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

时间:2019-05-13 11: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

第一篇: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

日照市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

近日,日照市岚山区局积极开展“专卖执法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加强专卖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以“三个转变”推进专卖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建设。

一是由知识型学习培训向能力型学习培训转变。在加强全体专卖执法人员培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员的实战能力,通过业务流程培训,办案文书评选等形式,提高专卖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文书制作水平。

二是由普及型学习培训向专业化学习培训转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开展执法能力教育和培训,多次邀请到执法部门的领导来单位讲课,提高了专卖执法人员运用法律的能力;并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在培训后将培训内容进行讲解,集中学习,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学习培训,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专卖队伍。

三是由临时性学习培训向规范化学习培训转化。为解决以往学习培训中存在的不定期、不系统性的问题,对学习培训计划进行详细的规范,制定了学习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做到月月有计划,次次有考核验收,并通过树立学习典型,推广学习方法,推进专卖执法队伍人个与整体素质双向提升。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烟草专卖局(公司))

作者:任真

单位:山东日照市岚山区烟草专卖局(公司)

电话:0633-2683416***

第二篇:以“三个转变”强力推进丘陵地区小康建设

KK地处四川东北部,属于西部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3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新一届KK县委、县政府对照省委“三个转变”要求,重新审视了县情,确定了“GDp十年翻两番,二十年翻三番,把KK建成XXXXXXXXX”的奋斗目标和“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的工作思路。一年来,该县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转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企业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丘陵地区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

KK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丘陵地区发展快不快,关键是“三个转变”抓得好不好,推进“三个转变”,做好经营资本、经营城市、盘活人才“三篇文章”,是发展主题的集中体现,是KK紧跟时代步伐、改变落后面貌的最佳途径。一是大力深化国企改革。在工业经济中,坚持以企业改制为手段,促使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彻底退出,依托企业存量资产吸纳民间资金、促使民间资金向资本转变腾出空间。坚持产权、机制、身份“三转同步”,坚持早改求主动,真改求效益,大改求跨越,把企业存量资产当作宝贵资源来经营,顺利完成了烟厂、钢厂、丝绸厂、麻纺厂、肉联厂、植物油厂、织布厂等11户规模以上企业的改制任务,成功实现“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转换体制、百分之百转换机制、百分之百转变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资产),转变国有职工身份并安置职工4648人,吸纳民间资金1.95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9亿元。成功组建金华纺织、齐祥食品、金坛电化、海峡丝绸等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整了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以……为主的能源业,以……为主的机械冶金业,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在摆脱困境中全面振兴,县城经济在深化改革中快速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该县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致力于把KK打造成人才荟萃、资金涌流的“环境特区”。大力破除“地域观念、近利观念、部门观念和特权观念”,牢固树立“四海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没有民间资金投入就没有KK经济大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理念,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富商的舆论氛围。通过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策保障“三大举措”,全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19户,从业人员达2.9万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42.7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入库税金6408万元,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40%,民营经济已占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三是大力引资搞建设。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以大项目构建竞争优势,以招引业主破解投入难题。引导打工回乡人员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治病险水库39座。引进XX集团全面改造道路KK段工程。引进业主全面启动……路建设。引进客商修建村道公路,打破制约KK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大力发展业主经营。加快农村闲散资金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目前,全县规模经营业主达929户,1000亩以上的17户,经营土地面积达10万亩,吸纳民间资金1.67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3户,吸纳民间资金1.3亿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0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运销等各个领域,促进了水果、制种和畜禽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以更新观念为先导,创新经营理念,大力经营城市,加快丘陵地区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加快丘陵地区城镇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经营城市是主要载体。加强城市经营,更是吸纳民间资金,汇聚人才资源的有效手段。该县坚持实施经营城市战略不动摇,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经营土地为核心,以经营城市资产为支点,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精心培育经营城市的市场主体,努力实现城市发展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一是重规划,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坚持“专家搞规划,社会搞建设,政府搞管理”。邀请专家实地踏勘、论证,确定了把县城建成“山水园林精品城市”的定位。修订完善了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2平方公里城东小区、3.6平方公里工业园区、6平方公里锦屏新区规划、滨江大道控制性详规和木桥河治理方案。二是活机制,融资渠道日渐广阔。将规划、融资、建设、管理四大职能分离,成立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供地机制。公开竞价拍卖土地使用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城市空间广告经营权,整体出售会展中心存量资产,共融资近亿元。三是抓建设,城市形象日益提升。全面启动了城东、城南、城北、滨江路“四条大道”,城东小区、工业园区、抚琴小区“三个小区”建设。由业主单位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主要街道管网改造。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主要街道路面维修改造工程。投资500万元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城市。四是强管理,人居环境逐步优化。集中行政处罚权,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城管机制,集中治理了“脏乱差”,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以育人选人用人为根本,创新机制,招才引智,加快丘陵地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三个转变”的核心是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没有人才作支撑,再多的土地资源、民间资金也难以转变为资本,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县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经营人才资源的理念抓党建和抓人事工作,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和资本化转变,为推进KK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以“三百工程”育才。发动县级机关200名党员干部对口联系200户贫困居民,推进思想观念、实用技术、文化卫生、优惠政策、就业岗位、资金项目“六进社区”,增强了农村和社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调动了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二是以招才引智聚才。着力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引进选调生18名,安排在科级职务助理的岗位接受锻炼,用外地人才激活本地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三是以好的作风选才。在全市率先实行县委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坚持重实绩、重能力、重公认,不唯资历、不唯年龄的“三重两不”标准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率先打破地域、职业和身份界限,在全市一次性公开招考、选拔了18名科级干部,从县级机关选派了23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或村任职,促使其在实践中成长。四是以激励约束管才。深入开展“评选满意和不满意单位、优秀和不称职公务员”活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以更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强劲的跨越势头,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

第三篇:关于农村推进“三个转变”的思考

为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认真分析四川省情的基础上,借鉴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于去年作出了“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战

略部署。“三个转变”集中体现了省委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新跨越正确决策。由于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三农”,市场消费的主体在“三农”,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三农”。因此,在农村加速推进“三个转变”是全面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与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南部县推进“三个转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因地制宜推进“三个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现状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311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林地114万亩。全县辖80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纵向比发展速度较快,横向比发展差距较大。2003年,全县完成GDP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5.31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5%,占农业总产值的47.1%。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增长7.8%。县级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14.74%,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2003年全县人均GDP3349元,虽然名列南充市9县(市、区)的第3名,但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南部县在推进“三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县城为先导,以农村为重点,以全面推进、加快发展为目的,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起步良好

南部县幅员面积大,土地资源规模相对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

1、以地融资,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县城建区已拓展到14.7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增加到13万人,成为南充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为将县城建设成为川东北中等城市,“十五”末将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15平方公里、18万人。在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中,运用市场机制,依法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近两年储备土地近4000亩,以地融资9600万元。2004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4宗98亩,实现土地收益3154万元,较好地发挥了“第二财政”的作用。加强和完善了土地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但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速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质量,而且还为小集镇建设提供了经验,增强了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

2、辐射带动,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利用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商贸业和城郊农业,并辐射到乡镇。目前,以县城为龙头,以19个国、省、市级试点小集镇为依托的国、省道经济带为10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已初步建立。伏虎、升钟、定水等国、省级试点小集镇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了一方产地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多元投入,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以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以受益群众投入为主体,以业主投入为补充,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大中型水利工程灌溉渠系,新建和扩建农村道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升钟水库控灌县内耕地55万亩,65%的农田能够得到自流灌溉和提灌,改造中低产田土1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6万平方公里,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

4、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行自愿互利、公平公正,坚持效益优先、规模适度,落实政策,优化服务,通过协商租赁、自主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5万亩,经营50亩以上的业主800余户,经营土地100亩以上的业主33户。不但农民承包的土地开始有序流转,而且还盘活了一批闲置土地和“四荒”资源。

(二)、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平台不断拓展

据统计,全县有经营管理类人才1180人,工程技术类人才367人,财会类人才2410人,农艺类人才550人,畜牧类人才424人。其中,高级职称260人,中级职称2713人,初级职称12300人。在实施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中,南部较为行行地创新了育人用人机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1、公推公选领导干部

在全面推行副乡镇长公推公选取得成功

经验的基础上,对乡镇长实行公推公选,同时逐步对县级部门的副科级干部和科级干部进行公推公选,让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目前,公推公选的领导干部工作努力,绩效明显,深得群众依赖。

2、推行农业科技人员“四挂钩”管理办法

为了实施好科教兴农战略,搞好农业科技承包,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南部县自2000年开

始在县范围实行农业科技人员“四挂钩”管理办法,即将绩效与工资、职称、奖金挂钩,并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逗硬兑现奖罚,既让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又为其提供施展才干的用武之地。通过实施这一办法,使国优果品脆香甜柚提纯得壮取得圆满成功,使DLY优质肉猪良繁体系初步建立。

(三)、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机制得到激活

2003年,南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0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底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1亿元,储蓄存差8.7亿元。农民外出务工净收入20.6亿元。南部的民间资金蕴藏量大,在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过程中,因注入新机制呈现出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南部县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在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法律上保护,通过优化服务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县私营企业达347户,注册资本金2.44亿元;个体工商户达2.08万户,注册资本金1.13亿元,全年实现民营经济总产值49.4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实现税收9690万元。

2、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南部县在2003新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有7个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其中最典型的是实施“中农合创”项目(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项目),推广“中农合创”运作模式,发展DLY优质肉猪产业。该项目在运作上,实行项目实施地政府、合作农户与项目总部三方合作,共同投资,其中项目总部投入40%,实施地政府财政匹配40%,“上下游”龙头企业投入20%作为资本金,在合同合作期内按间收回成本。这一新型运作机制,集聚了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和财政资金,规避了投资风险,既有效地解决了优质肉猪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自2003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来,已吸纳民间资金250万元,使LY母猪的产栏数量达到了构建百万头优质肉猪强县的进度目标。

3、以发展优势产业融资

产业是农村集聚民间资本的有效平台。南部以优势产业吸纳分散的民间资本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发展蚕桑产业。成片栽植10万亩桑园,年产茧能力已超过1000万公斤,以此引进了民间资本组建了龙头企业绿神丝绸公司,龙头企业下面还有一大批蚕桑业主。二是优质肉猪产业。以年出栏百万头肉猪的产业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发展DLY优质肉猪提升传统产业,目前已将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种资本吸引到了良种繁育、肉猪饲养、肉食品精深加工上来。三是发展优质枇杷。全县统一规则,统一布局,在落实2万亩枇杷产业带后,从事优质枇杷种植的业产不断增多,形成了旧业主扩大规模,新业主提高起点,加工业主投资办厂的产业化经营大格局。四是发展龙竹产业。龙头企业看中南部的土地资源优势,一次性签约1.8万亩龙竹产销合同,由业主投入种苗款,业主前期投入达54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部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和民间资金在拥有总量大的同时,存在着人均占有量小、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农村推进“三个转变”较城市困难。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土地作为资本利用的概率小

目前,虽然南部已初步显示出以县城为载体,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仅国、省、市级试点小集镇建设处于持续推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小集镇建设推进十分困难。由于小集镇国家投入少,土地难增值,绝大多数只能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用于商业、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的份额极小,县内12个中心集镇中,只有伏虎、建兴、定水等位于国、省道上居住人口多的集镇,才具有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的优势。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大多数位于交通要道和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由于这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土地租金也低,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与业主及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的少。

(二)、人才缺乏,结构、数量、质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县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260人,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才2713人,初级技术职称的人才12300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人才仅占全县总人口的2.08‰。有高级农艺师3人,中级农艺师190人,初级农艺师357人;高级畜牧师5人,中级畜牧师171人,初级畜牧师248人。不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而且象养蚕状元罗先锋那样的乡土人才也十分缺乏,人才的培养和转化是一个薄弱环节。全县现有人才,尤其是农村实用型人才与农业大县的需求极不适应。

(三)、民间资金外流多,民间资本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由于农村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农民用于子女入学、疾病治疗和购买房屋等异地消费。在农村民间资本用于个体经营和民营企业方面,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尚不成熟,投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导致大量的民间资金大量外流。

以上问题,有待于在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中予以解决。

三、主要措施

“三个转变”的宗旨在于盘活一切存量,变资源为资本,变静态为动态,达到增值提效的目的。盘活存量资产,资本是激活剂;加快经济发展,资本是催化剂;实现新的跨越,资本是助推剂。实现“三个转变”,前提是确立效益观,实质在坚持发展观,核心在增强资本观,关键在更新资源观,基础在深化人才观,途径在强化市场观,条件在拓展开放观,动力在坚定改革观,保障在树立诚信观。

因此,作为丘陵人口大县的南部在加快“三个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新思想新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特征,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创新运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1、规范供地行为,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管理。对试点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凡属经营性质的用地,都必须严格实行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供地,对拟出让的地块,由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报政府审批后,由国土部门组织财政、建设、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接受社会监督。对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收益直接进入财政金库,对土地管理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拨付,既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又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累资金。

2、建立土地台帐,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由农业、国土部门共同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盘查,摸清家底,建立台帐,分门别类,为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各类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推进资本运作,加强小集镇建设。抓住建设国、省级试点集镇的有利时机,按照资本运作的模式,借鉴经营城市的理念与机制,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政府监督规范化的新机制,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思路,将重点小集镇的范围扩大乡镇总数的30以上,配套户籍制度、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重点小集镇为依托的沿国、省道经济带和十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建成更多的类似伏虎、升钟那样的具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小集镇,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的聚集地、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提供空间。

4、创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业主经营、多元投入”的原则,借鉴实践中转包、入股、租赁、拍卖等多种可行模式,坚持走“业主+基地+农户”的土地开发路子,建立“业主负责、利益直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经营机制,使农村土地向业主、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培育更多的象罗先锋、唐西城、赵一洁那样的业主,建成更多的类似枇杷、龙竹、蚕桑等那样成规模的产业带,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5、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农村土地的自身价值。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受益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补充,实行多元投入,开展以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环境条件,建成更多类似望月村和满福坝那样的文明新村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而以提高土地的自身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中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1、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和外挂学习锻炼。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及干部选任管理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党政人才驾驭市场经济和组织领导一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改进选拔任用方式,加大通过市场配置经营管理者的力度,继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工作,做好任职资格认证工作,尽快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现状,造就企业管理拔尖人才。

3、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和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以提高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两大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办法,培养成千上万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让能工巧匠也转变为人才,多层次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以提高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民工培训。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扩大农民工就业范围,提高劳务质量。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中更新了思想观念、掌握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人员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三)、拓展融资平台,促进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和农业领域

1、注入农业启动资金。通过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加小额信贷的投入,将小额信贷投入到农民自愿投入、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效益良好的项目上,以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发展优质产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可借鉴“中农合创”项目的办法,由参与合作的项目农户实行自愿报名,并提供5项证明与资料:一是居民身份证、户口薄正本及复印件,二是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三是由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无重大民事诉讼、纠纷、治安事件证明,四是所在地农业银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出具的本人无长期拖欠、滞压贷款本息行为的证明,五是所在地村(居)民委会管辖范围内两个自然人提供的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书。通过对项目农户基本经济条件、经营项目的自身素质和信用度的考察,避免了因选择农户不当而影响项目实施的整体质量,以小量的金融资本激活大量的民间闲置资本。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引导和监督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组建和引进更多的类似绿神丝绸有限公司和“中农合创”南充市合作创业中心那样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小民间资金的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效益,让民间资本的所有者投得放心,生产经营安心,延长产业链,实现多种资源与资本的整合,实现资本把各种潜在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生产要素,实现资本的显化功能和整合功能。

3、以农村资源招商引资。以农村最具优势的耕地资源、产品资源、人力资源和“四荒”资源招商引资,以转包租赁、股份合作、联合经营、拍卖产权等方式,吸引本地资本和外地资本投入到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既让外来资本显著增值,又让本地的资源转化为资本,盘活存量资本,提升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本的转化功能。

4、回引外出务工人员和乡友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本现实和潜在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外联络,通过土地、产品等有形资产和政策、市场等无形资产,吸引象福源食品公司尹维海那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和柳驿乡王荣那样的南部籍乡友回乡创业和投资,将南部人创造的财富凝聚在南部的土地上,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投入产出循环,进入市场中、投在项目上,使之释放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在农村推进“三个转变”的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对此,必然坚决刹住只在纸上落实、只在会上落实、只在嘴上落实的歪风,杜绝用说代替做,用虚代替实,用假混淆真。促进“三个转变”落实,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好坏。只有转变作风、科学谋划、振奋精神、创新机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舆论等手段的作用,从上到下,层层抓落实,不出现“断层”和“空隙”,才会落实而不落空,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年8月)

作者概况:易登科,男,现年39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联系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主办《政府工作调研》,负责政府综合性文稿的起草与把关审核,2003年撰写的《培育和壮大县域经济增长点的探索与思考》一文在四川省第三届(2003)政务调研成果评选中获优秀奖。

第四篇:关于农村推进“三个转变”的思考

为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认真分析四川省情的基础上,借鉴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于去年作出了“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战略部署。

“三个转变”集中体现了省委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新跨越正确决策。由于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三农”,市场消费的主体在“三农”,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三农”。因此,在农村加速推进“三个转变”是全面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与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南部县推进“三个转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因地制宜推进“三个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现状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311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林地114万亩。全县辖80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纵向比发展速度较快,横向比发展差距较大。2003年,全县完成GDp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5.31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5%,占农业总产值的47.1%。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增长7.8%。县级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14.74%,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2003年全县人均GDp3349元,虽然名列南充市9县(市、区)的第3名,但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南部县在推进“三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县城为先导,以农村为重点,以全面推进、加快发展为目的,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起步良好

南部县幅员面积大,土地资源规模相对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

1、以地融资,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县城建区已拓展到14.7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增加到13万人,成为南充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为将县城建设成为川东北中等城市,“十五”末将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15平方公里、18万人。在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中,运用市场机制,依法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近两年储备土地近4000亩,以地融资9600万元。2004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4宗98亩,实现土地收益3154万元,较好地发挥了“第二财政”的作用。加强和完善了土地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但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速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质量,而且还为小集镇建设提供了经验,增强了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

2、辐射带动,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利用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商贸业和城郊农业,并辐射到乡镇。目前,以县城为龙头,以19个国、省、市级试点小集镇为依托的国、省道经济带为10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已初步建立。伏虎、升钟、定水等国、省级试点小集镇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了一方产地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多元投入,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以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以受益群众投入为主体,以业主投入为补充,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大中型水利工程灌溉渠系,新建和扩建农村道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升钟水库控灌县内耕地55万亩,65%的农田能够得到自流灌溉和提灌,改造中低产田土1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6万平方公里,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

4、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行自愿互利、公平公正,坚持效益优先、规模适度,落实政策,优化服务,通过协商租赁、自主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5万亩,经营50亩以上的业主800余户,经营土地100亩以上的业主33户。不但农民承包的土地开始有序流转,而且还盘活了一批闲置土地和“四荒”资源。

(二)、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平台不断拓展

据统计,全县有经营管理类人才1180人,工程技术类人才367人,财会类人才2410人,农艺类人才550人,畜牧类人才424人。其中,高级职称260人,中级职称2713人,初级职称12300人。在实施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中,南部较为行行地创新了育人用人机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1、公推公选领导干部

在全面推行副乡镇长公推公选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乡镇长实行公推公选,同时逐步对县级部门的副科级干部和科级干部进行公推公选,让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目前,公推公选的领导干部工作努力,绩效明显,深得群众依赖。

2、推行农业科技人员“四挂钩”管理办法

为了实施好科教兴农战略

树立诚信观。

因此,作为丘陵人口大县的南部在加快“三个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新思想新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特征,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创新运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1、规范供地行为,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管理。对试点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凡属经营性质的用地,都必须严格实行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供地,对拟出让的地块,由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报政府审批后,由国土部门组织财政、建设、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接受社会监督。对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收益直接进入财政金库,对土地管理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拨付,既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又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累资金。

2、建立土地台帐,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由农业、国土部门共同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盘查,摸清家底,建立台帐,分门别类,为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各类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推进资本运作,加强小集镇建设。抓住建设国、省级试点集镇的有利时机,按照资本运作的模式,借鉴经营城市的理念与机制,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政府监督规范化的新机制,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思路,将重点小集镇的范围扩大乡镇总数的30%以上,配套户籍制度、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重点小集镇为依托的沿国、省道经济带和十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建成更多的类似伏虎、升钟那样的具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小集镇,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的聚集地、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提供空间。

4、创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业主经营、多元投入”的原则,借鉴实践中转包、入股、租赁、拍卖等多种可行模式,坚持走“业主+基地+农户”的土地开发路子,建立“业主负责、利益直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经营机制,使农村土地向业主、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培育更多的象罗先锋、唐西城、赵一洁那样的业主,建成更多的类似枇杷、龙竹、蚕桑等那样成规模的产业带,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5、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农村土地的自身价值。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受益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补充,实行多元投入,开展以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环境条件,建成更多类似望月村和满福坝那样的文明新村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而以提高土地的自身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中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1、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和外挂学习锻炼。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及干部选任管理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党政人才驾驭市场经济和组织领导一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改进选拔任用方式,加大通过市场配置经营管理者的力度,继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工作,做好任职资格认证工作,尽快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现状,造就企业管理拔尖人才。

3、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和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以提高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两大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办法,培养成千上万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让能工巧匠也转变为人才,多层次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以提高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民工培训。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扩大农民工就业范围,提高劳务质量。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中更新了思想观念、掌握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人员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三)、拓展融资平台,促进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和农业领域

1、注入农业启动资金。通过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加小额信贷的投入,将小额信贷投入到农民自愿投入、政府高度重视、市场效益良好的项目上,以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吸纳民间资本,发展优质产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可借鉴“中农合创”项目的办法,由参与合作的项目农户实行自愿报名,并提供5项证明与资料:一是居民身份证、户口薄正本及复印件,二是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本人无犯罪记录证明,三是由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无重大民事诉讼、纠纷、治安事件证明,四是所在地农业银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出具的本人无长期拖欠、滞压贷款本息行为的证明,五是所在地村(居)民委会管辖范围内两个自然人提供的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书。通过对项目农户基本经济条件、经营项目的自身素质和信用度的考察,避免了因选择农户不当而影响项目实施的整体质量,以小量的金融资本激

第五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王一鸣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就面临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2006年,GDP年均增长9.7%。但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十五”时期,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使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

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提高,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1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7%提高到43.1%,分别提高了3.6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40.5%降低到3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6.7%提高到2006年的55.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1%提高到49.2%,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2%下降到38.6%。

第三,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于成品油、水、电、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使得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十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客观上刺激了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不利于节能降耗和自主创新。同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技术过度依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开发总体上仍处在模仿追赶阶段。

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由于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有的已经发生变化,有的正在发生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迫切。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原来积累的矛盾难以根本解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期”。

第一,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年~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由2001年的225.5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不断加剧流动性过剩,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又会推动投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贷款和货币投放持续增加,通膨的压力必然要持续增大并最终表现出来。

第二,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营销等生产服务环节,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经济增长的物耗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环境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制造企业需求不完全对应,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制约了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不足。这些问题,造成制造业低水平扩张,加工组装比重过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第三,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长期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将趋于上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和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提升,使资源成本将明显上升;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带来的污染和排放,将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逐步走向极限。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变化,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

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紧迫要求,集中反映在: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开发,提高装备制造业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程度;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序发展资源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现代能源、原材料产业。当前,尤其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调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供给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当前,尤其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科技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五、关键在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增加市场功能,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要是:

第一,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矫正价格扭曲;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还会遇到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尚未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虽然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益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资源税率、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第四,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下载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岚山区局“三个转变”推进专卖执法能力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着重提高“四个能力”大力推进“三个之家”建设

    着重提高“四个能力”大力推进“三个之家”建设三个之家建设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体现了党中央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广大党......

    推进“三个核心”建设心得体会

    推进“三个核心”建设心得体会 在县纪委的统一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三个核心”建设的有关资料,其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工作报告”,对推动“......

    县委组织部“三个加强”推进“三个之家”建设

    县委组织部“三个加强”推进“三个之家”建设三个之家建设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对组织部门的热切期望,是组工......

    执法能力建设年调研稿

    提高基层财务管理水平, 服务“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 刘磊 姜磊 省局提出集中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工商系统开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是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依法行政、推......

    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推进人防事业“三个转变”

    XX年年是“作风建设年”,也是人防建设“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的关键年。xx县人防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牢固树立......

    如何有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如何有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三项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公安机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渠道,是完成公安工作新任务的突破口,是实现公安工作总要求的关键点,是推......

    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含5篇)

    毕拉河森林公安局积极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 作者:内蒙古毕拉河森林公安局法制大队田孝忠 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进程中,毕拉河森林公安局从细处入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如何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精选5篇)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据办事处“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我们结合办事处实际,将法治文化作为全处各项建设的重要内容,力争强化十项举措,系统推进新堤办事处法治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