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大连日报2010-12-31 07:28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决策和部署,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日前,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市管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全域城市化”专题研讨班。通过十天的理论研讨,学员们对于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科学布局,规划先行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全域城市化并不存在固定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城市区域在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条件的城市化建设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但是全域城市化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我市全域城市化建设具有指导借鉴作用。因此,我市在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首先,全域城市化进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布局、规划先行的理念。全市相关单位,应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合理评估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机遇,进一步明确我市功能定位和各区市县的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到全域谋划、全域布局。
其次,全域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和改造过程,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这也是全域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各区域、各行业,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上级政府切忌推行不合实际的“一刀切”,各区市县也要谨防“东施效颦”,盲目模仿照搬,重复建设。
第三,加强规划监管力度。任何一项规划,如果离开有效监管和科学实施,必然流为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强化规划监管,依法保障规划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市委、市政府要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把全域城市化各项规划拆解纳入到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要求中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得力、监管有效,要把评估监管结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学员们认为,大连在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道路。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域城市化,以增量调整为主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市在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重视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进一步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始终把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全域城市化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如何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考虑到我市人均资源短缺的现状,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学员们普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域城市化的关键步骤,这是缩小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既要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又要重视现有设施的更新改造。要重点解决城市水、电、气、热等制约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键性问题。城市应该建立健全轨道交通、快速干道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基于这类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结合我市发展现状与趋势,认真搞好科学规划很有必要。
全域城市化进程中还要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还较薄弱,要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道路、供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开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四、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用地需求的日益扩大,农地征用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目前未能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大大增加了农民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因此,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已成共识,且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的背景下,政府工作的重点应着重考虑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三个方面:
首先,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要积极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改造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有效解决困难农民住房问题,切实制止农村违章建房,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的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在城镇或城市买房的农村人口实行政策性倾斜和补贴,充分考虑到农村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动回迁方面对农民的房屋及其附着按合理标准予以补偿。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后确保其能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权益。
其次,帮助农民就业。我市过去传统的就业制度,其实是城镇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一直游离在政府就业制度之外,要么从事农业,要么劳务输出作为城镇就业的补充,从而形成城乡就业二元格局。为此,必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再就业。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给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培训机会,提高其生产技能,扩大就业空间和领域。
再次,保障农民生活。全域城市化意味着进城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靠地养老模式不复存在。因此,在农民转非进城以后,必须具体解决其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进城农民只有在住房、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才能真正填平横亘在农民和市民之间不公平的“保障鸿沟”。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大连要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还面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市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和产业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将大大增加。特别是今年“7·16”漏油事件对我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在海洋生物、渔业养殖和捕捞等方面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必须使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谨防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石化、装备、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污染恶化我市周边海域环境。这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
益,绝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市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只注重发展地区经济,忽略了引进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大连。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经济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是却牺牲了环境,加剧了生态资源与人类之间的矛盾。我市今后应该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提升招商引资的标准,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的转变,重点引进利于产业优化升级、附加值高、污染小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也为大连实现全域城市化战略提供了最佳契机。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始终坚持从最基础的生态建设抓起,树立环保优先理念,真正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市委党校《全域城市化专题研讨班》指导组 孙军执笔)
第二篇: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政策建议
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政策建议
张英洪
城乡结合部建设面临双重任务,既要推进城市化,实现农村向城市的社会转型,让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和谐发展。城乡结合部建设总的要求是,率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我们就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土地制度创新,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也是农民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财产。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加快土地制度创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一是改革征地制度,创新和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将征地严格控制在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非公共利益需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应实行市场交易的办法,由用地单位与村集体及农民平等谈判,公平交易,政府收取相关土地税费,公正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重点工程占有农民土地的,更要足额公平补偿,要改变长期以来重点工程建设占地反而给农民补偿严重不足的做法。确因公共利益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也要按照同地同权原则以市场价格给予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公正合理的补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凡需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一般实行土地租赁或土地入股等形式,保障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维护农民的长远发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将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除收取土地税费外,不再从经营土地中获利。土地储备成本中,农民拆迁补偿和就业安置费用占很大比重。建议采用产权置换的方式,减少政府征地数量,降低征地成本。土地储备项目为农民预留产业用地,可采取代征为国有土地,再交由农民使用的方式。对农民拆迁住房补贴面积较多的,可通过产权置换的办法,将其转换成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租赁房或商铺房(广州允许农民以2:1将拆迁房置换为商铺房)。
二是允许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要求最迫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北京市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统一的规范、引导、保护和管理,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维护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让农民分享城市化中土地增值的收益。通过村集体和农民进行土地开发建设,可以保障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凡是外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和规范农民大力建设公共租赁房,重点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也促进原有“瓦片经济”向新型服务经济升级转换,促进郊区发展方式转变。公共租赁房收入应在村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
三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实行农民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对宅基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切实加以保护,特别是要尊重和保护农民对宅基地和房屋当家作主的权利,要防止以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名义,对农民宅基地的新一轮掠夺,切实遵守《宪法》第39条“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任何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强制拆迁。以宅基地换房使农民上楼后永远失去了宅基地,宅基地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旧村改造应实行农民以房换房、以宅基地换宅基地等办法。凡是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不宜提倡集中上楼。对于已无农业又无耕地的城中村,可以实行农民集中上楼,但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现行有关严格限制农民宅基地流转的政策制度,要予以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民住宅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后,可以合法有序地进入市场流转,率先实行商品化。
四是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是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的前提和基础,应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的承包耕地、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进行权威性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定村集体的所有权和农民的使用权,争取现两年内全部完成,统一颁发市政府印制的农村土地权属证书。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土地承包关系的村以及郊区其他村,统一更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将承包期由原确定的“30年”更改为“长久”,要警惕一些基层干部误解或曲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精神,防止出现第二轮承包30年到期后再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的倾向,同时要纠正和制止一些地方在租用农民承包地时以30年为期支付所剩年限租金从而损害农民承包地权益的做法。
二、深化集体产权改革,保障农民带着集体资产进城
按照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基本模式,全面推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让农民拥有实实在在的集体资产份额,享有集体资产增值收益。
一是全面推进集体产权改革。集体产权改革是有效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推进,保障农民的集体资产不受损害。首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尚未进行集体产权改革的村,要抓紧实行集体产权改革。我们调查的26个村尚有8个村没有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另有5个村尚未完成产权改革。从全市来看,山区和平原区县的集体产权改革进展较快,近郊区集体产权改革相对缓慢,朝阳、海淀等集体资产总量和集体收入都较大,但集体产权改革却明显滞后。近郊区是城乡结合部的重点地区,要加快推进集体产权改革。其次,着手推进乡镇集体产权改革。2009年底,北京市乡镇集体资产(不含村级)1368亿元,占全部集体资产2972亿元的46%。到2009年底,全市只完成5个乡镇级集体资产改革。要将乡镇集体产权改革作为下一步集体产权改革的重点。再次,要将土地、林地等资源性集体资产全面纳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范围。二是妥善处理征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区县和乡镇不得截留村征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应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安置与保障。对于存量集体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首先应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进行民主决策,既可以公平分配部分集体资产,也可以将集体资产量化入股进行投资经营。
三是降低集体股比例。有的村集体股比例很高,远超过30%集体股的一般规定。应降低集体股比例,在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尝试取消集体股设置。对集体股要强化账务公开和民主监督。
四是完善农民拥有集体资产股权权能。突破农民集体资产股权受到多方限制的局面,赋予农民对个人股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完整权能,农民股权可以转让、抵押、担保和继承。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股权不受“农转居”、“农转非”等影响,农民可以带着集体资产股权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农转居”、“农转非”后,农民享有的集体资产股权保持不变,作为股东,农民继续享有集体资产收益,不得因任何行政手段予以剥夺。这既可避免强制“农转非”和为获取集体资产股权而进行“非转农”等现象,同时,也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与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并轨打开方便之门。农民股权的转让只能通过个人自愿或市场机制予以实现,原村集体经济成员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优先购买权。
五是创新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监管。集体资产作为农民集体所有的重要财产,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公开透明、民主管理,防止少数包办代替、内部人操作控制,确保农民的集体资产不被少数人控制、少数人利用、少数人受益。在集体资产监管上,可借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经验,选择一个区县试点建立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探索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经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在于维护集体和农民的集体资产权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城乡结合部既具有“城”的优势,又具有“乡”的优势,还具有“城与乡”结合的优势。城乡结合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独特的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符合自身条件与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将传统的“瓦片经济”改造升级为现代租赁业。对城乡结合部“瓦片经济”要正确看待,充分认识其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带动服务业发展、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居住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正视其管理失序、环境脏乱差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城乡结合部集聚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房屋出租需求巨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进行改造,不是消除房屋租赁业,而是提升房屋租赁业。要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将公共租赁房作为城乡结合部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建设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取消户籍限制,将外来流动人口列为公租房保障的主要对象。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公租房,积极开展公共租赁房服务,公租房的收益归村集体和农民所有,保障农民公平分享房屋出租收入。
二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凡是有人群集聚的地方,就有服务需求,有服务需求就有就业机会。城乡结合部是人口大量集聚生活的地区,有旺盛的服务需求。城乡结合部每一个社区,都应当规划建立超市、商店、幼儿园、学校、医疗诊所、体育场馆、图书室、环境卫生、治安岗亭、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形成功能完备的优良生活社区。传统的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建设中忽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既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生活不便,又抑制了社区服务业的正常发展。凡是涉及征地的,要严格执行落实“谁征地,谁转工,谁安置”的政策,同时加强就业培训,保障和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
三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城乡结合部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具有一定的条件,特别是一些被征地村集体和农民,可以克服其文化技能不高等导致就业困难的劣势,发挥其熟悉农业农村的优势,利用征地补偿款或其他集体资产,组成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政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给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培育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城乡结合部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物流业、民俗旅游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四、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财政体制是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制度安排。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具有两个层面的政策含义:从全国来说,北京要支持全国农村的发展;从全市来说,则要支持郊区农村的发展。就全市来说,北京实行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式,就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就全国来说,北京要实行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纳入首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之中。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村,2000多万城市人口中只有200多万农业人口,完全有能力和责任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时期,北京应当率先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
一是将城乡结合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和示范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和矛盾相当突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比大拆大建式的拆村运动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具有长远的实质意义。北京在已经实现养老保险、义务兵优抚费、残疾人救助、丧葬补贴等全市城乡统一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低保、住房保障等制度的一体化。要逐步将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等纳入免费教育范围,率先建立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将首善之区建设成为幸福城市。
二是切实减轻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公共产品供给压力。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村集体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压力过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城市结合部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应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承担提供集体公共品和改善村民福利的责任。
三是将征地补偿与社会保障脱钩。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已经或正在实现城乡全覆盖和制度统一。农民无论是否被征地,无论是否居住在城乡,都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以征地补偿款抵扣农民社会保障的做法要予以改变。
四是全面解决历次征占土地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等遗留问题。从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要求出发,适当减免农转居人员进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所补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在历次征占农民土地中,农转居、农转工、超转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因社会保险费用补缴困难等因素未能真正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的,可由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给予适当补助解决,确保所有失地农民人人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和创新土地出让金要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并力解决被征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五是提高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在30%~50%,有的在60%以上。例如,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45%,各州和地方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70%。2009年北京市用于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仅为14.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全市用于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建设真正的民生财政,真正的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
五、着力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和外来人口市民化
户籍改革的目标是消除户籍歧视,实现身份平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保障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城乡结合部的户籍改革,既要赋予本市户籍农民的市民身份,又要赋予外来流动人口的市民身份,实现全体常住人口的“同城同权”,同享尊严。
一是取消传统的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的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首都的农民是北京的市民,在户口登记上一律登记为北京市居民。健康的城市化应当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与全国一样,北京的人口城市化远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从1981年到2008年,北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49平方公里增加到1310.9平方公里,增长375.6%;城市人口由466.4万人增加到1439.1万人,增长308.6%。人口城市化率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率67个百分点。从1980年到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由904.3万人增加到1755万人,而农业户籍人口只从375.28万人减少到273.9万人,30年中农业人口只减少了大约100万人,平均每年只有3万多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2009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3.5:75.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2.2万人,大约有210万农业户籍人口没有从事第一产业,但他们还是农业户籍人口,这是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约的结果。应按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二是户籍改革既赋予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又保障农民享有包括承包地、宅基地等在内的集体资产权益。农民的市民化不能以剥夺农民原享有的集体资产等财产权利为代价,同时应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等市民待遇。因为现代国家的公民,无论从事何职业、无论生活在城市或农村,都平等享有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得强制实行“农转非”,也不得阻止实行“非转农”。“农转非”或“非转农”实质上是户籍改革的误区,其要害在于强化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城市一体化相悖离。户籍改革的关键是要将户口与社会福利脱钩,使之回归人口信息登记的功能。
三是实行专业农户登记制度。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与专业农户挂钩,与户籍脱钩。通过平等的户籍改革,实现农民只是一种职业而不再是一种受歧视的身份。人口统计口径不再区分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全体城乡居民均为北京市市民,市民只是在居住地域上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职业上可分为从事农业的人口以及从事其他各类职业的人口。
四是要重新认识和公平对待外来流动人口,逐步实现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数百万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是北京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正在对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对待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问题上,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是加强控制和治安管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是城市的新移民和新市民,是首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人力资源,应当赋予他们平等的市民身份,要将在北京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步登记为北京市居民户口,使之平等享受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建立城乡结合部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人口管理体制。将传统的以户籍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为以居住地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实行人口属地化管理,打破城乡分治、人户分离的多元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以居住地和身份证为基础、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保障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二是整建制转居要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集体资产权益。在撤村转居前,应当对集体资产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产份额,量化股份,固化股权,改制后的股东可以将股权进行转让、继承和赠与。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可撤销村委会设置,也可将村委会改组为农工商公司,总的要求是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村委会原公共事务管理和自治职能并入居委会。
三是实行社区治理的民主化。与村委会的管理封闭性不同,改居后的社区体制,要建设成为更加体现开放、民主和自治功能的管理与服务体制。社区内的所有居民都有权利和责任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促进社会建设,构建新型的社区公共治理结构。要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区化管理体制与服务方式,更加突出公共服务,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突出以维权促维稳,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使首善之区的全体居民,都能成为首都建设的主人,共同享有城市文明的荣耀。
第三篇: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 [2012] 43号
大政发 [2012] 43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
1.基本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第二阶段目标(2016年—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80%,转移农村人口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60%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2人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1.0%和32.6%。
3.总体布局
未来全域城市化将形成如下发展格局:
——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依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我市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与工业优化发展区(优化开发区)、城市与工业重点发展区(重点开发区)、农业保留区和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
——产业发展格局。基于“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黄、渤海两岸产业园区为主体、以北部生态旅游区为辅助的“两岸一带”现代产业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以主要丘陵山地以及之间的林地、农田等为基础,构建贯穿南北的生态控制中脊,以路网、水网、林地、农田为依托,建立连接东西山体与沿海地带的生态廊道,形成“一条南北绿色中脊,多个山海开放廊道”的生态格局。
——城镇与人口发展格局。以南部主城区为主,按照“一轴两翼”向北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 “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与人口发展格局。两核,即主城区和新市区;七区,即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和大小长山岛;九节点,即獐子岛镇、安波镇、莲山镇、老虎屯镇、复州城镇、永宁镇、青堆镇、黑岛镇和仙人洞镇。
二、完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全域城市化发展要求,在提升主城区城市功能的基础上,以完善新市区城市功能为重点,以“七区”的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九节点”的公共服务建设为拓展,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全域城市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主城区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主城区组团重点提升城市功能和发展质量。实现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和服务功能一体化。加快创新发展和城市管理,建成功能突出、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在保持主城区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中山区、西岗区和沙河口区重点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甘井子区和高新园区基本消除半城市化;旅顺口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达95%。
实现措施:
——研究制定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协调发展。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要提升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聚集高端服务业的功能,不断增强城区对外辐射功能,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山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集聚效应。重点建设大连金融服务区、CBD商务功能区、商贸功能区、生态宜居功能区、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和旅游观光功能区。
西岗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全力推进西岗北部沿海商务区、一二九街国际商务区、奥林匹克高端商贸区、香炉礁物流园区、大连都市科技园区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规模,着力推动全域功能化,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的品质城区”。
沙河口区,重点建设和完善星海湾金融商务区;高效率推进西安路二期开发改造;启动总部经济园、设计产业园,推动创意产业园、中小企业产业园和软件信息产业园建设。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文化产业先行区。
——甘井子区、高新园区和旅顺口区要依托中心城区,拓展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缩小与中心城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差距,切实解决涉农街道的半城市化问题。优先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引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甘井子区,以大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两城四区”为载体,重点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和北部城市中心体育新城;建成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中华路中央商务区和空港商务区。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新居工程”,为加快解决主城区半城市化问题提供示范。
高新园区,充分发挥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一带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和若干个专业化产业园,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打造世界级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特色高新园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半城市化问题。
旅顺口区,加快建设西北部临港新城、旅游休闲度假城、科技创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和花卉之都,打造绿色经济,构建绿色新城。高水平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面向东北腹地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加强太阳沟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转居工作。
第二阶段目标:
打造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现代化主城区,人口规模保持在290万左右。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甘井子区、高新园区和旅顺口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心城区基本一致。实现城市功能一体化、居住城区现代化、服务产业高端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旅顺口区城市化率达到98%以上。
实现措施:
加快主城区功能整合,实现城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现代化城区。
积极开展绿色城区建设。建设绿色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生活设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空气更清新、出行更便利、生活更舒适。
2.新市区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新市区组团重点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成为吸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区域。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100万人、50万人和15万人。进一步发挥新市区体制机制优势,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新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实现措施:
——金州新区作为新市区的经济中心,要加快金州城区与开发区的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一极、两区、三城、四大基地”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打造全域城市化的示范区。以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和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加快 “十大产业园区” 建设,吸引高端产业进驻,集聚城市人口,实现产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加快农转居工作。
——普湾新区作为新市区建设的核心,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提升对高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区和未来行政文化中心。拓展区要依托普兰店城区、皮杨中心产业区和安波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优势产业;中部和北部地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农村人口向域外转移。加快普湾新区和拓展区的农转居工作。
——保税区要依托开放水平高、政策功能全的优势,继续占据和发展对外开放的制高点,扩大和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切实解决农转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推进全域城市化提供示范。加快推动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和产业相叠加的城市新区转型。推动汽车、物流、城区三方面共同发展,重点建设大连汽车物流城、东北亚重要国际能源港、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第二阶段目标:
新市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产业功能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逐步成为我市人口、产业、行政和文化的核心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吸纳顶尖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的国家级新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130万人、75万人和30万人。
实现措施:
进一步理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和功能完善的新市区行政管理体制。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实现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基础设施无缝连接。加快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3.渤海区域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渤海区域组团以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强产业园区、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带动人口向沿海新城集聚。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城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万人、40万人和6万人。
实现措施: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聚集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着重建设“十大产业园”。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国家临港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和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东北乃至蒙东地区新的物流中心和出海口,建设现代化临海工业新城。
——瓦房店城区重点加强老工业城市改造,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西郊、祝华工业园建设,吸引轴承、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光二极管(LED)、新材料、机床、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驻,打造环渤海地区现代新兴工业城市。
——瓦房店沿海经济区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城,重点开展起步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吸纳人口、产业等要素聚集,成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与瓦房店城区互动发展的枢纽和承接地。
第二阶段目标:
渤海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瓦房店城区发展成中等城市,城市功能比较完善,聚集产业与吸纳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0万人和50万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
实现措施: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基地。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4.黄海区域组团城市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黄海区域组团以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大小长山岛为重点区域,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和带动城区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形成重要的产业与人口聚集区。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万人、15万人、15万人,大小长山岛人口规模保持7万人左右。
实现措施:
——庄河主城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要素的能力,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提供服务与支撑,承接大连市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船舶及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装备制造、家居、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北黄海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庄河主城区的功能,带动大郑镇快速发展成为连接庄河主城区和花园口经济区之间的重要节点镇。
——花园口经济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经济区集聚。依托“五大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建成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区和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皮杨城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聚集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重点建设以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服装服饰、食品和海洋渔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黄海北部重要的增长极。
——大小长山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休闲度假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海岛旅游、海洋经济,加快建设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和辽宁海洋牧场,逐步建成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经济区。
第二阶段目标:
黄海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庄河城区、花园口经济区、皮杨城区成为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产业与人口聚集区,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人、20万人、20万人。推动庄河和花园口经济区的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功能互通,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小长山岛旅游功能完备,人口规模保持5万人左右。
实现措施:
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海洋旅游经济区。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九节点”等重点镇逐步建设成为城镇功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区域。除獐子岛镇外,其余重点镇人口规模均达到5万人以上。全市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90%以上涉农区市县的农村社区成为国家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实现措施: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屯屯通油路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工程,以及给排水、通信邮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六化”工程,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环境质量,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加大对重点镇的投入力度,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镇,着力培育一批富有当地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30个中心镇商业项目。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继续搭建“农商对接”平台。积极稳妥地培育重点镇房地产开发市场。
——做好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瓦房店市、皮口镇和复州城镇要分别做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以及试点镇的相关工作,实施创新措施,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推动庄河市大郑镇、金州区大魏家镇土地挂钩试点工作。从2013年起,北三市将陆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创新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在北三市各选择一个重点镇作为全市推进全域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采取委托、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赋予试点镇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的县级行政管理权限。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标准,建立全市农村社区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各项服务管理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重点镇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功能明显增强。除獐子岛镇之外,其他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左右,进入小城市行列。城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8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标准。
实现措施:
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差距。
加强重点镇建设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区。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全市所有行政村力争达到“六化”标准。
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基本消除全市城乡社区建设二元结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构建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根据各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就业保障、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重点加强涉农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区际组团办学、全域资源共享、城乡对口帮扶、全面推进均衡”的发展战略,全面整合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构建双向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面貌,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惠及城乡全体居民。全市幼儿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
实现措施:
——加快实现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重点在城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经费、中小学和幼儿园配置教育资源、城乡中小学教师配备标准和待遇、城乡教育管理和质量方面逐步做到“六统一”。合理布局农村小学和初中。整体规划全市城乡普通高中的规模和数量,全面落实大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扶持力度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3年内,北三市、长海县的幼儿园、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基础教育强区(县)建设标准。加大农村地区城镇校舍建设和改造力度,彻底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
——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地区教师的招聘、调配、使用等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县级统筹。设立农村艰苦地区教师岗位津贴,为支教教师、新招聘教师建设统一的公租房,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五百一千”计划。
——统筹规划高中教育发展。发挥城市优质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高中校际间合作帮扶工作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城区普通高中面向农村地区招生计划力度。将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教育政策覆盖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继续支持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建设和乡镇职业技术学校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强30个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毕业生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支持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成立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二阶段目标: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达到7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
实现措施:
城乡教育完全实现“六统一”。
构建完备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普惠性幼儿园,提供覆盖全市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加强市级统筹,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地区延伸,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
统筹市域范围内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布局, 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规模和覆盖程度,省级示范性高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构建开放的、社会化继续教育体系。依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立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2.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建立与四大城市组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主城区和新市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黄、渤海区域组团公共卫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实现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缩小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差距,努力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费用负担。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主城区和新市区着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功能,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黄、渤海区域组团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机构职能,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重点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造项目、市职业病防治院和健康教育机构项目建设。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开展第二轮公共卫生服务建设3年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主城区在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着重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形成5大区域性医疗中心。新市区和黄、渤海区域组团要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着重新建和扩建一批重点医院,并培育成区域性的医疗中心。专科医疗中心要在原有基础上,全域布局建设肿瘤、心脑血管病、眼病、心理、临终关怀、康复及老年病、护理院等专科医疗中心。
——提升医疗技术总体水平。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建立公立综合三级医院与县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对口协作机制。逐步推进分级医疗、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合资合作医院或分支机构。巩固完善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
第二阶段目标: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实现措施:
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和监管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运转。
3.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失地、失海农民保障机制。
实现措施:
——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协调一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统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和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失海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小城镇户籍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完善统筹城乡的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补助政策,力争参保(合)率达100%。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继续做好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在救助封顶线内,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城乡一体的养老机构新建及运营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养老机构。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逐步提高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服务补贴标准,保证城乡困难老年人服务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孤儿养育标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以公租房、廉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保障房分配和运营管理,健全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第二阶段目标:
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保障对象全域化、保障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措施:
完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养老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
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以农民工为重点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城乡衔接办法,做好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工作。
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整合城乡基层服务资源,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运行体系,推行社保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4.公共文化体育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繁荣健康、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现措施: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区(市、县)建设一所市民健身中心。各区(市、县)新建或改造一个剧场,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加强历史文化区街保护。以提升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城市魅力为规划准则,稳妥推进旧城区改造和老城镇扩建,注重加大对百年老街、历史名镇、文物古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严禁乱拆乱建,传承历史风貌。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四大集聚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加强城乡文化市场建设,提升文化消费比重。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重点建设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系,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0.5平方米以上。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生活圈”。
第二阶段目标:
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文化、体育事业整体水平和产业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实现措施: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强化全民健身网络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和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体育服务制度。
5.就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不断健全,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实现措施:
——完善政府主导的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以全域城市化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在布局产业和重大项目时充分考虑就业和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政府投资、公共项目建设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实行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体系。制定失地、失海人员转移就业计划和措施。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创业。
——建设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管理,重点建好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
第二阶段目标:
就业渠道通畅,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均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失业半年以上者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实现措施: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保障。推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6.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一体化的目标及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稳步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城区和郊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主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24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
实现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交通投入机制。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交基础设施、车辆更新等配套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差距,推进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待遇。
——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的各种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资源共享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加大公共交通枢纽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快速公交网络,建设3条快速公交系统(BRT)线路。沿黄海岸线在主城区、开发区、旅顺口区之间开辟三条海上公交线路。对全市县域内483条农村客运线路逐步实行公交化改造,建立中心城市与各城市组团、各中心乡镇、行政村之间的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网络。
第二阶段目标:
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域公共交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实现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优惠政策,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
建立统一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逐步消除城乡公共交通政策差别。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规范化、规模化运营,提高发展质量。
四、加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全域城市化布局要求,重点建设以新市区为核心覆盖城乡的重大基础设施。着力完善“七区”的综合交通、能源、供水和环保设施,并推动基础设施向“九节点”和广大农村地区拓展,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1.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构筑以高速铁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速路、组团间联系快速路和综合交通枢纽构成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90分钟交通圈。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含地铁)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0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8公里,一级公路1189公里,二级公路2367公里,三、四级公路6366公里,公路网密度8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实现措施:
——加快铁路建设。建成哈大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等干线铁路,以及长兴岛和部分重点港区疏港铁路。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1、2号线,快轨202延伸线,金州—普兰店—瓦房店等城际轨道工程。推进普湾新区至长兴岛轨道交通及长兴岛至庄河城际轨道前期工作。建成大连北站、西安路站、大连站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做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加快构建联接大连主城区与北部新市区和城市组团的轨道交通网络。
——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路网。继续完善“四网一环”公路网络,重点建设以普湾新区为核心,连接主城区、黄渤海组团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四大城市组团之间和产业园区之间高效、便捷的公路连接。继续完善以“七纵七横”为主的城区快速交通网络。
——加快机场建设。完成周水子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长海机场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大连新机场。开展通用机场、起降点场址预选和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目标:
建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高速公路770公里,一、二级公路45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县域内农村客运线路实现公交化、网络化。
实现措施:
铁路。重点建设港区、园区支线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核心区轨道交通加密线路、普湾新区轨道交通骨架线路。研究建设长兴岛-老虎屯-瓦房店-莲山镇-花园口-庄河市城际铁路,择机建设长兴岛-老虎屯市域轨道交通快线。
公路。继续完善“四网一环”公路集疏运体系。建设复州河至花园口、太平湾港疏港高速公路。加大普通公路升级改造力度。新建渤海大道二期工程,新建通屯油路1500公里,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
民航。建成大连新机场,建设3-5个通用机场。
2.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能源设施进一步完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城市电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分别达到99.977%和99.83%。供热、供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实现措施: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能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重点加强能源设施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新市区重点加强普湾新区的能源设施建设,建设变电设施、热电联产以及燃气设施。黄、渤海区域组团内,“七区”重点加强电源和热源点建设,不断完善电网网架等电力设施;“九节点”重点加快实施国家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转变供暖方式,大力实施集中供热。
——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编制全市天然气发展应用专项规划,推广天然气热电冷供热方式,落实天然气价格,制定出台天然气利用的优惠政策。建设城市燃气的液化天然气(LNG)备用气源站,保障城市天然气供应的战略安全。普湾新区,要加快编制普湾新区燃气规划,推进实施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供项目,建设天然气供暖设施替代燃煤供暖设施,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七区”,要加快各区域天然气利用规划编制,研究建设沿渤海侧和黄海侧天然气管道,推广天然气在民用、发电、供暖、交通等领域应用。其他重点区域,要在天然气主管网附近地区建设分支管网,实现城镇聚集区燃气利用,重点推进居民用燃气和燃气供暖项目的实施,在距离主管网较远或无法铺设天然气管道的区域建设小型LNG接收站。
第二阶段目标:
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供热体系进一步健全,天然气的使用比率大幅提高,为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农网供电可靠性接近城市电网水平。
实施措施:
继续加强电力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大连多回路500千伏线路与辽宁中部电网互联、220千伏电网分区运行的电网架构,进一步提高大连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加快推进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庄河南尖核电、大型热电联产电厂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
完善热电联产项目和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布局,继续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在大型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建设一批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项目,完善各类供热发展和扶持政策。
继续推进天然气气源建设。利用LNG接收站和大连-沈阳天然气管道,形成国外液化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和阜新煤制气等多气源供气的局面,推进天然气的广泛应用。
3.水源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建成保障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基本理顺水务管理机制,实现水务管理由行政管理一体化向行业管理一体化转变,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初步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环境。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8.5亿m3,城镇自来水(包括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全面实现饮水安全,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达标率80%以上;全市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16.9亿m3以内。
实现措施:
——加快构建现代水务体系。根据全域城市化水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源涵养区、现代高效农业节水区、水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治理区3个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水务建设重点,构建水资源调配体系、全域化供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健康体系、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务行业支撑体系。
——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水系连通联调工程、规模化海水淡化并网工程、全域一体化供水工程、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防洪达标工程、碧水生态修复工程、亲水景观建设工程、节水型社会提升工程和智能水务工程。
第二阶段目标:
建成更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形成科学合理水务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大连特色水生态文化景观,打造水务现代化发展样板城市。全市供水能力达到23.5亿m3,全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措施:
加强供水能力建设,新增供水能力5亿m3。加强自来水网建设,实现自来水管网(包括集中供水)全覆盖。实施新的境外调水工程,新增境外调水量2.5亿m3。
建成瓦房店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庄河电厂、大连华能电厂海水淡化项目二期工程,全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t/d。
开展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段建设,全市湿地覆盖率达到35%。建成庄河入海口、复州河入海口、鞍子河入海口、北大河入海口、碧流河入海口湿地公园(花园口)5个城市湿地公园。
4.环保设施一体化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中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45%。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镇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体系布局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
实现措施: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及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主城区及新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22座,再生水利用设施12座,污水配套管网452公里;渤海组团和黄海组团新建污水处理厂40座,再生水利用设施11座,污水配套管网196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6万吨,再生水日回用能力48.7万吨。新建4处污泥处理设施,新增污泥日处理能力900吨。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旅顺口区生活垃圾焚烧厂、金州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瓦房店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庄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800吨;新建46个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和300个小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初步建成中心城区、旅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瓦房店(长兴岛)、庄河(花园口)和长海县7个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第二阶段目标: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以上,中心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实现措施:
继续推进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污泥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对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促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向资源化发展。
五、发挥三个中心的服务作用,拓展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快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对物流、资金、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集散和配置功能,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对全域城市化的支撑能力。
1.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基本完备,各类航运生产要素的集散和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
实现措施:
——完成港口布局建设。发挥我市沿海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沿黄、渤海两翼构筑以大窑湾港区为核心、以太平湾港区和长兴岛港区为重点,其他港站为补充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集群体系。其中,大窑湾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滚装汽车及大宗散货运输,同时依托良好的城市金融商贸环境,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和现代物流;太平湾港区重点发展杂货及内贸集装箱运输,大力发挥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最终发展成为我市渤海一侧面向腹地的综合运输港区;长兴岛港区以服务于临港工业为主,兼顾综合运输功能;旅顺新港(羊头洼、双岛湾)、登沙河、松木岛、三十里堡、皮口、庄河等港区以服务于港区后方临港工业园区为主,兼顾周边地区运输需要,栗子房港区作为大连港未来发展的预留港区。庄河港加快发展中韩国际客滚运输。
——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大窑湾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窑湾北岸集装箱码头建设。全面启动太平湾港区开发,加快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完成长兴岛港区航道、防波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兴岛公共港区建设,加快推进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开发。加快临港工业区配套港区开发建设。研究推进庄河港改造工程。适应岛屿旅游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安全、高效、舒适的陆岛交通运输体系。
——全面提升港航服务功能。重点加强航运交易、金融、信息、人才等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船舶物资交易市场、航运人才市场、航运金融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院、航运信息研究院为平台,加快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专业化航运服务市场及软实力研究机构集群。继续完善大连航运指数,不断拓展指数功能,打造区域性及国际性相结合的大连航运指数服务体系,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目标: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资源配置中心。
实现措施:
继续加强航运中心设施建设。建成大窑湾北岸航道、防波堤、集装箱码头、物流园区、集疏运通道以及大窑湾国际集装箱港区。加快推进长兴岛商业港区开发建设。建立健全港口规划管理体系。规范港口建设和经营市场。鼓励发展港口行业协会。
进一步提高港航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国际航运中心专业化航运服务市场及软实力研究机构集群建设,提升航运交易、金融、信息、人才等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水平。
2.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货物周转量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55%左右。
实现措施:
——建设和完善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大连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大连汽车物流城、长兴岛物流园、国际都市渔港、大地半岛仓储物流园、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国际物流中心、大连综合国际物流园、庄河物流园、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冷链物流园。完善并提升大窑湾保税港物流园、羊头洼物流园、香炉礁物流园的功能。规划建设中铁铁龙大连特货综合物流基地、新机场空港保税物流园、旅顺大型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和水产品物流仓储基地、瓦房店太平湾物流园。
——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积极营造物流企业发展良好环境。支持物流企业深度挖掘物流需求,提高物流市场和客户资源的整合能力。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东北腹地主要内陆城市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重点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在大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地区总部。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个性化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
——建立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以物流节点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东北铁海联运信息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业务资金结算平台。加强城市自身生产生活物流的组织,建设城市消费品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第二阶段目标:
实现物流要素和物流服务高度集聚,承担全球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服务的功能设施齐全完备。物流企业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流产业层级多样合理。国家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地位确立,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成。
实现措施:
积极推进区域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地区整合,提高物流网络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与各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支持发展物流科研机构,占领物流服务高端市场,引领区域物流发展。
3.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全面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金融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年均递增16%以上,占东北地区比重超过22%,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实现措施:
——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重点构筑人民路金融商务区、星海湾金融城、高新园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保税港离岸金融中心和大东沟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五大金融功能区。争取人民路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区。着力开展东港金融集聚区、星海湾金融城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星海湾金融城三期工程。积极争取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规划建设新市区、黄渤海区域组团的金融聚集区。
——支持期货中心快速发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品种、区域、创新、信息化、人才、国际化发展6大战略,加快期货品种研发、期货交易主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大商所新增期货新品种5个,引进期货公司总部及营业部30家,期货交易量、交易额年均递增10%。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全面发展资金市场,争取引进10家银行功能总部、10家商业银行,设立10家村镇银行,全市存贷款余额年均递增16%以上。创新发展保险市场,新设或引进15家保险机构、20家保险中介机构,保费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理赔给付年均递增1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上市公司50家,证券交易额年均递增18%以上,新设产业基金10只,私募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农村金融倍增计划,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涉农地区主要金融指标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加快发展融资服务体系,有效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鼓励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加快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投资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和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壮大金融总部。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优做强现有金融总部,提升金融总体实力。加快推动法人金融机构在全国的网络布局,提升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筹设新的法人机构,推动设立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填补我市金融机构领域的空白。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壮大地方金融实力。
第二阶段目标:
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在东北亚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主要金融指标年递增15%,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2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实现措施:
加快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重点核心功能区基本建成,集聚和辐射效应显现。
激发金融体系内在活力,推动法人机构做优做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直接投资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发展期货市场、资金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建设金融人才培育基地,加快推进金融中心人才建设。
六、加快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发挥产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重点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1.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以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服务业就业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6%,建设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实现措施: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于“三个中心”,以集聚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和商务会展业。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核心,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依托高新园区动漫走廊,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基地。完善商务会展设施,打造区域性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加快建设好大连金石文化旅游区,并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区。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构筑与服务民生相配套的现代商贸服务六大体系。建设和完善大连国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旅顺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北方粮食交易市场等20个大型专业商品交易市场,提升青泥洼桥、长春路、西安路等商业中心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新兴商业区。继续开展放心菜店和“早餐”工程,推进“千村百镇”市场建设。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东北亚著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旅游集散地。
第二阶段目标:
提升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水平。服务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争取达到5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8%;服务业就业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5%,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新格局。
实现措施:
依托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集中、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业体系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继续强化“三个中心”建设,拓展文化创意、医疗保健、节能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发展热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促进商业、旅游、教育等传统服务业向网络化和现代化发展。实施创造力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推动外向型经济由产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软件、金融、物流、医疗和人力资源等领域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2.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依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保持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态势,推动四大支柱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16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4000亿元。
实现措施:
——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优势项目,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和整体优化,着力培育石化、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与服务外包、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及装备8个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服装纺织、新材料、精品钢材、节能环保与资源再生、电力设备器材、生物医药、新型建材、轴承8个产值规模在200-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增强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大幅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推进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和低碳化方向发展。石化产业,要以建设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提高石化产业聚集度,全面提升石化产品深加工的比重,形成炼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强在高档数控机床、风力发电设备、核电产品、高端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高端轴承、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研发和制造能力,打造世界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制造业,要依托大连船舶重工、STX、大连中远造船和大连中远船务四大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长兴岛、旅顺、三十里堡和大连湾4个船舶及配套产业集群,提升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打造世界级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信息制造业,依托英特尔芯片项目,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光电子和半导体光伏、半导体设备等产业,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花园口新材料产业基地、瓦房店新能源产业基地、旅顺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金州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甘井子海洋工程基地、高新园区软件基地、辽宁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培育旅顺绿色经济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区等新绿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推动装备制造、石化、船舶、电子信息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第二阶段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0亿元;石化、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6个产业集群的产值均达200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装备、服装纺织、新材料、节能环保与资源再生、船舶与海洋工程、5个产业集群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实现措施: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限制和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引导企业加快升级步伐。
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重化工业向高、精、专方向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现有产业集群。着力培养一批新兴龙头企业,打造新兴的产业集群。
3.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生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0%,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98%,科技贡献率达到64%。
实现措施: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以综合农业园区、特色休闲园区、优势产业基地和现代海洋牧场等农业发展聚集区为载体,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八大农业”产业功能融合发展,持续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扩大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增加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利用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素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加农产品出口。
——强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科技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支持涉农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器与中试基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和专利成果。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公益性、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品牌体系,建设国家级全产业链标准示范基地和品牌展示中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田水利、渔业、流通体系等设施,实施重点流域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全域生态河治理工程,全面推进青山生态系统建设,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整理和田间林网、路网建设。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完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农业减灾抗灾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和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第二阶段目标: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方式更加合理,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6万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9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8%,无公害农产品覆盖率达100%。
实现措施:
加强特色农业聚集区建设,推动八大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特色农业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加大农田水利、渔业、流通体系等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完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健全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七、提升内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构建全域开放格局,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前沿和桥头堡。深化区域合作,集聚发展要素,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1.深化对外开放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第一阶段目标:
以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为支撑,以政策功能区为先导,覆盖四大城市组团,由南向北、梯次推进的全域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要达到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对外直接投资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倍。
实现措施: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以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为主,加快编制新区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新区,打造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为基础,加快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建设,并积极争取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示范区。积极向国家争取长兴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全力推进长兴岛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大力支持花园口经济区、旅顺开发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日本产业园建设,打造以日本产业为主的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按照各城市组团的功能定位,突出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推动城市组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招商。主城区组团重点引进发展港航服务、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贸物流、软件和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新市区组团重点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文化教育等产业;渤海城市组团重点引进发展石化、造船、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黄海城市组团重点引进发展循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石油化工、食品精深加工、旅游等产业。主要面向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引进500强等跨国公司投资项目100项以上。进一步扩大境外上市、发债和吸引国际基金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一般贸易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逐步向自创品牌转变。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加大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等服务贸易出口。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新建、兼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承建国家援外项目,大力承揽援外工程项目。建设外派劳务基地,规范和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全域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市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实现措施:
用足用好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一步提升我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
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加大跨国公司招商力度,建立引进好项目、大项目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完善口岸贸易服务环境。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大幅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2.加强区域合作的目标和实现途经
第一阶段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措施:
——重点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及东北腹地的合作。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辐射东北地区的主要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促进区域科研项目产业化研发合作。推进与东北地区各主要经济区在产业发展、对外招商、投资促进机制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积极拓展与环渤海区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加大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贸交流和项目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域城市化的开发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和项目包装力度,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第二阶段目标:
形成长期规范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实现措施:
拓展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腹地、环渤海区域及东南沿海地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务实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构筑长期规范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
八、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
1.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第一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生态安全新格局。林木绿化率达到50%以上,陆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措施: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保护“三山三岛五湾、半岛半山半城”的自然山水格局。严格控制城市西部山体、北部山体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城市南部山体脉络的连续性和较好的景观及生态效果。保护山海间生态廊道、山体间生态廊道、道路景观视廊以及广场景观视廊,重点打造通向各个海湾的城市滨海绿色通道。构建主城区与新市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
——加强陆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海防林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生态河建设工程、矿山(坑)植被恢复工程、荒山造林补植工程、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工程、丹大高速沿线绿化工程、哈大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村屯和园区绿化工程及道路绿化工程。加强矿山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整治、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完善农村生态防护林网建设。
——加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型岸线的保护力度,重点保护好南部滨海景观生态。维持太平角、旅顺小黑石、小平岛玉皇顶、海王九岛、石城岛等96处典型地质遗迹的原生性。加强复州湾、黑石礁湾、塔河湾、青堆湾、前庙湾等海湾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金石滩、傅家庄、棒棰岛、星海湾等83处沙滩浴场的完整性。修复仙浴湾沙质海岸、旅顺大黑石沙质海岸、庄河湾三河入海口等典型生态系统。加大对生态保护区、岛屿、湿地的保护力度。
——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我市北部地区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水库清淤、河道生态治理、污染源搬迁和生态移民等工程,加大对水源保护地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调统一的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环境应急资源储备,增强预警防控能力。建立专家技术支持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目标:
林木绿化率进一步提高,陆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更加完善,矿山环境得
第四篇: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
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6个市、17个县和县级市、255个镇组成,所辖的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800多万。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16座,其余是不足1万-10万的小城镇。城市和小城镇密度分别为2.73座/万km和43.59座/万km,城镇密度合计为46.32座/万km,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城镇在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沿海经济带所辖城镇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机遇。在全省城市化率已达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恰逢其时。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编制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城镇、土地等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序和布局,以有效的资源供应来保障城镇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应用和推广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技术,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挖潜力度,提高对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222
积极开拓资源利用的新领域,如城镇各项建设尽量利用这一区域数量较大的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重化工业的生产用水更多使用海水,积极开展尾矿再利用,以及适度提高国外矿产、能源资源的利用比重等。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层面要积极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治理废水并重复利用,回收利用高炉煤气等;开发园区要合理编制产业规划,形成产业链的闭合链,如将矿渣和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以及不向海洋设排污口等;城镇层面要加强各类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如规划环评确定的生态效益目标要实现零排放,以及生态城乡一体化等。另外,还要努力克服资源环境对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为。强化土地、生态等专项规划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设计和不断完善土地、环保、投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为了促进全域城镇化形成和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对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作用,应努力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不同规模等级城镇有序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沿海经济带要强化大城市辐射作用,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且在具体城镇发展上要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城市仍然是沿海经济带全域城
镇化发展的重点,但应该鼓励探索存量挖潜的发展模式,不能继续片面追求增量扩张,而且大城市作为区域核心的角色要明确,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城镇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中等城市数量上的不足已成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主要缺点之一,今后应大力发展。在目前沿海经济带的县级市当中,除瓦房店市以外,其它均为人口不足20万小城市,应将其中的庄河市、凤城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等目前人口已近20万的小城市尽快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不足也使得沿海经济带的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塔基不稳,随着上述几个小城市升格为中等城市,增加小城市数量也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应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县城发展为小城市。目前,沿海经济带上的小城镇数量不少,但集聚人口、产业的能力尚且不足,因此要抓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在推进乡镇合并的同时,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并注重突出各自特色,避免发生千镇一面的现象。
三、重视民生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乡形态和功能
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不仅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也是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重点是要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沿海经济带要从提高和完善城镇综合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尤其是民
生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供水、供气和公共交通,搞好城镇道路交通、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增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与承载能力。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城镇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害。为促进各类民生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注重整合财政资金,提高投入效益;整合各级各部门人力、物力、资金,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一体化建设,提高社会共识和参与度;引导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入农村。
四、深化与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改革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放宽迁入城市农民准入
条件,实施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制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进城购买住房。凡是自愿放弃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到城镇购买商品房定居的农村居民,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经济奖励。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鼓励村级集体资产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在各级政府做好规划主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使沿海经济带实现产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在产业向工业园区
集中过程中,坚持以高端、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经济产业为发展之路。在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过程中,引进市场机制,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合理规划都市型农业产业集聚区、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在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过程中,注重多村整合的新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就近就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住在环境优美、舒适敞亮、生活便利的社区中。同时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经过整治后,可以复耕,部分可以经营,其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以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篇:关于推进城市化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推进城市化工作情况汇报
去冬今春,市推进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在进行全市推进城市化工作考核的基础上,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实际,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入手,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城市化工
作开局良好。
一、基本情况
1、加快推进城市化观念得到强化
经过对2005年推进城市化工作情况通报,各县(市、区)触动很大,呈现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县(市、区)领导对推进城市化工作的思想更加统一,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明确,实现了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各地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在夯实基础、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破除发展障碍等各方面,均推出了新的举措。章贡区从工作大局出发,把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工作列入了对乡镇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瑞金、龙南两地围绕建设次中心目标,认真着手城市规划设计的修编;会昌县年初提出“三城”同创目标,加大县城建设力度;信丰、于都、南康等地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协调和督导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化,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已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抓城市化工作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2、城乡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顺利进行。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各地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深化细化规划、提高规划覆盖率为工作重点,县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进展顺利,村镇规划编制进度加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区有18家勘察(测)设计院、275人通过以技术下乡、结对帮扶、无偿支援等形式支持县(市、区)开展地形测绘和规划编制工作;募集社会资金采购了测绘专业设备支持村镇地形测绘工作。针对基层技术人员不足、个体工匠水平低和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启动了村镇地形测绘技术培训和“农民自建住宅、村庄规划编制”两个科教片拍摄制作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完成3373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累计完成20167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赣县、宁都、信丰、于都等地加大规划编制力度,采取聘请高校、规划院所,对县、镇(乡)、村规划编制进行打捆,规划编制质量明显提高,速度明显加快。
中心城区去年启动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已进入纲要规划成果专家评审阶段,站东区(沙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进入规划成果专家评审阶段,水西湖边、水东梅林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前期调查,西城区(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进入最终成果验收阶段;在今年新启动的规划编制中,沙石片区和火车南站片区的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已完成,章江新区城市中央金脊地段的城市设计已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南市街、灶儿巷、姚衙前等3片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含建筑方案)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创新区和潭东片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已完成控制测量的选点埋石工作。
二是城乡规划管理得到加强。为加大规划执行力度,树立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根据建设部、监察部的统一部署,我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全面启动。全市行动迅速,年初下发了活动通知,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各县(市)均相应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起步良好。同时,中心城区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时有效地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出台并实施了《××市中心城区违法建设行政责任追究办法》。4月1日起正式实施《××市村庄规划建设与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有力促进了我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
3、中心城区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
一是改革征地拆迁工作体制。为解决征地拆迁瓶颈问题,潘书记亲自进行专题调研,经过反复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中心城区征地拆迁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相关责任部门积极展开工作,做到机构、政策、人员全部到位。体制改革以后,章贡区高度重视,由一把手挂帅成立了工作指挥部,责任分工明确,思想认识到位,以高昂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当中。目前抽调专人组织了宣讲团,即将深入章江新区农户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与此同时,一方面抓好制止违法建房行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另一方面积极抓好违章建房清理整治,明确了今年需拆迁的范围,拆迁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从现在情况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区征地拆迁难题有望破解。
二是实行了领导挂点项目督办制。中心城区各层次规划基本到位,章江新城区各项配套设施却相对滞后,影响了中心城区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实力。为加快中心城区尤其是章江新城区建设步伐,对40个市政基础设施及基本建设项目实行了“领导督办、责任单位牵头、业主负总责、职能部门配合”的工作责任制,市领导根据工作分工,对相应的工程项目已展开督办和调度,指导和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所挂点项目年内开工或竣工。目前,各个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三是探索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有新进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方面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外地经验,3月下旬已组织人员赴九江、南昌考察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着手筹备中心城区开展综合执法的申报工作,争取6月上报省政府。同时,市容监察日常管理得到强化。中心城区开展了“星级路段”评选、“示范工地”评比活动,组建了市政设施管护中队。开展了市容整治专项活动,人行道违章停放汽车、占道修车等违章行为得到较好的整治。
4、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继续以城市道路、给排水管网、城市燃气、园林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投入,积极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今年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安排开行贷款项目8个共219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7个共21000万元,城发融资项目7个共23500万元,财政投资项目4大类34小项共5000万元,总计138200万元。其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幼儿园已封顶,正进行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计划6月1日如期开馆开园;“123”工程会议中心大楼外装饰工程、别墅式办公楼主体结构和全部外装饰工程已完成;章江大桥、飞龙岛大桥建设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已开展地质钻探、勘察,计划7月1日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工程已完成管道铺设1000米、1#泵站地下部分已完工,厂区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并报省发改委审批,预计6月可开工建设。市政中心北区工程、赣南假日酒店、文峰北路北段(105国道改建工程)工程、新区农民返迁安置房、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廉租房c组团、游泳馆、少儿体校、营角上-黄金广场浮桥工程等9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计划于4月28日举行奠基开工仪式。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支撑平台,全市工业园区注重集约发展和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较短的时间内破解了征地拆迁等难题,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区内路网全部拉开,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厂房建设明显加快。
二是住宅建设发展良好。中心城区廉租房建设加快,一期工程b组团1.85万平方米247套住房已封顶,二期工程已办理完土地使用权手续。危旧房改造正式启动,一期工程东郊路以西地块危旧房拆迁补偿安置及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已召开拆迁听证和动员大会,完成了立项和规划选址工作,正办理土地使用权手续。农民返迁安置房工程加紧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施工图设计已展开。
5、抓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提升城市品位
今年,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年初,召开了动员大会,抽调专人成立了创建办(下设四个工作组),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责任,实施月督查、季调度工作制度,对创建目标采用倒计时督办,强势推进各项创建。抓住春季植树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活动,中心城区已完成公共绿地补植花灌木30多万株、行道树1700多株。同时,县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也已展开。对安远、于都等10县(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会昌、信丰、于都等县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在创省级园林城市成功的基础上,大余县已着手开展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此外,××市古城墙保护工程项目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针对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存在的质量低劣、品位不高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开展规划建设创精品活动,并设立了“金边瑞香”奖,动员县市建设各方主体全员参与,组织优秀规划设计、优秀建筑设计、建设工程(含市政工程)三个方面的“十佳”项目的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为做优做美城市环境,中心城区在巩固红旗大道、文清路等路段整饰成果的基础上,从3月份开始,继续对东阳山路、健康路、厚德路临街建筑立面进行全方位的整饰美化,计划9月底结束。
二、存在问题
1、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
大部分县(市)规划工作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城镇规划编制滞后;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数字化地形图和控规覆盖率低,影响了县城(镇)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中心城区及县城的辐射带动力不足,各县(市)普遍忽视圩镇建设管理,中心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滞后,中心村镇人口聚集作用发挥不够。
2、城市化发展路径有待探索和完善
对区域产业、人口资源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具体应对措施,尚未突破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的多元动力机制难以形成,引人进城机制缺少实质性举措。中心城区虽然出台了15个城市化配套政策性文件,但由于宣传不力,执行落实不够,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各县(市、区)也存在结合实际深化细化配套政策不足的问题。
3、中心城区尤其是章江新城区建设速度迟缓
一是征地拆迁瓶颈仍未完全突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众多项目征地拆迁无法进行,影响了新区建设进程。如章江新区9.6公里的四条城市主次干道早在去年7月份施工图设计就已完成,但因拆迁不到位,难以实施;黄金广场因拆迁问题而信访不断,影响了周边94亩土地的出让。
二是城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心城区仍有部份社会关注、市民反映强烈的工程急需建设,由于资金问题而一再推迟;由于历史欠帐大而今年仅安排500万元用于园林工程,投入严重不足使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达标验收增加了难度;即将开工的重点工程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如章江大桥、飞龙大桥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三是中心城区工程进度缓慢。一些已开工或即将开工的工程,因协调督导不够,进展依然缓慢。如章江新区急需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建设,虽然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各部门主动靠前指导、落实不够,导致配套不齐、服务功能滞后、人气不旺;污水处理厂建设作为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硬指标之一,视目前建设进度,要确保如期竣工投入运营问题较大。
三、工作打算
1、加大对城市化工作的督查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力度,在总结与完善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制定2006年城市化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调度,真正形成推进城市化的工作合力。以创新的思维与举措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尤其要重点解决征地拆迁、户籍管理等影响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切实消除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首先,加快征地拆迁进度。计划于4月15日——4月30日实施以下项目:兴国中路恢复施工(涉及用地单位及项目分别为:市卫生局急救中心、市公安局章贡分局警务中心、政府收储用地及长塘村农民返迁安置房用地);腊长七组返迁安置宅基地块(该地块为黄金三路、京九二路、新区小学等项目征地拆迁所涉农户的安置宅基地)的分配;南外街道办事处红旗村文清实验小学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新区小学恢复施工。5月1日——6月30日实施以下项目: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市公安局技侦大楼、市工商局办公用地、商检局、市工商联、联通公司、消防支队等六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飞龙岛大桥及引道、杉木树下路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以及其它前期未完成的项目。
第二,加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力度。对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明确建设项目时序,采取倒计时的办法,加快各项工程建设。对影响创建工作的公共绿地和污水处理厂等重要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确保2007年创建达标、申报成功。
第三,加快老城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廉租房和危旧房改造建设,强化城市日常管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做好提升优化工作,力求恢复其活力,使老城区成为适宜居住、购物和旅游的新区域。
3、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扎实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督促县市加大规划投入,提高规划覆盖率,强化规划实施与监管;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管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要素集约能力;塑造城镇特色,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工作机制,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中心镇和南康唐江、信丰古陂、赣县白鹭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架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城建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支持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县(市)工业园为依托的工业园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以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以及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发展提供便利。从而为扩大城区规模、吸引和聚集人口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