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1: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第一篇: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

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

“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

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

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牢骚、叫屈或者互相声讨推委吗?——偶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讨论并着手解决问题呢?

所以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从专业本身看出去,先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做个客观的总结,并不见得非得拿“破坏力”做切入点吧。

面对现实,我们是否还顽强记得自己的“理想”,又是否怀疑过从一开始就走错路的可能?

城市依旧,理想不变。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

[摘要]:城市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合理,高效,可持续运作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生态的合理有序循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分析其内在的关系,来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1.引言: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的问题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出现。如何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而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城市是当代人探索的目的。城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如何融合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课题。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的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因素,1.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它们的媒介都要对于城市乃至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深入了解。

同时它们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1.原则,城市生态学比较注重对于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是以不危及下一代为前提。而城市规划比较侧重城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研究对象不同,城市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为研究对象。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历史沿革为基础,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研究。

3.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就是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定义,即在不危及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发展需求的一个城市系统。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一对因子。要实现这一城市系统就要对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很好的结合并且有效地讲去理论运用到城市系统中。

3.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现代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要在城市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城市的发展必定会消耗自然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在设计思想及实践中应充分体现生态学思维,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将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的结合对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的良好生态维持能力。

3.1.城市生态学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应考虑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城市规划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方面,城市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有关。在当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多限于从用地经济性和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考虑的所谓的“综合用地评价”,将城市用地划分为4大类用地,然后确定哪些用地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和用地规模的确定很少考虑生态和环境的要求。为减少城市土地的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有必要对城市及周边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以城市及周边土地的生态适宜能力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及土地开发模式。

生态学法能用来了解和系统地表述一个和自然结合的规划,或者说将设计与自然结合起来,其生态规划思想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方法的核心是对区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性能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以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及人类其它活动与自然特征、自然过程协调统一起来。在研究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问题时指出,应从自然的持续性来考虑土地利用,即在开发土地资源过程中,应根据自然资源的容量来决定其开发利用的强度,既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要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力,防止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用地使用性质的确定应符合区域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要求,借助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恶化和城市问题,协调土地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用地的扩展应从城乡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要积极维护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决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盲目使用土地。

3.2.城市生态学在土地发展模式中的应用

城市土地利用有同心圆、带形、楔形、组团式、指状以及复合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不同的用地发展模式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同心圆集中发展模式最容易割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城乡协调关系、维持生物多样性及良好的城市环境最为不利;而楔形、组团式及指状发展模式则是较为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因为用地的楔形、组团式及指状发展有利于将自然引入城市,构筑完整的景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模式、深圳的组团式发展模式以及合肥的风扇形发展模式等。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地。扩张对周边环境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3.3.城市生态学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在城市道路的形态结构和总体格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首先路网系统的格局应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如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环通度”应适当降低,在适当地段应设置中断点,尽可能在城市不同方向为动物留出楔形绿色通道,以利于动物通行,这是保护城区动物,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4..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城市生态的效益是城市中各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指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人类的活动是在城市这个三位实体空间里面的,因此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各项工程,各种资源的合理部署,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合理,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可以让城市系统的生态循环有序的运行。相反,如果是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那对于城市的生态循环那将是毁灭的。

4.1.城市布局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城市布局是一个城市空间在实体上得体现,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的布局具有多样性,要结合实际,做出符合当地的城市布局模式。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的布局就可以开敞通透一些,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符合夏季主导风向的空间廊道,增加有庇护的、户外活动的开敞空间;而寒带城市则应采取相对集中的城市结构和布局,以利于节能和加强冬季的保暖、降低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

以往的城市布局建设中往往割断自然景观中生物迁移、觅食的路径,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生境地和各自然单元之间的连接度。现在可以通过廊道网络的构建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如在上海落成的“五洲大道”就是一条生态大道,其掺入废橡胶轮胎粒子的沥青、雨水可实现回灌的绿化带、大道两旁郁郁葱葱的生态植物,以及互通式立交桥下的人造水景等,无不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渐变式的生态过渡。另外,历史上许多著名城市的发展建设大都与其所在的地域特征密切结合,通过历史性的保护和艺术性的创造建设,既使得城市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得原有的自然景色更臻完美,进而形成城市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如南京“襟江抱湖、虎踞龙盘”的城市形态;常熟古城市“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不对称均衡城市格局i。这些都是对于城市设计生态理念中保护性的方法与策略。

其外在城市的布局时适当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将城市内的用地按自然整理出来;将森林引入城市;自然廊道的建立;绿色节能建筑的使用;对各项能源资源的循环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2.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对城市生态学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的,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它的城市问题也就会接二连三的出来,包括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这也就是卫星城市出现的一个先决条件。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是又上限的。只有通过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制定对人口及用地规模,城市水资源供给,能源交通的限制,以实现城市的合理规模,才能真正的让城市这个庞大的系统有序的循环运行。

4.3.城市建筑垃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中国现在整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因此有大量的建筑被迫走下历史的舞台。一个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将会导致房屋大量大拆大建带来的资源浪费,中国的大拆大建现象在城市建设中是非常常见的。从建筑的使用年限对比来看,普通建筑使用年限一般在40~50年左右,日本平均建筑使用年限为40年,欧洲80年,中国目前的建筑平均使用年限不到20年。反复的拆建、大量的兴建,不断

地重复,无疑将会带来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与浪费,这无疑与我国集约型、节能型的社会建设道路是相违背的,也是对城市生态有序循环的一种挑战。

5.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市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生态概念规划,城市生态工程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规划内容复杂多样,但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6.总结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都是我们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只有结合了城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呼应城市规划的城市生态学才是合理的,才有实现的价值性。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相互融合才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作者:沈清基出处: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作者:徐祖同出处:环境保护,1987,第8期

3.城市规划要有生态学观点.作者:卫明出处:决策探索,1989,第6期

4.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作者:李植斌.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178.

5.论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概念、价值、方法和成果.作者: 林姚宇,陈国生,.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第三篇:浅谈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作业)

浅谈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骤然加剧,我国也已掀起了城市化浪潮,并且在当代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城市社会的转型正面临着进入矛盾凸显的阶段,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即将来临的当今中国自然涉及到和谐城市和和谐城市规划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的有关背景、内涵,试述和谐城市的对策、和谐城市规划的对策,并探求如何在城市规划之中体现、融洽和谐这一理念。

关键词:城市化、和谐、和谐城市、和谐城市规划

引题(研究背景):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发展的主线核心问题之一,城市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和经济等资源向城市集中,地区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城市的竞争,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才是最好的出路。然而,我国的城市化呈现超常规的速度,城市的膨胀与经济的脱节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例如: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的利用与环境加剧的矛盾,工业化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与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建设功能的矛盾;弱势群体权益失衡、城市管理混乱、社区功能不足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得相当的不和谐。车前之鉴,为避免更深地陷入西方先城市化和后城市化的泥潭,我们要别无选择地走和谐城市的道路,这就需要对和谐城市和和谐城市规划有更好的认识,更需要将之付之于行动。

一、对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的认识

1.和谐城市的内涵及指标特征

目前人们对社会上关于和谐城市的定义已经比较熟悉,和谐城市是和谐社会在城市领域研究的空间载体之一,是和谐社会的空间附着区域之一。人们对和谐城市的认识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高度一致性外,其他方面有许多差异,有“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城市与人的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城市发展和谐”等。譬如,王刚、王清海提出和谐城市的三个方面: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城市与人和谐,城市人与人和谐。和谐城市的构建需要各内部要素之间、内部与系统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协调好几方面关系:一是城乡和谐,重点研究“城市蔓延”、“城中村”;二是人与城市环境和谐,合理建设规划适合人居的城市环境;三是协调内部群体的和谐,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市民等。当然社会上探讨的不止于此,有着一套指标将抽象的和谐转化为可以度量的系统,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这个系统就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公共设施、社会四个子系统,系统性、以人为本性、可比性、易操作性是它的特性。总之和谐城市要求经济上要科学发展,基础设施要合理运转,自然上要和谐发展,社会层面上要友好共处.,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和谐城市规划的内涵及原则

与和谐城市密切相连的和谐城市规划是我们现时值得关注的着眼点。那什么是“和谐城市规划”?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与产业匹配、生态因素平衡、三大产业协调、城市布局合理、空间特色丰富、开发强度适宜、交通网络顺畅、环境整洁宜人、设施效率恰当、居住舒适方便这十个理念。第一个理念:资源与产业匹配。城市的三大产业应该与相应的资源对应,不能脱离实际的生产能力;第二个理念:生态因素平衡,主要指的是水资源、土地、气象、气候、农林渔牧等与自然相适应;第三个理念:三大产业协调,要求产业之间要相互满足、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各产业比例要合适;第四个理念,城市合理布局,满足环境生态平衡,满足产业要求,满足人们的生活标准;第五个理念:空间特色丰富,指城市应该有个性,发展应该与历史风格相并存,要别具一格不能千篇一律;第六个理念:开发适度,资源的开发

要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第七个理念:交通网络顺畅要求道路安全畅通,各种运输相衔接,合理布局;第八个理念:环境适宜人居住,街道有序,建筑错落有致,自然而然并中和得体;第九个理念:各项设施要效率得当,有科学和水准且达到一定的效用;最后一个理念是居住舒适方便,包括出行、医疗卫生、上下班等地点的合理规划。

和谐城市规划也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大概可分为如下:统一于总体规划,充分体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处着手、远近兼顾的指导,尽量创造宜居的条件原则;发展相关领域的法定性指导,加强各产业的调整及资源配置,使城市科学和谐发展原则;遵循资源节约型,建设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型建筑和社区,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城市主体与环境相协调原则。

二、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的对策

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角度来看,一个和谐的城市必须是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完备、整体环境优化,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的城市。

1.和谐城市总体对策

围绕前文我们提及到的城市化进程之中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建设和谐城市必须本着高效利用、持续发展、公平享用、以人为本的思潮去发展建设城市。第一,必须明确和谐城市的内涵和目标,建立城市和谐运行的新机制,这要求把社会各个层面融入社会的发展当中,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建设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创新的、有效率的、生态的、宜居的稳定城市;第二,致力于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人创造活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并注重低收入群体;第三,加快发展,殷实城市和谐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机遇突出发展机遇;第四,建设城市和谐文化氛围,塑造城市的灵魂,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思想成果武装人们,恪守道德规范并彰显和谐城市气氛,构建有特色的和谐城市;第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社区建成服务完善、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新面貌社区。

2.和谐城市规划总体对策

在提出和谐城市相应的策略同时,各界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城市规模限制,并且在功能、布局、结构上设计上具有弹性。加强对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概念规划的协调与衔接,以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优先发展地区的重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质量,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建设植被、绿地、湿地等生态比较敏感的区域。从政策高度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要有整体的观念,统筹城市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更不能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少一点好大喜功,多一点人性化,多一点对多元文化包容,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环境友好、节约资源。应该符合以下构想:规划体现市民意志,营造公民参与的氛围,最主要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以人为本或者多建设“阳光规划网站”等;规划美化市容市貌,塑造和谐的形象,如把握城市景观、丰富城市内涵、协调城市色调;规划引导市区建设,创造城市宜居的环境,如引导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合理城市功能布局,严格四线管制即红线(道路)、蓝线(水体)、绿线(绿地)、紫线(文物保护)和其它三线的建设。

通过和谐城市与和谐城市规划各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城市的和谐,对城市空间构成的“点”(市民)、“线”(市容)和“面”(市区)和谐构建是塑造和谐城市与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政策中体现呢?下面就几个方面来探讨。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更好地体现和谐的一些实例

虽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但是社会上存在的不和谐随处可见,诸如城市设计自然山水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城市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的矛盾、新旧城区风貌不协调的矛盾等。

1.城市设计中的和谐实践

本例采取了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武宁县。

此前该县未能充分地利用山水特点,城市设计区域布局松散且绿化景观不连续,建筑形态各异参差不齐,影响城市风貌,体现不到和谐的韵味。

针对上述情况,相关部门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定位:第一功能定位(展现生态文化以及历史人文精神的平台),第二形象定位(城市发展布局与自然协调共存)。具体实施中主要突出3个方面的理念,即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市民活动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城市色彩与山水环境的和谐。

在第一个方面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和实地考察的经验积累对城市进行规整,将城市和人工要素直接插入自然环境中去,使之与人们对气候、景观、空间的偏好相适应;流动自然的肌理,对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水体、零星的岛屿和田地进行重新的缝合,如在植被较好的地方建设山林地带或者绿道建设,栽种各种的观光林木、竹子等,以形成城市生态景观错落有致的季相变化,周边的农田也以梯田形式保护水土,至于水岛就发展成为生态岛;第二方面就是整合不和谐的因素,很好地考虑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对城市的空间感受,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等,如协和大道5处转折都是随着山形而专心设计的,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平衡;第三方面是沿协和大道的所有建筑景观资源都得围绕“政、商、居、游、产”几个方面,并且以灰色为主要基调,形成典雅街景,如入口处的“黛隐玉璧”、风貌段的“靛舞橙阳”、生态段的“青溢绿城”、产业段的“赫瓦青墙”等等现实写真。

2.城市绿色规划的和谐实践

本例采取的是中山市的绿色规划实践。该市的绿色规划自提出后在城市规划中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规划编制内容比较齐全。

中山市对中心城区用地状况进行反思,以保护自然环境、突出自然环境优先,创造良好的绿色大环境的思想对城市用地进行调整,将整个用地规划分为四类:农田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远期发展用备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在石岐与中山港之间划定了一片绿色隔离地带,约有2.5公里宽和6公里长,当中包含有自然山体、农田和林地,同时也表明这是永久保留地带,严禁侵蚀破坏该区域。它不但防止了石岐与中山港连成一片的不合理状态,同时它与五桂山自然保护区相连,且北接石岐河,将自然生态很好地引入了城市,使它们互相连通,互相依托。

与此同时,城市周围规划设计了不同宽度的市区绿色保护隔离带,使各镇保持合理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城市被包围于绿色环境之中,除了加大公共绿地的建设外,也敦促各个事业单位动员起来建设相应的绿化地带,营造出“碧水、蓝天、绿地、花鸟城”的和谐气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开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广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该全面的深入人心,确保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和谐实践

西方的交通问题产生的问题引发了一轮“新城市主义”的热潮。广州现状的交通问题,东西向的交通一直是广州难题,地铁一二号线让市民感受到方便,加上现三四五号线以及广佛、广珠的轻轨的陆续开通,这大大的缓解了路面公交的压力。

广州近年来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在道路规划运用了行人专用、人车共存或人车分离等多种交通组织方式,过去那种“居民不敢让小孩在宅前玩耍,不让老人在小区内行走”的现象不复存在,使居民的生活安静和谐起来了。但现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过马路违

规,行人行为意识有所缺乏等等。就我个人认为,广州城市的公交线路重叠、交叉、繁杂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行速不均匀导致时间难以准确控制,这会增加乘客们的拥挤感和压抑感;许多公交车的方向性不够明确,公车路线牌经常更换,容易使人迷失。个人觉得,应对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优化,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公交的效率和效能。例如,设置繁忙时间公交车专用道,提高公交车的行驶速度,改善乘车环境及候车环境,加强车辆改进维修、增加人性化的乘车指引设施(GPS智能公交信息报站系统),科学地规划公交线路对线路进行改建维修,合理设置公交点使之与过街天桥地铁站和隧道相适应,同时还要增加到偏远小区的车辆数量等,总之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4.城中村的有关和谐的实践

广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中村的不和谐问题,如村民为了扩容有限的空间并且从房租中谋利,拆旧建新擅自加层或者违章起建,给居住环境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都是被城乡边缘化的结果。

针对这一问题,在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实施选择上要贯穿和谐性原则。首先,在认识城中村问题上应该充分考虑其形成的过程,达到理想与实践(现实的艰巨性)的统一,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不能片面地追求城市化和谐化而置实际的承受力不顾,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二是不能为改造而改造,无原则无节制的迁就开发商,而是应该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留有再改造的余地,为其向和谐过度提供必要的条件。

此外应该充分考虑改造的历史性与艰巨性,全面考虑政府、开发商、村民。就广州来说,强行拆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能充分的考虑市民的利益,也不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划政策,完全是滥用权力的表现,城中村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这很多都与和谐相悖。但也有好的方面,针对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改造模式选择,采取相应的改造模式实现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多发展中的城中村保留原格局局部改造,对已经成熟的进行加强规划控制等。

第四篇: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

摘要:根据合肥市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分析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程,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特点,从合肥的规划特色入手,分析合肥市规划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合肥市规划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形态 规划特色 合肥市 历程 发展方向

一、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特点

1.1合肥市地域环境特色

城市特色往往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伴随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形成的。正是地域首先赋予了城市建设的底色,形成城市风格的滥觞。重庆是一个典型,它按临水山城的特点,摒弃现代化都市惯有的宽阔平直的大道、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而建成转折有致、逶迤多姿的街道,层层高楼错落山间,水色、山景、光影相映生辉,如置身仙境。这是充分利用了地域环境特点,按照现代化的审美构想,依势而建的精美独特而又现代化的著名城市。

我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类社会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同繁荣。而在这一点上,合肥市赢在起跑线上。“合肥是一个城市建设出典型、出经验、出成果的城市”合肥是最早的四大“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穿市而过,依水而建的琥珀山庄,梧桐掩映的美菱大道,创造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园林景观,是合肥市独特的自然风景。

1.2合肥市历史文化特色世纪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说明,城市从本质上还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精髓、文明演进的程度。城市,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指令性符号,它的美学语义即它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意味,就在于其与人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的倾向性。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据文献可考,合肥是从周武王封土建国设立诸侯国———庐子国开始,最初应在公元前1066 年,距此已有3000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三国主战场之一,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一座座历史古迹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焕发出合肥独特的城市美丽。保护历史遗存,开掘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坚守,在保护中开发。2006年拆建修缮,“逍遥津”已渗入到市民的生活,“包公”成为合肥的又一名片。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晰的历史文脉构成城市鲜明的古城特色而彰显其魅力。

1.3合肥市的城市形态发展

合肥,安徽省省会,是一座具有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远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城镇。在漫长的岁月中, 经济发展滞缓。解放时, 仅有五万人口, 实际建成区三平方公里。城内绝大部分是简陋危旧的瓦、草房, 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没有自来水, 街巷狭窄、道路泥泞, 臭水沟塘纵横, 到处是断垣残壁。“一五”期间为了发展地方工业, 开辟了合肥东郊工业区, 北郊安排仓库区。老城区以南为文教区。1958 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

划组的指导帮助下, 提出“合肥市工业区规划”, 开辟了西南郊工业区, 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布局形态的雏形。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1983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可与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文中指出“有两种新的结构形态很值得分析, 其一是‘洛阳方式’, 其二是‘合肥方式’, 这两种布局结构都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一种是由外及内发展, 一种是自中心向外放射分片发展, 各有可取之处, 主要看在什么条件下合理加以利用”。“风扇”形形态具有城市布局结合环境、富有弹性等优点。但也带来城区外围松散,“三翼”之间联系不便等缺点。特别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三翼”基本填满, 城市继续发展时, 如果无限制地拉长“三翼”, 其缺点更为明显。

1.4新世纪合肥城市形态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合肥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的“141”战略布局成为城市空间构成的主要模式,即一个主城区,东、西南、西和北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城。城乡结合着发展,合肥市区与周边乡镇在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结合,使城市能在技术、资金和机会等方面帮助与带动村镇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点面结合发展,市管辖区面上分布的乡镇与市中心这个点统一进行整体规划,使规划更加全面。形成网络状的构图,继续保持合肥城市“三叶风扇形”平面的优点,以中心市区为核心,通过放射线型的直达交通与周边小城镇或卫星镇相连,形成一种经过了统一规划的网络状构图。随着“141”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城市总体的形态结构将体现为山水背景,绿带穿城,板块分散,多组团,指状发展的“星形”结构特征。

二、合肥市规划特色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别具一格,建成区的中心部分由周长7.8公里的环城公园包围,并从中心分别向东、北、西南发展,形成“三叶风扇”的形状,其间有三片绿地,从城郊楔入市内。合肥市的这种规划格局与园林化建设,在国内曾一度处在领先地位。

我们应该根据合肥城市自身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创新路线,对合肥的主城区和新区按步骤进行全面规划与建设。结合合肥城市的现状特点,本文基于创意城市的导向性总结,对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创意产区、建筑风貌和科教基地的塑造提出合肥创意路线的策略,彰显合肥空间形象的品质。

1.“天人合一”的城市格局

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经历了单中心发展、三翼拓展、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合肥在原有三叶型城市结构的基础上,转型为“141”发展战略。其中,合肥创新建设着重落脚在滨湖新城的建设上,定位为构建“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契入、珠落玉盘”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体现生态城市的魅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应从大区域出发,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及其承载力,建设由山、河、园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基础构架,构筑“斑2廊2网”的景观生态因子,与城区内的线状和点块状生态绿地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三维生态空间结构。“斑”指六大生态公园等,分别为板桥公园、渡江公园、淝河公园、森林公园、派河公园、蜀山公园以及城区内若干座公园;“廊”指河流和道路构成的廊道:自西向东有派河、十五里河、南淝河、二十埠河、店埠河,还有若干条园林景观大道,包括包河大道、店埠路、美丹路、滨湖大道、玉兰大道、黄山路、新安江路,蒙城北路等;“网”是斑块和廊道组成的结构体系:巢湖与塘西河、十五里河、北涝圩牛角大圩湿地间的连通,形成“河流2滩涂湿地2巢湖”的多级生态空间网络格局,构成完善的生态结构系统。

2.“步移景异”的城市轴线

根据合肥的实际条件,不太可能像巴黎、北京那样形成主导城市功能的城市中轴线,但城市轴线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骨架和脉络,为合肥在发展中造就了多条历史轴、景观轴和发展轴等。这些轴线除了在平面图上具可视性外,更注重其空间上的可入性,强调空间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实现人在其中“步移景异”的感官效果。

(1)历史文化风貌轴 首先,在老城中心的中轴线上,以市府广场为中心,西起省博物馆,经城隍庙、李府、明教寺,至清真寺。这条城市纪念性轴线两侧汇集了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纪念建筑,成为合肥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线性空间。其次,4A 级景区“包公文化园”所坐落的芜湖路地段,道路两旁的典型建筑如地质博物馆、省图书馆、清风阁、亚明艺术馆等串联成了城市中另一条重要的文化次轴线。街道的文化特色带来了街道不同的功能性和利用率的均好性,比如商业服务区、体育文化区、街道的办公与餐饮娱乐空间,在不同的时段给街道带来了活力。合肥若要加强这两条轴线历史信息的视觉感,就应对沿街建筑在高度、体量、位置、风格上予以控制和引导,强化历史建筑和重点景观,使之体现地域感;增加道路界面的变化,从而丰富层次感和变化感;在包河和环城河的滨河区注重建筑的轮廓线设计,增加优美起伏的滨河空间形象;设置适量观光休憩活动吸引点,并对安排视觉识别系统予以重视,体现出该地独特的文化品位。

(2)山水园林景观轴 山水是构成合肥城市空间景观最重要的框架,两条由山、水构成的线路,构成了合肥城市中典型的景观轴线:董铺水库、南淝河、环城公园、巢湖;紫蓬山路、大蜀山、黄山路、马鞍山路、包河大道、巢湖。这两条轴线体现了合肥的自然生态空间,建筑设计中应依据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的特点,加强利用借景、对景、造景艺术,结合山势、水形布局,建设城市形象中心区,形成空间的渗透性;注重对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在轴线沿岸多分布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和眺望空间,可以突出轴线的绿色空间视觉形象,充分展示合肥山水园林城市的个性特征。

(3)生态创新发展轴 巢湖北岸是合肥城市创新建设的着重落脚点,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创新轴线。若要将其打造成为合肥发展最具活力的景观走廊,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对巢湖沿岸轴线的建设,以丰富的滨湖生态和自然景观为建设资源,使滨湖新区构建以生态湿地、环巢湖岸线流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城区和环保新区”,并沿巢湖北岸,建立生态绿地带,保留主要的自然绿化空间为公共活动之用,创造“绿色走廊”。

3.“积零为整”的创意产业区

创意产业在合肥已经萌芽,许多很好的产业资源已经和正在被开发。如位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球音谷”创意村;象征着“前卫、自由、创意、现代、时尚、个性”的“厂房改造”建筑空间群,为合肥释放着无限的创意。然而初建的这些创意产业布局较散,我们应整合创意产业结构,注重于“积零为整”,从地域性、生态性、文化性角度,充分挖掘具有历史文化的工业区,注入新的价值和功能,形成相对集中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创意产业区的选址方面,改造废旧工厂和居住区并注入新功能是当今城市创意产业区建设的主要应用模式。然而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区应打破改造建筑的框架与局限,扩大产业建筑的范围。如现在合肥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和正在被迁至新区,而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校区旧址,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对于已经失去原功能的校区旧址,挖掘其建筑特色从而营造新型创意产业,也能延续历史信息,体现传统建筑风貌,如将其改建成设计事务所、研究所、创意公司的集聚地,则定能展现其艺术和文化魅力。又如滨湖码头区,除了运输的基本功能外,也可以扩展一些新的产业功能,如酒吧、餐厅、影院、展示厅等以休闲娱乐展示为主题的产业,以增强滨水地区的活力。

总之,合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探索建立一批功能定位合理的创意产业建筑,为城市提供更多创新的空间环境。

4.“推陈出新”的建筑风貌

合肥的创意建设在建筑风貌上需要“推陈出新”,使特色的传统建筑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结构,以传承地区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格。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合肥应更加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徽派建筑,比如包河的浮庄、古镇三河以及名人民居等已成为其建筑风貌的一大亮点。同时一些多元共生的特色建筑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苏式建筑的代表江淮大戏院和省博物馆等。

另外,合肥在市政街道整治过程中,全面建设了沿街建筑立面工程、街道建筑夜景工程等,使合肥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整治工作看,具有控制性的建筑风格对于一个城市获得美观宜人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地标的视觉上,整治后的建筑过于统一,使得风格千篇一律,人们往往只能从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上来认识地标,将目标锁定在直冲云霄、体量庞大的现代标志性建筑,如政务文化新区的政务中心大楼。合肥的新区建设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而在老城区,由于传统氛围相对浓厚、历史文化遗产尚存,反映地域文化的遗址、饱经沧桑的故居、城中知名景点以及历史建筑,如清风阁、李鸿章故居、明教寺等,通过周围环境的衬托和营造,都能提升成为城市的地标。

5.“三区联动”的科教基地

合肥作为全国科教城市之一,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和科技资源极为丰富,人口素质较高,这是合肥发展创意产业这样的知识和智慧密集型产业最扎实的基础平台。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成功建设了诸如合肥中科院科学岛、创新型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科学城”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紧密结合,加速人才、资金、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成为区域科技要素密集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源,从而发挥扩散技术、传播知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学城的开发,运用“三区联动”的模式(大学、社区、企业的互动发展),使各大学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繁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让校园融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合肥创意城市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和规划特色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布局,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城市与其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以及关系到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城市形态以及规划特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通过分析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的历时性过程与影响因素,探讨合肥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化措施,对合肥市的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合肥市的未来规划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第五篇:城市特色研究

城市特色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在培训班的理论学习和赴国外考察的感悟,浅谈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 色的关系,强调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建筑风格的打造等四方面体现城市特色并就建湖县的县情做了城市特色的初步构思。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建湖县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城市特色则是一座城市在内容和 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体型环境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必然是平淡无奇、缺乏魅力的。一个城市要创造其个性特色,必须从规划抓起。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在江苏省第七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所得到的启迪,联系建湖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打造环境特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趋 同化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城市缺乏个性特色。因此,城市规划首先必须考虑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彰显环境特色。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凸显区域特点。美国、加拿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城市区域风格,根据城市各自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周边环境,塑造不同的城市特色。如美国将纽约建成全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将旧金山建成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加拿大将温哥华建成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等。其实,每个 城市都有自己所处的特定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的区域环境出发,对其进行客观分析,找准特定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区域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而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合理规模,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和趋同观念。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加拿大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的景象。美国作为经济强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将公园、绿地列为重要内容。政府对各个单位、有住宅的家庭都有绿化要求;绿化植物品种多,花、草、树木和谐搭配;美国的城市还非常重视亮化,规定沿街建筑必须每年粉刷一次,保证清新亮丽;路灯造型朴实大方,亮灯率高,高大建筑和中心街区夜景灯光亮丽多彩;绿化、美化、亮化的和谐统一,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建湖县而言,该县地处东部沿海内陆地

带,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叠加使建湖城市特色比较明显。建湖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建湖县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腹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县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口。因此,建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把握其区域特点和自

然资源,保护好、改造好生态环境,将“水乡加绿色”作为建湖城市特色,做到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绿”展示城市的秀美,以“亮”提升城市的品位,努力把建湖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商贸城市、生态示范城市、和谐人居城市和水乡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划必须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打造经济特色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经济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日渐凸显。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并进的关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合理的城市建设对地

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反之,经济发展了,又可推动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突出经济主导地位,不仅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规模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城市建设找准突破口和出发点;而且要做到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美国城市众多,大约有35000多个城市,大小各异,星罗棋布,其中很多城市都很有影响力。一般大中城市都是国家或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很多城市都是根据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等统筹考虑,来打造城市的经济特色。如纽约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拥有全美最大的海港,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集中了美国金融、商业精粹、著名大学、博物馆和著名建筑;芝加哥的工业、商业均很发达,是全国铁路、空运最大的枢纽,有近百所大专院校。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一定要优先予以考虑;美国、加拿大是小街坊、窄马路、高密度路网,街区大多呈现方格网状,间距在500米之内,主次干道和支路合理搭配;道路占地较多,一般城市道路面积占城区面积的20%以上,多的达到30%;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和人口聚集。从建湖县来看,县内聚集了一批优秀企 业,其中具有龙头地位的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皮鞋生产企业——森达集团。还有另一个具有中国弛名商标的企业——克胜集团。建湖工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依靠皮鞋、机械制造、电子节能灯、花炮、纺织服装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综合分析建湖的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六大支柱产业的拉动,其经济总量在建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建湖区别于其他苏北县(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因此,建湖必须围绕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六大产业的后备发展空间,构建服务六大产业的配套项目工程等,来搞好城市规划,并以此带动城市建设,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 城市交通的投入,完善道路网络,拉开城市框架,为促进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三、城市规划必须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人文特色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 的事业,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破坏可能只须一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 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第一,要重视对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保护。每个城市都应当搞好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上要慎之又慎,不宜大拆大建,以留下城市文脉。现在一时想不好的,或分歧较大的,可以搁置,让下届政府和后人来做。第二,要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保护重要文物的同时,对一些划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其他建筑,经过科学论证后,也可以结合旅游、文化休闲保留使用,以留下历史记忆,营造浓重厚实的历史文化氛围。第三,要借助历史文化优 势塑造生动的人文景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和传统产业特色,新建、改建一批人文景观,使城市的风尚人情、文学艺术和地域风景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建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千多年前,祖先“淮夷”族就在这水乡泽国繁衍、渔猎、垦殖。不仅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第一位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骏的故乡,还是闻名遐迩的淮剧之乡、杂技之乡、花炮之乡、皮鞋之乡、建筑之乡。境内有朦胧宝塔、汉代古墓群、五谷奇树等名胜古迹。在建湖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利用文化优势,塑创文化特色,努力使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同时,要结合建湖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塑、壁画和艺术长

廊等,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要尽快规划建设淮杂培训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借助传统的知名企业及其品牌,建设鞋业、烟花等主题公园、广场和特色一条街,使未来城市不仅具有水乡园林特色,而且具有深厚亘远的历史空间和悠久绵长的文化韵味,并兼具淮剧之乡、杂技之乡、皮鞋之乡、花炮之乡的独特风格。

四、城市规划必须注重城市建筑风格,打造建筑特色

城市建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其景城市的有效补充和彰显。观形象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风貌的不同特色。因此,对城市建筑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规划。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避免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璧、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加拿 大的许多城市建筑都极具个性,就连建筑小品也很有特色。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每一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的追求的特色是原住民印第安文化,有的表现为科幻、现代建筑,有的停着特大轮胎支撑的改装吉普车、农用小飞机、各式各样的恐龙,令人耳目一新。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城市建筑相比,我国许多城市的建筑个性不够明显,往往是千城一面。我们必须正视、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大方向不能错,“城市最怕定错位”。建湖城市总体规划经过四轮修编,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定位是“水乡生态园林城市”,这个定位无疑是准确的。下一步关键是如何去体现。建湖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网密布,县城有“一沟四河”点缀其中。根据这一实际,建湖要做足水文章,做出绿特色,做到因水造势、因势造景、因景布绿、因地制宜地打造各类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要高度重视城市建筑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特别是标志性建筑,从规划设计到组织施工,要注重城市的建筑特色,通过功能分区各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空间虚实变化、建筑色彩、高层建筑造型处理等手段,勾勒丰富的城市空间变化和立体轮廓,有意识地构建可供欣赏的城市景观,使建筑作品融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欧陆风格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颖且有独特创意,为城市特色的形成锦上添花。

下载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纽约城市规划特色与思考 (一)纽约印象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主要的商业、金融、政治等功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曼哈顿地区包括曼哈顿岛、伊斯特......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我市撤地设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丹江公园、商鞅广场、江滨大道、丹鹤楼、金凤山公园、江南住宅群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已缀亮了山城商......

    关于城市规划和谐城市看法(合集5篇)

    关于昆明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改进 摘要:通过在城市规划课上所学的内容,针对昆明市在建设永续城与和谐城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陈述与分析,并结合昆明市的历史文......

    城市水务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余永辉

    水务规划与管理课程论文 系 (部) 水利工程系 专业班级 水务1班 姓 名 余永辉 学 号 110640142 指导老师 张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11水务工程 2014 年 11 月 05 日 城市......

    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考(5篇)

    创建者:罗志祥 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考 摘 要: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当前我国资源紧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论文......

    2008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第 22 题 1954年6月,建工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 A.城市建设的方针、任务、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B.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C.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D.当前城市......

    城市规划——浅谈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交通的关系(最终五篇)

    浅谈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1 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交通的定义 1.1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在城市及其郊区范围内,为方便公众出行,用客运工具进行的旅客运输......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一、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源于1958年创建的“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