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11: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基本的战略框架下,还应该注意在具体的城市化进程中合理、有效措施的选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工业化中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进程,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有利的因系。为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力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意义。因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以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为前提的。大规模农业进城的前提是城市必须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农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换对城市化进程也起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如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较发达地区的某些国际化大都市中,更适宜并可能促进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实现进一步城市化。第二,在中小城市中,在这些中小城市中,鼓励工商企业开办发展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大众化餐饮、旧货调剂等第三产业,对促进和吸纳农村人口效果更为理想。

2、在适当地区建立小城镇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在与农村劳动 力居住的乡村距离较近、且与大城市也靠近的地区发展小市镇、小城市是科学的、可取的。

3、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因此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户籍制度改革也受到政府重视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改善在这个方案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乡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 目前应逐步放弃农村和城市户口分离的做法,-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制度,并进 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

4、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一方面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另一方面作为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自然独特且不容忽视。

5、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长应注意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并健全对城市的管理,协调城市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衰退地区如何振兴

(一)资源认识从简单向立体转变

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转型,首先要从转变“资源观”开始。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资源,以较为单一的产业为依托完成初步的城市化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其相配套的“资源观”,是相对较为传统的“以不可再生的资源为根本性资源”的观念。国外的主要资源型城市,例如,德国的鲁尔地区的城市(煤、钢铁等)、法国的洛林地区(煤炭、钢铁)、美国的休斯敦(石油)、日本的筑丰(煤炭),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其优势资源发展,在其兴旺时期,一般较少利用和引入矿产资源以外的资源,甚至不能意识到自身所握有和积累的其他社会资源。这样的“资源观”,能够使一些具有深厚矿产资源的城市获得城市化初级的高速积累,却很难将更为深广的社会资源嵌入到其产业结构中去,引导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一旦自身矿产资源耗尽,或者国际产业形势等产生波动,就会对这些单纯产业的城市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危机是扎根于“资源观”之中的,打破资源“诅咒”,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从国外城市的转型经验来看,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将支撑性资源由不可再生的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人力、技术资源,逐步由对资源的开采加工转向资源的营造,逐步由“资源观”向“资产观”转变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复合转变

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长期单极产业结构发展造成的专业化锁定的问题。由于资源型产业往往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高地,成为经济要素的集聚之所,在巨大的吸纳力作用下,各种经济要素被固化在资源型产业领域,非资源型产业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难以形成产业吸引力,发展机会明显减少。当资源枯竭时,由于锁定效应,此类地区的产业应变性、适应性较差,存在功能性、认知性和政治性的多方锁定,需要以外力强制性地打破。各国的转型经历,大致上就是打破多方锁定,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向复合转变的过程,在这其中,选择最易于打破锁定的产业进行培育,是转型的关键。

(三)空间布局由单极向多元转变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空间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城市中心的转换、产业重心的外推,总体布局的重置,以及城市边界的扩张等。在转型完成后,城市或区域格局一般由资源型城市的单极布局向多局布局转变,城市往往形成新的发展轴线,以前在经济地理上处于相对弱势边缘的地带相对而言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转型之初,对于这些地块来说应提前做好准备。

(四)城市消费功能逐步凸显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意味着产业的复合化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通过转型,城市产业结构往往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为二、三产兼顾。因缘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功能也往往从单一的生产功能中生发出更丰富的消费功能。因此,城市往往需要新的商业地带、需要新的生活娱乐设施等。这对于外来的投资商、对城市中心沿线区块,都是新的机会。

(五)政策导向由补贴向培育转变

从历史上来看,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政策,都经历了由补贴向培育的转变。最初,政府往往对资源将枯竭的产业给予大量的补贴,但最终结果往往并不成功。例如日本,给予了产煤地带的重点产业进行了连续八次的补贴性政策,都没有起到效果,最终不得不由援助规划转变为转型规划,着力于通过政策吸引投资、改变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由补贴向培育的转变,是正视资源枯竭的事实,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式。

国外城市转型政策的主要启示

(一)必须选择合宜的转型模式

(二)规划先行,落实转型战略

(三)选择切实的产业调整措施

为了保障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各城市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区域振兴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并针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安置问题制定就业政策。

(四)明确转型的几个关键要素

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市场要素。产业及空间要素。人力要素。

(五)有启示价值的转型经验筛选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针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专门的立法,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运用了财政政策的相关工具;首先,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税制。其次,要对落后大的地区转移支付,即通过财政手段实现地方之间人均财力的相对平衡。

3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的金融政策;在我国实行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准备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倾斜。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应该有效的反映资金的稀缺、投资的风险,利率也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资金流向的导航器。其次,采取积极政策合理推动落后区域金融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及制度创新。

4加大国家对落后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落后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相关的投资力度。

5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

6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具体的做法可以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合理性及相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建立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审查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资;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海外资金,同时引进外资时应在吸引直接投资上下工夫。外国资本的流入如果处理不当,有时会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在短期资金和那些随时可以兑现逃走的证券投资的管理上。

8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设立中小企业资助项目、中小企业参股基金、市场开发项目,为中小企业创造、保证就业、提高竞争力,以及对出口市场的开拓、培训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企业申请商业贷款提供政府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等一系列手段。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疑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9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合理引导;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合理引导。

如何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

1.需求潜力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

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

3.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主导产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外向发展潜力,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既增加有效供给时间,又可为国家换取外汇。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尽快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闯出一条“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道路。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关于“十二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1、强化规划引导。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组团发展、建立产业带的规划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按规划要求推进城市扩张。组织编制徐州都市区规划、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中心区商圈规划、西部商圈、淮海广场商圈城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市政配套设施、生态环保、文物保护、园林景观、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强化中心城市辐射集聚功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心区立体慢性交通系统规划和中心区停车场布局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规划,坚持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前提条件。

2、扩大主城区规模。

按照主城区组团式发展的思路,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徐州新城区建设,把新区建设成为一个以行政办公、总部经济、教育科研、居住为主的综合性新区,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建设,从规划、建设、管理上,严格按照主城区标准执行,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全面覆盖,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开发高铁客运站周边的建设步伐,严格按照规划,打造成集商贸、居住、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片区;充分利用九里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完善公共景观基础设施;完善云龙湖景区周边地块的改造,突出湖区自然与人文特色,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实施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序开发”的思路,加强住房保障,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旧城区改造,重点推进中心商务区、云龙湖周边、故黄河两岸、陇海铁路两侧、二环路两侧、三环路两侧的地块改造。按照“优化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的思路,统筹考虑居(村)民安置、城市景观、经济发展、社区服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种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把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每年安排6-8个重点改造项目,每年安排8-10条街景的立面改造,扎实推进,到2015年使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在新区和城乡结合部建设以及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强化转产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劳动密集型和各种服务型工作岗位给予优先考虑,从事个体生产经营享受下岗职工优惠政策,促进他们更多地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市居民的标准,对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进行统一管理,使他们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保障权利。把土地转让、项目建设与工作安置紧密结合起来,使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真正得到实惠,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区道路网络建设,改造淮海路、中山路、建国路、解放路、民主路、复兴路、和平路、二环路、三环路等项目,推进市区道路三年畅通计划,完善以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支路合理分布的城市道路网,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按照“截污、清淤、活水”的思路,加强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继续抓好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启动主城区截流并网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把防灾减灾与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加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建设,搞好城区道路绿化。重点实施新城区绿化和云龙湖周边美化绿化亮化等项目。按照“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发展互惠”的原则,统筹徐州城区与铜山新区、贾汪区的协调发展。完善淮海经济区交通体系,打造淮海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把城市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进城市依法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将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提高管理效率。实施管理重心下移,下放管理权限,让办事处和街道社区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之中,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数字化、网格化、下沉式”的城市管理机制。继续推进违法建筑、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城市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继续创新城市经营机制,以市场化的理念,按照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土地规划、整理、储备和经营开发,加强土地资源成片推介,通过策划包装推向市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依法收回超期未建的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公交等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投入、市场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城市化动力

1、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突出发挥产业发展在推进城市化中的动力源作用,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四大千亿元产业”建设,包括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光伏能源产业、食品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壮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整合水、陆、空港口资源,加快实施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徐济高速、宿新高速、湖西航道、亿吨大港、观音机场改扩建等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产业促发展,以产品树形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打造成“商家必顾之地”。

2、抓住契机,融入“2小时经济圈”。

徐州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融入“2小时经济圈”。首先,抓住京沪高铁建设契机,做好高铁徐州段建设的工作,发挥作为京沪高铁重要交通节点、枢纽城市的作用。其次,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将规划建设徐淮铁路,进而打通徐州—淮安—上海的城际铁路。同时,在公路交通建设上加大力度,围绕构建与长三角间的快速通道,强化高 4 速公路网建设。四是发展航空,徐州观音机场经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在已开辟20条国内航线和香港临时包机的基础上将有大发展。五是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把东陇海产业带作为连结沿海、借力沿海的重要平台,主动融入沿海开发,坚持大交通对接大港口,全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这样,徐州就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

3、壮大以交通为依托的工业与物流经济。

围绕交通做好园区布局与产业集群规划,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东拓展,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加快鲁尔(低碳)工业园、中能硅业园等建设。围绕构建全国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加大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物流、新城区生活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港口物流、临空工业园等五大物流基地建设。

4、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依托山水资源,规划建设云龙湖、吕梁山、微山湖、大龙湖等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精品亮点景区,同时超前谋划大型主题娱乐公园、工程机械博览园,建设江苏北部和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旅游胜地,提高旅游业收入在服务业中的占比。

5、逐步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发展新型服务业作为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商务楼宇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推进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广告会展、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 中心。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动漫创意、软件开发、科技研发等创意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徐州软件园、创意68、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做好小城镇规划。

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规划,完成各县(市)所辖镇的总体规划,完成汉王镇等30个重点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镇区主要街道和重点节点整治规划。统筹小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体现特色,又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这个主题。

2、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

依托产业基础和城郊优势,在全市重点中心镇先行启动。按照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原则,市财政对每个重点中心镇投入100万元启动资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集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中心镇。

3、发展壮大小城镇经济。

从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产业支持等方面促进小城镇加快经济发展,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小城镇的三次产业联动,使产业化农业,各种加工型工业,以农家、休闲、度假游为主题的旅游业,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贸业,以及吸引农民进城的房地产业等,在小城镇逐步发展起来。支持主城区大中型商贸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配 6 送、旧货调剂等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繁荣小城镇市场。积极发展小城镇房地产业,吸引农民和城市居民购房置业。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组建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改变小城镇规划建设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现状。制定和实施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市、县、镇三级政府权利和责任,规范建设项目提出、建设和管理流程。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好小城镇建设项目计划,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着重支持道路、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设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资金重点向小城镇倾斜。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将相连的几个镇捆绑,向社会发包,委托专业管养单位管理的办法,加强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管养。

四、强化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

增加财政投入,落实支农投入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农”建设。要继续落实转移支付政策,争取国家对“三农”的建设投资和国债建设项目,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发放涉农企业贷款和支农小额贷款。扩大在镇网点新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村发展的比例。引导全社会向农村发展多投入,逐步形成以增加投入拉动农村发展的新格局。

2、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无障碍工程,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力度,构建农村公路网络。开展农村水源调查,通过扩大城镇中心区供水范围、扩大农村安全水源供水规模和打深水井等方式,解决农民饮水安全卫生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新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建设适合乡村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通、信息通工程建设,缩小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别。

3、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要让农村共享,加快镇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人员、技术、设备上对口支持农村,提高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医疗水平。镇卫生院要完成改造,重点镇要拥有规范的二级医院,一般常见病不出镇,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推进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镇建立文体站,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财政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扩大城镇低保范围,把人年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4、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产就业。

消除一切不利于农民转产就业的障碍因素,强化农民培训,制定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开展农民大培训活动,使每个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能,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谋生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的户籍政策,降低农民务工落户的门槛。切实保障转产就业农民的权益,明确土地承包政策,对进城务工尚未落城镇户口的农民,原宅基地产权不变,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调整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使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规划建设农民工公寓,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生活条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转产就业,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5、加快城乡产业互动。

按照三次产业联动的要求,引导城市经济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延伸,对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配套服务型企业,在政策、土地、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把信息、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当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小城镇兴办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服装、旅游工艺品、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带动小城镇和农村运输、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和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要积极参与产业互 动,加速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化都市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因地制宜发展园林、园艺和花卉种植,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瓜果、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发展瓜果菜良种繁育、良种猪苗繁育、良种家禽繁育、乳鸽种苗繁育等四大工程,构建苏北地区最大的种苗供应基地,发挥农业在全省的辐射作用。搞好农业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区域化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低成本的原料。完善利益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民”等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业企业、基地、农户形成稳定的合同关系和紧密的产权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6、促进城乡文化互动。

探索城乡文化互动的新途径,把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城乡教育互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城市中小学每年安排一批优秀教师轮流下派到镇、村中小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分批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拓展人才资源。推进城乡科技互动,强化科技支农服务,在增强农民掌握实用技术上下功夫,把科技服务与促进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鼓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与农民一起,共同开展产业化生产经营,逐步扩大科技在农村的市场需求,使农村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城乡文化体育互动,坚持文化下乡,促进文艺演出、图书供应、文体活动全面适应农民的需求,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互动,城市公立医院要有组织地开展支农行动,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医生定期到镇、村卫生院、卫生站坐诊,选拔一批农村医务人员到城区公立医院学习,提高医疗水平。把下乡服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推广,促进金融、电信、商贸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下乡活动,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城乡联系,形成各行各业服务农村,开拓市场,又使农村反过来促进城市各行业发展这样一种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第三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为认真落实XX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次创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将我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城市现状目前,我市建成区面积15.8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m2,城区人口13.2万人(包括矿务局、老城、新城所有人口),城市化水平23%(城市化水平测算方式:城市人口(包括建制镇和城区人数)除以全市总人口的百分数)。

二、我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城区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职能分散,造成城市管理空档、服务盲区等现象。二是城市建设投资模式单一。现在我市的城市建设一直采用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投入模式,没有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制约城市建设不能滚动发展。三是城市功能不完备。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等设施与城市建设不配套,历史欠帐较多。四是拉大城市框架的速度缓慢。城市建筑物密集,市区道路少而窄,规划过的道路建设慢,甚至出现沿街建筑已建好,而路未开通的现象。西区开发慢,房地产没有升温。五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形象建筑、高层建筑仍较少。六是城市环境依然较差。“脏、乱、差”现象治理难度大,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目标基本思路:拉大框架,完善设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目标:把新密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XX市科工贸卫星城。近期目标(至2005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人口达到2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5%。中期目标(至201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4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人口达到25万人(经省政府批准的拟定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城市布局形态由“单中心外延式”调整为“多中心组团式”。以一区六组团(一区即开发区,六组团即指二环线内中心组团、老城组团、矿务组团、新华路组团、东区组团、西区组团)为城市基本发展框架。

四、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建议未来我市城市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遵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开发建设力度。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城市人口膨胀、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城区道路网“两环七纵六横”(两环是东西南的一、二环城路,七纵是密新路、行政路、农业路、开阳路、长乐路、文峰路、长安路,六横是龙潭路、新华路、嵩山大道、东西大街、青屏大街、北环路)、“一山(青屏山公园)、一区(开发区)、一楼(市政府大楼)、二场(西区广场、垃圾处理场)”的城市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

(一)城区人口增长规划与打算以实现人口膨胀为突破口,制造需求,推动城市建设,必须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市区人口居住、居留,鼓励农村收入较高的市民到市区生活、消费,积极吸收外地人才到我市入户及家属进城,制定各项城市入户的优惠政策,放宽农转非条件,降低或取消收费,以实现城区5年内总人口增长到20万人,10年内总人口达到25万人,形成小城市基本的人口规模。(由公安局负责制定和实施人口增长规划)。

(二)城市市政设施的出租拍卖为拓宽城市建设投资渠道,以经营城市,开发城市来加快城市建设滚动发展。在不改变原设施性质的前提下,将街道、下水道、桥涵、绿地树木、有限空间、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灯杆、车站牌、广场等设施的管理权、广告设置权、冠名权和产权等,分批向社会招租竞拍,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市政设施运行效益,加快城市发展速度,保证市政设施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具体措施:

1、由市政府协调市政、国资、物价、审计、司法等部门组成市政设施拍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招租拍卖中的指标、协调、裁决等工作。

2、拍卖项目应遵循:一是不改变公益设施使用性质;二是改、扩建不得违犯规划和影响市容;三是拍卖后,由有关部门对其设施有监督、指导、检查权。

3、由于市政设施的特殊性,采用两种拍卖办法:一是集中拍卖;二是分散、分批拍卖。(由市政局负责对拍卖的市政设施分类、划定范围,并拿出具体操作方案)

(三)城市土地有效利用规划

1、城市市区土地收归国家所有。

2、加强对市区土地的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对城区和开发区内,规划开发利用的土地要全部实行协议预征,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和阶段进行拍卖,使国有土地资产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由土地局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四)青屏山公园的建设管理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经实地勘察,界定了青屏山范围:东至惠丰街、西至开阳路、南到屏阳路、北至青屏山坡底,开发总面积为210公顷。

1、建设规划。一是聘请园林绿化权威单位,编制青屏山公园“总体规划”。二是建设“引水上山”工程,三是封山育林,规划开发青屏山公园以植树造林为主导引向,配套开发休闲、娱乐场所及其它设施。四是招商引资,建设开发青屏山公园。五是规划“市民纪念绿地”,提高全民爱绿、护绿、养绿意识。六是青屏山森林公园初具规模后,申请创建“省级森林公园”。

2、青屏山公园由于管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山体随意开发,乱搭乱建,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从市政局抽调人员,组建青屏山公园管理机构,即“青屏山公园管理处”,负责对青屏山公园的开发进行监督管理。为加快青屏山公园开发速度,对青屏山实行招商拍卖后,采用入股的形式,成立股份公司,经营开发青屏山公园。

(五)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为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部门职能交叉、管理空档、服务盲区等现象,必须建立一个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市场运作,集中管理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

1、成立直接隶属于市政府的专职办事处。当前,我市市区面积及人口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城市办事处的标准,搞好办事处建设,建立城市市区的基层办事机构已成为我市城市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在市区内成立一个专职办事处(正科级),下设若干个居委会,负责市区的治安、计划生育、人口管理等日常城市管理职能。在管理模式上逐渐与大中城市接轨,而周边村继续实行镇管村体制,行政辖区及职能不变。2、对职能部门职责部分重新定位,改市政局为市政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市容、监察、环卫、园林绿化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的资产经营、养护与管理等城市管理任务。市政管理所改为市政公司,具体负责市区水电供应、城市维护、路灯管理、市政建设等。(由市政局拿出方案)3、成立专业化垃圾清运公司。以现有垃圾中转站和环卫处人员为基础,成立专业化垃圾清运公司。归属市政局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负责城市垃圾、渣土有偿服务费的收缴,负责城市垃圾、渣土的初级收集、清运,最后到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市政局负责出台垃圾清运公司实施办法)4、落实公安机关管理门牌制度。目前我市的门牌管理与户籍管理严重脱节,既不符合上级规定,又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门牌编排工作移交公安部门管理,使我市的人口管理更加制度化、规划化。(由政府办牵头召集有关单位做好门牌管理移交工作)

(六)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区。对开发区进行高起点规划和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渠道吸纳利用外资,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使之尽快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能够代表新密形象的新城区,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建好重点工程,集中开发住宅小区,开通主干道,拉大城市框架。重点市政工程:西区广场、青屏山公园、市政府大楼要分期、分批建设,3—5年内全部交付使用。(西区广场由交通局负责建设;垃圾处理场由市政局负责建设;市政府大楼由机关事务管理局拿出筹资方案,然后按规划设计逐步实施)。住宅小区:1、馨苑小区。地点:交警大队斜对面,占地15公倾。2、玫瑰小区。地点:环保局对面,占地8—10公顷。3、思源小区。地点:七里岗楚沟,占地8—10公顷。以后,城区所有住房开发到小区建设,并对建成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由建设局把关。今后三年我市要完成的道路建设工程:1、打通东、南、西的一、二环城路路基(由建设局拿出规划及实施方案)。2、开通东大街东段,计生指导站至十五支队段,全长1500米,概算投资1300万元(不包括拆迁)。(由十五支队按照规划投资建设)

3、开通西大街西段,长乐路至密荥公路,贯穿开发区,全长5800米,此路段建铁路立交桥一座,概算投资约5100万元(不包括拆迁)。(资金筹措办法:把公路两侧建设用地全部予征,进行拍卖后,资金用于道路建设,采用“以路养路”,“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

4、开通农业路中段至龙潭路,全长1700米,概算投资约1600万元(不包括拆迁)。(资金筹措采用拍卖公路两侧建设用地,拍卖资金用于道路建设)

5、开通新华路中段,东起货场街,西至开阳路,全长2500米,概算投资约1600万元(不包括拆迁),形成全市东西方向中轴线,与农业路相交构成城市中心。(资金筹措采用拍卖公路两侧建设用地,拍卖资金用于道路建设)以上道路的建成基本形成中心组团、新华组团、西区组团的城市道路框架和环城线大框架。

(八)亮化工程一是在城区设置公益商业灯箱广告标牌,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谁维修”的原则,把公益商业广告标牌推向市场。二是沿街单位、商店在本单位门面上安装高品位、高档次的霓虹灯、轮廊灯、射灯,在展示单位形象的同时,亮化新密。由市政局负责规划,确定标准,由各沿街单位自筹资金实施。三是新扩建的街道,亮化规划一步到位,统一标准,显示街道亮化特色。

(九)今后三年我市要完成的绿化工程1、完成人民公园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分期实施。人民公园位于农业中路以东,新华路以南,密新南路以西,占地30公顷,是城市的“绿心”。2、人民广场的绿地建设。3、青屏山公园。4、种好冲沟林荫绿化带。冲沟进行绿化后形成林带,对调节城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5、过境公路两侧绿化。6、在十五支队水泥厂两侧植树,形成绿化隔离带,以减少工业粉尘污染。7、西大街市政府门前约5000m2建小花园。8、青屏街东段桥北约1000m2建街头花园。

9、农业路中段东侧公厕以北至上海商场之间约500m2拆除临时建筑建街头绿地。10、龙潭路与密新南路交叉口西南、西北、东北三角位置建绿地。11、新亚商场以西空闲地建街头公园。12、青屏宾馆右后侧空闲地建绿地。

(十)加快城市公益设施建设在城区内再规划建设停车场20处、公共厕所14所,以解决市区内停车难和进厕难问题。筹资办法:按照“谁出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或市政府出资建设,向社会公开拍卖。市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业务管理,使产权单位不得改变其使用用途。(建设局负责规划设计并逐步实施)

(十)城市建设主色调经过现场踏勘和论证,市区建设的主色调以白色为主,白色为淡色,不易污染,配其它色调点缀。(由建设局规划并把关)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各乡(镇)要把加强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各建制镇是我市城区的重要补充和自然延伸,要根据我市农业和农村人口的特殊情况,加快城市化步伐,依托小城镇,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新密市区中心城为主体,沿郑密交通干线为发展走廊,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将周围的卫星城镇联为一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六、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个建议:

(一)为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成立由四大班子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班子。

(二)成立违章建筑拆迁办公室,对城区的违章建筑全面排查,集中拆除一批违章建筑,以维护《规划法》的严肃性,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对上述责任单位拟定的规划及方案,由市委、市政府分门别类下发文件执行。

(四)加大城市化进程的舆论宣传力度,对重点市政工程或其它项目,要面向社会,通过新闻部门的公开宣传,以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 :土地经济学

学生所在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 : 土地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郑佳

学号 :12S010165 学生类别 :非定向

考核结果 阅卷

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中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城市把旧城改造也安排到城市建设的日程上来。

旧城改造是经济和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造是为了使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使城市的形象得到提升。旧城改造不是简单的重建翻新,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平衡政府、社会消费者、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利益,不仅要加强础设施建设,还要重新调整和规划城市功能,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因此,为了平衡多方面目标,旧城改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给予具体说明及建议。

1.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的重要性

1.1旧城改造的定义

旧城改造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针对城市现存环境中内部功能、建筑、空间、环境等进行的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是有选择地保存、保护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工作,是在城市老化地区有规划地进行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整治、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

旧城改造是对城市中的陈旧、衰退地区实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它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我国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更新城市工业区和其他规模大的劳动场所。②改造旧城居住区。③改造旧城内落后的市政设施,尤其是交通要道及下水道等。④改善公用设施,如城市园林绿化、游艺场及运动场所。川⑤更新、调整城市工业布局。⑥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统。

1.2旧城改造的作用

(1)旧城改造有利于整合城市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伴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用地规模逐年扩大,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且数量有限,同时,级差地租的存在,使得城市土地资源更加稀缺。城市的用地规模的扩大不能仅从外延的角度出发,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再开发、再整治的机会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加快对旧城进行改造,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遏止大城市的过度蔓延的有效措施,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

(2)旧城改造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旧城区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往往市政配套设施落后,甚至有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早已成为危房、危楼,如何使这些旧城居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不仅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且关乎社会公平,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旧城改造后城市住宅、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城市整体物质环境会有明显现代化进步,给居民带来更多更好的便捷服务。

(3)旧城改造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伴随着城市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同时,我国进入了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时期,城市中大量劳动力转入第三产业,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停产甚至破产倒闭,他们遗留在城区的破旧厂房等成为旧城改造的主要对象之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城市率先实现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换。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逐渐从制造业的舞台上退下来,成为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科技和文化教育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大调整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软硬件设施必须要通过改建或新建来满足新的城市功能的要求。

2.旧城改造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拆迁补偿成为旧城改造进程中最大难点

旧城改建是在拆除旧房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从而拆迁人要承担旧房拆迁成本和被拆迁人的安置补助费用。为了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旧城拆迁和补偿工作大多数是由政府来推行的。目前拆迁政策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进行货币补偿,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根据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另一种是进行产权调整(即房屋安置),这方面各地政府也出台了详细政策,将被拆迁人进行集中安置。由于旧城改造中涉及拆迁的房屋均处市中心,评估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安置房屋位置较偏,所以绝大多数居民会选择货币补偿。由于补偿价格高,被拆迁居民居住面积大,在旧城改造中用于拆迁补偿的费用,在总建设投资中的比重飞速提高。无论是实行货币补偿,还是房屋产权调换,拆迁补偿所占的总投资成本都比较高。

而且被拆迁居民由于自身利益原因,在拆迁协议的签订上与拆迁人有着许多矛盾。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旧城改造进度,制定了许多奖励、惩罚措施,希望居民尽快搬迁;另一方面,居民希望得到更多的拆迁补偿费,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拒绝搬迁,选择当“钉子户”。由于旧城拆迁补偿原因而形成的上访事件层出不穷。

2.2旧城改造盲目性大,过分追求城市现代化景观

在当前中国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大潮中,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千城一面”现象日渐明显。现在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开发商只顾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及盈余利润,弃建筑美观和城市环境外贸于不顾,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性,也改变了城市本应该有的个性魅力。如林的高楼在市中心矗立着,再一小部分人去的利益的同时,大部分城市居民受到的是视觉上的冲击、空气质量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拥堵。虽然这些这些问题现在还不够突显,但确实是旧城改造利益后的巨大陷阱。

2.3改造面太大,人力、物力、财力不堪重负

随着城市现代化块节奏发展,遗留城市中心的废弃工厂、无人小区等建筑迫不及待的需要改造。旧城改造的目的是在城市原有形态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公共设备、交通运输,改善居住环境及社区服务。而现在的旧城改造大多都是推行“推旧城,建新城”的理念,这不仅使许多旧城边缘可利用建筑遭到破坏、浪费,而且耗费没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的改造面积使政府财力不堪重负。3对旧城改造的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对旧城改造的宏观调控作用

(1)政府需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筹集资金,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行相结合;

(2)构建城市拆迁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运行环境,政府在城市拆迁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指导和协调,主要任务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协调政府与拆迁人、拆迁评估机构、拆迁执行单位、被拆迁人以及拆迁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产前过程顺利进行。

3.2在改造城市的同时美化城市,营造自己的城市风格

旧城改造应该从传统环境出发,与城市原本形态协调共存,保持城市规划整体性,突显城市个性魅力。只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魅力,才有城市生机勃勃的活力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在各方面具有竞争力。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应该在旧城改造中应树立营造自身城市风格,塑造城市个性魅力观念,注重协调发展、塑造多元形态,展示城市历史,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中去创造一种更加富有时代张力和本土生命力的新型城市艺术。

3.3注重改造策略,量力而行

(1)科学确定拆迁规模,把握旧城改造节奏。

(2)旧城改造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地进行改造。旧城改造的建设标准必须以保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旧城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标准,不能盲目扩大规模。

(3)抓住重点,逐个击破,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第五篇: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城市社会学作业 历史1002 刘晓乾 041003016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浅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据了解,某些地级城市的调研组多次到各地进行调研,探索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包括调研地机动车拥有量、道路资源量、路网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管理等。但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来分析。

关键词:交通拥堵 原因 对策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调查

(一)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道路资源供应缺口日益拉大。1990年以前,我国车与路的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十分明显。1990年以后,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尤其是2000年后,机动车增量惊人,车辆的增长速度和道路资源供应严重不协调,逐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1990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551.36万辆,2000年6000万辆,截止2008年底已达到1.699亿辆,年均增幅29.8%。从我国公路总里程来看:1990年是102.8

31万公里,2000年130万公里,2008年357.37万公里,年均增幅2.47%。其中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增幅较大,城市道路由于城市结构的局限性,增幅还要偏低。从车与路的发展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来看,道路资源的供应缺口较大。更重要的,由于城市道路资源开发有限,而机动车数量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使得供给和需求呈“反比”式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多数城市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摊大饼”式的结构布局。这种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城市道路大都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来布建,这决定了我国多数城市道路均属于这种典型的“树状” 路网结构。它以主路为干,派生出多条仅服务于某一点的支路。干路要为支路合流服务,同时又要担负着商贸交易功能,其效果必然是源头广泛,合流集中,支路不足,干路爆满的交通现象。同时,由于干路又是出入城的基本通道,形成出入城 1 城市交通网 2012年 交通学术专栏

http://.

下载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编者按:目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摆上了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增加社会就业率、改善人民生......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五篇范例]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 情况汇报 为认真落实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共5则范文)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为认真落实XX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次创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城市化和现代化......

    如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10740203 公共事业管理 刘云飞 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资源环境的高压区域。在当......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进......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近年来,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以及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有......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近年来,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以及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