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10-27 12: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第一篇: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改造高新技术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途径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一、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5.调整所有制结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所有制格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措施:一是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外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培育多元的产权主体;二是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产权清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混合实现形式。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沈阳公有制经济资产存量巨大的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特点,又可以发挥外资经济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机制灵活的长处,是比较适合市情、具有沈阳特色的所有制形式。

6.企业制度创新和国家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在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职工下岗分流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与企业高负债相联系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企业改制中的社会职能的分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通过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奏效。政府主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计划、产业导向、金融、税收等方面建立起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持的特殊政策体系,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实行政企分开,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当务之急,一是要培育多元的投资主体,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二是要切实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三者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奠定体制基础。

第二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

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第三篇: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1、现实基础:工业体系较为齐全。##市是新兴工业城市,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全市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冶金、机械、化工、轻纺、林产工业、建材等6个主导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8.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268户改制面达94.7%。国有工业经济比重逐步降低,2003年,市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4%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已有10家。项目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开展“项目年”活动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2.8亿元,竣工投产技改项目1118项,分别有18项和58项进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盘子;实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15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盘子。园区经济开始起步。目前,市、县两级园区共落户企业395户,已投产或部分投产294个,在建85个,进行前期工作16个,预计2004年可完成产值65.7亿元。2、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流经全境,水力资源丰富。已发掘的金属和非金属矿79种,已探明储量并可供开发利用的49种,其中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6.8%。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保持核心的位置。长期以来,##一直为##的老工业基地,1990年以前,##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7%、41.8%、33.5%,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0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3%;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许多产品产量在全省占较大比重。2003年,钢产量211.3万吨占全省82.5%原煤产量315.9万吨占全省40.6%化肥产量29.1万吨占全省49.2%机制纸产量14.3万吨占全省84.1%水泥产量705.8万吨占全省33.4%布产量16148万米占全省15.6%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占全省9.7%。一批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省内、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近年内钢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1.3%;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纺织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生产各种高档牛仔布的企业。3、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2003年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4.8%,列全省第5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行业中。二是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县两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少,技术装备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仅占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配套协作能力差。重工业在全省比重最高;各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规模效益低,产业辐射力弱、缺乏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重。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1.8%(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目前市属还有56家国有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3%,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五是投资环境不宽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财税扶持力度不大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交通、区位、融资环境相对较差;有的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抓发展、促发展的主动性差;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等。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要以##的客观实际为基础,立足于现有主导、优势产业条件,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前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冶金和林产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三个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构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培育发展三大产业集群 1、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彩涂板、热镀锌板、型钢系列产品开发,力争2007年前在沙县金古工业区形成100万吨/年以上的金属深加工能力。加快三钢(集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由以建筑用钢为主向船舶、工程机械、建筑业用钢结构转变。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钨、铅、锌、铝箔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开发,积极发展稀土新兴工业,开拓应用新领域。至2007年产值达130亿元,年均增长23.9%;到“十一五”末,达225亿元,年均增长20%。2、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一是以厦工三重公司为重点建设路面及环保机械龙头企业,重点巩固发展压路机,路面养护机械为辅,规模生产垃圾压实机等新产品。二是以华橡自控公司及双轮化机公司为重点建设橡塑机械龙头企业,着重加速产品多元化开发,全面推

进现有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积极拓展橡塑机械国外市场。三是以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培育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生产多系列铣床产品。四是以##齿轮箱公司、永安轴承公司、将乐三华轴瓦股份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抓住##省建设东南沿海汽车基地的机遇,开发汽车用齿轮、轴承、轴瓦、蓄电池以及为汽车、工程机械配套的变速箱等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使我市建设成为我省汽车零配件主要生产基地。该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3.6%,到“十一五”末,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5%。3、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以工业化促进林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木竹人造板、林产化工及森林食品等四个分产业。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制浆造纸产业。以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州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宁铙山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牛皮卡纸、拷贝纸及薄页纸、绒毛浆纸,开发特种纸等新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45亿元。(2)木竹人造板产业。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木质胶合板、竹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竹木地板、集成板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6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以沙县松川化工有限公司、中城百事达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松香及其深度加工系列、木竹活性炭系列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7亿元。(4)森林食品产业。以三和食品(##)有限公司、##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企业,规模生产清水笋、笋制品等产品。该产业产值2007年计划达到17亿元。

(二)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 1、纺织工业。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中高档纱、产业用纺织布、无纺布,努力对接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积极发展高档面料,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互补。近期重点抓好立丰印染股份公司印花、染色整理易地技改、##纺织化纤集团公司高强高膜PVA纤维技改等列入全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实施。二是依托大企业,做好配套服务。紧紧依托##纺织化纤集团,利用其化纤原料,积极开发纺织面料、针织面料、装饰面料、产业用布等下游产品。三是做大产业用布,加快成为##省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加强对产业用布的引导和整合,拓宽产业用布的应用领域,重点向医用、建筑、农业用布、运输篷布以及高级人造和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市中高档纱和产业用布的优势,积极与泉州、石狮、广东等地的服装及染整业配套,建立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的互补性。2、建材工业。以建福水泥、岩城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同时加快永安谋成水泥集团闽燕公司100万吨/年旋窑水泥等项目的实施进度,抓紧做好将乐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50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扶持鼓励发展高强复合板、防水阻燃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改变我市建材产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为主的状况,提高建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3、化工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药、高档涂料、塑料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同时借助沿海石化一体化工程,主动寻找、策划项目,选准一批可供合作的项目,全方位开展对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创造条件争取省石化中下游产品在##市布点。以三化、三农、永安智胜、麦丹公司等企业为主,近期重点抓好三化年产3万吨三聚氰胺扩建和三农年新增4000吨固体草甘膦技改等4个列入##省2004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支持汇天药业公司开发医药新品种,重点支持其开发生产洛索洛芬钠片和国家一类新药来氟米特等新药。

(三)扶持壮大三个新兴产业 1、生物制品。以##省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选择开发具有创新意义且能形成优势的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与应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技术和中成药技术。近期重点抓好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年产90公斤99.5%紫杉醇等项目。2、特色食品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思路,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名牌绿色食品。根据各县优势和区域特点,分片建设食品产业带、畜禽产业带、林竹笋产业带、食用菌等产业带,并向周边辐射。重点发展以沙县小吃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特色产品,注重高海拔反季节食用菌的资源开发,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市楼源畜牧场、沙县鸭业总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养殖和饲料基地配套建设;依托建宁鑫达等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着重抓好市区、将乐、大田等县(市、区)新型电子企业发展。扶持将乐长兴、乐兴等电子企业所形成的晶片生产、切片、研磨、高低频石英谐振器产业链发展,加快港乐水晶电子有限公司“射频声表面波晶体滤波(RF-SAWF)”产品、SPXO振荡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乐兴公司陶瓷谐振器生产线、长兴公司超小型自动编带石英晶体谐振器生产线、联发电子公司开表面贴装石英晶体谐振器(SMD)项目的开发生产,加快炬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LED)系列产品开发研制。

(四)积极发展服务业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的社

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服务业集团,注重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改造提升商贸、房地产、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专业化配送,推动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合理布局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综合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网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产成品大量库存的顽症,加快资本周转,降低企业成本。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城市。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整体规划,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序列,用企业化的管理、工业化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农村形成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我市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抓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市农副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莲子、肉类、水果、蔬菜、菇、笋、烟叶等深加工,重点培育建宁鑫达、文鑫、孟宗、兴辉和梅列健盛、沙县三和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1、创新体制和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着重解决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占”等体制性弊病,2005年以前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轻纺、二轻、建材、建筑、商贸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引进区内外具有品牌、市场、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从股权流动机制入手,继续推行由原平均持股向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科技人员大股控股转变的二次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引导各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和分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我市已组建的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企业的协作加工业务,鼓励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础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重点外资项目为载体,巩固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新的合资、合作企业。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或处置不良资产。加强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吸引外商到我市共同开发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积极培育壮大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出口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3、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构筑多元化经济格局。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原则上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外,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凡是不需要国有控股的均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经营;只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行业,应逐步减持国有资本至适当的比例。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收购、兼并市、县两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以及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等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不良资产等负担,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服务领域的门槛,消除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政策“梗阻”,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创造可行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投资促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特许经营、优先分红等措施,降低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性、公益性、政策性领域的风险。4、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围绕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指针,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实现利税5000万元企业20家,创省名牌产品20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5、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强化规划功能,合理引导,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近几年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金沙园、尼葛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体系。必须抓住园区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按照产业集群模式布局,抓好产业规划,做到两个规划一起抓,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未来产业集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整合、调整现有工业小区,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小蕉工业区建设,强化招商与服务,集中资金、集中精力,促进项目、企业、业主集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园区积聚,逐步使园区(小区)成为产业

集群发展的基地,而不是企业的简单堆积地。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障。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实施永安资源综合利用火电厂等项目,加快尤溪街面水电站等建设步伐,形成电力供应良性循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提高等级和标准,提高对外交通和城市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住房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7、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实现新科技创新。找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技术成果,再加以改造提升,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要以光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扶持和开发重点,发展特色化高新技术。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的效益。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起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创业机制和优化配置机制。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研究(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金华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路与对策

金华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路与对策

卢立明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新一轮《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金华作为浙江省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扩大了中心城市规模,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构筑开放、大容量、有弹性的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迅速向城市近郊甚至远郊渗透,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使得近郊中的一些村庄,在不远的将来,也将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进一步扩大,从而逐渐成为新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公建设施、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城中村”问题的日渐突出,使得有必要对这些“都市里的村庄”以及有可能成为“都市里的村庄”进行全面的梳理,让今后的城乡建设步入合理、有序的时代。

一、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历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规划没有对城市建成区的村庄作出安排。在城市建设和扩张时,都是避开村庄,既没有给村庄建设留足用地,也没有把村庄同城市建设、开发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了“城中村”。虽然大部分村庄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但基本上是就村论村、就村辖土地范围进行规划建设,这样对城市用地的地块完整性有较大的影响,且村庄的撤并难以进行。

村庄规划建设与村民建住宅和城市建设争用地,争好地段,也是导致目前征地难、农房拆迁难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展。建成区的村庄分布散,村民住宅与其它建筑混杂在一起,有的无法分清哪是村民住宅建筑。

违章量大面广。在城市建成区内,同时存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由于村庄规划建设使用的是集体土地,农民住宅政策有别城市居民的政策,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存在,住宅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如房屋出租、办家庭企业等,建造住宅比高比大,导致擅自加层,扩建时有发生纠纷多,处理解决难度大。

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的问题突出。村集体经济无能力投入经费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村民建住宅大多数是单家独户的零星自建,“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大多数较差,有的根本没有,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尽管城市的基础设施就在村口,但村民享受不到,出现新房多,无新村的现象,村民居住环境差,影响城市的形象。

管理难度大。由于以前的建房多无规划、无布局、无设计,形成许多死角、断头路,在现在流动人口增多的环境下不容易管理到位,造成了许多卫生、安全管理死角。

二、城中村产生的成因

首先,城市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中村形成并得以存在的根本成因。城中村的形成是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根源是城市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由于“城”与“村”分属不同的管理,因而形成了二元管理体制。所谓二元管理体制,就是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村,虽然大部分土地已被国家征用,有的也已转制,但在管理上仍然沿袭与城市不一样的农村传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村镇被迅速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虽然从地域、从空间形态上讲,这些村事实上已成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但在经济、社会、土地和规划建设上均与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导致和形成了严重的二元发展格局。城乡结合部的村在理论意义上归入城市统筹管理,而实际上行政上仍属于农村建制,沿袭传统的与城市管理、与市场经济运行不相协调的农村组织形式与农村管理模式,给城市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

其次,利益性内聚是城中村形成的关键。城中村是一个类型独特的社区,是处在由农村向城转型中的社区。由于更多地具备农村社区的特点,实行与城市有别的农村组织管理架构,因而,成为城市社区内部一个孤立发展的系统,与城市社区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是利益驱动所致。在靠近市区,经济比较发达的自然村,由于享有计划生育、宅基地、村集体经济分红等丰厚的“福利待遇”,很多农民更愿意维持城中村的现状。

此外,村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与暂住人口的流动是城中村形成的另一重要成因。城中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较周围社区的城市居民低,使其很难融入所在的城市社区,城市人因观念文化相异而不认同这些新晋升的城市居民,而村民因经济利益驱使亦不愿做城里人,这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来自于土地收益、物业出租和村办企业,农村土地政策特有的宅基地为农民带来丰厚收入,由于村民可坐享土地收益的分享权,因而即使素质低下,村民也没有产生强烈的提高文化素质的紧迫感。

从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相对比较发达,服务业种类齐全,因而聚集了大量的暂住人口。这些暂住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就业,大部分选择地处城市边缘区、房屋价格低廉、管理混乱的城中村居住下来。庞大的暂住人口无疑促成了城中村出租屋市场的形成,而大量不规范的出租屋加大了城中村改造的难度。

三、城中村改造的难点

现状的拆迁及兼顾。“城中村”的现状建筑基本为近年新建,部分建筑质量较好,这为改造工作增加了难度;村内住宅建筑基本为村民自建或与人合建,房屋产权属私人所有,对这些建筑如何拆迁补偿需仔细推敲,慎重行事。

农村的宅基地问题。“城中村”的现有土地产权不合理是“城中村”问题的根源所在,也将是改造工作的一大障碍,目前的体制运行机制和经济环境,使得短时期内土地产权变更有一定的困难,象“城中村”这样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区域,在现行的房地产开发政策下较难赢利,有关土地管理部门也不愿意主动进行土地权属的转换。

资金缺口的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居民的拆迁及安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的经济形式,政府也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费用,在缺少利益驱动的前提下,不可能吸引资本的大量投入,这将是“城中村”改造工作深入进行的巨大障碍。

管理体制的问题。对于“城中村”的管理存在许多历史遗留的问题,使得一开始就未能将其纳入城市管理的轨道,致使其游离于城乡之间,在发展上缺乏约束,在管理上缺乏系统,导致走上非良性发展之路。为此,“城中村”的改造及管理均需在管理体制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切实可行的办法。

基层干部认识的问题。有些基层干部没有把城中村改造工作上升到事关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浙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理解,而片面的认为,城中村改造工作量大,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搞不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有的认为城中村改造会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还有的认为对集体土地的收购必须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再进行城中村改造等等。这些思想虽然是少数基层干部的认识,但它影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程。此外,要城中村改造的村一般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村里的集体资产不少,本来这些资产的动作由村干部掌握,撤村后就不一样了,他们不愿失去已有的权力和利益。村干部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了城中村改造的开展。

四、城中村改造的原则 切实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和集体资产处理权归村民所有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后,集体土地和财产不能流失或改变权属关系,原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仍属于改变了身份的居民所有,并努力实现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村民变居民以后,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保障他们作为居民的各项权利,同时履行居民的各项义务,在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卫生保健、最低生活保障、文化教育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上要实现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坚持以人为本。城中村改造是村民到居民,村委会到居委会,农村社区管理到城市社区管理的综合转型和变迁过程。在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各项改造工作要围绕保护人、服务人的宗旨展开,保护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避免引起大的社会震动。城中村改造会触及到一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改变农民久以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而改造过程要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兼顾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农民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农民的抵触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城中村要逐渐改变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大势所趋,同时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农民变居民,农村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农民的观念转变为居民的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虽然城中村改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但也不能由此而盲目推进,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成熟一个转制一个,切不可好大喜功。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城中村类型不一,在制定政策时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忌“一刀切”。由于不同类型的城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的原因各不一样,在改造过程中,要根据已成熟的城中村和正在发展中的城中村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近期要重点推进靠近市中心区、已经成熟的城中村改造,并选择试点进行推进,在试点取得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再在城市更大的面上推广,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五、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措施

当前我市城中村改造的范围为城市规划三环线以内的所有村庄,涉及到22个乡镇、街道。规划范围内共有行政村245个,由433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城市一环以内有行政村27个(含已改居的原10个行政村),二环以内有行政村106个,三环以内有行政村112个。一环路内及沿线已开发区块内村改居共31个,其中已有东郊、环城、洪源、西关、何宅等12个村实行了村改居,2003年近期实施的村改居建议有如下13个村,包括上浮桥、西郊、王坦、东关、董宅等,一环路内未列入近期实施村改居的村有庄头、叶宅、七里畈等6个。一环以外建议13个村列入2003年村改居实施计划,包括骆家塘、东关、项宅、朱基头、陆村等。

对城市一环路内及外侧已开发地区块已经“村改居”和列入2003年要完成“村改居”工作的村,无论新建、改造、扩造住宅的,都不再按农民造房办理审批手续。凡列入旧城改造拆迁的,一律按城市居民化遇拆迁补偿安置;凡列入“城中村改造”的,根据不同地块规划要求,实行就地或就近迁入城市住宅小区安置的办法,不再采用土地的异地迁建安置政策。

对城市二环路内及外侧近期开发区域内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矛盾),而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应冻结任何建设行为,有计划地逐步迁往新址,按规划实施安置房建设,这类村的迁建,提倡公寓式和社区管理模式建设居民新村,使其尽可能地融入城市。

对村庄原址规划控制暖和地规模而无发展用地及人口规模少于500人的自然村,应冻结建房审批,并按迁移并址实施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问规划的新居面点迁并。对与城市总体规划无矛盾冲突的村,必须按城中村改造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和用地范围,编制好旧村改造(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

制定“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包括依法收回村改造村的全部集体土地;原农房宅基地转国有及补交出让余后转为出让土地;对原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实行公寓式统建后所节余的土地,允许其按法定程序进入市场,土地收益归村所有;组织有关部门,集中时间办理农房的土地证、房产证;制订有关激励政策,有计划、分批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等等。

根据我市近郊村现状,可按照如下两种情况分别实施: 第一类是环城线内的村庄。大多数村基本上失去土地,少数村边即将完全失去土地,而且面临着旧城改造的拆迁,道路拓宽等问题,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房屋出租和打工收入。这类村庄有洪源、环城、西郊、五星、东郊、上浮桥。对这一类“城市中的村庄”的实施措施是:在城东、城东南、城西分别设大型农居点,在拆迁时本着自愿的原则,愿意迁的进入农居点,不愿意的采用货币安置。这三个农居点分别为:(1)洪源农居点16公顷,位于金竹公路南侧,环城西路以西;(2)东郊农居点15公顷,位于环城北路以南,果蔬市场以西;(3)金东农居点23公顷,位于丹溪路以南,王坦新村南侧,牛皮塘村以西。近期内不需搬迁的,即与城市冲突不是太大的部分村庄,暂不搬迁,待以后旧城改造时按城市要求改造,真正地使农村融入城市。

第二类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的村庄,对于城市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也将失去土地的村庄。该类村庄实施办法是:(1)自然村向行政村撤并;有集镇的向集镇撤并,离城近的向远的撤并。(2)根据与总体规划用地的冲突性来确定。仅与路网冲突,用地性质可以兼容的,就地调整;用地性质不能兼容的,向附近的行政村或集镇撤并;(3)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预留好未来十年村庄建设发展用地。

六、城中村改造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城中村改造的另一个难点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村民变为居民,农民赖以维系生存的土地没有了,而又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因而不仅有后顾之忧,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城中村改造的社会阻力。由于政府是换取了农民的土地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而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承担一部分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要建立一种以村集体经济为主,政府投入为辅,个人投入为补充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

在基本上没有土地的城中村,农民靠村集体经济的物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的收入领取年终分红。能否在年终分红里,政府制定一个政策,有一部分是硬性规定,给农民买社会保险。政府也在给征用地的土地补偿金中,提取一小部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再加上农民自筹的一部分,这三者结合起来,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因为社会保障是大问题,是关键和实质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农民就永远有后顾之忧,农民的利益就永远无法得到保障,城中村改造的社会阻力就永远不会消失。

(二)转变农民发展观念,加强培训和教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城中村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进入城市社区的版图,这将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城中村是从农村社区演变而来的,带着很深的农村烙印,改造和重建的任务都很繁重。而改造最难的还在于人,即农民自身。要科学合理地改造城中村,有赖于转变村民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意识。

观念的转变是发展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长期、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文化素质和小农经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不断培育现代文明意识、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有信心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配角地位。只有农民的社会观念、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彻底飞跃,才能够打破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农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使农民能够在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考虑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逐步增强法制意识,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前提条件。

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是一个观念的转变过程,这就决定和要求对农民要加强培训和教育,使农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本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能够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改造城中村,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母,丧失了土地的农民由于受文化知识、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再谋生、再就业、再创业的本领比不过城里人,如果政府没有意识地组织针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农民有可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落伍者。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要纳入市场经济范畴

城中村改造必须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因为土地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刚性约束。城中村是建立在农村集体土地之上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土地对农民产生的诱惑力也大,谈城中村改造,不涉及这个问题是避重就轻。反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公正和平等,体现在土地的使用与管理上,要求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使用要尽快导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在对城市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发挥土地最大的产出效益中,国内一些大城市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与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体所有制土地管理总是不尽人意,这虽与管理政出多门,行政架构的条块分割、双重管辖有一定的关系,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集体所有制土地使用还是沿袭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并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来操作它。因此,为公平使用未来城市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土地,对集体用地也要实行适当的有偿使用。对土地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根据土地的级差,制定出一系列的土地部分有偿使用的政策指引,强调土地的集约经营和使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中村改造是切实解决城中村村民住房困难、解决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文作者系市规划局副局长)(2003年4月发表于《新金华》第4期)

第五篇:研究思路与方法

选题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镇湖镇刺绣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深入苏州刺绣产业密集区镇湖镇,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对这项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过程进行合理评估,并初步判定发展前景,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意义: 刺绣是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在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极有可能在转变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与风险。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考察一个产业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如何克服发展可能存在的阻力,找到适应时代要求,产业特点的最佳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将整体调研对象分解为多个分项,逐一核实。

第一步,对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进行学习,如产业集群的条件、优势等。

第二步,实地考察,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具体分析镇湖当地具体特点、条件、优势及不足等。

第三步:整理调研资料,统计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当地可推广的普遍经验,适当提出建议。研究方法: 通过资料来源和调查对象两方面的综合考虑,得出“观察法”和“问卷法”结合、“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结合的方法,最终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

从资料来源来看,由于实地调研的特点,多数资料属于原始资料(即未固定未加工的素材)。小组成员将进入相关产业基地渗入交流研究,因此采用观察法,同时将分别对该产业业内人员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因此采用问卷法。从调查对象来看,由于时间和人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主要针对典型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企业展开研究,以此来近似代替当地整体状况。

下载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与对策研究的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小编整理)

    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2012年第6期 ——经济建设老工业基地也称老工业区,是指以传统工业部门为基础,历经长期繁荣的历史阶段,改革开......

    电力工程管理思路与改进方式研究论文

    电力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工程而言,安全风险更高,加强工程管理十分必要。就电力工程管理现状来看,管理流程混乱、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还显著存在,对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

    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嘉兴市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 思路与对策研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

    中小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河北经贸大学毕业论文 中小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绪论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具有许多大企......

    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5篇)

    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河东区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第 46 期 河东区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成果摘编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河东区针对查找的金融业总量小、......

    《高中学生社会化成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思路

    《高中学生社会化成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研究思路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教育改革来讲,“学会做人”即人的“社会化成熟”(包含人格的成熟与发展)总是灵魂和根本。尽管在观念......

    企业绩效考核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江西招聘就上江西英才网! 企业绩效考核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企业员工薪酬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激励企业......

    农民工论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论文: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文摘要】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制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亿万追求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农民纷纷走出农村,迈入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