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古镇现存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与保护
重庆古镇现存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与保护
莫代山
(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408003)
摘要:按功能划分,重庆古镇的传统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军事遗址、场镇、道观、庄园、石刻、墓葬、牌祠、会馆、交通等十个类型。这些物质文化在保护中尚有一些缺陷,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其规划,并在分类、立法、重点项目、保护主体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重庆古镇;物质文化;类型;保护;措施
在古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兴旺,人口的增加,在一些人口较为集中、交通相对方便、商品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一些场镇。场镇不仅承担着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而且也是其时代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是故,对古代的场镇开展研究是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切实可行的一种途径。
据周勇统计,在宋代,现重庆地区出现的场镇有188个[1],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或由于天灾或由于人祸或由于功能的丧失,一些场镇逐渐消失,同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场镇得以涌现。到2003年,重庆范围内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名镇共有38个[2]。这些古镇是一种传统文化载体,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建筑、民俗、交通、商贸等历史不可多得的直接材料。本文以上述38个历史名镇(以下简称古镇)为对象,总结他们承载的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对策。
一、传统物质文化的类型
对物质文化的分类,学术界尚没有开展研究。本文按照物质文化产生时的功能,将古镇的传统物质文化分为以下十类。
(一)军事遗址。重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南交通的咽喉地带,历来为兵家用兵之地,军事遗址众多,有部分就分布在各古镇中。如潼南县双江镇,始建于清代初期,是我国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双江镇的永绥祠就是中共潼南县第一支部旧址,另有白崇禧将军楼等抗战遗址。如位于巴南区的丰盛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经之地,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土匪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近十座。又如五溪县宁厂镇,自古为巴渝产盐之地,明正德年间鄢本恕、廖惠在此起义,留下了女王寨、桃花寨等军事遗址。此外,巫山县大昌镇、荣昌县路孔镇、江津石蟆镇、合川市涞滩镇、酉阳县龚滩镇等亦有军事遗址。
(二)古场镇。由于古镇绝大多数是因经济交换而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故古代经济交易场所是最为普遍传统物质文化,上述古镇中绝大部分都有老街得以留存,沿街都有用于交易兼居住的民居楼房。这些建筑工艺精细、雕刻精美,与其一系列附属设施构成了古镇最主要的物质文化。
(三)古道观寺庙。古代重庆地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又是佛教文化由中原向西南边疆传播的大通道,再加上原始的一些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形成了古代重庆地区大交融式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的物质遗留就是现今广泛分布于各地的道观寺庙,据初步统计,现有古镇中的道观寺庙名称千姿百态,有龙君庙、关帝庙、观音阁(庙)、禹王宫、泰山庙、祖师庙、地母庙、古东寺、黄经堂、王爷庙、文昌阁、川主庙、武圣宫、三教寺、牛王庙、回龙庙、山王庙、城隍庙、药王庙、鲁班堂、火神庙等数十种。其中,又以观音阁(庙)、关帝庙、川主庙为多。在这些道观寺庙中,有舞榭回廊、木石浮雕、楹联碑文、众神造像,物质文化遗存丰富。
(四)古庄园。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商户和达官显族修建了众多的住宅,这些庭院住宅往往气派非凡,规模宏大,建造工艺精良是传统物质文化保存最为集中的地方。现古
镇中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庄园有酉阳龚滩夏家院子,酉阳龙潭赵世炎故居,石柱西沱崔绍和民居,荣昌县路孔镇赵家大院,潼南县双江镇杨氏民居、长滩子大院、源泰和大院,江津市塘和镇石龙门庄园、石蟆镇卞宅,巴南区丰盛镇李武举宅邸,石柱县洋渡镇陈一伟民居,江津市中山镇枣子坝、龙塘古庄园等。
(五)古摩崖石刻。石刻文化在重庆古镇中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诗词。如巫山宁场镇仙人洞内刻有明状元罗洪先诗句,酉阳龚滩镇蛮王洞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赋,渝北区龙兴镇龙藏寺内明清士人的感叹诗,永川市松既镇飞龙洞十余幅题刻等;二是记述性石刻。首先是遍布各地的碑文石刻,仅酉阳龚滩就有《永定章程碑》、《同结善缘碑》、《永遵陈规碑》、《百世可知碑》几种,江津中山镇亦有成于宋代的《清溪龙洞题名》,成于清光绪年间的《禁止卖发水米告示碑》、《禁止乱伐林木告示碑》、《郑氏贞洁碑》、《禁止捕鱼碑》等近十块。其次是记述事件的石刻,如酉阳后溪白家祠堂保存的宗族家规,江津市石蟆镇清源宫内的《石蟆场清源宫川主造像记》,江津市道光年间的“水淹天罗檐”水文题刻,石柱西沱镇清代水文石刻等;三是佛教造像,有石柱县西沱镇福尔岩摩崖造像七尊,荣昌县路孔镇灵阁庙千佛石窟造像273尊,合川市涞滩镇二佛寺1700余尊,江津市中山镇墓群石刻造像十余尊,江津市石蟆镇佛慧寺摩崖石刻60余尊。
(六)古墓葬。古代,重庆地区是巴人、僚人、濮人等少数民族活动频繁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丧葬文化,现重庆古镇中发现有悬棺葬的计有秀山县石堤、洪安两镇,酉阳县后溪镇,荣昌县路孔镇,江津市中山镇。其它较有名的古墓葬有酉阳县后溪镇白总督墓,荣昌县路孔镇明代尚书喻茂坚夫妇墓,江津市塘河镇千担岩汉墓群,江津市石蟆镇望江古墓群、古挲陀国国王墓、登云寺和尚墓群,永川市松既陈少南墓等。
(七)牌坊、祠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为祭祀祖先和先贤,各宗族大姓修建了众多的,这些祠堂在古镇亦有相当遗存,较为有名的有酉阳龚滩董家祠堂,酉阳后溪白氏、冉氏宗祠,荣昌县路孔镇赵家祠堂,江津市塘河镇孙家祠堂、石蟆镇张氏祠堂,永川市松既镇罗家祠堂,涪陵蔺市报本祠,彭水郁山童家祠堂,石柱县洋渡镇秦家祠堂。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也为了标明地名,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立有很多牌坊,其中在古镇中保存完好的有綦江贞节牌坊2座,酉阳龚滩李氏牌坊,酉阳后溪龚氏节孝坊,渝北区龙兴镇御旨古牌坊,涪陵蔺市镇濮文升德政坊、李舒氏节孝坊、鲁姚氏节孝坊。
(八)会馆。明代以后,随着地区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来到重庆进行贸易活动,为达到“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目的,各地商人在重庆地区修建了许多会馆,尤以江西会馆、广东会馆和湖广会馆为多。如酉阳龚滩镇有西秦会馆,龙潭镇有万寿宫、禹王宫;后溪镇有万寿宫、禹王宫;石柱西沱镇有禹王宫、万天宫;綦江县东溪镇万天宫、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庙;丰都县高家镇万寿宫;涪陵 市南华宫、禹王宫、万寿宫,安居镇妈祖庙;偏岩禹王宫;渝北区龙兴镇禹王庙;重庆磁口镇禹王宫、宝善宫、天成宫;渝中区湖广会馆街区有禹王宫、齐安公馆、南华宫。
(九)交通遗迹。有酉阳龚滩阿弥驼佛桥、桥重桥,石柱西沱南龙眼桥、北龙岩桥,荣昌县路孔镇水运码头、石质古桥、大荣古桥、赵家龙桥、济公桥,江津市中山镇卷洞桥、游渡河大桥,涪陵蔺市龙门桥、凤阳桥、安澜桥,江津市塘河镇肖家滩古堰以及龙潭古码头等。
(十)其它。一是古书院,有白沙镇聚奎书院、东溪镇明善书院、安居镇琼江书院、金刚碑勉仁书院等。二是生产遗址,有宁厂镇和古盐场和安富镇龙窑遗址。古盐场分布在宁厂镇的王家滩、衡家涧、沙湾、麻柳树等地带,共有保存完整的盐灶15个,制盐设备均保持原始状态;龙窑遗址6处,平窑、间梯窑18间。三是民族文化场所。如酉阳后溪摆手堂,系彭姓于1892年所建,为土家族欢庆、聚会、祭祖之地。四是古代办公场所,有石柱西沱古衙署,为官商住宅,兼有储盐及盐运管理功能建筑。
二、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现状
(一)保护的参与对象
政府部门。随着极左思潮的结束,经济的发展,文化保护事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加强。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重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现有古镇保护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和具体实施下取得的。据统计,重庆市2006年用于文物维护的经费就达10672万元[3],其中相当部分投入古镇保护。而酉阳县龙潭镇仅2007年就成功争取到赵世炎烈士故居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级配套资金72万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200万元、国家旅游发展基金1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50万元[4]。
民间。地方乡民面对旅游业给古镇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自发地行动,自下而上,组织对古镇保护和发展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参与收藏一些较有见识的乡民在古镇建立“古镇博物馆”。如龚滩的冉氏土司大院、龙潭万寿宫博物馆、北碚偏岩民俗博物馆、西沱民俗博物馆等,这些小博物馆收集了包括特色家具、古代农具、历史文献、文化器物以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有效的抢救了物质文化;二是一些企业在参与古镇开发中,客观上保护了古镇,如涞滩古镇开发有限公司是合川市政府授权的古镇景区开发的业主单位。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新建了回龙客栈、仿古商业街等旅游设施,同时恢复了文昌宫、碑林佣道、老城墙等旅游景点。目前,正在进行老街修旧如旧的全面整治工作,使涞滩古镇初步形成了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又如巫峡神女开发有限公司在搬迁和经营大昌古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三是民间恢复文物,如自1992年以来江津石蟆镇群众自愿捐赠对登云寺进行修复,现已维修了占地412平方米的三座殿堂,栽培了各种树木花草近3000株。
学术单位。学术单位参与古镇物质文化的保护,有两种途径,一是积极到各古镇中展开调查,从民族学、建筑学、美学、民俗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角度阐释古镇文化,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历史经历,提高古镇居民的文化保护意思,唤醒民族自豪感,这其中还出现了赵万民、聂晓晴等一批专门从事重庆古镇研究的学者。二是积极参与古镇的保护规划,如为了保护和开发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各地古镇基本上都绘制了保护开发规划,如,龙兴镇请重庆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龙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沙坪坝区投资数百万元由重庆大学城规学院完成了《磁器口传统街区保护建设详细规划》,龚滩镇也制定了《龚滩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龚滩古镇搬迁复建规划》,龙潭镇有《龙潭古镇近期建设规划》,安居镇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安居镇保护规划》等。
(二)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是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到2000年,重庆市政府公布的直辖市文物保护单位有14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1处,这些游政府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大以部分位于古镇中,如江津市白沙镇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江津文物保护单位14处,酉阳后溪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二是命名历史文化名镇。到2003年,冲秦古镇中有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三个,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20个,对这些命名的古镇,政府部门下拨有一定的资金用于保护工作;
三是搬迁保护。对于那些因经济建设而不得不搬迁的古镇,特别是保护价值较大的古镇,一般都采取了整体搬迁的措施予以保护,如龚滩、大昌;
四是恢复。对于一些因历史原因损毁的有较大价值的物质文化,政府部门还采取了恢复的措施,如重庆磁器口镇投资约200万元全面恢复了河码头生态景观,石柱西沱镇正在进行云梯街古镇的恢复工作,北碚偏岩古镇也于2006年启动了大规模恢复工程;
五是规划。重庆市近年在区域性古镇保护的工作上是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迄今为止已先后完成龚滩、龙潭、涞滩、双江、安居、中山等多个古镇的保护规划,包括对历史文化调查和研究、建筑测绘和古镇历史街区和重点建筑的保护规划。同时,涞滩、双江、龙潭、安居、瓷器口等古镇向建设部申报国家级历史古镇,分别获得了相应保护工作经费。其它古镇的规划保护工作也在积极的进行中。现今,一大批诸如《龙兴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磁器口传统街区保护建设详细规划》、《湖广会馆核心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性规划已经出台。
(三)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尽管政府、民间各保护单位对古镇的保护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传统物质文化的总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一,建筑物被占用情况严重。如荣昌县安富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城镇开发建设中,就拆除了三里厂的极富价值的民居大院和寺院、会馆建筑,而古镇中现存的大部分会馆都已经被当地政府部门改为储物室、办公场所或民居。又如大昌、兴隆、洋渡、高家、市古、龚滩、云安、西沱这些千年古镇,在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中,不得不异地搬迁,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物质文化的损毁。另外,新建建筑对古镇的侵占也比较严重,以酉阳县龙潭镇为例,由于新建街区与老街之间没有隔离,现代建筑不断在老街上出现,同时,电杆、电线、电话线及自来水管编织成的“现代文明蜘蛛网”,使古镇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特色,同时,翻新现象严重,2007年修建的违章建筑就有 4 处[5]。
二自然损毁严重。据统计,龙潭镇现急需维修的古建筑就有 8 处,建筑面积为 1200平方米;尚待维修的老木房子有 100处 150000平方米;不协调建筑物、石板街 94 处 19000平方米,顺河街 141 处 50000平方米需要包装及整治[5]。龙潭镇情况只是全市古镇建筑物自然损毁情况的一个缩影,由于历史悠久,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各种物质文化逐渐损毁,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维修、恢复。
三是自然灾害导致损毁情况严重。古镇一般修建于江河边,依山傍水,容易受到诸如滑坡、吊岩、水淹等自然灾害,如2007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曾导致重庆磁口镇被淹,而龚滩古镇在搬迁前长时期受危岩威胁。火灾是对古镇物质文化最具破坏性的灾害之一,仅民国年间龚滩古镇就曾发生过两次大火,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涪陵蔺市发生在民国年间的两次大火烧毁的建筑物都在百处以上。现今,火灾发生的频率已有所减少,但仍存在很多隐患,如乱拉乱接电线、不规范用火等等。
四是物质文化流失严重。近年大批的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收集有文物价值的民间物品。而古镇百姓大多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这致使许多物质文化的流失。
五、政府、居民对传统物质文化保护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经济因素的直接冲击,部分政府部门和古镇居民眼光往往不够长远,他们的保护措施往往只限于眼下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而那些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参与不够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事物往往被忽略掉。
六、保护中重形式缺内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载体与内涵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保护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保护者往往关注物质文化本身的状态,而忽略了与物质本身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相关制造工艺及制造者的保护。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密切联系的一些仪式、演艺活动也日渐消失,这些都是保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对策
(一)统筹规划、整体布局。文化的保护应该具有宏观的视野,这样才有利于保护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保护对象的有效管理。要站在重庆市的大背景下,考虑古镇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制定《重庆古镇文化保护规划》、《重庆古镇旅游保护开发规划》,积极协调诸如财政、城建、公安、文物、文化、民族、工商等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建立其古镇文化保护的市—区(县)—镇三级联动体系,随时掌握古镇物质文化发掘、研究、保护的状态;可以组织区域性或流域性的古镇文化协作会议,并定期协商、交流古镇保护、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可以建立《重庆古镇物质文化名录》,为古镇的保护工作评定等级,并积极向上级文化和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和申报,争取多出精品,扩大影响。
(二)重点保护。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现存古镇的物质文化中,有的保存比较完好,有的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上来说,有的文化项目价值比较显著,有的则略逊一筹。因此,在对古镇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时候,就需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可参考历史、保存度、影响、独特性、濒危度等因素上构建一系列的物质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得出物质文化的价值度,并根据价值度安排资金、人员、技术来对其进行保护。
(三)分类保护。可在重庆市一级由现有文化、文物部门按照上述的十大分类,分别成立古镇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会馆文化、革命文化、碑刻文化等,组建专业的保护技术小组,设立专项的保护资金,同时,在区县设立联络点。这样做有利于保护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形成系统的保护信息渠道,有利于节约保护资金。
(四)在发展中保护。物质文化保护与古镇旅游的关系并不矛盾,而且双方是相辅相成的,旅游是文化保护的资金来源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文化保护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物质文化也为旅游提供了目的地。古镇保护与旅游业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的历文化遗产的价值,严格遵循在保护的前下永续利用的原则。因此,要在古镇的接待能力的基础上,在古镇物质文化得以永续存在的前提下,加大旅游开发,可以把临近古镇联合起来组织专题的古镇游,可把某一类较明显的物质文化景点联系起来组织诸如摩崖石刻、红色文化、庄园的专题游,也可把古镇游与重庆著名的自然景点结合起来组成“配合拳”式的旅游模式。
(五)立法保护。缺乏有效的法规保护是造成古镇物质文化遗失、损毁、破坏的因素之
一。现如今,各古镇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定,但存在着规定不全面、措施不到位、执行中没落到实处的种种缺陷。因此,建立专门的地方性《古镇保护法》显得较为迫切。在立法过程中,要参考外地成功经验,要参考与《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文物保护法》、《水法》、《环保法》等法规。2006年,《重庆磁器口古镇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这是重庆市首次采用立法手段对古镇进行保护,应值得推广。
(六)吸引更多民间主体参与保护。除个人、企业和政府外,包括社会团体、海外力量都应尽可能的纳入到古镇物质文化的保护阵营中来。要积极申报各种性质的项目,发动各种力量进行捐赠、贷款,争取保护资金;要积极争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为古镇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建立古镇的长效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出版社,2001年
[2]吴涛.巴渝历史名镇[M].重庆出版社,2004年
[3]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7[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重庆市旅游网,[5]酉阳县龙潭镇汇报材料[Z],2007
第二篇: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本站推荐)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第三篇:喜洲古镇开发与保护探讨
喜洲古镇开发与保护探讨
喜洲镇东临洱海,西靠苍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名镇。远在南诏时期,喜洲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工商城镇,商贸发达。清末,这里诞生了著名的白族商业资本集团——喜洲商帮,并由此形成滇西著名的侨乡。千年古镇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喜洲的白族民居被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这里有蝴蝶泉、花甸坝、古朴清幽的古镇街景、千年古刹大慈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多姿多彩的曲艺舞蹈和名族风情;有丰富而又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既保留有白族的传统文明又有现代文明气息。近几年来喜洲古镇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如何保护与开发喜洲古镇就成了大理州各界政府关注的问题,本人对喜洲作了一个梗概的调查,通过仔细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概括了前人的观点,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出微薄之力。
The Xizhou old town which is adjacent to Erhai Lake and Cangshan Mountain is a Bai town with long history.Far from Nanzhao period, Xizhou has been becoming a merchants’ town where businessmen was gathering and trade developed.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t was born here that the famous Bai commercial capital group-Xizhou business group.Thus, a famous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Yunnan was formed.Millennial old town has accumulated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Xizhou Bai houses are known as “Bai Residential Museum”.Famous attraction such as Butterfly Spring, HuaDian valley, quaint and quiet street, the ancient temple of Daci and other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There are colorful ethnic dances and folk art style, and rich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culture around here.And here are full of outstanding people, talented people here, which both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Bai people and the flavor of modern civilization.Xi Zhou Town's development has been in the tepid state in recent years.That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Xi Zhou Town have been concerned by public's, meanwhile, I made a sketch of the Xizhou survey by carefully analysis, concentrate research to work out a strategy which is to protect and develop Xi Zhou by summarizing the views of the predecessors.I hope that the strategy can become a good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Xizhou, and offer some help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Dali’s travel industry.【keyword】Xizhou old tow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摘要】
喜洲镇东临洱海,西靠苍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名镇。远在南诏时期,喜洲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工商城镇,商贸发达。清末,这里诞生了著名的白族商业资本集团——喜洲商帮,并由此形成滇西著名的侨乡。千年古镇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喜洲的白族民居被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这里有蝴蝶泉、花甸坝、古朴清幽的古镇街景、千年古刹大慈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多姿多彩的曲艺舞蹈和名族风情;有丰富而又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既保留有白族的传统文明又有现代文明气息。近几年来喜洲古镇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如何保护与开发喜洲古镇就成了大理州各界政府关注的问题,本人对喜洲作了一个梗概的调查,通过仔细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概括了前人的观点,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喜洲古镇
开发
保护
喜洲是大理白族的集聚地,喜洲古镇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是历史文化古镇和我省的重点侨乡,古迹荟萃,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名族文化资源堪称一流,主要表现在:
1、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树一帜丰厚内蕴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喜洲名居是大理白族名居的典型代表;2古镇整体保存完整,街景空间变化丰富,既古又雅,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民风纯朴;
3、建筑、木雕、彩画、服饰、刺绣、编织、民俗活动、节庆活动、洞经古乐、民歌舞蹈、民间传说、家族源流等资源丰富;4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喜洲的知名度美誉度有所下降。
一、现状调查
针对喜洲的知名度美誉度有所下降的情况,我们对喜洲镇整体现状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包括对喜洲周边环境和村庄的调查:
(一)、喜洲镇
1、严家大院老宅新宅对比:
新宅为私人经营,保护到位、维缮良好,但游客承载力没有限制,民居走马串角楼特色并不明显,老宅保存比较完整,吸引力极大,但保护力度不够,许多地方脱漆,而且木头腐烂,绿化面积较少。
2、宝成府:
商业气息浓重,未能体现民居特色,保护不到位,油漆脱落,电线裸露,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柱上有许多钉子,破坏了古建筑。3古城周围:
没有设置垃圾桶,存在许多“脏乱差”现象,绿化面积较少,能够看见政府正在进行一些基建和拆迁工作。许多古建筑上有很多电表,这说明这些古民居不是一家所有,而是几家甚至是十几家共同拥有,据镇长白建军介绍镇上民居和土地权比较复杂,是几代人的传承造成的原因。
(二)、庆洞村
种植业:烤烟、大蒜、水稻、除了烤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外,其他产业几乎对环境没有太大影响。
燃料:以前用木材,现在用电、煤、煤气
林业:有一部分人工林,没有经济林、没有退耕还林,自己管理林区,不利于保护
公墓:面积过大,影响整体景观。
工厂:以前有沙石厂,以苍山石为颜料,后来被封,但通过周边居民访谈,沙石厂名封实未封,不但影响喜洲风貌,而且影响整个苍山风景区的风景。
(三)、作邑村
与庆洞村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不同有: 1 街道有专门的保洁员。人少地多,农民收入相对较好。建过沼气池,但因水位高产的沼气少而告终,现在考虑建一个大型沼气池,利于环境保护。有用电的烤烟厂,且有统一的烤烟点。5 有一个生态园,为村委会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承包给私人养鱼,故影响了水质,对下游喜洲镇也有影响。村民修建民居或寺庙有规定,必须建成白族民居形式。
(四)、周城
1、主要经济收入:扎染。
销往:丽江、大理、日本、新疆。
2、种植:水稻
3、燃料:煤、电为主,沼气为辅。
4、工业:奶粉厂。
5、政府说环境做得较好,但经我们走访调查,因扎染造成的水污染严重。种植以化肥为主。
6、周城白族民居虽多,但因现代式房屋的大量沿路兴建,影响了整体效果。
(五)、桃源村 主要经济收入:外出经商打工+码头停车场租金。2 产业:牛奶收购,打渔,种植,副业为扎染。3 农业用肥:农家肥为主,农药基本不用。生活垃圾:有15个垃圾坑,乱倒垃圾要罚款,请专人保护洱海。5 环保:退耕还林有补助,有排污管道,建公厕。6 民俗:本主庙香火旺盛。建筑:沿承民俗,白族民族风格。
(六)、沙村 主要经济收入:水稻、打渔、打工、养殖,最具特色的是由村委会动员村民外出打工,脱离洱海,对保护环境有效。2 人均土地少。燃料:煤电为主,液化气为辅。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拍入洱海,垃圾送到喜洲镇上处理。有退耕还海,分八年给补助,每年200元,致力于环境的改善。6 景点:海星亭,但只接待政府官员。
(七)、金河村
主要经济收入也是水稻、打渔、打工、养殖但也有许多不同处: 要求村民不准乱倒垃圾,不准建旱厕,生活污水沉淀后排入洱海,申请建立污水处理厂,动员党员学生定时打扫街道。2 建筑方面无规定。副业:手工艺品制作,尤其是编织品的制作。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喜洲古镇镇政府近年来也十分关心喜洲镇的发展,一直致力于喜洲古镇的整体规划开发,先后拆除了许多影响整体风貌的现代建筑,比如喜洲镇的电影院的拆除,还有大理二中的外迁计划的执行,以及古镇的环境治理等等,而且引进了作邑村所属水库的水源,在喜洲镇入口处建立起了水景观,这都有助于古镇整体风貌的改善,当然,这种做法是不是能够起到预期效果还有待商讨,对于喜洲古镇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个概括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喜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于2006年出台了《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委州政府提出的“旅游二次创业”要求,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喜洲古镇能够找回过去的辉煌和自信,展现出全新的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以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大理旅游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但是时隔四年,喜洲镇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做到位,喜洲镇保护开发的阻力来源于政府内部,也来源于当地居民:
1、政府的制约
现存的一些独特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都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难免要实施小手术,但文物部门认为凡是涉及文物部分的坚决不准动,一点都不能动,这严重制约了开发和保护工作。
2、居民的制约 房屋产权问题复杂,主要是由于历史传承过程中家族扩大造成的,使得有一些古院落是几家共同拥有甚至是几十家共同拥有,在协调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棘手。如何从居民手中取得古建筑的旅游商业用途成了很大的难题,而对古建筑的深入保护也成了问题,因为古建筑里居民的生活起居对这些古老建筑时刻造成了破坏。
(二)、旅游产品单一
游客到喜洲以后主要的活动集中在观光上,而且集中在严家大院一家,而对于其它民居却很少有游客光顾,原因在于其它民居的市场化不够,以及宣传上对严家大院的倾斜产生的屏蔽效应。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喜洲镇及周边村镇在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即游客在观、游、购、娱的各方面的消费活动上不能够充分发挥,像海心亭、作邑村的生态园和密支那玉石加工厂、以及周城的扎染流程观光游都还有很多发挥余地。(四)、旅游产业链并没有形成
喜洲镇的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盲目跟风和杂乱无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喜洲镇既无法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业,又无法使本地居民取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收益,调动居民从事旅游业的积极性。
三、国内古镇发展模式探讨及客源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返璞归真及复古潮流的兴起,我国古镇旅游步入了一个高峰期。大理也是如此,喜洲、寺登街、诺邓村、花甸坝等也随之红火起来,这当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大好事,但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古镇旅游产品充斥市场,但论起开发效果,真正将古镇打造成功,做得有声有色,真正在经济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各方面都达到目标的却不多,有些古镇开发反而因为建设资金的投入或无序开发导致的毁坏引起了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初露锋芒的特色小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进化方案,较好的解决了古镇开放的制约问题。与传统古镇旅游产品相比较,特色小镇打造的重点是“特色”,也就是必须彰显本身独有的个性。也并非一味的强调古色古香,一味的控制建筑却很少重视其他方面的调和平衡。为了维护古镇风貌,一些镇上甚至不敢兴建土木,使当地居民只有呆在破旧的老房子中生活,居民们怨声载道,外来游客也往往感觉不便。事实上,建筑甚至是一些传统民风的大氛围都只能是古镇的一件外衣,而每个小镇之所以会区别与其它镇,更重要的是内涵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当地特色,只有“特色”才是产品真正的灵魂。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应当由“外衣”的改造转移深入到对“灵魂”的摄取上来,一旦这个核心吸引力打造成功,那么景区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比如,据现代人出游的娱乐性需求,小镇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特有的资源开发一些参与性的娱乐项目,向游人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组合,喜洲古镇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那便可以在镇上重修仿古商场,让游客亲自体验古代购物的情景;可把早年的歌舞台榭充分利用发展成为民族歌舞表演和娱乐场所,提供诸如喝茶、听戏、看民俗的休闲产品,这样古镇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一)、旅游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古镇:
1、记忆的古镇
古镇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古镇留存了一些历史的东西。正如陈逸飞之所以眷恋周庄一样,因此,这个角度说,市场需要一个保留记忆的古镇,这种记忆是茶舍、打铁铺、药铺、豆腐坊;是窗前贪睡的小猫、屋门口晾晒的玉米,青石板上滚铁环的顽童„
2、怀旧的古镇
怀旧是对过去的事物或人的追忆,有美好的、有快乐的、也有痛心的、伤感的,总之对人有较深刻的感觉,甚至有刻骨民心的人或事,一些厂家就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开发出怀旧型商品,如海尔生产的“搓板洗”洗衣机。
北京旅游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乃济指出“自然(nature)怀乡(nostalgia)和涅槃(nirvana)为主题的“3N”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趋势。而古镇则拥有“3N”的全部元素,尤其是nostalgia,是其他景点难以具备的,著名作家老舍就这样写到“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有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衣洗菜,而污浊立即随流水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的。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因此,一个怀旧的古镇是市场需要的。
3、淳朴的古镇
在商业化日浓的社会里,古镇保留了淳朴的民风,这种民风是大都市难以寻觅的,富于人情味的世俗生活。在古镇西塘,有这么一个故事:古镇上有家饭店,总给用餐的客人一包熏青豆,一次来了一位荷兰客人,熏青豆不巧送光了,老板娘叫客人留下地址,事后真的将一包熏青豆寄去了荷兰-尽管费用已经超过了餐费。这种淳朴的民风,对都市人的情感无疑是一种慰藉。
4、宁静的古镇
长期生活在纷繁嘈杂都市里,人们很容易会产生一种烦躁厌倦感,于是,找个宁静的古镇,感受一下古镇入夜隐约的狗叫声,黎明时此起彼伏的鸡鸣,比起都市车水马龙的嘈杂,应该是另一番享受。
5、休闲的古镇
古镇的休闲,不是会所酒店的商务休闲,也不是俱乐部的运动休闲,而是在水乡河道上轻摇画船,在青石板路上闲庭信步,在茶馆街巷中高谈阔论,在古老建筑钱欣赏雕梁画栋„这种休闲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休闲,也是都市人难以寻觅的休闲。
6、体验的古镇
在古镇小住几日,买几斤阿婆卖的小菜,吊几条鱼儿制作几道家常小菜款待自己和家人,傍晚时分带上亲人走在乡间小路,人生何求。
(二)、哪些人群需要古镇旅游
1、从知识结构看 偏好古镇旅游的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从事职业一般都是建筑、摄影、绘画、考古、史学等专业人士、爱好者,这部分人对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精湛的艺术、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他们似乎古镇旅游现在和将来的核心猪蹄,而且是古镇旅游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2、从年龄结构看
古镇旅游者以中青年、中老年为主,青少年相对较少,一般是随同前两类人群而来。
3、从客源地地理分布来看
在古镇的游客来源上,城市的旅游者几乎一统天下。他们久居都市,对古镇的这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景观有着已然的迷恋。而小城镇和乡村旅游者因生活在与古镇相同的背景和环境下,对古镇旅游没有多大兴趣。
六、目前国内著名古镇的开发模式
(一)、丽江发展模式-丽江模式
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通过建章立制,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其行动计划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构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主要包括:
1、文化经营:打造的“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长期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建立了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
2、古城风貌的打造:基建投资,将现代商业气息较浓的商家迁出古城,挽留古城土著居民,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
3、发展模式:创造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外国一些遗产地的成功经验已被付诸实践。
4、开发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5、可持续发展:着眼未来,不追求黄金周的短期效应。
(二)、平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
1、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2、门票体制改革,实行景区门票一票制
3、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4、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
5、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6、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城,如国际摄影节和国际摄影大赛
(三)、凤凰发展模式——经营权转让
七、古镇喜洲的保护开发策略
(一)、为调整古镇功能将无关的功能、杂乱的混杂新建筑(主要是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调出镇外建设、目的是使古镇成为纯正单一,生活氛围浓郁的特色历史文化小镇,这就涉及一些单位和个人,需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协助解决。
(二)、现存的一些独特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都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难免要实施小手术,但文物部门认为凡是涉及文物部分的坚决不准动,一点都不能动,这严重制约了开发和保护工作,我们建议应当由大理州旅游度假管委会,西周镇、州文化局、州建设局、州人大、建设专家等有关部门或个人组成协调组,进行一次现场论证,现场办公,采取积极措施,理顺保护原则与重点,达成共识。
(三)、喜洲镇的一些旅游片区、景点的产权归属不明确,有些是集体的,有些事个人的,有些是单位的,很不规范,应该尽快清理并一次性解决好。
(四)、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视野应进一步扩宽,将喜洲与周围的景点构成一个风光旅游的大系统,而不仅仅限于喜洲的几个院落和四方街。
(五)、大理市海东新城区项目已启动,那么海东新山城与喜洲的城镇文化建设的内涵应协调安排和布置,他们之间既要拉开距离,又要互补呼应,共同支撑大理文化新理念。按照开发规划和度假区管委会的工作计划。届时,喜洲古镇将呈现出庄园与民居错落有致、田园风光与民俗生活交织协调的景观,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六)、成片保护性的开发
应借鉴乌镇开发的成功,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下,对古镇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以保存其古镇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生活气息等,以此来吸引游客来此欣赏真建筑艺术、追忆沧桑往事、品味百味历史生活。
(七)、保护古镇、开发新区
古镇新区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协调好与古镇的关系。新区的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要延续古镇的历史文化,使游客游览古镇的新区与历史区的过程中,仿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穿梭,一脉相承。
(八)、保护特色,开发精品
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是古镇的古风古韵,是在大都市难觅的别样风景,世俗生活保持永久的差异性,透过这种差异性吸引古镇的主要客源-城市旅游者。
(九)、扩大古镇的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
古镇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旅游。单独发展旅游,对古镇经济的稳步增长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扩大古镇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很有必要。通过政府与旅游业的强手联合对古城维缮和开发。同时也要注意古镇开发中的保护内容:
1、沿街民居的保护
古城内的正义门—市上街—四方街—大界巷—东安门,以及富春里—四方街—市坪街两线的传统风貌街区的白族民居立面的修复及沿街店面、商铺的门、窗、招牌的整治修缮。
2、喜洲古镇100多院传统民居的修缮与保护
对喜洲古镇100多院传统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就是对传统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消防设施的配备。
八、古镇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就古镇做古镇
2、产品同质化明显
3、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
4、产业缺乏突破
总之,市场决定一切,喜洲古镇的保护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怎样才能恰当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细节,需要有关部门在喜洲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慎之又慎,避免出现第二个南郭城。
参考书目
1.赵勤《喜洲史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甘朝有《旅游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杨育新《大理喜洲风物》.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4.[法国]菲利普·布洛克等著《西方企业服务革命》.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五月版。
6.中国旅游年签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签2001》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7.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国]威廉·舍尔博得主编《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9.[英国]维克多·米德尔顿《旅游营销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观利《旅游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2.王衍用《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3.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4.陈魏《景观新农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编委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6.周建明、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7.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8.周武忠《旅游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9.杨芳林《中国旅游地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0.刘沛林《大学生旅游规划与开发创新文集》华龄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致谢
四年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将毕业之际突然有点难以舍弃,此刻有的只是感谢,我要感谢在这四年中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还有我的亲友,是你们陪我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对于一个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回想过往自己挣得生活费的艰辛与痛楚,回想自己是如何奢望跑完大学四年马拉松的,时到今日感慨万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等待顺利毕业。然而正是这样的艰辛,让我学会了如何赚取生存资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热爱生活、也更能够适应即将踏上的社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汪艳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还有赵亚辉老师,是他带领我走进经济学,开阔了视野,感谢杨运星老师交给我们的财务知识,是他让我认识到资金的价值,理解了股票是什么东西,引领我走入股票世界,找到了赚钱的乐趣,就像是我人生的“格雷厄姆”,还要特地感谢杨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感谢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的这篇文章。感谢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我相信你们的教诲将是我未来人生的契机。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你们一直都是我前进的动力避风的港湾。“奋勇拼搏争当社会精英,努力奋斗塑造中华男儿”,这是我必须坚持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你们是如此可爱。
吴绍羽
2010-4-29
第四篇: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姓名:丁珂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管理 旅馆41班 222410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in ancient towns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bstract: As a kind of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 the old towns in China have already absorbed more and more tours Since 80' s in 20 centuries, such as Wuzheng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ouzhuang Town in Jiangsu province.Now, to tour old town has already been a popular tourism product anywhere, which rose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old town'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rospering the old town's community, developing the old town's culture.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were came out in the process to product the tourism resources.Key words: ancient towns;tourism development;resources 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
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一、江南古镇与江南古镇旅游
(一)江南古镇的概念
江南古镇,是个集合概念,在地理学上,泛指“长江以南的古镇”,尤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典型。江南,原意江之南。“江”,汉语特指大江、长江。故,江南古镇,一般与水相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点,是江南古镇的魂。余丹(2005)认为,江南古镇,是一种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湖北以南的湖南,江西一带。而进入近代后,江南的范围转移到苏南和浙北一带,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同时在诗文中广泛出现的江南古镇,指的是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镇。同时出现的还有“文化江南古镇”这一概念,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古镇。
本文所讨论的江南古镇,以“苏锡常,杭嘉湖”(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地区的古镇为重点。代表性的有: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
(二)江南古镇所蕴涵的旅游价值
随唐宋元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江南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江南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
之所以称之为江南古镇,因为这些小镇都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苏州昆山的周庄,建镇于北宋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苏州吴江的同里,建镇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这些小镇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介,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体现出江南水乡民居古朴自然的建筑特色。
2.水网密布,水乡风貌独特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因此古镇以水为依托,依水成镇,在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以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容入古镇文化,古镇生活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让中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3.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江南水乡古镇从古至今都体现着一种好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2]江南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这种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风气,更因“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以及宋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江南古镇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名人学士荟萃,清淡素雅的水乡风貌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江南古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江南古镇旅游就是指,以江南古镇为目的地所展开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的内容从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风情旅游并重,“走进生活”、“回归自然”成为近年世界旅游的热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江南的古镇旅游也由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世纪80 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 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阮仪三(1996)指出,正是植根于“水”环境中的江南水乡城镇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吸引了一大批中内外游客,使江南古镇旅游迅速升温。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
江南古镇有着安静而优美的环境、古朴的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人类经历的见证中最有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城,老镇,对现代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江南古镇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冲击,对当地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现有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分析其利弊,是为了寻找一种最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可以协调处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将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及其途径构成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的两大要素。它们共同作用在江南古镇这一客体上,使之的自然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在游客眼前。
(一)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1.政府主导开发与保护
政府作为当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2.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
3.政府将经营权出让,旅游开发商成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开发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开发商(投资商)进行管理。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在现有的经过旅游开发洗礼的江南古镇中,笔者将它们开发与保护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别:“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
保继刚(2004)指出,所谓“空心化”就是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派出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与此相对,“非空心化”则是尽最大能力保留古镇现有的当地环境,不仅不把当地居民迁出,而且利用这一部分居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活环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所居住古镇的开发利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种途径在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实践。如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着“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当地居民没有被强行迁徙,依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游客游览的过程中,随处课见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低矮的建筑,杂货店,当地的电影院,都在旅游区内,甚至连景区的大门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而浙江桐乡的乌镇则是“空心化”开发的先行者。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
江南水乡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模式是上述开发主体与开发途径的不同组合的结果。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对比,笔者认为其组合结果中有以下三种模式较为典型。
1. 周庄模式-政府主导,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周庄的旅游开发依赖于当地政府。1986年,周庄镇政府就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旅游发展进行规划,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开发。周庄以非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途径为基础,在空间结构形态上采取了“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 [11]的模式。对传统古镇与现代新镇进行了过度,既不大量的迁徙当地居民,维护了一部分古民风的生存,又解决了现代化建筑,现代居民生活对古镇区原有风貌的侵蚀。
2. 乌镇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空心化开发
如果说周庄采取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那么乌镇便是先规划后发展的典型。乌镇模式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乌镇亦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促进保护”的道路。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其开发亦开始就采取了“为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禁止居民经商”的措施。并以“起步最晚,规划最齐,管理最规范” [13]的姿态跻身江南六大古镇之列。
乌镇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是典型的空心化开发,原先居住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往他处,也不允许居民在沿街的房屋进行商业活动。
3.南浔模式-旅游开发商为主体,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南浔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旅游开发商通过自身优势,利用大量资金,对南浔精心整改,投入市场。浙江烟草集团所属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从最初的项目规划至今,滚动投入的资金已近5亿元。整个项目规模为23亿元。
由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接管的南浔旅游开发,虽然在最初强制拆迁居民498户,建筑面积达45837.19M,但是整体上依然遵循着非空心化的开发途径。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同时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了一部分,但南浔整体的人文环境没有受到影响。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典型模式利弊分析
这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三个不同的江南古镇运作着,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这三种模式各自实施的过程中,它们也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
(一)周庄模式
1.政府调节旅游活动,用旅游保护古镇
周庄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保持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冠居江南六大水乡。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长时间对周庄进行在旅游开发,旅游活动,资源利用方面的调节活动,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古镇。周庄模式的核心,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古镇,用旅游来保护古镇,“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模式,对古镇和新镇寓于不同的旅游项目。这样既保护了古镇,也解决了城镇发展的问题。
2.政府调节漏洞,旅游容量饱和
从现今关于周庄旅游宣传的各项媒体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庄用于宣传自身的一大标准便是接待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从李丽雅(2004)在接待游客数量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周庄的具体数据,“到目前为止,周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每天平均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现在每年的观光游客数已经超过了1996年的3倍。2000年的游客总数约150万,其中外国游客22.5万。在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数量达到了三万人次。”[12]
正因为政府直接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开展,对于市场宣传的灵敏度不够,一味的标榜自身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加,却没有看到周庄由于旅游区域狭小,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并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必须限制旅游数量,原本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政府没有看到这一弊病,更别谈对周庄接待游客的数量进行调节控制了。
(二)乌镇模式
1.先规划后开发,结合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
乌镇在空心化的开发基础上实施了精品战略,主要包括:精心设计景区,旅游路线精品化,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所重建的乌镇,在保护基础上融入了最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成功设计的景区布置,还是柳暗花明的旅游线路,都完全贴合游客的游览需要,呈现出一种游客想看到,愿意看到的水乡风貌,使乌镇成为立体的展现在现实中的历史遗产群。
2.空心化导致过度商业化
乌镇的空心化开发将原先的老百姓迁出,进驻规范的旅游商业体系,从表面上看是对古镇资源的一种有利利用。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他们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随之流失。乌镇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据,空城的古镇再加上商业活动的进驻,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必然会引起地方文化资源被当作是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渐渐无法控制,从而陷入多数学者所言的“过度商业化” [15]的局面。
这种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是乌镇地方传统文化逐渐被异类文化,特别是现代商业文化侵蚀;古镇原有淡雅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旅游商品同质性显现严重,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能成批生产的退化而简单的工艺品所取代。
(三)南浔模式
1.旅游经营良性循环,非空心化打造“宜人居住”的水乡环境
南浔古镇的旅游开发脚步远在周庄,乌镇之后,因此上海博大公司在对南浔的开发过程中,吸取了前辈开发与保护模式所引起的弊端的各种教训,借鉴了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无论是旅游容量的控制,还是商业活动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在这个精致优雅的小镇上。
南浔区与企业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企业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经营轻装上阵,如此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与乌镇模式不同的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但是古老淳朴的人文环境仍然保持着,无论是摇船的少女,亲和的讲解员,还是临水而建的店铺,都是南浔数百年流传至今的原汁原味的民风。随处可见当地的居民在河边洗菜,嬉戏,年迈的老人靠着同样年迈的栅栏休憩,仿佛从异乡远到而来的游客只是眼前转瞬即逝的风景,丝毫不会侵饶到他们传承至今的宁静生活。
正是非空心化所带来的这种“宜人居住”的谐和环境,使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邻里关系,体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境界。
2.旅游主体重复,产品单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模式,使南浔在江南六府古镇中,成为毫不起眼的一个。多数游览过的客人表示,南浔只是与周庄,同里,乌镇一样,旅游主题重度,旅游产品单一的又一个江南古镇。只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在另一个地理位置的体现。这便是南浔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主要弊端,经营差异化不明显。
优雅、闲适、恬淡的水乡生活为大多数人所向往。但南浔古镇旅游缺乏“亮点和特色”,也就是缺乏自身的核心吸引物。与其他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在景观上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水乡的差别,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观光,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古镇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开发的层次也仅仅停留在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四、为江南古镇旅游建立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在上述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庄模式由于旅游开发通过政府指导,失去了对市场的灵敏度,而乌镇模式的空心化开发又造成了过度商业化现象的泛滥。笔者认为,由旅游开发商为开发主体,走非空心化的开发道路的南浔模式,在众多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最为可行。
(一)南浔模式的可行性
1.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主体,敏感应对市场
周庄模式之所以完全由政府主导,是因为周庄古镇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当时的旅游开发商远没有成熟起来,政府便直接接管了古镇的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到20世纪初,乌镇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虽然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公司,但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在资金条件上远不及旅游开发商雄厚。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开发商已经渐渐成熟起来。旅游开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活动,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投入市场并得到回报,仅仅依赖政府的调节力量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的宏观条件下,旅游资源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江南古镇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展现自己的魅力,必须要依靠旅游投资商的企业头脑,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突出战略管理,贯彻营销观念。
那么,以旅游开发商作为开发主体,会不会出现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古镇旅游资源造成侵蚀破坏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就建立在旅游资源身的旅游价值上。一旦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不再具有旅游价值,那么它带来的旅游活动就会渐渐衰退,更别说创造经济效益了。这就决定了为了考虑长远利益,明智的旅游开发商必定会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着手保护资源本身。
2.非空心化的良性循环,开发与保护并行
乌镇一直遵循的空心化的开发途径使当地的旅游活动暴露出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变的难以控制,这时候经济的发展便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长此以往,“旅游开发便会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单向的转换过程。”[6] 因此,只有走非空心化开发的道路才可以避免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滋生。在这方面,周庄模式体现出来的非空心化同样是可取的,但周庄模式对古镇区,新镇区做了明确划分。生活在古镇区的人过着自己惬意的室外桃源生活,而新镇区的老百姓则开起了饭店,旅店,为周庄镇的旅游活动提供设施条件。这样明显的分界在南浔你看不到,你可以不出古镇区,就居住在当地老百姓用自己古老的祖屋经营的客栈,因为南浔古镇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了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为远到而来的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南浔模式在开发水乡古镇的同时,不影响古镇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在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造,且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
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保护水乡古镇的资源和风貌。因而,这种非空心化,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利用有助于维护江南水乡古镇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
(二)对南浔模式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浔模式从重多模式中脱颖而出,恰当处理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于开发的协调问题,那么是不是南浔模式就是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呢,从前文我们对它所体现的弊端的分析上看,答案是否定的。要寻找到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就必定要对南浔模式进行各方面的完善。
1.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古镇文化品位
要完善南浔模式,首先要着手的就是解决旅游主题重复,产品单一这个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正在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果在开发过程中,走前辈走过的老路,树一样的旅游产品,建一样的旅游风景,宣传一样的旅游口号,那么江南水乡古镇将会滥而不精,渐渐失去其自身特有的旅游吸引力,只是多一个南浔,或者周庄而已。
因此,要保证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生命周期的延续,就必须要努力使其进入复苏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江南水乡古镇增添新的内容。这些新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的深度开发,也可以是对其进行全新的包装和宣传。
就南浔而言,笔者通过资料采集,发现南浔除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外,还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集团—浔商的发源地,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处,中国名人集居地。这使南浔作为江南水乡古镇,不仅具有其他水乡普遍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观赏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这种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厚重的文化因子,使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其他古镇所较少拥有的发展潜能。
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及时认识到这一潜能并且加以宣传利用,那么南浔必定会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散发出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政企结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虽然旅游开发的经营权转让给了旅游开发商,政府的调节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一方面要给旅游开发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对旅游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必须保证旅游开发商的开发活动是在经济盈利和资源保护双赢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江南古镇资源的保护除了靠旅游开发商以外,政府也应当协调各方面事务,全方位保护江南古镇。如制定江南古镇保护条例,整顿市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塑造江南古镇旅游的良好形象。
因此,南浔模式除了坚持旅游开发商为主体以外,也不能忽略政府的力量,必须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辅助,才能有序的进行旅游开发,全面的保护江南古镇旅游资源。
3.打造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古镇间激烈竞争而引发整体吸引力的弱化。过去,江南古镇在开发旅游上一直是“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相近,为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恶性竞争。以至于陷入了“不到水乡是遗憾,游了水乡更遗憾”的境地。
再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只一味的关起门来自己开发,势必会造成江南水乡古镇之间的孤立化。只有各个江南古镇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观念,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江南古镇大旅游圈,才能共同打响“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如成立古镇旅游区联盟,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选择游览和游线组织,使得游客分流。
南浔模式的成功之处值得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借鉴,其需要完善之处我们也要不断发现不断改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旅游正在日益迅速发展,在着手开发前要选择怎样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开发过程种要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关系着古镇旅游资源的生存,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各地游客的旅游感受,整个古村古镇的长久发展。也需要更多专家的关注于研究,来更好的发现江南古镇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解决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04).[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06).[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02).[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03).[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03).[7]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8] 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08).[9] 卢松,陆林,徐茗.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5(05).[10]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01).[11] 彭小娟.浅析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两种现象[J].山西建筑,2005,31(21).[12] 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02).[13] 秦容.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01).[14] 周乾松.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乡建设,2004(10).[15] Alister M,Geoffrey W.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J].Longman House,1982(4).[16] 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5-6.[17] 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3-4.[18] Erik Cohen.Introduction investigation tourism arts [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1-8.
第五篇:古镇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
在古城镇开发中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湖南靖州渠阳古城为例
靖州,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的一个神秘地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八邦会靖”的繁荣,如今又承载着二十六万苗侗汉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的梦想;渠阳古城,渠水蜿蜒流淌,往日“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的盛况只能凭残存的码头会馆去想像。
我公司积极探索古城镇开发中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渠阳古城的开发。
一、渠阳古城现状分析
渠阳古城,也称靖州古商城,建于后晋,明朝时成为湘黔桂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更是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古城是楚王与五代时期苗侗领袖杨再思交战的古战场,也是历史上湘黔桂三省(区)边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是其一道绮丽的风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城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开发,目前古城遗迹仅剩下以土桥街为核心的三条历史街区,原真性文化承载物缺失。
古城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洪压力大,若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就会淹没老码头至街巷的区域,建设防洪设施难以保住沿河建筑;二是古城现有民居保护价值不大,除11个县级文物保护点之外,大部分建筑保护价值不大,若要全部拆迁,有一定工作难度以及资金压力;三是古城建筑风貌混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居民居住条件差;四是土地价值不高,商业开发难度大。
二、古城开发的难点
渠阳古城的开发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以保护为主还是撤掉重建?
若选择以保护为主,保留古城原貌,保护现存的古街区,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渠阳古城与附近的黔阳古城、洪江古城整体特色相近,且在资源品级、风貌保存方面不如后两者,很可能会被形象遮蔽,难以进行旅游开发。若选择完全拆掉重建转而发展房地产,就意味着完整地毁掉了历史,湮灭了文化,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做法。
三、问题解决方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开发理念
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去解决渠阳古城的开发问题,我们要传承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苗侗民族文化,传承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以及建筑风貌;同时在建筑空间、消费空间、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旅游产业的植入,对渠江两岸环境的整治,旧城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古城改造为具有新功能的新天地。
古城的文脉不仅指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还包括古城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效果、生活性和市俗性反映了古城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居住形态——个性与交往空间的并存是一种本质性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时的精神场所。因此,应该保留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作为古城再造的基础。要努力寻求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在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苗侗风情体验、餐饮、购物、宅院酒店、娱乐休闲、商务会议、情景再现等业态的苗侗风情之城,构成渠江两岸独特的吸引元素和靖州语汇。要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
2、总体定位
古城的产业定位为发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院落式酒店、商务、会议和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聚集区;将其功能定位为靖州的“城市客厅”、“休闲娱乐及夜生活中心”,把渠阳古城打造为靖州的“城市名片”,使之成为靖州旅游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3、具体发展策略
(1)完善功能分区
设置入口服务区,依托渠阳古城现存历史街区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构建苗侗风情体验区以及苗侗风情休闲带。
(2)文化价值的提升
一是文化的植入:包括古城文化的直观、静态展示,如雕塑、建筑等;二是文化的演绎,把节庆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到主题娱乐、参观游览、活动表演中;三是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元素延伸到商业领域,构建文化商业休闲多产业模式;四是文化的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加入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把文化创新的价值落实到游客的生活方式中。
(3)建筑风貌的打造
对原已定为保护单位的建筑要按规定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在原有历史街区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引入多义景观概念,营造景观意象,通过挖掘该区域的文脉进行景观重塑。充分利用苗侗传统建筑元素,在传统建筑外壳中植入崭新的功能。建筑外观为传统苗侗风情,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
利用条石构筑退台式防洪堤,防洪堤上形成休闲空间,依地势修建吊脚楼,可同时满足防洪需求、景观需求和休闲需求。沿河修建苗侗风情建筑,二重檐民居,修筑亲水平台,保持亲水环境和沿水而居的建筑形式。保持传统的街巷机理、码头空间,拓展沿河休闲空间、街巷购物的娱乐空间。营造鼓楼、风雨廊道和亲水广场等开放空间,苗侗风雨桥连接渠江两岸休闲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风雨桥上的观光休闲体验。
(4)商业业态的选择
要依靠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风情独特的产品与业态打造,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苗侗文化氛围的复合型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结语——古城、古镇、古村落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而无“时间”。
希望渠阳古城的开发模式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古城镇开发的新的突破,但也需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旅游体验视角下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
——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诉求。在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验旅游产品以及对目前现有的产品进行整合和升级,是当前旅游规划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来说,由于在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保护其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及其承载的特定地域文化与环境空间,因此,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如何在古城
古镇古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对国内众多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他预言,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一切也越来越短暂。消费者无情的摈弃了旧的占有欲,开始像收藏财富一样,自觉而又热心的收藏体验。而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一种难忘的值得回味的经历。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游客的体验深度不断加深,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升华,情感的比重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加。同时,对于文化的体验与消费也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者更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可以说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
二、体验旅游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大众旅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在向深度体验方式转变。传统观光旅游虽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但是体验的深度较浅,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阶段,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也只是停滞在悦耳悦目的体验层面。同时市场上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仅仅是迎合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多为观光类型的旅游产品,观光山水,观光寺庙,观光古迹等。殊不知游客的需求层次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多年的大众旅游市场培育,已经使游客对于浅层观光的旅游产品感到疲惫,希望有更深一层次的体验旅游产品。而近几年城市周围乡村体验旅游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深圳欢乐谷的品牌延伸、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正说明体验旅游市场的到来。
乡村体验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对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观赏,而是深入到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事体验中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形成互动,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愉悦。深圳欢乐谷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相继在北京、成都、上海建设欢乐谷主题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都市主题公园体验旅游的第一品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于2008年4月开业,仅去年开业当年就接待游客量150多万人次,引起全国的关注。欢乐谷与方特欢乐世界,都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游客的参与
为其创造一次刺激、快乐的旅游经历,体验现代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
所有这些正成功的说明旅游市场对于体验旅游产品的若饥似渴。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旅游供给在体验产品方面的严重不足。
三、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洛带为成都市四大古镇之一,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经过旅游规划后,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影响下全年接待游客量仍达39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亿元。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客家居民的迁入带来了众多客家文化的传播。1999年,现成都来也旅游策划公司的团队在为洛带编制旅游规划策划及后来的详细规划时紧紧围绕客家文化这一核心,进行深度的
挖掘和包装,在古镇推出使游客多方位体验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1)美食体验。在洛带古镇,美味可口的客家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且每一种小吃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客家伤心凉粉几乎成为到洛带游览游客的必尝小吃。凉粉本是云、贵、川等地普通百姓的日常食品,但是客家的凉粉加上“伤心”二字,就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伤心”一词意在回忆客家人几百年前的迁徙和进入四川后开创新生活的艰辛。
当普通的凉粉负载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便不再仅仅只是小吃,更成为一种代表,一种客家文化的象征符号。游客品味的也不仅是精彩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2)娱乐体验。古镇内的娱乐产品众多,体验性强,最突出的要数客家“火龙节”“水龙节”。“火龙节”“水龙节”都是几百年来被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火龙是为祈福望岁,水龙是为祈雨,都是直接从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每年春节期间,古镇都会进行火龙表演。舞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并以鸡冠之血祭祀,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而“烧火龙”则把整个舞龙活动推向高潮。游客可以使用预备好的焰火鞭炮任意的袭击舞龙者,双方在龙舞和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我挡。游客以自己所烧的焰火越多,表示吉财越旺;而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仅是勇敢的表现,也预示着大吉大利。
舞水龙也是客家人的又一重要习俗。由于体验性参与性强,水龙节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一项重要狂欢活动,现已被称为“成都的泼水节”。
(3)购物体验。洛带古镇内众多的民族商品向游客展示这是一个客家人的世界。古镇上有特色工艺品很多,兔子耳朵、橡胶做的假排骨、椰子做的拎包、还有草编的时尚包,各种草鞋、布鞋,客家草编草帽、客家的雨伞等。既有实用的拎包、草鞋等生活用品,也有水晶、假排骨等装饰品,类型多样,可以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的游客。
可以说,客家文化充满了整个洛带古镇。游客在古镇内的食、住、行、游、购、娱无不感受着客家文化。也正
是客家文化才使洛带古镇重新活了过来,在四川的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体验活动,不管游客参与的是什么旅游活动,真正追求的都是一种文化体验。不论旅游项目有多么丰富,活动有多么复杂,终究也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紧紧把握独特的文化内涵,围绕文化开展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在进行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尤其如此。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才能开发出让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
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
呵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
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其他地区的摩梭人。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意识到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从而开始关注并研究自身的文化,这一切都对人们维持原有的婚姻观念有着促进作用。
二、旅游对古镇居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尽管旅游者与古镇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对于古城镇居民而言,他们同旅游者接触是长期不断的,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刺激,对古城镇居民产生叠加影响,因此,旅游对主客双方文化的冲击并不平衡。再加上古城镇通常是一个较小的封闭的社会,在主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弱势文化的位置,所以古城镇旅游对古城镇居民的社会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1、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古镇社会中,引起古镇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
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受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外来游客不论来自国外或国内,都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接待地充满好奇而有戒心,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或不同日常生活的高消费行为往往也会给当地年轻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而引起心理失衡。
2、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旅游地工艺美术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现在也变成了纯粹的商品。
3、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某些古镇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常常经过预先安排以娱乐的形式被介绍给旅游者,从而失去了其原有文化意义。传统习俗的商业化、庸俗化,带来“舞台的真实”,真正“典型”的真实风格要么变味,要么消失。
总之,旅游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不可避免地给古城古镇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旅游与
文化持续协调的模式,尽最大可能在旅游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措施,以真正实现接待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