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扶贫开发
2009年度基地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做好新形势下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根据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提出2009年度雨露计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一、总体要求
2009年实施雨露计划的总体要求是:适应宏观经济新形势客观需要,坚持市场为导向原则,围绕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宗旨,以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增加投入、完善政策、调整结构、拓展市场,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扶贫产业发展,实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2009年全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400人。分四期,分专业逐步完成。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造成的大量农民工返乡,给扶贫开发带来新挑战。各级扶贫部门要正确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既看到就业市场萎缩,劳动力供大于求,转移难度加大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返乡农民工培训需求旺盛,招生工作更为容易的有利条件,坚定人力资源开发既定方针,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加大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因势利导调整策略和措施,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
(二)增加培训投入。
维持县级培训费总量,提高区县培训投入比重。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培训费占切块财政扶贫资金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我县培训费专项也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县级原安排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经费和区县增加的培训资金,主要用于创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各类培训要突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农民主体,优先安排整村脱贫村的对象和项目。
(三)搞好分类培训。
大力推进中职教育,采取人盯人方式动员贫困地区“两后生”就读,力争实现中职教育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全覆盖。以返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以贫困村技术员、专业大户和项目农户为重点,加强对骨干产业关键技术培训,促进扶贫产业发展。把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和扶贫志愿者纳入政策业务培训范围,加强新阶段扶贫政策和村级互助资金管理、外资项目管理等业务培训。
(四)调整培训结构。
增加转移培训规模,调减大量裁员工种培训计划,增加与扩大内需、省外输出有关的工种培训计划,根据工种特点合理设置培训时间。较大幅度增加创业培训计划,引导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培训组织、教学管理、费用标准等方面规范县级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区县培训中心业务能力建设。
(五)拓展劳务市场。
抓好北京、青岛和浙江三大输出基地建设,与太原富士康集团、青岛、北京,海运等用工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占领高端就业市场。以省外和区县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培训,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用工主体,加大省内外劳务培训输出力度。实施“万人就业脱贫行动”,帮助雨露培训基地学校做好贫困中职学生就业安置工作。
(六)完善培训政策。
将雨露培训项目实施范围扩大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县定贫困村农民,其中省外劳务培训和创业培训扩大到贫
困地区普通农民。基本稳定各项培训费标准。将基地学校实训设备贷款纳入扶贫贷款支持范围,鼓励基地校改善实训条件。
(七)打造劳务品牌。
加强“雨露计划”品牌培育工作,以品牌内涵建设为重点,加快品牌注册和推广运用,加强品牌宣传和管理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基地校集群战略,以“雨露计划”品牌为载体,统筹专业设置,统一培训内容,共享订单资源,打造对外统一的基地形象。鼓励县级基地学校以股份合作形式筹组人力资源公司,探索统一派送、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输出安置新模式。
(八)落实工作责任。
把雨露计划目标任务纳入对区县扶贫办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对基地学校动态管理的依据。以年度培训目标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确定区县切块培训费、县级培训专项计划、学校培训指标的分配。各县要将雨露计划培训任务落实到乡镇、贫困村和培训学校,实行分级负责。各县扶贫办,基地学校,要通过完善内部责任,加强过程监督,搞好自查验收等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2009年度基地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神池县职业中学
第二篇:扶贫开发
作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枞阳县扶贫办围绕“依托党建抓扶贫、抓好扶贫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依托部门优势,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近年来,该县扶贫办积极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配合,开展村级主要负责人及选派干部、选聘生政策理论培训。2008年,与县委组织部、县检察院联合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培训班,社会影响较好。二是与县水产局、农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对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共举办水稻栽培、棉花、大棚疏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932人次。三是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以计算机应用、缝纫、纺织、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转移培训劳动力1031人,拓宽了困难党员和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渠道。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为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扶贫办与县委组织部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两批确定了全县因区划调整、规模扩大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的90个村,每村补助5万元,帮助这些村级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添置电教等设备,使之达到“三室六有”标准,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作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支持选派选聘工作。为了支持配合县委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县扶贫办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优先安排有选派、选聘干部任职的村,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实际,分别安排适当项目,使这些村党组织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和争先进位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以来,县扶贫办共为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安排项目87个,资金总计300多万元。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建设,加强了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选派、选聘工作的成效。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农组工作。县扶贫办虽然人数少,任务重,但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人每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均在15天以上,经常抽调精干人员,配合组织部门开展农组工作督查、评比及选派、选聘干部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质按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2009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组工作,县扶贫办及时和县委组织部联系,在广泛征求帮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第三篇: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鳏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调整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调整贫困标准。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将农村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或者直接采用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同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衔接。
(二)调整扶贫对象。当前扶贫对象应包括:一是10%左右最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二是城市贫困人口;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县和各县市的贫困乡、贫困村。将这些区域作为扶贫对象,集中力量扶持,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并可整体上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三)调整扶贫目标。确定未来的扶贫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生活水平和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扶贫目标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贫困农民吃饭问题,保证其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二是满足城乡贫困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三是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为城乡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贫困群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开发式扶贫并不能直接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的那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目前扶贫方针应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实施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由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救助式扶贫,为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的那部分人口提供生活保障;通过保障式扶贫,为特困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建立全覆盖的反贫困体系。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瞄准式扶贫。扶贫到户到人。一是发展规划制定到户。针对贫困户的特点,帮助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通过帮扶和诚实劳动达到脱贫目标。二是扶持项目安排到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安排到贫困户,不断满足其需求;种养加等致富产业项目,不仅要网络覆盖到贫困户,还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扶贫搬迁落实到户。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异地脱贫,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四是科技信息服务到户。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五是各项政策覆盖到户。把医疗、特困救助、教育等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六是对口帮扶责任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同时,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制定参与式扶贫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整体脱贫。
(二)实施人口素质扶贫。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服务,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贴息贷款支持,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应安排适当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四是对贫困自然村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扶贫政策,通过扶持,形成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产业链;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利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应探索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发展产业、扶持农户、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扶贫机制。
(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一是尽快实现县域内农村“七通”工程。在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邮(政)、通路、通线(广播、电视)、通话(家庭电话和公用电话)、通网(因特网特别是县乡两级公用因特网);二是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逐步满足贫困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户为单元,不断满足贫困户的有效需求。同时,应采取减免或者补助的办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
(五)实施政府主导扶贫。一是构建反贫困的法律机制,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为反贫困这一较长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解决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二是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国家、省、市(州)、县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三是在财政预算中专列老区建设资金,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力度。
(六)实施社会参与扶贫。一是加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协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应明确扶贫的任务、目标,制定明确的帮扶措施,派出干部到定点扶贫的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引导国际援助资金、项目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 当前,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照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思路和策略上抓紧研究思考我县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贯彻新标准、落实新要求。兴国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濒发,抗灾能力不强,因灾返贫人口增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我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比较突出的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扶持对象脱贫难度加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2、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动力。
3、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兴国县实际,通过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做到抢抓发展机遇,细化政策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思路,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结合兴国县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与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结合点”,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1、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兴国县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主体,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实施进度,优先完成扶贫重点村任务。整村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扶贫工作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入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进而促进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扶贫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我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4、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低保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的运行机制,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相互衔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不遗余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感到还要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兴国县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近日,兴国县出台《兴国县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计划投入资金4.23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3120座中小型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兴国县已经形成的脐橙、油茶、生猪、灰鹅、烤烟、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集中科技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重要途径。依托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务工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4、抓好产业扶贫,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稳定的收入。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非农产业的收入。从政策、规划、布局、资金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5、抓好扶贫资金整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兴国县按照上级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合力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扶贫资金要素分配法,严格执行“专户储存、报账管理、资金公示”和“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等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提高资金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全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6、抓好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我们注重抓好单位的定点帮扶,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对象的组织协调,着重发挥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拓展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导向机制,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做好“321结对帮扶”“暖春工程”“企业帮村带户”等帮扶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第四篇: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
第31期
安徽省扶贫开发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颍上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 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
近年来,颍上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拿出过硬举措,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满怀真情体验庄台。颍上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想,在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提出脱贫攻坚与美丽庄台建设一体推进、同步到位,得到庄台群众的积极拥护。在县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先后投入2.1亿元财政资金,对沿淮行蓄洪区22个庄台开展综合整治。
二、统筹思维规划庄台。颍上县边摸索边推进,按照减总量、优存量、新村的思路,严格控制庄台人口规模,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外迁,按照庄台建房标准补助到人,推动庄台上有能力、有条件的群众到城镇购房;对不愿外迁的,高标准进行房屋建设改造,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庄台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着力抓好迁建工作,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科学选择迁建安置地,相对集中安置建设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把新村建成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坚持把庄台规划建设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把美丽庄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环境整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对接群众,先后形成包括电网改造、饮水安全、撤退道路、污水处理等18个规划方案。
三、用心尽力建设庄台。颍上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努力把庄台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庄台。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推进村旁、屋旁、路旁、水旁和沟渠边角坡地的植树绿化工作,根据每个庄台的实际特点,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优美景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道路净、沟塘净、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规范生产生活物品摆放、规范配套生活家具配置、规范农户居住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六净三规范”行动,努力提升庄台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建设。目前,全县完成庄台整治土方28万方、道路48公里、排水管道28公里、供水管网43公里、农机停放平台2.4万平米,建成公厕18座、在建15座,完成5座庄台10万平方米绿化任务。同时,行蓄洪区内的7个乡镇从3月19日开始进行庄台四周拆危拆旧,目前已拆除各类房屋3987间、约5.6万平方米。三是加速提升产业支撑。针对沿淮行蓄洪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适当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适度发展粮草轮作、草牧结合,积极推广杞柳、莲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积极推行稻虾养殖、稻鸭共养、鱼莲共生等生态综合利用模式,走好具有“庄台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四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为庄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四、凝聚力量发展庄台。颍上县坚持向庄台集聚脱贫工作力量,增派扶贫工作队,实现庄台所有村驻村工作力量全覆盖。为持续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开发辅助性工作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稳定脱贫。通过“百企帮百村”等社会扶贫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及庄台群众共同出资出力,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提高庄台群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主送: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扶贫办,省直定点帮扶牵头单位。抄送: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市、县(市、区)扶贫办。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5月28日印发
第五篇:扶贫开发
县科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党组高度重视,各部室配合紧密,行动迅速,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学习培训阶段取得成效。
——确保全员参与。上至科协党组书记,下至一般干部参与,党外干部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全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确保全程参与。制定学习实践活动计划,严格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和通报制度,确保全体同志全程参与。——确保学习时间。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组织学习与自学相结等方式确保学习时间。
——确保学习内容。除学习规定内容外,还学习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同志的有关讲话内容,确保理论学习与实际学习相结合。
——确保学习成效。采取部室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来确保活动的丰富多样.liweiliang 2009-03-31 16:06:36 县科协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构建四个工作体系,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构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加强科普产品、信息资源、重大科普活动策划的开发,形成资源互通共享。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围绕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关心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有市场需求的科普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通过科普社会化平台,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发挥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是构建科普示范体系。把科普示范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性的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内容,努力拓宽示范创建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履行《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制定管理体系,规范建设标准,整合科普示范基地,形成一套管理科学、布局合理、作用明显的科普示范体系,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县科普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三是构建科普阵地建设体系。按照三级行政体制设置的模式,建立以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等基础设施为主的科普活动基地,发挥科普阵地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在全县,以建设大型科技活动中心为重点,主要起着指导、支撑和辐射作用;在乡镇,以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宣传站为重点,在农村重点加强“一站一栏一员”建设。
四是构建科普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广泛联系,多方协作,力争在电视上增加科学频道,在报纸上开辟科技专栏,在电台开设科普节目,建立科普网站,营造多层次多渠道多格局的社会化科普氛围。充分利用科协系统自身的科普类刊物、网站,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宣传体系。县科协三项举措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县科协紧密联系发展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突出服务献智力,推动柳林新跨越”为实践载体。
二是寻求重点突破。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总结单位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寻找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方案和方法。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把《柳林科普》期刊打造成柳林科普事业发展的“领航员”,着眼把各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三是坚持结合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全面推动科协工作结合起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以学习促工作,除了学习必读篇目,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以调研找问题,围绕事关科协事业发展大局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liweiliang 2009-04-08 16:24:17 县科协认真贯彻县委的精神,在第一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通过四项举措努力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一是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培训。近段时间以来,组织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六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二是加大对基层指导力度。县科协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加强与各乡镇科协、科普示范基地的联系,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加强与单位交流和沟通。三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县科协通过开辟党员学习专栏、悬挂横幅标语、开辟学习交流园地、编辑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宣传工作。截止4月7日共上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信息7条。
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继续抓好党员学习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全县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对开展调查研究的要求,认真谋划调研课题和思路,准备开展深入调研,将于4月20日前完成调研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贯彻落实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促进科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liweiliang 2009-04-08 16:24:30 县科协“三措并举”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和部署,县科协将于近日全面启动调研工作。为确保调研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县科协成立由领导带队,职能处室参与的调研小组。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协事业持续发展”的活动主题,以“突出服务献智力,推动柳林新跨越”为载体,结合领导班子成员各自分工,选择分管的基层单位作为调查联系点,在明确调研题目的基础上,认真安排了调研步骤和方法,力求调研工作取得实效。一是确保调研课题的针对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协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实现科协事业持续发展”的主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针对制约科协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确定了《柳林县科普事业及科普产业发展调查报告》等5个调研课题,确保了调研课题的针对性。二是确保调研内容的全面性。此次调研内容多,范围广,涉及科普产业发展、学会改革、学术交流、企业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等,涵盖了科协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调研方式上也突破了以往仅仅是听汇报、查资料的做法,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确保了调研内容的全面性。
三是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调研期间,调研组人员深入乡镇科协、示范基地、各学会协会、农技协等,仔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参与调研同志态度诚恳,虚心向群众求教,听真话、摸实情,切实收集基层同志宝贵的意见建议,确保调研成果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