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时间:2019-05-13 11: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第一篇: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

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视察射洪职中,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对我县的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处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人均不足0.6亩。总人口1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农民人口83.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0.82;劳动力资源58.64万个,其中城镇劳动力9.1万个,农村劳动力49.54万个,占全县总劳动力数89.76,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当农民和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县政府确立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办学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又名射洪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射洪县职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学,1983年改制为大榆职中,后经一次更名,两次资源整合,现由职高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综合高中和初中五个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职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办学20多年来,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导向、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服务“三农”,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强骨干示范专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将传统的种养“老手”变为种养“高手”,让农民当好农民

一是学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协会、果树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等10个农业技术协会,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培训学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二是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担全县村社干部培训任务,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村社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发家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一年多来,我们学校派教师到全县30个乡镇培训村社干部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基地作用,把校内基地建成当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县城东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是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蔬菜—果—鱼—花卉生产基地。学校与当地政府一道采取“业主经营、科技承包、学生实践、为农示范”的模式运作,实行“专业承包,师生共管”,走“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的路子,该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园区内已建好鱼池4口,面积1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20亩,养殖场10亩,优质水果40亩,花卉苗圃20亩。去年已开展养猪、水稻制种培训280人次。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学校建立了蚕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心。由我校蚕业技术教师承包全县7个乡镇,97个村的蚕桑养殖技术。三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571期,培训养蚕员41112人次,指导养蚕15284张,节约劳动力8.1万个,节

约蚕药款8.2万元,助农增收223.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工程”培训任务,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保培训需要。我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民工教室10间、实训

室16间,学员餐厅1间;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新添制了教师办公设施。

二是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有效管理。我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校长范文明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陈征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按照统一内设机构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招生部、教学实践部、就业安置部、跟踪服务部。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每期开设专业、培训人数、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

三是切实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实行“常年招生、免费培训、分期入学、定向就业”的原则。根据用工需求制订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培训,征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工种需要制订了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工种培训的实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将作为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培训中严把“五关”,即报名审批关、教师关、教案关、培训学时关和考核考试关。在培训中,我们突出技能操作实践的关键环节,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巩固,及时考核,确保人人技能过关。我们还特别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普通话、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务工常识、宪法、劳动法和合同法相关知识等公共课程,强化非农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求职本领。根据用工需要有时还进行了军训。每期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通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四是狠抓了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和跟踪服务。农民工培训的难点是就业安置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就业办遍布全国的就业信息资源,安排就业部负责人深入到成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大中城市考察联系就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与北京好利来、北京市政总公司、南京金陵造船厂、福建双喜制衣公司、江苏威豪服装、成都滨江建筑公司、四川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等25家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每期培训开班后,就业部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邀请用工单位到培训基地现场指导培训、选聘学员;培训结束后,就业部派专人把确定好的学员护送学员到用工单位就业。学员就业后,跟踪服务部及时了解学员在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如有不适应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学校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协商解决,如确因工作不适应返回的学员,就业部再次为其推荐安置工作。

一年来,我校开展了电工、焊工、缝纫等10多个工种培训,安置转移了农民工4200余人就业,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比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年收入多3000元左右。农民工通过培训实现了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转变,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的转变,短期打工向稳定就业的转变,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外引内联,走产教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把学校办成示范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以中职为重点,上挂高校,下联农户,校企合作,横向扩张,做大做强,做强做精,努力把我校建成立足射洪、辐射川中、面向全国的示范性多功能教育和培训中心。

第二篇: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讲人:

一、深刻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农业是百业兴旺之本。农业是幸福和谐之本。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本。

只有当农业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社会才能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生产力越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是不断提高,就越能提供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并能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输送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促进其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发展和扩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反之,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提供出不出剩余产品,非农产业部门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进步的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这个定律,既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因时代前进而改变,又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而改变。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根本,就必然以外国农业为根本。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根源在于农业的发展,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于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所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理所应当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促使农产品的增加,从而推进国民经济更大发展和社会更加繁荣。

二、充分认识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新型农民的内涵极其标准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农民。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近几年的多个重要文件中特别提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型农民的要求作了阐述,明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

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对新型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文化能力。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富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观念。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掌握新农村建设技能技术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

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勤劳致富,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

“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的能力。要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能以国际国内市场为舞台,推广当地和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在文化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二认清形势,增强培养新型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家种田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很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根本不适应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低”“三缺”。“三低”即一是文化水平低,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一统计数字中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不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留在农村中的职业农民文化水平是极低的。二是劳动技能低。全国统计,农村人口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四川省农业厅有一份针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的调查显示,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有92.9%回答“不知道”,初中文化水平有85%回答“不知道”,高中文化水平有56%回答“不知道”。三是收入低。我镇农村纯收入中一半以上是来源于畜牧业和务农经商收入,收入渠道单一。“三缺”即一是致富缺技术。调查显示,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什么?回答缺乏新技术的占29%,缺乏资金的占27%,缺

乏信息的占22%,文化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占12%。二是认识缺远见。从农民参加培训的自主愿望来看,96%的农户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其中69%的只愿意参加一周内的培训。仅有4%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培训。许多农民做事都想收到立竿

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在产业发展上有早晨栽苗、中午开花、下午到地里摘金瓜的急功近利思想,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三是学习缺热情。第一种情况是安于现状,认为生活过得去,不愿意再学习。第二种是在学习费用上,不愿出钱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免费培训。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矛盾产生,并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我国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缺乏。首先是耕地缺乏,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虽地域辽阔,但耕地人均占但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全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25亿亩,人均3.5亩。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美国耕地面积为29.6亿多亩,人均耕地8.9亩, 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6.2倍。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口13亿为全世界总人口65亿的20%。而耕地只为全世界耕地面积8%。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现已逼近18亿亩红线。18亿亩是我国耕地的红线,能不能守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灌溉水源亦

越来越少。耕地抗旱防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增点产,一遇灾害就减产。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使得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造成了农业资源不

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逐年下降。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少,粮食供求始终处于偏紧状态。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为50150万吨,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90公斤。近几年来粮食国内供求总量矛盾并不尖锐,但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大豆产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再加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美国坚持生物能源计划,去年就用了6000万吨玉米制造乙醇作工业燃料,导致了世界粮食供求吃紧,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导致全球1亿贫困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而面临饥饿威胁。近年来,在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迅速扩张推动下,我国粮食消费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城镇人口粮食需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迅猛增加。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平衡矛盾将会加大。相对于我们的人口、相对于我们农业生产资源的缺乏、相对于我们要要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速度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从长远看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绝不可轻言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胡锦涛总书记告戒全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放松不得,大意不得,马虎不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 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表现为规模小、效益低、品质差,大宗的具有竞争力的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出口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很快失去了许多农产品的定价权。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变动时,我国只好接受别国的价格利益盘剥。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全球每年出口粮食在2亿吨左右,美国一国就出口7000到8000万吨。我国主要是进口大豆,去年进口量为2800

万吨。美国和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量为世界大豆产量的90%以上。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孚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粮食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2007年,美国粮食总产3.63亿吨,人均占有1200多公斤,高出我国人均占有量820公斤,高出世界平均880公斤。因此,美国的粮食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粮价的高低。从全球经济看,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适应世界自由贸易下激烈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

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农资价格上扬,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我国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上调,由此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去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时讲,由于近几年化肥柴油等价格上涨,2004年—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8月28日孙政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到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至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至185.2元,下降5.8%。

虽然国家对农业增加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了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和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尽管今年粮食价格上调,但由于各种生产成本都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效益仍很低下,特别是种粮食的性价比更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30%,劳动力价格平均上涨25%,市场上的农产品

价格上涨20%,而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提高了9%,我国对农民种粮的激励政策和保护措施仍然很不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至今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全国有2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加上携带的妻子儿女,共有2.5亿人口离开农村进城。在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即“三留守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种描述,称留在农村中的农民为“3860部队”,其实现在年轻妇女也多已经外出。一部分年轻农民把孩子有的甚至把老人也带了出去,定居在外地城镇。一些村子里的农民堪称“留守农民”,他们或是因为老弱病残难以外出,或是因为只是给外出的子女在当地留下个看家、守着土地的“根”而已。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成了主业,务农成了兼业,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业效益难以提高。当然,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这是农业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就会越来越少。关键在于,农民数量要减少,素质要提高。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始终存在,在加上在我国长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城市和乡村占有的公共资源严重不均,农民长期没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改善城乡关系,使城乡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和观念得到更新,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民不再是一致的均质性社会群体,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群体分

化,农民中既有纯农户,也有兼业户;既有打工者,也有企业家。在农村居住的有传统身份的农民,也有领办农业种养殖企业的城市工商企业家、产业工人和大学生。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得农村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有人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是,人民生活要求和农村土地的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土地使用权利分散的矛盾,是工业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农业的生产总量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各方利益兼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和要求,都需要依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适应现代农业

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使命。

(三培训新型农民的重大意义: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1、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这层意义上讲: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要作好发展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做支撑。核心工作不是简单将民房做个脊刷个白。有一句顺口溜,刻画了前几年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情景。“墙外一片白,里面漆抹黑,电灯拉开看,啥都没逑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而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所应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封闭的区域,城乡之间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相互开放和双向流动不断加强,城乡产业之间关联程度显著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变农村经济社会格局,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做到四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要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要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要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以上这些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参与才能实现。没有有文

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0二0年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两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

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上给全国人民描绘的美丽蓝图。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

“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党和国家“四大文明”理论体系。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谋求和谐,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求得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政治制度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纳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在物质形态方面,要求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比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在精神领域方面,要求创造生态文化形式,比如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科技、生态环境伦理,包括生态消费方式。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代新型农民。

同志们: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也 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新型农民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 会组织形成全力,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工 作。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时 代是信息时代,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农业的根本出路 在科技、在教育、在人才。培育新型农民不仅今天是,而 且将来是,必定永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肩负起培养新型农民重任,为新农 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预言,新型农民大量涌现的那一天,也 就是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一天!新型农民大量施展才华 的那一天,也就是新型农村经济光辉灿烂的一天!新型农 民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也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天!新型农民光彩照人的那一天,也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天

第三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建设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培养建设人才

平罗二中教育发展信息简报

2008年3月27日

沐浴着全国“两会”的春风,2008年3月26日上午十点,平平罗职教中心在新校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仪式,仪式由县政府副县长田伟宁主持,石嘴山市市长张作理和市委常委、平罗县委书记蒋文齢到会,到会的还有区、市、县相关部门的领导。

仪式上,张作理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支持职教中心建设资金一千万元,并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平罗职教中心建设的历史地位,为平罗职教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准确定位;蒋文齢书记在讲话中表达了县委、县政府建设职教中心的决心,并要求县属个部门为职教中心的建设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职教中心主任(平罗二中校长)尹耀金介绍了职教中心建设情况并作了表态发言,此次活动表明“中国职业教育迎接春天到来”(温家宝总理语)。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民生之本、就业之门。平罗职业教育不仅面临着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借助全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机,我们将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社会认可的职业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以更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_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户县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我局统计,到2011年5月中旬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1个,在农业局备案的合作社为128个,主要为果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储运业、农业信息服务加工各类合作社。我县自1995年被确定为省级扩大农协试点县以来,2005年又被西安市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县,在省市的关心支持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和农民协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行特点

1、入退自愿,组建形式多样。我县农民合作社在组建中,基本上都坚持了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种养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又有村干部和农民经纪人领办。

2、民主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按规定建立了《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组建了内部机构。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3、立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县农民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服务广泛,范围逐渐延伸。农民合作社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宣传、咨询和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范围逐渐延伸。

(三)作用效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

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养猪、渔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4、维护了农民权益。农业部门常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通过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工作,减少了农户生产消费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农民因此联合起来与政府唱对台戏,不予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还谈不上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的铁路沿线占多数,北部乡镇少,绝大多数乡村甚至有的乡镇至今还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空白。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但很不规范,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二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三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扶持力度不够,组织运作困难。

一是资金扶持不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营中都存在资金瓶颈。二是信贷支持不力。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四)技术人才匮乏,成员素质不高。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胆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各合作社基本上都依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技术,而合作社自身的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结,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

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互助组织,对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应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购臵设施。改善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条件,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三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支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优惠政策的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只要合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在产品销售、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等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四是实施电价等优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用地以及人才使用、农用柴油等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农业项目支持,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各级涉农、科技等部门,要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

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合作社真正体现“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原则,必须加强指导和监督。一是要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二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扶持、规范作用。三是要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四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办好农民合作社。

第五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绥中县不断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主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县工商局统计,到2008年3月末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5个,占全市注册登记总数的25%,注册成员户数为394户,出资总额为1079.5万元。按产业划分,果蔬种植业27个,畜牧养殖业13个,水产养殖业3个,林业养殖业1个,农产品储运业1个;按兴办方式划分,全部为农民和农业技术能人牵头兴办,还没有由社会团体和农业企业牵头兴办的;按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33个,乡镇内12个,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及102国道周边乡镇,西部和北部乡镇仅有4个。

(二)运行特点

1、入退自愿,组建形式多样。我县农民合作社在组建中,基本上都坚持了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种养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又有村干部和农民经纪人领办。

2、民主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按规定建立了《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组建了内部机构。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3、立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县农民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服务广泛,范围逐渐延伸。农民合作社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宣传、1咨询和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范围逐渐延伸。

(三)作用效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养猪、渔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4、维护了农民权益。工商部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站,并在条件具备的合作社建立了消费者维权站,通过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工作,减少了农户生产消费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农民因此联合起来与政府唱对台戏,不予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还谈不上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的铁路沿线占多数,北部乡镇少,绝大多数乡村甚至有的乡镇至今还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空白。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但很不规范,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二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三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扶持力度不够,组织运作困难。

一是资金扶持不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营中都存在资金瓶颈。二是信贷支持不力。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四)技术人才匮乏,成员素质不高。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胆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各合作社基本上都依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技术,而合作社自身的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结,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互助组织,对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应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购置设施。改善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条件,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三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支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

优惠政策的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只要合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在产品销售、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等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四是实施电价等优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用地以及人才使用、农用柴油等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农业项目支持,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各级涉农、科技等部门,要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民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合作社真正体现“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原则,必须加强指导和监督。一是要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二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扶持、规范作用。三是要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四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办好农民合作社。

下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新农民

    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红线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农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造就思想好、有文化......

    加快屏山职业教育发展初探(精选合集)

    加快屏山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刘 焰 今年是我市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启动年,也是屏山移民强力推进、经济强势崛起的突破年。在加快经济发展、助推移民迁建......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职业化新农民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职业化新农民编辑:李麒 稿件来源:包头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2年11月20日 10:18 页面功能【字体:大 中 小】【关闭】□乡人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凭力气种田的人。......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1月19日,随县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邯郸市肥乡县、河南长垣县、山东平原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亲身感受了三个县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

    关于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来自××。首先感谢镇党委、政府,感谢团委,给了我们大家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武器武装新农民,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加强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形象

    一、加强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形象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加......

    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林区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林区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岳县幅员面积2690km,辖69个乡镇,928个村,9580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15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5万人),工农业总产值......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首先要变革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用农业机械化取代繁重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