万户农户的治理任务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以完不成就问责的高压态势强力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治理233个村、172795户,另有400多个村工程量超过50%。突出截污治污成效,因村制宜确定排放标准、处理模式,重点推动农户底渗式化粪池改造,并对部分参与建设的失信企业、不良产品进行查处通报。着眼财政补助政策、项目管理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排定三年19亿元的资金大盘,其中市本级“五水共治”捐款已全部用于今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2.水岸联动治理生活垃圾。按照“治水先治岸”的理念,以分类减量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5月份启动了市区3个乡镇、61个村庄的整乡整镇分类减量处理试点,目前已经扩展到全市12个乡镇、258个村庄,探索总结了“农户源头分类+村二次分类+可沤肥垃圾村处理+不可沤肥垃圾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建立了门前三包、散禽圈养、卫生费收缴、评比公示、党员干部示范包干等系列配套制度,实施村垃圾减量幅度超过60%。
3.管控结合治理赤膊房。以高速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国省道公路沿线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沿线等“四沿”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三改一拆”、农房改造、确权颁证、信贷支持、政府奖励等“五大”抓手,1至10月份全市共消除赤膊墙171.9万平方米。着眼长效管理,将赤膊房治理列入美丽乡村项目验收标准、建房审批承诺、村规民约条文、农村工匠培训课程,广泛开展免费农房设计图籍上门、上网、上微信“三上服务”,创建巩固了一批无赤膊房村。
二、开展全域整治,营造美丽风景
以“12510”精品培育计划和“千村洁美行动”为抓手,坚持抓重点与抓整体相统一,扎实营造点亮、线美、面洁的大美乡村。
1.育精品树示范点。通过激活水系、完善设施、提升绿化、优化景观、延续文脉、跟进服务,建成精品村89个、秀美村102个,新启动精品村61个、秀美村115个,重点实施16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打造了一批开放型的旅游景点。启动了55个美丽宜居村庄创建项目,整合资源开展了“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或“二次接力提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地位的示范村,彰显“诗画江南、八婺韵味”魅力。
2.连村点构风景线。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四破攻坚”等工作,以水生态景观线和交通廊道景观线为重点串连村庄、景点,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12条,另有12条风景线在建。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果,通过修复河流自然形态和风貌,重点打造10条“水洁、岸绿、景美”的“最美河流”,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灵动。全市实施农村公路绿化提升50公里,建成自行车绿道8条,改造提升风景区6个,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景观逐步显现。
3.抓整体提生态面。以“三治”行动为基础,突出村边、路边、河边、房边等“四边”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面上村庄的洁美、绿美水平。2014年,全市建成森林村庄188个,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460公里,建制村日常保洁制度实现全覆盖,“洁美村”比例接近50%。
三、推进产村联动,发展美丽经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金华农村的特色优势,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互促共进。1.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新扶持发展了锦林佛手文化园、苏香农乐园、青蛙乐园等一批多功能型农业基地,实现卖产品与卖品牌、卖生态、卖创意的统一。以村庄“一村一景”、农业“一村一品”为基础,新增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各4个,农家乐产业全年接待游客1420.3万人次,营业收入8.72亿元。
2.跟踪培育发展美丽经济。按照“2年景观建设+2年产业培育”的模式,对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实施产业开发,整合了现有风景区、农业观光园区和各类精品村、特色村的资源,开发出一批集吃住购娱游一条龙的主题线路和产品。通过政府牵头组团宣传、创办节庆、奖励旅行社等形式,金东秀美南山风景线、义乌西海风景线、浦江茜溪风景线等区块,已经成为人气和产业集聚的新平台,一批特色餐饮、运动休闲、文化养生等新项目开始引进落地,一批老项目也开始就地转型升级。
3.改革创新发展美丽经济。借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实现了资源资本化。全市共培育了50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和一批淘宝专业村,并在全省率先创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义乌市场优势倡导家门口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经济,今年29.13万从业人员人均增收8300多元。结合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配建标准化厂房、商业用房和各类市场,市县两级每年投入集体物业经济发展资金1.49亿元。
四、完善民生服务,创造美好生活
把民生服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推进均等化、集约化、社会化“三化同步”,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1.以均等化筑牢公共服务底线。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城乡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初步建立,其中社保参保率达97%,新农合参保率达96%,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24%,小学到初中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提高到92%。
2.以集约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中心村为重点,探索建设“一拖多”型公共服务辐射平台,变追求服务场所覆盖为品质服务覆盖。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55个、社区服务中心3461个、文化礼堂423个,农民较好实现了就近养老、就近医疗、就近办事。
3.以社会化助推公共服务完善。全市各地探索发展农村保洁和垃圾清运社会化服务,长效保洁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网点、连锁超市、邮政快递点等不断向边远乡镇和村延伸,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将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长效运维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