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

时间:2019-05-13 11:1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划原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划原理》。

第一篇:规划原理

1、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

2、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3、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100%

4、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100%

5、日照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6、热岛效应: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

7、温室效应: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

8、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因夜间地表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上热下冷,在城市上空出现了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9、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0、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1、绿地布局形式:块状带状楔形混合状

12、绿地形态要素:网状(带状)绿地系统楔形环状块(点)状 13产绿地,、城市绿地分类:G3—防护绿地,G1—公园,G4—居住绿地,G2—生G5—附属绿地,G6—生态景观绿地 按所有权分类:公共性绿地、专属性绿地、私有性绿地。

14、十大用地指标: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 ; 仓储用地W ;工业用地M ;对外交通用地T;

道路广场用地S;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 绿化用地G; 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Ⅰ、61.1—75.0㎡Ⅱ、75.1—90.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

规划人均单项用地建设标准:居住用地18—28工业用地10—25。道路广场用地7—15‘ 其中公共绿地≥7(㎡/人)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 20—32;工业用地 15—25;

绿地 8—15道路广场用地 8—15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15、各大用地的坡度:工业用地0.5%~2%;城市主要道路0.3%~6%;机场用地0.5%~1%;铁路站场0~0.25%; 居住用地0.3%~10%;次要道路0.3%~8%;对外主要公路0.4%~3%;绿地 可大可小

16、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特点:(1)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共起,验证和示范阶段(2)1851年——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展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3)1950年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城市发展四个基本时期:1)绝对集中2)相对集中3)相对分散4)绝对分散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

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城市化的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反映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特征: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自下而上型的特点;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17、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8、城市规划发展趋势:1)全球城市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城市全球化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西方各国政府多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原来的物质建设规划与近今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科学文化发展计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观点新理论互相结合,以系统论的观点求其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发展,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思想在大多数国家得到重视和应用。城市群布局(也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一大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环境时代”、“旅游时代”、“文化时代”,并向“生态时代”迈进。新时代的城市特点:环境、文化、游憩、生态等观念在规划建设当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城市设计从环境概念的全面深化开始着重思考“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关系,并且不再停留在视觉艺术的层面,而是让人在环境中得到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与形态。相应地出现城市一、二、三产比重的调整,三产从业人口大量增加;城市控制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点和全新的居民点体系相继问世;城市郊区化运动有了新的变化,美国等城市的企业相继搬到郊区并实现了从集中向分散化的转变。

19、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20、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21、城市人口计算公式=现有人口*(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的年次方。用地规模=人口×用地指标

人口容量P=城市平均人口密度b×城市用地规模S22、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因素:1)自然条件 2)人工环境 3)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 4)规划及政策性因素 5)其他因素

23、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业,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按性质分类工业城市 交通港口城市 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特征:动态特征;多元化特征;纲领性特征;主客观结合的特征。城市性质的依据:

1、以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与分工

3、城市的其他主要特点按城市性质所划分的主要城市类型:综合性中心城市、产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

24、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1)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 3)城市的其他主要特点 25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城市发展方向:指城市各项建设规要方向。

26、城市化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0%—7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27、大伦敦规划: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主要改造特征:控制工业,改造旧

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万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绿带圈:为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郡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28、田园城市:通过建立一系列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效的城市生活与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并对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做了限制。田园城市的构想: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捷交通联系田园城市的贡献:a、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b的规划思想体制,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设想一种先驱性模式,一种比较完整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c、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他提出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有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铁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田园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区别 :田园城市不同于卫星城市,虽然田园城市是卫星城市的思想渊源,而且结构类似,但是本质区别在于:卫星城市中心城市与卫星城的规模、功能相差极为悬殊,是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一种疏散手段;而

田园城市是一组中心城市与周边田园城市规模、功能相差不大的平衡组团。

29、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0、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1、修规: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2、道路交通模式:a、以小汽车为主体的模式:如发达国家的分散型城市 b、以轨道公交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的交通模式:如发达国家超级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c、以小汽车为主、公交为辅的模式:如北美,欧洲多数城市d、公交小汽车并重:如香港,新加坡e、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辅的交通模式:多为发展中国家

33、道路等级: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34、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 值,道路指有铺装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35乘客上下或货物装卸的短时间停放,以、静态交通:指车辆的停放,包括因及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放。

36、管线交叉退让原则:压力让重力自流管径小让管径大宜弯曲让不宜弯曲临时的让永久的支管让干管 工程量小让大的 新建让现有 检修次数少让多

37、管线布置原则:

1、竖向规划对城市用地高程的规划

2、布置原则·统一高程、坐标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留有余地 ·减少交叉和危害程度

3、平面布置 ·道路、建筑平面位置、坐标 ·管线平面位置、坐标

4、断面布置 ·道路断面尺寸 ·表明与建筑、道路的距离 ·各种管线之间的关系

38、三大宪章: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

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成似乎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马丘比丘宪章: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北京宪章:保护地域文化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在马丘比丘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通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的规划,就是解决城市划分成区的办法。马丘比丘提出不应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动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丘还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39、盖迪斯的区域规划《进化中的城市》 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牢固的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贡献: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

40、盛行风向与城市生产、生活用地布局布局原则: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41、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42、风玫瑰:城市规划中采用按照气象统计资料编绘每年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统计表,直观的表达特定城市的风环境特征,形似玫瑰的累年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图。

43、邻里单位主要内容: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律 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他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4、城乡规划期限:总体规划一般为20年,城市近期规划一般为5年,镇近期规划期限可以为5-10年,乡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5-10年,村庄近期为3-5年。

45、总体规划成果分2部分: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46、城市规模划分:100W人以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W以上,中等城市20-50W,小城市20万以下,最低限6—8W人 城镇2000人以上。

4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8、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

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不太适合大城市。问题:对未来的进一步扩展会带来问题。模式:: 1网络状:形态规整,有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在布局上的单调性。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的扩展,但是不易于形成显著、集中的中心区。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的地区。环状放射式: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城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模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不适于小城市。

城市分散式的布局:定义: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个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方式。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大城市应该以分散式布局为主。模式:组团状: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森林分隔。带状: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的交通轴线两侧发展。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例;深圳。星状:是多个线型城市的叠加,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环状:是带形城市在特定抢矿下发展的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活泼、山体呈环状分布。功能分区之间联系较方便。卫星状:一般指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外围小

城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文化生活方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多中心: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逐步星辰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伊籍小的轴线。

第二篇:同济规划原理试题

历年考题汇总

200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9分,每道题不超过200字)1,划分居住区各种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是什么?

2,简述住宅区中机动车停车的各类布局方式及其特征。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禁建区”主要包括的哪些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 6,在城市总体布局时,风玫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7,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心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

8,简述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点轴开发模式的特点。9,简述北宋东京的改建规划和布局特点。10,简述欧洲中世纪“如画城镇(Picturesque Town)”的具体表现,可用实例来分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每道题不超过500字)

1,分析居住区规划的“均好性”要求对规划布局的影响和需要注意的问题。2,分析大城市总体布局中采用的环形放射状布局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3,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城市规划的思考要点。

2006年规划原理题回忆

一、简答题(10*9)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为什么要分级设置?

2、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要点。

3、围合空间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作用。

4、体育中心的布局考虑哪些因素。

5、芒福德说“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对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进行区域条件分析。

6、城市总规阶段为什么要进行用地适应性评定?

7、近期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

8、我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重点问题。

9、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

10、巴西利亚的规划要点及简图。

二、论述题(3*20)

1、建设城市外环路是不是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蔓延?

2、试举一你熟悉的住宅区,分析规划存在的问题,要求画出分析图。

3、我国城镇化的重点问题及对策。

简答2 考了个去年考过的题,车速与车流量的关系

简答1 居民出行特征的内容,交通规划如何将这些方面的问题做好 论述题 1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论述题2 从居民出行以及优化交通结构的角度论述交通一体化战略的意义以及基本对策

2005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一般不超过150字)

1、简述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城市空间布局组织关系。

2、从体现城市土地经济价值角度简述城市用地分布特征。

3、简述城市特色构成要素及保护对策。

4、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5、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6、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7、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

8、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9、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二、论述题(每题20分,一般不超过200字)

1、论述不同交通政策(如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或以私人小汽车为主)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互动关系。

2、城市规划为什么和如何对于城市建成环境进行开发控制的。

3、为什么住宅区道路规划主张分级衔接和通而不畅。同济大学2004年城市规划原理考研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1.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同济大学2003年城市规划原理考研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城与廓的概念

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同济大学2002年城市规划原理考研试题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6.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8.我国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9.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的关系。

后5道题中有两题15分,余每题10分。同济大学2001年城市规划原理考研试题 简答: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城市土地区位对于土地用途的影响。

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4、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5、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改造的关系。

6、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网络特征。论述;、1.你对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谈谈在规划控制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概念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小城镇发展的意义。《城规原理》2000年试题

一、专业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城市化

2、规划区

3、历史文化名城

4、历史街区

5、风玫瑰

6、管线综合

7、可达性

8、需求管理

一、简述(第一题7分,其余各题5分,共22分)

1.绿地率和公共绿地比例这两个规划指标在居住区规划中各自的作用 2.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 3.

区位理论及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4.

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每题18分)

1.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对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

3.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你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1999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专业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住宅区

2、社区

3、城市结构

4、城市形态

5、区位

6、区划(zoning)

7、区域规划

8、土地开发

9、城市开发

10、“一书两证”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及兼容控制的意义。

2、城市设计的作用。

3、列举并简析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

4、科析城市建设中市场导向的对立和统一。

5、我国分几批公布了多少个历史文化名城?

6、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7、法国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九九八年

一、名词解释(1-5题3分,第6题5分)

1、绿地率

2、城市规划区

3、城市公共开发

4、逆城市化

5、配建水平

6、工业区位论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析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较以前有哪些变化,宜采用哪些具体的策略?1)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等影响因子。(土地与房产的市场化、社会分化——居住区分区异化2)概念变化的体现,居住区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化、景观与交通、老龄化、需求标准结构、日益闲暇化、公建配套标准)3)居住区设计设计原则上的调整、项目设置上的弹性、公益与赢利性、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配建标准上的灵活、项目资金筹措上多渠道化,信息智能化的远期需求。(人口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笔者的个人分析

2、论述中心地学说(central place theory)的主要概念及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3、论述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模式。作一简图示意以有机疏解为目标的分区组团布局模式。一九九七年: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

2、城市公共开发

3、城市居住区

4、日照间距系数

二、简述题

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

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一九九六年

一、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日照间距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一九九五年

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

1、可持续发展

2、分区规划

3、商务中心

4、货物流通中心

5、城市居住用地

6、邻里单位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一九九四年

一、名词释义(20分)

1、城市规划区

2、邻里单元

3、城市规模

4、土地级差

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第三篇:《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1、掌握: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

城市、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 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

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定义: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

特征:

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

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 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规划;

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背景: :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内容:

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

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3)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4)游憩问题:主要有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5)交通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缺陷:

形成了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变量,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思想是 50 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1aning)。

当时意义:

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尤其是在 19 世纪快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发展的大中城市中,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过度使用,设施不配套,缺乏空旷地,交通拥挤,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历史意义: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先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的局限,对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背景:

1977 年 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内容: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改变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着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思想:

1)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区,认为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2)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土地使用法规,公交优先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

托管理。

实质: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特点:

1)提出限制城市的规模: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2)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明日的城市》、《阳光城》伏埃森(Voison)规划 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缺少绿地,日照、通风、采光、游憩、运动的条件差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向高层发展,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宽道路、加强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实质:

城市集中主义 缺点: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用地分类

按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 8 大类、35中类、44 小类。BMW

USA

GR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居住用地 住区的类型与规模、类型:

1)按位置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城市住区 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 城市旧住区 3)按建筑层数 低层住区(1~3)

多层住区(4~6)

中高层住区(7~9)

高层住区(10 以上)

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规模:居住区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区 户数(户):

300~1000

3000~5000

10000~16000 人口(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占地(公顷):

4~6

10~35

50~100

其他划分: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街坊-居住组团-住宅群-单栋住宅

没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住区类型。没有一个城市只需要一种住区类型。每个城市的住区都有自己的类型和自己的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

邻里 单位 — 居住小区 —— 扩大小区 —— 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

邻里单位:

提出:1929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六个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2)边界(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开放空间(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机构位置(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当地商店(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居住小区:

我国从 50 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技术思想演进脉络;

住宅的类型与户型;

类型:

按建筑层数:低层 1-3

多层 4-6

中高层 7-9

高层 10 以上 按户型组合: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B 低层花园式:独立式/并列式/联立式【 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一般在 250--0 500平米之间。】

户型:

梯间式

每层联系的户数一般在 2-4 户。户数越少,更好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可作条式连接。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 4 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并列式((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联立式

为一栋栋住宅相互连接建造,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每宅占地规模为最小,面宽从 6.5-13.6 米不等。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课本 p505--507)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群体组合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类型: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居住区

800-1000m 小区 400-500m

组团 150-200m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的 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 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

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 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

避免千人指标因 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原则: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考虑因素 与规划结构相适应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形成各级生活中心 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常见的布局方式: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车行道

10-14

6-9

3-5

人行

2.5 以上 红线宽度

20-30

10-14

建筑控制线之间 8-10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自己添加)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 出口,设置 间距在 0 150 米以上,与道路 交角不小于5 75 度; 2)区内 尽端式车道长度 不超过 0 120 米,尽端设 2 12 x12 米的 回车场; 3)当 道路坡度大于 8%,应辅以 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 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内容: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规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 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 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用地性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 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 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1)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 集中布置;(2)提高土地 经济效益;(3)减少环境 干扰;(4)确保 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 不被占用;(5)保持土地使用的 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 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 不 违背 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 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 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宅区与社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2)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3)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4)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5)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 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 5km/h,即是 80mm/min】

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地 其他条块绿地 最小规模(公顷)0.4 0.04 0.04(宽度≥8米)

步行时间(min)

8-15 5-8 3-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 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宜采用 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 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 3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 建筑日照 阴影线 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3、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基本原则:

(1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 600 英尺(183 米)格子(2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 34 英尺(10 米),标准街道宽约 24 英尺(7 米)人行道至少 4~5 英尺宽(1~2 米)

(3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4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1)国家康居小区的 机动车停车按 0.2--5 0.5 车位/ / 户设置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 3)停车车位数 大于 0 50 辆,应设置 2 2 个出入口。

大于 0 500 辆时,应设置 3 3--4 4 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 净距大于 0 10 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 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0 10 米。

车辆 双向 行驶的 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7 7 米,单向不小于 5 5 米。

停车场布局

1)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

(地面车库 / 底层架空 / 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 /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2)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 3)路边分散式停车位 4)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相关规划类型; 我国部分地区对土地开发控制的探索。

第四篇:交通运输规划原理知识点

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1、交通战略规划——是长远的方向性规划,年限在20年以上。解决的问题有:

远景交通发展目标及水平

远景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

远景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客货运输设施的选 址及用地规模

实施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

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2、交通综合网络规划——着眼于整个交通网络,研究整个网络上各种线路、枢纽的定位与规模,以及这些建设项目的投建顺序,期限在5~20年。重点解决:

中长期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

中长期道路网络布局

城市公交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公交场站设施的分布及用地等 大运量轨道交通可行性分析

综合网络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

3、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近几年(1~5年)要动工的项目的具体方案规划。包括: 现状交通网络评估

现状交通网络的完善计划(项目划分及优先排序)

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阻塞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改造方案

近期大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建设资金筹措

建设计划的技术经济评价 出行(计量单位):交通元(人、货、车)由始点到终点为完成某种目的的一次移动,单位:出行数(Trip); 出行三个基本属性:

①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

② 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

③ 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一名上班族一天的移动示例

早晨,从家到公司上班。„„„„„„„„„„ 第1次

下午,去客户那里会谈。„„„„„„„„„„ 第2次

会谈完毕后,返回公司。„„„„„„„„„„第3次

傍晚下班后,与同伴去喝酒。„„„„„„„„第4次

晚上,回家。„„„„„„„„„„„„„„第5次

不作为出行的移动:

同一建筑物内的移动

在宿舍、公寓等同一建筑物内的移动不作为出行。

在同一楼内,向其他办公室、地下餐厅等处的移动不作为出行。另外,复合住宅(两层以上的住宅,1楼用作办公室、商店等多种用途)中从3楼去1楼买东西的移动也不算作出行。同一单位内的移动

同一工厂内从厂房到仓库、从仓库到办公室等移动不作为出行。学校内从一处到另一处上课的移动也不算作出行。

住宅新村、小区内从一栋楼向另一栋楼移动要作为出行。

在连续的农田、山林中耕作时的移动

在乡村的道路或农用道上所进行的耕作地点间的移动作为出行。

但在连续的农田内耕作时所作的移动则不算作出行。

在一段较短距离内玩耍、清扫、观光等时进行的移动

在一段较短距离内“玩耍、清扫、装卸作业、购物、观光、紧急避难”等不作为出行。铁道、营业性汽车的乘务员工作时的移动

铁道、营业性汽车(公交车)的乘务员在工作时所作的移动不作为出行。不过,上班、回家、外出商谈等和乘务无关的移动作为出行。另外,如果是个体职业司机,则填写全部出行情况。出行目的填写司机的目的,而非乘坐人员的目的。

去目的地的途中为买报纸或买烟等所作的移动

去目的地的途中,为了买报纸、买烟、买口香糖,或在小店喝牛奶、喝饮料或开车到加油站加油等所作的移动都不作为出行。

去目的地途中的顺路接送

上班路上送家人去车站、幼儿园等移动途中的顺路接送,只要与通常路线变动不大,就不作为出行。调查区:整个被调查的区域,一般是规划的整个对象区域。

调查区域边界:包围整个调查区的一条假想的边界线,又叫境界线 分区及其重心:规划时将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分区,分区是调查的基本单元,在每一分区内,选其几何中心或出行量最大的地点作为它的重心,近似地将重心看作是分区内所有出行的端点。查核线:为了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根据需要可能有多条线),其沿线断面通过的交通量可作为查核用。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出行期望的最短距离; 调查区域的划分原则

①考虑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规划以及经济活动地域分布情况,调查范围应足够大。②考虑调查区域的出入境交通情况,尽量配合天然地形界限,避免不规则的形状。③考虑适合路边调查站点的设置。

④考虑利用现有的行政区划的统计数据。土地使用:所谓土地使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开发使得城市空间可以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所需的场所,土地是空间最便捷的度量方式,土地使用提供了城市开发和城市活动空间架构,土地使用的改变是土地开发的结果。交通系统:交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的需要,交通系统建设应包括城市交通政策层面、设施层面以及管理层面等等汉森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它只预测各分区的居民住户数,不能预测分区内各种就业岗位数。劳瑞模型目的:利用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关系式(原则上对象区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决定满足各小区土地利用形态的住户数和就业人口的分布。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模型1出行生成:根据研究对象地区的特性直接求得生成交通量的过程。原单位法和聚类分析法 2出行分布:交通出行在大的区域之间的分布,具有绝对量和比例之分。增长率法、引力模型法、机会模型法3交通方式划分:按照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汽车、公共汽车、轨道、航空、船舶等交通方式,区分交通出行量;

1、从是否机动化的角度进行划分

2、从交通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划分4交通分配:将某种分布的交通方式需求量分配到某路径上的过程。均衡分配方法(最短路径算法)非均衡分配方法(最短路径[全有全无法]分配。容量限制分配。静态多路径分配。容量限制多路径分配)出行生成:根据研究对象地区的特性直接求得生成交通量的步骤被称为交通量的生成。生成交通量通常作为总控制量,用来预测和校核各个交通小区的产生与吸引交通量。出行的发生与吸引:是指研究对象区域内各交通小区的交通发生与吸引量,它们与土地利用和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单位法

原单位的求得原则通常有两种,一是用居住人口或就业人口每人平均的交通生成量来进行推算的个人原单位法,另一种就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或单位办公面积平均发生的交通量来预测的面积原单位法。不同方法对应的选取的 原单位指标也不同,主要有:

1根据人口属性以不同出行目的单位出行次数为原单位进行预测。

2以土地利用或经济指标为基准的原单位,即以单位用地面积或单位经济指标为基准对原单位进行预测。聚类分析突出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

其基本思想是把家庭按类型分类,从而求得不同类型家庭的平均出行率。该研究认为小汽车拥有量、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决定交通发生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根据这些变量把家庭横向分类,并且由家庭访问调查资料计算每一类的平均出行生成率,预测时以将来同类型家庭的预测值乘以相应的出行率。

聚类分析法必须服从的假定

1一定时期内出行率是稳定的。

2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

3收入与车辆拥有量总是增长的。

4每种类型内的家庭数量,可用相应于该家庭收入、车辆拥有量和家庭结构等资料所导出的数学分布方法来估计。

聚类分析的优缺点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有:

1直观、容易了解。人们容易接受出行发生与住户特性关系的观念,不像回归分析那样必须了解相关性、参数值等因素。

2资料的有效利用。从现有的 OD 调查中就可获得完整的资料,即使没有,也可通过小规模调查得到。

3容易检验与更新。出行发生率很容易通过小规模抽样调查与小区的特性分析而校核其正确性。

4可以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由于出行发生基于住户的特性,出行吸引基于土地利用特性。因此,其出行生成、吸引率可以用于各种范围研究,如区域规划、运输通道规划和新发展区 该方法的缺点有:

1每一横向分类的小格中,住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

2因各小格样本数的不同,得到的出行率用于预测时,会失去其一致的精确性。

3同一类变量类别等级的确定是凭个人主观,失之客观。

4当本方法用于预测时,每一小格规划年的资料预测将是一项繁杂工作。

一般,在交通需求预测时,要求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并且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或吸引交通量之和均等于生成交通量。如果它们之间不满足上述关系,则可以采用总量控制法进行调整。常增长率法

方法原理:该方法认为qij的增长仅与i区的产生量增长率有关

特点评价:只单方面考虑产生量增长率对增长函数的影响,忽视了吸引量增长率的影响。由于产生量与吸引量的不对称性,该方法的预测精度不高,是一种最粗糙的方法。

平均增长率法方法原理:该方法认为qij的增长与i区产生量的增长及j分区吸引量的增长同时相关,而且相关的程度也相同.特点评价:该法比常增长率法合理,是一种最常用的方 法。在实际运用时,因迭代步数较多,计算速度稍慢。增长函数法方法特点总结优点

A.结构简单、使用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参数。

B.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者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取各种交通目的的PA交通量。

C.对于变化较小的PA表预测非常有效。

缺点

A.必须有所有小区的PA交通量。

B.研究地区发生大规模变化时,方法不适用:将来的交通小区发生变化(如新区开发),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

C.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较小时,存在以下问题:若现状交通量为零,那么将来预测值也为零;对于可靠性较低的PA交通量,将来的预测误差将被扩大。

增长系数法有完整的OD表,未来变化不大(短期)

重力模型法不要求有OD表,未来变化大也可以

引力模型的特点优点

1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

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 OD 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

引力模型的特点缺点

1模型尽管能考虑到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出行的影响,但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

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4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

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

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交通方式划分:就是指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它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变化时,交通方式之间交通需求的变化。

从是否机动化的角度进行划分

全方式包括非机动车(步行.自行车)

机动车(个人机动交通[摩托车.助动车;小汽车<含出租车>]公共交通[普通公交车<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从交通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划分

全方式包括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轻轨,地铁)。个人交通包括私人交通-(步行,自行车,私家车,单位车)出租车。OD 交通量的相互转换。该模型推算给定 OD 表的交通方式划分率。通常,把各交通方式的利用时间、费用等的比率或差作为自变量。

交通分配是指将各分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分配到网络上各边上去的工作过程

交通流分配时需要的基本数据

1表示需求的OD交通量。2路网定义,即路段及交叉口特征和属性数据,同时还包括其时间—流量函数。3径路选择原则:是否为自由选择运行路径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称为“路段”。

路径:交通网络上任意一对OD点之间,从产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对OD点之间的路径。一对OD点之间可以有多条路径。

最短路径:一对OD点之间的路径中总阻抗最小的路径叫“最短路径”。一对OD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也可能不止一条。

交通阻抗是指交通网络上路段或者路径上的运行距离、时间、费用、舒适度,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交通阻抗(或称为路阻)是交通流分配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交通流路径的选择和流量的分配。道路阻抗在交通分配中可以通过路阻函数来描述。

路阻函数: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

Wardrop第一原理:在道路网的利用者都知道网络的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会达到这样一种均衡状态:每对OD点之间各条被利用的路径的走行时间都相等并且等于最小走行时间,而没有被利用的路径的走行时间都大于或等于这个最小走行时间。

Wardrop第一原理也简称Wardrop均衡,实际交通流分配中也称为用户均衡或用户最优。Wardrop第二原理:系统均衡状态下,拥挤的道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某种方式分配,使网络中交通流总阻抗最小。

Wardrop第二原理在实际交通流分配中也称为系统最优原理。

第一原理反映了道路使用者选择路径的一种准则,按照该原理分配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路网上用户实际路径选择的结果。

第二原理则反映了一种目标,即按照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最好的。在实际网络中很难出行第二原理中描述的状态,除非所有的驾驶员相互协作为系统最优化而努力。但是第二原理为交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决策方法。

对于完全满足Wardrop原理定义的均衡状态,则称为均衡分配方法;

对于采用启发式方法或其他近似方法的分配模型,则称为非均衡分配方法。

第五篇: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邵春福 主编

1.“交通”通常被广义地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移动者自己,且由他人难以代替的交通需求。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2)派生性交通需求,由其他活动引起的,并且可以由他人代替的需求交通。如业务,工作等

3.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4.交通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为,(1)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公共电汽车、新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路、网络、运行、服务等的规划。(2)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研究以残疾人、老龄人、中小学生等交通弱者为对象的交通规划。(3)特定交通服务规划,研究急救活动用、避难用交通服务等的规划。

5.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通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断面交通量调查。

6.交通需求量预测,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网络规模、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其内容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交通量分配(第四阶段)。被称为“四阶段预测法”。

7.交通调查定义,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8.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数据。

9.交通调查的种类:1,按照调查的对象划分。(1)为了掌握交通流的各种现象,以道路上的车辆为对象的调查。(2)为了明确人们的活动性质而进行的调查,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屹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以及停车情况等。2,按照交通调查的组织部门划分。(1)全国统一组织规划的交通调查,主要有,全国干线公路调查,机动车OD调查,城市交叉口以及主要路段交通调查。(2)按照项目需要组织的调查,主要有,地区出入交通量调查,交叉口流量、流向、车型、延误、排队长度调查,车辆停放调查,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多发点调查,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环境调查,道路通行能力调查,行人交通调查。

10.交通调查的内容: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

11.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12.交通量按照特性分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13.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4.车速调查常用术语:地点车速、行程车速、行驶车速、临界车速、设计车速。

15.地点车速调查的最小样本量公式——36页

16.区间车速调查主要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

17.交通密度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每(km。车道)表示。

18.交通密度调查主要有出入量法和摄影法,后者又分为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和航空摄影观测法。

19.交通延误有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固定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行程时间延误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20.样本容量的计算——47页。

21.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基本术语:出行、出行起点、出行终点、境内出行、过境出行、内外出行、小区形心、境界线、核查线、期望线、OD表。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22.OD调查的种类: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3.OD调查的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24.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质性。(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

25.调查精度检验:分隔核查线检验。区域境界线检验。把由O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心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店上实测的交通量相比,作为市内O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26.交通量自动调查机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和计数装置两部分组成。检测器有超声波检测器、光电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感应线圈检测器、视频式检测器。

27.67页,9,10,11题。

28.我国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居民用地大类分为四中类,即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29.汉森模型——74页,劳瑞模型——75页,ITLUP模型——82页,最优化模型——84页。

30.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大致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等。

31.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32.道路网密度(km/km^2)=城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km)/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2).33.道路网的可达性公式——96页,道路网连接度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公式在——97页。

34.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模型分为三类:目标层,中间层,方案层。

35.路网的拓扑表现示意图——101页

36.路段-径路连接矩阵是交通需求预测中表示网络流拓扑关系的重要概念——102页。

37.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的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其他。

38.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原单位法,求得原则有两种,一是个人单位法,二是面积原单位法。2,聚类分析法。3,个人分类方法。原单位法——116页

39.增长系数法——127页

40.重力模型法——139页,定义,优缺点。

41.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152页,(选择题一定有)

42.集计分析与非集计分析的区别——161页,Probit模型——163页,Logit模型的IIA特性——166页。

43.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流量x(a)。交通流分配涉及一下几个方面,(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

(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3)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方案的合理性。

44.交通阻抗,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45.Wardrop平衡原理(两个):第一原理定义,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第二原理定义,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

46.时间比分配法——186页

47.静态交通流分配,在交通流分配中OD矩阵是已知且确定的,不考虑其随时间而变化,因此称之为静态交通流分配。

动态交通流分配,就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静,动交通流分配的区别:静态交通流分配是以OD交通量为对象、以交通规划为目的而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而动态交通流分配则是以路网交通流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下载规划原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划原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交通需求量预测总复习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其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交通需求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交通规划的目标是......

    交通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交通规划的定义: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城市最多不超过I00—150个,数量太多将加重视划工作量......

    居住区规划原理by Zhuxi

    住区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是城乡居住生活的物质空间形住及环境的总称域范围不同划分住区类型市土地使用范围内,一般可只设置1城市住区按城乡区(在城主要为社区服务的......

    居住区规划原理(推荐五篇)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简介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为街巷制 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构形制 (一)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

    《旅游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全面的教学资源服务商·专业的教学资源服务者 《旅游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Tourism Planning 一、编写说明 《旅游规划原理》,2学分,38学时(其中考试2学时,实践6学......

    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与方法(范文模版)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2.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生态、社会。 3.土地利......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卷A答案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卷A 3.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设施服务范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4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3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

    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红色)

    城市规划原理(总规部分)复习纲要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