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1: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第一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

2012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老工业基地也称老工业区,是指以传统工业部门为基础,历经长期繁荣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逐渐衰落的特定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加快我省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重要战略部署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

一、湖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

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主要为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阳(原襄樊)、鄂州、荆门、荆州(沙市)等八个市。2011年末,八市(全市)国土面积共10.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6.8%;常住人口占全省61.2%。2011年,八市(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83.9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5.2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8.0%、75.9%、77.3%、73.0%,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力军,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充分考虑我省拥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从“一五”至“三线”建设时期,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战略基地。我省老工业城市大多是在建国以后获得现代工业构建和发展的契机,并于“三线”建设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的规划和布局安排中,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成为全国产业布局中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原料采掘和加工基地以及国防军工基地,为全国工业一盘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均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双重压力,计划经济下积累的不利因素相继涌现,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一是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足,八个老工业城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只有30%-40%;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的趋势进一步强化,2010年,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且工业内部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装备工业、重化工的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部门的比重较低;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配套能力较弱,鄂西老工业基地“嵌入型”特征明显。三是历史包袱负担沉重。八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国有企业历史欠账和负债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四是社会民生问题突出。居民和职工收入偏低,就业压力大;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不充分、水平低;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五是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工业企业和城市其他功能单元交错布局,生产生活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建设欠账多、难度大;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六是经济地位不断下滑。经济规模较小,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辖区)在全国城市中总体竞争力相对落后。

当前,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面临新的机遇。尽管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应该看到,调整改造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未来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如我省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具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迎来多重机遇汇集的契机,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推动等。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要抢抓机遇,迎接调整,砥砺奋进,在调整改造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产业振兴、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心,以减轻历史负担、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以改造老工业区、提升城市功能为重要抓手,以培育新增长极、促进区域连片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二)发展定位

鄂西五市:将鄂西五市(襄阳、宜昌、荆州、十堰、荆门)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在市域层面,各城市老城区逐渐调整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鄂东三市:将鄂东沿江三市(武汉、黄石、鄂州)着力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中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努力打造万亿元产业千亿元集群百亿元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鄂西形成汽车、化工、能源、纺织等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乃至千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优势产业居国内龙头地位,新兴产业获得较大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

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襄阳、宜昌两省域副中心的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他城市综合功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申请1-2个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社会民生赢得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超过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全面巩固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生态环境压力得到初步减缓。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纺食品、建材等产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应用生态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如钢铁产业应大力支持武钢实施西南战略,扩大钢铁产能;积极推进海外战略,加强资源保障;进一步实施本地战略,发展钢铁精深加工,扩大高牌号硅钢、特钢、汽车用钢等规模。大力发展

航天、航空、重大工程用高端钢材。汽车产业应重点扩张东本二厂、神龙三厂、东风天籁等汽车整车产能,引进建设上海通用汽车、东风雷诺等新基地,加快发展自主品牌轿车,实现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产业化,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省产零部件配套率,嵌入国际汽车零部件生产采购体系等。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向产业转化;加快突破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依托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优势,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产业加快向研发制造转型,重点发展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物联网,加快发展基础软件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应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规模化、成套化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均应抓住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取得突破。

(三)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容纳就业能力强、促进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特征,是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为制造业生产和升级提供全程支撑,提升经济竞争层次;有利于节能减排,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我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调整改造须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着重打造4个软件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进一步推动光谷软件城建设,建设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引进艺术品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是积极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借助武汉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三是努力建成中部物流中心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构建三大物流圈,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阳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四是打造公共科技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技术辐射、市场推广能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五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开发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积极开发生态、文化、工业等特色旅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四)加强改造,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要素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体现为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我省老工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城市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要改变我省老工业城市发展就是发展工业这一传统理念,通过“三大转变”,促进城市、产业、生态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实现要素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由“重生产”型城市向“重消费”型城市转变,开拓城市消费大市场。积极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因地制宜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提升城市消费能力;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与用地功能置换,将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或者公共用地,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工业遗产开发利用。

由“设施薄弱”型城市向“软硬兼施”型城市转变,加强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以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给排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防洪排

涝设施标准,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电网改造,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搭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由“单打独斗”型城市向“抱团共赢”型城市转变,推动鄂西五市连片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产业优势,在宜昌、荆州、荆门建设宜荆荆化工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盐磷化工基地;在十堰和襄阳打造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连片发展旅游业,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带,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统一规划和部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交通、通信、教育、科技、医疗、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市之间“双赢”或“共赢”。促进观念、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豫西和湘西老工业城市的合作交流和产业互动,建设鄂豫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五)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引导重点行业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型链接项目建设,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产业升级,深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降低污染和能耗,引进或新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实施老工业区的转型、改造与新开发区的并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城市中水回用和固废资源化为重点,全面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继续扩大循环经济园区规模,加强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能源、物流、信息等共享设施,实现循环经济园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扩大辐射力、集聚力;以现有开发区为载体,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全的地区,加强现有园区改造,集聚区域内不同产业和企业,完善各个行业内部的循环产业链,在园区内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在宜昌、黄石、荆门等地建设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

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襄阳谷城、荆门、黄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和建设多元化回收体系,实行集中化处理,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形成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

加强节约循环型消费理念引导。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突出强化公共传媒的责任,积极倡导公众不断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意识,建立理性和清洁消费理念,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第二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

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第三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

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

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

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举全省之力加快培育江苏重要经济增长极

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沿海开发 加快培育江苏重要经济增长极

本报讯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际,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之时,省委、省政府7月4日至5日召开全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推进会,总结新一轮沿海开发两年来的实际成效,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部署,对下一步沿海开发提出具体要求。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加大推进力度,举全省之力,奋力开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新局面。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会上分别讲话。省领导张连珍、弘强、杨卫泽、杨新力、黄莉新、蒋宏坤、李小敏、林祥国、张卫国、徐鸣、史和平、包国新、罗一民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秘书长李云峰主持会议并作会议小结。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和沿海办加强协调指导、做了大量工作,省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动服务、大力支持,沿海三市勇当主力军、奋力求作为,其他地区有力策应、积极参与,全省迅速兴起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的热潮。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沿海地区呈现出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综合开发加速扩张、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的“三大态势”,开始步入后发快进、加速崛起的快车道,正在积蓄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成为全省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罗志军指出,国家《规划》明确,江苏沿海地区2012年整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落实国家《规划》,与省“十二五”规划衔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地区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沿海三市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

罗志军着重就沿海开发推进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提出要求。第一,沿海开发与转型升级的关系。转型升级是我省“八项工程”的首项工程,沿海开发则是实施首项工程的强力抓手。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向扩大内需为主转变,有利于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海洋经济的兴起,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脱颖而出,要紧盯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从沿海地区自身发展看,转型升级也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走科学开发之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坚持环保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使沿海开发的过程成为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第二,加快发展和长期奋斗的关系。沿海地区要从原先的发展洼地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既要敢于打攻坚战,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加快崛起,又要善于打持久战,致力于长期的艰辛创业、艰苦奋斗。一方面,要着力抓好当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抢,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要求负重奋进,突出时间节点,干好眼前的急事、要事、大事。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做好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事情。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第三,沿海三市努力与举全省之力的关系。沿海开发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事关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和江苏未来发展。支持沿海开发,就是支持江苏发展大局,就是在做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大事,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支持沿海开发作为自己的“份内

事”,研究新情况,拿出新举措,建立新机制,在土地占补平衡、重大产业布局、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推进沿海开发,进一步形成上下推动、江海联动、南北互动的好局面。在更大范围内吸纳集聚发展要素,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全球范围内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了解江苏沿海、聚焦江苏沿海,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到江苏沿海投资兴业。要全面对内开放,抓住建设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着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在主动服务中西部地区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第四,执行规划与创新实践的关系。国家通过的《规划》和省里出台的实施意见,包括这次新出台的五年推进计划,是沿海开发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依据,决不能轻易动摇、随意改变,必须认真执行、抓好落实。领导班子调整了,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不能变。随着沿海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凸显出来,遇到的各种制约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的规划、意见、计划不可能把所有政策、举措都制定得那么具体、那么周全,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破解制约。

罗志军指出,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已初见成效,沿海地区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认真总结我省沿海开发的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积极创新沿海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高效开发、开放开发,突出抓好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滩涂开发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沿海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的要求,倒轧时间节点,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工作进度,确保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沿海开发有力有序推进。我们相信,通过全省上下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不懈努力,国家规划的蓝图一定能够变成现实,江苏沿海地区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李学勇在讲话中指出,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热潮,基础设施全面展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滩涂围垦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联动效应日益显现。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沿海地区产业集聚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集约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沿海城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大决心和超常举措推动沿海地区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李学勇指出,沿海地区是江苏最大的发展空间,沿海开发是江苏最好的现实机遇,黄金海岸是江苏再创黄金发展期的重要引擎。要深刻认识实现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是服务带动全局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增创区域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把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围绕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滩涂围垦、重大载体建设,在2012年实现沿海开发三年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再通过三年努力,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省规模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促进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科学开发、优化布局;在开发模式上,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在空间布局上,突出高效利用、集约发展;在发展动力上,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生态环境上,突出环保优先、绿色发展。

李学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全力抓好牵动沿海开发全局的重点任务。一是加速临海产业集聚,着力在“优”字上做文章。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扩大开放合作,着力在“联”字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对内开放合作中的带动作用,加强省内、国内、国际联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集聚要素资源,形成开放合作的新局面。三是强势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畅”字上做文章。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高效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关键环节,形成网络体系,开创立体布局,推进沿海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四是切实加强沿海城镇发展,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生态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推进,以全新思路、国际视野构建沿海城镇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沿海城镇带。五是加快突破海洋经济,着力在“海”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江苏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六是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在“绿”字上做文章。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共融、协调推进,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下决心整治沿海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沿海人民创造一个碧海、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

李学勇强调,加大沿海开发力度、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事关沿海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发展动力;加速集聚人才,强化智力支撑;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沿海地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把沿海开发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模样。

李云峰在作会议小结时说,贯彻落实好会议部署,实施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关键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科学开发要贯彻到位,把集约发展、陆海统筹、环保优先贯穿于沿海开发的全过程,使沿海开发的过程成为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二是重要举措要实施到位,按照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要求,集中力量落实好沿海开发的重要举措,确保计划确定的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力争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到沿海地区。三是全省之力要汇集到位,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形成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要充分调动苏南地区参与沿海开发的积极性,实现支持沿海发展与促进苏南转型的共进双赢。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用一天半时间,驱车近千公里,先后考察了南通市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门滨海新区、如东洋口港,盐城市大丰港区、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江苏科行集团、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连云港市连云新城、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徐圩新区,并出席了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国家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揭牌仪式。江苏沿海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热气腾腾的开发建设场面、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令与会同志深受鼓舞和激励;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令与会同志对江苏“黄金海岸”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和省沿海办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省法院、检察院负责同志,沿海三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及发改委、沿海办、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其他省辖市和所属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园区、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宋晓华 顾雷鸣)

第五篇: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 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在渝开幕 2011年 12月 10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 府主办,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重 庆在重庆君豪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以“ 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推进新型城市化发 展” 为主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 思危、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曹玉 书、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重庆市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卢晓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程贻举、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家农、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书记盛娅农女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 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 展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深圳天安集团、重庆市市 级有关部门和投资集团、大渡口及有关区县的 300多位专家 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武寅做开幕式致辞。成思危副委员长、曹玉书副 主任、黄奇帆市长从国家、西部地区和重庆市三个层面就城 市转型与发展发表致辞并做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城市

转型的战略意义,为城市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的重庆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中国〃 重庆 是一个集高层对话、学术研究、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权威性、开放性、国际化论坛, 旨在通过系统性思考、权威性研究,致力于为城市政府、科 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法人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努力充当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并通过论坛各种活动,帮助城 市政府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共 享城市转型、科学发展成果。

下载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