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
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
建国50年来,持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的改善,各城市的经济、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中西部城市发展同沿海城市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和城市间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仅广东、山东西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就有6个,人口在50~200万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地区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均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1996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城市的26%,人口占全国城市的51%,却提供了占全国城市64.2%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总产值、61.6%的工业利税总额、63.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的邮电业务总量。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中地区是47.5亿元,西部地区是42.5亿
元。中西部地区平均城市经济规模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44.4%和42%。
在城市经济效益方面,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60.8%和56.1%。工业产值,中部地区城市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50%,西部地区城市还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40%。人均工业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也有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沿海城市的3,8倍,是西部地区城市的近8倍。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在本地区中占78%~81%,中部西地区城市经济占60%~67%,而西
部地区城市只有54%~67%。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差距还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方面。1996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是7494元,中部地区城市是5268元,西部地区城市是5817元。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70%和78.5%。此外,在人均储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中西部地区城市高于东部沿海城市。
在寻找差距中,我们注意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差距,最突出的是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差距大于人均GDP的差距,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城市是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缩小地区城市间差距更重要的是缩小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在我国、就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地区经济差距,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差距逐渐扩大,而后趋于稳定,进入成熟阶段,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较落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社
会现象,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差距呢?除了各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不同外,还有:一是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重点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在投资重点、项目安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物资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沿海城市中产生了我国首批经济特区城市、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城市,也成为了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二是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沿海城市是国家投资、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也是民间资本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积聚于沿海城市,促进了东部沿海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较先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使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重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的聚合,更增强了沿海城市的竞争力。沿海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些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应当吸取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定员经验,不断加强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协
调,以求共同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城市间缩小差距要靠合作与发展,不仅要注重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不断发展沿海城市的经济。沿海城市发展了,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利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和带动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绝不能削足适履,放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中西部城市发展了,才能起到与沿海城市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的作用,使沿海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后劲。只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基础和条件主要为:
第一、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沿海城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科技、信息和产业高度化上有着较大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则处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及其他工业原料、能源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蕴藏着较大的开发潜力;一些产业如旅游业、重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有着广阔的消费品市场,等等。正是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形成特色经济,为各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各城市能够积极参与竞争,并吸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可取长补短,资源互补,交流经验,联合开发,通过加强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将比较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大大促进各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实力有了较大增强,改革开放为城市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物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资金、信息、人才、物资流动渠道通畅,城市经济市场化的障碍基本消除,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为城市间合作奠定了
基础。
第三,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正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中西部城市正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许多跨地区跨城市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开始形成,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沿海城市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中西部城市发展经济,这种趋势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间的深入的、广泛的交往,各自从长
远利益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
第四,党和国家鼓励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大力扶持中西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建设,还组织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对口支援中西部城市建设。国家从政策到资金。从优势资源开发到科技人才培养,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引进各个方面,都对各地区城市间合作予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加大沿海城市与中四部城市合作、发展力度的良
好机遇。
三、对策选择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面向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加强沿海城市与中西
部城市的合作,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极为重要.为此应当考虑:
第一,做好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制订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应把国家政策和总体要求同本地区、本市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市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内在潜力以及外部因素。从而确定一个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杨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必搞同一个模式,用同一个套路,开发同一个产业,生产同一个产品、要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选择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做好规划,抓住重点项目,形成优势产业。就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扣社会效益,促进
各地的经济发展。
落实经济发展合作规划,要立足于各城市的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以城市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开路,创造良好的开发基础和城市生态环境;其次,要合理安排资源项目和配置资源,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加工业,以及那些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既能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又能占领市场的产品生产;再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要优先做好科技教育,包括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人才,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有过“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点轴发展战略”及“发展做”理论的选择和争论,各有道理。我们挥其所长。选择实现各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遵从“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强调各城市在充分发挥其优势基础上的共同发展,既要看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山东到西的“梯度差”。也应看到自然资源由西到东的“反梯度差”,还应注意决定生产力布局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民族关系、国防安全、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明确各城市的发展重点,搞好各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就越快。因此,要实现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发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加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市场地发展的速度,这是加强谷地城市间合作,缩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差别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类市场,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与服务市场、物资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的合理流动,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城市流动,参与这些城市的产业开发。合作开发资源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是以市场需要作为资源开发的第一选择,在开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中,始终瞄准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要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了使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能够密切协作,真正做到自愿、互利,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让它们积极参与各地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要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使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中西部城市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西部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经济优势。通过加快财税、投资、价格、金融和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必然促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建立,发挥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作用,为此,建议制定《统一市场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市间自由流动;制定《公平竞争法》,使各区域和城市的合作与竞争有序化;制定《反垄断法》,消除各区域和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商品封锁,并以续济利益为纽带,加快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应
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实施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在中西部城市选择某些资源条件、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好的,有一定竞争力并能够占领市场的产业或项目为重点,联合进行开发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点,以带动其他产业或项目的发展。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外商、外资流入量,推动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国内外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一定引导资金技术密集
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
――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对口支援和协作,或为城市间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等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或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或为中西部城市培养、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这样做了,就能促进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使全国真正统一的市场形成;城市间经济结构合理,产业层次提高;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文化教育及其他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城市化水
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国家的发展是在各地区城市经济普遍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的,沿海城市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城市发展,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
谁也离不开谁。
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这些作用主要有王:一是通过财政手段来参与城市间合作,进行收入再分配。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城市政府的运作本质就是城市财政收支过程,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等形式,加强各地区城市间的对口支援和协助,特别是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二是进行资源配置。直接的资源配置是政府为城市向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等),间接的资源配置则是政府通过补贴、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引导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三是提供社会服务。各城市为经济合作提供各项良好的社会服务,如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
服务等等。
第二篇:沿海城市发展和人才的关系范文
沿海城市发展和人才的关系
摘要:纵观世界发展文明史,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高端人才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中能够做到方向引领和战略决策的示范性,城市在发展过程如何培养、吸引高端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性和前瞻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对策
我随xx大学赴广州博士服务队前往广州工业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和广东海格通信集团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沿海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感触浅谈个人对沿海城市发展和人才的关系。
一、首先应该树立国际化的视野,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人才的流动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和人才如何相互选择形成双赢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广州举办的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引进的人才不局限于华裔留学人员,从比较单一的留学人员群体扩展到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其他海外高层次人才。比如 200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什科(Avram Her shko)教授在内的 80多位非华裔的高层次人才也应邀参加了第十三届留交会。其中有来自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参加,并携带 600多项高质量创业项目参加交流与洽谈。参加此次盛会的留学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并拥有技术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有120多人。所以管理者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交流的平台,以开放、尊重的心态去欢迎和吸纳人才是广州、深圳迅速发展的强劲的引擎和动力。
采用多种多样的交流方法。第一,在广阔的范围内招揽人才,截至 201 0 年 1 2 月 21 日下午 1 4 时,留交会进场交流的人员累计达到50万人次,洽谈项目接近4000项次,其中有75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或签订协议,累计投资总额约有 1 1 亿元人民币。第二,使用网络视频会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留学人员创业园代表、高校代表、国有企业代表以及成功创业留学人员代表齐聚一堂,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与在海外分会场的留学人员进行交流,解答海
外留学人员提出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与需求的相关问题。交流会期间共有超过万人次通过网络进行在线交流,发出的合作要约超过1.2 万项次。第三、举办创业大赛,第五届“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有172名入围者会聚广州留交会,与创业园、风投公司、企业等进行广泛交流和对接,取得良好效果; 大会举办期间,参与同入围者进行洽谈的约有近千人次。第四,将科技难题摆出来,吸引有能力的人才解决。活动共推出188个项目,吸引了280多名留学人员洽谈,其中65% 的留学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有16位留学人员现场与相关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
采用积极灵活多样的方法吸引人才。在人才引进中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对于直接引进的人才及时办理行政关系户口迁移等各种手续,帮助解决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问题。对于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项目指导等形式使人才为我所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地区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实行市民待遇,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级人才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开发,咨询顾问,考察讲学,学术休假,兼职及技术承包等形式来工作,实行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双轨并行。一是选择部分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开向国内外招标,由城市单位提供项目开发经费、科研环境。二是加强与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带技术、项目、科研成果来武汉地区研发新产品,进行科技攻关和短期服务。三是加大干部异地交流力度,通过派遣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带动发展紧缺人才和精英人才特事特办,应利用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为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方面 应重点抓好三个创业平台建设。一是博士后工作站,二是留学生创业园,三是大力引进国外专家和智力,同时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优惠政策,对急需引进的人才涉及档案、工资、住房、家属随迁及工作安排等事宜的,可本着从宽从优的原则一事一议。
二、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规范人才的发展结构
比如北京实施《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北京制订了《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完善了支撑海外学人来京工作、创业的政策体系。另外提供资金、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和创业就给予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同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可以到有关部门申请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创业园、科技园等各类园区也建立创业种子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为留学人员提供创业资本支持和融资担保服务。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在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与广大“海归”密切相关的问题方面,采用“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全程代理”专员制服务方式,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以“窗口式”方式为广大留学人员服务。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深圳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不仅仅作为1+6 文件的适用范围界定标准,还建立了体现能力突出业绩以及适应该市发展目标 贴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深圳提出高层次专业人才按照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成三个等级,并另外制定了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及其他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认定标准,非常值得借鉴。同时 1+6 文件中相配套对高层次专业人才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配偶就业问题、学术研修问题以及国(境)外高级专家特聘岗位设置的解决办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上海出台的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的 上海市居住证 B证与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既是动员全中国的力量关注海外留学人才,也是号召海外的留学人才回国发展,这一点对宁波今后柔性引才新措施的出台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为保证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的顺利实施,上海市各级党政群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及其他有关单位都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以安排使用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为此,还专门成立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 办公室,并在海外建立了9个联络处 具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青海出台的 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了 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 该意见明确了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有省
外人才到青海工作 服务或创业的柔性流动方式与省内各类人才跨地区 跨部门工作 服务或创业的柔性流动方式两大类共12小类,并从工资待遇的确定 子女福利、成果所有权归属、创造经济效益的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有关政策措施,并对人才柔性流动工作的管理与服务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其首创的 青海省柔性流动人才聘用证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强化培训力度,完善薪酬设计机制,从企业自身培养人才
一是继续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二是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才再造人才提升营造浓厚的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和认可,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承包经营 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让等新型分配方式,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可优先推荐申报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1)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从企业开创的第一天起,就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不仅缺乏外来人才,自己培养出来的人也会离开。企业早期如果迅速膨胀,就很容易出现人才断层:一方面企业的老总可以拿到大量的定单,另一方面企业的基层员工也在努力工作,但中间管理层实力不足。这种人才的断层足以拖垮一个企业。企业出现人才断层的表象是管理混乱。这时大多数创业者希望通过聘用职业经理人来解决问题。这只能说明他们对问题的根源不了解。目前,中国很多公司都在研究和学习GE。GE最大的成功是人才培养的成功。它有一套健全的人才培养系统,为GE源源不断地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是导师制。在这个系统中,优秀的职员被分派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后者以导师的身份来指导他们,逐渐地将其培养成公司的接班人。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长期以来,他们都是用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孩子,现在要做的是考虑如何把这种方法用到更多的人身上。
IBM的退休总裁郭士纳是公司从外部招聘的。但在退休的时候,他最感到满意的就是现在IBM所有重要岗位的负责人都是内部培养的,正是这批人和他一起创造了IBM转型的奇迹。可以看出,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多么的重要。
(2)掌握系统化管理的方法。要做好系统化管理,企业要在主观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还必须掌握系统管理的方法。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企业老总的主要责任就是制订战略和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霍尼韦尔公司前任CEO博西迪在其管理畅销书《执行》中讲了一个GE前CEO韦尔奇的故事。韦尔奇听说美标公司有一个新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库存周转率,他没有简单地把这事交给公司制造部门的主管,而是立刻给这家公司的CEO打电话,亲自登门拜访。先花了几个小时向美标的CEO请教,然后又用整个晚上的时间向两位直接管理库存的经理讨教。韦尔奇的故事说明,公司在建立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家必须亲自学习有关的方法,并全程参与政策和流程等的制定,只有这样建立的系统才会有效。另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认真地执行。
(3)树立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匮乏是令当今中国企业头疼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在民营企业中大量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正直的职业经理人是在具有职业精神的企业里培养出来的。他们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其工作环境里有一套他们所熟悉、一般也是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游戏规则。企业缺乏的恰恰是这样一套游戏规则。
此外,政府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等设立柔性岗位以吸引高端人才柔性流动 政府也可加大揽才力度,如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对引进人才可长期聘用,再以柔性的方式到国内工作,税收福利按照香港的方式缴纳 在柔性工作期间,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短期住房,其标准也可参照刚性引进人才的住房面积 政府还应对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级人才的科研启动经费等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等等 由于部分高端人才根本不重视物质上的收获,而且给予某些社会知名人士金钱福利会引起社会讨论争议,所以可考虑为高端人才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式
企业和人才的关系如同水和鱼的关系,二者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只有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恰当的运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另外高端人才依靠企业实体的强有力的经济和实体的支持,才能更好更快的创造出更加新颖的的产品,设计更加先进的仪器设备,完成更有创造性的实验,规划出更好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手段等等。所以在企业和公司已经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完成必要的生活方面的服务之后,就需要积极的融入到这个大的团队中去。为城市和企业的发展发挥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 2007 81号)[Z].[2] 关于印发 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甬人专 2008 69号)[Z].[3] 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实施办法(甬政办2008.239)[Z].[4] 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青人才字2007 8号)[Z].[5] 孙春媛,宁波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4月.[6] 李丽,发达国家吸引海外高端科技人才策略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人才,2009年7月.[7] 王通讯,人才如何做到高端引领[J],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5月.
第三篇:沿海城市酒店前景发展分析
关于沿海旅游城市酒店行业附加产业前景
分析
众所周知沿海城市的旅游旺季在6月份至10月份之间,旅游业的繁荣拉动当地各行业的发展,在此之中首当其冲的要属酒店等服务行业的,许多商家看到了商机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可是这种投资带有很大成分上的盲目性,是一种存在很大风险性的投资活动。
毕竟很多商家都在觊觎这样的商机,造成了多家竞争的局面,如果冷静的分析日照地区服务行业的发展,就会发现现在酒店等服务行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前景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美好,一旦等到淡季来临就会出现很多入不敷出的现象,很多商家依旧以为这是旅游城市必然会出现的局面,可是等熬过淡季之后真的会出现那种丰厚利润的局面吗? 其实不然,盲目的相信市场调控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与市场自身价值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所有的人都在等着这个机会,市场被严重瓜分之后利润又从何而来呢?加上激烈的竞争中谁又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就会脱颖而出?
所以旅游城市的旺季是真正考验一个酒店竞争力的试金石,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的话,那么淡季之后就会很艰难的生存下去,这必然不是一个投资着的初衷,那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呢?
第四篇: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可谓是:“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本文从高校对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其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城市发展辐射文化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一个国家重要,对一个城市也同样重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的根本。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在我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纵观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如泉州,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而新时期受到海洋文明、外来文明的影响较大。其城市文化内化为泉州市民的观念,凝结成“诚信、和谐、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物化为海洋文化、品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礼仪文化等。其他,如大连等这些沿海城市也非常重视提升本市的文化竞争力,各个城市都在采取措施繁荣自己的城市文化。作者所在的秦皇岛市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提高其城市竞争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关键,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高校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最关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因此,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各个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谋求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欲达此目的,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使其品质和规模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力量更加强大。依靠落后的城市文化,是不可能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提升城市文化,必须依重高校,这是因为:高校大多建在城市,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
以泉州市区市为例,现即拥有华侨大学、仰恩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农林学院、黎明大学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侧重学科和专业的近十所高校,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是提升市文化水平、繁荣和发展我市文化的主力军。
有关学者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总括起来,包含
了根据什么干、干什么和怎样干三个要素。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由这三个文化层面来衡量,高校文化与城市其他社区文化相比,明显具有先进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就知识文化而言,高校是教育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平台,是知识的集聚地,一方面在传承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新的知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其二,就观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其三,就技术文化而言,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属社会掌握高新技术的人,一方面通过教学传授着既有技术,另一方面又通过科研在发明新技术,为人们怎样干提供便利工具和有效方法。正因为高校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和独特性,因此,高校文化对提升城市文化具有其特殊意义和必要性。
三、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明进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
经济”资源的整合器,担负着整合城市其他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在目前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就不可能引起包括本市市民在内的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其它一切资源也将失去活力。形象定位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优势,二是把握主线。因此,我市形象定位既要突出优势资源和张扬个性,又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城市功能,这是硬件;二是城市文化,这是软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城市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文化与形象建设。从地理位置来说,高校分布在城市的各社区内,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二)辐射作用:高校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技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出文化和人才,也代表城市吸纳知识、信息、人才,是城市吐故纳新的场所。高校输出的文化和人才不仅表现在造就最优秀的公民,而且还承担公民的终身教育。
(三)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着力把我市建成学习型城市,以全面提高我市的知识含量,提高城市竞争力。目前,我市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大群体中。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以高校为基地,建立学习型高校、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是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支柱。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绝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生在企业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企业文化的背后是高校文化。然而,当遇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目标问题时,他们之间也有类似“伙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在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非常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成为建设学习型高校和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门必须严格各级公务员考核制度,把对公务员的培训看作最直接、最值得和最有效的长期投资。政府在广泛整合社会知识资源的时候,要着眼于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双提高。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培养专家型干部。高校作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为城市输出人才、知识和观念,是城市三大利益群体的核心,它能肩负起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
总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事关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共同谱写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1)王廷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艺术百家[J],2008(4)
2)丁培卫,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审视,中国科技财富[J] 2008(9)
第五篇: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中新社成都7月6日电 “城镇化发展很好,但是也不要忘掉农村,忘掉美好的风景线,要注意统筹、平衡的进行发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6日在成都出席中国(四川)—德国新型城镇化论坛开幕式时说,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该论坛由四川省政府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共同主办。包括林德集团、西门子等22家知名德国企业负责人,40多名德国在华企业负责人及80多位四川企业代表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与会嘉宾就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新型城镇化及投资合作、产业发展机遇等内容展开了交流。
默克尔在开幕式上致辞中谈到,成都是中国西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传统能追溯到2000多年前,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迅速变化的大都市。”默克尔说,从德国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发展十分迅猛,“光成都市的人口就相当于德国一个联邦州”。
在看到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默克尔表示,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都在这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城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涉及教育、住房、交通、社会老龄化、农民工问题等,每一项都非常艰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但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沿海模式,而应该重新寻找答案。
默克尔说,中国现在的情况跟此前德国十分相似。她强调,现在中西部地区有新的技术和新的机会,也知道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等,“所以,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尽管致辞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但默克尔仍不忘时时为深化两国经贸合作“鼓劲”:中德两国的工业企业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合作,还有建筑、智能化等行业也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还需要政策给予引导。
默克尔此行是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于7月6日至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成为其访华的首站。(完)
(原标题: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