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原理总结

时间:2019-05-12 16: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规划原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篇:交通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

交通规划的定义: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城市最多不超过I00—150个,数量太多将加重视划工作量,而太少又会降低调查和分析的精度 ⑥分区中人口适当,约1万~2万人,靠市中心的分区面积小些,靠市郊的面积大些 确定调查区域及选择境界线考虑的要素:调查范围足够大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 供给 市场:

交通规划分类:1.按位移对象:旅客交通规划 货物~~~2.按交通方式: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铁路~公路~港湾~空港~3.按交通设施:交通网络规划 交通节点~4.按服务类型:公共交通规划 特定用户~ 特定交通服务!5.按服务对象空间: 国际交通规划 全国~区域~城市~地区~6.按规划目标时期:近期交通规划(3~5)中期(5~10)长期(10~20)远景(大于20)

交通调查分类:居民出行调查 货物流动调查 机动车OD调查 断面交通将调查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是根据道路交通系统及其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状预测未来,根据历史经验、客观资料和逻辑判断,寻求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的过程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法: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流分配 交通规划发展的阶段:(七个)20世纪80年代之前4阶段,之后三个阶段,交通规划正式出现在第三个阶段.第二章交通调查

交通调查: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交通调查的作用:1其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其可以作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其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

交通调查三原则:1.实事求是2.全面系统性原则3.重点和一般结合原则

OD调查: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起点和终点的调查 出行:车辆出行 居民出行

境内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小区形心: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形心

境界线: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多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

OD调查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OD调查分类:居民OD调查(城市居民 城市流动人口)车辆~~(机动车 非机动车)货流OD~~ OD调查方法:路边询问表格调查家庭访问明信片车辆牌照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①同质性分区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使其一致②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 ③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政府现成的统计资料;④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内质心可取为路网中的结点 ⑤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一般不超过50个,大尽量配合天然地形界限 利用现有的行政区划

居民出行调查意义目的作用:为全面了解城市居民或流动人口出行的源和流,对居民的出行全面的调查2.为了了解居民出行的OD分布情况和出行者的个人及家庭特质3.调查结果是分析诊断交通系统问题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等问题研究的基础.平均出行距离:某对象地区或调查路段利用车辆出行距离的平均值。

居民出行调查的目的:1.了解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出行特性2.了解居民出行特性和家庭特性3.为远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4.改善公共交通

居民出行调查的意义:1.对交接城市交通特性解决交通矛盾有意义2.对于进一步揭示居民出行的内在规律至关重要3.此调查费用大.居民出行调查内容:个人特质信息调查 家庭特征信息 一次性出行特征信息 其他调查信息

交通规划主体内容:1.现状调查2.问题诊断3.交通需求发展预测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优化6.规划方案分期实施计划编制7.规划的滚动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 :相互作用,互相反馈。土地利用和交通是互为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活跃(交通的发展)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土地利用的发展(城市建设)又会诱发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用地分类:城乡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交通基础设施的诱导交通量特征:潜在性 滞后性 区域性 变化性 有限性 难区分性

第四章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交通网络结构:1.城市交通网络界结构决定了城市的骨架与发展2.城市交通网络结构主由道路和轨道交通构成.交通网络基本形态:方格状 带状 放射状形 放射状 自由式 各基本形态优缺点:1.方格网式(优)可达性均等,秩序性方向感好便于识别(缺)网络空间形态简单,对角线方向交通直线系数小.2.带状(优)对地形水系等条件适应性好(缺)各地区通达性不一致 3.环形放射状(优)环形干道可以将交通流量分散到城市的各个区域,由于环形线的作用,可以避免城市向四周无限或不规则扩展。(缺)在小范围内采取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形式,易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小区和街区,给建筑和房屋朝向布局带来困难。4.自由式(优)较好满足地形水系等限制条件(缺)无秩序.区别性差,易形成记性畸形交叉口

城市规模分类:特大(非农大于100万)大(50~100)中等(20~50)小(20以下)

特大 大城市道路复杂的原因:1.其历史发展过程较长,用地规模大地形复杂2.我国古代城市是以礼制建城

城市基本布局形态: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自由式

单一交通方式评价指标:1.交通设施用地率2.网络密度(单位用地面积内交通网路的长度)3.干道网间距4.道路面积率5.路网结构6.人均道路面积7.道路网可达性(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第五章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发生与吸引阶段任务 :求出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预测方法: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增长率法、函数法等。

什么是生成交通量?发生交通量?吸引交通量?1.生成交通量是对象区域交通的总量。2.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是针对各个交通小区而言的。一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是从该交通小区出发的交通量。3.一个交通小区的吸引交通量是到达该交通小区的交通量。

生成交通量预测方法: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以及个人分类方法等

影响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车辆拥有率、家庭规模和结构、年龄和性别、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等。第六章交通分布

聚类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 1.直观,容易了解 2.有效利用资料 3.容易检验与更新 4.可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  缺点: 1.每一横向分类的小格中,住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 2.因各小格样本数的不同,得到的出行率用于预测时,会失去其一致的精确性 3.同一类变量类别等级的确定是凭个人主观,失之客观 4.每一小格规划年的资料预测较繁杂

重力模型法优缺点:优点 1.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民出行产生的影响2.OD交通量为0时也能与车3.直观上容易理解4.可比较敏感反应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的变化 缺点1.缺乏对人出行行为的分析2.重力模型将人的出行距离视为定值3.重力模型使用同一时间4.内内交通量行驶时间难以给出5.距离过小时可能夸大预测6.用最小二乘法的重力模型需借助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第七章交通方式划分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1.交通政策2.自然地理(地形河流气候3.经济水平4.交通基础设施(道路条件公交设施)5.出行目的(上班购物休闲旅游)6.费用消耗(交通工具拥有费用使用费用)

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因素:交通特性 个人属性 家庭属性 地区属性 时间属性

交通特性:出行目的 运行时间和出行距离 费用 舒适性 安全性 准时性 换乘次数和候车时间

出行者属性:职业性别年龄收入 家庭属性(家庭支出额 家用汽车保有 家庭构成 家族数驾驶人员数 居住结构)

出行端点模型优缺点:优 能够考虑个体的特征 缺 难于考虑交通方式服务水平变化,无法再方式分担中考虑到服务水平的影响,所以采用较少。

出行互换模型优缺点:优 有便于考虑出行特征和可用出行方式的特征 缺 难以考虑出行者的特征

两模型的区别:前者在研究总量后即探讨分担率的方法,后者在出行分布后进行方式划分 第八章交通流分配

分配本质:模拟路网上的流量分布

分配依据:按已知的道路描述

分配要求:按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要求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分配的目的/2的内容: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一分析目前交通网络运行状况并检验模型精度.2.将规划年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3.将规划年OD交通量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交通阻抗:是交通流分配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交通流径路德选择和流量的分配。交通阻抗的组成: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进行分配需要的基本数据:OD交通量 路网定义 径路选择原则

路阻函数特征:真实性 单调递增 连续可微允许一定的超载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径路:任意一OD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一OD点对之间可以有多条径路。最短路径: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中总阻抗最小的径路叫“最短径路”

第一原理定义(UE原理):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会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原理定义(SO原理):系统在平衡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进行分配。

计算题

(1)5-1(单次出行法)表为各小区现状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预测将来出行生成量

1.求出T(现状出行生成量)N现状常住人口 M将来常住人口 2.求人均单位出行次数=T/N 3.将来生成交通量X=M(T/N)

(2)5-2聚类分析法)型根据家庭规模.收入.家庭拥有小汽车数量,计算出行生成量

nPˆiQNci

Pˆi出行产生计算值

Q某类家庭平均出行

c1C率 Nci i区内c类家庭数

(3)5-3(原单位法)接5-1假设各小区发生与吸引原单位不便,试计算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1.求出所有小区现状发生与吸引的原单位 =交通量/人口数 得出表格

2.计算各交通小区的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原单位X将来人口数 得出表格

调整计算(因为各小区发生交通量之和不等于其吸引交通量之和)新各小区未来O=各小区未来O乘以现状总O/未来总O D同理,得出表格

(4)5-5(增长率法)题设类似5-2,求未来出行发生量 1.计算Q(现状出行量)2.F=

人口增长率 人均车辆增长率 求出阿尔法 贝塔3.Q新=FQ

第二篇: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邵春福 主编

1.“交通”通常被广义地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移动者自己,且由他人难以代替的交通需求。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2)派生性交通需求,由其他活动引起的,并且可以由他人代替的需求交通。如业务,工作等

3.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4.交通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为,(1)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公共电汽车、新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路、网络、运行、服务等的规划。(2)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研究以残疾人、老龄人、中小学生等交通弱者为对象的交通规划。(3)特定交通服务规划,研究急救活动用、避难用交通服务等的规划。

5.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通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断面交通量调查。

6.交通需求量预测,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网络规模、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其内容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交通量分配(第四阶段)。被称为“四阶段预测法”。

7.交通调查定义,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8.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数据。

9.交通调查的种类:1,按照调查的对象划分。(1)为了掌握交通流的各种现象,以道路上的车辆为对象的调查。(2)为了明确人们的活动性质而进行的调查,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屹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以及停车情况等。2,按照交通调查的组织部门划分。(1)全国统一组织规划的交通调查,主要有,全国干线公路调查,机动车OD调查,城市交叉口以及主要路段交通调查。(2)按照项目需要组织的调查,主要有,地区出入交通量调查,交叉口流量、流向、车型、延误、排队长度调查,车辆停放调查,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多发点调查,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环境调查,道路通行能力调查,行人交通调查。

10.交通调查的内容: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

11.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12.交通量按照特性分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13.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4.车速调查常用术语:地点车速、行程车速、行驶车速、临界车速、设计车速。

15.地点车速调查的最小样本量公式——36页

16.区间车速调查主要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

17.交通密度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每(km。车道)表示。

18.交通密度调查主要有出入量法和摄影法,后者又分为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和航空摄影观测法。

19.交通延误有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固定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行程时间延误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20.样本容量的计算——47页。

21.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基本术语:出行、出行起点、出行终点、境内出行、过境出行、内外出行、小区形心、境界线、核查线、期望线、OD表。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22.OD调查的种类: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3.OD调查的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24.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质性。(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

25.调查精度检验:分隔核查线检验。区域境界线检验。把由O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心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店上实测的交通量相比,作为市内O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26.交通量自动调查机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和计数装置两部分组成。检测器有超声波检测器、光电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感应线圈检测器、视频式检测器。

27.67页,9,10,11题。

28.我国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居民用地大类分为四中类,即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29.汉森模型——74页,劳瑞模型——75页,ITLUP模型——82页,最优化模型——84页。

30.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大致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等。

31.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32.道路网密度(km/km^2)=城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km)/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2).33.道路网的可达性公式——96页,道路网连接度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公式在——97页。

34.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模型分为三类:目标层,中间层,方案层。

35.路网的拓扑表现示意图——101页

36.路段-径路连接矩阵是交通需求预测中表示网络流拓扑关系的重要概念——102页。

37.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的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其他。

38.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原单位法,求得原则有两种,一是个人单位法,二是面积原单位法。2,聚类分析法。3,个人分类方法。原单位法——116页

39.增长系数法——127页

40.重力模型法——139页,定义,优缺点。

41.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152页,(选择题一定有)

42.集计分析与非集计分析的区别——161页,Probit模型——163页,Logit模型的IIA特性——166页。

43.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流量x(a)。交通流分配涉及一下几个方面,(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

(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3)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方案的合理性。

44.交通阻抗,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45.Wardrop平衡原理(两个):第一原理定义,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第二原理定义,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

46.时间比分配法——186页

47.静态交通流分配,在交通流分配中OD矩阵是已知且确定的,不考虑其随时间而变化,因此称之为静态交通流分配。

动态交通流分配,就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静,动交通流分配的区别:静态交通流分配是以OD交通量为对象、以交通规划为目的而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而动态交通流分配则是以路网交通流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第三篇: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需求量预测总复习

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其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交通需求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制订交通设施的建设或管理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耗资高、工期长,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工程,那么建设多大规模、何种结构的交通系统才能既满足未来规划年社会经济系统的对交通的需求,又是最节省投资,并且产生最小负作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交通规划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做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在现状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未来规划年交通的出行情况。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交通需求预测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的理论与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中。交通需求预测的目标不仅要预测规划年对象区域的总交通量,而且要非常细致。要预测出规划年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这项预测结果以各种各样的OD表的形式存在。如:规划区域客运OD表、规划区域货运OD表、规划区域车辆汇总OD表、规划区域各种车辆的OD表(小汽车、公交车、货车等)。除此之外,传统的交通量预测还包括交通分配,即要预测这些OD交通量是从哪条路径上通过的?各路段的交通量是多少?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交通规划书中把交通分配不作为交通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而作为方案设计的基础工作。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是决定网络规划和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在交通规划中处于核心位置,交通需求预测的精度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交通需求量预测有哪些方法?

答:比较经典的是四阶段法,此外,还有多阶段组合模型、由路段交通量反推OD交通量等。

3、四阶段法有哪四阶段组成?各阶段的任务(或目的)分别是什么?各阶段的预测成果是什么?

答:四阶段法由交通的发生和吸引(出行发生)、交通的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所组成。交通的发生和吸引的任务是求出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预测成果是OD表中的小计行和小计列。此时的OD表可以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分布预测的任务是在目标年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一定的条件下,求出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将来OD交通量(分布交通量)。预测成果是完整的OD表。也分为客运OD表和货运OD表。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任务是预测目标年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从而得各种交通方式的OD交通量。

预测成果是各种交通方式的OD表。如:小汽车OD表、公交车OD表、轨道交通OD表等。

交通分配的任务是是将预测得出的OD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划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量、所产生的OD费用矩阵,并所此对交通网络的使用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预测成果是各路段的交通流量。

第五章 交通的发生和吸引

1、什么是生成交通量?发生交通量?吸引交通量?

答:生成交通量(Trip Production)是对象区域交通的总量。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是针对各个交通小区而言的。一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交通量(Trip Generation)是从该交通小区出发的交通量。一个交通小区的吸引交通量(Trip Attraction)是到达该交通小区的交通量。

2、影响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答:影响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土地利用、车辆拥有率、家庭规模和结构、年龄和性别、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等。

3、生成交通量预测有哪几种方法?

答: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以及个人分类方法等。

4、发生与吸引交通量有哪几种方法?

答: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增长率法、函数法等。

5、何谓原单位法?在出行生成预测中应如何确定未来的原单位?

答:原单位也叫出行率,是指单位用地面积(或单位人口、单个家庭、单位经济指标等)在单位时间内的交通生成量(发生量、吸引量)。原单位法又叫生成率模型,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现状的交通调查资料,求出现状的原单位,然后预测规划年的原单位,然后用原单位乘以规划年的相应指标值(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家庭数量、经济指标),即可得到规划年的交通生成量(发生量、吸引量)

确定未来原单位的方法有三种:(了解)

等于现状原单位;(掌握)

增长率法:现状原单位×增长率

函数法

6、聚类分析法的分类依据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在所有出行中,绝大多数是由家出行,所以在预测出行产生量,研究影响出行产生量因素时,应该以研究住户特性为重点。居民住户特性有:人口特性、住户收入、车辆拥有量等。其中人口特性不一定只是指人口数目,根据情况可以包括:人口数目、就业人数、上学人数等。类型分析法是以家庭为分析单位的,根据对出行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将整个对象区域的家庭划分成若干类型。类型分析方法认为:在同一类型的家庭中,由于主要出行因素相同,各家庭的出行次数基本相等,将各类家庭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出行次数称作“出行率”。并且假定各类家庭的出行率一直到规划年都是不变的。于是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类家庭的出行率和预测未来规划年每个分区中各类家庭的数目。

国外,经分析发现,一个家庭有三大特性对其出行产生量起主要决定作用:人口(指6岁以上者)、收入、车辆拥有量。显然,人口越多,出行次数越大;收入越多,越爱购物和消费,因此出行次数也越多;车辆拥有量越大,出行越方便,出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类型分析法是根据家庭的这三大特性对家庭进行分类。

当然,具体到我国,由于我国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很低,而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的拥有量很高,估计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这种状况。所以应该将“汽车拥有量”改为“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汽车拥有量”,或干脆改做“车辆拥有量”。其它特性的类型划分也可以根据对象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在进行实际的交通规划项目时,也可根据项目的经费来定,因为分得越细,类型数越多,需要的样本就越多,从而调查和统计的工作量也就越大。

说明

(1)运用类型分析模型的关键前提是:假定未来规划年各类家庭的出行率as与现在的出行率相比基本不变。因为模型中的as其实是用现实的调查数据求得的,是现年的出行率。

(2)为保证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在计算各类家庭的平均出行率时应该抽取足够多的家庭样本。

(3)现在在国外的交通规划理论中,对于城市交通,有人提出一种更为细致的分类分析模型——分出行目的的类型分析模型。事实上,除了家庭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出行目的”,因为在城市中有些目的的出行每个单位时间都是固定次数的(如:上班、上学),这与收入和车辆拥有量关系不大,故称之为“固定出行”;而购物、娱乐及其它目的的出行则受收入等条件的影响较大,称它们为“可选择出行”。前两种目的的出行叫。分出行目的类型分析模型是:

(m)PiasNsi(4-4a)

ms

Pi(m)as(m)Nsi

s或:(4-4b)(m)PiPi

m

其中:Pi——分区i出行产生量;

Pi(m)——分区i目的为m出行产生量;

(m)as——第s类家庭目的为m的出行率;

Nsi——规划年该分区中的s类家庭数目的预测值。

7、约束关系

答: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并且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或吸引交通量之各均等于生成交通量。若不满足该约束关系时,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方法主要有总量控制法和调整系数法。

交通的分布

1、交通分布预测的任务

2、OD表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3、增长系数法的基本原理(思路)以及现有的几种增长系数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重力模型法的基本形式及其分类

5、重力模型的标定方法

交通方式选择

1、交通方式选择的任务

2、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交通方式选择的模型(了解)

4、Logit模型及其特性

5、Probit模型

交通流分配

1、什么是交通流分配?

2、交通流分配理论的发展历史

3、交通阻抗

4、Wardrop第一原理、第二原理及其简单计算

5、全有全无分配法、增量分配法

第四篇:规划原理

1、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

2、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3、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100%

4、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100%

5、日照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6、热岛效应: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

7、温室效应: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

8、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因夜间地表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上热下冷,在城市上空出现了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9、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0、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1、绿地布局形式:块状带状楔形混合状

12、绿地形态要素:网状(带状)绿地系统楔形环状块(点)状 13产绿地,、城市绿地分类:G3—防护绿地,G1—公园,G4—居住绿地,G2—生G5—附属绿地,G6—生态景观绿地 按所有权分类:公共性绿地、专属性绿地、私有性绿地。

14、十大用地指标: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 ; 仓储用地W ;工业用地M ;对外交通用地T;

道路广场用地S;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 绿化用地G; 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Ⅰ、61.1—75.0㎡Ⅱ、75.1—90.0 ㎡Ⅲ、90.1—105.0 ㎡Ⅳ、105.1—120.0 ㎡

规划人均单项用地建设标准:居住用地18—28工业用地10—25。道路广场用地7—15‘ 其中公共绿地≥7(㎡/人)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 20—32;工业用地 15—25;

绿地 8—15道路广场用地 8—15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15、各大用地的坡度:工业用地0.5%~2%;城市主要道路0.3%~6%;机场用地0.5%~1%;铁路站场0~0.25%; 居住用地0.3%~10%;次要道路0.3%~8%;对外主要公路0.4%~3%;绿地 可大可小

16、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进程特点:(1)1760——1851年:世界城市化的共起,验证和示范阶段(2)1851年——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展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3)1950年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快阶段。城市发展四个基本时期:1)绝对集中2)相对集中3)相对分散4)绝对分散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

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城市化的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反映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特征: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自下而上型的特点;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17、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8、城市规划发展趋势:1)全球城市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城市全球化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西方各国政府多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原来的物质建设规划与近今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科学文化发展计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观点新理论互相结合,以系统论的观点求其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发展,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思想在大多数国家得到重视和应用。城市群布局(也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一大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环境时代”、“旅游时代”、“文化时代”,并向“生态时代”迈进。新时代的城市特点:环境、文化、游憩、生态等观念在规划建设当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城市设计从环境概念的全面深化开始着重思考“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关系,并且不再停留在视觉艺术的层面,而是让人在环境中得到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与形态。相应地出现城市一、二、三产比重的调整,三产从业人口大量增加;城市控制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点和全新的居民点体系相继问世;城市郊区化运动有了新的变化,美国等城市的企业相继搬到郊区并实现了从集中向分散化的转变。

19、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20、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21、城市人口计算公式=现有人口*(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的年次方。用地规模=人口×用地指标

人口容量P=城市平均人口密度b×城市用地规模S22、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因素:1)自然条件 2)人工环境 3)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 4)规划及政策性因素 5)其他因素

23、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业,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按性质分类工业城市 交通港口城市 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特征:动态特征;多元化特征;纲领性特征;主客观结合的特征。城市性质的依据:

1、以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与分工

3、城市的其他主要特点按城市性质所划分的主要城市类型:综合性中心城市、产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

24、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1)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 3)城市的其他主要特点 25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城市发展方向:指城市各项建设规要方向。

26、城市化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0%—7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27、大伦敦规划: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主要改造特征:控制工业,改造旧

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125万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不足绿带圈:为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郡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28、田园城市:通过建立一系列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效的城市生活与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并对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做了限制。田园城市的构想: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捷交通联系田园城市的贡献:a、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b的规划思想体制,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设想一种先驱性模式,一种比较完整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c、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他提出城乡磁体,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有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铁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田园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区别 :田园城市不同于卫星城市,虽然田园城市是卫星城市的思想渊源,而且结构类似,但是本质区别在于:卫星城市中心城市与卫星城的规模、功能相差极为悬殊,是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一种疏散手段;而

田园城市是一组中心城市与周边田园城市规模、功能相差不大的平衡组团。

29、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0、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1、修规: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2、道路交通模式:a、以小汽车为主体的模式:如发达国家的分散型城市 b、以轨道公交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的交通模式:如发达国家超级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c、以小汽车为主、公交为辅的模式:如北美,欧洲多数城市d、公交小汽车并重:如香港,新加坡e、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辅的交通模式:多为发展中国家

33、道路等级: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34、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 值,道路指有铺装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35乘客上下或货物装卸的短时间停放,以、静态交通:指车辆的停放,包括因及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放。

36、管线交叉退让原则:压力让重力自流管径小让管径大宜弯曲让不宜弯曲临时的让永久的支管让干管 工程量小让大的 新建让现有 检修次数少让多

37、管线布置原则:

1、竖向规划对城市用地高程的规划

2、布置原则·统一高程、坐标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留有余地 ·减少交叉和危害程度

3、平面布置 ·道路、建筑平面位置、坐标 ·管线平面位置、坐标

4、断面布置 ·道路断面尺寸 ·表明与建筑、道路的距离 ·各种管线之间的关系

38、三大宪章: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

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成似乎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马丘比丘宪章: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北京宪章:保护地域文化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性质进行分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在马丘比丘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和制定交通流通的依据的政策,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的规划,就是解决城市划分成区的办法。马丘比丘提出不应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动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丘还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39、盖迪斯的区域规划《进化中的城市》 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牢固的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贡献: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

40、盛行风向与城市生产、生活用地布局布局原则: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41、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42、风玫瑰:城市规划中采用按照气象统计资料编绘每年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统计表,直观的表达特定城市的风环境特征,形似玫瑰的累年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图。

43、邻里单位主要内容: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律 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与其他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4、城乡规划期限:总体规划一般为20年,城市近期规划一般为5年,镇近期规划期限可以为5-10年,乡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5-10年,村庄近期为3-5年。

45、总体规划成果分2部分: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46、城市规模划分:100W人以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W以上,中等城市20-50W,小城市20万以下,最低限6—8W人 城镇2000人以上。

47、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8、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

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不太适合大城市。问题:对未来的进一步扩展会带来问题。模式:: 1网络状:形态规整,有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在布局上的单调性。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的扩展,但是不易于形成显著、集中的中心区。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的地区。环状放射式: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城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模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不适于小城市。

城市分散式的布局:定义: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个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方式。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大城市应该以分散式布局为主。模式:组团状: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森林分隔。带状: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的交通轴线两侧发展。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例;深圳。星状:是多个线型城市的叠加,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环状:是带形城市在特定抢矿下发展的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活泼、山体呈环状分布。功能分区之间联系较方便。卫星状:一般指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外围小

城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文化生活方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多中心: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逐步星辰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伊籍小的轴线。

第五篇:交通规划

规划概念是指确定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出行的定义为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次移动

对调查区域而言,出行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过境出行三类

小区划分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确定小区的数目和大小

出行目的分为 工作 上学 自由 业务 回家

揭示喜好和表明喜好两种交通调查方式的区别在于:揭示喜好是用实际行动揭示自己的喜好而表明喜好 是用自己的意识行为表明喜好

狭义的交通 指的是 人和物的空间位置的移动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按通过道路某界面的最大车辆数

OD反推是指使用路段上的实测交通量,反推规划区域内的od交通量。

Z重力模型按约束条件分为无约束中立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 双重力模型

非集计模型出现在1970-1980

随着样本母群数量的增加,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抽样比例可以减小

重力模型 不能用于出行生成预测

劳瑞模型 仅考虑了交通费用对住宅选址的影响,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土地利用模型

LeBlanc 将Frank=Wolf算法用于解Wordrop平衡,解决了均衡分配的难题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先增大后减小

交通调查特性 不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简答题

1、简述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流程

2、什么是交叉分类法其主要工作是什么

3、非集计模型与集计模型的区别在那里

4、写出LOGIT模型并解释其参数意义

写出标准的平衡分配UE模型及其求解UE模型的算法

计算

考虑两种交通方式的出行,分别是公交车和私家车,其随机效用函数考虑Ubus=3+s Ucar=2,,其中随机误差项s服从[-2.2]上的均匀分布,试求两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 均匀分布的概率函数为F(x)=1/(b-a)并解释概率的意义。

论述

阐述你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的认识及相关建议

PS:本页内容以及交通规划课件是研究生课程里所上的交通规划课的课件,比复试的内容深了不少。你可以以此作为参考部分,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好好看看,没时间的话就专心看重点和真题就好了。

下载交通规划原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规划原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总结论文

    课程总结论文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专 业: 学 院: 授课老师: 2011年12月 一、道路网规划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二、......

    交通规划复习

    第一章 总论 交通规划定义 交通规划是通过调查、评价、预测与规划等工作,明确一段时间内交通发展目标,部署具体的交通工程实施项目。 交通规划理论的发展 1. 局部治理 2. 交通......

    交通规划任务书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题目济南市系(部)交通与物流工程系专业交通工程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月 日至 月 日共 周指导教师(签字)系 主 任(签字)2010年 12月 1 日......

    邹平县交通规划

    今年以来,县交通运输系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健设和谐交通、服务经济发尉这一中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连......

    衡阳交通规划

    本市衡炎、潭衡西、衡邵三条在建...http:// 2008-1-16 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衡阳站) 拥有便捷的交通,是衡阳实现富民强市梦想中的重要一环。 按照“极化一点,构筑一圈”的城镇化......

    第二篇 交通规划

    第二篇 交通规划 1、交通规划的定义 2、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交通规划的定义 (1)规划:确定目标与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2)交通规划(Traffic/Transportation Planni......

    交通规划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 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 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  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

    交通规划学习心得

    通过一个学期对交通运输规划双语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城市交通规划,空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步骤,也对中国和美国的交通发展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