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

第一篇: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

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容器,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每座城市均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孕育中逐渐形成,凝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进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洲地区,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

在前所未有的冲撞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经历着痛苦的纠缠,既有理性的难舍难分,又有失当的忍痛割爱,更有盲目的乱拆乱建。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展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建筑设计刮起 “欧陆风”,各种流派堆砌在一起,强调建筑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城市化的发展往往带来文化的趋同。因此,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重视文化多元的保护。保护好城市独具的特色,才能保留住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和灵魂。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增多的游人使文化遗产地不堪重负,给文物古迹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日益加剧的“商业化”、“人工化”和 “城镇化”,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城市考古研究与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一个古代城市虽然历朝历代有所变化,但是城市的基本形态和街道布局很难改变,城市的地下遗存中蕴含着的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化遗产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目前,“特色危机”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不少城市规划设计手法抄袭趋同,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和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被杂乱无章的新建筑群所淹没。在城市周边建设中要致力于城郊农村的综合发展,避免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新村建设,防止大拆大建,克服“千村一面”,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进步必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碰撞。当前社会利益的驱动带来的浮躁已经显现出很大的危害,保护必须因势利导,而不能揠苗助长;保护不能丧失可贵的自然状态原质,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借鉴更多经验,推进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引导城市理性发展。

第二篇: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

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经济转轨时期,竞争已从产品、企业的竞争延伸到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扩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必然途径。通过扩张强化资金、人才、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市经济加速发展;通过扩张弥补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通过扩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两个率先”建设中地位作用及影响举足轻重。南京城市功能定位,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整体推进。以建邺为例,新的区划调整使新建邺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0多平方公里,新建邺成为南京城市扩张的代表作。在这城市加速扩张的重要时期,经济能不能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能否得到解决,法律保障是一个关键。

一、城市扩张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城市经济的扩张,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

1、经济的扩张,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首先,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多元的,无论个人或法人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就需要法律来确认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第二,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权利义务要用法律来明确。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就无法有序地进行。第三,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调整。通过法律手段来调处各种经济矛盾与纠纷,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第四,市场规则必须由法律来统一。为保证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冲破人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而统一的市场规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则。第五,政府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由过去侧重于微观管理,转而实行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管理因而不能完全借助行政权力本身的强制力和行政最高长官的个人威望来实现,只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来实现,而且即使是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须是法律的,即必须在法定条件下,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

2、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化的经济。企业一进入市场也就进入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也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战略,必须具有与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力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即企业或个人的每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契约来进行,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所以契约化的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懂经营、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法律,善用法律。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迫使企业要法制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依法经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

3、资本的扩张,需要法律提供安全保障。在城市扩张中,最需要的是资本,但是无论吸引外资投入还是鼓励内资经营,都有一个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力,外资就会转投他地,内资也会外流。实现资本的扩张应当从强化产权法律保障做起,着力于健全良好的产权法律制度,以法律的规范化、透明化来保障市场安全,保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的安全。

4、产业的扩张升级,需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立法,扶持、保护、促进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难以维持的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衰退产业提供帮助,以防止大量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要遵循WTO规则,制定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国内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要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政府应通过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通过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竞争。

5、经济扩张中的法律事务,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随着经济的扩张,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诉求将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包括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世贸组织规则下的经济安全,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等都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二)城市扩张中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则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都与法治密不可分。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权力意志都会给社会秩序和人民权利及自由造成损害,从而危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保障的依法治国,其基础是法律制度。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从而就完不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城市扩张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撑和规范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以法制建设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首要工具。社会的经济交往以及民主政治的运作都不是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信念,而是基于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它必须以法律做为坚强后盾。其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手段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法律可以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确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指导原则,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树立,并将道义上的要求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明确为法律责任,维护思想道德方面的良好秩序。法律可以将科学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得以体现,通过有关教育法规的实施,加快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步伐,从而保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城市扩张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防范和解决城市扩张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新旧体制激烈碰撞,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急剧增多,社会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有些社会矛盾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着城市扩张的顺利进行。城市扩张中,由征地拆迁引发的拆迁户与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增多,加之相关法律的滞后,政策法规与现实脱节,以及具体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必须依照法律、规章来规范和调整。城市扩张中,大量农村剩余和闲散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形成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也相应地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同样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调整规范。城市扩张中,大量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责、权、利有效结合的新的法人实体。但有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不依法办事,违规操作,甚至出现直接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行为。因此,企业改制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出现的矛盾也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二、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基本架构在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支持城市扩张。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应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框架内,依据新区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和政策措施。一要完善投资安全法律制度。投资不仅需要利润,而且需要安全。对于投资者,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都希望把资金投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从而平稳地实现其利润。如果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有利可图,但没有安全保障,那么投资者就会裹足不前甚至断然回首。而投资的安全环境只能靠法制来提供。因此新区要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投资,就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能安全获利的环境,使投资者能看到并坚信,投资建邺新区,投资的利益收获是有法制保障的。二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法律能够引导或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使用方式使用资源。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各种利益激励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各种正当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法律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预期,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能够信赖法律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最大限度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投资的预期目的。三要依法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优惠措施意在通过权利与义务的重新配置,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优惠措施应该尊重市场规则,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损害国家财政利益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如果为了招商引资,游离于法律的边缘,不惜血本,乱给优惠,将会使招商引资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因此,应该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第二,良好的法治环境。城市扩张急需的是资金和人才,能够使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新区的是法治环境。依法办事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最佳信用,法治环境是最佳的投资环境。对于成熟的市场主体来讲,尤其是对那些想到新区发展的有商业远见和事业心的客商来讲,法治环境要比临时的、短期的优惠更具有吸引力。然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新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法治保障,使之既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要原则,又做到依法决策和规划,注重规划和决策的综合性、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和吸引公众参与。二是要培育公众的法治意识。努力培养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意识,深入持久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并力求收到实效,以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权威,强化实行法治的干部队伍素质和群众基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三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努力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行政务公开,破除行政性垄断以及行业性垄断,加强和完善执法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立和健全行政权力依法、高效、廉洁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治理违法犯罪,化解各类冲突及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五是要预防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六是要对城市扩张中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及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的有效贯彻施行和解决。第三,完善的法律服务。一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在经济层面上,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

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依法治理;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指由取得合法资格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主体。律师参与诉讼活动,担任各类案件的代理人、辩护人,帮助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促进案件的正确处理,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新区建设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积极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参加政府的信访接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执业活动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公证处为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服务,办理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等公证业务,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办理职工下岗、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民事公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

三、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建设“法治建邺”为总目标,以政府法治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治区工作水平,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要按照xx《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和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抓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市场秩序、交通、环保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认真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实施行政许可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正确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加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作用;要通过培训、宣讲、编发宣传提纲等形式,加大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

2、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一是推进民主选举。不断完善村、居“直选”。二是推进民主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议事程序,凡是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立制,以制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自治制度,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推进民主监督。以“两公开”即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以监督促公开、促民主,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2)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街道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关键是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执法,以公开促公正。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要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公开、透明、法治理念,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要狠抓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各项制度的项制度的落实,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政务公开的落实。(3)积极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民主法治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落实到基层。

3、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宪政意识。要推动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严格执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抓好村(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要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员学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增强对流动人员守法意识和依法维

权意识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普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律服务。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革依法有序运行;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保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处理好资产处置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2)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税费改革、抵制不合理摊派等提供法律服务,制止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村办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积极为农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做好街道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服务工作,宣传落实《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促进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3)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建筑领域纠纷当事人之间的非诉讼协商、调解活动,使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妥善解决;对确需诉讼,而经济又有困难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咨询、合同的订立等前期工作,防止不规范运作,杜绝签订“阴阳合同”和不正当竞争;协助建筑企业探索建立各种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业主的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立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责任险,使建筑业企业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4)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不断拓展为外商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投资纠纷、国际劳资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和反倾销诉讼、反垄断诉讼、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等诉讼领域中的参与能力。加强中外律师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内地律师事务所和港澳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等工作,更好地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5)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提供法律服务。在努力改善刑事辩护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广大律师拓展刑事辩护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比例和实际效能,强化律师的刑事辩护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6)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充分利用律师执业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优势,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研究咨询,积极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参与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改,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完善。(7)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积极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上访中提出的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分别向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和行政机关投诉,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对重大疑难涉法信访问题的处理进行法律论证,向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协助信访部门对无理缠访的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其息诉罢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8)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法律服务。引导律师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发放便~系卡,公布便民电话,在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设立律师服务咨询站点等形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2、发挥公证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引导公证处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解决等方面的公证工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居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方面群众的公证需求,努力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引导公证人员积极帮助当事人修改和完善各类合同、协议,消除纠纷隐患,防止虚假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交易安全。(2)进一步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要集中力量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引导公证处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服务。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注“三农”问题,办理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维护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农产品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3)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将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行使国家授予的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与不动产、公司、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的公证事项,承担起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代办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4)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证服务。适应世贸规则要求,积极引导公证处为国内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等提供公证证据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援助服务和法律保障(1)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机构运行上,进一步探索区司法局与区法援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区司法局、区法援中心以及法律援助站点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编制配齐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建设,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作用。三是在机构完善上,继续完善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社团法律援助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以街道、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四是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与行业奉献、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2)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调整、规范、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机制,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3)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摸清可能受援对象的底数,认真分析、了解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助。二是要加大办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信访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介入重点案件、纠纷,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典型案件积极受理、优先指派,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制定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便民利民措施,使受援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把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实处。拓宽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如在调解纠纷或咨询中主动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一方申请法律援助;要主动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系,积极探索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切实发挥他们在为特定群体维权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高标准抓好司法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一要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要加强对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二要实现业务工作法治化。司法所处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要充分履行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强业务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三要实现所务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司法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培训、自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与集体研究制度和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考评、奖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制管所,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四要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物力方面的支持,逐步改善司法所的办公条件,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调处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工作水平。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

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建立民情~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掌握全面客观的纠纷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能够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要通过调解活动,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四是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在强化人民调解三项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努力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规范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格局。要把握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实现帮教社会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安置帮教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环节之中。将安置帮教工作与青少年保护、创建文明家庭、“法律进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基层安全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二是实现就业市场化。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变化,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到当地劳动就业总体规划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三是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四是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要加强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各级安置帮教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要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反馈制度、联络人制度、配合联动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立法,逐步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

(四)不断强化司法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在城市扩张和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中,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和预防犯罪,建设和维护新区法制环境的重要使命。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省市对新区建设投资高度集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随即上马。为防止在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城市扩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为新区营造一个公平、廉洁、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环境。检察机关要把查办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对借新区大建设之机贪污、贿赂、私分国有资产,挪用、侵吞、转移建设资金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给新区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职务犯罪要坚决打击;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要突出查办;对建设工程的发包承包中的行贿、受贿,工程建设中渎职失职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职务犯罪案件要重点查办,确保新区建设的顺利开展。二要严厉打击新区建设中的各类刑事犯罪,为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检察机关要积极参加“扫黑除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专项斗争;对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阻碍各类执法人员在新区建设中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要积极配合公安查处,坚决打击,以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对侵犯建设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民工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案件严肃查处,切实保护这支建设大军的合法权益。要立足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处置新区建设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工作,有效化解和减少不安全因素,为新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三要加大诉讼监督力度,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加强诉讼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律的权威和尊严,为新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投资者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各种所有制市场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司法和行政执法保障的开发环境。四要加强预防犯罪工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条件。在新区建设中,省市投入集中,内企、外资及各路开发单位聚集,大工程、大项目、大资金成为新区建设的一大特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主动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参与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的高质量,减少和杜绝犯罪的发生,有效地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现象的发生。审判机关要要确立审判工作与实施新区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使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城市扩张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加强民事、经济、行政审判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依法及时审理涉及投资商和企业的各类纠纷案件。依法审理金融、房地产、证券交易纠纷案件;认真审理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以及涉外、涉港澳台经济案件。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投资商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下功夫解决“执行难”问题。要更新观念,认真解决法院工作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确保审判质量,提高诉讼效率,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为城市扩张的顺利实施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司法保障。

第三篇: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

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经济转轨时期,竞争已从产品、企业的竞争延伸到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扩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必然途径。通过扩张强化资金、人才、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市经济加速发展;通过扩张弥补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通过扩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两个率先”建设中地位作用及影响举足轻重。南京城市功能定位,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整体推进。以建邺为例,新的区划调整使新建邺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0多平方公里,新建邺成为南京城市扩张的代表作。在这城市加速扩张的重要时期,经济能不能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能否得到解决,法律保障是一个关键。

一、城市扩张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城市经济的扩张,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

1、经济的扩张,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首先,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多元的,无论个人或法人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就需要法律来确认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第二,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权利义务要用法律来明确。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就无法有序地进行。第三,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调整。通过法律手段来调处各种经济矛盾与纠纷,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第四,市场规则必须由法律来统一。为保证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冲破人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而统一的市场规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则。第五,政府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由过去侧重于微观管理,转而实行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管理因而不能完全借助行政权力本身的强制力和行政最高长官的个人威望来实现,只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来实现,而且即使是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须是法律的,即必须在法定条件下,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

2、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化的经济。企业一进入市场也就进入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也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战略,必须具有与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力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即企业或个人的每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契约来进行,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所以契约化的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懂经营、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法律,善用法律。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迫使企业要法制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依法经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

3、资本的扩张,需要法律提供安全保障。在城市扩张中,最需要的是资本,但是无论吸引外资投入还是鼓励内资经营,都有一个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力,外资就会转投他地,内资也会外流。实现资本的扩张应当从强化产权法律保障做起,着力于健全良好的产权法律制度,以法律的规范化、透明化来保障市场安全,保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的安全。

4、产业的扩张升级,需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立法,扶持、保护、促进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难以维持的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衰退产业提供帮助,以防止大量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要遵循WTO规则,制定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国内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要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政府应通过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通过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竞争。

5、经济扩张中的法律事务,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随着经济的扩张,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诉求将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包括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世贸组织规则下的经济安全,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等都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二)城市扩张中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则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政治

机制和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治理违法犯罪,化解各类冲突及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五是要预防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六是要对城市扩张中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及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的有效贯彻施行和解决。第三,完善的法律服务。一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在经济层面上,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依法治理;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指由取得合法资格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主体。律师参与诉讼活动,担任各类案件的代理人、辩护人,帮助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促进案件的正确处理,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新区建设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积极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参加政府的信访接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执业活动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公证处为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服务,办理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等公证业务,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办理职工下岗、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民事公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

三、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建设“法治建邺”为总目标,以政府法治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治区工作水平,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和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抓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市场秩序、交通、环保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认真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实施行政许可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正确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加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作用;要通过培训、宣讲、编发宣传提纲等形式,加大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

2、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一是推进民主选举。不断完善村、居“直选”。二是推进民主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议事程序,凡是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立制,以制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自治制度,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推进民主监督。以“两公开”即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以监督促公开、促民主,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2)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街道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关键是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执法,以公开促公正。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要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公开、透明、法治理念,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要狠抓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各项制度的项制度的落实,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政务公开的落实。(3)积极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

提高城乡社区民主法治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落实到基层。

3、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宪政意识。要推动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严格执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抓好村(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要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员学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增强对流动人员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普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律服务。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革依法有序运行;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保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处理好资产处置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2)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税费改革、抵制不合理摊派等提供法律服务,制止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村办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积极为农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做好街道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服务工作,宣传落实《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促进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3)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建筑领域纠纷当事人之间的非诉讼协商、调解活动,使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妥善解决;对确需诉讼,而经济又有困难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咨询、合同的订立等前期工作,防止不规范运作,杜绝签订“阴阳合同”和不正当竞争;协助建筑企业探索建立各种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业主的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立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责任险,使建筑业企业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4)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不断拓展为外商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投资纠纷、国际劳资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和反倾销诉讼、反垄断诉讼、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等诉讼领域中的参与能力。加强中外律师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内地律师事务所和港澳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等工作,更好地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5)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提供法律服务。在努力改善刑事辩护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广大律师拓展刑事辩护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比例和实际效能,强化律师的刑事辩护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6)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充分利用律师执业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优势,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研究咨询,积极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参与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改,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完善。(7)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积极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上访中提出的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分别向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和行政机关投诉,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对重大疑难涉法信访问

题的处理进行法律论证,向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协助信访部门对无理缠访的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其息诉罢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8)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法律服务。引导律师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布便民电话,在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设立律师服务咨询站点等形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2、发挥公证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nbp;(1)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引导公证处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解决等方面的公证工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居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方面群众的公证需求,努力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引导公证人员积极帮助当事人修改和完善各类合同、协议,消除纠纷隐患,防止虚假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交易安全。(2)进一步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要集中力量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引导公证处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服务。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注“三农”问题,办理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维护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农产品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3)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将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行使国家授予的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与不动产、公司、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的公证事项,承担起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代办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4)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证服务。适应世贸规则要求,积极引导公证处为国内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等提供公证证据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援助服务和法律保障(1)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机构运行上,进一步探索区司法局与区法援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区司法局、区法援中心以及法律援助站点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编制配齐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建设,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作用。三是在机构完善上,继续完善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社团法律援助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以街道、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四是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与行业奉献、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2)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调整、规范、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机制,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3)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摸清可能受援对象的底数,认真分析、了解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助。二是要加大办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信访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介入重点案件、纠纷,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典型案件积极受理、优先指派,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制定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便民利民措施,使受援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把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实处。拓宽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如在调解纠纷或咨询中主动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一方申请法律援助;要主动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系,积极探索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切实发挥

他们在为特定群体维权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高标准抓好司法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一要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要加强对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二要实现业务工作法治化。司法所处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要充分履行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强业务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三要实现所务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司法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培训、自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与集体研究制度和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考评、奖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制管所,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四要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物力方面的支持,逐步改善司法所的办公条件,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调处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工作水平。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建立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掌握全面客观的纠纷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能够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要通过调解活动,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四是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在强化人民调解三项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努力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规范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格局。要把握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实现帮教社会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安置帮教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环节之中。将安置帮教工作与青少年保护、创建文明家庭、“法律进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基层安全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二是实现就业市场化。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变化,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到当地劳动就业总体规划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三是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四是实现工作职责规范

化。要加强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各级安置帮教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要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反馈制度、联络人制度、配合联动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立法,逐步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

(四)不断强化司法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在城市扩张和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中,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和预防犯罪,建设和维护新区法制环境的重要使命。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省市对新区建设投资高度集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随即上马。为防止在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城市扩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为新区营造一个公平、廉洁、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环境。检察机关要把查办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对借新区大建设之机贪污、贿赂、私分国有资产,挪用、侵吞、转移建设资金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给新区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职务犯罪要坚决打击;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要突出查办;对建设工程的发包承包中的行贿、受贿,工程建设中渎职失职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职务犯罪案件要重点查办,确保新区建设的顺利开展。二要严厉打击新区建设中的各类刑事犯罪,为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检察机关要积极参加“扫黑除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专项斗争;对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阻碍各类执法人员在新区建设中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要积极配合公安查处,坚决打击,以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对侵犯建设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民工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案件严肃查处,切实保护这支建设大军的合法权益。要立足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处置新区建设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工作,有效化解和减少不安全因素,为新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三要加大诉讼监督力度,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加强诉讼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为新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投资者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各种所有制市场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司法和行政执法保障的开发环境。四要加强预防犯罪工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条件。在新区建设中,省市投入集中,内企、外资及各路开发单位聚集,大工程、大项目、大资金成为新区建设的一大特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主动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参与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的高质量,减少和杜绝犯罪的发生,有效地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现象的发生。审判机关要要确立审判工作与实施新区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使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城市扩张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加强民事、经济、行政审判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依法及时审理涉及投资商和企业的各类纠纷案件。依法审理金融、房地产、证券交易纠纷案件;认真审理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以及涉外、涉港澳台经济案件。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投资商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下功夫解决“执行难”问题。要更新观念,认真解决法院工作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确保审判质量,提高诉讼效率,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为城市扩张的顺利实施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司法保障。

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第7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中非能源问题讲稿

中非能源问题

研究性课题 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了解中非之间友好往来,尤其是中非之间的能源交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非洲世界”。非洲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据悉,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 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资源如此丰富的非洲,与我国关系如何呢?又会给我们中国带来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具体研究下中非关系。

从古至今,中非之间一直有着较为密切的友好往来,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国和非洲各国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标吗?这是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其中,我们来看会徽左翼红色“C”代表中国,整个标志是字母“a”代表非洲,寓意中非团结与合作,绿色象征和平与发展,红色表示活力与繁荣。那么,什么又是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2000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非洲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200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中国和来自44个非洲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我们重点将下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各国的共同繁荣。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形势下中非传统友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制订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宣示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中非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互利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非友好的传统,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

——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

——互利互惠,共同繁荣。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同非洲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与非洲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的合作,支持彼此正当要求与合理主张;继续推动国际社会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

——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发展的经验,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中非在资源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与非洲国家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非洲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咱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两大地区,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3830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量30%。

中国和非洲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股权换油源计划”,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中非石油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既可以防范欧美金融炒家,又可以实现非洲石油投资多元化发展。

中非能源合作事关中国的大国地位、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目前,如何在中非能源合作中促进互利共赢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实现非洲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等问题现实地摆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面前。

“股权换油源计划”由北京民生商联国际石油能源顾问有限公司规划并实施,是目前在中国境外发起设立的“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筹)”的核心方案。

中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各国油源国家竞相进入中国市场是长期的。在国内市场之“股权换油源”的同时,中国境外油企实际上是通过“油源 + 投资换股权”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通过对等的中国油企适度股权出让和少量现金投资,直接进入合作方上游合作,以达到上游利益的分享和增强价格话语权。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非洲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和南美地区。2005年非洲石油产量增长6.8%,居世界首位。

非洲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三大盆地和几内亚湾的盆地群,海上石油集中于几内亚湾一带,其产量占已探明世界海上石油总储量的14%。苏丹原油产量为40万桶/日苏丹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80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

非洲石油资源的特点

一是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

二是非洲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

三是非洲石油由若干彼此没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分享,不太可能出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的现象,能源安全有一定保障。

四是大部分非洲产油国不会受到同业联盟产量的限制,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中只有尼日利亚属于欧佩克成员。

五是非洲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

六是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可观,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下面我们来讲讲中非能源合作的初步构想:

(一)发挥政治优势,巩固传统友谊

我国企业在开展中非能源合作过程中应汲取教训,强化本地意识,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和合作双赢,并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为实现我国与非洲的战略利益和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本地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坚持对非友好,奉行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对非洲政府领导人以礼相待,无任何歧视和怠慢;重视非洲外交和经济援助,帮助其建成了近800个援非项目。

(三)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协调服务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外贸、外援、军援等方面力量,有效利用对非优惠贷款、援非工程、减免债务、人员培训、技术援助和军事援助等手段,促进对非洲资源利用。加强对国内企业有关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形成合力、一致对外,避免自相竞争。特别应重视和加强对非各方面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强调,中非在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互补互利互惠的,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共同发展,帮助当地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受到非洲国家欢迎。

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合作,是中非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成果。在合作过程中,中国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为其提供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急需的资金与技术。

前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2006年是中非关系开启50周年,中非双方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经济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和睦共处;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中非友好合作经历了50年国际风云的考验,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扩大双方互利合作,建立并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国家进行了近10年的油气合作,非洲是中国石油在国际上展示实力的窗口,是中石油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摇篮。

中国石油在非洲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1、走向世界 :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史直接折射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脉络。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项目的成功,成为其与非洲国家开展合作的经典范例。以苏丹为起点,中国石油集团逐步走向乍得,走向阿尔及利亚,走向毛里塔尼亚……如今中国石油集团已经在非洲13个国家开展油气合作和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累计投资超过50亿美元。

2、走向和谐 :中国石油集团在非洲石油项目合作中确立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中石油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以真诚赢得了项目所在国人民的信任。

3、走向未来 :10年间,中国石油集团完成了从“走向世界”到“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国石油集团在非洲积累了国际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经验,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管理规定,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的油气合作将随着双方友谊的递增获得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过去10年的合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也是最要紧、最值得回味的一步。

中国石油集团通过与非洲国家的石油与天然气等方面的合作,增强了自身发展到动力。中国石油是中非能源合作的典范,促进了中非能源关系的稳定及长久发展。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中非能源关系的稳定对于中国进口能源的稳定、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石。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是通过长期进口石油的贸易方式,而通过参与国外资源勘探开发每年获得的份额油仅约2000万吨。目前,我国从非洲进口石油以海运为主,主要依赖国际船舶公司,从非洲或经地中海或绕过好望角,最后经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

第五篇: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小结[最终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马哲社会实践之——

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但是当我们自豪的说起我们的文化时,又有多少人能展示出中国的技艺和文化呢?能问心无愧的只有那为保护中华文化而奔走的大师和极少数人罢了。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这一辈有了广泛的影响。我们也许能对好莱坞大片如数家珍,但不一定曾完整的听完一场戏曲;我们的大学生们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我们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却对学习传统技艺如弃敝履;在中国观众渐稀的京剧艺术,被西方人叹为观止,但是京剧道具保存最好的,是日本的京剧爱好者;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因在国外得到好评而身价倍增,但是又有多少中国人在生活中看到了文字的内涵呢;《论语》是儒家智慧之作,但是中国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如某些外国留学生„„现代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变迁,加上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导致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已经逐步消亡,保护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了。

矛盾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在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技艺师急剧减少与后继无人的矛盾、道具制作与原材料缺乏的矛盾。

对于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娱乐产业的多方面发展,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占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其传承方式历史上多为口耳相传,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老艺人们相继去世,能演唱传统曲目者已寥寥无几,且记忆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而且观众群向老龄化发展,以我们父亲那一辈且乡镇及农村人口居多,青年观众较少,甚至可以说这种艺术已经“违背”我们这一辈的思想。所以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挤压和冲击下生存空间变得狭小,民间艺术队伍日益缩小。

许多学习过民间技艺的年轻人只将这个当作爱好,是业余之技,因而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难以维持生计。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战乱和历次政治运动,与该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迹和珍贵实物受到破坏和损毁,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到了濒危境地。没有专门、系统地对该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发掘、整理,从而面临失传,急需抢救。由此可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暂时难以改变。

倘若真有一天我们只能看着先人留下图片和影像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寄自豪于失传的技艺而不是当下文化的发展时,不会觉得我们很可悲、很讽刺么?这些矛盾是不可能回避,如何改善当下的状况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开了第一张保护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此后相继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确立了十六字的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文化保护已经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了。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从这些申报项目所阐述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中,我们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但从它们所面临的濒危状况来看,我们又可以一窥当前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切实起到保护作用,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在乡镇政府形成文化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文化保护的进行。

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和科研团体也在为宣传文化遗产而尽心竭力。中华民族博物馆的人员曾深入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去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收集各民族服饰,将我国民族的服饰文化带到巴黎,展现给世界,也让那些少数民族人民深刻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瑰丽。

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承人,所以传承人对于自身的定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承的效果。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改善文化遗产现状的途径不能不从文化遗产自身入手。地方、社区多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相信极少能接触这方面的孩子们会非常乐于参与这些课程,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在手工艺品方面,及早的转型能带来更大的商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文化。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他们传承的动力。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要小心走入各种误区。我们真正要保护的是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而不是保护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的或随意更改的文化。如某些城市以民俗旅游中的“假民俗”、“伪遗产”来骗取游客的眼球,做出了各种不实的噱头来谋取财富,但是欺骗了游客,更让真正的文化遗产得到漠视。传承人在在创新过程中应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神不变,放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间去,在应用中创新,而且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否则当失去文化核心后,文化遗产已经变质,保护工作也失去了意义。

总之,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

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一直传承下去。

正如地球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只有传承本国的文化才能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所以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附件一

关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年级()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及研究生

3您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您知道桂林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可多选

A 民间文学 B 民间音乐 C 民间舞蹈 D 传统戏剧 E 曲艺 F 杂技竞技

6如果有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B 没有

8您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有何看法?()A 非常乐观 B 一般 C 不太乐观 D 完全不看好

9您觉得桂林市政府应该给予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可多选

A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

B 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 C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D 其他:

10在宣传方面,你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选

A 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B 举办各种活动

C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 D 其他:

11您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得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可多选

A 加大宣传

B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 C 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 D 其他:

12您认为一些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工艺、曲艺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 年轻人不愿意继承 B 市场前景不好 C 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D 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E 其他:

13您觉得当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人们的意识不够 B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C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D 缺乏资金 E 传承人老龄化

F 其他:

14您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

下载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扩张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读书笔记

    城市的扩张和内在动因 本周,阅读了朱娟学者的《城市扩张的内在动因-------一个新古典分析框架》。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市向外扩张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也在不......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冲突,产生了许多问题。本......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浅析如何保护城市弱势群体 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要讨论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就必须先了解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传统......

    城市商业银行是如何扩张的(5篇范例)

    www.xiexiebang.com 城市商业银行是如何扩张的 2009年是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一年,受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2009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速达26.9%,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共五篇]

    黔西北彝族在步入21世纪的发展征程以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

    红山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红山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红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传习展示的地点;缺乏活动和推广经费;传习队伍后继乏人;产业化经营步履维艰;非物质......

    重庆古镇现存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与保护

    重庆古镇现存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与保护莫代山 (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408003)摘要:按功能划分,重庆古镇的传统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军事遗址、场镇、道观、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